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合集15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

一、學習目標:

1、學習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並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會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二、學習重點:

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三、學習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學習過程:

(一)、舊知複習

1、圓柱有幾個面?分別是xx、xx和xx。

2、底面是xx形,它的面積=xx 。

3、側面是一個曲面,沿着它的高剪開,展開後得到一個 xx形。它的長等於圓柱的xx,寬等於圓柱的xx。

4、一個圓形水池,直徑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為

1、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指的是什麼?

(2)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 xx,所以圓柱的側面積= 。

(3)側面積的練習

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①底面周長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徑是3.2dm,高5dm。

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的 xx和xx這兩個條件,有時題裏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2、圓柱的表面積

(1)圓柱的表面是由和組成。

(2)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圓柱的表面積=

(3)圓柱的表面積練習題

一頂圓柱形廚師帽,高28cm,帽頂直徑是20cm,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數保留整十平方釐米)

分析,理解題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需要注意的是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説明它只有個底面。

列式計算:

①帽子的側面積=

②帽頂的面積=

③這頂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結: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囱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2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採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3、鞏固練習

一個圓柱底面半徑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積。

4、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什麼知識?

圓柱的側面積

圓柱的表面積

五、教學結束:

佈置學生課下複習本節課內容。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下冊的《圓柱的體積》,我教此內容時,不按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採用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在實踐中體驗,從而獲得知識。對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學生學到了有價值的知識。

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發現,得到的知識是“活”的,這樣的知識對學生自身智力和創造力發展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師告訴的,而是、學生在自己艱苦的學習中發現並從學生的口裏説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具有個人意義,理解更深刻。

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方法。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強調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三、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傳統的教學只關注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只是被動地接受、記憶、模仿,往往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維根本得不到發展。而這裏創設了豐富的教學情景,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經歷了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過程,發現了教學問題的存在,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理解和掌握了數學基本知識,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本節課採用新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是:由於學生自由討論、實踐和思考的時間較多,練習的時間較少。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2

(一)教學百分數的意義

1、引導學生自學教科書上第104頁的例題。思考:(出示)

(1)例題中為了比較什麼,通常用百分數進行比較的?

(2)用百分數比較有什麼好處?

(3)什麼叫百分數?讓學生自學課本後,同座同學議論思考題。

2、集體反饋,揭示意義。(出示表格)

(1)例題中為了比較什麼,要用百分數進行比較?(三好學生所佔比率的大小)

(2)在這裏,比率這兩個字怎樣理解?(三好學生人數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3)六年級三好學生人數所佔的比率是多少呢?是怎麼得到的?五年級呢?學生回答的同時,板書成下表:年級三好學生人數學生人數 六年級17100 五年級30200 =

(4)用百分數表示三好學生所佔比率的大小,有什麼好處?(學生回答後板書:分母相同,便於比較。)哪個年級三好學生所佔的比率大?

(5)用百分數進行比較,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後,能約分的要不要約分?(揭示:百分數是分母是100的分數。)

(6)表格中,兩個百分數的上面一格應填寫什麼?(學生回答後板書:三好學生人數佔學生人數的百分之幾。)

(7)什麼叫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例題中應把什麼人數看成一個數,什麼人數看成另一個數?誰能説一説表格中的和表示的意義?

(8)百分數的概念中提到了幾個數?(兩個數)百分數表示兩個數之間的一種什麼關係?(倍數關係)

3、舉例辨析,揭示百分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出示:

⑴中國十五預期將保持的"經濟增速。

⑵七月我國工業生產加快同比增 。

⑶根據人事部提供的數字,中國回國留學人員目前以年均的速度增長。

⑷一根光纜長千米。師生討論:

(1)這四句話中哪些是百分數?為什麼?

(2)千米為什麼不是百分數?

(3)師:這四個數都是分數,而前三個才是百分數。誰能説出百分數和分數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學生回答後出示下表: 分數百分數 意義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也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從而得出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它只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百分數後面通常不帶單位名稱。百分數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二)教學百分數的寫法和讀法

1、為了區別於分數和便於書寫,百分數通常不寫成分數形式,而是採用百分號%來表示。教師示範百分號的寫法後,讓學生進行書寫練習。

2、教師示範書寫百分數,引導學生寫黑板上和上例中的百分數。

3、教學讀法。指出百分數只讀作百分之幾,而不讀成一百分之幾,齊讀百分數。

(三)揭示百分數的特徵百分數是特殊的分數,它特殊在哪裏呢?引導學生説出百分數的特徵:

1、分母相同,便於比較;

2、只表示倍數關係;

3、採用百分號%表示。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境,經歷比較小數大小及與同伴交流的過程。

●體驗小數比較大小的策略的多樣性,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發展數感。

●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一、情境導入:

師:新學期開始了,同學們都需要買一些文具,今天老師就給你們介紹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現在我們就請三家文具店的售貨員分別給我們介紹商品的價錢,請同學們注意聽,看看你們能發現什麼?(由三個同學扮演售貨員,分別介紹商品的價錢。)師:聽完售貨員的介紹,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1:三家商店都有賣橡皮的,但價錢不一樣。

生2:我發現到“丁丁文具店”賣的書包會便宜一些。

生3:我發現同樣的鉛筆盒在“奇奇文具店”與“丁丁文具店”賣的價錢不一樣。

師:由這些發現你們想到了什麼?

生1:同樣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賣的價錢可能不一樣,我們買東西時要進行比較後再買。

生2:我們應該到價錢比較低的商店買東西。

師:在生活中,我們喜歡到物品價錢比較低的商店去買東西,我們的這種做法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貨比三家”。師出示課題:貨比三家。

二、學習新知。

1、探索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師:大家都知道買東西應該“貨比三家”。如果我要買鉛筆盒到哪家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買便宜。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丁丁文具店”的鉛筆盒是元,只要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師:怎樣比較元與元的大小呢?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比一比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想出的辦法最多。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策略一:元=4元9角元=5元1角5元1角大於4元9角

策略二:元比5元多,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較小數點前面的數,小數點前面的數大,這個數就大;如果小數點前面的數相同就比較小數點後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小數點後面的第一位上的數大,這個數就大;

師小結: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關於比較小數大小的辦法,真棒。

2、提出關於比較小數大小的數學問題,並試着解答。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有關比較小數的大小的問題,你們能根據情境圖提出這樣的數學問題嗎?下面請同學們輪流在小組裏提出問題,請小組的同學來回答。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師: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來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並請一個同學來回答。生1:我要買一個書包到哪一個文具店買便宜呢? 生2:到哪家買橡皮便宜?

(解決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小數的大小比較,要讓學生來説一説怎樣比較這三個小數的大小。)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麼東西最貴?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麼東西最便宜? ??

三、拓展運用。

1、遊戲——抓珠子。(1)介紹遊戲規則:

師:下面我們要進行一個很在意思的活動——抓珠子游戲,這盒子裏有紅珠子和藍珠子和綠珠子,一個紅珠子代表1元錢,一個藍珠子代表1角錢,一個綠珠子代表1分錢。你們任意從裏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會得到多少錢?(2)老師示範。(3)小組活動。

師:每個小組都有一個這樣的盒子,小組同學輪流從裏面抓一把珠子,並填寫在統計表中。填完統計表之後,在小組裏比一比誰抓出的錢多。

紅珠子幾個藍珠子幾個綠珠子幾個共幾元幾角用小數表示(幾元)3元2角1分元

(4)師:請各小組抓出的錢最多的同學向大家彙報自己抓了多少錢,我們最後來比一比全班的冠軍是誰?

(5)小結:想一想,抓到多少錢跟什麼有關?

2、完成書上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互相説一説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四、回顧總結。

師: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真好,上完這節課之後,你有什麼收穫、你最喜歡哪一個活動呢?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結合淘氣做三輪車的具體情境,經歷3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通過“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的交流活動,建立口訣之間的內在聯繫。

3、會用乘法口訣進行乘法運算,能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問題。

重點難點:

重點:

掌握3的乘法口訣。

難點:

會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法口算,解決生活中簡單的乘法問題。

課型:

新授課(計算教學)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師:你們喜歡做手工嗎?瞧,淘氣在做什麼? 課件出示:教材第36頁主題圖。

師:淘氣製作的三輪車,一輛車需要幾個輪子?兩輛車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圓片擺一擺,填一填。

師:現在請同桌兩人分工合作,用圓片代替三輪車的輪子擺一擺,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擺成三角形,一個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輛三輪車需要的輪子,然後完成表格。

學生同桌合作動手擺、填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師生共同完成表格。

2.編口訣。

師:現在結合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以及表格中的數據,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編出3的乘法口訣嗎?咱們來試一試。1輛三輪車需要幾個輪子?

生1X3=3,口訣應該是一三得三。

師:很好!就這樣,那麼2輛三輪車需要幾個輪子?3輛呢?……9輛呢?大家依次這樣寫出乘法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在小組裏交流討論。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編口訣,教師巡視,知道個別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交流彙報,師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訣。

3.記口訣。

師:想一想,怎樣記住3的乘法口訣? 學生可能會説:後一句口訣中的結果比前一句的結果多3。 俗話説“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們學過“三五十五”,那麼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學生説得合理,教師就應該予以肯定。

(三)總結提升

師:今天你有什麼感受呢?有哪些收穫?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

需要幾個輪子

3 的乘法口訣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3x3=9 三三得九 3x4=12 三四十二 3x5=15 三五十五 3x6=18 三六十八 3x7=21 三七二十一 3x8=24 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方面,使學生經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垂線,能夠藉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使學生感受生活裏的垂直現象,能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垂線,瞭解垂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習&ldqu;空間與圖形&rdqu;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係,建立垂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

藉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教學具準備: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認新知(語言表述 迴歸生活 練一練 折一折)

2、學畫垂直(無條件畫 過直線外一點畫 完成43頁&ldqu;試一試&rdqu; 小結作圖方法)

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1、出示42頁例題圖。

從圖中你能找到幾條線?(學生可能找到很多,説的很亂。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我們所需要的)

這些線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線,你有什麼發現?

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4個)

這4個角都是什麼角?(直角)

2、談話感知:

其實像這樣一種特殊的相交方式,我們可以給它一個新的名稱叫‐‐垂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新知識。(板書課題:垂直)

設計意圖:由主題圖入手,觀察圖中縱橫交錯的線,收集自己瞭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識),發現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認識垂直。

(1)出示一組互相垂直的直線圖。

師:那到底兩條直線成怎樣的位置關係,我們才能叫垂直呢?

學生自學課本P42中間的文字,並思考:

① 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線叫什麼?

③你還知道了什麼?(兩條直線的交點我們叫作什麼?)

(2)講解:&ldqu;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rdqu;。

提問:如果把一條直線記作a,另外一條直線記作b,我們可以怎麼説?

講解:&ldqu;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rdqu;。

強調:垂線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講解:&ldqu;這兩條直線相交的點叫做垂足。&rdqu;

讓學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兒,並用符號表示出垂直。

(3)尋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問:我們教室裏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線?

學生回答的時候,注意修正學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學的表達。

特別強調:每塊三角尺都有兩條互相垂直的邊,所以在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時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練一練: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直線是互相垂直的?(作業紙)

(5)折一折:指導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對摺兩次,再打開,觀察兩條摺痕有什麼關係?

設計意圖:從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構建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我覺得應該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且要相信學生能夠發現。所以,在構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看書,從書中發現對於垂直的最科學最準確的表述,學生會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發現的,感受成功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生自己發現的雖然深刻,但卻是細線條,作為老師要把他們印象中的細線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設計了新知迴歸生活、科學判斷是否垂直和動手摺疊感受垂直的環節,即及時鞏固新知又傳遞學習知識的過程方法。即受之於餌,又受之於漁。

2、學習畫一組垂線。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辦法做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嗎?(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摺紙)

(2)過直線上的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演示作圖方法,學生嘗試作圖。教師再示範,共同總結作圖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重合

B、沿直線慢慢移動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邊畫直線

學生再嘗試。

(3)出示第43頁的試一試: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學生自己先嚐試,再請已經好的同學介紹(演示)

學生再嘗試。

(4)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垂直的基礎上讓學生去作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是一個從表象到實體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過程和垂直與其他相交的不同之處(相交成直角),這一環節的重點在於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總結作圖方法,體會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ldqu;想想做做&rdqu;第2題。

請學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個圖形互相垂直的線段。

2、出示橋灣國小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圖,請你判斷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講解時強調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設計意圖:第一題讓學生在過去認識的圖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線段,是運用新知重新認識舊知的過程,正如特級教師徐長青所説&ldqu;讓知識從緘默走向明確再回歸緘默&rdqu;。第二題通過街道間的位置關係,認識到怎樣相交的道路安全係數高,讓知識迴歸生活、指導實踐,並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四、昇華新知,總結方法。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了什麼新的收穫?

誰能説説我們是如何得到這樣的收穫的?

設計意圖:吳正憲老師曾説過:我們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俄皮癢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總結時,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總結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了解數學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方法。數學知識僅僅是個載體,知識的生成過程才是學習的實質,才是學生該獲得的精髓,才是數學該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品質。教學不是實現給予與告之,而是探索的過程。

板書設計:

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作

已知直線的垂線

垂足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6

課題:不退位減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算理,掌握豎式的寫法和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筆算.

2.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仔細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正確書寫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豎式和計算順序.

教學難點

掌握兩位數減兩位數的計算順序.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紅、黃色圓片及數位表.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70-3042-20xx-6

85-4067-3165-3

65-3這道題的豎式應該怎樣寫?

2.想一想筆算加法時都應注意些什麼?

二、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653=_______________

教師説明也可以寫成豎式進行筆算.

(1)出示圖示,使學生明確:

十位上6個○表示6個十;個位上5個○表示5個一,讀作65.

(2)説明:要從65裏減3

啟發學生思考:3表示什麼?應該從哪裏去掉?

引導學生明確:3表示3個一.應該從65裏個位上5個一里去掉3個一.

教師同時在個位○中劃去3個.

(3)説明:筆算豎式怎樣寫呢?

要求學生在稿紙上寫數字65,在65的個位數5的下面寫上3,也就是3要對着65的個位數5.

寫上減號和橫線.就是數位對齊,與筆算加法的道理一樣.

(4)學生獨立在書上填寫.提醒學生,在橫式等號後面也要寫上得數.

2.教學例2.

(1)比較例2和例1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2)請學生獨立操作學具,注意去掉的23應該怎樣去掉?

(3)學生試寫豎式,教師巡視指導.

提問:你在寫豎式時,其中寫減數中的2,你是怎樣想的?(2是在十位上,應與65的十位上的6對齊.)

(4)學生對照數位圓片圖,進行嘗試計算.

(5)集體訂正,請學生説一説計算時的思維過程.

3.小結計算方法.

説説筆算減法的方法是怎樣的?筆算方法和口算方法相比,主要不同的地方是什麼?

三、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填空:

對於表現優秀的學生及時鼓勵.

四、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明確:筆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還要注意,計算時要仔細,得數要寫在模式等號後.

板書設計

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減)

例1 65-3= 62 例 2 65-23= 42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7

《秒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頁~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分與秒的關係,初步建立秒的時間概念。

2、通過觀察與操作,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價值。

3、藉助生活實例和實踐活動,培養遵守、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難點:

建立時、分、秒的時間概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出秒的概念。

1、出示第59頁主題圖,請同學們説一説圖中的人們在做什麼?

(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主持人和觀眾們都在期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他們正在倒計時:十、九、八、七、……二、一)

2、老師提問:人們倒計時時喊的“十、九、八、七、……二、一”每個數字之間經歷多長時間?(1秒)

師小結: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就來認識秒。

二、學習新知:

1、出示獨立學習任務單:

請仔細觀察鐘面,想一想鐘的哪一根指針叫做秒針嗎?你知道它是怎樣計時的呢?

(1)通過觀察,我知道秒針是鐘上的那一根。

(2)秒針走一小格的時間是秒,從12走到1就是走了秒,從2走到4走了秒。

(3)秒針走一圈就是走了秒,也就是分鐘。

(4)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格。也就是1分=______秒。

學生彙報

出示課件,演示秒針走一圈,同時板書:1分=60秒

2、感受一下1秒鐘有多長。

(1)拍手練習:跟着鐘錶的“嘀嗒”聲,每秒拍一下手。

(2)你能在1秒鐘裏做什麼事呢?先試一試,再告訴同桌。

3、出示有秒針的實物鐘錶,共同感受1分鐘有多長。

請同學們談感受。(1分鐘比1秒鐘長,但1分鐘也過得很快)

4、出示課本61頁做一做第2題,瞭解1分鐘可以做哪些事情。

你能在1分鐘裏做幾道口算題呢?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大約每天睡9()

穿衣服大約需要20()

燒一殼開水大約需要25()

2、瞭解一下自己小組同學的50米跑的成績,並記錄下來。

3、填一填。

人1分鐘脈搏跳()下,1分鐘做()道題

1分鐘寫()個字。

4、填空:

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內能深呼吸()次。

從1數到30用了()秒。

1分=()秒,120秒=()分

5、繞操場跑1圈,*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誰快些?

四、課堂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秒的認識,知道了1分=60秒,還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長,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同學們從現在開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時間的主人吧。

【《噸的認識》】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繫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説説你的想法。

這裏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説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

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説一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除法的驗算》】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餘數的和有餘數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重點難點:

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教學流程

一、口算題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後校對反饋,並且説出口算的算法。

二、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並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麼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並且説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並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並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麼,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後,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被除數。(引導學生,教師不説出)

7、快速口算55÷5並且驗算,學生説。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並且説説為什麼能算的這麼快。

三、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的問題

1、接着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4、運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我的算式再説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四、獨立完成除法的驗算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並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並且説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餘數=被除數;

3、注意格式的問題:“橫式上的餘數有沒有丟”、“橫式上的商會不會寫成被除數”……,找到問題之後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視;

4、完成68÷6的驗算過程,查除法豎式有沒有錯餘數在驗算的時候有沒有加橫式上有沒有寫錯

五、全課總結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説)

2、課堂作業:補充p2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48~49頁“比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經歷探索比與除法、分數關係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係,明白比的後項不能為0的道理,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複習鋪墊

1、某車間有男工5人,女工8人,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幾分之幾?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的幾倍?

2、分數與除法有什麼關係?(分數的分子相當於被除數,分母相當於除數)

設計意圖:在結合生活實際複習兩個同類量之間的倍數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複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

⊙講授新課

1、教學比的意義。

(1)教學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係。

a、課件出示: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裏向人們展示了聯合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這兩面旗都是長15cm,寬10c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這兩面旗的長和寬的關係?(引導學生説出:可以求長是寬的幾倍,或求寬是長的幾分之幾)

②用比表示同類量之間的關係。

a、引入比的概念:兩面旗的長和寬的倍數關係還可以用“比”來表示。長÷寬=15÷10,寬÷長=10÷15,也可以説長和寬的比是15比10,寬和長的比是10比15。

b、簡介同類量的比:不論是長和寬的比還是寬和長的比,都是兩個長度的比,相比的兩個量是同類的量,所以兩面旗的長和寬的比屬於同類量的比。

(2)教學非同類量的比。

①用除法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係。

a、課件出示:“神舟”五號進入運行軌道後,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圓周運動,平均90分鐘繞地球一週,大約運行42252km。

b、討論:怎樣用算式表示飛船進入軌道後平均每分鐘飛行多少千米?(42252÷90)

②用比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係。

對於這種關係,我們也可以説:飛船所行路程和時間的比是42252比90,因為這裏的42252km與90分鐘是兩個非同類的量,所以比也可以表示非同類量之間的關係。

(3)歸納、理解比的意義。

①什麼是比?結合上面兩個例子説一説。(學生試説,教師總結:兩個數的比就是表示兩個數相除)

②判斷,下面數量間的關係表示的是兩個數的比嗎?

a、甲數是3,乙數是4,甲數和乙數的比是3比4;乙數和甲數的比是4比3。(是)

b、張師傅20分鐘製作了7個零件,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的比是7比20。(是)

c、足球比賽,甲隊和乙隊的比分是8比1。(不是,因為足球比賽的比分不表示兩個數相除)

2、教學比的讀、寫和比的各部分名稱。

(1)簡介比的寫法。

15比10記作15∶10;

10比15記作10∶15;

42252比90記作42252∶90。

(2)簡介比的讀法。

兩種形式的比都讀作幾比幾。15∶10讀作:15比10;表示比時,讀作:15比10。

(3)簡介比的各部分名稱。

“∶”是比號,讀作“比”。比號前面的數叫做比的前項,比號後面的數叫做比的後項。比的前項除以後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板書)

(4)明確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項÷比的後項,比值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或整數表示。

3、教學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

(1)比與除法的關係。

①觀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項相當於被除數,比號相當於除號,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數,比值相當於商。

②比的後項能不能是0?為什麼?(比的後項不能是0。因為比的後項相當於除數,除數不能是0,所以比的後項也不能是0)

(2)比與分數的關係。

①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想一想,比與分數有什麼關係?(引導學生回答:比的前項相當於分子,比號相當於分數線,比的後項相當於分母,比值相當於分數值)

②舉例説一説,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嗎?怎樣寫?(兩個數的比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例如15∶10,可以寫成,讀作:15比10)

4、小結。

比的概念實質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係。任何相關聯的兩個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為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非同類量的比,比和除法、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

設計意圖:循序漸進,先由倍數關係引出兩個同類量之間的比及非同類量之間的比,使學生理解比的本質;然後再結合實例,引導學生明確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比值的求法;最後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比和除法及分數之間的關係,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繫,為學習比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鞏固練習

1、教材49頁1、2題。

2、教材52頁1題。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52頁2題。

板書設計:

比的意義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9

10月17和18日,我參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舉辦的國基教育大講堂《數的認識》教學操作指南研討會。2天時間由各地優秀數學教師:吳正憲,張齊華,楊皎,許衞兵,朱國榮,陳亞明,沈洋幾位大師展示高水平數學課,使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針對這次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總體感覺,教師們共同的優點就是:聲音有親和力,甜美,語言精煉,教師無論是教學反思,還是回答當場提出的問題,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給予解釋,有條不紊。對課標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數學素養。這都是很值得我學習的。

一、教學收穫

1.課件製作精美,動態的較多,更形象、直觀的看出是平移還是旋轉。鼓勵孩子,只要你好好學習,你也可以完成這種任務,引起學生對研究數學的學習的一種責任感。

2.張齊華老師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1. 整節課氣氛比較活躍,老師情緒高漲,説話幽默,能感染學生,她特別享受教的過程,投入,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讓學生很放鬆,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楊皎老師《生活中的負數》倡導的課前預習、師生互動、自主性學習、講了如何處理課堂生成與課程目標的關係〈每一環設計目的性要強,充分理解教材、預設要充分、你要放得開、收得攏〉。

4.許衞兵《認識分數》圍繞“先分後數”這一分數實質巧妙的建立起整數、分數以及小數三者之間的聯繫。把各種數有機的串聯起來,打通了各數之間的聯繫。短短的一節課,拋開了一般教學對分數的淺層的認識。從數,起源於數。出發,有落腳到分數也是用來數的。

5.吳正憲老師《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了達成數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數的意義,整個過程,她不惜時間,充分讓孩子操作,試一試,想一想,折一折,説一説,幫助學生出不見分數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整節課,學生的學習室快樂的,接納新知是不知不覺的,概念的建立是學生獨立操作獲取的,概念意義的裂解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是幫助學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橋樑的工程師。

二、自我反思

聽了兩天的課,確實收穫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們上課的那種激情所感染,在課中老師要先有情感,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他們不只是授課,更是與學生心靈與心靈的溝通,以自己的那份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學會反思,學人之長,補已之短;在反思時要上升到理論高度,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反過來深入理解理論,再指導教學。在教學時要學會質疑,在質疑中成長,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説明

簡單的時間計算問題是學生解決稍複雜的時間問題的基礎。因此在本節課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過程,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1.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

結合教材習題,對學過的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進行回顧;對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集中的、系統地複習,加深學生的記憶,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列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對所學的計量單位有具體的感性認識,並結合實例讓學生回顧問題的解決過程,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複習

1.回顧本學期學習的知識。

(1)引導學生回顧本學期學習的知識。

(2)學生討論後彙報:本學期學習了時、分、秒;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質量單位的認識;倍的認識;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和集合問題。

2.揭示本節課的複習內容: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複習時、分、秒和質量單位的相關知識吧!

3.結合習題,複習時、分、秒和質量單位的相關知識。

(1)在(  )裏填上合適的數。

120分=(  )時5分=(  )秒

4時=(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時

6噸=(  )千克9000千克=(  )噸

(2)複習學過的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及進率。(學過的時間單位有時、分、秒:1時=60分,1分=60秒。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克、千克、噸: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

(3)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

(4)總結單位換算的方法。(高級單位低級單位)

4.複習時間單位和質量單位的應用。

課件出示練習題。

(1)在(  )裏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媽媽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紅寫作業用了30(  )。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題。

(3)讓學生説説選擇合適時間單位的理由和方法。

5.課件出示教材111頁3題。

(1)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

(2)彙報結果,集體訂正。

(3)回顧計算經過的時間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鐘面,數格後計算。

方法二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4)小結:計算經過的時間,有以上兩種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6.課件出示練習題,複習質量單位的換算。

1噸-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噸

設計意圖:對各個知識點進行有序的回顧,並結合有針對性的練習,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系統地掌握。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1

活動內容:祕境佤山遊。

適合年級:五年級。

內容簡析:

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本活動結合人教版教材六年制數學第九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第二單元“分數除法”及第三單元應用題的“行程問題”,將所學知識融於“祕境佤山遊”之中,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旅遊中常見的數學問題,體現數學的實用價值及其魅力。

設計思路:

以到臨滄市滄源縣的景點旅遊為線索,將這些景點串聯成線,形成旅遊線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方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油耗、油錢和旅遊線路的選擇等問題,以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為主要教學模式,促使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與聯繫生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目的:

1.通過挖掘身邊的數學素材,培養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鞏固已學知識。

2.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和同伴交流數學思考的結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探究興趣。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探究旅遊四個景點至少要用多少油及所需油錢。

2.選擇合理的旅遊線路。

活動過程:

一、簡要導入

1.今天見到佤山小朋友,心裏很高興!老師從電視裏瞭解到祕境佤山不僅有神奇的文化,而且有優美動聽的民歌,還知道佤山有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旅遊景點。下面,請同學們介紹你知道的景點。(學生介紹)

2.同學們介紹的景點令人心馳神往,老師現在最想到四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景點去看一看、遊一遊。(屏幕出示)請同學們大聲地把這四個景點的名字喊出來。(翁丁原始部落、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崖畫、司崗裏溶洞)。

3.請同學們用所學的知識,幫助老師解決旅遊途中遇到的問題。

二、根據信息探究問題

1.(屏幕出示)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旅遊車平均每小時行40千米),如果先到翁丁原始部落,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怎樣列式?(學生提問題,口頭列式)

2.如果再給大家提供一個信息“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有12千米”,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計算?

估計學生會提出下列問題:①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有多少千米?36+12=48(千米)。②從翁丁原始部落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幾小時?12÷40=0.3(小時)。③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共用幾小時?0.3+0.9=1.2(小時)或(12+36)÷40=1.2(小時),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各有哪些優點。

3.同學們這麼快就解決了在第一條旅遊線路中遇到的問題,很好!接下來,老師還要到崖畫和司崗裏溶洞去遊一遊。請看大屏幕,根據提供的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並列式解答)

估計學生會提出以下問題:①從縣城到崖畫有多少千米?0.6×40=24(千米)。②從崖畫到司崗裏溶洞有多少千米?0.4×40=16(千米)。③從縣城到司崗裏溶洞共有多少千米?24+16=40(千米)。④從縣城出發到司崗裏溶洞共需幾小時?0.6+0.4=1(小時)或(24+16)÷40=1(小時),並讓學生分別説一説這樣算的理由。

小結並板書:路程=速度×時間

三、進一步探究“油耗”和“油錢”問題

1.在同學們的幫助下,老師知道了從縣城到每個景點的路程和時間。下面,老師再給大家提供兩個信息,看看從信息中你們瞭解到了什麼,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信息:①旅遊車每千米用油0.15升;②每升油價5.60元。

2.學生思考後提出問題,教師再選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

問題(1):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需多少升油?0.15×48=7.2(升)。

問題(2):從縣城到司崗裏溶洞需要多少油錢?

①24×0.15×5.60+16×0.15×5.60=33.60(元);②(24+16)×0.15×5.6=33.60(元);③40×0.15×5.60=33.60

(元)。最後比較這三種解法,説説每種解法的理由。

問題(3):從縣城到南滾河自然保護區,往返需多少升油?48×0. 15×2=14.4(升),並説説“往返”是什麼意思。

問題(4):從縣城到司崗裏溶洞,加70元的油能返回到縣城嗎?33.60×2=67.20(元),並説説為什麼要“×2”。

3.引導學生歸納並板書: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4.讓學生先説説“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和“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所表示的意義,再説説每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四、給這次旅遊提合理化建議

1.同學們幫助老師解決了旅遊中遇到的這麼多問題,真了不起!現在請同學們看旅遊線路圖,給老師的這次旅遊提一些合理化建議,並説明你的理由。

2.學生提建議,教師對能省時、省錢、省油等經濟實惠方面的建議予以肯定,倡導綠色旅遊。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懂得的旅遊知識還真不少,謝謝同學們給老師提了這麼多的`建議,這次祕境佤山遊將成為我美好的回憶。(板書課題:祕境佤山遊)

附板書設計:

祕境佤山遊

路程=速度×時間

油的總錢數=每升油價×每千米用油量×千米數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練習五的第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知道0的含義,會讀、會寫數字0。

2、使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有關0的加、減法。

教具、學具準:

備茶杯圖,直尺圖,畫着放大的寫字格的小黑板,學生放氣球圈,蠟筆盒圖。學生準備0~5的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從1數到5。

3、看圖寫數。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圖。

二、新課

1、認識0

接着複習中的看圖寫數。

提問:“如果我把每個圈裏的茶杯都拿走3個,想一想,每個圈裏還剩幾個茶杯?”

教師從左邊的集合圈中拿走3個茶杯。

提問:“現在這個圈裏有幾個茶杯?用數字幾表示?”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集合留下面板書:2。

教師從中間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個茶杯。提問:還剩幾個茶杯?學生回答後,教師在集合圈下面板書:1。

教師從右邊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個茶杯。

提問:“現在這個圈裏有幾個茶杯?”(沒有了)“用什麼數表示呢?”

師:“像這樣一個也沒有,我們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書:0。(注意寫得慢一些。)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新數字。”帶着學生念幾遍。説明0和1、2一樣,也是一個數,什麼也沒有就用零表示。

師:“同學們看一看,想一想這個數字的形狀像什麼?”學生回答可能會有許多種,教師肯定其中比較合適的,如:0像個雞蛋。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數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狀一的關係_。為了幫助學生記憶,並滲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説。0就相當於把上面的圈豎起來。因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認識直尺。

師:“同學們想一想,你們以前見過0嗎?”讓學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師出示直尺圖。然後讓學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説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説明0到2是兩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數到5。説明0是開始,是起點。0在1的前面。帶着學生從0到5數幾遍。

3、0的寫法。

教師先在放大的寫字格里板書,來示範0的寫法。邊示範邊講清筆順的要點;0是一筆寫成的。起筆,在上線中間偏右一點,向左下寫,在中線附近與左線接觸,然後向下拐,與下線接觸在中間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線附近與有線接觸,再繼續向上,收筆處與起筆處相連。要特別提醒學生,0寫得要圓滑,尤其在拐彎處不能有稜角。

帶着學生書空2~3遍。

打開教科書第24頁,看寫0的筆順示意圖。然後讓學生按書上的虛線字描寫數字0。

4、鞏固練習。

(1)做練習五的第1題,教師説明要求後,讓學生自己填()。做完後指名訂正。

對要填0的,問一問學生是怎樣想的。

(2)做練習五的第2題。教師巡視,對書寫不正確的要進行糾正。

(3)做練習五的第3題,拿出0~5的數字卡片,把卡片的順序弄亂,做“遊戲”。

師:“把這些卡片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一排隊,看誰排得又對又快。”

訂正後,再問一問0的含義,以及為什麼要把0排在第一個。

(4)做練習五第9題。教師往意巡視,對筆順寫得不對的要及時糾正。

課間活動。

5、有關0的加、減法。

(1)一個數減去與它同樣多的數。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0是一個數,所以它也像其他數一樣可以進行計算。下面我們就學習有關0的加、減法。”出示學生放氣球圖。教師演示,學生觀察。

師:“小強手裏有兩個氣球,放走了1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計算?”(2-1=1)

師:“小強手裏有兩個氣球,放走了2個,還剩幾個?”“怎樣列式?”(板書:2-2=)

“得數是幾?”(0)“為什麼?”(2個氣球都放走了、就沒有氣球了。)

板書得數:2-2=0

指明讓學生説一説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提問:“小麗有4塊糖,吃了4塊,還剩幾塊?”“怎樣列式?”(4-4=0)“為什麼?”

師:“從上面的兩個算式,你能想出5-5的得數嗎?”“3-3=?”“1-1呢?”

師:“一個數減去與它伺樣多的數得0。”

(2)一個數加0。

出示蠟筆圖。

師:“左邊盒裏有4枝蠟筆,右邊盒裏有1枝蠟筆,一共有幾枝蠟筆?”(4+1=5)

師:“左邊盒裏有4枝蠟筆,右邊盒裏沒有蠟筆,一共有幾枝蠟筆?”“怎樣列式?”

(板書:4+0=)“得數是幾?”(得數是4。)“為什麼”’(因為右邊盒裏沒有蠟筆,所以就只有4枝蠟筆。)

板書得數:4+0=4

指名讓學生説一説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把左邊盒裏的蠟筆換成3枝。提問:“現在一共有幾枝蠟筆?”(3枝。)“怎樣列式計算?”

(板書:3+0=3)

再把左邊盒裏的蠟筆換成2枝,問題同上。(板書:2+0=2)

師:“想一想5+0、1+0等於幾呢?”

師:“從上面的計算中可以看出什麼?”(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

教師把兩個蠟筆盒交換一下位置。“現在一共有幾枝蠟筆一?”“怎樣列式?”(0+2=2)

師:“想一想0+4、0+3、0+5等於幾?”

師:“從這幾道題中可以看出什麼?”(0加上一個數,還得那個數。)

師:“想一想0+0等於幾?”

(3)一個數減去0。

師:“想一想5-0等於幾?”(……)

師:“5-0就是從5個東西里面去掉0個,也就是一個也沒有去掉,所以還是5。”

(板書:5-0=5)

師:“4-0、3-0、2-0、1-0等於幾?”“為什麼?”“0-0等於?”

6、混合練習。

做教科書第24頁“做一做”中的題自。説明題意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7、 小結。

我們這節課認識了數字0,知道了什麼東西也沒有就用0表示,0還可以表示起點。

我們還學會了0的寫法、要注意,寫0的時候,要從上到下、從左向右,寫得要圓滑,不能有稜角。最後我們學習了有關0的加、減法,知道了一個數加上0還得原數,一個數減去0也得原數。一個數減去與它同樣多的數得0。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的:

1、結合課本提供的具體情境,探索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循環小數。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過程,初步瞭解循環小數的意義,循環小數的讀寫方法,通過生活實例、實踐、觀察、分析達到認識理解並能應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創設綜合的現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合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

正確理解循環小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請同學們集中精神聽錄音,想一想火車行進時車輪滾動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生:咔嚓,咔嚓……重複的出現。

同學們,請觀察這是什麼圖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環的動態圖片)

在自然界中還有哪些像水一樣的不斷出現的循環現象?

生舉例

師:講的好,同學説的都對,你們的知識可真豐富!其實我們數學中也存在着這種有趣的循環現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數學中的循環問題?

二.自學探究,發現新知

(一)、認識循環小數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現在我們來一組有趣的做題比賽(電腦出示)每組完成一題,看哪個組的同學先完成,每組選一名代表黑板來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儘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計算。在算中讓他們去感知去體會“無限”與“有限”,“循環”與“不循環”的數學現象。

教師評出冠軍組,待學生髮現不公平後請同學説出其中的道理。

2.討論:

①第(2)(3)最難在哪兒?如果繼續除下去,會是什麼樣子的?

②商為什麼會重複出現?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教師隨着學生的彙報課件演示導致除不盡的原因是餘數重複出現,商也依次不斷出現。那你怎麼表示這種情況的商,省略號又表示什麼意思?

你能寫出幾個像這樣的小數嗎?

像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板書課題)

3.總結循環小數的定義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幾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看看他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不同點?你能得出什麼結論?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組人商量一下

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不斷”,“重複出現”,“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從某一位起”引導學生概括出以上特點。

由學生概括出循環小數定義: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4.小結:同學們真不簡單,老師把你們總結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給大家一分鐘時間把這個概念默記在心裏。

5.現在我們利用這個定義判斷下面的小數哪些是循環小數?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剛才我們認識了循環小數,循環小數有自己的寫法,請同學把書打到27頁,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麼?第二種寫法比第一種簡便

寫出板書中的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

(三).認識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

看板書中的循環小數,他們小數的位數是怎麼樣的?

像這樣小數部分是無限的小數,你能給他起個名字嗎?那麼黑板上(1)和(4)中他們的小數位數怎麼樣? 誰願意到黑板寫出什麼是有限小數

(四)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原來數學王國也有循環現象,那就是循環小數,接下來我們繼續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好嗎?

四.強化練習,促進內化

1.比較大小

2.把下面的三個數按從大到小順序排列

3.判斷正誤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循環小數,從你們的姿態、眼神及課堂反應中,老師感覺到這節課同學們聽得非常專心,那麼誰來説説,你有什麼收穫和感想?

課後反思

循環小數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九冊上期教學內容,是一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本節課通過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學生對“循環”、“無限”等過去沒有抽象的認識。我就採用學生熟悉的火車聲音、自然界水循環這一現象,讓學生直觀地感知“依次不斷、重複出現”。這使學生一下子就進入了學習狀態,並對這幾個難懂的詞有了初步的認識。通過比賽誰先求出商,讓學生在不公平的“除盡”與“除不盡”的比賽中發現問題,初步感知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這種數學現象,激發起學生探究新知的興趣。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親身主動的參與,自主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節課通過讓學生算一算、想一想、觀察、比較、討論中獲得循環小數的概念。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與合作交流,創新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動腦、動眼、動口研究問題,獲取新知。再通過讓學生自學課本,瞭解和循環小數的簡便寫法以及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閲讀數學書的習慣和自學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和練習設計配套。用多媒體出示循環小數的相關知識點和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能根據國小生直觀━半直觀━抽象━概括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運用新知,解決問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再通過討論、師解、生自評,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過回顧,思考,弄清本節課所獲得的新知識,在大腦裏留下深刻的印象,進一步明確學習重點,掌握知識要點對所學知識得到了及時的鞏固、提高、昇華。

附 :板書設計

循環小數

一個小數,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着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數叫做循環小數。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數 無限小數

,循環小數教學設計1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乘小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

2.初步培養學生類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感受數學探索活動本身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會熟練的進行筆算,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掌握小數末尾的0的處理方法。

三.教學過程 :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每位同學家裏的生活條件都很好,,住進了這樣風景優美的住宅小區.(課件)陶老師想採訪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積有多大?你的小房間面積又有多大呢?我們看,這是小明同學房間的平面圖。(課件出示)

1、從圖中,你能蒐集到哪些信息?

2、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3、下面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求房間的面積有多大?

⑴房間是什麼形狀的?要求房間的面積,就是求什麼圖形的面積?

⑵需要找哪些條件?你認為算式怎麼樣列?打開隨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導探究

1.根據算式,請你估計一下房間的面積大約是多少?(指名口答,課件出示)你是怎樣估計的?有和他不一樣的嗎?誰來説説。房間的面積在什麼範圍內?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認為這樣估計分別要付多少錢?(指名口答)4萬5千元和6萬元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差多少?給少了開發商不願意,給多了我們又不願意。要想雙方都不吃虧,怎麼辦?(準確的計算出它的面積)

3.同學們看,這道題是兩個什麼數相乘?(小數乘小數)(板書課題)它和前面學的乘法有什麼不一樣?(前面學的是小數乘整數)回想小數乘整數你是怎樣計算的?(先轉化成整數乘法,再點上小數點)那麼,這道小數乘小數的題你想怎樣算?指名回答。打開隨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小組內交流,你是怎麼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樣算的?(先擺豎式,把3.6擴大10倍看作36,把2.8擴大10看作28)生説,師依次出示課件。

②誰能再説一説,第一個箭頭上的×10表示什麼意思?第二個,第三個呢?小組裏先説一説。

③通過計算,我們得出3.6×2.8的積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結:大家剛才説的真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我們可以先看作整數乘,一個因數擴大1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了100倍,右邊藍色方框裏看作整數乘的過程我們一般放在心裏,不寫出來。方法你掌握了嗎?

(三).自主發現

1.剛才我們計算出了小明房間的面積,小明還有一個漂亮的小陽台,它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師相信你們肯定能算出來。打開書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寫好的同學小組裏交流,你是怎樣做的。

①彙報,你是怎樣做的?

②結果是3.220,為什麼等號後面寫3.22?怎樣化簡?為什麼可以這樣化簡?指名説,誰能再來説一遍給老師聽。

③小結:老師明白了,他是先看一個因數擴大100倍,另一個因數擴大10倍,積就擴大100倍,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三位,點上小數點。是3.220。再把小數末尾的0捨去。這樣比較簡便,我説的對嗎?

2.師:例1的結果是兩位小數,試一試的結果是三位小數,老師有困惑了,小數乘小數,積的小數位數是怎樣確定的呢?想不想幫老師解決這個難題?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出示討論題)指名讀題。

⑴例題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⑵“試一試”中的兩個因數分別是幾位小數?積是幾位小數?

⑶通過比較,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①小組討論,依次回答.你的發現和他一樣嗎?

②通過這三道討論題,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這類小數乘小數的題應該怎樣計算?在小組裏概括一下方法。先怎麼做的,再怎麼做的。

③指名説,依次出示結論。注意老師用紅色標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學們把方法默記一遍.

(四)學法討論

引導討論:理解了一個數乘小數的意義,下面我們研究怎樣計算,同學們可以聯繫小

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及複習過的因、積變化規律進行嘗試、討論.

1.出示討論題:

(1)你能把兩個因數轉化成整數進行計算嗎?

(2)轉化成整數乘法後,兩個因數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積發生了什麼變化?

(3)要得到原來的積,應該怎麼辦?

2.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67×0.3 2.14×6.2

4.歸納法則

以上幾題因數和積的小數位數有什麼關係?

計算法則:計算小數乘法,先按照整數乘法的計算法則算出積,再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

(五)鞏固練習

1.你能給下面各題的積點上小數點嗎?打開書,完成練一練第一題。

2.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小數乘小數的方法了,下面請大家來當一回小老師,批改一下這位同學的作業。先看對不對? 錯在哪裏呢?請你在旁邊幫他改正過來。看書上第三題。

重點第二題,7.38是兩位小數啊?哪裏錯了呢?讓學生説出:先點上積的小數點,再把0劃去。

3.下面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一種西服面料,每米的售價58.5米,買這樣的面料5.2米,應付多少元?(先估計得數,再計算)

(六)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

作者及工作單位何小婷

西安市長安區靈沼鄉馮村國小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以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同時它又是學生以後學習梯形、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

學情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知識基礎是:三角形底和高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知識的增長點是三角形面積公式。這一知識是後面學生學習梯形面積計算以及今後學習的重要基礎。

其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的基礎是在《比較圖形的面積》和《地毯上的圖形面積》兩個專題中藴含的割補法、增補法(分割、平移、旋轉),以及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中藴含的“根據一定的條件和方法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能力的增長點在於利用旋轉將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以及根據一定的條件(平分高或邊)利用分割與旋轉的方法將一個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一步體驗“轉化”的思想和方法。

本節課的設計着重在“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將學生的已有知識結合來自生活常識的實例做為重要的課堂生成資源,運用有趣的教學手段,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勢,給學生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並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方法。

3、使學生經歷操作、觀察、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並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

標籤: 教學 國小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lo30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