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氓教學設計15篇

氓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氓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氓教學設計15篇

氓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熟悉情節故事

2、初步培養鑑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深刻體會造成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根源。

4、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人民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情操,樹立正確積極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播放陝北民歌《老祖宗留下個人愛人》。問:同學們好聽嗎?……這首歌是什麼類型的?……同學們現在正是青春年少,憧憬嚮往愛情嗎?……古人云: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愛情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她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恆的話題,不僅陝北勞動人民唱出了愛情的甜蜜、幸福,早在兩千多年前,也發生了一個愛情故事,是什麼呢?

二、朗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

思考:這首詩為我們敍述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

提示:圍繞情節或情感變化

明確:戀愛婚變決絕

三、合作交流

1、這首詩為我們塑造了兩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戀愛甜蜜蜜,決絕傷不起,不要再來傷害我,初為人婦時怎樣的輾轉辛勞,只為維護曾經的夢想,為維護自己的愛情。可是多少年的辛勞和憧憬,換來的卻是愛人的離棄。温柔似水,剛強如火。

2、你認為造成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社會、個人

教師拓展到劉蘭芝、祥林嫂

*劉蘭芝與焦母的抗爭,與兄長的抗爭,最後以死抗爭,短暫的生命雖然結束了,但她對人格、尊嚴的最求是至死不渝的,她的這種精神給我們的不是頹廢、絕望,而是一種振奮和昂揚,崇高和偉大。

*祥林嫂守寡不成,守家不成,守命不成,一出善良被毀滅的人間悲劇,承載着濃厚的民族時代精神與文化特徵的文學名著。

四、討論

如果你是氓的話,你會怎樣對待詩中的女子?

播放《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五、小結

每次讀完這篇《氓》,總有一幅畫面浮現在我眼前:一個憔悴女子佇立在曾經等待她的戀人的河畔,那作為她當年愛情的見證的湯湯淇水之濱。河水依舊,可是斯人已去,美好的青春年華和愛情也彷彿隨着流水逝去了。河風吹動她的裙角翻飛,無數往事湧上心頭。追憶曾經的美好時光,似水年華,心中卻只哀悼,哀悼自己的痴情,哀悼自己的執迷不悟。最後留下的只是幡然悔悟後的心如止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是她審視遍體的血痂而生出的一種劫後餘生的寧靜與從容。

我相信於情於愛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女子的感情是專一不二的,而男子卻往往朝三暮四,縱其心欲而無所拘忌。所以愛,是要用真心、赤誠。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圍繞着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畫圓時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應銘記的箴言。

真愛,不只是手牽着手,肩並着肩,還要心連着心。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所有的家庭都幸福美滿!

氓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要求

1.掌握詩中的難字難音

2.瞭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特點

3.理清詩歌的情節和主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氓》中的難字字音

3.識記文中的通假字

4.《氓》是一首敍事詩,理清詩歌的敍事情節是個重點。

三、教學設想

首先,解決詩中的難字難音,再次理清詩的敍事情節,並對詩進行全面理解,

讓同學們掌握字音,掌握這首敍事詩的內容和情節發展。

四、教具設備:

錄音機

五、課時安排:

2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有人的地方就會書寫出不同的故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經》中的一首愛情詩《靜女》,通過寫一對青年男女在僻遠的城角幽會時歡樂的情景,生動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純真、健康的愛情。這節課呢,我們將繼續學習《詩經》中的另一首愛情詩,大家請翻開課本91頁。(同時板書課題)

(二)介紹課題

現在請某某某同學來讀一下課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讀對了字音,méng,

及時表揚,大家齊讀。(反問同學:為什麼不是讀máng呢,在我們的現代漢語中,它不是讀máng嗎?),第二種情況,讀錯,及時糾正。

這裏我想特別明確地提出氓是一個古今異義詞

氓古義:民眾,百姓,詩中指“那個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義:流氓,音máng

上節課我們在介紹《詩經》的時候就説到,《詩經》按其內容分,可以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稱15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今天我們講的《氓》這首詩則是15國風中的衞風,大家請看註釋①

現在,大家先認真聽錄音一遍,注意詩的節奏和難字難音

(三)難字難音

匪:fēi湯:shāng

愆:qiān徂:cú

將:qiāng裳:cháng

載:zài靡:mǐ

於:xū隰:xí

説:tuō角:jiǎo

(四)情節和主題

1.情節

剛才大家在聽錄音時就應該感覺到了,《氓》是一首敍事詩,是敍事詩呢就有它的發展情節,作者用第一人稱“我”來敍事。現在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一遍,並參照註釋,試着理清敍事情節。呆會請同學來説説詩中的發展情節,並劃出相應的章節。(請同學回答問題)

《氓》這首詩是順着“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來敍事的。

全詩分六章,每章十句(十個分句,可分成五個複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

第一章:寫女子的定情。寫出女子是一個熱情、温柔的姑娘。我們可以從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寫出女子的温柔。同時寫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為下文的愛情悲劇作鋪墊。

第二章:寫女子對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過“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專一,真切感人,又寫出了女子的純情和痴情。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熱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後生活。

第三章:以興起,總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經驗。以“桑”設喻,“其葉沃若“喻女子青春美麗;以“鳩”“無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對男子過分迷戀。“比”的運用,寫出了女子的悲歎,點出悲慘的教訓,表現出女子內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後人。

第四章:以興起,正面寫男子變心。又以“桑”設喻,“其黃而隕”喻女子年長色衰。“三歲食貧”寫出女子婚後的悲慘生活。以“淇水”起興,寫出婚姻的不幸,點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寫女子婚後的辛勞和所受的傷害。先寫女子的辛苦;再寫男子無情,女子不幸;後寫“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顧影自憐,傷心不已。

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後的感受和決心,對於男子的無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認識到了,毅然決定與男主人公決裂。從“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這一章寫女子的被遺棄和堅強。寫出女子所受傷害之深。以“淇”“隰”起興,寫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過反省,變得剛強。

從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調是清醒、剛烈的

2.主題

作者順着“戀愛—婚變—決絕”的情節線索敍事。作者通過寫女主人公被遺棄的遭遇,塑造了一個勤勞、温柔、堅強的婦女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

(五)佈置作業

1.複習課堂上訂正的詞語,識記詞語的含義。

2.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本文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第四課氓

戀愛(第1、2章)(熱情、幸福)

氓婚變(第3、4、5章)(怨恨、沉痛)

決絕(第6章)(清醒

高中語文《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2、積累字詞

3、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重點

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難點

瞭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一起回憶《詩經》中熟悉的詩句,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它們或書寫追求愛情的幸福,或表達愛情不可得惆悵,或表達相思之苦,或書寫對愛情的忠貞。現在,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學習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詩篇——《氓》

(二)《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敍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現代文中的比興手法:

1.無垠的天空,是雄鷹一生的行程;蒼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歲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轉星移,日落日升,花開花落,時間飛逝,我們揹着行囊,永遠行走在這沒有盡頭的旅途中,為了追逐明天的太陽,完成今日的願望,實現昨日的夢想,擁有美好的未來,我們默默地堅守着一個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憊》)

2.天空沒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沒有永遠燦爛的風景。圓滿很美,殘缺遺憾有時也是美。(《殘缺也是一種美》)

3.沒有礁石,大海便沒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沒有沙粒,河蚌便沒有了光亮美麗的珍珠;沒有綠葉,紅花便沒有了婀娜多姿的嬌豔……萬物之美麗,都要藉助於他物的支持或襯托;萬物之精華,無不是自己與他物精美絕倫的結合。因此,我要説:借人精華,以鑄輝煌。(《説借》)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6)《詩經》名句:

1.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淺笑盈盈酒窩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説我心煩憂;不知道的,問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飄落)

5.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鄉山上的寶石,同樣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沒有誰向善沒有一個開始,但很少能堅持到底)

8.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採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9.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經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讚頌品行才學象高山一樣,要人仰視,而讓人不禁按照他的作為行為準則。後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題

《衞風氓》是一首以愛情為題材的敍事詩,詩中講的是一個古今中外反覆上演的“痴心女子負心漢”的故事。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講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拋棄後,回憶當初戀愛、結婚及婚後的遭遇,訴説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詩六章,情節單一:一二章寫婚前,三四五章寫婚後,第六章寫結局,整個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開的。

(四)整體感知

中國曆來有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尤其在封建社會中,女子作為男子財產的一部分,與珠寶、美玉並列,完全沒有人身自由。封建倫理又要求她們心甘情願地充當男子的玩物與奴隸。於是,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學史也就充滿了閨中女子的哀怨與悲泣,閨怨詩在文學史上有了不容忽視的一席之地。這首詩就是在閨怨詩歌星空中閃着熠熠光輝的一顆明星。那麼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樣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傾訴自己的愁苦情懷呢?讓我們來共同感受詩歌內容。

(1)這首詩講述了怎樣一個愛情故事?用自己的話概括每節的內容:

第一節許婚第二節迎娶第三節勸誡第四節控訴第五節傷自反省第六節決絕

歸納: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愛情悲劇的全過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隨着事情的發展而變化,閲讀全詩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戀愛——熱情、幸福婚變——怨恨、痛苦決絕——清醒、剛烈、堅強

(五)具體分析

這首詩的抒情線索是什麼?

【明確】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為抒情線索。女主人公託情於淇水,湯湯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經歷的見證人。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説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因為水是流動的,人是變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時,水已非當初之水,人亦非當時之人。而《衞風氓》中三次寫到同一條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讓我們跟隨流淌的文字走進這位女子的心靈世界。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這是女主人公回憶當初與氓的一次約會的情景。當初老實忠厚的氓已經贏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這次約會是他們戀愛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次約會,是在女主人公推遲了婚期情況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貿絲”為藉口來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這次會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的場景。

可以想見,女主人公對氓的愛是真摯而深厚的,她推遲婚期,是因為“子無良媒”,這是個很容易解決的問題,因此,女主人公一邊送氓回家,一邊敍談家常,一直把氓送過了淇水。也正是這次約會,女主人公向氓許諾“秋以為期”,讓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們甚至可以推測,女主人公在戀愛期間像這樣“送子涉淇”的經歷不止一次,這時的淇水不僅見證了女主人公與氓的熱戀場景,而且“淇水湯湯”,流動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結】第一次穿越淇水時,正是女子與氓兩情相悦的戀愛時期,對貌似忠厚老實的氓,女子一見傾心。離別時十八相送,情意綿綿,難捨難分。送走之後,翹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時哭時笑,抑制不住的眼淚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愛意。遠古時代的郊外曠野竟有如此清新純樸、芳香迷人的愛情;嫻靜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簡單而真誠、隨意而自由的胸懷。笑是一種幸福,哭未嘗不是另外一種幸福,畢竟還有人讓她牽掛落淚。好一個一往情深,純情浪漫的熱戀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裏看水,如果此時河流是有顏色的,那應該是一片粉紅,代表的是幸福的愛戀。

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這時的女主人公已經成了棄婦,獨自坐在車上,緩行於淇水岸邊,以至於淇水波濤捲起的水花打濕了車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棄婦呢?“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是氓家生活清貧,她不能與氓共患難嗎?不。“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勞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惡勞嗎?否。

當初女主人公與氓兩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詩為證:“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可見女主人公已到了時刻想見到氓,時刻想依偎在氓身邊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對夫家的清貧生活與辛勤勞作是不會介意的。

那麼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貞,紅杏出牆,被氓遺棄嗎?也不是。詩中沒有以上三方面的蛛絲馬跡。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並沒有什麼過錯。她之所以被遺棄,是因為氓“士貳其行”,而且“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後行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專,甚至一變再變。這種現象古往今來從未消失過。喜新厭舊是感情不專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順可人,男子自會不遺餘力地追求;然而婚後,由於生活勞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為黃臉婆,感情不專的男子就會露出喜新厭舊的面目,進而拋棄糟糠之妻。詩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這種不幸。氓不僅“二三其德”感情一變再變,甚至“言既遂矣,至於暴矣”,發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遺棄的命運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孃家人訴説,卻得不到同情與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説”?可憐的女主人公只能“靜言思之,躬有悼矣。”

詩人二寫淇水,自然是讓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遺棄後的孤寂與悲憤的身影,讓淇水傾聽棄婦飽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訴説。倘若淇水有情,那麼她揚起的水花是對棄婦的安慰,她奔騰的濤聲是在為棄婦鳴不平。可以説,此時“淇水湯湯”,流動的都是棄婦內心的苦汁。如果僅寫這位棄婦的悲苦與哀怨,就只能贏得人們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棄婦的生活經驗,以此告誡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對待婚姻,“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這是棄婦不幸婚姻經歷的經驗總結,是對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訴,更是對熱戀中的和後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誡。所以説淇水揚波,也是對棄婦善良之心的讚許。

【小結】事易時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樹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黃,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棄,痛苦傷悲。而桑樹曾經葱蘢茂盛,女子曾經青春美麗光彩照人,氓曾經信誓旦旦,兩人曾經感情親密,女子曾經幸福甜蜜。對比是如此地鮮明,桑樹迎來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雙重的痛苦:身體上,生活貧窮、勞作艱辛、丈夫拳腳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親人譏笑,愛情已丟失,親情也難尋,前路渺茫。這些,交織成一張痛苦之網,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時,她會不由地想到當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時的甜蜜越多,此時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濤翻滾,女子悲情洶湧;天地同悲,江河落淚。一切景語皆情語,淇水成了橫跨在夫妻間的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3.“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面對湯湯淇水的棄婦“靜言思之”,認識到自己的願望與現實已形成尖鋭矛盾,“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認識到她與氓的婚姻走到了盡頭,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時棄婦面對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電影特寫鏡頭一樣,一幕幕在棄婦腦海中閃現,總角時期青梅竹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戀愛時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爛不變心,何等堅決。可是好景不長,沒想到氓“反是不思”(違背誓言,不念舊情),既然氓如此絕情,那就算了吧!此時女主人公已從痛苦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表達了“亦已焉哉”的決絕態度。

【小結】《衞風氓》中的女子,在粉紅的愛情裏痴迷陶醉時,她純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變的黑色深淵後她怨恨悲痛、傷心絕望;幾番掙扎後,她戰勝自我,勇敢決斷,最終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靈之河的一次勝利的穿越。

(六)分析詩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勞、善良、熱情、淳樸、智慧、堅強。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熱情的勞動婦女形象,她勤勞、淳樸、不畏貧苦,與“氓”結合後,操持家務,任勞任怨,真誠地把幸福寄託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後丈夫對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爾偕老”的願望完全破滅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轉為怨恨,終於發出痛楚的呼喊。詩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於悲傷,在徹底無望的處境中,她變得清醒而堅強,和氓徹底決絕,這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中守壓迫和欺凌的底層婦女的另一面。

氓:始亂終棄、無信義、自私自利的偽君子。他以虛假的熱情欺騙了淳樸的少女,用謊言和空咒贏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騙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兇暴的本性。

(七)啟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詩中女主人公在“氓”離開後總是牽掛着他,多情的她獨自登上破舊的城垣眺望復關尋找氓的身影。當她看見了心上人時就會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見心上人則會傷心流淚。痴心的她總是因為“氓”的出現高興,而又會因為“氓”的離去而傷心。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痴情的女子,卻遭到了負心漢的遺棄。

結論:痴情是一劑毒藥。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啟發:面對漫漫人生路,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

智慧──“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遺棄時並沒有呼天搶地,尋死上吊,而是對婚姻愛情作了認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為女子絕對不能夠沉溺於愛情,否則就陷入泥潭、很難自拔。要知道這種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領悟得到。另外,在她與氓婚變後,並沒有亂了方寸,而是“靜言思之”,思考現在自己的處境並及時做出決定。因此,我們不能不説她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女子。

結論:智慧的人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的。

啟發:漫漫人生路,總會錯幾步。錯幾步不要緊,關鍵是知道怎麼錯,不再錯。

堅強──面對突如其來的婚變,咱們的女主人公並沒有以淚洗面,而是“靜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離的婚姻是沒有幸福可言的,於是她堅強地面對自己的處境,果斷地做出分手的決定。她不甘心受命運的擺佈,她要尋求自主的婚姻,尋求自己的幸福。

結論:堅強的人是不會受命運的擺佈的。

啟發:要做生活的強者。(女人當自強)

氓教學設計3

中國古詩中最主要的詩意手段是“賦比興”。

和古希臘長篇英雄史詩以敍事為主不同,中國早期詩歌一開始就走上了以抒情為主的道路。《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抒情短章。但是,抒情和敍事本來就是分不開的。詩經幾乎每一首又都是通過敍事來抒情的。寓情於事,涵情於物,這是中國早期詩歌現實主義風格的突出表徵。

而詩經中的有些篇章在敍事方面已比較成熟,其中,《衞風·氓》是敍事藝術較為成功的篇章之一。

《氓》同《詩經》中的絕大多數篇章一樣,兼用了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而以賦為主。“賦”即是直言其事,實際也就是敍事。

《氓》是借敍事以抒情”。同時詩歌又綜合運用押韻、歎詞、比興等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增強了詩歌濃郁的抒情美。

詩中採用女主人公追憶的手法,對整個婚戀過程進行了疏朗的、跳躍式的簡單敍事,而留下了大量的空間和筆墨抒情。在女主人公回憶中,其情感是隨着思緒的流動和婚戀的發展變化而有節奏有層次的變化的。

抒情美:“詩情是詩美的內容本質。在構成詩美的諸因素中,詩情是首要的因素。詩情決定着詩美,沒有詩情便沒有詩美。”

女主人公對男子稱呼語微妙的變換,頗值玩味。

首章寫氓借貿絲之名,與女主人公謀劃婚事。根據後面章節“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兩句來看,氓與女主人公當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是很有感情基礎的。“氓之嗤嗤,抱布貿絲”,詩歌開篇處,男子以一個外鄉人的形象出場,這個笑嘻嘻的傢伙很拙劣地與女子套近乎。在物物交換的社會裏,織好了的布應該去換取生活必需品,而他居然拿來換絲。絲,那是貴族才用得着的物品啊!“絲”與“思”諧音雙關,“氓”以用布幣買絲的隱語來挑逗女主人公,也正合此時女主人公羞澀含蓄之情態。(女主人公先寫氓“蚩蚩”的忠厚樣子。這種擇偶標準表明她看中的是內在品質,不是氓的長相,但氓表面靠得住,最後並沒靠得住。)而“來即我謀”之“謀”,應是謀劃婚事,而並非初識戀愛,兩人的相識已有一段過程。因此,“送子涉淇…子無良媒”,是寫女子送氓回家,一路上談話的內容都是婚事,而氓想早娶,卻因無有良媒,女方父母尚未應允,以至氓以為女子思想不堅而生怨言。古代的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有“既然男女相戀,乾脆結婚算了,為什麼還要媒人”和“既然已訂‘秋以為期’,為什麼還説‘子無良媒’”的疑問。古代自由戀愛是不被認可的,如果不經過媒妁的溝通,就是私定終身。從詩的內容看,“秋以為期”可能是女主人公為私奔作準備,因為愛到極至,她安慰氓:“請你不要生氣,我最遲秋天就跟你走。”

“送子涉淇”、“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男子傳遞了意圖之後,順利地與女子確定了關係,兩人交往漸密。此時男子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抱得美人歸,所以,對女子一再延宕婚期的做法大為惱火。而女子卻表現得相當矜持,即使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卻依然客客氣氣地稱其為“子”,即“您”。客氣,在一定程度就是“生分”,就是“距離”。這一階段,女子對彼此相處分寸的拿捏相當到位,因此在感情中,她完全處於優勢地位。

可以知道兩點,一是女主人公對氓愛戀之深,二是這個女子公然違背父母之命,自定婚期,足見其很有主見和反抗精神。(勇敢、善良和順、善解人意、含蓄帶怯)

第二章就敍事而言是全篇最為精彩的篇章。

“乘彼垝垣,…載笑載言”,這種對有情男女幽會場面的描寫,以及對女主人公情感變化的敍述,都十分自然質樸,毫不雕飾,它把一個純情少女墜入愛河中的神情姿態,刻畫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備。這種描寫很有現代電影蒙太奇的效果,我們彷彿看到一個多情少女淡抹盛粧,登上村頭的牆垛,向意中人居住的方向凝神眺望,這時候,她覺得片刻的時間也如同經年曆月,是那麼漫長。當她的視線所及還沒有出現意中人的時候,她痛苦異常,不覺淚眼潸潸,“泣涕漣漣”了。可是,當氓出現在她的眼前時,她轉悲為喜,喊着笑着,飛快地朝氓奔去,她完全沉浸在這種狂喜之中,彷彿這世界存在的只有他們兩個8943;8943;這是多麼富有生活氣息激動人心的場面啊。能在簡潔敍述中給人以豐富廣闊的想象空間。女主人公的情感不再掩飾,溢於言表了。男子暫時的離去讓女子陷入了無限的相思。此時,男子在女子心中便成了一個不可與他人語、無法與他人分享的私人密碼。“復關”到底為何物其實無須深究,那河馬、那大象、那狗熊8943;8943;現代女孩如是説,而遠古的女子便稱其為那“復關”。此句抒情直率真切,層層遞進,將熱戀中女子的複雜心理和動人情態描摹得繪聲繪色、窮形盡相,其用情之深令不少後世讀者為之動容。方玉潤評點此處説:“不見則憂,既見則喜,夫情之所不容已者,女殆痴於情者耳。”“痴情”二字點出了此女用情之深。

爾卜爾筮…以我賄遷。”再次見面,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從“您”到“你”的轉換,把女子的急切與焦慮表現得淋漓盡致。此時的男子卻似乎懷有異心,用種種藉口來搪塞,女子敏感地察覺到什麼,但此時她已深陷情網,無從逃脱,也許她以為婚姻可以讓感情穩定,讓男子不再心有旁騖,因而匆匆地把自己嫁掉,其實,這已為後面婚姻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一個“爾”字,其情可鑑,其痴可悲。

注意“爾卜爾筮”,氓説自己既卜又筮,沒什麼不好,就是沒有提到所請的“良媒”。由此氓的卜、筮值得懷疑,也許僅是甜言蜜語罷了。但戀愛中的女人相信了,於是“以爾車來,以我賄遷”。由此可見,第2節在情感上已經比第1節進了一步,已由戀愛到結合了。只是因為沒有提到媒妁之言,所以讓人懷疑這種結合可能是私奔。男女雙方雖是私訂終身,但也並非視婚姻為兒戲,而是很認真地佔卜了一番,在卦辭沒有兇咎之言時,女子才最後答應婚事,“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但是,後來的婚變,男方的負心,自己的遭遺棄,説明“體無咎言”的占卜很值得懷疑,而從敍事的角度而言,以後情節的發展恰與本章所敍形成鮮明的襯照。

女主人公對這簡單的婚嫁場面的描繪中貌似不動聲色,不帶抒情色彩,透過字面仔細體味這“你娶我嫁”的情景,實則暗暗傳遞了女主人公期待已久的做新娘的歡快和幸福。做新娘的時刻,是所有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自然是女主人公幸福感的顛峯。

這種“以樂景寫哀,愈倍增其哀”的藝術手法,為《詩經》之後的歷代文學家們所借鑑。人在樂極、悲極之際,都願直抒胸臆。詩歌的第二節,女主人公用賦的手法鋪陳其事、直抒其情,追憶了自己思念盼望“氓”的感受和“氓”前來迎娶的情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朱熹語),“敍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盡物也”(胡寅語),賦的手法與比、興不同,賦於敍事言物中直接抒情。

第三章基本是插入記敍中的議論之辭,在全詩中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這種表述方式的變化,正體現了本詩在敍事結構上的靈活性。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痛苦經歷向世間女子提出嚴肅的忠告:當一個女子豆蔻年華、花容月貌之時,她的確能夠得到男子的愛戀,男女雙方都會墜入情網。但是,“士之耽兮…不可説也”,男子愛上一個女子,隨着時間的推移,感情會日見平淡,而女子愛上了一個男子,則會愛得日久彌深,以至不能自拔。這是世間男女對待愛情的不同心態。“于嗟女兮,無與士耽”,世間的少女們啊,可千萬不要和男子們廝混;這些語言雖不免過激,卻也包含有合理的因素: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已婚女子在家庭中毫無經濟地位,視丈夫為終生依靠。對婚姻感情的專一,就是對未來安穩的人生生活的把握。而丈夫擁有經濟的主宰權,貧窮患難時還可以與糟糠之妻共命運,一旦富有,則生“淫慾”之念,娶新棄舊。因而在婚姻生活中,女子總是處於任人驅遣宰割的不幸地位。詩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是很有社會普遍性的。

“不可説也”為什麼不放在全詩最後?第3節的內容是女主人公從自己慘痛的婚姻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想給自己的同胞們留下些教訓,有點自言自語的意味,並不是對全詩的總結,所以不必放在全詩的最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善良。

第4節説:“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承接第3節開頭,仍然以桑為比,是説女子青春不再,人老珠黃,因此恩愛不再。從這裏可以看出,氓的擇偶標準與女主人公恰好相反,取貌不取德。“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表明她離去了。首先是氓變心了,所以女子才主動離去,因此她就是“棄婦”,詩的主要內容都是寫“棄婦”的感情經歷,當然這首詩也就是一首“棄婦詩”。不過應當看到“棄婦”性格中堅強的一面,她的主動離開也是一次抉擇。

“無與士耽”、“士也罔極”。本詩中的“士”應分為兩個層次,前者泛指所有的男人,後者重指自己的丈夫。在敍事中插入抒情,是悲憤之極的流露。以自身的經歷去提醒和告誡所有的女人:不要沉溺於男人們的花言巧語,因為“士之耽兮,猶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抒情之後,重回敍事的軌道,自己並無過失,婚姻的失敗是“士”(即自己的丈夫)的“二三其德”造成的。

三、四節用比興手法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美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桑”的意象比中有興,引發了其後的抒情敍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春天桑葉之肥美潤澤,喻年輕貌美的女子新婚濃情蜜意的生活;以秋天桑葉之枯黃敗落,喻其色衰愛弛之艱難處境。“桑之未落”句後,女主人公由回憶當初歡愉的新婚,回到了悲慘的現實生活,情感也發生了兩極化的轉變,由大喜落入大悲,由幸福之顛跌入痛苦之淵。婚後生活的不幸使她無法遏制自己的悲憤悔恨,直以“于嗟”兩句呼告,勸誡世上女子不可沉迷於愛情。

第四節因“桑落”而感慨,以低沉的情調抒懷,傾訴了婚後物質生活的貧苦和精神上受到的傷害。

“興”。歸納起來,興的作用有兩個,一是作為歌曲的引子,引起所詠之詞,其次還有啟發、誘導聯想的作用。在《詩經》中,興的具體運用有三種情形,大量的是借物起興,興的意義與後面詩意不相關,只起發端作用;另一種雖也是借物起興,但此物能引起聯想,與後面詩意相關,如《蒹葭》開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兩句詠自然景物,有渲染氣氛、引起感情抒發的作用;還有一種是此物不僅能引起聯想,而且與後面的詩意有比喻的關係,如《關雎》開頭以水鳥相向和鳴起興,喻君子淑女:“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屬此類。又如《氓》中有兩章用桑葉起興,但同時桑葉又比喻棄婦的容貌、遭遇:這實際上已是象徵性興象了。如果説上述第一種是單純的興,那麼第二種是興而賦,第三種就是興而比。以上情況説明,賦、比、興三者常常是相互聯繫的,而且有時可以相互轉化。這就是為什麼我要特別強調不僅要注意比與興的區別、更應注意比與興之間聯繫的原因。

第四、五兩章寫婚後生活,敍事中兼及議論抒情。婚後的生活絕無婚前瞻想的甜蜜,“三歲食貧”的艱辛的物質生活,“夙興夜寐”的無休止的辛勤勞作,女主人公都可以忍耐承受,只要夫妻諧和,甘苦與共,這些本也算不了什麼。可令人心酸的是,在她為家庭、為婚姻付出了青春代價而人老珠黃之後,所得的報答卻是丈夫的虐待和拋棄,這些才是使她心如死灰、對丈夫徹底失望的根本原因。她憤怒地控訴:“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男人們婚姻沒標準,都是反覆無常的負心漢。過激的言辭飽含着對“氓”一類的負心漢的無情鞭撻。

第5節追述在氓的家裏多年勤苦操勞,有時還要遭受身體上、情感上的家庭暴力。“兄弟不知,其笑矣”兄弟為什麼笑?,兄弟姐妹的嘲笑使她的感情更加複雜,也許她一直在用美滿婚姻的美麗謊言欺瞞家裏人呢,且當初她出嫁又基本屬於私奔性質,現在被休回家,真是蒙受了莫大的恥辱。第五節中悲痛之情難以壓抑,敍説婚後被“氓”兇暴虐待並拋棄,而更令女主人公心寒如冰的是,自己遭受如此不幸,親兄弟們不僅不予同情,反而予以恥笑嘲弄。“訴説”本是人類痛苦憂悶心情的一種排解方式,是弱者無奈於命運的終極需求。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説《苦惱》中的車伕,魯迅《祝福》中的祥林嫂,都是在遭受失子之痛的打擊後,四處尋求訴説對象的。本詩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受丈夫虐待遺棄的婚變之後,同樣有着這種心理需求。可親兄弟既然如此,還有誰願意做她傾訴的聽眾呢<“靜言思之,躬自悼矣”,既然人情如紙,世態炎涼,她就只能在反躬自悼、自憫自憐中聊獲慰藉了。回孃家後孤獨無助、黯然傷神。“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8943;8943;”(《毛詩序》),人在悲傷、憂愁思慮的時候,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長吁短歎。第五節在敍説女主人公遭受“氓”的虐待拋棄,親人又不知情不理解時,連連用了六個“矣”字,這長長短短的六次哀歎,步步遞進,層層渲染,歎出了女主人公此刻極端不幸的身世之感和極端低落的情緒。全詩抒情回落到了女主人公情緒的最低谷。

第六節:“及爾偕老…,隰則有泮”,敍事的最後,女子被棄回家,沒有得到兄弟們的安慰,反而遭到冷嘲熱諷,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女子家中當初對這個婚姻並不看好,女子是違背全家人的意願毅然出嫁,而今落得如此下場,只好關起門暗自傷心。一人獨坐空房,一時間,千頭萬緒湧上心頭,儘管此時對男子充滿了怨恨,但畢竟做了多年的夫妻,又怎能忘記那些曾經有過的甜蜜?人們總説,女子在最後是痛定思痛,與男子決絕。但是,多年的恩情,又怎能一下子説斷就斷呢?稱呼重又回覆為“爾”,這個對她而言是最簡單也最親密的稱呼,其實已經昭示了女子心中欲罷不能的祕密。當年兩小無猜、青梅竹馬時的兩相歡悦海誓山盟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而如今氓卻拋棄了她,氓前後感情的巨大反差,使她悔恨憤激,徹底失望,這才決定拋棄幻想,與氓一刀兩斷。從一定的角度而言,“決斷”是這樁婚姻的不幸的悲劇結局,但是,與其把它看做是這樁婚姻的死亡,毋寧説這是她新的人生的起點。她以女性少有的清醒與堅強,從這樁不幸婚姻的泥沼中脱身而出,邁向新生。用反比的手法表現了女主人公對這段婚姻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清醒地認識到:果真與“氓”相處到老,等待自己的將比現在還糟糕,只能一輩子泡在無邊無際的苦海了。

所以最後她清醒理智的割斷了情思,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哉”字語氣毅然決然,全詩嘎然而止,乾淨利落。這段悲情最後即使沒有昇華,但總算解脱了吧。

有一種説法是“長吁短歎”有利於健康,“意亂心慌,憂愁悲傷,長吁短歎,心胸寬廣,解去抑鬱,心裏豁亮;驚恐惆悵,思慮彷徨,長吁短歎,心神安詳,去掉壓抑,坦然舒暢。”從《氓》詩的情感波瀾來看,女主人公哀歎不止後,確實達到了減輕壓抑、心胸寬廣、心裏豁亮的效果。

悲劇的主題藴涵着積極的人生意義。一個有着鮮明生動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這裏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衞國,地處現在河南,也是春秋時期的中部,這個地方受禮樂文化影響較深,所以女子對感情不像鄭國等地那樣奔放。在本詩中,女子的喜怒哀樂完全取決於男子對自己的態度。稱呼的轉換在此處不是一個隨意的現象,而是女子情感歷程的脈絡,也是我們解讀這段感情起承轉合的線索。

形象美:“一定條件下,文學作品的強力度情感符號在於人物”,人物形象美也是詩歌美學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都以美好的形象而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如《木蘭詩》中勇敢、剛強而美麗的木蘭,戴望舒《雨巷》中帶着淡淡幽怨、惆悵的丁香花一般的姑娘,讓人讀之難以忘懷。《氓》詩第二個突出特點就是塑造了?一個美麗、多情、勤勞、善良而理性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美麗:人們對女性的審美標準是外在美與內在美的和諧統一。外在的秀美,《氓》詩並沒有直接描述,而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來比喻,“沃若”,潤澤的樣子,以桑葉的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

內在美,即勤勞勇敢、善良和順等美好品質。《氓》詩中突出的體現了女主人公的內在美:初戀時善解人意、含蓄帶怯、温柔婉約;熱戀時熱烈奔放、深摯纏綿、楚楚動人;婚後勤勞賢淑、感情專一;婚變後悽婉動人而又剛強理性、自尊自愛。如果説這首詩的女主人公是一個棄婦,那也是一個內外兼美的動人棄婦,一個既重情感性,又清醒理性的具有獨特內在人格美的“棄婦”。

女主人公最可貴的是其理性美、人格美。婚變後,她儘管也悽婉感傷,卻又清醒理性,體現了不同於《詩經》中其他棄婦的剛強果斷、自尊自愛的獨立人格魅力,這樣即使在男權中心社會也能贏得了男性的尊敬和女性的欽佩。她的理性美是貫穿全篇的。她在最初“氓”來求婚時並沒有貿然答應,而是謹慎行事、理性定奪婚期。在婚變後她能靜心思考其原因,堅持自己的正確(“女也不爽”),認識對方的問題(“二三其德”),女方沒有過錯,錯於男人用情不專,違背誓言。“兄弟不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即使兄弟不知情而嘻笑如常的情況下,她非但沒有祥林嫂式地到處傾倒苦水,而且還能冷靜下來去思量這些事情,有悲傷也獨自吞落。女主人公孤獨隱忍的高貴心靈充滿張力的呈現出來,更增強了人物的悲劇色彩。特別是最後一刻,女主人公一句“反是不思,亦矣焉哉”,語氣堅定,顯示出其剛強的一面。女主人公形象剛柔並濟的美學特點與《詩經》中其他棄婦相比則更顯光輝。

在婚前婚後,女主人公和“氓”的姿態是不同的。婚前,“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是“求”者的姿態,而女子尚有推遲、拒絕的可能性;婚後,則男女角色互換,“氓”是“二三其德”、“至於暴矣”,而女主人公卻遭遇無故被棄的命運,毫無權力可言。“氓”虛偽善變的本質反襯了女主人公的真誠重情。女主人公形象的感染力還在於她的遭遇代表了男權中心社會廣大婦女的普遍遭遇,她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會典型性,她的悲劇具有一種超越自身的普遍性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這裏直接用“士”“女”泛指,表明女主人公説的已經不再只是自己,而是跳出了個人情感的藩籬,關注更多婦女的命運,希望她們不要受到感情傷害。儘管囿於時代侷限,女主人公的認識不全面,但客觀上卻揭示了男權中心社會一種普遍的婚姻悲劇。

作為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首棄婦詩,《氓》有着深刻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的核心就是婦女與婚姻問題。本文擬通過詩中描述的情景透視當時人們的婚戀觀念及社會狀況。婦女地位:在男權中心社會,“婦人在家制於父,既嫁制於夫”,夫為妻綱,女性處於絕對弱勢地位,愛情就是女性生命的全部,而男性則不然,丈夫可以三妻四妾,隨意欺凌拋棄妻子而不受任何道德譴責和法律約束。

婚姻:在中國古代,婚姻從來就是文學的母題。而在歷代文學作品中表現的男女平等的愛情婚姻不過是一種婚姻理想罷了,現實生活中則並非如此。在階級社會的傳統婚姻中,婦女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奴隸社會如此,封建社會尤其如此。在奴隸制度的《詩經》時代,女子私奔還比較常見,尚不一定受到社會輿論的多大譴責;而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由於儒家思想和宋明理學的影響,女子私奔就被認為是可恥的失節行為,不僅受到整個社會的譴責,甚至還會受到族權的嚴厲懲罰;包括剝奪生命。從該詩描述的情景看,西周春秋時期男女青年的愛情婚姻生活是相當自由的。其次,這首詩也反映出歧視壓迫婦女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正在形成。深層的原因,恐怕是她沒能為夫家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造成的。《衞風·氓》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周春秋時期男女青年的戀愛與婚姻尚較自由的世風世俗,同時也反映出歧視壓迫婦女的思想觀念和社會風氣正在形成。

《詩經·氓》的敍事藝術:順敍、倒敍兼用;敍事方式的靈活性【開頭兩章純為敍事筆墨,敍述男女雙方戀愛、訂婚的過程。為後文的鋪墊和襯照。而以下四章則是敍事兼議論,其中議論的文字直抒胸臆(悔恨、怨恨和憤恨)第三章筆鋒一轉,以純粹議論的文字表達痛苦反思,議論的文字在全篇中就起到了深化主題的積極作用。第四、五、六章都是敍事中有議論,章法較第三章又有變化,在敍事中穿插議論】

氓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義務意識,自覺履行自己的義務;堅持權利義務相統一,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能力目標: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提高辯證思維能力;正確對待公民的義務,增強履行義務的能力;提升公民素養,自覺承擔對他人、社會和國家的責任

知識目標:懂得權利與義務的關係,理解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知道違反義務應承擔的責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權利和義務的關係。

教學難點:法定義務須履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思考:他們的做法對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

提示:不對。他們沒有正確認識權利和義務的關係。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權利義務相統??

活動一:有權利也有義務

設計意圖:通過對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具體行為進行剖析,聚焦“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引導學生感知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體會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引領學生對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進行思考。

1.閲讀教材“運用你的經驗”欄目。

2.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自主思考,通過具體情境初步感知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3.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圍繞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展開討論,另一組圍繞自己所承擔的義務進行探究。

4.列舉一項你所享有的權利,説説這一權利的實現需要他人付出怎樣的努力。

5.列舉一項你所承擔的義務,説説履行這一義務對自己和他人具有什麼意義。

活動二:辨析: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學生觀點的碰撞,引發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加深對權利與義務關係的理解,澄清錯誤認識,樹立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觀念。

1.閲讀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

男生:權利與義務如影隨形,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女生:權利與義務是完全對等的,我享受了多少權利,就應履行多少義務。

2.請兩位同學進行現場模擬,一位同學扮演“權利”,另一位同學扮演“義務”,通過二者之間的衝突與協調,感受正確處理二者關係的重要性。

3.如何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係?就以上兩種觀點説明你的看法。

提示:男生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是因為:首先,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相對應而存在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其次,公民既是合法權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義務的承擔者;再次,公民的某些權利同時也是義務。女生的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因為: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我們不能把權利與義務的關係絕對化。認為權利與義務是完全對等的,會導致把履行義務作為行使權利的籌碼,割裂權利與義務的統一關係。

活動三:如何挑“擔子”

設計意圖:通過形象的漫畫呈現出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待權利與義務的兩種不同態度,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結果;將兩種情形加以對比,引發學生對於生活中如何正確對待權利與義務的思考,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

1.閲讀教材“探究與分享”欄目。

2.圖示表明,如果找準了自身權利與義務的平衡點,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就能在人生之路上大踏步前進。否則,只重視權利而輕視義務,人生之路就會磕磕絆絆。

3.結合兩幅圖片,聯繫生活實際,與同學一起交流應如何正確對待權利與義務。

提示:堅持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應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行使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的義務。

4.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就某一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展開交流,避免泛泛而談。

歸納總結:

權利義務相統??

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公民既是合法權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義務的承擔者

公民的某些權利同時也是義務

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應只承擔義務而不享受權利

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意識,依法行使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自覺履行法定的義務

氓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學會運用比較閲讀法,在比較中分析文章

教學重難點

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比較《衞風氓》和《邶風靜女》的異同

教學方法

誦讀和比較閲讀相結合的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什麼?是“山無稜,天地合”的忠貞,是“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纏綿,還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思念?讓我們跟隨歷史的長河,去扣響古老的愛情吧。

二、整體感知

1、欣賞錄音朗誦,聆聽體悟,進入情景。

2、學生誦讀

3、回顧《衞風氓》和《邶風靜女》的重要文言字詞和句式

三、從內容和表現手法上比較《衞風氓》和《邶風靜女》的異同

(一)、從內容上看

相同點:

1、都描寫愛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詩

不同點:

《衞風氓》描寫的是女主人公由戀愛、婚變到決絕的生活經歷,《邶風靜女》則描寫了青年男子和心愛姑娘的一次約會。

(二)、從表現手法上看

相同點:

都採用了賦

不同點:

1、《衞風氓》在1、2、5章採用了賦,3、4章採用了比興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邶風靜女》則主要採用了賦這一手法。

2、《衞風氓》通過對比來刻畫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後的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純真、熱情“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婚後辛苦、受辱“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後負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後對感情的態度的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後對婚姻灰心意冷“無與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後性格對比

女主人公婚前熱情、善良“將字無怒,秋以為期”,婚後堅強、剛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而《邶風靜女》則採用了重章復唱的形式。

四、拓展閲讀

比較閲讀《關雎》、《蒹葭》、《君子于役》

五、結語

詩歌是人類精神世界的一朵奇葩,無數的詩人用真情澆灌它,用心血哺育它成長。它是心靈對現實最純潔的回答,是心靈與心靈碰撞的最智慧的火花。“情動於衷而形於言”這種最古老的文學樣式,素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這個世界,一切都可以老去,惟有詩歌永存。

氓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通過繪製思維導圖,梳理內容,分析形象,體會情感,,探究主旨,熟讀成誦。

二、教學重點:繪製思維導圖

三、教學難點:記憶背誦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經》是我們文化、情感和審美的“聖經”,是一種生命的基因,靈魂的酵母,是我們的另一條母親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用繪製思維導圖的方式,走進《詩經》,走進《氓》,走進那遙遠的衞國發生的故事。

(二)梳理內容

那麼,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齊讀詩歌,要求讀對節奏,讀準字音。

明確:這首詩講述了一個女子在經歷了戀愛(1、2節)的幸福之後,又經歷了婚變(3、4、5節)的痛苦,最後做出了決絕(6節)的選擇的故事。

過渡:以上是我們對詩歌內容做了整體梳理,下面我們一起對詩歌的各個部分的內容進行賞析。

(三)分析形象

請同學們齊讀詩歌的第一二節,看看在這兩節詩中,作者是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寫男女主人公的?

明確:1、氓:蚩,笑嘻嘻,忠厚老實的樣子;謀,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是來求婚的。

2、女子:“送”説明了女子答應了男子的求婚,表現了女子對男子的一片痴情,“將”説明她是一個温柔體貼的女子。

“望”,寫出了女子對男子的痴痴等待,登上那倒塌的垣牆,久久佇立,向男子所在的方向望去,見不到男子就傷心哭泣,見到男子就又説又笑,真真是一個率真可愛的女子。“遷”字寫出了這份愛情終於修成了正果,結婚了。

下面請同學們通過這些詞語對詩歌的情境進行聯想和想象,誦讀第一二節詩,邊讀邊記,強化對詩句的記憶。

(四)體會情感

請同學們認真研讀婚變部分的內容,找出能夠表現女子情感變化的詞語,體會女子的內心感受,並完成這一部分思維導圖的繪製。

1、“食”、“耽”、“説”表面上寫的是斑鳩貪吃桑葚,實際上是寫女子沉溺於愛情無法自拔,寫出了女子內心的後悔。以此來勸誡其他的女子千萬不要沉溺於愛情。

2、“貧”字寫出了女子多年來為了和氓在一起,甘願過着貧窮的生活。“爽”字是過錯的意思,“貳”寫的是氓的行為沒有定準,反覆無常。

女子甘於貧困,行為沒有過錯,而氓卻三心二意,用情不專,由此表現女子對氓的斥責和怨恨。

3、“暴”字寫出了氓的兇暴,“咥”字則寫出女子孃家兄弟的冷漠,不但不同情,反而還譏笑她,“悼”字寫出了女子飽受煎熬,無人傾訴,內心無比辛酸的傷痛。

我們通過對這些詞語的分析,就能夠很好地體會到處在婚變狀態的女子內心情感的變化軌跡,是一個由悔到怨,再到傷的過程。從對戀愛階段人物形象的分析到對婚變階段女子內心情感的體會,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思維從感性形象的聯想想象到對人物內心感受的理性推理過程。

(五)探究主旨

1、過渡:無人理解,無處傾訴,只能獨自傷悲的女子最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促使她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已”字説明女子做出了決絕的選擇,沒有幻想,沒有迷茫,沒有卑微,也沒有不捨,有的只是清醒和剛強。回想過去,“言笑晏晏”形容少年時代快樂的樣子,“信誓旦旦”氓立下的誓言是真摯誠懇的。然而,現在快樂全無,在思前想後之後,女子清楚地知道再也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幸福快樂了,男子違背誓言,也沒有悔改的心意,所以斷然、決然的選擇離開。

2、學完這首詩,老師不禁感到很納悶,女子和氓是青梅竹馬,而且是自由戀愛,為什麼女子還是得不到幸福?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教訓?

明確: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自立自強

(六)作業佈置

藉助思維導圖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這節課基本達到了預先設定的目標。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看着思維導圖上的關鍵字詞,對人物形象和詩歌情境進行聯想和想象,記憶詩句。學生在繪製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也能很好地體會處在婚變階段的女主人公的內心情感和情感的變化過程。但是這節課還有不少的遺憾。現總結如下:1、留給學生展示和講解思維導圖的時間不夠,不能很好的表現學生在經過老師指導之後的效果;2、課堂上朗讀的次數不多,背誦的效果不太明顯;3、對於主題的探究還是應該放在第二課時,這樣的話,中間環節的時間就會比較充裕,學生也就能夠充分的展示自己畫的思維導體和講解了。

氓教學設計7

課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教學目標:

1、學習《氓》作為敍事詩的特點,關注詩歌的細節描寫。

2、掌握“比興”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深入挖掘文本。

課堂安排:學生自主探討,教師適當點撥。

第一課時:

一、導入,然後教師朗讀課文。

二、學生自由讀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後齊讀兩遍。

三、對課文註釋中的關鍵字詞加以解説和補充。

四、請學生複述這個故事。

五、這是一首敍事詩,詩歌總共六個章節。設問:

1、能否刪去詩歌第三第四節?

這兩節記敍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議論。刪去這兩節對於故事情節的完整性並沒有影響,但會使女子的形象沒有那麼豐滿,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點。(第三節寫了女子從切身體驗中認識到了當時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誡年輕姑娘吸取教訓。第四節是女子痛斥氓的負心行為。)

2、能否將詩歌的第三第四節調換到其它位置?

不可。此處用了“比興”手法

①在敍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敍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敍事的平鋪直敍;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滿,因此,敍事的線索似斷實連;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後半部分寫婚後,中間的第三第四節起到過渡作用。

第二課時:

一、《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花常用來比喻年輕女子的美貌,然而這篇文章用桑葉來比喻女子,為什麼不用桃花呢?

後文有斑鳩吃桑椹,以此來暗喻女子為愛情而痴迷。

女子回孃家的途中吟唱這首哀傷的歌,在途中她剛好看到了桑樹,觸景生情。

(以實景起興的例子,在《詩經》中是屢見不鮮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實景為發端起興的。)

二、詩歌第四節是女子對婚後生活的回憶,痛斥男子的負心,抒發了怨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話似乎多餘,至少用在此處顯得突兀。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詩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來並分別説説用意。

第一次寫淇水,“送子涉淇,至於頓丘”,這裏的淇水應該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對氓的情誼,依依惜別之情見於行間。

第二次寫淇水,“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回憶嫁時的情景,也以打濕車上的帷幔來喻自己的擇婿不慎。

(這裏也可以説是女子回孃家又路過淇水。淇水湯湯來襯托渲染女子孤獨無助,內心悲憤極不平靜。)

第三次寫淇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這就是一個比喻的用法,就是説,做什麼都要有個限度的意思。

三寫淇水正為我們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緒的軌跡。

三、概述詩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點。

氓:乖僻、虛偽、薄情、暴虐、始亂終棄、言行反覆

女子:純真、熱烈、勤勞、温順、忠貞、堅強、剛烈

四、有人稱《氓》是“中國第一棄婦詩”,也有人認為這不是棄婦詩。請説説你的看法。

1、這是棄婦詩。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結婚,後來卻“士貳其行”,“至於暴矣”。氓從內心裏背叛女子,拋棄女子,從肉體上摧殘女子,所以這是一首棄婦詩。

2、這不是棄婦詩。《氓》中的女子並沒有被趕出夫家,而是主動與男子決絕。面對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沒有哀求乞憐,主動修好,她的內心經歷了一個矛盾鬥爭的過程:傷痛悔恨——深刻反思——總結教訓——毅然決絕。

《氓》中的女子是不滿丈夫對她感情的冷淡、變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動離開夫家的,既然是主動離開,那麼何來“棄婦”之説呢?如果把她定性為棄婦,那是對女性反抗男權社會、追求女性獨立的可貴精神的一種否定,也在無形當中削弱了對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將《氓》定性為棄婦詩。

氓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分析衞女形象,培養堅強獨立的人格,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分析詩歌人物形象。

【課前預習】

交流完成以下兩個任務:

1、解決生字詞和句子的基本理解(要求:讀標題,讀詩,讀註釋)

2、你對這首詩歌有什麼疑問或思考?

【課堂過程】 課前音樂:《詩經 氓》吟誦

第一環節設置懸念,激發詩趣

1、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詩經》中的一首:《氓》

《詩經》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畫的都是女子形象,她們或明眸善睞,或嫻靜柔美,或大膽執着,或活潑頑皮,無論是《兼葭》的在水伊人,還是《關雎》裏的窈窕淑女,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不過學者鮑鵬山卻説“《詩經》裏最完美的女性當屬那位衞國女子”,也就是我們即將學習的《氓》中的主人公,這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嗎?讓我們帶着這樣的疑問,走進詩歌。(目標展示)

第二環節賞讀詩文,理解文意

1、教師範讀。

二、結合註釋,自由誦讀。

三、學生誦讀展示。

第三環節 賞析細節,把握脈絡

1、一首好詩,我們要反覆讀。要讀出韻味,讀出細節。而意象就是詩歌裏表情達意的常見細節。《氓》這首詩中,有個意象值得我們關注——一條見證氓與女子愛情的河流,它就是——淇水。

2、它在詩中一共出現了幾次?

3、你能不能圍繞淇水,從衞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故事.

那年,淇水邊_______

4、三次淇水邊,“衞女”心情有什麼不同?

(老師板書:戀愛——幸福而甜蜜;婚變——悲傷而無奈;決裂——清醒而剛烈)

5、自己揣摩一下該用何種語氣、何種表情來讀這淇水三章。

師:“淇水”是一個特定的意象,一條淇水見證了女主人公的悲歡離合,見證女主人公的遭遇由熱戀到婚變到決裂的過程。

第四環節 探討人物,提升詩旨

1、讀者往往透過一個人的經歷,所作所為,能窺探到他具有怎樣的性格。那麼你感受到氓中的女子是一個怎樣人?分析一個人物形象,最好能找到情感共鳴點。比如女生,你可以去思考、探討衞女身上的哪些優點你也具備或應該擁有?男生,你可以思考衞女身上的哪些優點值得你把這樣一個女子當作紅顏知己甚至是人生伴侶?當然你也可以去反思,衞女身上有哪些教訓可引以為鑑。

學生自由發言(重視裸讀)

2、我們看看知名學者是怎麼評價這位女子的?

(1)鮑鵬山説:“在《詩經》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為便是那位衞國女子。”

(2)錢鍾書先生曾評價過這名淇水女子:“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旁觀其事,誠足齒冷。”

你們的思想和知名學者有很多共同點我們不妨總結一下。在這場愛情婚姻悲劇中,她有三個身份:作為戀人,她多情温柔熱烈;作為妻子,她嫻淑勤勞、甘守清貧;她還有第三個身份:棄婦

師補充:棄婦

因婚姻破裂或丈夫變心而被拋棄的婦女。最常見的反應是?

哭訴:男子變了心,我們常常會聽到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我為他操持家務養兒育女,付出那麼多,他怎麼能這樣對我,殊不知這樣的抱怨模式,從詩經裏的女子就開始了。“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嫁給你這麼多年,我承擔了所有的家務,起早貪黑,天天如此,可我的辛苦換來的是什麼:“言既遂矣,至於暴矣。”你家業有成,生活安定,對我的態度卻越來越粗暴。

被拋棄的女子該如何應對呢?

是低三下四的搖尾乞憐以求一安身之所,還是尋死覓活?隨後我們會學到一篇課文《孔雀東南飛》,女主劉蘭芝和丈夫焦仲卿伉儷情深,但卻不得婆婆喜歡,百般刁難,丈夫被迫將其休棄,劉蘭芝哥哥又想讓其改嫁他人,劉蘭芝選擇了投水自盡。還是選擇夫妻反目成仇?

《氓》中的女子的選擇呢?“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靜下心來細細想,獨自傷心。違反誓言不思恩情,那就算了吧。她選擇了冷靜理性地反思這段婚姻。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

從她被拋棄後的選擇,能看出她有怎樣的性情?

清醒、剛烈的性格。

也就説她無論是戀人,還是妻子,還是棄婦。每一個角色都是完美的。結局依然淒涼。

這樣就取得了雙重的效果:因其命運的悲慘,使人產生無限的同情;但又恰恰在這樣的婚姻悲劇中,女主人公能保持清醒冷靜理智獨立自尊,使人生出無限的敬意,也許就是因為這些,鮑鵬山先生認為她是中國棄婦的最完美形象!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她過於輕率、識人不明、又過於投入沉湎愛情。相比於《蒹葭》中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朦朧美,《氓》更具有現實主義的力量。

第五環節 思考愛情與婚姻

1、這樣一場以自由戀愛為開始的婚姻以悲劇收場,令人唏噓不已。也不禁令人猜測,他們婚姻破裂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同學們,你們從詩中找到哪些原因?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朝三暮四。對愛妻是不忠在先,繼而無情拋棄。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未落的時候茂盛而潤澤,桑葉落下時枯黃而憔悴。用桑葉的變化來形容女子容貌這是詩經中的比興手法。色衰愛弛,如花美眷敵不過似水流年。在那個女子處於附屬地位的年代,這簡直就是加在所有女子的頭上的魔咒。透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她向所有天下所有女子發出了善意的勸告: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大家讀一讀這一節,看能不能讀出這種節奏的起伏,體會情感的變化?

小結:愛情和婚姻是一個永遠都值得爭議的話題,也是我們每個人今後都要面對的問題。希望通過這篇詩文帶給大家更多的思考。

齊聲背誦詩歌。

氓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中“水意象”與愛情的關係,瞭解其在中華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和內涵。並通過“淇水”意象感知衞女情感歷程,體悟其情感變化。

2.分析衞女形象,借力於比較,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3.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

通過細讀、情讀文本,結合對詩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鑑賞人物自我覺醒之美,培養學生探究文本深層意藴的能力,提高學生審美境界。

【教學過程】

一、設置懸念,引出教學目標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詩經中的《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們國中時學過《詩經》中的《關睢》、《蒹霞》。這兩首詩再加上《氓》,它們有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都與水有關;主角都是女子;都寫愛情。

(二)這節課就研究這三個問題,我們先看看這三者之間的聯繫。

二、研究淇水,梳理詩文,覓獲詩情。

(一)鏈接網頁《〈詩經〉中愛情詩裏的水意象》,研讀水、愛情、詩經的結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種普通的物質,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是一種“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載了一個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藝術內涵。在文學源頭《詩經.國風》中,寫水意象的詩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關婚戀的詩就有30多篇(它們或以為作比,或以水起興,或者就在水的氛圍中展開愛情的描寫)。《國風》中水對後世愛情詩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大家能加快出跟水有關的詩歌嗎?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東府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幕幕。——秦觀《鵲橋》。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鎮《離思》

(二)水這意象這麼重要,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先研究研究它。

1.水在這首詩裏出現了幾次?——三次,淇水

2.三次出現,它只是簡單的重複嗎?

——不是。有什麼不同——不同時期,不同感受。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熱戀

(2)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婚變

(3)淇則有岸,隘則有泮。決裂

3.三次出現淇水,正是女主人公這場婚戀的三個不同時期,那麼每一個時期中的淇水所藴含的感情相同嗎?——不同。

(1)第一次穿越淇水,正是衞女和氓兩情相悦的戀愛時期,二人難捨難分,離別時十八相送。可以説這是一條受河,它象徵着愛情的纏綿美好,寄予了女子的幸福、甜蜜和喜悦。

熱戀——愛河——喜悦

(2)第二次看到淇水,衞女和氓處於婚變期,淇水洶湧澎湃,此時衞女感慨萬千,各種委屈洶湧而出,悲從中來,很可能也是淚流成河。

婚變——淚河——悲

(3)第三次,衞女獨自坐到淇水岸邊回首往事,她已看清了男子面目,她也從悲憤中清醒過來,決絕已定,心靜如水。所以這也是一條啟示河。

決裂——啟示河——清醒

(三)情讀:把剛才的分析通過誦讀體現出來,要讀出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全體朗讀。

(四)小結:可見,這條河——淇水這個意象,在這裏都有哪些作用,

(1)一切景語皆情語,融情於景,表達感情

(2)見證了女子從熱戀到婚變到決裂的全過程,也見證了女子內心的成長

(3)彰顯了詩歌的脈絡,即是事件的發展線,也是感情的變化線

淇水作用:表情——見證——線索

三、細品語言,披文入情。

1.這首詩中還有沒有發現其它變化——對氓的稱呼,第一段是“子”,第二段是“爾”,第三、四段是“士”。

2.為什麼會變化,從這變化中你能感受到什麼?

(1)氓——庶民,奴隸,他的身份(介紹)

(2)講述女主人公為男子送行,一邊用了三個“子”——子是古代對男子的尊稱,有點公子的意思,公子長,公子短多麼甜蜜,那個時期的女子眼裏的男主人公當然是特別美好,特別讓她尊敬,所以用“子”。(初戀)

(3)那第三段為什麼不繼續用“子”了呢?改用“爾”了呢?——熱戀了,仍用“子”就太不親切了,用“爾”更親暱。

(4)用“士”——“士”是對男子的通稱,這一段是女主人公痛苦的人生體會、反思和總結,用“士”更冷靜,更客觀。

(5)那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還有一個“其”字,它一會譯成“他的”,一會譯成“你”,為什麼嗎?

——譯成“他的”,拉遠了和氓的距離,包括着對丈夫,對婚姻,對生活的失望後的冷靜的評説,裏面也有鄙視和怨恨。

最後一段譯成“你”,決裂着的痛罵,雖冷靜,但卻飽含憤恨,彷彿在説:你這個違背拆的渣男,這也就有了後面的決裂。

3.小結:從熱戀、新婚到冷遇,再到最後的決裂,不同時期,不同情感

使用的人稱代詞也不同。這看似極其細微的人稱變化中竟然深藏着情感的洪波大浪。我們的先人,有幾千年前,就能如此造詞煉字,真了不得,我們也應該見賢思齊。

四、議讀比讀,深析形象。

(一)提出鮑鵬山的觀點,引發學生思考和辯論。

那接下來我們再回到這個衞女身上,回到我們第二個特徵,回到女主角上,在《詩經》中無論是《蒹葭》中的在水伊人,還是《關睢》中的窈窕淑女,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但當代學者鮑鵬山在第三次看《詩經》裏卻説:《詩經》裏最完美的女性當屬那位衞國女子。你怎麼看,你贊同嗎?請一一列舉,找到依據並朗讀

1.完美——

作為戀人,她温柔多情,浪漫大膽;

作為妻子,她勤勞忠貞;

作為棄婦,她自尊自愛,果敢決絕。

2.不完美。

我問問男同學啊,你們看看一二段,要是有一個這樣的女孩主動追求你,你同意嗎?你喜歡嗎?

——不喜歡,(1)她婚前過於草率,太過主動,輕易許諾(“秋以為期”)。

(2)太投入,太痴情,太黏人。(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二)引入其他評價。

(1)用幻燈片播放朱熹和錢鍾書的觀點

朱熹站在封建禮教的角度,維護封建禮法,要求婦女樹立封建的貞節觀(他認為女人因感情喪失理智,違背了禮法,所以才有了坎坷的婚後生活,這是女人的自悔),這個評價讓我們感到很冰冷。

錢鍾書在某種程度上沿襲了朱熹的禮法思想,但已經投射了一種人道上的憐憫和同情。但不管怎樣,都對衞女的行為給予了批判。

(2)昨天上課翻譯課文時有同學問我,説:“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兄弟為何笑。(播放幻燈片)

——我們看孟子的一段話:在那樣的時代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人私奔,這樣的行為肯定不為兄弟所齒,所以被棄而歸時,自然也得不到兄弟的同情和體恤。

(三)比較閲讀,深味意藴

剛剛同學們對完美與不完美作了比較,詳細地解讀和熱烈的討論,各執觀點,都有道理。但面對被棄,衞女的責任符合“最完美”之説嗎?你們怎麼看。既然有“最”,那人們就得有比較才行,

1.鏈接詩經裏的另一首詩《遵大路》,看看同一時期的另一位棄婦鄭國女子是怎麼做的?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醜兮,不寁好也!

譯文: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氣慪啊,不念舊情輕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緊你的手啊。莫要嫌棄把我丟啊,拋卻恩愛不肯留呀!

——她苦苦哀求,糾纏不休,而我們的主人公衞女卻是冷靜反思,主動決絕,追求自由,維護尊嚴。能多覺察到不平等,進而反抗這不平等,這便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標誌

2.幾百年後,西方文學也出現了一位棄婦——美狄亞,她是國王的女兒,愛上了前來奪取金羊毛的伊阿寧,並竭力幫助他。但後來伊阿寧變心,美狄亞就燒燬了新,並且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目的是讓伊阿寧斷子絕孫——這位棄婦你喜歡嗎?

(四)寫作交流,上傳屏幕展示。

綜上所述,你對衞女怎麼看?給大家五分鐘的時間,請寫出你對衞女的評價和看法,100字左右。

五、討論愛情,共鳴成長——全體師生配樂朗讀舒婷的《致橡樹》

聽了這個傷心的故事,認識了這位文學的經典形象——衞女,那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愛情?

——愛情幸福而美好,但也會有痛苦和傷害,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輕易開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隨意放棄一段曾經。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要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真誠負責的態度。只有具備愛的能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正如舒婷在《致橡樹》中所詮釋的那樣: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峯,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沉重的歎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氓教學設計10

【教學重點】

1、學習《氓》作為敍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

2、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一、課前熱身

**知識梳理:

1、注音並解釋:

氓( ) 淇水( ) 愆期( ) 將子無怒( )

乘彼垝垣( )( ) 載笑載言( ) 體無咎言( )

爾卜爾筮( )( ) 于嗟鳩兮( )( ) 其黃而隕( )

無食桑葚( ) 自我徂爾( ) 淇水湯湯( ) 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 ) 無與士耽( ) 以我賄遷( )

女也不爽( ) 漸車帷裳( )( ) 士也罔極( )

夙興夜寐( ) 靡有朝矣( )( )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 ) 及爾偕老( ) 隰則有泮( )

言笑晏晏( ) 亦已焉哉( ) 躬自悼矣( )

2、通假字:

氓之蚩蚩

于嗟鳩兮

猶可説也

隰則有泮

不可説也

3、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古義: 。今義: )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 。今義: )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 。今義: )

(4)不見覆關,泣涕漣漣(古義: 。今義: )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 。今義: )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 。今義: )

(古義: 。今義: )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 。今義: )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 。今義: )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 。今義: )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 。今義: )

4、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 )

(2)士貳其行( )

(3)二三其德( )

(4)夙興夜寐( )

5、一詞多義:

(1)其:

①靜女其姝//靜女其孌

②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其黃而隕

③士貳其行

④咥其笑矣

(2)以:

①秋以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③以爾車來

④以我賄遷

(3)於:

①俟我於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③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4)之:

①匪女之為美

②美人之貽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

④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5)言:

①載笑載言

②體無咎言

③靜言思之

(6)説:

①説懌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説也//猶可説也

6、學成語識文言:(解釋成語意思)

①搔首弄姿:

②踟躕不前:

③貽人口實:

④匪夷所思:

⑤圖窮匕見:

⑥若即若離:

⑦爾虞我詐:

出爾反爾:

⑧毫釐不爽:

屢試不爽:

⑨載歌載舞:

⑩忠心不貳:

⑾白頭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興夜寐

7、文言句式:(翻譯下列詩句,儘量保留原詩的韻味)

①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譯文:

②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譯文:

8、固定句式

①載笑載言(載……載……,固定句式,譯為“一邊……一邊……”)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結構,語氣詞連用,表示強烈的感歎,可譯為“了吧”。)

9、古文化詞語:

總角之宴

二、品味鑑賞:

**整體感知課文:

1、《氓》是以誰的口吻寫的?採用了什麼樣的敍述方式?敍述了哪些經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詩中的“物”與“人”有關係嗎?你能説説詩句的含義嗎?這樣寫有什麼好處?你還能找出類似的詩句嗎?

三、延伸拓展:

1、閲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召 南鵲 巢

維鵲有巢①,維鳩居之②。之子于歸,百兩御之③。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④。之子于歸,百兩將之⑤。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⑥。之子于歸,百兩成之⑦。

註解:①(維鵲有巢)維,語助詞,無實義。鵲,喜鵲。②(維鳩居之)鳩,斑鳩。居,侵佔。 ③(百兩御之)兩,同“輛”。御,迎接。④(方)佔有。 ⑤(將)陪送,護衞。⑥(盈)滿、⑦(成)完成。這裏指結婚禮成。

周 南桃 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註釋: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樣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華:同花。③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 ④宜:和順、親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葉子茂盛。

(1)對詩中有關詞句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之子于歸”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歸宿。

B、“百兩御之”指迎親的車隊數量之多,可見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願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應該能適應新的家庭生活。

(2)對兩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鵲巢》是一首悽苦悲怨的棄婦詩。

B、《桃夭》是一首歡樂祥和的頌婚詩。

C、兩首詩在結構上都是重章復唱,各章節所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D、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兼起興的手法,顯得生動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兩詩中的比喻含義:

“鵲”喻指__ _, “鳩”喻指_____ _;

“桃華” 喻指___ _, “桃實” 喻指___ __,

“桃葉” 喻指__ ___。

(4)由於兩詩的流傳影響,後來衍化出了兩個使用很廣的成語,請寫出這兩個成語並解釋其常用義。

《鵲巢》的成語:

《桃夭》的成語:

2、閲讀詩歌,回答問題:

木瓜

投我以木瓜, 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 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 報之以瓊玖。 匪報也, 永以為好也!

【註釋】:

①木瓜:一種落葉灌木,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後食用,不同於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瓊:赤色玉。亦泛指美玉。琚(音居):佩玉。②瑤:美玉。一説似玉的美石。③玖(音久):比玉稍次的淺黑色玉石。④好:相愛。

(1)解釋詞語:

投: 報: 以: 匪: 以為

(2)一隻瓜果與一枚美玉是價值懸殊的兩樣物品,在這裏確是男女情人傳遞愛意的信物,你覺得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古代民歌為表達濃烈的感情,常常反覆詠唱,這在詩歌中就是“重章疊句”。請你就這種寫法在本詩中的表達效果説點看法。

(4)試一試把這首詩歌改寫成一首現代詩或一段小故事。

3、閲讀《采薇》,完成下列題目:

採 薇(1)(小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2);今我來思,雨雪霏霏(3)。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4)。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註釋】

(1)這是一首征戰歸來的邊防士兵所賦的詩。詩中反映了士兵的征戰生活和內心感受。末章抒發歸途遇雪,忍饑受渴的辛苦和悲傷,詩味最濃。(2)薇(wēi):今名野豌豆苗。(3)依依:樹枝柔弱隨風飄拂的樣子。(4) 來思:指歸來時。思,語末助詞。雨雪:下雪。霏霏(fei):雪下得很大的樣子。 (5)遲遲:緩慢的樣子。

(1)對這首詩中的詞句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是説出徵時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條隨風搖擺不定的樣子,似乎在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説歸來時是冬天。“霏霏”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遲遲”的意思是慢慢地走在路上,形容步履的沉重,暗示心情的沉重。

D.“今我來思”一句中的“思”,“載飢載渴”中的“載”都是語氣詞,沒有實在意義。

2)對這首古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詩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詩歌意象非常鮮明。

B.前四句運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時和歸途中所見的不同景色對比,寫出了征夫的內心傷悲。

C.這首詩寫的是征夫在歸途中的心情,透過詩句,我們可以想象他們對軍旅生活的厭倦和對和平家庭生活的嚮往。

D.“道遲遲,載飢載渴”兩句是直接描寫,最後兩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剋制的、平和的,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特點。

(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為什麼一直備受人們的讚賞?

4、語言知識表達與運用:

(1)前段時間,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日前在歡迎新黨主席鬱慕明時説了這樣一句話後引來一片非議,原話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今天我們中國人民大學的師生以火一般的熱情在這裏歡迎鬱慕明先生一行。”請問問題出在哪裏?

(2)按照括號中的提示,用“//”標出句中該停頓的地方(每局只能有一次停頓)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爸爸媽媽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媽媽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大學聯考鏈接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頡⑦之。

①選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採集野菜時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語助詞,無實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頡:把衣襟掖在腰間裝物。

①《詩經》使用賦、比、興手法,本詩使用的手法是 。

②這首詩生動地表現了採集野菜的勞作過程。這種過程在詩中是怎樣具體表現出來的?

答:

③前人讀這首詩説:反覆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

答:

答案:

三、延伸拓展:

1、(1)D

(2)C

(3)“鵲”喻指遭拋棄的前妻,“鳩”喻指續娶的新娘;“桃華” 喻指漂亮而興奮的新娘,“桃實” 喻指子嗣興旺,“桃葉” 喻指閤家和睦完美。

(4)逃之夭夭:開溜逃跑;鳩佔鵲巢:不勞而獲,強佔他人成果。

2、(1)贈送(2)回贈(3)拿、把(4)通“非”

(5)把……作為(當作)

好處是:在一“投”一“報”的過程中男女間傳遞着感情,已經不是物物相贈訂禮尚往來,而是一個借果投石問路,一個用玉表達愛的誠意,完成了一首充滿鄉野情趣的戀歌。

效果:表現男女在戀愛過程中反覆試探、迴應的微妙的心理活動;反覆詠唱,不斷加強人物感情的抒發,在誦唱中人物感情不斷升温,直至表示永結同心。

3、(1)B(2)A (3)四句詩裏含有兩個典型畫面,一是春天裏微風輕吹,柳枝飄拂的畫面,心裏是悲傷的,卻用楊柳春風這樣的明媚春光來反襯,以樂景寫哀;一是寒冬時節雪花紛飛的畫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心裏是高興的,卻用大雪紛飛這樣的嚴寒景象來反襯,以哀景寫樂。這樣,以反襯手法寫景抒情,耐人尋味。“楊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對比給他一種不勝今昔之感。

4、語言知識表達與運用:

(1)問題出在“七月流火”的引用上。語出《詩經·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曆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説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裏這兩句話説:“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原意是指天氣漸冷,而不是望文生義的天氣炎熱.

(2)

①弟 弟 找 不 到 //爸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爸爸媽媽着急)

②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媽媽着急)

③弟 弟 找 不 到 爸 爸 媽 媽 //非 常 着 急(弟弟着急)

四、大學聯考鏈接

讀下面這首詩,完成①—③題

(1)賦。(2)通過動詞的變換表現出來的。(3)婦女們在田野上邊採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

氓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

2.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制定活動計劃。

教學重難點:

聯繫課文和生活實際,理解“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含義。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制定活動計劃。

教學準備:

綜合性學習計劃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聽寫句子。

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2.感情朗讀。

師:上節課,我們瞭解了作者是怎樣“竊讀”的,以及作者苦樂交織的竊讀。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作者的這種心理活動?請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

二、探究“竊讀”的動力

1.學習第9自然段。

(1)師:請同學們用心讀讀課文第9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麼?

(2)交流:

①“才”字表現了她的入迷。站着看書兩個多鐘頭才發覺,她的心中早已忘卻時間,心中眼中只有書。

②“嚥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了下去,然後才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表現她對書的執着,對知識的渴求。

(3)小結:這個小孩子,不求美食、不慕華衣、不貪玩樂卻心繫書本,以讀書為樂。

(4)師:此時的她心中裝夠了滿足,裝夠了智慧,書本成就了她。讓我們帶着讚美來讀讀這段。

2.學習第10段。

(1)師:作者如飢似渴地讀書,站在書店裏一讀就是兩個多鐘頭,腳都站得有些麻木了,卻覺得渾身輕鬆。這是為什麼呢?

(2)這一切都是源自國文老師鼓勵她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出示這句話,指名讀)請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説説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隨機板書:身體成長精神成長)

(3)師小結: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人的成長除了需要身體健康成長,也需要不斷增長知識與智慧。

3.瞭解作者。

師:小時候的“竊讀”經歷給了林海音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長大後她成為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在台灣以辦報、辦刊、寫作、出版為主,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台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此外,還有許多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林海音對童年時生活的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舊事》一書是她童年生活的寫照。

?設計意圖】此時的資料引入一方面是瞭解作者,同時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

4.拓展閲讀名人關於讀書的比喻。

書是麪包——我撲到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到麪包上。(高爾基)書是良藥——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書是營養品——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簡單説説對這些話的理解,並嘗試背誦積累。

三、制訂綜合性學習的計劃

1.明確綜合性學習要求。

師:同學們,書是陽光驅走黑暗,書是路標指名方向,書是芝蘭薰香靈魂,書是階梯助你成材。林海音正是靠着書的引導,成為著名的作家。讓我們跟着她的腳步,追尋書的芬芳。課後同學們可以組成小組開展“我愛讀書”的綜合性學習活動,進一步感受讀書的快樂。大家先閲讀課後的“綜合性學習”,瞭解活動的要求,在小組裏商量一下,選擇2-3項內容開展活動。

2.制定綜合性學習計劃。

(1)師:要想順利地開展活動,還要制定一份計劃。一份活動計劃一般包括小組成員、活動內容、活動時間的安排,以及成果的形式。

出示綜合性學習計劃範例:

(2)師:為什麼特別是要制定好具體的時間安排和成果形式?(這樣的計劃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

(3)請各小組討論制定好綜合性學習的計劃。

“我愛讀書”活動計劃

2.交流綜合性學習計劃。

?設計意圖】學生第一次制定綜合性學習計劃,課堂上一定要進行細緻地指導,否則活動就會流於形式。通過範例讓學生明白活動計劃包括哪些內容,繼而通過討論明白為什麼特別要制定好具體的時間安排和成果形式。再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借鑑,同時及時修正計劃不合理的地方,為更好地開展活動做好準備。

四、拓展作業

1.分組進行綜合性學習。

2.閲讀《竊讀記》的全文。

3.閲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板書設計:

竊讀記

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苦樂交織)

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身體成長精神成長)

教學反思:

本單元提出圍繞“我愛讀書”這一專題進行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因此在《竊讀記》第二課時的教學,特意設計指導學生制定綜合性學習活動計劃的環節,把對綜合性學習的指導落到實處。首先通過範例讓學生明白,制定活動計劃一般包括小組成員、活動內容、活動時間,以及成果的形式等內容,特別是要制定好具體的時間安排和成果形式。此外,設計的計劃表格中在“活動內容”和“成果形式”這兩個板塊中有較為細緻的“必做”“選做”和“可供選擇的形式”的內容,也是為了給學生更好的引導,讓學生明確要求,更有效地開展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活動效果。同時也給學優生留出自主的空間。

氓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淇水”意象感知衞女情感歷程,體悟其情感變化;

2、分析衞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3、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通過“淇水”意象感知衞女情感歷程,體悟其情感變化,從而分析衞女形象。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衞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方紅箋承載了薛濤無盡的愛戀;一枝青梅讀懂了易安懵懂的初春;漫天飛花飄零了黛玉滿腹的愛恨;無際的沙漠撫慰了三毛不羈的靈魂;而滔滔的淇水見證了女子艱辛的情路。淇水與女子的生活和命運始終相隨,我們就隨着緩緩的淇水去見證一下女子的喜怒與哀樂。

二、整體把握——把書讀薄

《詩經》被譽為現實主義的淵源,其中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衞風·氓》裏面又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1、主人公是誰?以第幾人稱來講述故事的?

女子第一人稱

2、講述了一個什麼樣故事?

女主人公回憶了與氓從相戀結婚到婚後被棄再到決然分手的故事。

3、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請找出依據

淇水旁

第一章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第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第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4、請仔細品味這些地方分別表現了什麼內容?還有哪些段落也是在表現同樣的內容?

第一、二章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戀愛的甜蜜

第三、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婚變的沉痛

第五、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分手的決絕

(講解其中字詞,推測事情變化)

三、細嚼慢嚥——把書讀厚

(一)一寫淇水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戀愛的甜蜜

1、根據詩中的描寫,想象一寫此時的淇水是什麼樣的?

淇水:平靜安詳波瀾不驚

2、如果淇水是有生命的他會看到什麼樣的兩個人?請找出描寫人物的地方。

直接描寫——動作:送、涉、將、乘、望、泣、笑

——温婉、多情、天真、善良

直接描寫——蚩蚩、即、卜筮

間接描寫——無怒——憨厚、老實、認真、暴躁易怒

(他們在這裏盟誓,在這裏分別,淇水是那麼的靜緩、安詳,一如一位慈祥的月老分享着女子的幸福甜蜜。)

3、“賦”:“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抒寫或鋪敍,直陳其事

(二)再寫淇水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婚變的沉痛

1、再次寫到淇水,淇水是什麼樣子?讓我們聯想到什麼?

湯湯:水勢浩大,波濤洶湧,動盪不安

情海波瀾命運動盪心潮澎湃憤憤難平

2、淇水浩蕩,女子的內心憤憤難平,從哪裏可以看出女子內心情感的劇烈變化?

于嗟女兮,無於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

——憤然直抒慘痛教訓,語調激切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誠懇審視自身不足,內心憤然

3、在這兩章中表現了她和他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她: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任勞任怨

女也不爽——感情專一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年老色衰

他: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用情不專

4、女子最想説的莫過於剛才講過的那些教訓和被棄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還要寫桑樹呢?在詩經裏有沒有寫植物的地方?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或發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對象。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喻,對事物進行形象具體的比況。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女子容顏靚麗;兩人的濃情蜜意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女子容顏憔悴;兩人的感情枯竭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女子不要沉醉於愛情的甜蜜。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三)三寫淇水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分手的決絕

1、這次強調了淇水的什麼特徵?

有岸有泮——我的容忍,我的退讓是有限度正比

有岸有泮——氓的放縱,氓的暴虐沒有止境反比

2、此時女子處於進退維谷、左右兩難的處境:往事不堪回首;前途復又可畏,體會女子想走還是想留?

想留:“及爾偕老”“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對以前温馨時光的深切懷念

不留:“言既遂矣,至於暴矣”“老使我怨”“不思其反”

——對以後悲慘遭遇的清醒認識

3、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他和她?

她——清醒、剛烈、堅毅

他——暴虐、毫無擔當

四、消化吸收——把書讀薄

淇水見證了女子怎樣的性格變化?

温婉、多情、善良、單純

任勞任怨、忠貞不二、年老色衰

清醒、剛烈、堅毅

——痛苦的心靈掙扎,完成了一個女子自我的心靈救贖,表現了她的個性成長和人格的完善

五、探討愛情——共同成長

寄語少年: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寄語少女: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啟示:愛情幸福而美好,但也會有痛苦和傷害,不要因為害怕受傷就不敢追求,既不要輕易開始一段感情,更不能隨意放棄。無論男生還是女生,都要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真誠負責的態度。只有具備愛的能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

六、作業佈置——學有所用

圍繞“淇水”,從衞女的角度,以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故事。

備註: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氓教學設計13

1、學習《詩經》有關常識,培養學生結合註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結合註釋,能夠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意;

3、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課文,掌握詩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培養和提高學生準確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了解古人對真摯愛情的嚮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學重點

1、敍事詩的情節;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效果。

教學難點

理解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準確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變化。

教學設想

教材分析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繫,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法、學情分析

本課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古代詩歌,因此,學習本節課學生主要採用誦讀法、討論法等。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在國中、高一階段已學習過一定量的古詩文,常見的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以及常見虛詞的用法等文言知識並不陌生,加之新課標下的實驗教材具有註釋詳盡的特點,教學中可充分利用課下註解疏通詩義。可通過反覆誦讀,熟悉課文內容並且落實詩中出現的重要實詞虛詞。

教法設計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本課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講授法,誦讀法,啟發法,討論法等。

講授是為了開啟學生思維,進入語境,讓學生對詩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識點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熟悉課文內容並加以強化。問題和討論能使師生互動,激發發散思維,並且能夠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些教學方法的妥當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

多媒體

在教學輔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體課件。把教學設計的步驟及內容製成課件,利用演示課件對板書形成補充,能節省時間,又可展示教材所沒有的補充材料,增強感性認識,擴大教學內容。

教時1課時

一、詩情畫意導入

穿越千年的時空,打開經典的《詩經》,書中的芬芳把我們帶到了千年前的衞國,在這裏,我們依稀看到桑樹下那個痴情、勤勞、智慧、堅強的女子。看到她那憂傷哀怨的眼神,聽到她那如怨如慕,聲淚俱下的傾訴。接下來我們一起賞析《氓》

(備課札記⊙這個環節的設置是為了創設情境,由《詩經》自然地導入課題)

二、整體感知

1、關於《詩經》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首。

漢代以前稱《詩》或“詩三百”。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按其內容可分為“風”“雅”“頌”。

按其手法可分為“賦”“比”“興”。

形式:四言為主,重章疊句。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2、詩歌解析:

《氓》選自《詩經衞風》,是“衞風”中最長的一首敍事詩,也是《詩經》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棄婦詩。全詩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敍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遺棄後,回憶當初戀愛、結婚的經過以及婚後的遭遇,訴説了自己對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讀感受

①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詩文一遍。

②老師範背,提醒學生注意重點字詞的讀音。

③學生齊讀一遍。

4、疏通詩義

結合詩下注釋,疏通詩義,注意詩中的通假字、生僻詞的理解。

(備課札記⊙積累並掌握《詩經》的相關知識,使新舊知緊密銜接起來,這也符合認知的一般規律⊙教師綜述詩文內容,便於學生從概觀上把握作品,減輕學生閲讀負擔。⊙四言詩的節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註釋,主動獲取知識)

三、自主嘗試、合作交流

在較為紮實的誦讀理解的基礎上,嘗試翻譯。

1、先給出著名學者餘冠英先生對該詩第一段的翻譯(投影),

要求學生仿照餘老的翻譯,嘗試把其餘五段譯成通順的白話詩,內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長可短,最好音韻和諧。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各選一段,老師留一段,師生同堂翻譯,即興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組內傳閲、討論、評議、推選,然後在全班交流。

(教師可先展示自己翻譯的內容,激發學生展示的熱情。)

(備課札記⊙教師應該把學生的發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動腦思,動口議、動手寫,在實踐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惟其如此,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養,語文教學才能卓有成效)

四、問題探究

1、概括文章內容,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章:許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勸誡

第四章:被棄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決絕決裂

很明顯,本詩是按照事件發展過程“戀愛——婚後——決裂”這個條線索展開的。本文為一首敍事詩。

2、敍事詩中人物為主體,本文有兩位主人公——女子與氓。那本詩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小組討論3分鐘

展示成果。

明確:通過對比塑造了女子與氓兩個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女子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婚前痴情、專一,沉浸在愛情之中;婚後醒悟到“吁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後戀愛、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出女主人公純真、善良、清醒、剛強(板書)的性格特點。

氓婚前婚後也形成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於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敍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抒情,本詩是通過何種藝術手法來抒情的?

提示:比興是《詩經》首創的藝術表現手法。請找出文中比興的詩句,並體會其作用。

小組討論3分鐘。

明確:

①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吁嗟鳩兮!無食桑葚”。

先以葱蘢茂盛的桑樹來寫自己的青春,繼而又以誘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愛情,把戀愛中的少女比做貪食而快樂的小鳥。沉溺在愛情中的女子就像貪吃桑葚的斑鳩那樣,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諄諄告誡之:不能沉溺於愛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以樹木的枯萎凋零比擬流年帶走了的青春,曾經光彩照人的少女在歲月中蹉跎了美麗的容顏。再加上婚後長期過着貧困的生活,被棄的命運此時卻降臨到了她的頭上。

也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至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濃到淡。

③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淇水再寬也有邊岸,沼澤再大也有個邊際,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卻似乎沒有盡頭,這同時寫出了女子要與這種悲苦生活決裂的決心。

使用比興手法的好處有:

結構上:①在敍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敍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敍事的平鋪直敍,一覽無餘;②所插入的比興句在內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滿,因此,敍事的線索似斷實連;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後半部分寫婚後,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內容上:①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一般認為它們分別比擬女子容顏的潤澤和衰老,並相應地推測女子年長色衰是“氓”變心的重要原因。不過,也不妨理解得寬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間情意濃密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兩人感情枯竭時。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從“抱布貿絲”一句來看,她養蠶做絲),富於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3、這一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小組討論,3分鐘)

明確:《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帶給女性的巨大傷害。詩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熱情、堅強的勞動婦女的形象。她不顧家庭的反對,沒有過高的物質要求,和“氓”自由戀愛,結為夫妻;她勤勞、淳樸、不畏貧苦,與“氓”結婚後,真誠地把幸福的希望寄託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後丈夫對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爾偕老”的願望完全破滅了,她由忍耐、不平轉為怨恨,終於發出痛楚的呼喊。詩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於悲傷,使我們看到了封建社會中婦女所受的壓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討論題:結合課文內容,聯繫社會背景探究詩中女主人公被拋棄的原因?被棄原因:

⑴男子負心説。

⑵年老色衰説。

⑶男權主義説。

⑷情感透支説。

六、結語

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值得等待,當愛情已經滄海桑田,是否還有勇氣去愛!

當我們就要輕輕合上《氓》的詩章時,我們的內心無法平靜。三千年的悲惻動人的歌聲還在啟迪我們要珍視自己的情感,做一個懂愛善愛的人。

板書設計

氓(棄婦詩)

戀愛

結婚甜蜜、幸福

婚變怨恨、痛苦

決裂清醒、堅強

形象:勤勞、善良、痴情、温柔、堅強

氓教學設計14

【教學設想】

“誦讀”規律是以字面認讀為開端,以文意閲讀為深入,情感注入是關鍵,審美評價是創新。據此,設計以下教學方案:音讀→意讀→情讀→美讀。讀中理解課文,讀中體會詩歌語感。

【教學重點】

“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氓》。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開門見山,激情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詩歌,也是我國文學發展過程中產生得最早的文學樣式之一,春秋時代編成的《詩經》,是我國上古社會五百多年漫長曆史的真實寫照。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經·衞風·氓》。(板書)

二、檢測預習,鞏固知識(2分鐘)

過渡:上一節課同學們通過查找資料,分成研究小組,相互交流了有關《詩經》的資料,藉助工具書及文下注釋,掃除了文字障礙,並有同學將課文註釋按照“課文相關資料”、“古文化積累資料”、“重要詞語資料”等類別進行了分類整理,大家參照註釋疏通了課文《詩經》三首的大意,大多同學們爭相發言,興趣盎然,激情正濃。三、學生“音讀”《衞風·氓》

過渡:正如上節課同學們所説:《詩經》中民歌是古代勞動人民觸物感懷、隨口唱出的歌,日常生活的內容,里巷歌謠的自然韻律,因物賦形,因情成詠,不假雕琢,因而其語言具有生動、準確、樸素、自然而富有韻律美的特點。古人讀詩謂之“吟”、謂之“詠”,今天我們通過“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板書)的方法來品讀《衞風·氓》。

三、學生“音讀”《衞風·氓》

1、教師明確“音讀”要領:

“音讀”(板書):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語句,讀出詞與詞的關鍵,讀出句與句間的自然連接。如停頓:句間的停頓要根據不同的標點來確定停頓時間,逗號稍短促,句號稍拖長。章節之間要比句間停頓更長些。而句內停頓,有時是自然停頓,有時音節停頓,有時情感停頓,有時又需要意義停頓,要根據不同內容來確定。誦讀技巧:音讀,字準句清,音正腔圓,語調調控得體。

下面結合第一節詩就句與句間的自然連接略作説明:

(句間的連接是根據句子的大意確定的。)

氓之蚩蚩,(促接)抱布貿絲。(轉接)匪來貿絲,(緩接)來即我謀。(拖長接)送子涉淇,(平接)至於頓丘。(舒緩接)匪我愆期,(怨情接)子無良媒。(勸解接)將子無怒,(促接)秋以為期。

2、學生嘗試“音讀”《衞風·氓》,教師相機點撥。

出示膠片:

1、給字詞注音:

2、解釋加點字:

3、歸納通假字:

4、總結多義字:

3、學生互聽互讀,,把握“音讀”要領。

教師提示:

⑴ 注意不認識的字要利用工具書查對。

⑵ 注意古今讀音不同的字。

⑶ 注意音近字不要混淆。

⑷ 注意通假字的讀音。

四、學生“意讀”《衞風·氓》

1、介紹“意讀”要領與要求:

“意讀”(板書):以理解詩歌意義、內容為目的,藉助詩歌內容與詩句之間形成的聯繫,對詩歌進行練讀,讀中理解詩句內容,把握各詩節的聯繫,從而從意義角度把握詩歌。

“意讀”的基本要求:

⑴ 弄清各詩節內容的聯繫。

⑵ 弄清一節詩中的關鍵的詩句是哪句。

⑶ 弄清整首詩意義的核心是什麼。誦讀技巧:“意讀”聲中見人,語中見事,語調變通

2、教師以《衞風·氓》最末一節詩為例“意讀”。

⑴ 概括詩歌內容:詩節寫的內容是,女主人公因為自己鍾情的男子背信棄義,對自己不忠,而徹底絕望。

⑵ 明確意讀的關鍵句,“老使我怨”,“怨”字是整節詩的詩眼,是意義與內容的核心。

⑶ 明確各句間的意義關係:首句“及爾偕老,老使我怨”統領各句,第二、三、四句寫“怨”的緣由,末句由“怨”而生絕望,是意義的延伸。

⑷ 範讀示例。

4、學生分組,嘗試“意讀”《衞風·氓》其他詩節,教師相機點撥。

學生誦讀障礙情況預測:

⑴ 不能準確弄清楚各章節詩歌內容重點。

⑵ 不能梳理詩節中句間關係。

⑶ 統領句的詩句把握不準。

⑷ 誦讀時意義與讀音不能和諧地結合。

學生進入誦讀環節:默認文字符號──思考誦讀重點──捕捉誦讀關鍵句──理清誦讀時意義支配下的聲音流動程序。

5、各小組選派代表闡述自己選定的詩節“意讀”內容、程序和原委。

教師提示概括:

春秋以前,由於原始羣婚制的某些觀念仍殘存於人們頭腦中,所以禮教在民間的束縛力遠不如後來的封建社會那麼頑固。春秋時期,隨着私有財產的不斷形成和父系社會的進一步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生和發展,《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方造成的巨大創傷。

第一、二章追述戀愛生活。(板書)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勸氓“無怒”;“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是一個熱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四、五章追述由結婚到婚變的婚姻生活。(板書)第三章總結得出的生活經驗:“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第四章,概説“三歲食貧”,“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之悼矣”後的感受和決絕(板書)的決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五、學生“情讀”《衞風·氓》

1、介紹“情讀”要領與要求:

“情讀”,(板書)是指藉助是詩歌的節拍、重音、語調、語速等手段,將讀者體悟到的文章的感情誦讀出來的一種讀書方法,核心是“情”,這裏的情包括: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文中人物的情,和讀者對文章領悟後散發出的情。三種感情要在某個特定的時空撞擊定位後,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情讀”。

“情讀”的基本要求:注意情與節奏的結合統一;情要與整首詩的韻律和諧統一;情要用不同的語調來表現。誦讀技巧:“情讀”,字字含情,句句融情,形成共鳴。

2、討論明確:

⑴ 詩中女主人公是一位鍾情的女子。她“乘彼垝垣,以望復關”滿懷期待,“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情意真切,“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熱烈(板書)之情出於自然,幸福(板書)之感溢於言表。

⑵ 詩中女主人公的遭遇是悲慘的。一個鐘情女子,碰到一位“二三其德”的負心漢子,她只有“老使我怨”的痛苦(板書)與哀傷(板書)。

⑶ 女主人公又是清醒、剛烈(板書)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⑷ 全詩籠罩着悲劇氣氛。儘管戀愛時充滿了歡樂,但很快就因為男子的“喜新厭舊”而成了悲哀的反襯,以樂景寫哀景,使得悲劇氛圍更濃厚。

3、情感對接:

⑴ 默讀全詩,體會本詩的感情線索:

明確:順着情節線索:“戀愛→婚變→決絕”,情感線索:“熱烈→冷卻→冰凍”的軌跡發展變化。

⑵ 篩選信息,捕捉情感承載的重點詩句。

“士之耽兮,猶可説也。女之耽兮,不可説也”,表現出自己對感情忠貞不二,男子則“二三其德”,不能從一而終。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怨”(板書)字是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事態演變帶來的悲劇,是女主人公心靈痛苦的凝結,也是詩眼(板書)。

品評情感,喚起共鳴。

點撥:共鳴是心與心的感情溝通,方法之一是角色置換,假如你是詩中的那個女主人公,你會怎樣呢?方法之二是與女主人公進行對話,體悟女主人公由愛情幸福到遭人遺棄的情感落差,愛她所愛,恨她所恨。

六、學生“美讀”《衞風·氓》

1、介紹“美讀”要領與要求:

“美讀”,(板書)是在音讀、意讀、情讀基礎上,對詩歌從美感高度去誦讀。誦讀時,要體現出音調的和諧美、內容的充實美、作者與讀者的情調美。

“美讀”的基本要求:以審美的眼光、審美的心理來關照作者、文章和自我。誦讀技巧:

“美讀”審美:形象、形式、韻律、情趣

2、學生討論、揣摩、“美讀”《氓》:

⑴ 用“欣賞與讚美”的口吻讀反映女子感情與品格的詩句:

摘錄:“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處處替別人着想。“既見覆關,載笑載言”,單純、天真、善良。“女也不爽”,説她不僅鍾情,而且品行端正。

⑵ 用“痛苦與同情”的口吻誦讀反映女子悽慘遭遇的詩句:

摘錄:“于嗟女兮,無與士耽”經歷愛情挫折以後的心靈流露。“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女子恪守婦道的宣言。“夙興夜寐,(成語)靡有朝矣”勤勞可愛,令人敬佩。

⑶ 用“痛恨與輕蔑”的口吻誦讀反映男子薄情寡義的詩句:

摘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孰端孰斜,孰優孰劣,對比可知。“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一副負心郎的嘴臉。

⑷ 品讀《衞風·氓》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手法(“賦”、“比”、“興”及對比、反襯手法)

“淇水湯湯,漸車靡裳”、“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是不是“起興”?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興”手法。

詩歌當中的對比手法。

七、結合所學,齊誦《衞風·氓》

八、教師小結

【附板書設計】

衞風·氓

音讀→意讀→情讀→美讀

詩眼:怨

章節: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情節:戀愛→婚變→決絕

基調:熱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剛烈

氓教學設計15

活動目標:

1、感受用水彩顏料作畫的樂趣。

2、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顏料暈染出美麗的星空。

活動重點:

感受用水彩顏料作畫的樂趣。

活動難點:

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顏料暈染出美麗的星空。

活動準備:

創作背景音樂、星空圖片、濕水彩作品圖、水彩顏料、調色盤、排刷、水

活動過程

一、欣賞星空畫展進行導入

播放背景音樂,出示星空圖片。

師:美麗的星空,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二、觀察水彩星空圖,感受水彩暈染之美

出示水彩星空圖。

師:仔細觀察圖片,這和我們平常創作的水粉畫有什麼不一樣?(濕/幹)

師:這是美麗的星空水彩畫。你們都看到了哪些顏色?

師:你們知道水彩顏料和水在一起,會有什麼變化嗎?

三、介紹材料,激發幼兒創作自己的水彩星空

師:快來看看,我們都用到了哪些材料?(水、水彩顏料、水彩紙、排刷)讓我們利用這些材料,創作一幅美麗的水彩星空圖吧。

四、幼兒創作,教師跟進指導

播放音樂,幼兒創作。

五、欣賞作品並進行評價

第一層評價:針對水彩顏色的疊加暈染,讓小朋友分享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層評價:讓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通過語言講述,表達對《星空》的無限憧憬與嚮往,表現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

課後反思

一、選材緣起我們每個人對於星空,都有無盡的想象和興趣。特別是3—6歲的幼兒。基於他們的興趣,我們開展了濕水彩《星空》這個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幼兒可以用色彩和線條表現出想畫的人或者事物”。本次活動的核心經驗,我們聚焦幼兒對色彩的感知。濕水彩有得天獨厚的暈染之美,在表現星空這樣一個唯美的主題上,它有着獨特的效果。

二、活動簡述濕水彩畫不同於其他作品類型,它是孩子們通過探究水與水彩顏料的融合、多種水彩顏料之間的融合,從而感受色彩的動態變化美。為了讓課程豐實、有趣,在活動開篇,我們創設了“星空”主題畫展吸引幼兒,讓幼兒通過看畫展,瞭解水彩畫的創作效果,感受星空的靜謐和美麗,進而想要積極嘗試和體驗。在活動中,我們又創設問題情境,通過“顏色沒有暈染開”,讓孩子瞭解用排刷完全浸濕水彩紙,是創作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主發現,主動提出,經由老師的幫助,自己的後期嘗試,作品成功完成了顏色的暈染。這個過程,孩子們自己感悟到,濕水彩畫的關鍵是需要用排刷完全浸濕水彩紙,再通過色彩的深淺來表達內容。創作的過程中,孩子感受了濕水彩畫的美,也在色彩的幻化中使得自己的靈感自由飛翔。

三、作品評價大班幼兒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能夠通過語言表徵自己的作品形式和內容。因此,在評價中,我們通過兩個層次進行評價。第一層,是針對水彩顏色的疊加暈染,讓小朋友分享創作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二層,是讓小朋友分享自己的作品,通過語言講述,表達對《星空》的無限憧憬與嚮往,表現自己在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jgy6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