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設計 >

片段教學設計

片段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片段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片段教學設計

片段教學設計 篇1

一、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揭示課題:

同學們,學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秀的外國短篇小説《凡卡》。

2、補充資料,瞭解背景:

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出示資料,默讀思考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是分哪幾個部分來寫的?

(課文主要寫了凡卡寫信給他的爺爺,告訴爺爺他在莫斯科鞋匠家裏當學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讓爺爺接他回去。課文大致可以分成準備寫信、寫信、寄信三個部分。)

2、交流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掃除閲讀障礙:

⑴ 讀準讀通外國名字。齊讀,先把它們讀正確,然後説説他們是故事中的什麼角色。

課件出示:

⑵ 理解生僻詞語,瞭解多音字的字音、字義。如,“楦頭”“摩平”。

⑶ 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寫錯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撇”字的右邊不能寫成“寬敞”的“敞”等。

三、品讀信的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1、初讀信的內容,整體感知:

⑴ 凡卡在莫斯科當學徒,過着怎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請求爺爺把他接回鄉下?快速瀏覽課文,把信的內容標出來,看看是哪幾個自然段?

⑵ 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自由讀一讀,讀後討論,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2、細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⑴ 通過讀信,你瞭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着怎樣的生活。聯繫課文具體談談。

⑵ 學習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寫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瞭解凡卡捱打、捱餓、睡不好覺的痛苦。

①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讀,注意用紅線標出的詞語,説説你發現了什麼。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紅線標出“揪、拖、揍、撈、直戳”等詞語。)

② 教師範讀第8自然段寫凡卡捱打的片段,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象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③ 讀到這裏,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 經常捱打還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個方面。除了捱打,凡卡還經受了哪些痛苦呢?

(捱餓、睡不好覺。)

⑤ 小結:

9歲的凡卡在老闆家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捱打、捱餓、整天干活還睡不好覺。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所以,凡卡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逃離這種非人的生活。

3、學習第8、10、15自然段中寫凡卡乞求爺爺接他回家的部分,進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⑴ 他是怎樣乞求爺爺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段落和句子,讀一讀,並説説自己的感受。

⑵ 指導朗讀信中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三段話。讀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4、自由朗讀課文第11自然段,從中你瞭解到了什麼?

(莫斯科是個很繁華熱鬧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這麼繁華熱鬧,凡卡為什麼還要苦苦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呢?

6、小結:

現在我們讀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裏當學徒,捱打,捱餓,整天干活,睡不好覺,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

7、質疑:

關於凡卡的信,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相機説明第10、11、12自然段引號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紀就受盡了苦難,那麼他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佈置作業

同學們課後把本課的生字組成詞語抄寫在作業本上。

片段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所藴含的道理,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2、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首先,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等式,你認為這個等式成不成立?為什麼?

天才=人才?

同學們馬上想到了方仲永,根據你們的瞭解,方仲永是天才嗎?

當然是。他五歲還不認識書寫工具時就能寫詩,並“自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而且詩的“文理皆有可觀者”。

不過他後來怎樣呢?十二三歲時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七年後“泯然眾人矣!”

這位天資過人的神童最後並沒有理所當然地成長為人才。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在思考:這是為什麼呢?

二、立足文本,分析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

1、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仔細閲讀課文,想一想:天才方仲永最後“泯然眾人”,文中哪個人物應該承擔責任?並請以勸告的口吻對他説幾句話。

(學生活動: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討論,每組選派一箇中心發言人。)

歸納:從文章內容來看,阻礙方仲永成才的一個主要人物是他父親,他的貪財短視造成

仲永錯過成才的機會。從“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可以看出。本來方仲永才能初現,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在父親眼裏,兒子是棵搖錢樹,兒子寫詩,其邑人“賓客其父,錢幣乞之。”這足以説明,仲永的父親完全忘記了做父親的責任。“不使學”毀滅了方仲永的前途,使這位神童無形中夭折在自己父親的手裏。

文中提到邑人也是妨礙仲永成才的一個因素,他們這羣人只看到方仲永的天才,沒加以培養,對“世隸耕”的方仲永的父親來了180度大轉彎。如果沒有“賓客其父,以錢幣乞之”。方仲永的父親吃喝貪財的'一面得不到萌發並滋長,也許結局會完全轉變,再説邑人的吹捧導致方仲永才能的衰退,這羣人無意中對方仲永“泯然眾人”發揮着潛在的催化作用。最後看看方仲永本人,通觀全文,不難發現方仲永懶惰,自認為天資過人,沒有起碼的學習,更不説勤奮刻苦了,等天資衰退後,他仍不以為然,年齡增長而才能減退,如此差距這能全怪別人?

方父的貪財短視、邑人“以錢幣乞之”的追捧、仲永的不知努力,在這種種因素的制約下,一個智力超羣、才華橫溢的詩壇天才悄然消失了,留給我們的是什麼?(哀傷、歎息!)大家看標題中的這個“傷”,不正是王安時先生當時最真實的心理寫照嗎?他“傷”的僅僅是仲永的個人遭遇嗎?我們一起來讀讀文章最後一段。

2、讀文中相關語句,理解“受之天”與“受於人”的關係,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生讀。)

作者“傷”的是什麼?

我們認為,王安石為之“傷”的原因:一為仲永而“傷”,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因自己後天的不努力而“泯然眾人”;二“傷”社會上如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之輩;三“傷”邑人聞聽盛名趨之若鶩的不良心態和仲永的貧困家境,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於人者不至也”

的深遠意味吧。

再回到開頭的等式,想想天才,就是“受之天”的人,要怎樣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受之天+受於人=人才(人的天資並非一成不變,只有後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三、超越文本。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同學們,相信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上天賦予我們的某項才能,如果我們能吸取方仲永的教訓,努力接受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每個人都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最後送大家幾句箴言,與大家共勉:

我是個拙笨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梅蘭芳)

人們把我的成功,歸因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愛因斯坦) 如果你有偉大的才幹,勤勉將會增進它。如果説你只有平凡的才能,勤勉也可以補足它 。(斯邁爾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四、課外活動。

課外收集被人譽稱為“天才”的故事,探究他們的成長奧妙。

感謝指導!

片段教學設計 篇3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最後一自然段,再互相討論一下,該怎樣讀好些。(學生反覆朗讀後討論)

師:誰能把這一段讀一讀?(學生朗讀)

師:讀得真好!説説你為什麼要這樣讀?

生:高爾基不願意見記者,但他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所以前一句要讀得平淡一些,後一句要讀得熱情一些。

師:確實是這樣。你從哪裏可以看出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來?

生:前面有一句“是個小男孩嗎?”還有這一句中的“一定”。

師:對!那麼高爾基為什麼不願意見記者,卻又特別希望小男孩能再來呢?(學生討論交流)

生:記者來肯定是為了宣傳高爾基,高爾基不感興趣,所以不願意見。小男孩來照像是為了給班級辦牆報,是為了學習,所以高爾基儘管忙,還是熱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沒有能照成像,肯定會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裏的同學們也肯定會失望的,高爾基是不會讓同學們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來。

師:是啊!你看高爾基多麼關心孩子們,愛護下一代啊!請大家再讀課文,想一想:小男孩子會再來嗎?

(生讀課文)

點評:由讀入手,在讀的過程中領悟情感,體驗高爾基對孩子們的關心和愛護;在讀中想象,讓這濃濃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裏,受到情感的薰陶。

評析:

試用修訂版大綱中指出“閲讀教學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閲讀教學要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薰陶。上面的兩個教例,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討。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一般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忽視這一點,因而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學生很難體會出來的。教例中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説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説“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例中,教師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為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師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片段教學設計 篇4

師:請大家齊讀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這裏是什麼意思?

(學生齊讀後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這裏是説小男孩讓高爾基按他要求的姿勢坐下。

師:是啊!這是怎麼回事呢?再讀課文,想一想,説一説。

生:我認為這裏高爾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説明他沒有一點架子,把小男孩當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見。

生:高爾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覺得自己也成了一個孩子,説明他很喜歡這個小攝影師。

師:説得真好。高爾基確實很喜歡這個孩子,所以才那樣與小男孩配合。

點評:抓住“吩咐”一詞,在正確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讓學生揣摩其中包含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之情。

片段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麪積單位進率的過程,能用圖示等方法解釋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解決問題的情景,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必要性,能正確進行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提高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面積單位換算的必要性,初步培養學生操作、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

面積單位間的換算方法。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學片段:

自主探究:

1、課件出示邊長1釐米的正方形和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説一説:它們的面積各是多少?

擺一擺:用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形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裏擺一擺,看可以擺多少個?學生嘗試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可能有學生會説自己的小正方形不夠,這時教師讓學生自己想法解決。)學生可能會採取小組合作或者只擺兩個邊,再算一算有多少個的方法。説一説:這個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

比較概括:師:我們知道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知道了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也是100平方釐米,由此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

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設計意圖:藉助學具操作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進率關係。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讓學生體驗合作交流學習的好處,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也為學生以後的學習打下方法上的基礎。】

2、想一想: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麼想的?學生獨立思考,再小組內説一説,彙報討論的結果。(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也可以這樣想:1米=10分米,正方形的面積可以用10乘10等於100平方分米,可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板書: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看一看,説一説:相鄰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釐米呢?

【設計意圖: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明白了平方分米和平方釐米之間的關係,運用知識、方法的遷移讓學生獨立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之間的關係,能讓學生體會到自主探究的樂趣與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填一填:1平方分米=()平方釐米3平方米=()平方分米200平方釐()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平方米學生自己填一填,説説是怎麼想的。

總結換算方法:進行單位換算時,要先確定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再看是把較小的單位換算成較大的單位,還是較大的單位換算成較小的`單位,從而確定是該添上幾個0還是去掉幾個0。

4、再出示開始時的問題:明明家要裝修廚房,廚房的長是30分米,寬是27分米,用面積是900平方釐米的地磚鋪地,需要地磚多少塊?先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説説怎麼解決。

板書:900平方釐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塊)學生説説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教學反思:

面積單位的進率是建立在長度單位基礎之上的,通過前面學到的1平方分米、1平方米定義的得來,藉助圖形卡片,再次重現這些較大面積單位的得出過程。如邊長1分米(10釐米)的正方形,面積=1分米乘1分米=1平方分米,同時還可以寫成10釐米乘10釐米=100平方釐米,從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教學中,儘量藉助較直觀的物體與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這兩個相鄰面積單位之間進率的得來過程。有些學生在面積第一節課給出的“面積格子卡片”學具中,早已有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的發現,他們有的是通過數的辦法看出來的,有的通過數後自己結合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將“為什麼?”化解開來。

所以,我們的教學仍舊需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上,這樣的教學更容易被學生們所接受與理解。在用同樣的方法得出三個相鄰面積單位的進率後,我們對面積與長度單位間不同的進率進行了小結,讓學生由直觀上升到理性的知識體系,形成總結與經驗,明確各級單位進率的化解辦法。

但有些同學仍然很容易將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弄混淆,更有很多學生在學了面積單位的進率後,長度單位間的進率也有了負面遷移,自覺地將長度的進率也都變成了百進制。同此我得出這樣一個感覺:光説不練的數學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只練在當下的數學教學更是空洞的,數學知識有僅像蓋樓房走階梯,更應該是一個鏈條,緊密地聯繫,長期地轉動,知識才能持久地被掌握與擁有。

片段教學設計 篇6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喜歡的部分。

(3)瞭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4)學習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

2、過程與方法

(1)在充分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並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或句子,以達到鞏固的目的。

(2)讀課文時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己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趙州橋的結構特點和建築特色,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增強民族自豪感。

重、難點與關鍵

1、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建造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幫助學生理解趙州橋設計上的特點極其好處。

課時:2課時。

教學設計:

《趙州橋》第三自然段有一句過渡句: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高度概括的語言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感悟到它的這兩大特點。一位教師在教授《富饒的西沙羣島》一課時處理“成千上萬”一詞給我很多啟發,於是有了以下片段:

師:通過剛才對第二自然段的交流,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來説説嗎?

生:創新;節約;獨特;堅固……

師:是啊,如果説十歲是可愛的孩子,20歲是年輕的小夥,40歲是不惑的中年人,80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那麼1400歲的趙州橋在你看來是什麼?

生:一位記不清年齡的老人;一位吃了長生不老藥的老神仙……

師:想象一下,就是這位老人,1400年的歲月裏曾經經歷過什麼?發生過什麼變化?

生1:成千上萬的.人曾經在他背上來了又去,可是它還是那麼堅強,只是稍微顯得陳舊了些。

生2:一次次的洪水曾經從它的身上流過,人們都為它擔驚受怕,但是它還是穩穩地站在那裏,因為它有四個小橋洞為它減輕洪水帶來的衝擊力。

生3:一輛輛車從它身上踏過,可是趙州橋仍然屹立不倒。

師:是啊,那再帶着你的感受讀讀這個詞──“堅固”,相信你們一定體會得更加深刻。(生讀)

趙州橋不僅很堅固,它的欄板上還有許多精美的圖案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播放配有音樂的具體描寫圖案的幾句話),仔細地感受與想象。

師:你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什麼?

生1:我彷彿看到兩條龍纏繞在一起,一邊還在吐水花呢!

師:想象真豐富,什麼叫纏繞,你能做給同學們看嗎?

生2:我彷彿看到了兩條龍在飛,前爪還相互抵着,回首遙望。

師:你説得那麼形象,能用你的肢體語言讓大家明白“抵着”和“回首遙望”嗎?(生做動作)

師:你們對於龍的動作、形象體會得那麼好,讀一讀,你一定會對語言也有所感悟。(生讀)

反思:

感悟,在想象中激活。正如羅丹所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語言文字本身常常是簡單的,教師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挖掘語言文字背後東西,想辦法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化乾癟枯燥的語言符號為鮮活的可以感知的形象。學生真正開始用心想象時,他們獨特的感悟才能被激活。《趙州橋》在教材裏是一座文字的橋,只有當這座文字的橋化為學生可以凝神注視的橋時,感悟才是真實存在於學生的心靈深處的。在教學中,我抓住“堅固”和“美觀”兩大詞讓學生感悟,讓學生換個角度將這座橋想象成一個人、一個老人、一個忘記了年齡的老人,學生的想象被激活了,他們自己在感動、在自豪。至於橋的“美觀”顯然在文字上就比“堅固”來得生動些,教學中我創設了一種氛圍,讓學生閉目想象。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調動,使文本本身更具有張力。

片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 學習《荷花》一文的寫作方法,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2. 學會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及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3. 激發學生的習作熱情,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能對事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並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佳句。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出示荷花圖片,誰來説説:這是些什麼樣的荷花?

2. 要怎樣才能把一種事物説具體、寫生動,一直是個讓我們頭痛的問題,對吧?可是有人卻能把一件普普通通的事物寫得詳細而生動,我們今天也來學學他把事物寫生動、寫具體的方法吧!

二、寫法指導

1、(出示第二自然段)大家快速地看一看,這段話出自那篇課文?

2、對,這段話出自葉聖陶爺爺寫的`《荷花》一文,接下來咱們邊讀它,邊思考:這段話從哪些方面介紹了荷葉和荷花? (指名答,板書:顏色 樣子 )

3、顏色描寫的指導

(1)句子中的哪些詞是寫它們的顏色的?(指名答後,變色顯示)

(2)除了這些,你還知道哪些寫顏色的詞?(指名説)

(3)老師也蒐集了不少寫顏色的詞語,我們來讀一讀吧(齊讀)。

(4 )這些詞語可以隨便亂用嗎?對,我們要學會選擇合適的詞語來對事物進行描寫。比如:玫瑰,我們可以説( )的玫瑰……

(提示孩子:同一種顏色用不同的詞語來描繪,給人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4、樣子描寫指導

(1)我們再來看看哪些句子是寫荷葉及荷花樣子的。(指名答,變色顯示)

荷葉

(1)“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把荷葉比作了什麼?(大圓盤) 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什麼修辭手法?(板書:比喻)

(2)你會説比喻句嗎?那我們來試着説幾個比喻句吧!

太陽像個_________。

荷花的花瓣全展開了,看上去就像_________。

那一個個的花骨朵好似_________。

荷花

(1)這些荷花有幾種不同的姿態?

(2)為了把這幾種不同的姿態描寫,更好地組合在一起,作者用了一組關聯詞,你能把那組關聯詞找出來嗎?(有的……有的……有的)

5、抒情指導

看到這麼迷人的景象,作者忍不住把自己心裏的想法説了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抒發自己的——感受。(板書 感受)來,我們一起來讀讀作者的感受。(出示範文第三自然段,齊讀。)

三、能言會道。

1、(出示範文二、三自然段)你看,剛才我們只能用一句話來描述的內容,現在變成了那麼生動具體的兩個段落。由此可見,寫一種景物時,我們只要認真觀察,運用比喻、排比等手法,把它的顏色、樣子寫清楚,最後再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就可以把文章寫具體、寫生動了,對吧? 現在就讓我們來玩個小遊戲。(出示圖片)請你認真觀察一下,圖上出現的是什麼花?它有幾種不同形態?(指名上台指出,老師用小標題做記錄。)

2、現在我們把同學們觀察到的這幾種花的姿態用“有的……有的……有的……”這組關聯詞將它串起來讀一讀吧!

3、和葉聖陶爺爺寫的荷花比起來效果怎麼樣?(乾巴巴的,不生動)那我們就得用“比喻”的方法來幫忙了。(引導孩子逐句的説比喻句。)

4、看着這麼漂亮的桃花,你有什麼感受呢?(指名説)

四、仿寫文段。

1、大家説得真棒。其實,我們剛才進行的就是對《荷花》這篇課文的一個片段口頭仿寫。現在,只要將剛才我們説的或是心裏想的內容按板書上的順序寫下來,就可以成為一段很棒的景物描寫了。咱們趕快拿出作文草稿本,把它寫下來吧。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五、講評作文

六、佈置習作

同學們,美麗春天已經來到了,在這個美麗的季節裏有許多景物值得我們去寫。今天回去後,就請你用老師教給的方法,選擇一種春天裏的景物來寫一寫,好嗎?

板書設計

顏色

寫清 樣子 用好比喻

感受

片段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抓住菲利普夫婦態度變化,理解小説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菲利普夫婦對於勒的態度變化

師:剛才xx同學根據小説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把課文非常完整地複述了一遍。(教師指着板書説。)

細心的同學們肯定會發現,整篇文章圍繞着(生略)。對!圍繞着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變化來展開的。

那麼,這位我們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略)

師:哦,有的同學説他是個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學説他是壞蛋、流氓、無賴,有什麼依據麼?xx你説。

(生:略)

師:好,你真會發現。因為叔叔決定還錢,買別墅給我們,還要和我們過好日子,所以他是個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辦法的人。總而言之,他是我們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師邊説邊板書)。

師:那為什麼還説他是流氓、壞蛋、無賴呢?xx你説。

(生略)

師:大家同意嗎?我們説于勒叔叔是流氓、壞蛋、無賴是因為他年輕時好吃懶做、揮霍財產,最關鍵的是他——?

(生略)

師:哦,你反應真快!是他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部分財產。這致使我們家陷入了困境,這才是關鍵!所以他簡直是我們家的恐怖(教師邊説邊板書)。

後來呢?我們在船上相遇後,情形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叔叔在父母口中又成了怎樣的人了?

(生略)

師:這個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這個小子”、“那個傢伙”、“那個討飯的”、“賊”,當希望破滅時這個“救星”又成了“恐怖”、“災星”。(板書)

(二)追究根源

師:為什麼菲利普夫婦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生略)

師:因為叔叔的貧窮和富有!(教師邊説邊板書)。你説得真好,老師想獎勵你,那就請你上來把這兩個字寫出來吧!

師:好,大家看黑板。(教師邊畫邊説)當叔叔貧窮時,他是我們家的'恐怖,父親甚至把他打發到美洲去;而當他發財了,他又成了我們的希望;最後當我們發現叔叔是*賣牡蠣為生的窮光蛋時,我們離開了他。

同學們,這條曲線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婦的態度變化,還給我們提供了什麼信息?

(生略)

師:大家真會動腦筋!它還告訴我們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實這就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

師:于勒叔叔的種種遭遇,菲利普夫婦的不同態度,其幕後肯定有一樣東西操縱着,那是什麼呢?我先不説,大家一看就明白。(教師板畫)哦,有的同學猜到了,是——金錢!大家説對嗎?

看到這東西時,你們想説什麼呢?

(a生略)

師:好,請坐。是金錢使菲利普夫婦像變色龍一樣地變化着他們的態度……xx你説。

(b生略)

師:哦,他説是金錢使其樂融融的手足情深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係。很好,請坐!中國也有這麼一句俗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教師邊説邊寫)

那麼有錢不好麼?xx你説。

(c生略)

師:嗯,確實錢可以買很多東西,很實用,還可帶動經濟發展。真有經濟學家的頭腦!xx,你還有什麼想法?

(d生略)

師:可算一語道破天機!錢很可愛,但我們不能成為錢的奴隸!

像菲利普夫婦這種崇拜金錢、金錢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義”。文中的“拜金主義者”還有誰?(生略)

師:小職員,你怎麼看出來?

(生略)

師:你真細心!小職員和二姐結婚也是因為這個東西!(教師指着板書説)

是啊,連世間最聖潔的愛情也沾染上銅臭味兒,你們説這個社會不可悲嗎?

教學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盼遇富贊

恐怖希望恐怖

片段教學設計 篇9

案例:

學生順利學完了《荔枝》這篇課文後,我問他們:你們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起初,教室裏沒有反映,沉默了一會兒,有同學舉手,猶豫地説:老師,我覺得我懂了,可是我不理解肖復興的母親為什麼明知兒子在安慰她而已,卻依然很高興。這個問題,學生們剛才已經討論過,現在她再次提出來,是為什麼呢?我問其他學生:你們明白嗎?他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原來,從語言文字的角度來説,他們懂了,但是從精神層面來説,他們是不理解作者母親的心理的。於是,我結合課後的一個選做題,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回家給媽媽洗一次腳。注意觀察媽媽的動作、神態、語言。

習作課上,我問他們:你們為媽媽洗腳,媽媽有什麼反映?教室裏熱鬧起來,他們興奮地説起了自己為媽媽洗腳的事。

我給媽媽洗腳,我媽媽特別高興,説我長大了。

我媽媽高興得合不攏嘴,她一直誇我懂事了!。

我給媽媽洗腳,覺得她皮膚是那麼的蒼老,我感覺媽媽太累了!。

我媽媽昨天干活累了,我給她洗腳,媽媽問我怎麼想到的,我説是老師佈置的任務。有同學説。

我一聽,有趣,就問他:你媽媽很失望嗎?

他説:我以為媽媽會不高興的,可沒想到我媽媽還是很高興。

這時我瞅住時機,繼續對他發問道:既然母親知道這個是你為了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而做的,那她為什麼還這麼高興呀!

是這樣的。別的同學插嘴説,我媽媽也是這樣的。我還問媽媽為什麼明知兒子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才那樣做的,她卻依然很高興,我媽媽説,做母親的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母愛。

教室裏又沉默了下來。我很欣慰,孩子們終於真切地理解了母愛,我説:是的,母愛就是這樣無私,你們高興母親就高興,你們的孝心,哪怕是被動的孝心都會讓母親很高興。母親的愛天天如此,只是我們以前沒有用心去感受。

然後,我請他們把自己為媽媽洗腳的事寫下來,並把自己的感受以日記的形式寫下來。學生埋頭寫起來,一篇篇優秀的日記便交到了我的'手裏。

反思:

著名教育家於永正老師説:語文學科要讓學生學會依憑語言領悟語者的思想感情,依憑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一學習過程本質上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過程。忽視精神搞語言訓練,丟開語言抓精神培養,都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我的這個教學案例,就是努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去感受思想,在實踐中獲得真知的。回顧學生的認識和情感發展,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

一、閲讀文本,認識母愛。原定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去認識母愛,他們通過對課文的閲讀,以及教師的講解,模模糊糊地感受母愛是這樣的。然而由於他們的年齡和閲歷,讓他們無法從情感上去理解。我們的教學活動就此結束,似乎也不能算沒有完成教學任務,然而這是多麼遺憾!

二、創設情景,感受母愛。我根據學生的困惑讓他們為自己的媽媽洗腳,孩子們很懂事,都認認真真地去做了,他們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母親的讚許,感受到了自己的母親同文中的母親一樣會為了孩子的孝心而高興。其實這樣的事,每天都在孩子們的身邊發生,可是孩子們往往忽視,這個作業讓學生認真地感受了母親對自己的愛。同時許多學生也理解了做母親的辛苦,當學生看到母親讚許的眼神、幸福的表情,他們對母愛的感受深了一層。

三、實踐中獲得真知,理解母愛。學生親身感受了母愛,再回到文本,他們發現原來母愛就是這樣的,天下的母親都是這樣的。原來的困惑消失了,他們終於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天下的母親。這樣的理解就不再僅僅是對語言文字的表面解釋,而是透過語言文字,聯繫生活實際,認同了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引發了孩子們心中深出的共鳴。

四、憑藉語言,讚美母愛。如果在學生理解了母愛後,就此打住,那麼,這將是不倫不類的課,學生在語文素養上的進益會很小。我提供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説,讓學生依憑口頭語言表達思想情感,進一步讓學生寫下來,讓學生依憑書面語言表達思想情感,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因為作文來自生活實際,大多數學生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他們幸福地讚美着自己的母親。

片段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積累動詞,運用動詞。

3.通過恰當的修飾更加生動地展示人物的內心。

教學重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

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展現人物的心理。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説一説

(一)説收集到的動詞

1.老師昨天佈置同學們收集表示動作的一個字詞語和四字詞語,你們都按要求去做了嗎?

2.用一個數字説出你收集到的動詞有多少?(請四、五個同學説)

3.還有很多同學在舉手,我們一起説出收集了多少動詞。

大屏:我收集了 個動詞。

4.很想聽聽你們收集到了哪些動詞。現在開火車交流。

(二)猜一猜

看來同學們都是愛動腦勤動手的孩子,為了獎勵大家,我們現在做一個遊戲,首先是。

1.看動作猜一個字的動詞(六個)

推 舉 壓 喝 跳 拍

(難度增加羅。)

2.看錶演説一個表示動作的四字詞語。(舉十個)

東張西望 擠眉弄眼 又蹦又跳

東倒西歪 拳打腳踢 大搖大擺

小結:同學們,人物的動作我們可以用動詞把他描述出來。在作文中,我們必須學會準確捕捉人物的動作,這樣就可以把人物寫得活靈活現了。

二、品析詞句,體會用詞準確

1.請閉上眼睛,我們先來聽一聽老師收集到的一個描寫動作的經典片段。

6歲的小表妹看見了幾隻飛舞的蝴蝶,便調皮地奔過去。有一隻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目不轉睛地盯着它,躬着背,小心翼翼地踮起腳尖,躡手躡腳地走到蝴蝶旁,猛地用雙手一捧,可蝴蝶卻飛走了,她氣得撅起小嘴,但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趕另一個目標去了。

(1) 你看到了什麼?為什麼看到?(因為文中有了動作描寫。)

(2) 説出文中所用動詞。

(3) 我們看到小女孩捕捉蝴蝶的動作,是因為作者細緻觀察,準確用詞。

(4)調換動作順序,行不行?(描寫人物地動作,要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5)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6)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2.這段精彩的動作描寫,用了哪些有效的寫作方法呢?

細緻觀察,準確用詞。

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3.小結:描寫人物富有特徵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身份、地位、處境、狀態,這就叫做動作描寫。寫好人物動作,首先要進行細緻地觀察,準確地運用動詞,注意順序,再適當地運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就能更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特點。

三、片段習作練習(用上收集的動詞。)

1.現在,該輪到同學們小試身手囉。

請填上準確的動詞或修飾語。時間2分鐘。

天啊!要遲到了。我( )開被子,從牀上 ( )下來, ( )地 ( )過校服,( )上鞋子,幾步 ( ) 進衞生間,( )地 ( )出牙刷,( )上牙膏,在嘴裏胡亂地( )了幾下,然後,( )下毛巾, 在臉上( )了兩把,飛快的 ( )出屋子。

2.大展身手

片段演練:主題1、斯文女士的.吃相

主題2、粗魯男士的吃相

主題3、膽小的他放煙花

要求:

1.運用人物動作描寫方法,選擇本小組對應的主題進行刻畫,字數50字——100字。 時間5分鐘。

2.小組成員交互作品修改,選取優秀習作在班級上展示。時間3分鐘。

(五)讀一讀(注意按老師的要求去聽。)

大屏展示: 所用到的動詞是 、 、 ,這些動詞得好的原因是

四、總結:

細緻觀察人物動作,準確地用上動詞進行描寫,就能使人物象放電影一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且能從他的一舉一動中體會出人物的性格特點。

1. 交流收穫從本節課中你學到了什麼?

2. 師總結

五、板書設計

人物動作描寫

細緻觀察,準確用詞。

注意順序,細化動作。

巧用修飾,突顯特點。

根據場景,妙用修辭。

片段教學設計 篇11

案例:《天火之謎》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學片段

師:仔細默讀課文第二部分,説説你覺得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你又是從那裏知道的?

(生默讀後發言)

生(1):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觀察力極強的科學家。因為他在別人對雷暴恐慌不已的時候,卻已經注意到雷暴和靜電放電現象有相似之處。

生(2):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不迷信的人,別人都以為雷暴是神靈的火焰,神聖不可侵犯,可他卻大膽的根據自己的推測進行實驗。

生(3):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人。因為雷暴是一種十分可怕的東西,人們躲,還來不及,而他卻感於冒着被觸電的危險,用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的祕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生(4):我覺得富蘭克林是個很聰明的科學家,他精心設計了一個風箏實驗,成功地捉住了“天電”。

……………

師:交流到這裏,同學們肯定會被富蘭克林身上具有的優秀品質所感動,肯定會對風箏實驗十分感興趣,那麼,我們一起跟着這位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科學家來研究一下這個實驗吧!

(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濃)

師:既然這是個實驗,那麼所需什麼材料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四自然段,在書上圈圈畫畫,找出實驗需要的材料。

(生讀課文,一會兒有同學交流)

生:做這個實驗需要一隻風箏、一根細鐵絲、麻繩、一段絲帶和一把銅鑰匙。

(學生邊説,教師邊繪製示意圖)

師:説得很完整,那麼完成這個實驗還需要怎樣的天氣情況呢?

生:除了這些材料,還需要在天氣十分惡劣的情況下才能完成這個實驗。

師:能聯繫課文説具體嗎?

生:要求天空烏雲密佈,雷電交加,並且過一會兒會下起滂沱大雨。

師:你讀書很仔細。那麼富蘭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麼惡劣的天氣中完成實驗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課文,聯繫文中插圖,練説實驗原理。

(同學們都讀得很認真,有的同學臉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樣子。)

師:同學們,對於風箏實驗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經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還沒有弄明白,我們一起來討論討論。

生(1):我明白了鐵絲、麻繩和絲帶的作用。鐵絲是用來吸收雲中天電的。麻繩被雨淋濕後能成為使電流通過的導體。絲帶能使富蘭克林放風箏時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繫上銅鑰匙?

生(2):我還不明白,麻繩被雨淋濕後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後就不會成為導體嗎?

師:剛才兩個同學提出的問題很好,書上確實沒有作解釋,你們能否試着推想一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

(教室裏格外安靜,同學們都在苦思冥想,不一會兒,有個同學舉手回答)

生:我從課文中“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我可以推想出銅鑰匙的導電能力是很強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電”,從而證實他的推論。剛才第二個同學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麻繩被雨淋濕後會成為導體,絲帶淋濕後也會成為導體的,因為我從課外書中學到:雨水是一種可以導電的物質。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濕的物體都可以導電,只是導電能力大小不同,可能絲帶的導電能力差些。

(生剛説完,教室裏立即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

師:剛才這位同學説得多有道理呀!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富蘭克林那種勇於探索、敢於實驗的精神。下面,誰能對照老師的示意圖,完整地説説這個實驗的原理呢?給大家一些時間,做準備。

生:交流。

師:風箏實驗順利完成,人們已經不相信類似“上帝的怒火”這種説法,那麼對於曾經譏笑、諷刺富蘭克林的人們,特別是那些自稱是有學問的人們,他們又會想些什麼呢?

生(1):他們肯定會十分慚愧,覺得自己很無知。

生(2):他們肯定會十分震驚,因為他們很難相信富蘭克林會用這麼危險的實驗去證實他的推論,而且最終推論被證實。

生(3):我覺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通過這個實驗明白,其實有些自然現象並不可怕,它們是可以被人們所認識並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導學生個性化閲讀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允許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例如當學生自讀完第二部分後,讓他們説説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學生答案不一:有的認為他是一個有敏鋭觀察力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不迷信的人;有的認為他是一個勇於探索科學奧祕的人等等。再如,學完風箏實驗的過程,談談別人對此的想法,學生們也能説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學中,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暢所欲言,個性飛揚,使閲讀教學具有了無窮的魅力。

(2) 重視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一個新的閲讀要求,即學會推想課文中的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我讓學生根據實驗的原理和過程推想銅鑰匙的作用和絲帶的帶電情況。學生通過一翻思考,終於得到了答案。可見,推想能力是一種很重要的閲讀能力,學生在閲讀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決。

(3) 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態度、價值觀

語文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在這一案例教學中,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感受到富蘭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種不迷信、敢於實驗的崇高精神。

片段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圍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話進行讀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兩個詞的教學

二,教師教法

1,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增強語感

2,點撥引導,激發想象,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三,學生學法

1,自讀自悟,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

2,自由探究,學會聯繫生活實際,用變通的方法,來感悟文言語言

3,展開聯想和想象,學會把眼前看到的和內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學步驟

(一),延續前文,讀文引入

(提前板書課題)同學們,通過前文的學習,你一定能將課文讀好了吧,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 請大家注意聽他的聲音是否響亮,節奏是否抑揚頓挫

學生點評

老師點評:(點評中突出:課文中最難讀的兩個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讀破的一個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生讀好了課文,隨機總結孩子們是如何讀好的,進行方法的指導:讀準字音,讀對句子的節奏和停頓,正確讀出語氣等)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將課文讀通,讀熟,讀出節奏,並能初步讀出韻味)

(二),聯繫實際,理解善哉

1,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高山,鍾子期這樣讚歎 ——指課件

當伯牙彈琴時,心裏想到流水,鍾子期怎麼讚歎 ——指課件

2,換位體驗: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高山,你會怎麼讚歎

假如你是鍾子期,當伯牙琴聲志在流水,你又會怎麼讚歎

(讓學生説三到四個不同的答案,對於"善哉",學生會説"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樣讓回答的同學把自己的理解帶到句子中説一説然後小結:真是太好了!你們的回答"善哉")

3,指導學生讀

總結學法:其實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説,這叫變通它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我們聯繫生活來理解古文中的詞語,也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

(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感覺到了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這樣的訓練,同時也是學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檢查與訓練)

4,作為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肯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學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課件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煙……子期會怎麼讚歎 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説句子(課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想象,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三),聯繫課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正是(引讀)——"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課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無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讓我們再讀課文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歡樂與融洽齊讀

(此時學生定能將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間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像這樣有感情的朗讀,學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

課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預設答案: 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終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手指課件)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 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伯牙斷了琴絃,留下了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段話(課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箏音樂)

(通過朗讀使學生感受到那種"士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層層推進,從而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片段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所藴含的道理,認識後天的教育對於成才的重要性。

2、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一個神童變成庸人的故事;一個白天鵝變成“醜小鴨”的故事;一個天才的悲劇。)

二、探究:

(一)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等式:天才=人才?

你認為這個等式成不成立?

從《傷仲永》着篇課文裏我們知道這個等式是不成立的。

同學們,根據你們的瞭解,方仲永是天才嗎?

當然是。他五歲還不認識書寫工具時就能寫詩,並“自為其名”,他才思敏捷,“指物作詩立就”,而且詩的“文理皆有可觀者”。

不過他後來怎樣呢?十二三歲時才能漸退,“不能稱前時之聞”;七年後“泯然眾人矣!”這位天資過人的.神童最後並沒有理所當然地成長為人才。

(二)仲永由神童變成眾人的悲劇是怎麼造成的呢?(你認為是誰的錯?)

1、是方仲永的父親錯了,因為他“不使學”。

(他的父親也沒有錯,因為他家裏很窮,人在不能生存的情況下,肯定要想辦法來生活啊。)

2、是他同鄉造成的這個悲劇,因為他們“賓客其父親,以錢幣求取方仲永的詩”。(都是金錢惹的.禍,做為父親當然也期望聰慧的兒子有朝一日,也能前程似錦。可如果不是鄉親們用錢來買仲永的詩,他父親也不會那麼去做。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下農民階級的悲觀命運的映射。)

反對:賓客也沒錯,難道花錢欣賞別人也有錯嗎?

3、是方仲永自己的錯,因為他沒有極力的吵他的父親送他上學。

(方仲永沒錯,從“日攀仲永環謁於藝人”中的“攀”可以看出,是他父親強迫他去的,並不是他自己想去。)

追問:假如他極力的吵着要上學能如願嗎?(封建家長制下,忠孝倫理下,仲永再怎麼反抗也是徒勞的。封建社會中有很多的貧困子弟如果能接受教育,都能夠成才,可事實上他們都讀不起書啊!)

4、作者、作者的舅舅錯了。

他們應該勸仲永的父親送他去上學。

追問:那麼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或作者的舅舅,你會怎樣勸仲永或仲永的父親。

標籤: 片段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ji/rldo2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