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生物 >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於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後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國小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於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2

高二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一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佔有重要位置,是每年大學聯考的必考重點內容之一,由於其內容的抽象和繁雜,使不少學生甚感吃力和無味,筆者依多年教學經驗及比較其他生物教師的教學過程,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準確把握概念並把抽象的表述轉化為一種貼近學生、通俗又淺顯易懂的東西,學生才易理解。這部分重要概念有:

課本定義: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解釋時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先弄清“性狀”概念(回憶國中此內容)——指生物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例:豌豆的“莖的高度”是一個性狀,“種子的形狀”是它的另一個性狀;人的'“眼睛的形狀”是人的一個性狀,“膚色”是人的另一個性狀。一個生物體上有很多個性狀,這裏僅各舉兩個。

(2)注意“相對性狀”是“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3

學校現在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很有必要,但同時我更認為,應把個體獨立學習放在首位,個體獨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前提。千萬不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依賴。

在生物課堂教學我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讓學生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我努力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3

導入技能是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的一類教學行為技能。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緊扣學生心絃,激發學生求知動力,使其自覺地學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能動性,進而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導入呢?本文就教學導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1、採用多媒體手段導入

這種方式主要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或影片,甚至聽一段解説等等,由此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在講授“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這一節時,便可採用這種方式導入。

2、借教具導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3、通過設問導入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為什麼我們家裏陽台上種植的花卉總是朝着光源方向彎曲生長呢?”在學生初步討論之後,教師進一步設問:“為什麼生長素與這種現象有關呢?”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

4、以名人軼事或科學家生平導入

例如,在學習生物的遺傳規律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孟德爾的生平,由此引出高二階段所要學習的兩大遺傳定律,即基因分離定律及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這樣,學生不但明白本節所要學習的內容,而且也會想知道孟德爾當時是怎麼進行遺傳實驗的,由此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關於生物教學反思4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善於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智力品質,它能全面地考慮正反兩個方面的論據,思維過程嚴密,不為情境的暗示左右,不盲從或附和。為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問題探究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慎密思考,大膽質疑,敢於懷疑和批評別人的觀點和結論,敢於發表獨到見解。

實踐證明,問題探究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發散性、直覺性和批判性起着主要的作用。在正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凸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今天,更需要我們深入開展優化問題設計的研究,積極啟發和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直正發揮問題探究的教育功能。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4

11月15日,本人聆聽了東方鐵路國小孫彥潔老師的一節國小五年級的音樂課,課題為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教材第九冊《節日之歌》。該課的教學流程分八塊:

①聽唱《祝願歌》,做唱遊等活動,感受愉悦、快樂、興奮的音樂情感;

②從《祝願歌》中找節日。一是從歌曲聯想到的節日,二是從歌詞中找出類別節日;

③老師介紹四個節日(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軍坡節),並作具體詳細描繪,引出學生搶説搶評各類節日;

④聽歌曲,説節日。(《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當兵的人》、《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新年好》);

⑤從歌曲中找出以上歌曲的特點。

1、主題鮮明,

2、屬祝願類歌曲,

3、節奏型的相對典型性。同時引出知識點,並就學生演唱存在的不足,從節奏、情緒、內容上做具體引導;

⑥歌詞即興創作;

⑦用自己熟悉或擅長的方式表現某節日;

⑧給表現優秀的組或個人頒獎。

該課的內容流程自然豐滿,有創意,加上採用了科學的引導方法,使整堂課效果甚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明確,能讓學生從音樂聆聽與音樂實踐中感受節日的愉悦氛圍,做到了身心體驗,參與感受。

2、教師使用的方法,適合學生的特點。聆聽判斷,分組評比,感受節日、分析歌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3、教師聲請並茂,身心投入,進入角色,感染學生。教師的生動表情、親切的言語,與同學朋友般的交流,是這堂課的最大閃光點。

4、歌詞即興創作,是本課的一個創意。歌詞的`即興創作安排在充分體驗節日之歌的後面,是節日之歌情感的進一步延伸,發揮了學生的豐富想象是課堂生成的巧妙體現。

5、讓學生通過一種方式來表現音樂(節日之歌)的主要情感,給予了學生充分的創作空間,無論是用那種方式(演唱的、繪畫的、朗誦的、舞蹈的),均是學生在課堂基本情感下的個人才能的即興發揮,是常規音樂課堂教學難能可貴的。總之,該課課堂氣氛濃郁,學生思維活躍,能通過律動的參與體驗,讓學生愉悦地度過美妙的40分鐘,是現代音樂課堂教學,更是新課程所倡導與追求的。

由本課引發幾個問題,值得思考。

1、多媒體的運用與農村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權衡。感人,是中國小音樂課堂的靈魂。要做到感人,教師的投入並儘快進入角色是關鍵,不能只是依*製作精良的課件來完成教學。

2、中國小音樂教學目標的思考。音樂課應該給學生什麼。是對作品的充分學習,還是通過作品的學習獲取一種情感?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音樂課堂教學的一個方向性問題,應引起音樂教師的普遍重視。

3、教學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安排,都要有充分的考慮。為什麼要安排這個內容,有沒有作用,學生感受如何?都應慎重考慮。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5

盧靈花在課堂上,要克服學生的各種惰性現象,提高課堂師生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課堂教學方法是關鍵。作為教學過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選擇最佳教學方法成為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至關重要。在此,我想結合我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和心得,談談我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新認識——高效課堂,指課堂授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一、充分做好課前準備保障高效的課堂。

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俗話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學用具或導學案等。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二、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興趣的問題切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優秀的課,必須重視導引的設計。探究性教學的導引設計,必須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究興趣,同時符合學科的特點及教材自身的性質。

如在學習微生物——菌類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時,可以這樣設計導課:出示製作好的酸奶、泡菜、米酒等發酵食品,讓學生品嚐並思考問題:這些發酵食品的製作過程和需要的菌類是什麼?這樣可以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活動,促使學生在好奇與思考中獲得知識,並發現新的問題。又如:在講人與環境的這一章節時,老師可先用投影的方式列舉出各種環境問題的圖片,用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教育學生,讓他們意識到環境重要性。從

而也願意去探究自己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以致於努力去改變和保護環境。

通過各種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學與學生們的生活聯繫起來,去實現從生物學到生活,從生活到社會的跨越。學生們會把在生物課中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生活,也會用生物學知識參與社會活動。

三、優化“學、講、練”時間安排,促進課堂學習的實效性。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變教室為學室,變教時為學時;要樹立責任感,老師老摒棄我的課堂可以隨意支配的觀念。

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於15分鐘。這裏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及時反饋是高效課堂必須要考慮的一個策略,作為高效課堂教學,嘗試、探索、自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老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促進者,完全可以對學生進行當堂的面批面改,反饋當堂化能夠迅速檢測效果,通過反饋的作用又可及時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糾正並激發上進心。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

四、充分開發利用資源,上出生物課堂教學的學科特色。

採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實物、掛圖、模型、多媒體、網絡技術等多種教學工具以及結合教師的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合理地選擇、組合和使用掛圖、模型、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展示或再現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動的情況,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向學生傳授生物學知識,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打破時空的限制,增加課堂

信息容量。這些都有利於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安排觀察、實驗內容的教學時要重視和設法克服教學內容、時間與自然季節不相符的困難。必須有計劃地做好觀察和實驗材料的採集、培植、飼養和保存等工作,否則過了適宜的季節,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教學時機。

課堂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教學環節,教學效率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制約,現代的課堂知識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樣性的,然而追求教學的高質量、高效益,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每位老師的願望,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的一般規律,製作合適自己也適應孩子們的一套教育方法,這套方法不僅具有傳統教育的優點更需要高效實用,使之能夠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高效學習,早日成才。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6

一、身臨其境,實例分析,導入新課

電腦播放一幅幅美麗的大自然圖片,並配以優美的音樂,讓學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同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就在學生沉迷於自然美景時,教師用沉重的語氣説到:“的確,大自然太美麗了,然而在自然界中也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下面是我精選的三個小資料,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注:資料1:狼與鹿的故事,資料2:娛樂帶來的災難,資料3:新聞調查播放的節目《河流與村莊》——河南省沈丘縣周營鄉癌症多發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分析資料、最後得出:在一定區域內一種生物的出現或消失以及環境的改變都會引起其它生物發生變化,甚至死亡。老師鼓勵學生用一句話描述生物與環境是什麼關係,從而引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導入新課。

二、自學探究,説成組成

師説:“在一定區域內,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同學們請列舉幾個生態系統”學生列舉後,教師評價:“僅由動物和植物就能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嗎?”教師電腦出示自學提綱[1、動物自己能製造有機物嗎?2、這個腐爛的蘋果最終會消失嗎?3、植物又“吃”什麼呢?4、如果你的父母在方便麪廠上班,他們是生產者嗎?]學生自學,教師就此要鼓勵學生:“自學是我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要會學就要在學習中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説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把你知道的告訴大家,把你不知道的'提出來。”學生自學討論後,收集有價值的問題,討論並解決。最後得出生態系統的組成。電腦出示表格,學生填寫,強調重點。

三、動手參與,認識食物網

電腦展示一個草原生態系統,師問:“同學來看看生物之間有什麼關係?”學生答出有競爭、合作、吃與被吃等關係。教師以草→鼠→貓頭鷹為例引導學生得出食物鏈的概念。學生知道食物鏈的後,動手參與連接課本上生態系統中有多少條食物鏈。之後學生敍述所連的食物鏈,老師指出:箭頭應指向捕食者,一條食物鏈應從生產者數到最後的消費者。教師又問:“你連接之後的生態系統象什麼?”生答:“網”。師説:“食物鏈交織成網狀就稱食物網。”從而使學生認識食物網。

四、聯繫實際,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師聯繫在南方有些人吃蛇成風的習慣問學生這樣會造成什麼危害?我們又應該怎麼做呢?學生分析得出由於人的因素造成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最終危害的又是人類自己。

在本節課結束時給學生布置兩個作業:1、收集各種有關生態環境的公益廣告詞。2、學生小組參與社會活動,調查馬寨小河幾十年發生了什麼變化?為第二課時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調節功能做準備。

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致力於學生的發展,不能把目標僅僅定為學完任務即可,應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注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課堂上應使教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的享受,在師生的共同參與、體驗、感悟的過程中盡情綻放出生命的色彩。而且新的教學思想要求我們是用課標上課,而不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所以教材要求一課時的內容我分兩課時講,並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目的是突出人類活動對自然界造成的危害,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係,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利於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在本節課中我以資料分析導入,實例分析,自學探究,動手參與,聯繫實際等多種方法就是改變學生過去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學生興趣高昂的狀態下不僅輕鬆掌握了知識,還發展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生態系統》教學案例及反思》這一教學反思。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7

通過實施了新課程後,許多同學跟我説:“生物課太有趣了”,聽了學生們真誠的話語,我也很興奮。這使我想起了一句話:“孩子都是在遊戲中學習長大的”,對於中學生來説,何嘗不是如此呢?教師為學生搭建一個學習遊戲的平台,學生們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親自做出計劃,參與調查、收集資料、討論交流,相互學習,汲取並互補了各自的經驗,從被動的“知識容器”變成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學習資源的開拓者,合作的意識、自主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在學習體驗中生成新的問題,在爭論中解決問題,這讓他們感到了學習的快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的能力差異較大,比如在進行調查時,第一組調查校園內的生物,為了快速有序地調查,他們在組內又劃分出了三個小組,一個小組調查樹木,一個小組調查花壇中生物,另一個小組調查動物。第四組同學調查了龍沙公園內的生物,在時間的分配上就沒有第一組計劃得周到,但他們也有聰明之處,參觀動物園時,他們為了得到確切的數據,走訪了園長。這些也啟示我們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的發展。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很的挑戰,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實施新教材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材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修養。

教師的主動參與,熱情投入,創造性解決問題,成長的速度和質量(人氣指數)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為此,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職業道德和修養,認真學習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端正態度,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終身學習,有為實施新教材甘於奉獻、不怕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否則,新課程改革又將成為穿新鞋走老路。

二、要求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的調整,要從傳統的傳授者轉向現代的促進者。

現代教師要集學習者、欣賞者、合作者、開發者、引導着、組織者、創造者、研究者、反思者於一身,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興趣,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而新課程教材中9個《觀察與思考》、7個《資料分析》、6個《探究》、8個《實驗》、4個《演示實驗》、3個《調查》、l個《設計》、l個《模擬製作》、5個《課外實踐》、5個《進一步探究》、8個《技能訓練》等,恰好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提供了素材。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調動學生的經驗儲備,從學生興趣和生活實踐出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悦和體驗。其次,教師要給學生出示導向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考慮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者,教師要充分體現學科特點,利用掛圖、標本、模型、實物、投影、CAI課件、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科學調查、資料分析等,設置認知衝突,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如珊瑚蟲是生物嗎?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生物圈是人類惟一的家園嗎?魚缸長期不換水,魚缸內壁為什麼會長出綠膜?化工廠附近,原來綠茸茸的苔薛植物,為什麼不見了?等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教材要求教師要改革評價方法。

要面向全體學生,學會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發現學生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要尊重學生,不輕易對學生進行否定。如實驗操作、課堂發言、作業批改、單元檢測等都實行事後100分,課堂教學中注重分層次教學,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積極創造和諧的育人氛圍,使所有的學生都樹立起信心,揚起思想的風帆。

四、新教材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注重了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探究能力的培養。

首先,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內涵,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產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特效果,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其次,課堂教學手段要多種多樣,使學生好學不厭。如為了更好地實施互動式教學,課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備課,課堂上由學生講課,師生當堂評課,此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效果顯著。再者,要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相互交流,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處處呈現合作的育人氛圍,真正體現“眾人拾柴火焰高”,推動學生共同發展和提高。總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探究與合作,就不能培養學生全面的科學素養,也不能培養有主動參與意識的高素質的公民。

五、新教材要求課堂教學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

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正是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新課程教材正是在此理念的指導下,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素質,課堂教學精講精練,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學法指導。如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探究我們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會發豆芽嗎?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撰寫一片《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小論文等,都極大地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8

我從事生物教學也有好幾年了,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收穫。也經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反思。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改進的。然後再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通過這幾年的磨練,我對國中生物教學有一些心得:

第一:我認為必須從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學會合作學習,獨立完成作業,讓新課程理念下的生課堂充滿生機活力,提高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從一個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生物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似乎壓縮了教師的“空間”,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生物教學只是告訴學生“是什麼”和“如何做”就行了。現在則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經歷生物知識的形成和應用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對象是面向全體中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講拒絕毒品這一講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在國中生物教學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教學反思,一切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理念為指導。

第三: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

第四:生物課堂教學應以問題為主線,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的參與,激發其內在動力,使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眾所周知,生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被公認為”鍛鍊思維的體操“。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學活動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就成了生物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總是以”問題中心“的心理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過程也就是解決有關問題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一方面可以激發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並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誘發思維、引導思路,交給學生如何思維的策略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9

一.利用案例引入新課

在新授課的教學中,好的引入可以説是成功的一半,而利用與實際相關的一些案例材料來引入新課,既容易接受,又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在本節課中,我首先由事物的兩面性來承接上一堂課的內容(有關生態因素),同時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然後利用一些錄象資料介紹昆蟲的採粉過程、獵豹的捕食過程以及植物的種子形態、沙漠中的仙人掌和熱帶雨林植物等,通過這些形象的案例引發學生興趣,並因勢誘導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各種生物對於環境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從而為本節課開了一個好頭。利用這種方式來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剛開始就抓住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同時還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利用案例展開討論

在通過這種靈活的方式導入新課後,不是帶着能夠層層分析,得出答案,而是把此問題留給學生,並展示了一些與要學習的內容相關的一些案例,通過這些案例層層設問,來引導學生看書,自己總結知識上,解決問題。如:在介紹生物的保護色時,展示三幅相關的圖片,然後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出保護色的概念。然後進一步提供螳螂捕食蒼蠅、北極雷鳥的保護色等,讓學生圍繞其討論保護色的意義。這樣的方式使的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見解各有不同,最終通過看書又獲得了一致的意見。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得到一些進一步的結論,如保護色的侷限性,當北極雷鳥冬季換羽後,卻沒有下雪,這時對它的生存反而是一種危險。

三.利用案例材料進行檢測

在學生結合問題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後,我改變了通常的先由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的做法,而是採用相關的案例或檢測題,來檢測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學習完保護色、警戒色、擬態的三個概念後,提供給學生黃蜂、毒毛毛蟲、北極熊、枯葉蝶、蝗蟲等各種生物的圖片,分析他們在適應環境方式上的區別,從而得出三者的區別。通過填表的方式完成檢測,既讓學生動了起來,又檢驗對於知識的理解程度。

四.利用案例材料進行點撥

通過上面的檢測,找出學生上在知識、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後,需要進行點撥及反饋糾正。這時我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幫助其進一步加深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例如:通過蜥蜴體色隨不同環境而改變、雷鳥在降雪前就換上了白羽、震動枝條,竹節蟲跌落不動、蜂蘭花瓣吸引雄黃蜂幫其傳粉幾個例子的'分析,指出在這幾個概念的理解關鍵是體色和外界環境的關係。

五.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生物學本來就是一門生命科學,是和我們人類息息相關的一門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讓學生掌握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認識到這個世界是人類生存的家園,我們應當愛護我們的這個家園。

總之,通過這次多媒體課,我再次認識到了多媒體上課的優勢,當然也認識到了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弱勢,比如説沒有傳統的板書教學在學生心中的印象更深刻,不利於相關知識點的落實等,所以我以後還要更加強對這種新出現的教學方式的研究,多向組內其他老教師請教,儘量在最合適的時候採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去產生最好的教學效果。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0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生物課教學的同時,還教授七年級(23)(24)兩個班的生物課。對於這兩個班學生的活潑程度,我早有耳聞。面對着天真活潑的面孔,我一直琢磨着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愛好。上了幾堂課後,我逐漸發現這兩個班同學的知識面比較廣,他們瞭解的生活知識也比較多,他們很願意積極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總結了講授七年級生物課的基本有效的方法。

(1)生動活潑的導入,是一堂成功生物課的要害。只有成功地將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引入到課堂,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因此,每堂生物課我都要精心預備生活小常識,科技小故事或精美的生物圖片,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課堂。

(2)在講課時,一定要把課本上的語言轉化成通俗的生活語言,這樣同學們會感覺到生物課教學就是一位大哥哥在和他們平等地交流生活中的`生物常識。

(3)豐富的肢體語言完全可以豐富七年級生物教學的課堂,讓學生們不會感到呆板和枯燥,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表演,提高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生物課的講授不要離開七年級學生的生活,以他們感愛好問題和生活常識設疑同時配以圖像動畫,讓他們在生物課上學到生活常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可以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生活主人翁意識。

(5)七年級生物課教學一定要突出強調重點。由於年齡的原因,七年級學生學習主動性尚未完全建立,作為老師一定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重點難點並督促他們理解把握。

本人在教學上是一位新手,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本人願虛心接受。<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1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用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取最大教學效益的教學活動。開展“高效課堂”研討,其指導思想歸納起來就是兩個減輕兩個提高: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教師教學效益,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最終達到提高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也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需要。對於“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哪些標準?是否有公認的標準”的問題,現在許多學者都一致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徵(或表現)可以列舉很多,但最核心的一點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主動學以及怎麼學、會不會學,教學的效率高不高,產生的學習效果如何。因此,高效課堂應具備:

1、“導”的有效性

如何解決“導”的有效性?面對“增肥”了的新教樣處理?面對一片題海,哪個該講?面對基礎不同的學生,怎樣分層講解?教師應該儘快從學科本位走出來,用大課程觀解決教教材的問題;用整合觀解決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用師生互動解決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用學情研究解決重複訓練的問題;實施選課制度下的分層次教學,用學科分層解決學生的需求差異問題。

2、“練”的有效性

要加強“有效訓練,分層作業”的研究。教師要為學生精選適合不同學生層次發展的個性化作業。課內作業主要解決課標要求,課外作業滿足差異自主發展需求。避免機械重複訓練,引導學生跳出題海,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做到辛苦教師一人,解放學生一片。

3、“學”的有效性

要解決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問題。學生的自主時間多了,如何規劃學生的課餘生活,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學會自主學習是擺在教師和家長面前的共同課題。學校應注重創建滿足學生充分發展需求的教育環境,構建學生充分參與學校教育活動的機制,開發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充分體現學生在自主學習、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等方面的主體性。學校要調整管理的方式,解決對學生管理過死、過硬的問題,由被動約束式管理向學生自主主動式管理轉變,逐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由學校包辦式管理向學校、社會、家庭多元協作式管理轉變,引導學生學會習、規劃人生。

4.“檢測”的有效性

目前,不少學校已明確要求教師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不少於15分鐘。這就要求教師還必須在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和靈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課堂教學中安排學生練習的時間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需要靈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剛上課的複習鞏固時,可以穿插在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也可以放在課堂教學內容完成後。課堂練習題的提前設計和課堂上的靈活使用,能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據此調整教學節奏,及時進行矯正教學等。這對確保生物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講解非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的概念時,列舉嬰兒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談虎色變、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動,請學生辨別等,其檢測和鞏固效果都非常好。練習到位,當堂檢測、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有力保證。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2

創新點:加強科學探究性試驗教學;靈活運用教材;適學課堂。

摘要: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通過科學探究試驗教學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教學反思;適學課堂;興趣;科學探究。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三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以下是我在多年的國中生物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教學反思:

一、靈活運用教材

生物老師必須掌握並吃透教材,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樣板。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説,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二、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中生物課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的教學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説,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我教理念的核心。

a、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創設一定的.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熱情,在一種和諧、愉悦的氛圍中轉入正題。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導入新課。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人體免疫》的導入:外界到處充斥着各種各樣的病菌,但我們還是健康的,但是被大火燒傷的人卻容易感染各種疾病。又或者提出:我們小的時候有沒有打預防針?為什麼要打預防針?等等。通過設問,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對新知識強烈渴求,這樣就為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這樣每一節課都能誘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教法靈活多變 根據“適學課堂”的教育理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例如教師採用各種教學媒體和各種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知識聯繫。比如,在《生態系統》這一節課中,分析構成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時候,學生分別扮演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環境幾個角色,通過演説得出結論;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學習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以及消費者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係時,學生分別扮演草、兔、狐、蛇、鷹等,自己找出吃與被吃的對象,既直觀又形象生動,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弄明白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c、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 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加強科學探究性實驗教學

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分組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實踐活動,教師在課堂實驗教學中一定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實踐。在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多讓學生去思考自己的科學探究的方案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智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從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學生一生學習。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的設計要求學生能夠緊緊圍繞所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實施,那麼對七年級學生的思維在無形中就是一種訓練,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本實驗研究的是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是鼠婦適於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這就需要在設計實驗時給鼠婦提供明亮和黑暗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的選擇。

總之,生物學是一門趣味無窮的自然科學。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生物學科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的特點,從多個環節設計生動、充實、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操作、自主思考,有利於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和諧發展,從而讓生物課堂更加精彩;努力去創造一個愉悦、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3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着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生物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

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沒有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着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着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着翻天覆地地變化。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往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説,我是帶着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

在課堂中,學生始終處於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討論、或展示,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着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4

新課程發展的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要面向每一位學生,要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生物科學來源於自然世界,迴歸於自然才能化僵為活,因地制宜的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特別是發揮本土資源優勢,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關注身邊的環境問題,提升了學生對環保的`認識,從自身做起才能切實提高這一代人的環保意識。

課前我指導學生進行了社會調查,我覺得社會調查是一種很好的實踐活動,學生似乎永遠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學生對社會好奇,但又懼怕,通過社會調查的形式,學生有了接觸世界的機會,在調查過程中,他們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通過調查活動,我知道了學生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生物科學的,這就是我不斷努力探索的動力。

關於生物的教學反思15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師友互助合作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師友互助合作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説。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着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可靈活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閲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説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説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着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閲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着,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

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shengwu/1eke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