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投資 >

關於實證會計的經濟學基礎

關於實證會計的經濟學基礎

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證研究方法成為西方會計理論界的主流,實證會計的理論基礎新探。當前,我國一些青年學者也開始嘗試用實證方法來研究資本市場上的一些會計問題。可以預計,實證會計研究將成為我國會計研究方面的一個新趨勢。

關於實證會計的經濟學基礎

  一、實證會計的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和理財學是實證會計的基礎。經濟學對實證會計的基礎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方法上和思想上。在方法上,實證經濟學的方法對實證會計有着重大的影響。在數理統計發展的前提下,經濟學家紛紛用數學方法研究經濟問題,數量模型研究成為當代經濟研究的主流學派。

在思想上,經濟理論對實證會計起着理論支撐作用。特別是1978年以後,實證會計進人發展的第二階段,主要研究會計政策選擇,這主要是建立在分紅計劃、債務契約和政治成本三大假設基礎之上。這些都是以經濟理論尤其是企業理論為基礎的'。對實證會計有着重大影響的經濟學理論有以下兩種:

1、企業理論。1937年Coase的著作《企業的性質》奠定了現代企業理論的基礎。該文指出,市場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企業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企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節約交易費用。Coase提出交易費用這一概念,不僅為企業理論奠定了基礎,對今後的實證會計理論研究也有深遠的影響,財經會計論文《實證會計的理論基礎新探》。

20世紀70年代以後,代理理論興起。Jensen和Meckling將代理關係定義為一種契約。代理理論認為,委託人和代理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代理人不會總以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動。這就產生了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委託人的監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證支出和剩餘損失的總和。這時經理會藉助自我約束和監督契約的簽定來降低代理成本。財務報告的一項功能是約束管理者,便其從股東利益出發。在早期選擇實證會計中,往往藉助於代理理論中委託人和代理人都是經濟理性人的假設,假設經理有機會主義傾向,其選擇會計

政策是為了使其預期效用最大化。通常使用債務契約

和報酬契約、政治過程來解釋和預測會計選擇。

儘管代理成本及與政治過程相聯繫的代理、信息和其他契約成本形成了經驗性會計研究的三大假設(即分紅假設、負債權益比率假設、政治成本假設),但許多契約也可能解釋組織選擇(包括會計選擇),使得人們採用契約成本概念。在契約理論中,企業可以看作是契約的聯結,包括與僱員、供應商、資本提供者等的契約。契約成本產生於市場交易、企業內部交易、政治過程交易。它包括交易成本、代理成本、信息成本、協商成本和破產成本。企業要減少這些契約相聯繫的成本。企業中的契約大都與會計變量有關,會計是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契約的組成部分、大量的契約訂立和監督是建立在各契約方所接受的會計數據的基礎上,會計政策選擇是為了降低契約成本,實現有效的公司治理。

契約成本的存在對企業組織和會計選擇模型都很重要。可以説,沒有契約成本就沒有會計存在。契約成本的相對大小影響着會計政策選擇。Alchain認為,不同制度的競爭導致最有效地提供產品和勞務的形式存在下來。Fama和Jensen認為,組織形式——可供選擇的契約結構因其決策體系和權益而異——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生存是因為契約成本的優勢。會計方法影響企業的組織成本,因而保留下來的會計方法是類似經濟均衡的結果。實證會計理論中,認

標籤: 實證 會計 經濟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touzi/yy9l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