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行業範例 >文化 >

茶文化實用(14篇)

茶文化實用(14篇)

茶文化 篇1

茶文化作為最具中國文化特色與民族特色的文化類型,集中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核心思想,在茶文化發展的4700多年過程中,茶文化對我國教育領域的建設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在當代素質教育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中合理融入茶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茶文化氛圍中,學生文化修養、人文素養都會得到提升,最終達到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目的。

茶文化實用(14篇)

1茶文化的本質是和諧文化

人們通過了解茶文化的內容,可以明白其中所具有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為了確保學習到完整的茶道、茶禮、茶俗,以及各種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文化內容,在保證宣講茶文化課程的同時,尊崇茶文化中所表述的“和”與“敬”的概念。學生之間通過坦誠相待,來交換互相的想法,才能保證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二字所體現的“理、敬、清、融”的含義。學生可以融洽地處理互相之間的關係,尊敬彼此的想法、理清思路的同時,學習完整的茶文化知識。人類現代社會需要追求一種和諧的文化理念,為了確保人們之間可以更加團結,也為了保障可以促進社會更快的進步和發展,學校需要教授學生學習到完整的茶文化知識,以茶文化的思想進行交流,讓彼此可以建立友誼。學生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以茶文化為立國之本,在追求其中的儒家思想的同時,結合現代文化的特點,發展多樣性茶文化精神。我國十分尊崇孔子的儒家思想,由於其中具有仁愛親人的思想,十分值得現代人去學習,所以,眾多高校在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當中,需要儘可能地保留原有的教育和學術理念,才能讓茶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茶文化與和諧校園的關係

茶文化講究相互之間互相尊重,這正與和諧校園文化相統一。學生在瞭解茶文化以後,可以利用其中的思想陶冶情操,並學習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就本質而言,茶文化理念與和諧社會建設工作可以相互融合,保證以尊重人性規律和教育規律為基礎,促使校園形成良好的、和諧的學習環境。以科學、民主、人文、開放為基本教學理念,學生在掌握人物、事情等要素之間關係的同時,通過正確的看待相互之間的關係,才能確保以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性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完成茶文化知識學習工作。

2.1人與自然相互和諧

作為一種綠色健康飲品,茶水可以起到提神醒腦、降低血壓以及調節身體各部分功能的功效,與國外的咖啡或者可樂等飲料不同,茶水不具有更多的刺激性,人們在飲用的同時也不會產生過多的依賴行為。同時與可樂相比,茶水具有低熱量、低糖分的優勢,因此,可以被廣大青年所接受。由於人們追求一種綠色生態、環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茶水成了現代年輕人更渴望飲用的一種飲品。通過大量的種植茶樹,在可以有效地淨化環境,固土防沙的同時,還能確保可以有穩定的收益,由此可見,茶樹的種植不但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幫助,還可以有效的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為建設綠色的生態環境,人們需要大量的種植茶樹才能促進自然與人類和諧共同發展,也能保證人們在生活過程中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茶農在種植的過程中,會附帶一定的情感和智慧,這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文化,教師在向學生講授茶文化知識理念的同時,需要表露出其中所藴含的自然與人類和諧共處、統一生存的教學理念。為確保學校有更加和諧穩定的學習氛圍,以及良好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可以在自然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學校需要組織學生不斷完善校園的生態環境,比如種植更多的綠色樹木和植被,讓校園更像是大自然一樣,生機盎然,環境優美。學生以花、鳥、魚、蟲為伴,在綠樹成蔭的文件下學習,則能讓學生的心情變得更加豁達開朗,也能夠更全身心的投入到茶文化的學習課程當中。

2.2人與社會相互和諧

人在社會中生存,或多或少的會處理一些人際關係,這就需要一個人具有高度的智慧以及良好的生活態度,才能促使在和諧社會中,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在學習了茶文化基礎課程以後,能夠用正確的態度以及大量的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教師需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讓學生在瞭解茶文化內容以後,可以以客觀的學習態度和積極的生活方式處理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眾多問題。茶文化可以促使人們彼此之間更加尊重和有禮貌地進行交流,以和為貴才是正確的處事方法,以禮待人才能確保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厚、更持久的友誼。學生由於學習了茶文化知識,因此,做事情之前都會以照顧他人為基本的處事原則。第七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的舉行,讓人們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茶中所具有的甘甜的香味與意境是相互統一的。茶文化追求一種和平的生活理念和積極友好的生活態度,為了確保人與人之間可以以茶文化為基礎進行交流,形成和睦的交流氛圍,才是學習茶文化知識的真正目的。

2.3人與內心相互和諧

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同時,也需要注重學生精神的狀態,為確保學生可以在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環境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教師需要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人際關係,確保學生以積極的狀態和飽滿的熱情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總體來説,只有讓學生明白和諧的理念,才能促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社會觀,也才能讓學生以健康樂觀的學習心態,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看待自我,並以積極的心態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教師需要不斷肯定學生的意見,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律習慣,培養學生自信心的同時,教師還需要制定張弛有度的決策力,有側重點地傳授學生知識,才能有針對性地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能力。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能夠品嚐出其中所具有的淡淡苦澀,這正與學生的學習壓力相一致,只有能夠承受茶味中所具有的一絲苦澀,才能有更加堅韌的學習態度,讓學生學習到更加完整且有實用價值的知識。學生注重應內外兼修,才能不斷提高自身品格與修養。學生學習了茶文化知識以後,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對不同事物進行準確分析和評估的同時,不會因為遇到重大的挫折情緒上產生波動,只有以平和的心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茶文化的精神理念走進校園以後,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了更多的溝通渠道,教師在鼓勵學生學習茶文化課程的同時,可以舉辦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期間學習到更加細緻的茶文化知識。

3弘揚中華茶文化構建和諧校園文化

中國茶文化有着近千年的歷史,因此,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掌握全部的茶文化知識。教師在教授以茶文化為基礎的課程的同時,又要讓學生首先了解深厚的茶文化歷史,才能確保學生在日後的學習課程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隨着現代市場經濟的日益發達,社會中的拜金現象和享樂現象日益嚴重,不斷侵蝕着青少年的思想。為確保高校學生可以有良好的自制能力,並且不被這些客觀因素所影響,教師需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確保學生在走出校園以後,可以以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觀念處理在社會中遇到的多種問題。茶文化講究和諧的'社會理念和積極的為人處事態度,學生了解茶文化以後,能夠以茶文化的思想,建立平等共處的關係,讓人與人之間打破隔閡,關愛互助的生活。以茶文化精神為理念,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高校需要從以下幾點着手:第一,學校在完善各制度的同時,需要遵守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以學生的學習和個人發展為基礎,維繫校園秩序穩定的同時,讓學生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可以讓學生有輕鬆、團結、美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師生更好溝通的同時,保證學生可以全面發展。第二,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思想和理念,做到互尊、互重、平等的關係。建立和諧校園的基礎,需要教師以正確的教學方法和平等的師生關係,完成教學任務的分配工作。教師首先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個人情操,完善教學理念和知識水平的同時,熱愛教育、關心同學。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生活熱情需要不斷的激發,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學習心態,才能讓學生的人格更加健全。第三,不斷完善教學設施,構建和諧優美的教學環境。學校以科學有序的教學理念和合理的校園佈局為基礎,才能確保學生擁有健康的學習環境。學校需要通過不斷的綠化校園環境,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校園,才能確保師生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提升精神境界,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第四,學校需要注重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人文知識為教學重點,教師需要不斷完善在語文、政治、歷史、美術等學科上的教學能力。以確保學生學到更完整的人文理念,學校可以開展以人文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參加各類社團活動,全方位提高學生人文修養的同時,形成和諧統一的校園環境。綜上所述,為了確保學校有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也為了保證茶文化可以在高校的教學工作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學校需要堅持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理念,構建和諧校園的同時,牢固學生的人文思想,對學生更加關愛,才能形成和諧健康的校園制度,保證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結束語

研究茶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滲透,是提高學生人文修養以及文化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通過茶文化的滲透,以及和諧文化氛圍的構建,能夠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以及學生綜合修養的提升,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高校文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居倪萍,周玲,侯豔等.弘揚茶為國飲構建和諧社會[J].雲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12-14.

[2]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xx(3):23-25.

[3]李佳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xx(1):56-58.

[4]姚曉燕,王建榮,羅曉瑩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國茶葉博物館“嘉木苑”為例[J].茶葉,20xx(4):34-36.

[5]徐偉娟,趙絲嘉.北京在校大學生茶飲料消費調查[J].茶世界,20xx(3):45-46.

茶文化 篇2

中國人深入骨髓的茶文化

中國人走到哪裏,都應該喝茶。

我們當下的茶葉基礎知識和茶文化的普及與推廣顯現出諸多亂象:一是缺乏統一的權威版本,眾説紛紜,甚至相互矛盾;二是缺少通俗化、生動化、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和推廣手段;三是把茶知識和茶文化神祕化、妖魔化,少數“茶人”故弄玄虛、故作風雅。這些亂象無益於推動大眾化的飲茶之風,甚至導致消費者對茶“敬而遠之”。

我們獻給消費者的主要還是傳統的茶“葉”,主要還是以農產品的方式售賣,主要還是無品牌的散茶,而且泡茶的工具(茶具)和喝茶的方式也都主要是傳統的。四個“主要”想表達的是中國茶行業的創新不足,或者説茶行業的創新遠沒有形成主流。

其次,眼下的茶業市場上充斥着高價茶,千元級的茶葉已經是“大路貨”了,萬元級的茶葉也不算稀奇,今年又開始熱炒十萬元級的茶葉。高價茶總是被包裝在奢華的包裝裏,能夠想到的包裝材料、包裝用品和包裝工藝、包裝方式幾乎全部都用上了,真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顯然,這些奢華包裝的高價茶、天價茶不屬於大眾消費者,而且,這些茶的過度營銷造成了;不買千元級的茶,都不好意思進茶葉店,不喝千元級的茶,都不好意思説自己喜歡喝茶。

反倒是大眾消費者喝得起的十元級、百元級的`茶,在從種植到營銷的整個茶產業鏈中都沒有被重視。大眾茶當然首先是價格低端,但絕不應該是產品低檔,更不應該是品質低級。

從茶葉種植乃至整個茶產業的角度來説,沒有大眾化的產品,茶資源就難以得到充分利用;沒有大眾化的茶葉消費市場,茶產業就難以真正發展起來。

近兩年又頻頻爆出令消費者更為揪心的事情,這就是茶葉飲用的安全性問題。主要是茶葉中的稀土含量、農藥殘留量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資超出安全標準。這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問題:一是茶葉中的有害物質到底有沒有?二是這些有害物質是否超出了安全標準?三是這些有害物質有多少能夠進入我們人體?這些問題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行業科學家的高度重視,他們都向消費者報告了權威的結論,希望我們的媒體謹慎和客觀地報道這些重大又敏感的問題。

茶,喝或者不喝,的確是個問題。如何讓茶葉全面迴歸和融於中國人的生活,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與生活品位,茶行業當然首當其責,同時也需要更多人的關注、關心和推動。

茶文化 篇3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葉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人們稱茶為“茶米”,還有“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的確,古往今來,飲茶已進入大埔的婚喪喜慶等禮儀中,如婚禮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禮,也是很講究的,下面就大埔茶文化習俗做一介紹。

大埔縣茶文化也就是客家人文化,大埔盛產名茶,自然有飲茶習俗。大埔人自古就有好客風氣,客來敬茶,以茶聯誼,以茶代酒屢見不鮮,不論那方親友來訪,總是以先請人飲茶為上禮,真可謂到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的程度;在傳統節日中也有飲茶的習俗,如每年中秋節晚上,皓月東昇,家家户户在門前擺上香茶、月餅、果品之類叫“接月華”,拜完之後,大家圍坐在桌前飲茶、吃月餅等賞月,閤家同樂。

大埔人飲茶,講究一個“品”字,尤其對品工夫茶作為注重茶藝、領略品茶情韻的一種生活藝術。在品茶中講究六境,即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飲者的修養,其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範。如品工夫茶工序就有高衝、刮沫、淋蓋、湯罐、熱杯、澄清、濾歹、低斟這八道。品茶講究獨特的禮節,如主人斟茶時要用雙手,即一手提壺,一手按壺蓋表示恭敬,還要壺嘴對準客人,表示有禮貌,切忌背手斟茶,斟茶時也不能把茶斟得過滿,常言道:“七分茶八分酒”,過滿則被認為欺客;主人續斟時,客人還興用中指輕點桌面表示謝意等。而品茶者“看色聞香徐啜味,審韻別種品次第”是茶師總結出來的兩句名言。按一般經驗談,叫做“眼鼻、口並用,色、香、味同辯”。品茶要有工夫,才能使味覺、嗅覺、視覺都得都得到美的享受,領略到品茗的神韻。不過一般貧苦農民以乾芭樂葉泡共茶飲也不少。

品茶還講究茶具。好茶須用好的茶具泡飲,這與“鮮花需要綠葉扶持”有同樣的道理。茶具的好壞,對茶湯的質量和品飲者的心情,都會發生直接影響。故自古到今,人們對茶具的製造和應用,極為重視。如工夫茶的`茶具就有茶壹、茶杯、茶盤、茶洗、茶墊、水缽、炭灶、砂銚、羽扇等九種。大埔生產的茶具品種極為豐富,其中以陶瓷製作的茶具為主。如高陂生產的白玉令茶具,玲瓏剔透,輕巧秀麗,被譽為“廣東陶瓷之花”。

茶室、茶館是老百姓進行飲茶品茗和精神交流的好場所。建國後,商業供銷部門在縣城、鄉鎮設有茶室,頗具有地方色彩,成為赴圩羣眾、親友、旅遊者聚會坐談或商價談生意經的好去處,客來隨意落座,泡茶外加茶點,邊飲邊談,不無悠然自得,深受茶客歡迎。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縣城梅河賓館等到餐廳茶室設早茶,茶客盈門,飲早茶吃早點,已成飲茶新習俗。

以上技術對大埔茶文化習俗的介紹,希望對大家瞭解這一知識有所幫助。

茶文化 篇4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國,由於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茶風始起,就被注入強烈的文化意藴。繼而,亦在茶的種植、採摘、加工、沖泡、品飲的過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學意識,並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種具有獨特的民俗禮儀特徵的象徵藝術。作為茶飲形式的載體--茶器具,也理所當然地在茶文化的發展中,派生成對茶文化系統本身發展和演變具有一定影響與推動作用的次生文化。茶器具,就不會有茶飲的文化品位;沒有茶器具的發展,就不會有茶文化的豐富提高。作為中國茶器具的紫砂器,更在茶文化的發展中,受到人們的珍視與關注,引導着茶飲形式在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中蓬勃發展,折射了華夏文化的光輝。本文就此以對紫砂器在茶文化發展中的影響和推動,作一相互關係演變的概括性探討。

茶器具——茶文化的派生物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這也是中國茶飲起源的最早傳説,故唐代茶聖陸羽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説法(《茶經》)。但在中國茶史上,對茶器具的最早記載卻要晚至西漢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所述:“烹茶盡具”、“[食甫]已蓋藏”。在這裏,已經有飲茶後將蔡具洗滌潔淨,妥為收藏好的意思。不過,這時的茶具形態,我們無法從簡潔的文字中再作進一步的瞭解。但至晉代,我們卻可以從杜育《[艹舛]賦》中“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推斷出當時的飲茶方式和茶具特徵。據熊寥先生考證,“器澤陶簡,出自東隅。”意為飲茶時挑選浙江温州東甌窯產的縹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指是是用類型似無柄葫蘆瓢式的茶盞,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劉)飲酒的方式飲茶。(《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這裏的“器”與“匏”雖然指是都是飲茶用具,但我們仍很難將它們從日常生活的飲食用具中作為茶器具單獨分離出來,因為茶器具的.產生是和一定的經濟生產力相聯繫的,當時的社會經濟還沒有達到茶器具形成單獨需求的地位。同時,茶文化意識的發展,也沒有要求茶器具單獨存在。

對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記載,直到中唐時期陸羽在其撰寫的《茶經》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經》中,陸羽專闢“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採製茶工具,後者茶器才是指飲茶的用具,這裏對“具”與“器”的稱呼和我們今天的習慣用語相反,“器”指的才是我們今天飲茶的茶具。陸羽記錄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體可以歸為六類:火具、煮具、雜具、水具、貯具,材質涉及陶、冶、竹、木、石、紙、漆等製品。陸羽對茶具的記載,不但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總結,而且是劃時代的對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進行昇華。

唐代是我國經濟前發展的強盛時期,陸羽《茶經》是對唐代茶文化發展狀況的完整概括與闡釋。陸羽根據當時茶飲風尚和茶事規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飲程式,表現出嶄新的茶文化精神,這種精神正是通過茶器具在茶的呂飲過程中完成禮儀的需要所體現的。經濟的發展形成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產生,賦予茶飲形式以新的文化內涵。陸羽對茶器具的記述在唐代的影響極其深遠,以至在《封氏聞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茶説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統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與推行,由此可見一斑。

飲茶之風,盛於唐,興於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點茶,所以當時用茶多為餅茶,製作過程十分複雜。茶的飲用方式制約茶器具的發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質地與構成必然反映時代特徵和差異。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為陶瓷茶具與金屬茶具並有和,達官貴人甚至盛用金、銀、銅製茶具,這裏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生產力,表現了豪門競奢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茶器具生產發展的進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為了完成飲茶過程的禮儀風尚。用器的過程,即是茶的品飲過程,同時也是領受茶文化精神,內心深省民族傳統意識的過程。唐宋時代繁複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國的茶文化發展引向頂盛,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國茶的文化內涵推進狹窄的衚衕。這樣,從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發展,也將面臨一個巨大的演變,中國茶文化原精神又將得到新的飛躍。

紫砂器的創始與興起

宜興,古名荊溪,因荊溪河得名。秦始皇滅楚,改名陽羨。晉惠帝為表彰周[王己],改陽羨為義興。北宋時,為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宜興迄今沿用。宜興盛產陶土,顏色多為絳紫,通稱紫砂,亦有紅、綠、黃、白等色,故又被譽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稱紫砂器。紫砂器的創始,有文字的記載,始見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詩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華”(《宛陵集》)。其次,歐陽修也有“喜若紫甌呤且,羨君瀟灑有餘清”的詩句(《歐陽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址發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斷代時間為北宋中期,這也是紫砂器始於北宋時期的佐證。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興起在明代中期,這些不但有實物遺存,而且還有較可靠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對紫砂器的記載始見萬曆十五年許次紆的《茶疏》:“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所作,頗極精之。”其後,在各時期的茶書中對紫砂順的專門描述和記載陸續增多,並有系統闡述紫砂器的專著問世,明代周高起《陽羨名壺系》和清代吳騫《陽羨名陶錄》是其中最著名的二種。

紫砂器興起於宜興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茶文化大環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變革的必然產物。宜興是中國古代名茶產地之一,所產“國山[艹舛]茶”始於三國孫吳時期,著稱於江南。唐代上元年部,陽羨茶更為“芬芳冠入他境”名列貢茶。詩人盧仝有詩為贊:“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全唐詩》)飲茶須好水,宜興金沙泉在唐代就是與貢茶同時上貢的煎茶良泉。同時,據考古表明,自母系氏族社會起,宜興就有製陶業存世,並一直延續到唐、宋、元、明時期的大規模生產。正是這種“絕無僅有”的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紫砂資源,造就出紫砂技藝,隨着明代茶飲之風的變革,掀開了中國茶文化新的篇章,賦予茶飲藝術新的文化情趣。

明代初期,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鑑於連年戰亂、泰世初平,為體恤民情、減輕貢役出發,下詔廢除團茶,改制葉茶(散茶)。朱元璋的這措施不但減輕了廣大茶農為造團茶所付出的繁重苦役,也帶動了整個茶文化系統的演變,茶的品飲方式發生根本變化,茶器具的構造也應運變異,使紫砂器異軍突起,發展達到高潮,奠定了以後數百年至今不變的茶飲文化程式。

紫砂器受到人們珍視,還在於它具有與品飲散茶相適應的物理特性和實用的藝術價值。近人南海“百壺山館”主人李景康和順德“碧山壺館”主人張虹在其合著的《陽羨砂壺圖考》中總結了紫砂器的這一獨有特性:“茗壺為日用必需之品,陽羨砂制,端宜論茗,無銅錫之敗味,無金銀之奢靡,而善藴茗香,適於實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索奇,或仿商周,或摹漢魏,旁及花果,偶肖動物,或匠心獨運,韻致怡人,几案陳之,令人意遠,二也。歷人文人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鐫以花卉,或鋟以印章,託物寓意,每見巧思,書法不羣,別饒韻格,雖景德名瓷價逾鉅萬,然每出以匠工之手,響鮮文翰習觀,乏斯雅趣,也。”紫砂器的藴香特徵,至今沒有任務物品能夠替代。它的外形藝術創作,也至今不衰,仍然保持着蓬勃的創造力。

茶文化 篇5

西樵山下官山城區有條茶行街,它與一馬平川的街道不同,不能行車,只宜步踏。大青石板一級一級地沿坡勢層疊而上,似一把斜梯,上接“雲梯初歲”,迂曲地穿林過坳,通至山上碧雲村,挽住了雲彩。

那一級級層疊而上的大青石板,長可丈餘,厚達一尺,經歷幾百年的人上人落和雨蝕風侵,邊緣已經磨圓了角,浮露光澤,或稍微傾斜,腳踏骨洞有聲,石上留下了多少來往行人的足跡和汗染。 街名“茶行”,是當年山茶貿易的集散處。

據舊志載:晚唐詩人曹鬆(安徽舒城人)尋其帥賈島,南遊至廣州,愛慕西樵山佳勝,隱居山東部黃旗峯黃花龍洞中(今碧玉洞玉巖),把從浙江顧渚山移來的`茶種贈給山民,教以栽培之法,使西樵山成為嶺南第一個產茶區。自後,茶田遍嶺,西樵山因獲“茶山”之稱。曹松北歸後,山民感其德,在雲路村和山下築有茶仙廟紀念他。

明代,是西樵山茶的鼎盛期。據明周學心《西樵山志》載:“山中鬻茶舉火者數達萬家”,當時“樵茶為東粵第一,武定侯稱其甲於天下”。明順德詩人劉士奇有詠西樵山茶雲:“辛夷簾下憶盧同,封寄情深諫議通。

乍聞百團渾似月,不須七碗便乘風。雲鐺屢挹聞香冽,鬆籟旋聽覺慮空。向道蒙山武夷勝,豈如樵澗摘春叢。”認為西樵茶比沂蒙茶的武夷茶還好。當時,山上種的茶有白雲茶,毛茶和苦葵茶等品種。

苦葵茶又名雲霧茶和紫芽茶,樹高數丈,葉厚大如掌,多生於深谷雲霧繚繞處。春初發紫芽,採茶姑娘便噓雲戴霧摘茶去,茶歌滿山谷。明代高明詩人區懷年有詠西樵《採茶女郎行》雲:“小姑青絲初覆肩。

阿姐勒帛橫胸前,禿襟細苧薄如霧,芳春調笑茶畦邊。畦樹蔭疏風日暖,江天雨過黃芽短。纖手盈盈折露梢,傾筐史覺含情遠。溪邊草色綠參差,贏得行人問路岐。嬌柔嗔不語含紅暈,無限春愁兩頰知。”把妙齡山姑採茶的情態描劃得細緻入微。

茶採回後,經過焙制或生曬,便挑着下山集中在茶行街交售或出賣。街的兩旁高高低低的鋪户,盡是大大小小的茶行,茶香馥郁,香傳數裏。每值茶墟,從廣州或佛山乘船來購茶的客商,擠滿街上,途為之塞。

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樵茶雖已大減,但出口量仍達6.5萬擔(據《廣東通志》)。其後,茶田多售為墳地,茶株百不存一,茶產鋭減,茶行街日漸衰落。清末民初,商户多向官山河堤發展,當日的茶行街已變為住宅區,茶行街便徒有其名。

如今,走在茶行街上,腳踏那一級疊一級的大石板,覺得石上當年的茶情仍在滾燙,呷口山風,滿頰仍留有細品不盡的茶香。

茶文化 篇6

我國是茶葉文化的肇創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獨立的劇種——“採茶戲”的國家。茶歌、茶舞,是由茶葉生產、飲用這一主體文化派生出來的一種茶葉文化現象。它們的出現,不只是在我國歌、舞發展的較遲階段上,也是我國茶葉生產和飲用形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經常內容以後才見的事情。從現存的茶史資料來説,茶葉成為歌詠的內容,最早見於西晉的孫楚《出歌》,其稱“薑桂茶舛出巴蜀”,這裏所説的“茶舛”,就都是指茶。在我國古時,如《爾雅》所説:“聲比於琴瑟日歌”;《韓詩章句》稱:“有章曲日歌”,認為詩詞只要配以章曲,聲之如琴瑟,則其詩也亦歌了。宋時由茶葉詩詞而傳為茶歌的這種情況較多,如熊蕃在十首《御苑採茶歌》的序文中稱:“先朝漕司封修睦,自號退士,曾作《御苑採茶歌》十首,傳在人口。蕃謹撫故事,亦賦十首獻漕使。”這裏所謂“傳在人口”,就是歌唱在人民中間。

所謂採茶戲,是流行於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區的一種戲曲類別。亦稱“茶歌”、“採茶歌”、“唱採茶”、“燈歌”、“採茶燈”、“茶籃燈”等。在各省,每每還以流行的地區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來加以區別。如廣東的“粵北採茶戲”,湖北的“陽新採茶戲”、“黃梅採茶戲”、“蘄春採茶戲”等等。這種戲,尤以江西較為普遍,劇種也多。如江西採茶戲的劇種,即有“贛南採茶戲”、“撫州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吉安採茶戲”等。這些劇種雖然名目繁多,但它們形成的時間,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這一階段。

關於採茶戲的最早記載見於明王驥德《曲律》(1624年):“至北之濫,流而為《粉紅蓮》、《銀紐絲》、《打棗杆》;南之濫,流而為吳之《山歌》,越之《採茶》諸小曲,不啻鄭聲,然各有其致。”至清代,採茶戲的發展更趨完整、豐富。李調元《粵東筆記》中記載:“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綵女,每隊十二人,人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明□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這説明採茶早在17世紀時已盛行於南方諸省。新中國成立後,這一為茶鄉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農村中廣為流傳,並經加工整理提高,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龍巖的《採茶燈》、雲南的《十大姐》等。

採茶戲的表演通常為1男1女,或1男2女,後發展為數人至十數人的集體歌舞。表演者身着彩服,腰繫綵帶,男的手拿錢尺(鞭)以做扁擔、鋤頭、撐船杆等道具,女的手拿花扇,以做竹籃、雨傘或盛茶器具,或紙糊的'各種燈具,載歌載舞。表演內容多為種茶、製茶的勞動過程。採茶戲的舞蹈動作一般是以模擬採茶勞動中的動作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動作,如梳粧、表示青年男女愛慕之情的等。有的地區在表演過程中,穿插演唱與茶無關的小調,所唱的曲調和數量,視採茶表演的時間和內容而定,一般為2~4首;亦有加入民間傳説故事。採茶戲的伴奏樂器有二胡、笛子、嗩吶和大鑼、大鈸等,過門或過場音樂以嗩吶為主。

採茶戲的音樂曲調有三類:①單純的“茶歌”,為茶農勞動時唱的歌。茶歌的體裁,有山歌、勞動號子、民間小調等,音樂結構比較簡單。②載歌載舞的“茶燈”,即茶農將勞動動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邊歌邊舞。其音樂南方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與當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結合,形成各省的獨特風格。採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調很多,採茶音樂受小調影響很大,有些曲調甚至被小調所代替。③有簡單情節的小戲。如贛南採茶戲,就是在採茶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板腔體音樂。它以富有茶歌特點的“茶腔”、“燈腔”為主,保留了大量採茶山歌、茶燈的曲調,並吸收了湖南花鼓戲、廣西彩調的曲牌,形成鄉土氣息濃郁的地方小戲。這三類曲調一般也認為是採茶戲曲調歷史發展的大致3個階段。

茶文化 篇7

《儒林外史》中有這麼一段,才子杜慎卿過江來南京,與友人遊雨花台,“坐了半日,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我和你到永寧泉吃一壺茶,回來再到雨花台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

“六朝煙水氣”,氣是氣韻的氣,幽遠清逸,風流藴藉,簡直是南京文化性格的詩意概括,而這煙水氣的組成要件,必定有一壺茶的事情。具體是什麼茶,基本不講究,大方向上偏好綠茶,但也是逮着什麼喝什麼,“烏龜嚼大麥”(老南京俚語)般不求甚解,有個大而化之的意境在即可。帝王將相,販夫走卒,一把茶葉調和雅俗,全民情商都圍繞晉魏風度一線上下波動。

南京地處大江喉頸南北之交楚吳要衝,人員來自四面八方,南風北俗萃於一城,南京人表面粗放閒散,但內裏也承了金陵文脈,博愛博雅,不失底藴。南京地諱“南京大蘿蔔”,意指南京人敦厚淳樸甚至有些愚鈍,缺少江南人士的精明細膩,倒是有幾分北方的憨厚實心眼,南京人倒很樂於承認自己的大蘿蔔性格,像金陵副釵襲人説的那樣,“我們這粗粗笨笨的倒好”。南京人與此城一樣脾性複合微妙,外強內慢,屬於潑辣的老好人,也很樂天知命,包容性強,遇到解決不了的事,甩一句全城通用的口頭禪“煩不了”,便倒頭呼呼大睡。這等性子,自然會在“一壺茶”上透露出些許消息。

明清時,南京的'城南是市井生活最密集的地段,它位於秦淮河兩岸,以夫子廟為核心向四方輻射,包括了南捕廳、牛市、門東、門西等地區。南京許多傳統民俗和精神文化都發源於此,它延續了六朝建康城的餘韻,既是百工貨物的商業集散地,也給王公和平民提供了鮮活繁複的娛樂場所。在舊時年月裏,老城南也像現在的小資青年般興個下午茶。一杯暖飲的温香道地,一碟點心的軟飽意趣,就是一場理想下午茶的標配。

老城南下午茶還可分兩種版本。市井版的,午後老樹濃蔭下,青磚黛瓦雕花窗邊,老頭手持大缸,粗茶牛飲。搭配的茶點最高頻的是茶幹,即豆腐乾,也有饊子、老菱、花生米等。不時有騎着三輪車的小販穿梭小巷,供應西米銀耳粥、糖粥藕、赤豆元宵、糖芋苗、鴨血湯。這類流質的下午茶點,叫做“下粥兒”。

下粥兒裏,大概糖粥藕,最是老南京的心頭好。藕是莫愁湖盛產的“花香藕”,“花香藕”即帶有荷花香氣的新鮮嫩藕。花香藕粗壯沉實,色白而圓滑,節長而孔扁。生食味甘甜脆嫩無滓,藕液潤喉。《白門食譜》曾這樣描繪糖粥藕,“……未煮時,先取肥而嫩者,洗淨其泥滓,然後以糯米填入孔內,放稀糖粥中煮熟,食時又略加桂花糖汁,香氣騰騰,藕爛而粥黏,亦養人之佳品。”

糖芋苗也是老南京特有的甜品。南京人所説的芋苗就是芋艿。選用新鮮芋苗,蒸熟後剝皮,加上特製的桂花糖漿,放在銅鍋裏慢慢熬製,芋苗快軟爛的時候加入藕粉。藕粉晶瑩稠滑,本身味淡,像山間雨後的濃雲出岫,帶有幾分仙逸;而芋苗的綿細香軟如小女兒之愁思,使得藕粉思凡起來,多了人間煙火情意。桂花糖的點化又最為神來之筆,馥郁桂花香脣齒纏綿。

文藝版的下午茶,就到秦淮河裏操辦。畫舫涼篷,金漆方桌,泡一壺明前雨花,茶盤裏香瓜子、雲片糕、蜜棗雜糖一字擺開,“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從下午泛舟到晚上,聽完琵琶聽評彈,看了歌伎看風景。遠眺桃葉渡,懷想美人,賞文德分月,喟歎羈旅。最後呢,當然是夜泊秦淮進酒家,日以繼夜,遊宴集樂去了。

説起畫舫和歌伎,正經人都不認賬,“胡説,老城南的茶就是茶葉蛋。”起先當是朋友糊塗,茶和茶葉蛋完全是性質不同的東西,後來在南京年頭久了才瞭解到,南京人所説的“茶”不僅指茶葉茶,蜜糖青果松仁等皆能入杯沖泡,不同節慶有不同搭配,是為茶禮。而茶葉蛋是被叫做“元寶茶”,新春時親友來拜年,主方要連奉兩隻茶葉蛋,稱為“進雙元寶”,有恭喜發財之意。

也都是古代的事情了。如今老城南一帶拆得七零八落,秦淮河房翻修得走板荒腔。好多茶禮茶俗也只在郊縣部分地區流行。

不過平日裏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茶話會也是少不得的。中年檔的,比較鄭重講究,茶具一樣都不能少,不同的茶要配不同套的杯,連同珍藏的好茶五六種,用箱子全部背到聚會現場。有人覺得一九几几的老普洱最好,有人只戀大紅袍鮮潤巖香。杯盞交錯,最後渠江薄片和普洱都混一起了,等於生抽混老抽,一派歡樂。

青年檔的,雅俗不拘,灑金箔小銅爐點上沉香與白檀,營造閒情氤氲,從單樅碧螺春喝到正山小種,其間還鑑賞汽鍋,把玩雨花石,拔拔火罐,各種趣味迭起。茶點嘛,邊喝雨前毛尖邊吃自己包的豆沙包也是有的。

印象最深的茶事,是有一年爬上紫金山最高點頭陀嶺,找到了傳説中的六朝古泉水。泉水叫“一人泉”,泉水芳洌,泉眼細小,僅容一勺,六朝至今挹之不絕。旁邊有一家茶館,但高山絕頂,地理不便,早已經敗落。於是我與友人打了兩瓶泉水回來,煮水泡鐵觀音,思緒不小心就直奔高古,飄逸到六朝,千年塵夢化為茶香。

茶文化 篇8

隨着科學的發展,我國茶葉品種不斷繼承和開發,在保持原有精品、名品的基礎上,相繼開發和大面積栽培了新一代名茶品種。如上世紀七十年代開發的“安吉白茶”,更為新一代茶品中的佼佼者。“安吉白茶”以其獨特的白茸毛毫、鮮醇香味,豐富多樣的氨基酸營養成份,榮登我國現今名茶寶座,並已聲名世界市場。下面就關於茶文化的涵意做一介紹。

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 、茶與小説、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 、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 、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一、深刻理解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樹和飲茶的國家,也是茶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度。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歷史瑰寶中光彩奪目的篇章。現在各國引種的茶樹,栽培技術和茶葉制藝及飲茶習俗,茶禮、茶德、茶俗、茶風,莫不起源於我國。

早在唐朝,我國“茶聖”陸羽,就在人文薈萃、山水清遠的湖州,寫下了弘揚天下的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奠定了我國作為世界集栽茶、飲茶、藝茶文化大國的歷史性公認地位。在倡導“茶為國飲”、發展茶葉經濟的實踐中,我們要深刻理解和充分認識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1、從歷史上看,茶文化是茶栽培和飲茶、藝茶的有機整體

我國是世界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最早栽培茶樹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飲的國家。在數千年的中國茶文化歷史中,通過先輩的辛勤耕種和研發,湧現出如浙江龍井、江蘇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紅、雲南普洱、四川沱茶、台灣烏龍茶、黃山毛峯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異的我國名茶品種。這些名茶品種,不僅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營銷市場,而且還遠銷世界市場。

再從飲茶歷史上看,我國古代在栽茶的同時,就形成了普遍飲茶、品茶、評茶系列的茶文化活動,不僅奠定了我國具有特色茶飲文化的多種飲茶習俗,而且除漢族外,各少數民族也綻放了豐富多彩的茶飲文化花朵,為我國茶文化寶庫,增添了瑰麗的色彩。如雲南白族的“三道茶”。

2、從茶文化的核心看,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尤要指出的是,茶道是相對於茶藝表現形式的不同形態的一種精神產品,二者共同構成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如果説“茶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的話,那麼“茶道”則是茶藝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前者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後者則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是看不見、摸不着,只能通過心靈去體會的內在的表現形式。二者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

剖析中國歷史和現代茶學諸家的觀點及見解,綜合出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字。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萬事萬物的有機統一與和諧,並因此產生實現天人合一之後的和諧之美。“和”的內涵非常豐富,作為中國文化意識集中體現的'“和”,主要包括着:和靜、和敬、和儉、和氣、和愛、和美、和諧、寬和、中和、和平、和緩等意義。一個“和”字,不但囊括了所有“敬”、“清”、“寂”、“廉”、“儉”、“美”、“樂”等意義,而且涉及天時、地利、人和許多層面,由此可認為“和睦清心”是茶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茶道的核心。

總之,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建設活動的最高原則。我們應該秉承茶道精神,來從事茶經濟的活動。

3、從現實看,茶文化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理念發生深刻變化的象徵,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城市旅遊、鄉村旅遊和各種特色旅遊業的興起,以茶為中心媒介物的茶旅遊、茶經濟正在如火如荼,蓬勃發展。以茶鄉生態為主題,形成考察、覽勝和了解制茶工藝和茶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線,深受中外人士的喜愛。凡到杭州旅遊的中外人士,爭相去梅家塢觀看“龍井茶”祖地的風貌,更是為茶旅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理念的更新升級,廣大人民的飲茶品茶,不僅僅是滿足一般生理意義上的解渴需求,而是融入了生活意義上的休閒、審美意義上的鑑賞需求,融入了現代消費者的“時尚、前衞”理念,提升了茶文化的品位,完善和豐富了二十一世紀中國茶文化的新格局、新內容,為世界茶文化的與時俱進、開拓發展,做出了我們卓越的貢獻。

茶道“和諧”精神是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從茶文化的外載形式看,“茶為國飲”就是一種最恰當的表述和實踐活動。為了實現這個理念,我們就要又好又快發展茶葉經濟,使得有更廣範圍、更多數量不同膚色的人類,都能享用和品味。

二、茶文化促進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曆史悠久的“茶文化”,為“茶為國飲”奠定了經濟發展的歷史基礎;而現今“茶文化”促進了我國茶葉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在滿足人民生活消費需求、打造優秀文化旅遊雲產業方面,亦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不可缺少的市場經濟趨勢。

1、“茶為國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茶文化的產業需求,正在不斷趨向成熟。這種關係的表現特徵,即是以“茶文化”為媒介,形成茶栽培、製茶工藝開發、茶飲、茶禮、茶儀、茶會等多種茶經濟產業鏈,不斷擴大中外市場佔用額,不斷提升品牌,拓展規模,在所在地已備具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推動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以“中國白茶之鄉”的安吉為例。安吉不僅是名副其實的竹鄉,而且也是聞名遐邇的茶鄉。當地通過發現和推廣白茶,帶動了經濟發展,並形成了一個產業規模。白茶,原生長於天目山北麓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之顛,僅此一叢野生。相傳樹齡已逾數百年。上世紀70年代末,經安吉茶葉科技人員發現後潛心研究,終獲無性繁殖成功。到20xx年止,白茶己發展到5萬畝,形成白茶生產產業化和規模化,白茶已成為安吉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一大新興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為了弘揚茶文化,使安吉白茶發揚光大,安吉縣已連續舉辦了多屆“中國安吉白茶節”,節慶活動歡快明朗,富有茶鄉韻味,進行茶藝表演,白茶仙子評選,白茶主題公園遊園、白茶街開街和白茶村揭碑儀式。該縣的白茶產業經濟仍呈上升態勢。這足以證明:一個新穎的白茶產業,牽動了一個成熟的產業基礎,其滲透力是無限的,經濟回報也是無限的。

2、“茶為國飲”促進人民生活消費理念的時尚化

目前,人民生活消費指數不斷提高,生活需求量逐步上升,對茶文化的消費需求,在不同層次的消費人羣中,呈現了不同的消費特徵。細分這種市場,可概括為普通消費型、美容消費型、休閒消費型,社交消費型、保健消費型、學術消費型及外交消費型等。鑑於多種消費關係,就為我們擁有各種經濟成份的茶飲經營者,拓展了施展才藝的空間,為經營構築了各種不同的市場模式;為我們精心經營,也提供了豐富的創造力。

3、“茶為國飲”促進優秀文化旅遊大都市的國際化

當前,我國各地正在建設文化經濟大省、城市正在打造優秀旅遊文化國際化大都市兩張名片。目前茶葉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茶文化的提高,茶經濟的發展,也同時促進了茶旅遊業興起和發展。由於中內外交流的頻繁進行,內外部市埸環境條件的變化,由此更多地吸引了不同的消費羣,從而引起新的消費形式的變革,或應運而生。當前,正在各大城市盛行的早中午茶和下午茶,正是“分時消費”和“茶餐結合”的一種典型形式。

茶文化 篇9

近來讀了一本名為《中國茶文化》的小書,説它小是因為書很簡短,只有九十頁,但是內容卻很廣博,從思茶源、賞茶藝、悟茶性和攬茶情四個方面,把茶道的歷史文化盡顯無疑。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歷程中,有兩種事物與它密不可分。一種是酒,另一種就是茶。久而久之,兩者各自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前者強調熱鬧,而後者講究靜謐。前者體現出剛烈張狂,而後者表達出柔綿仁禮。所以茶更能找到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更符合中國人的思想,甚至受到佛家、儒家的追捧。

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説,中國茶道從萌芽開始,就與佛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最好的體現便是“禪茶一體”。佛理廣博精深,但以“四諦”為總綱。其一為“苦”,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所有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參禪就是要看破生死,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脱,即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茶性也苦,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徵中,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其二為“靜”。佛教主靜,而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也為靜,茶人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坐忘的必由之路。其三為“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説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就是從細小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祕和人生的哲理。佛法也要求禪僧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領悟大道。其四為“放”。人生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法特別強調“放下”。品茶也強調如此,偷得浮生半日閒,將手頭的工作放下一下,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細細品味着香茗。可以説,茶是佛家禪者最好的“朋友”。

儒家也對茶情有獨鍾。茶道的平靜、和諧正好與儒家的中庸仁禮不謀而合。儒家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友情;飲茶時,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品茗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古雅去虛化,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

無論各家對茶道有什麼樣的見解,我想大家都喜愛茶歸根結底是茶的超然。達官貴人“紅泥小爐、孌婉卯童”烹煮的茶香醇精緻;妙玉道姑用“梅花上收的雪”泡出來的茶香醇幽然;布衣市民用粗瓷大碗衝的粗茶甘冽芬芳。“白菜青鹽米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如此粗茶淡飯的生活,鄭板橋卻過得情趣盎然。茶味好壞不在於茶品的優劣,而在於心境的陰晴圓缺。人生即是如此。

茶文化 篇10

説起喝茶的歷史,徐州人當排在前列。

徐州人愛喝茶,喝茶的歷史也很久遠。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一詩中曾記述道:“山僧後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這説明,徐州茶文化在唐時已經興起。徐州本地並不產茶,但由於徐州水路交通便利,浙茶、徽茶大量進入徐州,這為徐州人飲茶大開方便之門。據明時典籍記載:“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明嘉靖年間,有大批蘇州商人來到徐州,將浙茶、皖茶沿運河北運至睢寧和邳州。那時徐州已形成大規模茶葉集散市場,“茶葉向淮、揚、徐、泗等地販賣。”

時至20世紀20年代,徐州茶葉行業異軍突起。1925年,河南開封王大昌茶葉店到徐州開設分號,1927年起改名為同昌茶莊。1939年,同昌茶莊建立了自己的茶葉基地,以浙江春茶為主,在温州4次窨制茉莉伏花。由於口感好,茶香濃郁,消膩解渴,先後超越德順公、正大昌、德馨祥等茶葉大店而獨領風騷,至今仍是徐州家喻户曉的老字號。

上世紀90年代,徐州茶館開始復甦。1995年,徐州市茶文化研究會成立,旨在弘揚茶文化,引導茶消費。1998年,徐州市區有14家茶館,翌年猛增到44家,至20xx年就已經發展到200餘家。徐州“老牌樓茶城”茶葉市場是一個面積5000平方米、可容納100家茶葉店面的茶葉批發兼零售市場。茶市法人姜全寶説,他是從蕪湖峨橋茶市走出來的,之所以選址徐州開辦專業茶葉市場,正是看好當時徐州茶葉每年1億元以上的銷售額,1800噸以上的銷售量。

與在茶館中喝茶相比,徐州人更願意到鄉村喝茶。徐州市邳州港上鎮是中國銀杏之鄉,如今,也成為徐州人邀三五好友品茶會友的`好去處。在港上鎮的農家庭院裏,坐着小竹椅,圍着一張矮木桌,三兩人泡上一壺茶慢酌細品,不時有田野的芬芳飄來,多了幾分自得和隨意。鄉間的茶文化,沒有都市茶樓裏那一招一式的繁縟程式和豪奢作派,更多的是一種天然簡約之美。

當地有“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鬆;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之説。可見喝茶已成為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文化 篇11

距離中秋還剩一個多月的時間,日前記者在走訪茶市時,發現今年眾多知名茶葉品牌針對中秋所推出的茶品、月餅是百花齊放,品種越來越豐富,包裝越來越有檔次。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茶企不僅注重產品的質量,更加註重茶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詮釋。

業內專家認為,中秋節是我國茶葉界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是個非常不錯的銷售旺季,對於品牌茶企提升品牌,提升自身文化理念是個不錯的良機,因此,每年這個時候,都會不約而同地推出眾多主題產品。

國內知名品牌茶企山國飲藝,今年月餅推出之時恰逢八週年慶典,因此主打“八度春秋·情圓義滿”的中秋主題。“八”這個數字在中國代表着吉祥的意義,情義是山國飲藝的品牌文化理念,更是傳遞一份送禮情懷。推出的月餅有四款--中華·情、中華·義、中華·禮、中華·韻。其意義緊貼推廣主題,八方呼應盡顯中華情深;八拜之交義結中華英豪;八方四面禮達中華河山;八音迭奏共譜中華神韻。

山國飲藝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恰逢公司八週年慶典,為了提升品牌理念,今年所採用的月餅原料是國人極為推崇的廣式月餅,皮薄鬆軟、油潤香滑、甜而不膩,並且價格極為平價,為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中秋禮品。據瞭解,除了這四款月餅新品外,山國飲藝還開發出了清香型四博茶、台灣茗品、大紅袍、山國紅茶、金駿眉等新品,全方位為中秋營銷做好全副武裝。

除了山國飲藝之外,其它品牌茶企也紛紛根據公司品牌形象推出相應的主題產品,並且根據口感挑剔的消費者研發出更多口味,比如:普洱茶口味、鐵觀音口味、綠茶口味、茉莉花茶口味,並且健康理念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推崇。

茶文化 篇12

茶葉,是中華民族的“國飲”。中國人從喝茶中衍派出的“茶道”(茶藝)形成了一種典雅、高貴的茶文化現象,是世界最早文明的象徵。2008年奧運會向世人展示了兩個漢字:“和”、“茶”,足以説明茶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下面就詳細介紹關於洞茶文化

赤壁古鎮羊樓洞,素有“青磚茶鄉”之稱,也是馳名中外的“洞茶”故鄉。根據互聯網“百度百科”的搜索顯示:羊樓洞,位於赤壁市區西南26公里的羊樓洞鎮,為湘鄂交界之要衝,明清之際系蒲圻6大古鎮之一,為“鬆峯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自唐太和年間皇詔普種山茶起,本地就開始培植、加工茶葉。宋代曾一度以磚茶作為通貨與內蒙進行茶馬交易。明嘉靖初,製茶業已相當發達。集鎮隨之而興。極盛時茶莊200餘家,人口近4萬。古鎮有5條主要街道,百餘家商旅店鋪。“洞茶”遠銷海外,為“中國大茶市”,譽稱“小漢口”。

曾經的輝煌已經遠去。由於戰爭等原因,羊樓洞的磚茶、紅茶,一度逐漸減退,幾無茶市之可言。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又經過幾輪連續發展,“蒲圻洞茶”不管在面積上,還是在加工上雖然有很大程度的恢復,但畢竟無法回到以往的鼎盛。當前,我們面臨新一輪科學發展的新機遇,如何重新審視“蒲圻洞茶”的前世今生,打造有真正競爭實力的“蒲圻洞茶”品牌,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一、洞茶文化:不僅僅是茶馬古道的起點

解放初期,主政湖北省的李先念曾將羊樓洞茶葉帶進北京送給了毛主席,毛主席邊喝邊説“好茶!是哪裏產的。”李先念回答説:“是蒲圻產的”。毛主席也愛喝湖南臨湘的龍窖山茶,楊開慧烈士之兄長楊開智在臨湘龍窖山茶區每年定製數十公斤優質茶送給毛主席。殊不知臨湘的龍窖山茶和羊樓洞茶就生長在同一座山上。龍窖山,屬幕阜山餘脈,位於湘鄂接壤處,該山歷史上稱呼不一,巴陵人(岳陽、臨湘)稱過藥姑山、龍窖山,赤壁人則稱鬆峯山、芙容山。因鬆峯山在不同縣市有不同稱呼,故龍窖山茶、藥姑山茶、鬆峯茶、芙蓉茶等均為羊樓洞鬆峯山茶區茶葉中的一個茶名。

1961年,湖南省歌舞劇團演員、臨湘籍人王長安及其丈夫作曲家白誠仁,將臨湘龍窖山區民間藝人袁延長演唱的《賣茶歌》歌詞改編,並將歌名改為《挑擔茶葉上北京》。所以説,赤壁的羊樓洞和臨湘的龍窖山應該就是湖南民歌《挑擔茶葉上北京》的發源地。

後來毛主席赴莫斯科訪問並祝賀斯大林七十大壽,將蒲圻的茶葉送給了斯大林,斯大林喝了也大加讚賞説:“中國的茶不錯!”。斯大林沒有想到,他所喝的蒲圻茶,其實就是蘇聯茶的祖宗。據《中國茶文化與茶藝課程》介紹:歐洲只有前蘇聯種茶,該國最早於1833年從我國湖北羊樓洞運去的茶籽茶苗在黑海東部的格魯吉亞種植,清政府和漢家劉氏茶坊曾派劉峻周赴俄羅斯和格魯吉亞指導種茶,並取得成功。20世紀以後,格魯吉亞已成為茶葉生產的主要區域。

假如不是一部《喬家大院》電視劇,山西祁縣渠家大院一定比喬家大院更具吸引力。渠家大院是中國首家研究晉商文化的博物館。山西祁幫商人是我國清代商界一支勁旅,而渠氏是祁幫商人中資財最大的一户。儘管喬家大院在羊樓洞也有分號,但這裏茶行開得最大的還是渠氏的茶莊“長裕川”,在長達150餘年的茶葉專營中,長裕川不僅創造了鉅額的利潤,也讓渠家大院博物館錦上添花。反映中國近代商人興衰命運的縮影電視連續劇《昌晉源票號》即是以渠家為原型。一邊山西渠家大院,一邊是羊樓洞長裕川茶莊,在兩者的相互輝映中,譜寫了晉商文化的又一個傳奇。

對於擁有悠久歷史的“洞茶”而言,茶文化是赤壁茶業發展最大的動力。培育茶產業的過程中,如果忽視茶文化建設,茶產業的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在很長一段時間,赤壁茶文化的研究都是一面空白。赤壁學者、三國文化專家馮金平把多年的成果編著成《羊樓洞與茶馬古道》,才從真正意義上開啟了羊樓洞茶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2009年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知名作家成一的長篇小説《茶道青紅》。小説記述康乾年間山西家族茶商堪與俄商一爭高下,憑靠勇氣與智慧苦心經營“華茶”,開闢萬里商道的外貿傳奇。小説有大部分篇幅描寫了晉商對羊樓洞茶的發現、認知、開發和經營的故事。

俄羅斯人來這裏尋找“漢茶”的源頭,中央新聞單位和山西省也來此拍攝反映晉商的奮鬥之路。作為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赤壁市要充分發掘深厚的茶文化資源,把宣傳茶文化與宣傳赤壁形象有機結合起來。然而只有馮金平編著的一本《羊樓洞與茶馬古道》和一場《千古風流》歌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更需要一部類似《喬家大院》的大型影視劇或一本更加厚重的鉅著來全面展示羊樓洞茶的歷史和文化。有了文化的光環,赤壁的茶才會愈品愈香。

二、赤壁歷史上四次全國茶工商試點的啟示

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蒲圻洞茶”以她特有的產業基礎和文化底藴保持着“國際大茶市”的地位。這裏除了有適宜地理環境、客商的青睞和雲集,還有官方的政策扶持。在赤壁歷史上,至少有四次茶產業或茶工商試點。

最早由官府直接制訂“蒲圻洞茶”產銷政策的應該在唐朝。據《唐書》記載:唐代出口茶葉的主要產區是湖北、湖南、江西,其中江南道湖北區有鄂州,當時鄂州轄江夏、永興、武昌、蒲圻、唐年、漢陽、漢川七縣,而產茶主要是蒲圻、唐年、江夏。赤壁在這一區域中的位置是非常明顯的。《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全國確定榷茶州縣茶葉由國家統一收購,出口統一徵税,凡出口茶,由國家發券,各地憑券將茶葉運到主要口岸、參與國家的茶馬交易,當時鄂州有蒲圻、唐年、江夏可憑券將茶葉進入國家茶馬市場。當時,蒲圻茶地區出現“茶户、園户”等種茶專業户。而當時茶户、園户主要出現在蒲圻南部地區,今鬆峯山上的千年老茶樹,相傳植於唐太和年間。

第二次試點是在宋朝。宋承唐“榷茶之制,擇要會之地”,其中有荊湖路鄂州、嶽州(《宋史?食貨志》)。國家並規定出境參與“茶馬交易”之茶憑券,各地茶商憑券出境。市場競爭使榷茶無法獨霸天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朝庭罷禁茶,行通商之法,允許民間交易,但“荊湖、江淮、兩浙、福建七路仍舊禁榷官賣”(《宋史?食貨志》),其中就包括了鄂州,這説明此七路(赤壁在內),茶仍由國家重點掌握參與各場“茶馬交易”。

在故宮博物院的清宮檔案中,保存了蒲圻第三次全國茶工商試點的真實資料:清朝同治年間,工部尚書賀壽慈(蒲圻人)書面上奏,建議在蒲圻開展茶工商試點。奏摺上有同治皇帝和東、西兩太后批示的“準”字。其實早在康熙年間,就“有山西估客購茶邑西芙蓉山,峒(羊樓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同治二年(1863年),“沙俄商人巴提耶夫,來漢經營茶葉,為減少中間環節,牟取暴利,前往蒲圻羊樓洞等地,開設茶莊,利用毛茶,製成茶磚出口,年額茶税銀二十五萬兩。”羊樓洞成了湘鄂贛交界十餘州縣著名的茶葉集散地和加工中心,這裏製茶工業呈現出茶農家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和近代機器工業三種生產形態相互依賴、同時並存的格局。

蒲圻第四次全國茶工商試點是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80年。根據原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同志的祕書陳驥介紹,當時由於咸寧地區出現嚴重的毀茶事件,湖北省委於1979年初就向中央提出在蒲圻進行農工商綜合試點的'報告,並選定茶葉先行試驗,即組織茶工商綜合經營試點。陳丕顯同志在他著的《歷史轉折在湖北》一書中也披露:1981年4月中旬,陳丕顯陪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伍修權曾親自來蒲圻調研茶工商試點工作,並給予高度肯定。這次茶工商試點的效果,就是組成了由415個茶葉生產單位參加的縣茶工商聯合公司。聯合公司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投資聯辦、按股分紅,簽定合同、承擔責任,參加自願、退出自由。不僅突破了獨家經營、單一渠道的經濟管理體制,而且把原料生產、成品加工和產品銷售各個環節聯繫起來,給國家、集體和個人都帶來了好處。

由於種種原因,目前“蒲圻洞茶”仍停留在產量小、質量平庸、市場佔有率低的階段。赤壁歷史上四次全國茶工商試點給了我們啟示: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給予特殊政策保障,整合資源,形成龐大的產業集羣。鑑於赤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只有加大整合力度,大力扶持龍頭企業,充分利用經濟、法律等手段,保護、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消除不利發展的區域壁壘,才能推動“洞茶”產業的新一輪發展。

三、曾經的“小漢口”給我們留下什麼?

羊樓洞石板街是一條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古街,老街很窄,寬不足3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全部由青條石鋪就,街兩邊是一幢幢兩層的青磚布瓦板門屋,一家一户緊緊挨着,這裏曾是寸土寸金之地。即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羊樓洞還算是一個繁華的建制小鎮。那裏有全市唯一的師範學校,有遠銷海外的扇筷廠,有觀音泉賓館,有多家小商店和飯館……

早在100多年以前,湖北省的版圖上最為知名的兩個地方,其一為漢口,其二就是以製茶、種茶聞名於世的羊樓洞。在《大清皇輿全圖》上,羊樓洞的標記與漢口、武昌是一樣的規格。羊樓洞鎮位於湘鄂贛三省交界處,鎮上人口4萬,曾是國內外著名的茶葉貿易集散地。到19世紀70至80年代羊樓洞茶業鼎盛期,先後有俄、英等外商和晉商、粵商及本省商人來此投資經營茶莊,茶莊多達上百家,還有商人們爭先恐後來到此地辦工廠、制利市、設銀行、開酒店、興洋行,使得這彈丸之地的古鎮,一時繁華似錦,人流如潮,日日生意興隆,夜夜燈火輝煌,其繁華已超過蒲圻縣城,有“小漢口”之稱。

僅從《蒲圻志》大事記片斷,就可以領略羊樓洞的文明繁榮:

1904年(光緒三十年),羊樓洞設立高等國小;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廣東人魏鑑彬首次在羊樓洞用手搖發電機發電放映無聲電影;

1913年,蒲圻縣公立女子學校在羊樓洞創辦;

1914年,粵漢鐵路武漢機務段段長饒生階運來電報機一台,在羊樓洞開展電報業務;

1920年,武昌至羊樓洞長途電話線架成通話;羊樓洞“長盛川”茶莊老闆張仲山從武漢購得舊火車頭1部,供壓制磚茶動力之用……

在湖北還有這樣一種説法:“先有小漢口,才有大漢口;先有劉茶坊,再有老漢口”。清朝時期,劉家人和晉商在祖屋蒲圻“羊樓洞”開辦“漢家劉氏茶坊”,生產“泰和玉”香茶,當時漢口茶商劉子敬是中國最大的茶商,是漢口和蒲圻的首富,他家曾經長時間獨佔世界茶葉市場。龐大的茶產業鏈使茶產地羊樓洞的繁華程度超過了所有的縣城,同時也讓茶葉邊貿中轉站漢口商賈雲集。話家何祚歡的書評《漢口第一“劉”》,作家方方近著《漢口往事》,都記載了這段歷史。

羊樓洞興於茶,毀於戰亂。1921年軍伐王佔元、趙恆惕之間的湘鄂之戰就是首戰在羊樓洞。真正使羊樓洞毀於一旦的是日本侵略者。1938年11月中旬,日軍燒燬羊樓洞觀音口到灣上沿港兩旁房屋上千間,拆毀慄樹咀茶坊街全部房屋……

如今這裏昔日茶葉貿易的繁華已蕩然無存,沒有了店鋪和客商,整個街道雖有鎮民居住,但人煙稀少,一片寂靜,完全看不到歷史上“小漢口”的痕跡。唯有石板路上被獨輪車碾出的深槽,似乎還在無言地訴説着小鎮從前的繁華。

即便如此,昔日的“小漢口”還是為我們留下了寶貴財富。羊樓洞明清石板街是湖北省少有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景觀,羊樓洞的茶文化也是沉澱千年的瑰寶。從百度搜索到“羊樓洞”的相關網頁約20,300篇,從居高點擊率由此可見其超乎尋常的知名度。我們可以採取招商引資或利用民間資本,加快羊樓洞茶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採取保護一部分、改造一部分、興建一部分的方式再現古建築的原風原貌和原始淳樸民俗民風。通過茶園採摘、茶葉加工、商貿街、茶樓茶軒、茶藝休閒、民俗表演、茶文化博物館、茶莊老字號、千年老茶樹等景點和活動,並結合現有的竹木開發、佛教寺廟、觀音泉、烈士陵園等資源,將最能體現古鎮旅遊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

四、關於品牌的知名度和公信度

羊樓洞的“磚茶”、“劉茶”早在國內外享譽盛名。俄國人在1850年取得清政府貿易許可後,直接深入到鄂南羊樓洞一帶收購茶葉和磚茶。羊樓洞的順豐磚茶廠和漢家劉氏茶坊當時出口的茶葉主要是紅茶、綠茶和磚茶。紅茶主要銷往英國、俄國,綠茶主要銷往美國,磚茶主要銷往俄國。

發源於羊樓洞的“漢家劉氏茶”牆內開花牆外香。劉氏家族於洪武二年從江西遷到蒲圻羊樓洞種茶,又因向北販茶,劉家人的一支在清初遷到襄陽府谷城縣。現在聞名中外的“漢家劉氏茶”董事長劉家國正是谷城一支的後代,“漢家劉氏茶業公司”也因此落户在襄樊谷城,成為省委、省政府重點推介支持的茶葉企業。2007年9月,漢家劉氏公司參加中國國際茶業博覽會,以過硬的質量贏得評委的讚譽,獲得金獎。這是繼“劉茶”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後,再次獲得國際金獎。2008年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俄羅斯、新西蘭、荷蘭、法國、德國及東西亞國家紛紛向漢家劉氏公司訂購茶葉。

儘管趙李橋茶廠獲得國家商務部授予的“中華老字號”牌匾,老字號“川”字牌青磚茶、米磚茶為全國茶葉行業中的一枝獨秀!鬆峯茶業有限公司出品“鬆峯”茶獲無公害產地產品雙認證、國家綠色食品認證、“QS”認證。但這些名優品種還是缺乏特別的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在赤壁市政府斜對面,又一家安溪鐵觀音專賣店在此開張,裏面的茶葉應該是正宗的安溪茶,質量也貨真價實。然而著名茶鄉赤壁的本地茶卻缺乏起碼的公信度。原國營羊樓洞茶場改制之後,萬畝茶園多數被江浙茶商買斷,其餘的也分散於數十家茶農,基本都是不按標準種植、生產、收購、加工的小作坊,不管是產量還是質量都無法與外地正規化管理的企業相抗衡。趙李橋磚茶廠如今也是危機重重,改制問題引起居多爭議,民族地區對磚茶含氟超標問題反映也較大,在社會上對磚茶質量引起更多的質疑。即使在赤壁街頭的茶葉店裏,也難以買到本地出產的名優茶葉,市場上銷售的多是非本地加工生產的“水貨”茶葉。據赤壁論壇網友發帖透露:因為缺乏品牌支撐,赤壁的茶葉,尤其是名優茶葉不好賣上價,多數都被江浙一帶的茶葉中間商收購、篩選後冠以對方的茶葉品牌高價出售。

“蒲圻洞茶”也有着中國茶葉行業共有的通病。中國七萬茶廠和茶品牌競爭不贏英國的“立頓”、日本的“三得利”。中國之所以沒有世界級大茶商,就是因為中國人把茶當藝術,而西方人只把茶當商品,因而列出中國茶業營銷的不足——“文化過度、營銷不足”。由於“歷史的原因”與“產業特性”,“小農經營"為主體的茶業經營體系與現代茶業的矛盾還將在相當長時期存在,影響着我國茶業全球化和產業化進程。

然而“蒲圻洞茶”畢竟還有特定文化優勢、基礎優勢和資源優勢,有必要、也有條件強化這一歷史品牌。一是要引導企業和茶農增強品牌意識,確保茶葉名牌產品質量與市場信譽,營造良好的品牌建設氛圍。二是要強化標準化建設。嚴格按照標準提高茶園質量和加工質量,依靠政府統籌和質監、環保、工商等部門的綜合執法,加快培訓和規範,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傳統習慣。特別是對小加工作坊要進行有計劃的整合或淘汰,確保標準實施。三是要強化產業整合。我們要把“洞茶”作為赤壁特色產品和茶葉大品牌來共同打造。要以龍頭企業為依託,整合茶葉品牌數量,做到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規格、統一對外宣傳,靠精品名牌佔領市場,靠優質的品質和良好的信譽鞏固市場,靠精美的包裝塑造形象,依靠消費者的認同和市場的佔有率來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大品牌。

五、打造洞茶產業和旅遊文化的新型特區

僅靠一般意義的創新,是不能給赤壁茶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的。

其實我們已經有了設立滄湖農業開發區的成功經驗,建議有必要在深入調查研究和論證的基礎上設立“赤壁市蒲圻洞茶產業和旅遊文化開發區”。這個開發區應該有正規的管理機構(政府派出機構)、一定的地域空間、明確的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管理權限。

一是整合足夠的產業資源和發展空間。主要是明確區劃,將現趙李橋鎮的羊樓洞社區及周邊的羊樓洞村、北山村,原羊樓洞茶場的版圖面積,以及趙李橋磚茶劃為開發區範圍。

二是建立長遠的目標任務。發掘宣傳悠久的“蒲圻洞茶”文化,發展壯大“蒲圻洞茶”產業,打造推廣“蒲圻洞茶”品牌,建設集“洞茶”文化和明清古建築於一體的羊樓洞茶文化旅遊景區。

三是把握所承擔的職責。在羊樓洞街道設立政府派出機構“赤壁市蒲圻洞茶產業和旅遊文化開發區管委會”,接受旅遊、特產、文化等行業主管部門的指導。管委會對趙李橋磚茶廠、羊樓洞鬆峯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等骨幹企業和規模茶農進行指導和監管,整合資源推廣洞茶品牌,負責“蒲圻洞茶”產業的招商引資和羊樓洞茶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協調反映“蒲圻洞茶”歷史文化的影視劇創作和攝製。當然,還要負責區域範圍內的各項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

展望“蒲圻洞茶”的明天,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忌空談、重實效,從當下做起,從根本問題上做起。在赤壁民間,“蒲圻洞茶”的復興之夢讓很多人為之激動,為之奉獻。羊樓洞籍的大學生、有志青年創辦了羊樓洞發展協會,決心用實際行動支持家鄉建設和發展。一批退休的老同志也自發成立了赤壁市羊樓洞古文化開發小組,為振興羊樓洞共同出謀劃策。

茶文化 篇13

早晨,我來到了茶文化博物館,一下校車我就聞到了茶的香味。

我們上了二樓,一進去我就看見一幅世界地圖,哦!原來是看哪一個國家生產的茶葉最多,我看見福建的生產茶葉最多。下面我們來認識茶葉,先來迎接我們的茶是一種叫做黑茶的茶葉,這個茶葉有一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吧!古時候有一個公主叫做文成公主,她嫁到了西藏,於是她帶了黑茶去了西藏,從此西藏就開始喝黑茶。現在我們認識了紅茶、白茶、黃茶、黑茶、綠茶、青茶。它們是六大茶,綠茶是中國生產最多的'茶,黃茶是生產最少的一種茶。到了品茶的時候了,我非常高興,因為要喝茶了,等老師把茶給我們的時候有一些同學已經喝上一個了,老師説的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到了時間我慢慢地喝下了這杯茶,是綠豆味的。

今天真好玩,我還學到了很多種茶,比如青茶、綠茶、紅茶……我下次還要去茶文化博物館玩。

茶文化 篇14

什麼叫偽茶文化?什麼叫茶文化?殊不知大多數茶人在交流或者談的是偽茶文化。可如今的茶界,每每茶文化節,各路喝茶人士齊聚,見到的只是停車場,而不見文化。

茶文化包括茶葉品評技法、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與宗教結緣。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居民都喜愛品茗。有的地方把飲茶品茗作為一種藝術享受來推廣。各國的飲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

偽茶文化,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首先得從偽字理解,這裏的偽便不是假的`意思,而是它不真也不假,不假是説茶肯定不是假的,不可能不是茶葉做的,不然怎麼進得了茶市場的大門;不真不是真正的好貨,跟包裝説明不符合。

“文化”,一個高雅的詞彙,若是與茶聯繫起來,基本上是無所不能,無往不利了。筆者工作的廣州芳村茶葉市場南區,原本便是幾家茶葉商户和一個偌大的停車場,管理處硬是美其名曰:南區茶文化廣場,每每抬頭見其字,不免竊笑,只見停車場,不見文化。每年在各地舉行的茶葉展銷會,假貨橫行,消費者上當受騙常有之,竟也可以冠冕堂皇地稱為“茶文化節”。

在茶這一行業待久了,面對茶文化的現狀不是莞爾一笑做適應狀,便是如做一名茶葉憤青了。斟酌小字,以普洱茶為例,亦來談談筆者心中的茶文化。

其實茶文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因立場或身份的不同,大家對茶文化的理解也不一。作為生產茶廠家,應格守自己的企業道德和良心,不論所生產之茶品低端或為高端,都應物有所值,是什麼茶山的原料便標明什麼山頭,台地茶便是台地茶,喬木便喬木,但現如今茶莊銷售之眾多茶廠之茶品,名山大寨,班章易武,千年百年老樹滿天飛,怎麼好聽產品名稱怎麼取,真叫誠心學茶愛茶的消費者無從下手,畢竟絕大部分人對茶葉的瞭解只限於“百度一下”或諸多茶友的眾説紛紜。

作為直接與消費者打交道的茶商茶莊遍佈各街各巷,本是所謂“茶文化”或“以茶會友”的良好平台,但每日遊走於競爭之中,又何來“文化”之談。茶莊同行笑談,有兩種茶自己都不喝,但卻很樂意進貨銷售。一種是名牌廠家的茶,利潤雖低不便開樣供茶客試飲,但好在名聲夠響,不用喝也可售賣出去。一種是低劣雜牌茶廠的貨,銷售不大但貴在暴利,自己都不喝是因為自己都喝不下去,10元進貨能賣100元絕不賣90元。假茶夠真,濕倉夠幹,自然是最樂意賣的“上品”了。

其實消費者飲茶無非為了休閒、健康抑或興趣。各人經濟條件、品飲口感各不相同,便各取所需,但如今鬥茶之風盛起,凡是喝過兩年普洱的人結伴品茶時誰都樂意侃上幾句對此茶的評價,生怕茶友們看小了自己對茶葉專業的領悟和品鑑能力,哪怕內心都承認有點南郭先生。其實以茶會友,佛家雲:茶禪一味,即人生,知之為知之,不知便為不知,一個人是不大可能熟懂各個行業的,尤其是這個有點虛浮的行業,謙虛一些,或可收穫更多。

筆者不才,亂説一通,只知道茶廠把質量做好,茶商拒絕暴利,假貨棄之,茶客靜心飲茶,客觀評茶,互不褒貶便是有點茶文化的意思了。

現今之茶文化,實在是有點“偽”。

標籤: 茶文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hy/wenhua/713l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