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春節 >

民俗學春節習俗變遷的認識

民俗學春節習俗變遷的認識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過去的春節包含着一系列民俗,儘管千年流變,許多民俗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改變,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仍是人們對家人團聚、闔家幸福的祈盼。

民俗學春節習俗變遷的認識

千年過節 習俗變身臘八粥、小年祭灶神、備年貨、除夕年夜飯、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春節成為包含眾多民俗的文化大節。

按照湖北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醃魚醃肉醃臘腸,為新年到來儲備一個豐盈的“食品庫”。為此,家庭主婦們常常要準備一個多月。

回憶十幾年前過春節,家住南湖花園的顧奶奶説:“那叫一個累。”她要提前採購大量的年貨,備齊肉食、蔬菜,炸油餅、丸子等熟食。到了過年時,她更得圍着鍋台轉,忙着為家人做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顧奶奶説,忙完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從七年級開始,就要到親戚家拜年,吃吃喝喝,做飯做得人累,吃得人也累。

如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已經讓這些傳統的儀式慢慢被淡忘,臘八、小年很多人都不過了,最重要的年夜飯,人們也更樂意交給酒樓去做。最近幾年,顧奶奶不再為備年貨發愁,超市裏各種吃食應有盡有,隨買隨吃,特別新鮮。連着幾年,顧奶奶過年都特別清閒,兒女們早早在餐廳預訂了年夜飯,全家人的年夜飯就在餐廳吃。

年夜飯的變遷只是春節習俗變化的一個縮影。以前過年祭灶、掃房、貼門神、祭祖等習俗也已經漸漸淡出人們視線。而一些新的節日元素則進入了生活,比如外出旅遊,農家樂過年,短信、微博拜年等。

1983年才開始的春晚,與有數千年曆史的中國農曆春節相比非常年輕,但是精彩的文藝表演、台上台下的互動聯歡以及強大的娛樂性又使得春晚成為現在中國人不可或缺的除夕年夜飯。“沒看春晚,感覺沒過這個年。”連過春節的外國人都這麼説,春晚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新風俗。

春運、節奴 春節也有“成長的煩惱”

在武漢工作的美國人戴維斯比這幾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年夜飯、春晚、鞭炮,一件不落。農曆正月七年級,戴維跟他的中國學生們出門“踏春”,遍嘗各種小吃,甚至不懼交通擁堵,去了一所當地最著名的寺廟祈福迎春。

“寺廟的人太多了。春節第一天去寺廟燒香祈福,和西方聖誕節要進教堂一樣,但是並沒有什麼嚴苛的儀式。”戴維斯比説,“很多中國人跟我一樣,認為節日是一個找快樂的藉口,尤其是年輕人,但是春節在中國人眼裏跟別的節日還是不一樣,心理上充滿很強的敬重和期待。”

農曆臘月二十九,除夕倒數第二天,在湖北黃陂四季美建築工地打工的農民工陳紅軍冒着嚴寒好不容易擠上了開往老家重慶榮昌縣的火車。

“這是火車站專門為春運增開的臨時列車,不知道到站時間。但是上車,就等於回家。打拼一年,就圖回家過個好年啊!”挑着兩大編織袋行李的陳紅軍説。

2011年春節,像陳紅軍這樣候鳥式遷徙的人口數量,據預測為28。5億人次,去年這個數字實際是25。57億,而20年前的1991年是8。57億。這些人口流動大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回家過年。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長夏日新博士認為,在過去,除夕回家更偏重禮儀,因為有祭祖等活動,不參與會被視為不忠不孝;但現在除夕回家更強調親情,尤其是如今大批青年外出務工,春節成為很多人一年裏唯一的回家團圓機會。“春節習俗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變遷、成長,自然地形成了‘春運’這樣的煩惱。”夏日新説。

儘管回家讓許多人期待,然而,派壓歲錢、送禮諸如此類的春節開銷卻變得日益沉重,讓許多返鄉的遊子難以承受。春節期間,湖北門户網站騰訊大楚網在網上發起了“春節開銷”的調查,讓網友在網上曬曬過年的開銷及幸福感。到7日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成的網友開銷超過5000元,二成的網友感到沒有幸福感,近半網民認為壓力來源於開銷過大。不少網友為過年回家開銷過大感到煩惱,戲稱回家成了“節奴”。

新風俗彰顯傳統“年文化”張力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文化生活明顯豐富,人們過年的形式也發生變化:年夜飯到酒店裏去吃;通過電話和手機短信及網絡來拜年;禮物也從傳統的吃穿類變為表達心情的一束鮮花……時代的發展,歲月的變遷,讓過年從傳統的“吃穿年”邁向了“休閒年”。武漢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塗險峯説,農業文明色彩的消褪退與工業文明色彩的增加同時進行。看春晚、短信拜年、旅遊過年逐漸成了春節的新風俗,過去閉門守歲、作揖拜年等舊俗漸漸被這些新風俗取代了。

“內容變,形式也變,但是年還在,傳統年節文化也在,只是春節在社會的發展與融合中,更像一個充滿張力的節慶機制,可以生產、消化更多種類的社會、文化現象。”塗險峯説,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也被更多人所接受,名副其實地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之一。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陳建憲認為,“過年”的傳統永遠不會改變,而變的只是春節的習俗,不變的是它的內涵。隨着時代的發展變化,到工業文明時期許多習俗已經不再適應這個時代,因此需要轉型,需要引導,需要用一種新的形式來承載。

“要想辦法讓年文化更適應小孩子、適應青年人、吸引青年人。”他認為,現代社會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是很多人感覺年味變淡的原因之一,數千年的“年文化”有這個魄力在轉型期容納更多的社會新元素、更多的文化價值。

從變化中傳承春節文化

對中國人來説,春節是最為重要的節日。春節從另一個角度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反應和寫照,但是,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這個大熔爐裏的所有東西也在不斷變化,春節也受到影響。

春節從最開始的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收成,通過敲鑼打鼓放鞭炮等方式來趕走年獸的一種活動慢慢演變、流傳下來形成了今天的春節。在其流傳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每一個時期的時代特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融合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某些思想。

在我們父輩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春節是一個生活改善和人們享用較為豐富食物的時刻,是一個相對放鬆,可以讓人感受一種實實在在的“物質性”滿足的不多的時刻。媽媽常説在她小的時候,餃子、饅頭在平時都是不太可能吃到的,而在春節的'時候,每個家庭都會做一些,那個時候就會很滿足了。最近幾年,雖然春節作為假期仍然是最為重要的家庭團聚的時刻,但是也已經是一個消融了民俗以及文化意味的新年,較之以往缺少了內涵的新年,似乎年味越來越淡,春節所表現的已經不是曾經的那個很讓人嚮往、注重的節日了,對於某些人來説,現代的春節僅僅是一個具有足夠長的假期以致可以和家人團聚的日子。現在很多家庭過年選擇在酒店吃飯,一方面是方便,另一方面是現在的家庭成員較少,自己做飯成本高,並且不能做出很多菜品,現在過年再也沒有以前那種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東西的滿足感了,物質生活提高了,人的滿足感反而降低了。人們傳統的思想也開始轉變,比如,隨着網絡和社交活動的增加,春節晚會不是人們必看的一個節目,很多人會選擇其他的娛樂活動,尤其是年輕人可能會選擇去KTV唱歌,去茶樓打牌,或者去看場電影。由於經濟的發展,還湧現了一個比較具有現代特色的過節方式,那就是全家一起外出旅遊,既能放鬆心情,又能感受別地的過年氣氛與過年形式。

這些變化説明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風俗文化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也發生顯而易見的變化。每一變化都折射出了當時特有的社會、文化內涵。而後,由時代而產生的變化使得春節這一傳統的民俗演變成了“現代化”的民俗,更加適應了現代人對於春節的需求。某些不適合當今快速運行的社會的元素可能會不被人們所廣泛接受而淡淡遠去,由此產生一種年味變淡的感覺。但是我們不能説春節這個節日已經不重要了。春節對於人們鞏固家庭和親友的感情和建立具體而微的生活紐帶方面的意義已經越來越重要。

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春節,不僅要被珍視,更要善於經營。以家庭為依託的春節,也因為大家庭的減少與縮小,面臨着節俗重心由家庭與社會並重的趨向。我們應該善於將春節期間的家庭民俗與社會民俗銜接協調,重視傳統節俗中固有的凝聚家庭社區的因素,對傳統節進行傳承或創造性的轉換,使得春節更具生命力,並使之更長久的流傳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chunjie/m0e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