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考試 >

大學生考試習俗因時而變春節內核不變

大學生考試習俗因時而變春節內核不變

春節,作為一種中國哲學的歷史積澱,也就不存在形式上俗與雅的爭論,真正需要傳承的,不在風俗種種,而在於它深層次的核心理念——家和萬事興。

大學生考試習俗因時而變春節內核不變

多年前,在國外過了三個春節,那裏華人舞龍、舞獅、祭祖、敬老、團拜,不僅成為當地媒體頭條,還時常被拔升至禮、孝、義的高度大加宣揚。

兩年前在另一個國家過春節,卻碰見當地電視台拿華人的習俗來“黑”中國,大意是反映中國春節的“俗”和“土”。

同一個節日,有人看它流俗,有人看它高雅;有人呼籲改造,有人堅持傳統。一個“俗”字衍生出的關於民俗和鄙俗的爭論,在春節這個特定的日子裏,甚至蔓延至關於春節的所有話題:有人抱怨春節移民潮,有人卻在高唱常回家看看;有人努力“落實”傳統的每一個細節,有人卻舉家出遊對節日喧囂避而遠之。春節,到底該不該創新,而我們又到底應該堅持什麼?

其實,自有春節以來,很多傳統被傳承了下來。例如,我們今天的`年夜飯,就是古代“春盤”的演繹,而盛於唐宋的“春社”大致是“廟會”的前身,元宵“燈會”則更是一脈相傳。正是因為家人團聚的觀念從未變化,也導致一些社會現象如出一轍。例如,清代的《燕台月令》形容正月裏的北京“片子飛,空車走”,大概和今天京城裏春節期間“微信滿天飛、路上車很少”的情形相仿。

許多傳統在傳承的過程中,發生了形式甚至本質上的改變。例如上文提到的“片子”,是宋代以後開始出現的一種替代登門拜年的祝福形式,類似於賀年片,而賀年片演變至今天,也經歷了電話、短信、微信等多種形態的變遷。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傳承千年的“紅包”,雖然名稱沒變,但這兩年“搶紅包”已然成為比“偷菜”“搶車位”還叫人興奮的樂子。當然,也有一些春節傳統正在消失或被人遺忘,其中有門神、年畫一類傳統藝術形式,也有送窮神、大祭等風俗活動。

竊以為,大可不必為一些形式的存在而喊俗,也不需為一些傳統的消失而過激。傳統的傳承,需要相匹配的土壤和環境。自然傳承,才是風俗傳統跨越時代最具生命力的形態。在今天的東南亞多地,依然過着一個重要的中國節日,叫做“九皇齋節”。過節時,當地人穿白衣,食素齋,聚會活動,拜道教人物,甚至用鐵釺子插入面頰,用鮮血表示忠誠。我曾經不解地考證這個節日的由來,最終發現,它是清朝初年一些有志於反清復明的閩南人虛設的由頭,借祭拜九位道教祖師追念明朝的九位皇帝。後來,一些人下南洋,把這個節日帶到了東南亞。在清朝,這個節日不具備繁衍的土壤,而在東南亞,卻受到喜歡熱鬧的當地人的追捧,傳承至今。同一個傳統,在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的命運,這又何以用一個“俗”字來評判。

由此可見,有些風俗不必刻意復興,有些傳統儘管包含文化內涵,卻因為缺少了繁衍根基而必然會被淘汰。如今,還有多少人會在現代鴿籠般的公寓樓裏張貼楊柳青年畫?還有多少人會聽得懂春節的老戲?

春節的出現,是古人順應自然規律、崇尚自然和諧的表現。冬春交匯、四季伊始、萬物更新,所有關於春節的活動,都圍繞着“自然”這個主題展開,或加以延伸,或賦予寄託,或假以寓意,進而形成今天春節的面貌——一個融合了忠孝、團圓、天人合一等社會哲學的複雜傳統理念綜合體。由此而論,春節,作為一種中國哲學的歷史積澱,也就不存在形式上俗與雅的爭論,真正需要傳承的,不在風俗種種,而在於它深層次的核心理念——家和萬事興。小家如是,大家如是,國家也如是。評論員凌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kaoshi/2ek6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