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端午節 >

端午節的美食4篇

端午節的美食4篇

端午節美食1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遼寧就有這麼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七年級便拉開了端午節的序幕。從七年級開始,家家户户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端午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端午節的美食4篇

一提端午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鹹味的和甜味的。我對於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鍾,尤其是裏面大大的棗子,家裏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着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裏,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隻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裏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裏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餘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後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端午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端午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緻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後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着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後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説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裏,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端午節就順利閉幕了。

端午節的美食2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着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划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2、黃鱔

其實這個時候,不僅僅要吃粽子,端午節也是一年中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甚至民間還有“端午黃鱔賽人蔘的説法。

黃鱔由於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來説,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温、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脱、温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黃鱔一定要現殺現烹,鱔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多,鱔魚死後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黃鱔用開水焯燙,可以洗去外邊的粘膜,煮出的湯可減少腥味。

3、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將米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在鍋中蒸熟,然後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裏,用木極反覆捶打。

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製作完成。

4、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説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着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説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5、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麪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着,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7、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説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9、黃酒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説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兑而成的。這麼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現出蛇身原形。故而,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是,現代人發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薰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10、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11、吃薄餅

在温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12、葉子餑

特點細軟爽脆不甜膩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説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葉子餑以糯梗兩種米磨成粉做成,屬蒸制食品,通常單個餑是一巴掌長左右分為甜和鹹兩種口味餡料隨喜好可放可不放不放餡的一般為甜味放餡料的則視各人胃口而制。做葉子餑通常是採用芭蕉業,粽子葉竹葉等具有清香味的葉子包着蒸出來的餑泛着淺青色。葉子餑的特色就是色澤嫩亮口感細軟香糯不粘牙。

端午節的美食3

1、吃粽子

端午節為紀念詩人屈原有吃粽子的習慣,現今粽子的種類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鮮肉粽、蛋黃粽、蜜棗粽、原味等等。

這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粽子的攝入量,不要因為貪美味而傷了身體。同時記得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衞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蛋

記住煮粽子的鍋裏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可以再煮一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後,要吃一些蘸鹽的雞蛋來“壓頂哦。

據説吃五月端粽鍋裏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裏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3、採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採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採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麪,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5、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

五加皮的藥理作用主要是治療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6、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温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鈣質、鐵質、蛋白質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7、吃臊子面

陝西人在端午節當天是一定要吃哨子面的。臊子面是陝西的風味小吃,品種多達數十種,其中以岐山臊子面享譽最盛。

臊子面的特點是麪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麪湯油光紅潤。而岐山臊子面鄉土風味尤為濃厚,它具有薄、筋、光、汪、酸、辣、香等特色,吃口柔韌滑爽。

8、吃麻花

又酥又脆的麻花也是端午節的必備食品。端午節本身是為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不能説一些不吉利的話,所以吃麻糖(麻花)來粘嘴,也是為了祝願我們的生活甜蜜美好。

9、吃五紅、五黃

南京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美食是“五黃,即黃鱔、黃魚、鴨蛋黃、黃瓜、雄黃酒。隨着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五黃的內容逐漸演變為現在的“五紅,即“烤鴨、莧菜、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説端午節吃了這“五紅、“五黃,整個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10、飲菖蒲酒

飲菖蒲酒,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南宋士子陳可常,曾寫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的詩句。

菖蒲酒是以菖蒲為藥料、以白酒或黃酒為原酒製成的一種藥酒。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

端午節的美食

1、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户户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麪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

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説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説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2、吃葉子餑

葉子餑,是玉林人的節日食品尤其在端午和重陽這兩節屬必不可少的美食。關於葉子餑的傳説有很多已不可考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歷史頗久遠。到了後來葉子餑漸漸演變成玉林當地一種大眾化的地方傳統特色小吃。

3、吃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製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4、吃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麪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5、吃桃、茄子及菜豆

四川俗傳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猜疑保健、長壽。俗話説:“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苗栗地區的客家人過端午,同樣吃茄子及長豆、桃李等。

但這些食物所象徵的意義則或者南人有別。吃子就算是取其長之意,吃李子則代表子孫繁殖,有人而且認為猜疑抗禦中暑。

吃長豆是為不被蛇咬(因長豆形態就像蛇)。吃茄子則可抗禦蚊子咬(茄子客語叫做“吊菜,而咬“土音為ㄉ一ㄠ,取其諧音)。

6、吃麪扇子

甘肅省民勤縣一帶,端午節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發麪蒸制,呈扇形,有5層。每層撒上碾細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種花紋,染上顏色,十分好看。這種食俗據説是由端午節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

7、吃綠豆糕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端午節當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綠豆糕。它具有形狀規範整齊,色澤淺黃,組織細潤緊密,口味清香綿軟不粘牙的特色。

製作綠豆糕的原料有綠豆粉、豌豆粉、黃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熱解毒,保肝益腎的消夏小吃。

8、喝雄黃酒

俗話説“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後,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於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

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塗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9、吃薄餅

在温州地區,端午節家家還有吃薄餅的習俗。薄餅是採用精白麪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形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後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捲成圓筒狀,一口咬去,可品嚐到多種味道。

端午節的美食4

昨天是令我激動、興奮的兒童節,今天又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我可高興了,因為我們一家人又可以相聚在一起了。

為了今天的一頓飯,奶奶已經提前兩天做好了準備,不一會兒桌上就擺出了香噴噴又可口的飯菜,有紅燒排骨,有老雞湯,還有黃鱔......,其中令我和哥哥們吃的最多的是奶奶的拿手好菜“雞蛋卷”。説起雞蛋卷的作法,可真是複雜而又費時間。不過,這次的雞蛋卷製作過程我可是直接參與當中了。

首先奶奶為了製作雞蛋卷買了上乘的豬肉,農村的土雞蛋還有香葱。為了使雞蛋卷的肉吃起來嫩嫩的,奶奶特意用手工切碎,把肉餡和香葱攪拌在一起,然後把雞蛋攪成蛋液,用鐵勺攤成雞蛋皮,用煤球爐燒、再用筷子把肉餡放到做好的雞蛋皮裏,然後再把皮抱緊肉餡,做好後就像一個餃子的形狀。

做好了以後還沒有成功哦,在放入蒸籠裏蒸上1個小時,注意哦,蒸的過程中不能打開和保證鍋裏的水充足哦。

一個小時候,香噴噴的雞蛋卷就做好了,切記,因為蛋卷剛剛從熱騰騰的鍋裏出來,吃的時候要小心哦,別被燙着。

一家人在吃着美美的菜餚,問着艾草的香味,期待着晚上的綠豆糕!

標籤: 端午節 美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duanwu/2ee3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