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七夕節 >

七夕節由來和傳説

七夕節由來和傳説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七夕節的由來是什麼?七夕節有哪些故事和傳説呢?大家和花小果一起來了解下七夕節的來歷與傳説故事吧!

七夕節由來和傳説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説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説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説:“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説》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xx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崑崙。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説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説: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説:“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説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七夕的由來與傳説,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麼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裏?説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説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標籤: 七夕節 由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qixi/jkko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