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秋節 >

中秋節的習俗集錦15篇

中秋節的習俗集錦15篇

中秋節的習俗1

盼望已久的中秋節終於到了。我好奇的問媽媽什麼是中秋節。媽媽打開電腦給我講了,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的習俗集錦15篇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因為秋季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此夜合家團圓,又稱團圓節。李白有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説的就是中秋節思念故鄉之情。它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嫦娥奔月。

真可惜,今年的中秋節陰雨綿綿沒有看到圓圓的月亮。但是我還是過得很快樂。

中秋節的習俗2

興化在中秋節前十天就有節日氣氛,已結婚的女子要備辦禮物為父親“佐秋”或稱“做秋”。秋字寓千秋之意,即祝願父親長壽。説起做秋還有點講究,剛出嫁的女兒頭一年為父親“佐秋”,要備一套衣褲、鞋襪帽子、帶豬蹄的豬腳肉、公雞、酒和興化米粉等,用漆盤子盛着。這種盤子狀似圓盒子,有蓋,以細篾條編織,再油漆彩繪,相當精緻,通常十個為一挑,每邊各五個,大小依次相疊,用紅繩子結成的網兜套住就可以挑起來,將禮物盛好後挑着送到孃家。

此後只要父親健在,女兒即使是當了祖母也要為父親佐秋。不過備辦禮物不必像第一次那樣豐盛,一般用一對精緻的漆花籃裝些禮物送去即可。不論禮物豐盛與否,興化米粉是必不可少的。農曆八月初,每逢雙日,特別是初八、初十、十二日,在路上隨時可以看到穿紅衣服的婦女挑着擔子回孃家,來來往往,好不熱鬧,那多是為其父做秋的。

中秋節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用豬肉,海蟶或蝦仁、雞蛋、香菇等炒興化米粉作為節日餐。在農家,人們吃過節日餐,大多搬出凳子坐在曬穀場上“等月華”,或稱“待月華”。傳説月中的玉免一年不分晝夜在桂花樹下搗藥,到中秋晚上將搗成的藥即“月華”投向人間,誰得到吃了會成仙,即使不成仙也能長壽。小孩子們希望得到“月華”,天真地伴隨大人們在月下守候,大人們倒也並非都在等待奇蹟出現,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農忙之後,藉此良宵在月下打着扇子邊聊天邊賞月!

中秋節的習俗3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中秋節的習俗4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3、猜燈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着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燒瓦塔、燃煙堆

在農村,早晨,孩子們起牀之後,到處拾瓦片、磚頭,然後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長輩指定的曬穀場上集中,由大人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餘,塔圍一人不能合抱,下面還留出塔門,只是上面沒有造塔剎,然後把各家各户送來的稻草、劈柴、青金樹葉填進塔裏,月上中天時點燃。至於燃煙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別在村裏幾個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結束時點燃。

5、祭月

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着搗藥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説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孃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

6、走月

婦女夜遊街市稱“走月”,俗稱“蹈月”。中秋之夜,南京女子三五成羣相約夜遊,走街串巷,互拜親朋,賞月看花,此來彼往,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直至深夜方散。有人也借月幽會,與心上人傾訴衷腸;有的結伴而聚,託月寄情,抒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7、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的習俗5

一、廣東

潮汕中秋美食品種頗多,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中秋節糕餅,為潮人送親戚之佳品,可説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二是潮地中秋節季,天高氣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時,柚、柿、楊桃、菠蘿、石榴、橄欖、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類美食;三是農產的芋頭、南瓜,潮人用其製作芋泥、瓜漿也是潮人喜歡的。芋頭、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二、浙江

杭州的蓴菜鱸魚燴之所以成為中秋家宴上的菜餚,不僅僅是因為這一時節的蓴菜鱸魚好吃,更是因為晉代張翰借思鄉的“蓴菜、鱸魚”,棄官返回故里的史實,這一故事不僅成為千古美談,並使蓴菜成為思鄉的象徵。蓴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時令菜羹。蓴菜又稱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葉草植物。蓴菜的根、莖、葉不僅碧綠清香,鮮嫩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三、四川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吃麻餅、蜜餅等,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殺鴨子。在川西地區,煙燻鴨子是中秋節必備佳品,因那時當年生鴨已長大,肥瘦適宜。師傅選當年生的仔鴨,宰殺後褪盡羽毛,開膛取出內臟,洗淨後,去翅尖、鴨腳,加鹽碼味醃漬一夜後,入沸水中略燙至皮緊,撈出抹乾水分,置薰爐中,用稻草煙燻至呈茶色,出爐放入滷鍋中滷熟,食時改刀裝盤,色澤金紅、肉質細嫩、煙香濃郁的煙燻鴨即成。

四、江蘇

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桂花鴨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又叫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在江蘇東台一帶,每逢中秋節,則以藕橫斷為餅,包以碎肉,敷以小麥屑,入油鍋炸熟,謂之藕餅,俗稱“荷花”,寓意和睦團圓。

五、陝西

陝西西安一帶,每到中秋節,當地每家做饃,全家共吃一饃,稱“團圓饃”。饃有頂、底兩層,中間加芝麻。饃上層用大碗拓一個圓圈,象徵中秋之夜,圓中刻“石頭”一塊,上站一個吃蟠桃的“小猴子”。饃在鍋裏烙熟後,切成尖牙狀,全家每人一牙,家人短期外出,則留下一牙。出嫁的姑娘,孃家則送饃上門,以示全家團圓不忘。

中秋佳節,陝西人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它作為解暑良品,性寒涼,糖多,能清熱瀉火,具有寬中下氣、利尿、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在中秋月圓之時,一邊乘涼賞月,一邊吃着解暑的西瓜,涼意宜人,更增一家團聚的天倫之樂。而且,吃月餅之餘吃上塊西瓜,清熱解膩。久而久之,吃西瓜成為了陝西人過中秋的習慣,所以當今陝西人中秋都會吃西瓜。而西瓜切成蓮花狀,只是為了配合中秋的節日氣氛,增加喜慶吉祥。

六、山西

山西三晉的月牙月餅。山西月餅多以油和麪,餡子有紅棗、核桃、豆類、柿子、果脯、紅糖等種類。其中,繁峙縣有一種特殊的球形月餅,是當地農家的獨特創造。一般農家打月餅時,還專門為孩子們打製一些兔形小月餅,希望他們將來能夠“蟾宮折桂”,步入仕途。

七、北京

老北京的傳統月餅有自來紅、自來白和提漿月餅。提漿月餅是指月餅皮面的一種製作方法,説通俗點“提漿”就是熬糖漿,另外在皮面中還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大油,以起到酥鬆的作用。有回民購買時,就把大油換成黃油。這種月餅的特點是皮酥、餡香,“老北京”中秋特愛吃。菜式上,八月秋高蟹正肥,中秋正是品嚐螃蟹的時節,北京尤其講究品嚐醉蟹。

八、台灣

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宜蘭地區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叫“菜餅”的食物。菜餅以麪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區則有在中秋節吃麻薯的習俗。

此外,安徽婺源地區中秋必食塘魚;雲南昆明在中秋節時每户必做“閤家大月餅”,然後一人一塊分而食之;山東泰安要吃小包子;仡佬族人在中秋前全寨合夥宰一頭公牛,取出牛心留到中秋節晚祭祀祖先,然後分吃牛肉。

中秋節的習俗6

中秋之夜,一輪皎潔的月亮冉冉升起,晶瑩奪目,温柔圓潤,清麗的月光如流如瀉,神祕而浪漫,那是一個令人十分神往的銀色世界。正因為月亮給人以温柔圓潤的外表,唐人李復言的《續玄怪錄》記:月宮有位老人,袋裝紅色絲線,查明人間姻緣,用絲線繫住男女,從而洞房花燭結姻緣。杭州西湖雷峯塔旁建有月下老人祠,後塔倒,祠已毀,但“月下老人”這一媒人美稱流傳至今。難怪青年人都喜歡唱這樣的歌:

你的情也真,你的愛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不僅是愛情使者,更是永恆宇宙的象徵,它超越時空,跨越古今,閲盡人間春色:看到了嫦娥奔月,看到了唐明皇遊月宮,也看到了祖國各地中秋賞月的奇風異俗。

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大致有三種: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但無論源於何種,中秋節與月亮的神話和傳説一直廣為流傳。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中秋節的傳説更是耳熟能詳。

中秋節的習俗7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習俗則多種多樣,並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節時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宮嫦娥。金門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設案,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銀燭高燃,香煙繚繞,然後拜月。

中秋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約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焰熊熊,極為壯觀。

還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為遠方的親人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8

中秋節的習俗吃月餅的來歷

相傳,宋朝以後,北方匈奴侵入中原,佔領了大片土地,改建元朝。中原人把匈奴人叫做韃靼。那時,每家都要有一名韃靼人來監視管理,百姓家須得好酒好宴款待韃靼,誰家稍有怠慢,全村的韃靼就集中起來對付鄉民,輕則罰銀兩,重則受刑或殺頭。特別叫人不能忍受的是,誰家娶了新媳婦,洞房的第一夜,必須給韃靼留着。如果韃靼看上新娘子的美貌,婚後則要經常來打攪,家裏人只能悄悄忍受糟踐,卻不敢吭聲反抗。中原人對韃靼早已恨之入骨。可又苦於團結不到一塊,勢單力薄,誰家也不敢冒然動手。

人常説,手中無刀殺不了人。中原的有識之士即便在朝謀事,也都不被重用,所以對此也只能唉聲歎氣。後來,終於有一個文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想治一治韃靼。就是按人的生辰年月的不同,分別配成十二屬相,然後把十二屬相分成六對相生的,六對相剋的,這就是人們常説的“蛇盤兔,必定富”,“龍見兔,淚長流”,“雞猴不利頭”等俗語,經皇上奏準,在民間施行。這樣一來,韃靼人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是屬龍的韃靼人就不敢與屬兔的漢家女人同房了,這種辦法至少有一半漢家女子可免受韃靼人的欺侮,而只能與另外六種屬相相生的女子同房。

儘管這樣,日子一長,中原人仍是忍受不過。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節,不知是誰傳出,要給月爺供獻月餅,趕十五前人們就忙碌地準備着,可是,凡是打聽到月餅的做法的人,同時也打聽到一個消息,就是“月亮出來殺韃靼”。人們表面上忙碌地安頓供獻,暗地裏準備殺韃靼報仇。當十五晚上月亮出來,剛好成為一輪圓圓的明月時,家家户户拿起菜刀,把守在月餅前的韃靼統統殺了。這一夜,韃靼幾乎被中原人殺了個精光。剩下的第二天一看,知道大事不妙,也都逃走了。

從此以後,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中原人年年八月十五都要擺上月餅供獻月爺,以表閤家團圓之心。

中秋節的習俗9

據説,北方農村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就是芋頭。整個芋頭煮熟裝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頭煮成的米粉湯)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吃芋頭的習俗卻留傳了下來。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據説是紀念元末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漢族的人起義。流傳至今還有很多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您也不妨一試,擋不住福氣就會衝過來

並且,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其實芋頭在中西醫看來,都有很好的營養價值。

而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時候稱蹲鴟,因其外形如鴟鳥下蹲而得名。俗稱芋頭、芋子、毛芋。 中醫認為,芋頭性味辛,平滑,具有解毒、消腫、益脾胃,調中氣的功效,可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芋頭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芋頭中豐富的營養,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作為防治腫瘤的常用藥膳主食。芋頭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以上是中秋節為什麼吃芋頭的內容介紹,希望能增強您對中秋節習俗的瞭解,對您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習俗10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台,或屋前的禾坪對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裏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説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裏面。也有説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的習俗11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中秋節的習俗是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賞月佳處

1.廬山賞月

奇秀天下的廬山屹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門票)之濱。中秋之夜,在上匡廬賞月也許是人生中難忘的經歷。廬山素有“清涼世界”、“避暑勝地”等美名,秋日裏更是賞紅葉的好去處。山上空氣清新,森林、花鳥、温泉、飛瀑、峭壁、別墅一應俱全,形成完善的休閒渡假旅遊勝地。廬山含鄱口是觀日出的最佳勝景,但其實這裏也是賞月的好去處。在望鄱亭中坐下,鄱陽湖上碧波萬頃,漁火點點,輕風陣陣。漸漸地,一輪明月從湖那邊緩緩升起,中秋的月色,在山上看起來顯得更加清冽,更加明朗,彷彿伸手可及,讓人慾乘風而去。又或走在牯嶺鎮上,抬頭看明月如鏡,月色撒在地上,四下如同鍍上一層銀色的光澤。

2. 黃山邀月

黃山之美是一種多彩而又清純的美。在南國還是初秋時節的中秋佳節,黃山卻已層林盡染。漫山的紅葉,將名傳天下的黃山迎客鬆映襯得愈發蒼翠。入夜,盈盈明月輕輕爬上樹梢,爬上了山,山霧如輕紗將其籠罩,更顯得朦朧皎潔。黃山的月如此純淨,黃山的夜如此靜諡,這個時候,無論您是在山路上漫步而行,或是在山上品酒賞月,都將不由自主沉醉於這片銀色的世界之中。

3. 三峽仰月

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氣勢雄偉。峽內重巒疊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聽江濤澎湃,觀遠山夜景,夜色朦朧中的三峽別有一番景緻。由於受長江截流前“告別三峽遊”口號的影響,許多遊客誤認為截流後長江水位將上升,景點將被淹沒,三峽不能遊。事實上,三峽的景點在截流後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這一氣勢恢宏的景觀。月明之夜,在豪華遊輪的大型觀景台上與三五好友品茗賞月,把酒談心,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4. 西湖遊月

杭州西湖之美,乃世人皆知。中秋月明之夜,泛舟湖上,儘可領略“煙籠秋水月籠紗”的詩般意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三島之一,也是自古以來的賞月勝地。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波光瀲灩的湖面上。每逢月夜,特別是中秋佳節,在塔裏點上燈燭,洞口蒙上薄紙,燈光從中透出,宛如一個個小月亮,倒影湖中。待到皓月中天,月光、燈光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雲影融成一片“一湖金水欲溶秋”。

5. 石湖串月

石湖,離蘇州城西南九公里。石湖東面有座九環洞橋,又叫行春橋,這裏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每當農曆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這兩三天中,石湖裏燈船往來如梭、絲竹絃歌聲徹夜不絕。上方山上,楞枷塔下,皓月當空,澄澈萬里,湖波山嵐,一片清光。

中秋節的習俗12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那麼大家知道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嗎?我想大家都會回答中秋節當然是吃月餅和賞月了!我就要回答你們,那就是:恭喜你,打錯了。你們知道嗎,中秋節不止這些。中秋節肯定少不了團圓飯了,你們都忘了。

還有呢!我給你們一一説説吧:中秋節還要猜燈謎、吃月餅、燃燈、賞月、玩月、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穿行南浦橋、掛燈、拜月時請月姑、燒瓦罐、點桔燈、“看會”、祭土穀神、上墳祭祖、守夜、沿門吹鼓、討賞錢、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們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網哦!

中秋節的習俗13

揚州中秋節的習俗

月十五月兒圓,又是一年中秋來。在“月亮城”之譽的揚州,鍾情於月亮的老揚州人,在中秋節這天,以怎樣的心境,怎樣的準備,怎樣的儀式度過?近日,記者採訪了民俗專家和幾位老揚州人,聽他們嘮嘮老揚州的中秋節。

中秋起源——春節之外最大節日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何以成節?成為繼春節之後最重要的節?揚州民俗專家曹永森在《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揚州中秋習俗談》一文中説,民眾常説,“‘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此話並不十分準確。此時,月亮也不一定離地球最近,中秋的月光也比不上冬天的明亮。客觀地分析,人們之所以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為中秋節,主要是因為此時新稻登場,一年的收成大體已定,這在農耕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大事。豐收了,人們要感上天的保佑,頌月、祭月就成為情理中的事象。”

“中秋節的主角是月亮,自然傳説故事也離不開月亮以及月亮上的人物。上世紀八十年代進行民間文學普查採風時,曾在揚州民間採錄到多則有關月亮的傳説故事,如‘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是‘嫦娥奔月’的傳説。”曹永森説。

“我們從小聽到最多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吃了不老丹,飛到月亮上去了。后羿在地上看着月亮,好似看到嫦娥。”講起中秋節的傳説,陳金龍信手拈來,“還有一個故事,平常不大有人提到,説的是唐明皇李隆基的故事。”陳金龍説,後一個故事有些荒唐,但聽來也挺有趣。是説有一個八月十五,從天而降一個神梯,還是孩童的李隆基順梯而上,到月亮上看到許多宮娥。其中有一個漂亮的宮娥衝他一笑,從此李隆基就害上了相思病。直到漂亮宮娥下凡,投胎為女人,讓李隆基遇上並與其相伴相守。這就是楊貴妃。李隆基為了感謝月亮,每年的八月十五都要擺上香案進行祭拜。

老揚州吳德祥,很小的時候,就常聽大人們説,“到中秋節時,田裏莊稼,水生植物,樹上果實都熟了,豐收了。”吳德祥理解中秋節,“首要意義是為慶豐收,感恩天地所賜累累碩果,並祈禱來年依然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中秋祭月——“月亮公公”為啥不是男的?

説到祭拜,也就是老揚州人頗為重視的中秋祭月。“中秋祭月,是十分古老的習俗。史書記載,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曹永森説。

在採訪中,記者常聽老揚州人説祭拜“月亮公公”。“月亮公公應該是男的吧,反正從我記事起,大人這麼説,我也這麼告訴孩子的。”杜祥開説。

吳德祥認為,“月亮公公就是一個稱謂,就和説老天爺一樣的,就是代表天地神靈。”

對此,曹永森曾在《中秋——祭拜月亮公公》一文中專門進行詮釋。“清代女詩人言忠貞在《話雨樓詩草》卷二中用一首《蕪城竹枝詞》作為解釋:滿城齊供廣寒圖,寶塔明燈百果鋪。博得嫦娥看一笑,月宮誤作月公呼。言忠貞從方言諧音的角度,解釋了 ‘月公’是一種誤説。這種解釋有一定的道理,但還不能盡如人意,因為揚州方言中的‘月亮公公’,這‘公公’是個疊詞,不太可能同‘月宮’的‘宮’相混同。”

“從揚州人的處世觀念看,還可以有另一種更合情理的解釋。揚州人一向崇敬有學問、德行高、受尊敬的女子,對她們,揚州人有一種特殊的稱謂方法,即把女性的稱呼改作男子的稱呼,叫做“大大”、“先生”等。如揚州畫壇上曾有兩位年高德劭的女畫家,一位叫李聖和,一位叫李竹村,揚州人中有人稱呼她們‘李老太’,但更多的揚州人是尊敬地稱呼她們‘李先生’。對神靈也不例外,嫦娥是受人尊敬受人崇拜的,當然也可以叫成‘月亮公公’。”

揚州有一句俗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參加拜月儀式的都是婦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為老奶奶或是當家的主婦。陳金龍説,民間確實有這樣的説法,不過這一俗話並沒有得到普遍的執行。一大家子,男女老少一同拜月的情景在民間也很普遍,自己小時候也與長輩一同參加拜月,長輩也沒有因為自己是男孩而不讓參加。

李涵秋的《廣陵潮》是以揚州的風俗民情為背景而創作的長篇小説,其中第六十回有一段有關拜月儀式的描寫:“這一年中秋佳節,天氣非常晴朗。朱二小姐清早起來,打扮得花枝一般,出來替卜氏拜節。又叫乳媽將小美子穿齊整了,單論他腳上兩隻小兔兒鞋子,是朱二小姐親手做的??他(小美子)那兩隻小手,只管向桌上要去抓陳設的瓜果,引得卜氏同朱二小姐拍手大笑??一直等到初更時分,晉芳也不曾回來。朱二小姐怕小美子要睡覺,便先吩咐僕婦們點齊香燭,又把廳堂上那一座十二層鏤空的玲瓏寶塔點起來,四圍配着水月紗燈,十分光彩。

卜氏以下一干人等,相率次第拜月。果然那一輪皓月,也像是知道有人要拜他的意思,纖雲四卷,銀河欲流,格外比平時晶瑩十倍。”

吳德祥認為中秋祭月,深層次的.意思是祭天地。“中秋時節,是莊稼、水果成熟季。人們內心中高興、滿足、感恩,所以就捧出各種成熟的果實,進行祭拜。而嫦娥作為一個神話人物,只是順帶祭拜一下而已。”

東關街“祥廬”主人杜祥開,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揚州,至今他家仍保留有中秋之夜祭拜月亮的習慣。“端一張八仙桌,把香燭點上,再挨樣擺上月餅、燒餅、蓮藕、老菱等,加上蘋果、橘子等時令水果。與以前不同的是,那時候條件差,祭拜的東西沒這麼多。”

除此不同的是,過去全家人會按長幼順序行叩拜之禮,而如今祭拜月亮,杜祥開則和妻子一同向月亮行作揖之禮。“也算敬過月亮公公了。”

盼團圓——中秋節為啥叫“團圓節”?

在揚州,中秋節有人説是“八月節”,更多的人稱為“團圓節”。揚州民俗專家曹永森在《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揚州中秋習俗談》一文中説:“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節日期間有祈求團圓的民俗,宋蘇軾有《水調歌頭》,早在宋代,人們就借月抒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了中秋“祈盼團圓’的主題。後世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活動都圍繞着‘團圓’這一主題來進行,故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對於中秋節,原住老教場的揚州草根文化名人陳金龍有一種特別的情愫。“一年那麼多節日,最好的就是中秋節。天氣不冷不熱,在外奔波勞碌的人,也能順利趕回來團圓,吃團圓餅。”

吳德祥也表示,中秋節是“人月雙團圓”,寓意家庭團圓慶豐收。“月亮圓了,一家老小也要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有長者過世,或誰在外求學工作,到了這天,一家人更是尤為掛念。”

家住寶應桃園三村的67歲老人張成蘭,每年的中秋節,她都會買上一塊大團圓餅(餡同月餅,直徑約15到20釐米)。“吃過晚飯後,把團圓餅切下來,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弄幾塊吃吃,表示團圓的意思”。

寶塔燈——揚州中秋也玩燈?

老揚州人在祭拜“月亮公公”時,除了各種食品和香燭外,還有一樣少不了的,就是寶塔燈。

很遺憾,寶塔燈作為舊時大户人家祭拜月亮的一種稍稍奢侈的物品,已經少為人知。在記者採訪中,吳德祥、杜祥開,以及至今仍以做燈為樂的宦廣陵老先生,都是在書中或老人們的講述中聽説過。“在《清風閘》書裏看到過,沒有見過真傢伙。”吳德祥説。宦廣陵説:“聽老人説,以前轅門橋有家專做琉璃燈的做寶塔燈,但我沒有見過。”

曹永森曾撰文,專門提及揚州人“中秋燃燈”的風俗。“中秋點燃的燈是一種特製的燈,叫‘寶塔燈’。清代郎葆辰的《廣陵竹枝詞》雲:‘記得中秋踏月曾?重重寶塔試新燈。郎情如塔儂如火,照見中心透幾層?’其中關於‘寶塔’一詞,作者自注,‘揚州中秋,家家點寶塔燈。’另外,董偉業的《竹枝詞》寫道:‘八月中秋秋氣新,滿街鑼鼓鬧閒身。光明寶塔光明月,便益男人看女人。’其中的‘光明寶塔’也是指寶塔燈。”

中秋時為什麼會有燃燈一俗呢?曹永森認為,中秋燃燈是男子拜月的特殊形式。舊時有“男不祭月、女不送灶”之説,是説祭月是女子的事,男子不能參與。但男子,特別是一些文人也有心願向月亮表達,這就形成了燃燈一俗。避災求福——賞月消食“走三橋”

在揚州,還有“走三橋”、“摸秋”等有趣的中秋習俗,如今已不多見。“走三橋”是舊日中秋習俗。人們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多以女性為主,是一種避災求福的活動,又叫“走橋”、“走百病”。後來演變為一種較為普遍的吉祥禮儀。清人顧祿在《清嘉錄》中記載:“婦女相率宵行,以祛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

老揚州陳金龍説,“走三橋”是個一舉兩得的事情。一則為賞中秋月色,以前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景觀燈,可以看到純粹的自然景色。走在水邊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輝映,再漂亮不過了。二則是為在吃飽喝足以後,大家能出去走動走動,幫助胃中消化,防止積食。現在要在揚州城裏一晚上走三座不同的橋可能有點難度了,不過好在交通便利了,中秋夜可以開車外出賞月嘛。

農村舊時過中秋還有“摸秋”的習俗,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裏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為“南”諧音“男”,意為可得男孩;如果採到扁豆,意為可得女孩,因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採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後女子可婚姻美滿。

中秋節的各種習俗都是圍繞着那輪又圓又亮的月亮展開的,而揚州人對月亮又格外鍾情,揚州人一直視中秋賞月為悠雅閒適的賞心樂事。揚州籍作家汪曾祺有一篇散文《晚飯花》,其中就寫到一家平民百姓的中秋賞月:“靠南一家姓夏。這家進門就是鍋灶,往裏是一個不大的院子。這家特別重視過中秋。每年的中秋節,附近的孩子就上他們家去玩,去看院子裏還在開着的荷花,幾盆大桂花,缸裏養的魚;看他家的院子裏擺好了的矮腳的方桌,放了毛豆、芋頭、月餅、酒壺,準備一家賞月。”這姓夏的一家喜愛清雅,全家人單獨在院子裏賞月。汪曾祺筆下寫的是高郵縣城,在揚州城裏,許多人家也大致如此。庭院清幽,月色朦朧,靜謐中流露出主人的雅緻和祥和。

確實,從古至今,揚州人對月亮懷有一份獨特的感情,很多民間風俗都與月亮有關,特別是中秋民俗,更是充滿了月亮元素。

月觀賞月——中秋佳節,一家人結伴到瘦西湖畔,來到“月觀”賞月,在這座位於小金山腳下,坐西朝東,依山臨水的軒廳,中秋的月亮剛剛從湖東面的樹梢頭升起,天上月和水中月交相輝映,一副“花月夜”的美妙意境。軒廳裏還有鄭板橋的手書楹聯:“月來滿地水,雲起一天山”。詩情畫意與良辰美景融為一體。

神祕十五月——民間還有傳説,八月十五的夜晚,划船到五亭橋下,在五亭橋下的十五個橋洞裏都可見到一輪圓月。所以《望江南百調》中也説,揚州最好的賞月地點是在五亭橋。如果你在中秋那天到五亭橋賞月,當真妙不可言。百姓敬月——舊時揚州人家家户户都要“敬月”。老百姓們相信萬物有靈,月亮也是一位神靈,也要設案祭祀。於是人們在中秋這天晚上,除踏月賞月之外,還有拜月祭月一俗。

月亮公公—— 百姓們敬稱月神為“月亮公公”。月亮之上,是嫦娥仙子,又怎會稱之為月亮公公。千百年來,祖祖輩輩都這麼叫。而“月公紙”,就是一張月亮神的畫像,上面畫着的月亮神形如嫦娥,畫上還有桂殿、玉兔等。

奶奶主月——揚州有一句俗話,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參加拜月儀式的都是婦女和孩童。主祭的又多為老奶奶或是當家的主婦。如何祭拜呢?拜月儀式由家中的老奶奶主持,晚飯後,老奶奶先朝月出的方向設下供案,供案上擺有各種供品,月亮一出,由拜月人點香燃燭,向圓月叩拜。即使這天晚上下雨,不少人家也在大門內朝月出的方向拜月。拜完月,就可以分享美食了。老奶奶將一隻一斤重的月餅(月宮餅)切開,在家和在外地的家人都要算在內,有多少人就切多少角,然後分給大家品嚐。

寓意供品——敬月的供品十分豐盛,有:菱角、嫩藕、蓮蓬、柿子、石榴、芡實、栗子、芋頭、南瓜等,還有一盤魚,加上“月宮餅”,舉凡中秋時節成熟的瓜果都可以上供,越豐盛越好。種種供品中“子孫藕”是必不可少的,“子孫藕”是一隻藕節多芽的全枝藕,要枝芽完整,象徵子孫延綿不斷。小户人家在庭院中設個小桌即可拜月,而大户人家則另有許多講究。除各種供品外還要佈置許多叫做“月宮供”的陳列品,有圍屏燈,小風燈,小香斗,小花瓶,小插牌,再講究的還有小儀仗,小鑾駕花廚,院子裏還要懸掛各式走馬諸燈。這些“月宮供”當時揚州的坊肆裏可以買到,但有的人專有雅好,喜歡自己動手製作。

中秋節的習俗14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節的詩句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節的習俗15

今天是中秋節,爸爸媽媽給我講了很多中秋節的傳説和故事。中秋節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又稱為月亮節或團圓節,主要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吃團圓飯。中國古代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我最喜歡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清冷的月宮,雖然有玉兔作伴,嫦娥應該挺寂寞的吧!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會帶我去大唐芙蓉園賞月,我想今晚的月亮一定會特別圓特別美吧!

標籤: 集錦 中秋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qiu/wvk9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