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秋節 >

中秋節的習俗合集15篇

中秋節的習俗合集15篇

中秋節的習俗1

中秋,是民俗"四時八節"中的一個大節,因農曆八月十五居於秋季三個月之中,故得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而今,無數的佳句源於天上的那輪白玉盤。 又到了一年一度賞月品茶嘗月餅的最佳時節,在潮汕地區,中秋前後的天氣不熱不寒,秋高氣爽,宜人的氣候總能激發人過節的熱情,關於中秋習俗,在潮汕這一地帶還真不少。

中秋節的習俗合集15篇

首先是拜月,潮汕人稱為"拜月娘",體現出對大自然,對天象的一種熱愛,同時也體現人類的一種原始崇拜,對自然力的尊崇和敬重。潮汕人拜月,供品除月餅, 芋頭和其他果品,水果外,最具特色的還有化粧品和文具。化粧品美其名曰是個月娘梳粧打扮的,實際上則是年輕的拜月者祈求自己能變得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求讀書的小孩能更加的聰明伶俐,學習進步。這些習俗由來已久,寄託的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

另外的還有"男不拜月"之説,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了。 第二,是不可不説的中秋月餅,中秋月餅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傳統食品,潮汕的傳統月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正圓形的佔絕大多數,意為好兆頭,在次日,沒有一個潮汕人無不品嚐一下月餅的滋味的。其中,芋頭和餈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潮汕月餅主要可分為三類:一是糕餅類,潮汕各地月餅,甜的,鹹的,葷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樣種類繁多。還有面餅,軟糕,雲片糕均為潮人送親戚之家假品,可説潮人送月餅是睦親的習俗。 潮汕人過中秋的還有另一大習俗———燒塔。塔置與廣場路口等處,高1米以上,系用磚塊與碎瓦片壘砌而成。塔基留有塔口,便與支撐竹木等燃料,塔尖不密封, 以透煙火,燒時火舌從塔縫塔尖伸騰而出,加上噼噼啪啪的聲音,可謂有聲有色,大為壯觀。燒塔源於中秋夜百姓舉火為號上午抗元鬥爭。

中秋節的芋頭也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民諺雲:"河溪(銀河)對中(音"冬"),芋頭珊珊(鬆脆之意)""河溪正對,芋頭食到畏。"中秋是芋頭大豐收和可口的時候,所以大吃芋頭成了中秋的一大樂事。

另外潮汕人過中秋還有盪鞦韆這一習俗,古書説:"鞦韆者,千秋也。漢武、帝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 潮語沒有把千秋倒轉為鞦韆,卻稱其為"丁秋",把盪鞦韆叫為"疏丁秋","疏丁秋",這可能是和中秋的"秋"有關。昔日潮洲不少村落都在中秋節前後高塔" 丁秋棚",要蕩好長時間。蕩的越高越精彩,觀者掌聲如雷。

盪鞦韆是潮汕地區中秋節期間一項很有益的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民俗,隨着歲月的遷移,一些已不復再現,但仍有很多流傳至今,成為中秋節潮人必備"節目" 一樣的月光,一樣的民俗,一樣的美好,依然是團團圓圓。

中秋節的習俗2

據説,北方農村在八月十五祭神時,有一款貢品就是芋頭。整個芋頭煮熟裝在碟上,或是米粉芋(加入芋頭煮成的米粉湯)裝在大碗裏擺在供桌上,以此來祭謝土地神。現在這種謝神儀式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吃芋頭的習俗卻留傳了下來。南方人在中秋節祭月時使用芋頭,據説是紀念元末為推翻元朝蒙古人暴虐的統治,在八月十五夜晚的漢族的人起義。流傳至今還有很多地方在中秋節吃芋頭。您也不妨一試,擋不住福氣就會衝過來

並且,中秋食芋頭,在不少地方民間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芋而食之,倒還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其實芋頭在中西醫看來,都有很好的營養價值。

而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時候稱蹲鴟,因其外形如鴟鳥下蹲而得名。俗稱芋頭、芋子、毛芋。 中醫認為,芋頭性味辛,平滑,具有解毒、消腫、益脾胃,調中氣的功效,可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芋頭中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芋頭中豐富的營養,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可作為防治腫瘤的常用藥膳主食。芋頭中含有一種黏液蛋白,被人體吸收後能產生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以上是中秋節為什麼吃芋頭的內容介紹,希望能增強您對中秋節習俗的瞭解,對您有所幫助。

中秋節的習俗3

怎樣過中秋節

回家陪父母過

如果是在外面拼博的80或者90後,在這個傳統的團圓的節日裏可以回家陪父母一起過,現在國家規定有三天假,我想現在交通這麼發達,三天回家陪父母一趟應該是足夠了快遞快遞月

快遞月餅回家

如果真的因為有事不能回家看父母,那麼現在郵局和一些快遞公司都跟一些餅家有合作,只要快遞月餅回家都是免郵費的,免郵的哦親,還有一張明信片附送哦親,趕緊去吧,這也是自己對父母的一份心意

陪情人

好吧既然回不了家又沒心思去郵寄月餅回家(有沒有這種人呢,肯定有,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那肯定是有另外的事啦,至少打個電話去問候老爸老媽,好吧其實我知道你每個星期都有打電話回家的(只是在跟你的ta吵架了才打電話回家)或者發封郵件也是ok的,那麼沒回家就趁放假好好陪陪你的ta吧,兩個人可以手拖手的去壓馬路,看場電影,也可以兩個人在家做餐好吃的,好吧其實兩個人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會做的大家都會做,不會做的我説了你也沒膽做。

搞聚會

好吧如果上面三種你都沒份,那就第四種吧,找上幾個朋友(一般這個時候還能找到的朋友那才是真正的朋友,你懂的呀),大家出去唱唱k,一起吃個飯,或者到外面bbq都是可以的

獨賞月亮

好吧如果你是宅男宅女,連活動都沒有,那麼就買月餅在中秋節這天爬到天台,一手拿着月餅一手拿着扇子望着月亮對自己説聲:中秋節快樂,順便幫我帶一句:祝天下所有的宅男宅女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的習俗4

盼望已久的中秋節終於到了。我好奇的問媽媽什麼是中秋節。媽媽打開電腦給我講了,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因為秋季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此夜合家團圓,又稱團圓節。李白有首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説的就是中秋節思念故鄉之情。它有很多美麗的傳説嫦娥奔月。

真可惜,今年的中秋節陰雨綿綿沒有看到圓圓的月亮。但是我還是過得很快樂。

中秋節的習俗5

1、開燈會

每逢中秋節,香港的各大Plaza:Sogo、太古等都會相應地搞出各種活動,包括當天購物可以享受一定的優惠。大型的公園則會開燈會。燈會會場會上掛着各種各樣亮堂堂的燈籠,節日的氣氛便瞬間點燃。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

2、放天燈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在從前的新界地區,大多數人都是務農人員,八月十五遠沒有到慶祝之時。在收割稻田之前的中秋節,新界地區的香港人多是燃放孔明燈來進行祈福。

從20xx年開始,由於考慮到發生火災及影響飛機飛行的緣故,香港政府開始呼籲市民切勿胡亂燃放天燈。如果因為燃放天燈引發火災,或燃放長寬超過2米的天燈,責任人可以被檢控。

3、吃冰皮月餅

20世紀80年代,冰皮月餅約已在香港的市場出售,但在當時也只有一家餅店推出。叫”冰皮月餅“的主要原因是它違反傳統月餅的製作方式。因所有傳統月餅都是由糖漿做皮,顏色是金黃色。而冰皮月餅的部分原料是糯米,做成的月餅外觀呈白色的,是在冷凍箱裏保存,售賣時保存在冷藏櫃裏。

與傳統月餅相比,冰皮月餅油脂和糖量較低,更為健康。而冰皮月餅的獨到之處,在乎一個”冰“字,給人爽口之感,使那被傳統月餅油膩住的腸胃得到解脱。好的冰皮月餅,外觀如冰般亮滑,冰箱冷藏過夜後仍舊柔軟,細心切開,切面餡料均如鏡般光滑。

4、煲蠟

對於早前的香港市民來説,煲蠟也是他們喜愛的中秋月夜活動之一。中秋夜宴之後,在公園賞月吃月餅一番,月餅盒隨即空出。孩子們喜歡把其當作器皿來燒蠟,待蠟融化後,再噴水,最後蠟液四濺併產生高温水蒸氣。

對於孩子來説,這是一個簡單刺激的娛性節目,但卻極其容易導致燙傷燒傷事故。在上個世紀末,香港政府開始呼籲市民不要煲蠟。

5、舞火龍

舞火龍是農曆八月十五的民間習俗,代表地是香港。據説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着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6、追月

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香港政府早年制定假日製度,規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才公眾放假一天。八月十五過節那天,人們下班回到家都八九點了,又累又餓,無心賞月;第二天放假了,心情放鬆,興致盎然,在八月十六日夜好好賞月一番。

江蘇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1、斗香

在江蘇的蘇州、無錫、常熟等地有中秋“斗香”的習俗,在月亮將出的時候,一些較富裕的家庭就開始在庭院之中佈置斗香。斗香是將很多根細香緊緊地捆紮成一個粗粗的圓柱體,作為底盤放在地上,再扎一個稻小的圓柱放在底盤上,依次效法,越往上用細香扎的圓柱體越細,在兩個圓柱相接的地方會用彩紙圍住,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彩紙上往往繪有嫦娥、月宮、桂樹、玉兔等圖案,整體看上去猶如一個色彩絢麗的塔,所以也叫“香塔”。

香塔有高有低,最高者有二十多層,近一人高。明月當空之時,點燃香塔,層層疊疊的火光預示看紅紅火火節節高升,很是壯觀。燒斗香在清代最為繁盛,但是這種奢侈的燒香方法也只限於富裕的家庭,窮苦人家是擺不起這麼大的排場的。

2、拜月

在江蘇的很多地方,有“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的習俗,但到了連雲港一帶,男子也參加拜月,但只限行禮,行禮後就不再過問。

南通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薩,所以供品裏是絕對不能搭一點兒葷腥。等月亮東昇的時候就要焚香點燭,奉祀“太陰星主月光菩薩”,開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燒神馬,撤供品。

3、月餅貼片

蘇州人在中秋節的食俗很豐富,有吃糖芋的,有吃糖炒栗子的,有吃水紅菱的,自然更免不了吃月餅了。蘇式月餅品種繁多,有葷有素,有甜有鹹。鹹月餅有鮮肉、火腿、豬油、蝦仁等,甜月餅有白果、豆沙、玫瑰、椒鹽四種,還有薄荷、棗泥、乾菜、金腿、芝麻等等。

蘇式月餅上面都有一張小小的紙片。這背後有個傳説。元朝末年,朝廷黑暗,張士誠舉義旗,老百姓紛紛響應,一路所向披靡,攻下常州、無錫等地,並向蘇州城進發。時值農曆八月中旬,一位聰明的讀書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贈送給親友的每隻月餅上都放一張小紙片,用毛筆書寫“迎張”兩字,其意思是相約迎接張士誠義軍。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蘇州不少家都照這個辦法做,相約響應張士誠起義軍。就這樣,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4、石湖看串月

蘇州中秋節,舊習俗逐漸被簡化為吃月餅、賞月了,而中秋夜“石湖看串月”的民間習俗卻不可替代地成為蘇州中秋的標誌。所謂的“串月”,是指月亮偏西時灑下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波光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

清代詩人沈朝初有詩云:蘇州好,串月有長橋。詩裏的長橋便是看串月的最佳地點,指的是石湖東面越來橋右邊的一座叫行春橋的九環洞橋。為了看這一年僅此一次的勝景,每到中秋,不僅蘇州人,很多周邊省市的遊客也紛紛來此。

5、殺鴨子

在淮安,人們中秋節也有殺鴨子的習俗,傳説也是人們串聯起來要“殺韃子”。但是演繹的成分更多一些:“後來一羣狡猾的韃子被追得走投無路,就跑到水裏變成鴨子躲起來,大家又一齊跳下河去,把鴨子殺死。”。

鹽城人有吃老鴨湯就餅的習慣,一般是小碎米餅(俗稱米飯餅)、小麥麪餅、芝麻糖餅等。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則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

6、卜陰晴

無錫人還以中秋之夜的晴雨來預卜來年元宵節的陰晴,諺語有:“八月十五雲遮月,來年元宵雨打燈。”又説:“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還有説:“但願中秋不見月,博得元宵雨打燈。”

如此種種的諺語表達了一個現象:如果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那麼來年元宵之夜也會月朗星稀,自然燈景如華了。

江蘇中秋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燒寶塔燈、走月、摸秋等,下面小編為你介紹。

7、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

在節後第一天,也就是八月十六日,有接女兒、女婿來家吃團聚飯的習俗,俗稱“帶閨女女婿來家翻芋頭皮”。有意思的是,在連雲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頭皮、果殼等不能隨便扔,要堆積一處,待第二天下午才能拿出去倒掉。

在鹽城,中秋節前後還有已定親但尚未婚娶的女婿給準岳父母家送禮的習俗,叫“追節”。禮物中兩隻鴨子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岳父岳母家全部收了鴨子就説明今年還不同意把女兒嫁出去,如果回一隻就表示同意今年把女兒嫁出去了。

8、燒寶塔燈

燒寶塔燈習俗的來源於唐玄宗對大明寺棲靈塔的喜愛。相傳有一次玄宗皇帝微服出巡到了揚州,看到揚州大明寺的棲靈塔,外形獨特、設計巧妙,玄宗甚是喜愛。於是,每逢到了中秋佳節,皇宮裏到處供奉揚州棲靈寶塔燈。

後來,揚州人為了迎合皇上的喜愛以及表達對故鄉的自豪感,年年到了中秋節,家家户户都去購買寶塔燈去敬月,並把它作為中秋夜的吉祥物。從此,點寶塔燈敬月便成了揚州城裏的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9、走月

蘇州一帶還有中秋走月的習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江蘇》記載:“中秋夜,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説的是月亮升起之後,穿看盛裝打扮豔麗的婦女們相約結伴或在月下嬉戲玩耍,或互相串門閒話家常,或去鬧市廟會閒逛,這樣一直到夜深才返家。

10、摸秋

摸秋,又稱撈秋,流行於黃河下游、淮河流域、長江流域。所謂“摸秋”,也就是有些地方所稱的“摸瓜求子”。

婚後不曾懷孕的女子,要在中秋之夜到田裏摸一隻瓜回來,就會懷孕生子。最好是南瓜,因為“南”諧音“男”,意為可得男孩;如果採到扁豆,意為可得女孩,因為扁豆形似女子蛾眉;如果採到的是白扁豆,那就寓意白頭偕老,今後子女可婚姻美滿。

11、擺“歡喜酒”祭祀

江陰人過中秋節,是有一套完整的習俗規矩的。從民俗專家那裏,我們瞭解到了許多細節:早晨起來,要吃糖芋頭,放上紅糖和桂花,甜糯香滑,很是美味。中午要擺“歡喜酒”,表示在團圓佳節思念祖先。

擺“歡喜酒”祭祀時,桌上只放一個“九拼盤”,裏面有五樣素菜,四色水果,再放清酒數盅,不上飯,不化錫箔。中秋節一天中的重點是晚上,一家人要儘可能團聚在一起吃“八月半夜飯”。

廣東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

1、廣州:樹中秋

在廣州,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2、湛江:編豬籠

把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裝進竹篾編的小籠子中,中秋節時用紅線戴掛在孩子們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杆上,籠子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既是舊時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以這種方式迎接慶祝中秋節是粵西湛江中秋節時的傳統習俗。

每年農曆五月,吳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們就開始編竹籠,一直持續到八月十五,這段時間,各村可熱鬧了,家家户户都忙碌着買竹子、開篾、浸柱、織籠、着色、扎彩,一家大小圍在門口的大樹下,鄰里串門,你幫我編,我幫你織,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村裏的中秋氣氛也越來越濃。

3、惠州:駁山歌

對歌(也叫“駁山歌”)是中秋節惠州人的傳統娛樂形式之一,以前西湖邊時有中秋之夜駁山歌(對唱)娛樂活動。入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動集中到預先約定或適宜對歌的場所,如西湖邊。對唱時,以“今夜山歌我開始,哪個敢對我就來”開始,隨後對方必須隨聲相應,否則,即算落敗。

對唱內容十分廣泛,歎命苦者有之,揭人隱私者有之,猜謎者亦有之;對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話山歌為主,間或出現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過中天,歌聲漸歇,人們才盡興而歸。

4、佛山:舞青火龍

獅山鬆崗萬石村有中秋夜舞青火龍的習俗。當日紮好的龍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漸入黑,村裏面的青年吃完團圓飯之後,就會舞起長龍,先到村附近的東風水庫,把龍頭和龍尾沾一下水,寓意採水。

完成青龍採水後,青年又舞動青龍就回到村中,拜過祠堂後就開始穿街過巷,為村民祈福。青龍舞到巷口的時候,村民紛紛上前在青龍上插香添燭,變成火龍。村民還會給舞龍的人送上紅包,並從青龍身上拿回一柱香插在家中神位前,祈求得到保佑。

5、梅州:捧菜籃姊

梅州客家傳統的中秋節除賞月、吃月餅外,還有一習俗:叫“捧菜籃姊”又叫“捧月華姊”(捧即抬也),這一習俗在客家農村長盛不衰。每到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廷長至至八月十六)月圓之夜,明月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普照大地之時,便是賞月的最佳時候,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在皓月當空,一家人喜氣洋洋,擺上月餅、果品之類焚香祈禱、化財帛(這一過程叫中秋賞月接月華姊)之後,一家人團坐分吃月餅、飲茶,共享無倫之樂。

中秋節的習俗6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秋節的詩句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節的習俗7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ο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兒爺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嚐,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蔔、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玩花燈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中秋節的習俗8

今天是中秋節,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晚上媽媽做了好吃的飯菜,我們一家人高興的吃完了飯,我還給住在遠方的奶奶爺爺打了電話,問候他們,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今天本來是可以看到又圓又美的月亮,但是西安下了大雨看不成月亮了,我希望下一年的中秋節不下雨,讓我可以看到美麗的圓月!

中秋節的習俗9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習俗10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敍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吃月餅

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

分享、饋送“團圓餅”

中秋節令食品是月餅,月餅在民間稱為“團圓餅”。中秋時節正是收穫的季節,人們為了加強家族、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繫,互相饋贈禮物,月餅就成為人們相互交流的信物與吉祥的象徵。

月餅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蘇東坡曾有詩讚曰:“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但從文獻記載看,當時的節物重在賞新,如嘗石榴、棗、慄、桔、葡萄等時新水果,飲新酒等,有“秋嘗”的意味,還沒有將月餅作為重要的節令食品。以月餅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風俗大概始於明朝。

家人團聚

團圓是中秋節俗的中心意義。

因為家族生活的關係,中國人有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重視親族情誼與血親聯繫,從而較早形成了和睦團圓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員的團聚成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節日就為民眾的定期會聚提供了時機。在傳統年節中都不同程度地滿足着人們團圓的要求,如除夕的“團年”、重陽的聚飲等。中秋為花好月圓之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們由天上的月圓聯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視為特別的“團圓節”。宋人的團圓意識已與中秋節令發生關聯,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闔家共賞圓月,就是體現了這一倫理因素。

祭月拜月,慶祝豐收

唐宋時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娛樂性節日,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賞月、玩月。明清時期節日性質發生變化,人們同樣賞月,但似乎更關注月神的神性意義,以及現實社會人們之間的倫理關係與經濟關係。中秋是豐收的時節,人們利用中秋節俗表達人們對豐收的慶祝。祭祀月亮時的時令果品,既是對月亮的獻祭,更是對勞動果實的享用。

中秋節的習俗11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説,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説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着多個不同的傳説和神話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娥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説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後,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天是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坐在陽台上,吹着涼爽的秋風,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我問媽媽:“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呀?”媽媽就給我講了觀於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8月15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是的中秋是一年四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秀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8月15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月亮更圓滿,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又叫團圓節。

在我國,城鄉羣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師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孟良錄》中,那是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12

“八月十五月兒明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這是我很小的時候,媽媽教給我的歌謠,媽媽説,她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唱了!這首歌就是表達中秋之情的! 今年的中秋節是三天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可是我的爸爸媽媽卻都要上班,都不放假。

從下午開始,我就和姥姥、姥爺一起去超市購物,為中秋晚上做準備。姥姥説,中秋節對中國人來説,很重要!中國人是以孝為首的國家,在中秋節這一天,也是舉家團圓的日子。 我們在超市買了很多好吃的,媽媽爸爸下班回來又買了很多水果,都是我愛吃的,作為吃貨的我,開心極了,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和美食息息相關的。比如端午節的粽子,元宵節的元宵,中秋節的月餅、綠豆糕。總之,我除了盼團圓就是盼美食!

中秋節的習俗13

中秋節在從前是個幾乎與春節相當的大節,閤家團圓,氣氛非常熱鬧,現代都市版的中秋風俗。身處現代化的城市,沒有了以前的那種場景,中秋節“異化”到了只剩月餅,沒有喜慶,甚是可惜。何不嘗試過一個採納傳統習俗的現代版中秋節呢?

登高攬月

大都市裏現在最不缺的是高樓。住在高層的自然可邀約親友對月玩賞,關了燈,讓看得見月亮的房間撒滿清輝。或者可去酒樓賞月。金茂大廈87層是上海離月亮最近的餐廳,差點就可以與月亮碰杯,而在和平飯店頂層的露天酒吧可邀月共飲,浪漫非凡。

月夜遊江

月夜遊江也是中秋的一項傳統娛樂活動。在外灘或浦東濱江大道閒坐品茗喝咖啡,看着江中之月與天上之月相互呼應,是情侶們約會的好時刻。中秋節那天,黃浦江上還將有綵船大巡遊,不可錯過。如果到水鄉古鎮夜遊,乘着遊船去追水中之月,岸上的人看到你們已在水月中,而你卻覺得月亮總是離你那麼一點點,也很有意趣。

中秋賞燈

豫園是老城廂傳統中秋聚會的好去處。先在得月樓預訂一桌中秋宴,寓意近水樓台先得月。經典的九曲橋湖心亭賞月是不成了,中秋節將成“浦江月·中華情”晚會會場,但豫園商業區的各色彩燈中,有許多古色古香的燈綵,還有原汁原味的江南民間藝術表演,熱鬧程度也同以前的燈會一樣。當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人還習慣到南京路去看燈,那麼,不妨再試一次中秋看商業區的輝煌燈火,或許心境會不一樣。

月夜行街

在上海的月夜,結伴漫步街頭,看一年之中最大最圓的月亮,看商業樓的剪影,看快樂的人羣,走累了在公共綠地小坐,餓了按舊俗分吃塊月餅,或走進小店吃碗桂花糖芋艿,還可以給朋友發個“節日快樂,我正在街頭樂着呢”的短信,將傳統習俗進行到底。

阿細跳月

現在的城市青年晚上也喜歡跳舞,跳迪斯科、拍拉拍拉、街舞,趁中秋圓月之夜,走出迪廳,約幾個年輕男女朋友,學苗族“阿細跳月”,到人民廣場或綠地廣場跳月光舞,真正釋放心情,相信這夜將會創出新的時尚。

月下賞桂

中秋月下賞桂是古代文人的風雅之舉。桂林公園04年中秋夜曾再現盛唐賞桂風俗,但要全盤唐裝,而且限額1000人。大觀園的桂花園和東方綠舟的桂花可以白天觀賞,晚上只適合有車族。桂樹最多的是上海植物園,有一萬多株,交通也方便,中秋還將開賞桂遊園會。住進松江花橋的青青旅遊世界裏,可以聞到許多百年老桂彌久的馨香,不過消費水平較高。

中秋節的習俗14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那麼大家知道中秋節有什麼習俗嗎?我想大家都會回答中秋節當然是吃月餅和賞月了!我就要回答你們,那就是:恭喜你,打錯了。你們知道嗎,中秋節不止這些。中秋節肯定少不了團圓飯了,你們都忘了。

還有呢!我給你們一一説説吧:中秋節還要猜燈謎、吃月餅、燃燈、賞月、玩月、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穿行南浦橋、掛燈、拜月時請月姑、燒瓦罐、點桔燈、“看會”、祭土穀神、上墳祭祖、守夜、沿門吹鼓、討賞錢、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們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網哦!

中秋節的習俗15

去年農曆八月十五,想起來就覺得開心。

那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在陽台上,吃着月餅,賞着月亮。我把頭一抬,看見月亮閃閃發光,像一個圓圓的玉盤,照耀着大地,陪伴着人們過着中秋佳節,把它最美的一面展示給人們看,讓人們紛紛讚揚它,我一時起興,學者古人的樣子,搖頭晃腦地吟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全家捧腹大笑,媽媽過來説:“別耍寶了,現在我宣佈一件事情,今年的月餅,其中有一個我放了一份特別的佐料,就是:一張紙條。誰吃到了,誰就幸運。”媽媽讓我先選,我選了第二個,爸爸選了第五個。我們切開月餅一看,我的裏面除了蛋黃,什麼都沒有,看看爸爸的,他的裏面竟然有一張紙條,打開一看,上面寫着:請你説出中秋節的來歷。我在旁邊沾沾自喜,心裏想:幸虧我沒有是那個“幸運者”啊!

標籤: 中秋節 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qiu/7yg5k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