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後感(集合15篇)

《論語》讀後感1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于丹教授在她談《論語》心得時,開篇就講到:宋代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小勝憑智,大勝靠德”在當時奴隸制的野蠻情況尚存在的情況下,孔子能説出這樣的見解,不但顯示了他對於德、禮重要性的充分認識,而且表現了他對“治國之道”的精通。事實上,人心的“規律”確實如此,強制只會引起表面的恭順,暗中卻積聚逆反情緒;而用積極的教化疏導手段,則會激起其自身的內在的“自治”因素,從而使民心淨化,天下安穩。這無疑是一種待人處世的大智慧,深刻領會其實質要領且加以靈活運用,將會使人們在生活事業中受益頗多。

所以我們説:小勝憑智,大勝靠德,只有德,才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根本。

《論語》讀後感2

本篇共二十八章,加入了具體事例,師徒之間的討論,使語錄體充滿生機。孔子的學問之道,多以用為主,而不是侃侃而談,紙上談兵,文中事例主要是評論弟子施政才能、仁德品行,褒貶不一。主要評論人物的德行、仁德,孔子這樣的教育理念與當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樹人”不謀而合。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對弟子、他人的評價,對德行的肯定與批判,在和弟子的交談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終理想。從孔子嫁女中,可見孔子對人才的認定,不在於外在,而在於內在是否有德,也可以看出孔子評人論事的標準是客觀的,不會因為某件事兒輕易論斷,而是辯證地看待一個人。雖然隻言片語中很難看到孔子所選女婿全貌,但從孔子的標準來看,此人應該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對眾弟子及他人的評價中,或有讚揚,或有批評,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華的言語;漆彫開對仕的謙虛,不做無把握之事,孔子欣慰不已;孔子稱讚宴嬰的.交友之道,與人交往能善始善終,保持長久的友誼;孔子對子路忠誠的肯定,對其好勇的否定;對申棖慾望過多的批判等等,都是從弟子為人處事的現實中肯定他所弘揚的“仁”。從這些具體的交談中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處事方法、人格修養。

本篇中我喜歡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等。

《論語》讀後感3

假期,兒子在翻看《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專注,很專心,我不假思索就好奇地問:“能明白嗎?”雖然兒子今年就要上高中,但在我的印象中《論語》都好像是文言文,不好懂。我一説出口,兒子就笑了起來,意味深長地説“老媽呀,這是《于丹的論語心得》呀!好懂,不信你看。”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于丹對《論語》的詮釋。

于丹是北京大學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讀《論語》為引領,把高深的道理寓於生動通俗的語言中,抓住了論語的核心要義,剖析並展開來,結合我們當前的社會,很有説服力和感染力。于丹教授是這樣明確地闡述自己的'心得:《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我最欣賞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這説明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這三種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而那三種壞朋友又是什麼樣的,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怎樣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建議大家不妨抽空看看這本書。

《論語》讀後感4

《論語》內容廣泛,記載了很多方面的言論,是瞭解中國文化絕對不可不讀的作品。一直以來,我都沒有細心地品讀過這本書,俗話説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我也想進一步瞭解一下孔夫子的思想。

孔子重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為人之本。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論語》裏多處講孝道,“父母在,不遠遊”,“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今之孝者都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做,何以別乎”……

中國古語説“父慈子孝”,可論語中只看到“子孝”的討論,並沒有寫父母的愛。其實,根本不需要提,因為那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兒女呢。

父母是那麼的愛我們,關心我們,而我們又對父母有多少關心。就拿自己來説,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父母為我處處操心,對我的關心真是無處不在,而我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干涉,父母的嘮叨聲讓我很厭煩,甚至對父母的愛有一種反感,現在想起來,自己真是“該當何罪”啊!

論語裏説,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關心自己的父母。我想我做到了,我懂事了,我知道父母的愛了,我會真心去對待這些愛。

其實我真的覺得自己挺不應該的,會跟父母頂嘴,吵架,可我卻不知道父母罵我是另一種表達愛的`方式。也許在生活中的一件很小事就能讓父母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愛,比如:做一件家務事,替媽媽分擔;過新年説上幾句祝福語;吃飯的時候像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為他們加一點菜……

《論語》是一部先聖的經典,帶給後人的啟迪和價值説不盡,而且越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出來。對於《論語》,正如編着所説的:它是一切炎黃子孫不可少的人生教科書。

《論語》讀後感5

在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啟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説: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説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

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衞風·淇奧》篇上的話説:“《詩》雲: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説: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説: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於文學。

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衞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説: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着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説: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着進一步闡明説: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説:卜商呀,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

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啟發,説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論語》讀後感6

《論語》“侍坐章”應當是指《先進》篇的.最後一段吧?這是《論語》中比較長的一個段落,但感悟卻只有一句話——現如今,去哪裏再找到這樣的師生關係!

這裏摘錄這段話,讓大家仔細品味,看看是不是有同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論語》讀後感7

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澱在一本散發着油墨書香的《論語》之中,任憑他在歲月的風箱裏被剝落的斑駁朱漆,任憑他在時間的長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這其中的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以他安詳的姿態靜靜的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播撒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

讀《論語》,本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看好書,寫讀後感的任務,可看着看着竟在書中發現了一個個靈魂,一個個穿梭於“仁”、“學”、“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靈魂。我還看見了一個“君子坦蕩蕩”的孔子,一個“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的孔子,一個“剛、毅、木、訥”的孔子,一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孔子,一個“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個……

孔子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地治學:“温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再複習一遍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

《論語》讀後感8

想起以前上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雖然我背會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問心裏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膚淺的。不經意間聽人説起《于丹的論語心得》很棒,於是就抱着着試試看的態度看了這本書。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很不服氣對佛像提出抗議,説: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踩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一個簡單的故事,使我如夢初醒。做為一個剛邁上自己崗位不久的新教師,總是會想這個可以做那個我也可以做,為什麼只讓我做這個沒意思的工作呢。聽了于丹的話,我覺得自己的毛病不能僅僅用年輕氣盛來形容,我想更重要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對問題的思考缺乏深度和虛心的態度。我們急於成功而盲目的與他人胡亂對比,總拿自己不如意的地方去和他人順利對比,不能心平氣和的接收他人的輝煌。是啊,佛像能讓千萬人去膜拜是因為他曾接受了千刀萬剮的考驗,而作為一名年輕的工作者,我們還有很多經驗等待去積累還有很多技能等着去考驗,怎能如此心浮氣躁呢?這便是《論語心得》帶給我的思考。

《論語》讀後感9

在我國中學習生涯裏,我常常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紮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後來,我反覆回味那《論語》中的“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衝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着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後,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麼樣,我這麼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覆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嚐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着成長!

還記得,國小剛畢業,心裏還有着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着《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着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後,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着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於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着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聖經——《論語》。

《論語》讀後感10

我有幸學習《論語·公冶長篇》第十六章孔子對鄭國丞相子產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評價,耳邊彷彿又迴響起那首曾經熟悉的歌:“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桿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幾也恭,其是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仗民也義。”這是孔子對子產言行的經典歸納,可謂言簡意賅。乃君子之道:他對己嚴格自律,對上負責認真,對民重於恩惠,對下以理服人,無愧於“春秋第一人”之稱。

子產作為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的言行舉止中無不裝着那定盤的星——老百姓。就拿“不毀鄉校”的故事來説,他針對老百姓的正當言論和想法,採取的不是“堵、毀”,而是以百姓為自己的老師,通過“引、疏”的'方式,取長補短、化解矛盾。針對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盡孝盡德的事情,他識德重禮、體察民情,哪怕是對自己切身利益的事,也設身處地地替百姓着想,決不做損害百姓成全自己的事,讓百姓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這是胡書記對全體黨員的基本要求。用現在的話來總結我們的老先輩子產的行為再貼切不過了。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只要為官者心裏永遠裝着代表老百姓那桿秤、那隻砣,那麼得民心者永得天下,併為之世代傳頌。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國學經典,也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記錄了孔子的言行語錄,是我們學習國學必讀的書目。作為一個喜愛文學的人,自然不能少了國學這部分,而且我們還要傳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論語中的很多句子大家都閲讀過,例如學而時習之的學而篇,就是課文的一部分,被我們所熟知甚至背誦,但這只是《論語》這部著作中的冰山一角,通讀整部著作,你一定會收益更多。

在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經典語錄讓我感悟頗深,例如,孔子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就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含這關於學習和思考的哲理。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就犯了這兩個錯誤,有的學生善於思考,但對於學習卻不勤奮,因此雖然很有天賦但學習的廣度和厚度不夠,因此也無法成為一個博學的人,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含義;而也有一些同學非常勤奮,但不善於思考,學習和閲讀的東西很多,但都是粗讀,淺嘗輒止罷了,並沒有深入思考到底讀了寫什麼,讓我們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麼幫助,這些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了。

上面僅僅從孔子語錄學而篇中的句子為例講述論語的思想,雖然涉及內容很少,但足以説明論語的內涵之深刻、思想之博大,而我們要想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先賢的優秀思想和精神,論語就是代表優秀文化的經典國學著作之一。

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和堅持思考的過程,這是我從論語中學到的,以後的我會更加勤奮努力,也會多實踐思考,讓自己更加優秀。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着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説,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説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遊走在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彷彿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於我的心靈間,會盪漾起一片純淨。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説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國小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濕”,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閲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説法為:“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為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説:“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説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為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説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十則》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讀書筆記 )其中所藴含的豐富哲理啟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説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14

春節之中,從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因為我看了許多國內的作者編寫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但都沒有這一本那麼地易懂,那麼地貼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現在想修身的人們都來看看這本書。

從高中就知道了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説》又到《論語別裁》,值得現代年輕人靜心閲讀的書籍。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説國學可以治抑鬱症,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説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箇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繫,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註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於佛學的教化,對自己、對社會都好。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 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聖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揮,造福後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讀後感15

《論語》是我國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智慧的詮釋,在古代,人們把《論語》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裏面有許多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典語句,使我讀了之後,感觸頗多,其中有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使我受益匪淺。

這是孔老夫子給他一位學生所説的話,意思就是;“我教給你的這些知識,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這就是智慧啊!”再進一步就是人們常説的一句話;長到老,學到老,不懂就問。是啊,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不懂裝懂的話,那麼,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對與錯。即使你身居高位,學位再高,也有不知的事情,如果你對一個事物似懂非懂,有了錯誤的見解而不去請教糾正,那麼你最後還是個無知可憐的人。就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是錯的,可礙於面子不去討教,每天生存在這個不懂裝懂的虛度裏,所以他永遠是個弱智人。

生活中像這類的`事情太多了,我就有一例。比如;有一次剛學的一個英語單詞忘了怎麼發音,怕人笑話,為了面子也沒請教老師和同學,自己想當然拼了一個音。可笑的是當同學來問我這個單詞怎麼念時,我沒有説不會念,居然面不改色的而且振振有詞的給他發了一個我獨創的發音,結果是考試我們考砸了,這就是不懂裝懂的後果,後來問了老師才更正過來。讀了《論語》這句話後才知道,不懂就問是智慧,不懂裝懂是愚昧。

《論語》的真諦,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實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曠達的心胸,謙虛的態度,找到自己學習中的樂趣和內心的安寧,經典的作品令我們回味無窮。讓我們一起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經典語句,並徹底悟徹這句話的含義吧!它會叫你受益終生的哦!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31m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