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合集15篇)

論語讀後感1

對於我們80後的年輕人很少有喜歡讀古文的,我也不例外。可是在大學教授的講解中,我才真正體會了古人的才華和思想,我也漸漸愛上了一些古代文著。例如:《論語》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講授之語,形式為語錄問答體。內容廣泛,記載了關於哲學、藝術、倫理、文學、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的言論,代表了儒家文藝思想。

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書中的言論很有道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怎樣為人處事。我最欣賞的是孔子”以仁為本“的思想。作為當今的教師,特別是我這種剛剛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學生的教育是自己最大的課題。我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快樂健康地長大,可也總怕自己沒有教育好她們。我班的學生大多都十一二歲,開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比較叛逆,我不願把一些東西的強加給她們。孔子孔子在許多許多年前就提倡學習不僅限於書本,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和做事,強調在實踐中學習。這與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我們注重的還是分數,對於孩子實際能力的培養過輕。我們做老師的只有儘量拉近他們之間的差距,多重視孩子思想道德的培養,畢竟”人品決定文憑“,一個人的人本站是最關鍵的。

論語讀後感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面不患乎?與朋友交而本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的意思是:曾子説: “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

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盡心竭力,按時上課不遲到,上課要認真聽講,上課積極發言,不和旁邊的同學們説話,回家寫作業要認真,寫字要工整,上操要認真,動作要規範,在學校要遵守規矩,老師分配的各項任務盡力去完成。

和朋友往來方面,廣交朋友,關心朋友,團結朋友,重要的是誠實地對待不要欺騙朋友,發現朋友有困難的時候要幫助他,朋友之間要相互鼓勵。

老師教給我們的知識每天要複習,回家寫完作業後要複習老師上課講的知識,鞏固知識點,不會的問題及時要問老師,以前學過的知識也要複習,難的題要多做幾遍。

我們每天要上面的三點總結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管什麼事情要盡心竭力地去做,同朋友往來以誠相待,所學到的知識經常要複習。

論語讀後感3

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創始人之一,他所堅持的儒家不僅僅在春秋戰國時期廣為流傳,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們編成一部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傳至今。

然而,起初我卻對孔子有着極大的成見,認為他是一個腐朽的老頭子,只因為孔子曾經説過:惟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我對這一句話感到憤憤不平,認為孔子歧視女性,還時常想着孔子的母親不也是女人麼,當讀到孔子的文章時,便和同學用惡毒的話來數落孔子,直到現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誤會了孔子,孔子所説的: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並沒有歧視女性的意思。而古時候的語言文字和現在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我真應該要學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現同樣的笑話來,我也明白了不能夠只因為個人的片面觀點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而是要根據長久的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優劣。

論語讀後感4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温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實習之,不亦説乎。”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中秋節就要到了,願大家快快樂樂、閤家幸福(*^_^*)

論語讀後感5

民族經典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縮影,要了解一個民族,最佳途徑就是閲讀這個民族的經典,而《論語》堪稱中華民族精神的典範!

初讀《論語》時,有一句話讓我感慨不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那麼,眼前馬上就要遇上麻煩了。它提醒着我:從長遠利益角度考慮問題,就能步步謹慎,積極主動地做好每個環節的工作。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更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就如《論語》中説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言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之,每天要想一想,這樣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覺努力,不斷鞭策自己進步。

《論語·為政》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定要複習老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這樣才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如果只複習老知識,不學習新知識或只學習新知識,不復習老知識的話,那學習成績是永遠不會有進步的。

宋代名相趙普有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所以不妨讀讀《論語》,相信一定會有收穫。

感謝《論語》,讓我成長!

論語讀後感6

一回家,打開電腦,閲讀着《論語》。聽到這2個字也漲了,哎,我還是對小説一類“情有獨鍾”啊!看着從未接觸過的高深,感慨萬分,我們的目光太短淺了!我看着這論語,腦子裏一片空白,看不懂啊!算了吧,今天暫時先將就一下看吧,鑽研吧,明天再買論語來讀讀。只見電腦屏幕上顯示着這麼一段文字: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後下面的解釋一大堆,我只好來概括一下啦!

“不亦説乎”的這個“説”要讀YUE(最後一個音)而“人不知而不愠”的這個“愠”字,要讀yùn。接着第一句話是説了學習的方法;第二句是説了學習的樂趣,裏面的“朋”字就是指“同學”“同班”的意思相近,也是指,志同道合的人;第三句話是講了為人的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君子”呢,也就是指有高尚品質的人。

《論語》中還有許許多多諸如此類的話,很是深奧,但弄明白了,會覺得很有道理,也會促使我們饒有興趣的讀下去,瞭解更多的知識。説實話,我現在對《論語》的看法大大改變了,我覺得《論語》這本書VERYGOOD!

論語讀後感7

讀《論語譯註》已有三週,這本書大概是同學們在所有已讀書籍中讀的最慢的一次。從不懂到看翻譯,從看翻譯到得不到智慧,讀的慢,讀不懂是自然的`。為此,推薦趙文瑄主演的《孔子》電視劇讓學生在週末的時候看一看,來幫助自己理解書中的語錄。從上課的回答中,從課後與學生的交流中,從週記中,慢慢發現他們讀出了少許的味道,這實在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事。

半部《論語》治天下,“仁者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希望《論語譯註》這本書的閲讀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智慧。

在欣賞《論語》時,我慢慢地去咀嚼它,規範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步入高一時,我急於求成,忽略了對公式定理的理解,學得不紮實,使一次次的考試失利。現在,我讀《論語》時深有體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等一些話語使我受益匪淺。它倡導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多複習,多重複更有用。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它的原則,不僅僅是學習,更是生活。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論語讀後感8

《論語十二章》節選了《論語》中關於做人做事和學習態度與方法的幾段重要內容,目的是希望大家通過應用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道德修養。如果一定要總結成一、兩個字得話,那就是“學”與“思”,這是其強調的內容!這裏就“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談談看法。温故而知新是指,能夠通過對已知事物的瞭解和掌握,去認識和判斷新的事物。

能夠温故而知新,説明這個人是有思想、有方法的,做到了學而思、思而學。“温故”不是復讀或者複述已經學到的內容,而是對已學知識的思考,同時又在思考中探尋瞭解新的知識,思想認識不斷髮展和提高所以才能“知新”。這樣的人當然也會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不論是否收徒當老師,都能起到老師的作用。而對於那些能夠做到温故知新的人,應當將其作為老師來對待,好好地向他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自己能夠做到這點,那麼自己也可以發揮老師的作用。

能夠温故而知新,説明這個人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而一個有思想、有方法,不斷回顧與思考,能夠將自己的思想認識發揚出來的人,其在品質方面應當不是問題了。因而也就具備了作為老師的條件。

論語讀後感9

《論語》子路篇第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盜)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説老實話,如果我的親人做了錯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會為其隱瞞包庇的,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是會這麼做的,人之常情嘛,不過我還能意識到我這麼做是錯誤的,而且違法,如果沒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認栽。

可孔子就能夠厚顏無恥顛倒黑白地説“直在其中矣”,你要幹壞事你就幹嘛,你還硬要強詞奪理把你幹壞事説成是“正義的”,自此之後,就開創了中國人一種很惡劣的傳統:即,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將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解釋成是“正義”“真理”。

論語讀後感10

當我看完《論語》後深受其中一句的啟發,這個句子是:“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曾經有一個例子,説是有一位青年,對愛因斯坦稱自己是“無知”的而感到疑惑不解。於是他問愛因斯坦為什麼?愛因斯坦笑着隨手拿了一張紙,在上面畫了一個大的圓和一個小的圓,然後指着大的圓説:“我的知識圈比你的大,所以未知領域的接觸面也比你大。

正因為知識的增加,所以無知感也會增強。而如果你不懂,卻裝作自己很懂,不但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會對自己產生阻礙,會讓你變得很自傲。所以不知道承認自己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明智。知識是無邊無際的,所以不知道也是正常的,不要羞於自己的無知。

我還懂得了做人要踏踏實實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孔子寫的。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個大人物,他是魯國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逝世於公元前479年。他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分為奉道、尊禮、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歡的是這幾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説學習了又常常温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還有就是”見賢思齊“這句話,讓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齊,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學習。

讀了《論語》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識。我以後要多讀一些關於論語的書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將來更好的衞祖國做貢獻。

論語讀後感12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論語》,使我對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體會。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涵蓋了哲學、政治、倫理、文學、道德等諸多方面,內容十分廣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瞭解到孔子對各個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實行“有教無類”,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他教育學生從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拿十條幹肉作學費,他沒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貴族的權利,他開創了私人教育的先河。從這一點來看,他不愧為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學習和思考的論述非常精闢,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糊塗。只思考不學習,便會疑惑不解。説明“學”與“思”結合才是學習的正確途徑。

通過對《論語》的背誦,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決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踐行它。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為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餘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裏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才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為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為仁,孔子説:“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讀後感14

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個人對該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見,見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義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會犯上,不會犯上也就不會作亂,更談不上謀反了,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通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徐志剛P1)。我們要推翻封建統治必須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鎖。《論語》自然是首當其衝。,所以,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説,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確的。打得很好。

論語讀後感15

我正在學背《論語》。在《為政篇》裏有這樣一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説,子游問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孔子説:“如今説的孝子,有人認為僅僅養活父母就算孝,可養狗和馬也要做到這些,如果不孝敬,那麼就和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我聽了奶奶的講解,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怎麼能把父母和犬馬放在一起比呢?可我細細一想,就笑不出來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今天看來,有的人已把它丟棄了。例如有些養小狗小貓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們對寵物關懷備至,人吃饅頭,貓狗吃火腿腸;人吃火腿腸,貓狗吃海鮮,寵物比人吃得還要好。有些貓狗的主人,無微不至地設法滿足貓狗的需要,卻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饅頭,貓狗在吃肉;父母在勞作,主人卻殷勤地陪貓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罵父母。這些人連父母都不愛,何談愛祖國、愛人民!想到這裏,我真想大喊一聲:“貓狗比父母還強嗎?”

道德建設,從小事做起,從孝敬父母做起。讓我們共同呼喚:中華美德快回來吧!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4rwk5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