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1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為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句話。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時常温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為學習是為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説:“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孔子,傳頌千秋萬代……

論語的讀後感2

孔子一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也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於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説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説,愛人亦是有方的,於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應該剋制、修養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説,就是“中庸”。在這一層面來説,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係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一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穫,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裏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麼,而説人必須做什麼,講情分了。孔子講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愿”(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一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一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度,至今猶然。

論語的讀後感3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回味深刻。其中,我記憶最深的有這兩句是:其中一句是,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説,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裏,不斷地積累知識;勤奮學習,從不自滿;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我是否都做到了呢?

我認為孔子這句話説得十分有道理,別人來請教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謙虛,要耐心的教給別人,不能厭煩,這一點,我覺得我做的不是很好,因為有時候朋友來問我問題時,我因為自己的一些私人的事情,會拒絕他們,我以後一定要改正。我們學習是永遠不會學完的,所以我們不要對學習輕易滿足,我覺着這一點,我做到了。我看到有的同學比我學習好,我會把他看做我的榜樣,去追趕他。追上後,我還是不會滿足,我會再去追趕更好的同學。

另一句話是: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思為下矣。”意思是:孔子説,生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的人。

背過這句話以後,我想:我是第幾等人呢?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也不是遇到困難才學習的人,更不是遇到困難也不學習的人呀!那我應該就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人啦。這正像《論語》八則中孔子説的那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民以求之者也。”我想,我就是這樣的人吧!

《論語》八則,不僅讓我吸收了許多的知識,也讓我懂的了許多的道理,對我有很大的用處,在以後的日子中,我會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好少年。

論語的讀後感4

《論語》是經典作品,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我細細品讀了這本書,感受經典的魅力。

讀着,讀着,我彷彿穿越了歷史時空,見到了慈眉善目、聰慧睿智的孔子,並且幸運地成為他三乾弟子之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那是孔子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學問都要實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勤學善問,多多發現他人的長處;"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裏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游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種種言論可見孔子對於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孝是心靈裏盛開的鮮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為永恆、持久地散發着清香;孝是一種博大,它包容世間萬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東漢孔融四歲讓梨,黃香九歲替父温席,晉代王祥“卧冰求鯉“,古人的孝感天動地,今人的孝同樣為人稱道。電視裏播放過的“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老師,不僅上課風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順母親。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家住縣城的陳老師,每週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里,帶着母親去上班,風雨無阻。從陳老師的身上,我們更深地讀懂了孝的含義。

論語的讀後感5

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定有許多艱難險阻,乍看似無法完成,怯懦退之,還是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需有百折不撓、迎難而上、永不言敗的進取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勇敢,還是固執愚蠢?不能妄下結論,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多次碰壁後已知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仍然堅定地為之奮鬥,這是執著。誰知道再多試幾次就不會出現轉機呀,或許下一次就成功了呢?孔子就這樣堅持着,許多人覺得他好傻。可他畢竟努力過,就算知其不可而偏要為之,因為他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啊。

然而有一些人不曾嘗試過,就已退縮,心想“絕對不可能完成的”。或許是真不可以,可也要試試,就算跌倒又怎樣,重新站起,繼續昂首向前。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蛹化蝶,經受破繭之痛,生命的光芒雖短暫,但過程卻是那般艱辛,可它沒有退縮,多了一次體驗,多了一份精彩。

可有時知道不可為那就不要做,死鑽牛角尖,到時受傷最多的就是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有範圍的,出界了,結果可想而知。可以執著,但不可以固執,否則最終以愚蠢代之,就泥足深陷了。

在範圍之內哪怕不行也要竭盡全力去做,成功伴着汗水,喜悦伴着艱辛,勝利屬於永遠堅持不懈者。遇到磨難,不要逃避,勇往直前,須知磨難也是助你成功的墊腳石。

“百步九折縈巖巒”,你可曾學會知難而進,逆水行舟,我的朋友?堅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走,你一定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知其不可而為之,誠哉,斯言!

論語的讀後感6

文中提到了交友的原則,于丹教授就列出了《論語》中從來不主張你去結交那些富豪、有權勢的人。她教育我們要去多想一想那些快樂的事情,去放大快樂的光芒,去抑制心底的不快,這就是一個朋友能夠為你做的最好的事情。在那個時代,物質文化生活都是極度匱乏的,但是陶淵明所倡導的田園山水詩派依然擁有着自己的快樂,這樣看來生活中真正心靈的快樂跟外在的物質生活真的不見得有緊密相關的聯繫。真正的快樂正如於丹教授説的那樣,來自於一種心靈,來自於一種教養,來自於一種憧憬。

當然了,交友之中的尊敬和尺度也是同等的重要的,“過猶不及”的重要性被強調了出來。這出自於一個典故,説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他的同學子張和子夏哪個更賢明一些。孔子説子張常常超過周禮的要求,子夏則常常達不到周禮的要求。子貢又問,子張能超過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説超過和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樣的。這裏就提到了三個原則,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話還沒説到那兒你就出來説話了,這叫毛毛躁躁,這是反映一個人的急躁,這不好。還有另外一個極端,第二種情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就是話題已經説到這了,你要自然而然的往下説,反而你吞吞吐吐、遮遮掩掩、意猶未盡,不跟大家説心裏話,這種朋友讓大家心裏也會存有隔膜。然後第三種情況,就是今天我們老百姓所説的沒眼色。拿捏好了這三個原則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像我們常説的一樣,對待友誼要我們像對待自己的眼睛一樣。我們會羨慕伯牙與鍾子期那樣知心,高山流水,碎絕琴緣的友情,也會羨慕李白與杜甫那樣的忘年好友,以及馬克思與恩格斯在事業上有所幫助,志同道合的朋友。

讀罷於丹教授的朋友之道令我對朋友的含義又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使我體會很多,使我明白了要認真面對生活,持有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他人真誠,心胸寬闊,做一個善待朋友,善待生活的人。

論語的讀後感7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傳承了五千年,為中華第一大家。《論語》這本書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裏面藴含了許多道理,讓人受益終生啊!讀了《論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孔子認為,要學習,首先應當提升自己的素養,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的人,在父母身邊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要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養提高了,在學文化知識,這樣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次,我們應該常常複習學過的知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來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知識能反覆的温習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並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修養的人嗎?學了知識,要反覆的温習、鞏固,這樣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次,應當善於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意思是:”只學而不思考,就會受矇蔽而無收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只有學習和思考一起結合,才能體現出學習的效果。

最後,應當真誠坦白。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論語的讀後感8

我國曆史久遠,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孔丘,一直以來被人們當作聖人來崇拜,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論語》。那是中華民族的精萃。雖然全書只有一萬多字,並且該書是孔子的弟子所記錄的他的學述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這位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人類教育事業的靈魂。

我看過這本書,雖然理解還不夠透徹,但手捧這本書,感覺非常的樸素和温暖,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一直被普通百姓作為人類道德的準則。

他提倡“孝道”,主張要以德為原則,去尊敬長輩,這在我們現在社會,猶其應該引起重視,不能以工作壓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輩,免得後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張用發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別人,如果現今社會,我們都能以此為準則,那麼我相信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孔子還提倡“誠信”,他説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個人要是沒有信譽,真不知道他怎麼在這個世上度過一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他更提倡“學習”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學習的心願,但可能方向和質量會有所不同,孔子當時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其實知識無處不有,就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去學。當然他提倡的東西還很多,一直為人們作為一種美德。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當今社會,各方面都在飛速發展,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引導我們中華民族走向寬闊的大道。

論語的讀後感9

孔子的《論語》語言深奧,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只知道《論語》是一本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一概不知。之前我對它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寒假我通過讀《論語》寫讀後感的活動,讓我對這部著作有了一點了解。

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而且十分嚴謹的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在《論語》中還有一些特別適合國小生學習的,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前半句的意思是説死讀書而不會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後半句是説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不解,最終一無所獲。所以我們從小就要既勤於學習,又善於思考,不死讀書,把書讀活。還有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講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我們學習了一些知識後,要反覆地温習,就會有新的發現,獲得更多的知識,有更多的收穫,甚至最後可以成為老師去教別人了。

正如孔子所説的,我們不但要把書讀活,還要反覆地温習,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就要努力做到這些方面。在學數學上,不能只會死記公式,還要靈活地運用到題目裏,不能同樣類型題目換了個説法就不認識它了。在語文學習上,我要有耐心,把文章認真仔細的多讀幾遍,分析透徹作者的寫作感情和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樣就會對文章更加了解了。

總之,看完《論語》後,我受益良多,它不但對我的學習很有幫助,而且還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要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棄,學會寬容,學會捨得,學會立志。它是道德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閲讀。

論語的讀後感10

《論語》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的日常對話,卻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我們的現代化社會,論語中的思想依然具有意義。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我們變得浮躁,尤其是對於金錢名利的追求,有時甚至使一些人迷失了自我。而《論語》中有這麼一段對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段對話講的是子貢認為境界,重在”剋制“二字,剋制內心的慾望而達到清心寡慾,實則可取。然而其危險萬分,稍一動搖,便至於不仁不義之地,實在不夠堅定。而孔子所謂的君子,則將德行化為自發之道,由內心順乎自然地感到快樂與敬禮,則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慾望功名如何進攻,都不可動搖,才是正道。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以為做到子貢所説的就好了,其實孔子所指的自發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為人處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獨到見解。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意思是人不莊重,就無威嚴可講,品行浮滑,學問的根基也不能穩固。作為君子,應該有忠信的品德,不要輕教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失,不要放棄對德行的追求,不要害怕悔改。人誰無過。君子與小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不堅持過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氣。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隨時把自己的行為努力向好的一方矯正。君子,不過是內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論語的讀後感11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為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説:“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為父親温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為,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為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為,自己的行為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説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

論語的讀後感12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論語的讀後感13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意思是孔子説: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出來卻説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一個方面的東西,他卻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幾方面的東西,那就不再教了。

由此我想到了“啟發式”教學原則源於此。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規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採用多種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的一種教學指導思想。

一、 啟發式教學確立了主體教育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啟發式教學中,教師把主要精神和時間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在“導”字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使學生始終處於自覺、積極的心態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上,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説英語讓學生通過觀察領悟,去理解意思,教授一個單詞時進行短語句子擴展,讓學生自己嘗試着説,發散學生思維。

二、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導”上,是教學任務的領導者,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求知的啟發者,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生髮展多種可能性、選擇性、可變性的調控者,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引航。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研究學生的內心想法和需求,從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動機水平的實際出發,採用風趣講解,設疑引思,模擬演示等有效措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應有的進步。在啟發式教學中,如果沒有教師的設問,啟發式難以想象的。正是教師所提出的啟發式問題,使學生的“頭腦庫存”中引起碰撞,迸發火花,把學生現實的惑和原有的見聞體驗認識溝通起來,最後水到渠成的解決。可見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論語的讀後感14

孔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從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中來認識他。

這學期讀了《論語》,我發現,孔子給弟子教學時,常常會在很自然的氣氛下,誘導學生抒發自己的理想抱負。孔子從不以聖人、仁者自居,卻能好學不厭,誨人不倦,安貧樂道,儘量做好自己本分內的事情,並且能隨時勉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修養境界。

眼看時局紛亂,孔子有心出仕濟助世人,但他卻絕不肯違背道義和原則,絕不委屈求官。雖然屢屢受到只求潔身自好的隱者嘲諷,他毅然不消極,仍抱持積極進取的精神態度,努力推行正道。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態度謙恭而温和,言行平實而得宜,待人親切而有情,對物也取之有節。也正是孔子的這些優秀品質,使他深得弟子們的推崇和敬仰。從中讓我看出來孔子的梗概,讓我獲得很大啟示,也豐富修養了我的身心。

孔子讓我懂得,在日常做學問的時候,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要有踏實的求學精神,要有善於向一切人學習的謙虛品質。“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讓我懂得要有勤奮學習的精神,學習上要經常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思考和學習同樣重要,讓我懂得做學問要有求實的品格,要善於反思和總結,更應該有謙虛的態度,並且要講究方法和技巧,這對我的高中學習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讀了《論語》這本經典著作,讓我對孔子有了更多的崇敬,我深深地感到,孔子和《論語》,不僅對封建中華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的智慧和思想對我們中學生,乃至對我們整個社會和人類文明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和指導力。

以後,我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搜索更多關於孔子的知識,我會努力學習孔子的優秀品質,我會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學識。

論語的讀後感15

最近,我在本校教師閲覽室有幸拜讀了《論語中的大智慧》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裏,仍然那麼實用,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對當今時代的人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在為人、為政等諸多方面如何實現心靈所向往的那種理想追求。讀論語讓人感覺視野開闊、豁達開朗、風清氣正,充滿智慧。

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孔子説:國君以道德教化治理正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羣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孔子主張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原則,這段話代表了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

其實,德治正是中國儒家文化所極力倡導的治國理念。《論語為政》在第一章就提出為政以德的思想,堪稱儒家德治的總綱。在《論語》的其他篇目中,孔子也曾多次談到執政者的品德的重要性。

又如:子曰:政者,正也。子辛以正,熟敢不正?(《論語顏淵》)戰國的儒家孟子把德治推到了極致仁改。孟子周遊列國力勸管理者施行仁政,還説如果能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改,那麼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這就是説,一個人如果把仁政作為執政的基本理念,治理天下就會成為一件非常簡單而輕鬆的事情。這是孟子所想象出的天下大治的理想狀態。

在治國上,儒家特別強調道德的作用,但也絕不排斥法治的作用。除了為政以德,孔子還認為從事政治要寬猛相濟。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轉昭公二十年》)

孔子只是傾向於以德治為主,而以法治為輔罷了。由此可見,德治和法治這兩種治國方略,就好像人和兩隻腳,哪一隻都不可偏廢。

德既是一種坦誠的態度,也是一種寬容的胸懷。寬容,使人擁有博大的心理空間。治國如此,做人也罷。

標籤: 讀後感 論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jkyqp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