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學而篇的讀後感

學而篇的讀後感

學而篇的讀後感1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着道理,隱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會被此刻的人們所理解,但他在我們看來,也是一本凝結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着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着一位古人的思想,它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學而篇的讀後感

曾有這麼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纂《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着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有着此刻人們也不及的睿智,他在現代,已經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叫孔子,它叫《論語》。

孔子,他被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稱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論語》,它被北宋政治家趙普稱作半部《論語》治天下。

孔子有着正直的品行,他也有着對未來完美的期望,因此他説: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正直的人也能夠光明磊落的生活在社會之中,這不禁讓人對這句話產生了懷疑。但是,不正直的人大部分心中有愧,在經歷過事事順風後,也會翻跟頭,不管以前是多麼呼風喚雨,這一個跟頭會讓他栽在所有人的面前,一蹶不振。

比較好的一個例子便是97年國家税務局局長李真

他原先只是一位教師,但他覺得枯燥無味,很快便厭倦了。後在家人的幫忙下,於1982年3月調入張家口市某研究所,後又成為張家口市計委的一名幹部。由於人際關聯的緊張,李真無法在計委工作下去,1988年,李真調入了張家口市油漆廠。為了在仕途上能夠儘快騰飛,李真透過關聯偽造了幹部檔案:本來自己是個預備黨員,卻搖身一變成了正式黨員;行政職級本來是個科員,但幹部履歷表職務一欄裏卻變成了正科級。由於使用不正當的手段,他很快成了國家税務總局和省人民政府的雙料後備幹部。

隨着職務的升遷,伴之而來的是不擇手段的攫取,從李真就任省委辦公廳祕書到被任命為省國家税務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的7年間,他利用職務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814萬餘元;夥同他人侵吞中國東方租賃公司河北辦事處人民幣、中興電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計摺合人民幣2967萬多元,李真從中分得財物共計摺合人民幣270萬餘元。

這樣使用不正當手段的方法固然收穫的速度異常快,但同樣,讓他貪污被發現時,等待他的,就已經是冰冷的槍口了。難道他在貪污的過程中沒有一點點心慌嗎?這樣的來的,使用時都不會覺得可恥嗎?他自己就應很早便料想到了自己的結局,只是被錢財迷惑,失去了人性本善的那顆心。做的不是光明磊落的事情,肯定不能坦然的理解所給予自己的收穫。

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於是他又説: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他很重視修養的全面發展,因此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也以身作則地用他的事例告訴我們該如何做,要如何做。

於是,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説: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北宋政治家趙普説:半部《論語》治天下。

學而篇的讀後感2

讀了論語通譯,雖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譯成現代文,但是在註釋的幫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訴我們的。覺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時就能明白的這些道理,為什麼那麼多的人到此刻都還不明白。公司寄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明白,個個都渴望明白。人們視明白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期望人與人的相處就應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明白,恐怕是不可能吧。正因,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一樣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明白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明白,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但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為什麼必須要他人明白,必須要他人明白?其實,應對種種的不明白,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應對,不被明白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説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為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明白?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明白,又怎樣?I衞真理?他們最初不被理解,是正因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正因他們敢於在不明白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明白這個東西。他們能夠追求別人的明白,以別人的議論為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為了所謂的明白,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明白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明白別人,並換取別人的明白嗎,不是這樣的。

明白不僅僅僅只是你需要別人來明白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為什麼要逼迫別人明白你,難道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這樣作難道不會太悲哀了嗎?於是,終日沉浸在觀察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之中,優柔寡斷,碌碌無為。不再發奮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發奮實現自己的價值,卻只是追求明白。明白不是牽強的,是需要別人有和你相同的東西然後互相共鳴而產生的。就算不被明白,又有什麼關聯,只要我們能在某些方面明白了別人,想必別人也必須能明白你的吧。孔子很早就這麼説過了,不擔心別人呢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明白別人。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不光為明白而活!

明白萬歲?

不被明白又有何妨。

學而篇的讀後感3

上了大學以後很少有機會再坐下看靜靜的看看書,不是沒有時間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的,充實的生活,手捧一本書,就像擎着一樽美酒,細細品味,沁人心脾。如今,校園裏颳起一陣讀書熱的風潮,整個校園都沉浸在讀書的海洋中??我作為一名護理專業的大四學生,每天都忙於最後的課程、論文、試驗、工作等等,雖説是焦頭爛額,但也不願意錯過這樣好的機會,偷得浮生幾日閒,靜下心好好的讀一本書。於是我拿起了《論語》。特別是其中的第一篇《學而篇》更讓人感觸良多。

《論語》裏面記載的是他和他的弟子們言行的書,孔子學説的核心思想是“仁”,所以在《論語》中始終如一地貫穿了他的這一思想。通讀論語,不難發現,雖然《論語》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但是從出發點到終結處都貫穿着一個“學”字。也就是第一篇學而篇實際上也是貫穿了全書的佳作。《學而篇》是《論語》的開篇之首,共十六則。從為學、為人出發,講的是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使我受益匪淺。

為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這句話我們從國小的時就開始背誦,那時候感覺是如此額生澀難懂。老師耐心的給我們講解這句話的`意思,學習了再時常的温習和練習,這不是很愉快嗎。於是小小的心裏便記下了這淺顯的意思,但離親身實踐還差很遠很遠。突然發現,其實很多人生中的大道理,我們小的時候都已經學過了,變成脱口而出的句子。但是這些句子,只有經歷歲月的洗禮,個人的成長,成熟之後,我們才能真正意義上的體會到。並且讓這些句子真正的給我們帶來益處。這讓我想起我們的四六級考試,很多同學為了通過考試而臨時突擊背單詞,抱着僥倖的心裏,臨陣磨槍,不利也光,但是結果卻收效甚微,再後來就放棄了。自嘲説是已經過了學習的年齡。但是實際上呢,學習的過程是不可以偷懶的,而是一個不斷努力,積累,沉澱的過程,並且要時常學而時習之、温故知新。我想如果大家都抱着這個的想法去學習的話,一定會獲益良多。

為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弟子們,在家裏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尊敬兄長,言

行謹慎而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仁德之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的話,就要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可見,從古人開始,就已經很重視德育了。反觀現代教育,“德、智、體、美、勞”中的“德”字已不再為首了,學生的成績,學校的升學率。都反覆的提醒人們“智育”的重要性。試想,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都不懂的話,那麼內心也一定沒有一個準確的價值觀,即使他學習再好,智商再高,恐怕對他人對社會也不會有太大的貢獻。

做人和做事都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僅僅《學而》這一篇文章就可以讓我們懂得這麼多為學為人的道理,更何況其他的篇章了。因此,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認真品讀。

學而篇的讀後感4

論語的樸素和温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是不是在這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説: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同樣,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説,一個人如果沒有信譽,就好像這個車子有了橫木也是虛架

上的,沒有關鍵的木銷,不就無法行走了嗎?對一個人來説,信譽是什麼呢?是你行走於世界最基礎的那個保障。

也就是説,只有靠信譽,才能把人生這輛車驅動起來。只有信譽,才能夠讓你不管穿越什麼樣的風險,坎坷,都顛仆不破,而在坦途上一路前行的時候,也能夠保障你的速度。就是正因有信譽,才讓你始終是一個完整的人,能夠立的起來。要是沒有信譽,就缺少了安身立本最根本的條件。

不足一萬六千字的《論語》翻下來,仁這一個字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能夠説,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裏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于丹認為,仁愛首先是一種人格情懷,它就應表現為一種高風亮節,一種胸懷大志的氣度。我們那裏説的仁愛,不是婦

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惠,而是一種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擔當的遠大情懷。

曾子以前説: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作為知識分子,他不能夠不剛強而有毅力,正因他肩上的職責太重大了,道路太遠了。

有時候,仁愛是一種身體力行,點點滴滴的行為,它不僅僅讓別人受益,它也會讓自己有收穫。仁愛是一種不斷積累,他需要我們自身的時時呵護。人在生命流光的陶之下,如何時時呵護仁愛,會決定我們跟世界之間建立什麼樣的關聯。

標籤: 讀後感 學而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rg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