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六篇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六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後感的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讀後感的作文集合六篇

讀後感的作文 篇1

出於對科學家的喜愛和崇拜,我閲讀了那本著名的《時間簡史》,它的作者是大家都應該知道的愛因斯坦的同行——史蒂芬霍金。

一、對霍金——一代大師的榜樣

自患異症,身不由己。卻意志剛毅,才思迅捷,為此浩瀚之文,足可見其氣之深廣。此書絕非僅以理科專著自居,更溢人文情懷並與機智修辭。此舉,實深刻記於我心,令我無能忘之。文中多有將深艱科學原理設喻為普通生活場景之實例,其構思之絕妙,設喻之恰分,使人歎絕,不禁復感於霍之迅捷才思。如有幾例:霍將自旋為2(即旋轉一圈兩次重複自身)的粒子比喻為撲克牌中Q,仔細觀察不難發現,Q正是旋轉一圈後,兩次回到自身。又如,霍將時間無序度的箭頭成比作打桌球,打一杆後,原先有序的桌球,被分散為無序,而再打一杆使之重新回到有序的狀態是極不可能的。由此而揭示出時間作為熵的熱力學箭頭。如此之例,不勝枚舉。作者使一本原先註定對常人繁雜、枯燥、乏味的理論科學知識專著,變得如此豐富,多彩而有趣,實在值得稱頌與敬佩。

二、對翻譯——中國應試教育犧牲品

説實在話,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同志,語文水平實在不怎麼樣,(當然其理科水平當然是冠絕中華的)。翻譯的內容至少有好幾處是按照英國人的語句而不是中國人的習慣去譯。是比直譯更為落後的硬譯,這把原先並不複雜的內容譯得反而看不懂,特別是在長句複句的翻譯時,作者的語文功底就更為捉襟見肘了。

我並非想在此吹毛求庇,去挑剔譯者的辛勤勞動,只是由此看到了應試教育培養的所謂的專業人才的缺陷。這使人都走上了獨木橋,視野狹窄而最終寸步難行,有些人僅憑一張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就大搖大擺地進入了清華園,但是真要寫論文、寫科研報告時,文筆上的粗陋就會使文章晦澀難懂,毫無價值。相比之下,霍金卻可以稱得上是個全才,不僅智慧卓羣,視野開闊,其所作文章同樣是想象豐富,用詞準確,形象生動,這是我們中國人值得思考的。

三、對內容——回味中帶着思考,思考後更是回味

讀書使人明智,此言非虛。《時間簡史》一書就是把讀者引向宇宙的起點和萬物的本源,從而引發我們對個人、對同伴、對事件、對社會、對生命、對世界、對意識等的思考,進而使我們在自身尋找本質。無意中便提高了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書從宇宙圖象説起,系統地介紹了時間、空間、量子、自然力、黑洞、蟲洞等內容。我們在與作者一同思索中,墮入了科學的迷幻之網,似乎時而看見一絲亮光,也許那就是未來的可以認識的世界。

1、時間有初始嗎?它又將在何地終結呢?宇宙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

愛因斯坦在發現廣義相對論以後,曾經竭力尋找一個理論,以使得令人討厭量子論不再這麼隨意。我也曾經討厭那種基於統計學的偶然性,那時候我相信世界是一部完美並且嚴格的機器,每件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我對那些試圖證明世界絕對準則的人和文章懷有很大的興趣。霍金預言20xx年左右人類能夠發現絕對真理——數學上的,所以我也想看看他寫的這本通俗讀物。

我喜歡時間這個概念。我認為人存活依靠的是大量的記憶,而這些記憶在時間上看上去是離散的,不連貫的。(顯然,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但物質被證明並不是無限可分的!我這個想法真可怕,我害怕會損害一切和空間時間有關的定理。因為那些定理中,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的,是理想的數學狀態。好在霍金説,物質的不可分是因為我們能提供的能量不夠大。)在數學意義上,我們走過的時間顯然是無限個點連起的連續直線,但我們卻只能存活在某些明確標出的點上。換句話説,那些被我們拋棄的點是時間的渣滓。每個人的座標點不盡相同,但有些歷史事件卻顯著地成為所有人或一羣人存活的憑籍——那被茨威格形容為聚集在避雷針尖的電荷。在霍金的描述下,因果關係明顯存在,但是被擴大到光速以內。這種寬容的宿命論帶給人無窮的遐想。

2、是不是會在某一天,所有的理論都被證明為正確的?

時間作為一個活動的直線軸看上去和沉靜的空間相異。其相異性在於——任何生物都倚賴時間,不論是一維、二維或者三維空間裏的生物。對於宇宙的有限無界的概念,愛因斯坦早就構想過。他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説法:能量應該守恆。如果宇宙是無限的話,能量會源源不斷地流失,於是熵必然減少——這在他看來是不可能的,儘管熱力學第二定理是一個非常局部的定理。唯一能夠保證能量守恆的概念就是宇宙是有限的,並且是無界的。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這是先哲對宇宙作出的精準描述。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形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裏,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子的。

按霍金的説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另外,佛教説: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書裏比較吸引我的令一個説法是“空間和時間變成動力量。當一個物體運動或一個力作用時,它影響空間和時間的曲率;反過來,空間——時間的結構影響了物體運動和力的作用方式。空間和時間不僅去影響,而且被髮生在宇宙中的每一件事所影響。”這段話看起來,似乎説得和全息論是一個道理,但是前面的光錐理論明顯和這個理論有矛盾。這使我很困惑。後來我才發現,光錐是從狹義相對論推出的;那段話是從廣義相對論推出的。也就是説,從局部理論推出的定理也只適合於局部討論。這本書提供的不是終極定理,而是對宇宙的一種科學意義上的看法。

讀後感的作文 篇2

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總有一些“好事者”,樂此不疲地關注身邊萬物的成長,並且躬下身姿,細緻觀察,以友善、恭謙之心和動植物們交結朋友,並用手中的筆記錄它們的行蹤。其中,美國田納西州西沃恩南方大學生物學教授哈斯凱爾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在《看不見的森林》這部具有生態學與文學雙重特色的作品裏,忠實地敍述了身邊自然界物種之間鮮為人知的各種生存之道。

哈斯凱爾是一個學識淵博且很有人文情趣的學者,其文筆細膩、語言生動、表述準確。他並不滿足於曲高和寡的文獻研究,而是津津樂道地把眼光投向了大學附近的一小片森林,並將這塊荒地命名為“壇城”,在這座“自然城邦”裏,他密切關注着春夏秋冬動植物們的生存方式。隨後,他將觀測感悟整理成教學資料,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而所有的資料編在一起,則有了這本《看不見的森林》。

《看不見的森林》一經出版,就引起美國各方的關注,並獲得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美國國家户外圖書獎等各種獎項,且入圍普利策獎非虛構類最佳作品。眾所周知,這種生態與人文跨界的作品,若想出彩談何容易,這考驗着作者的科學認知、人文素養和文字功底。此書之所以斬獲諸多榮譽,一方面表明本書內容與文筆經得起檢驗,另一方面也表明自然生態之問題,已經逐漸由邊緣走向中心,被全社會所關注。

正如本書副標題“林中自然筆記”,這是一本生態觀測筆記。書中,身為生物學家的哈斯凱爾,以一年的時間為主線,在每次的觀測中,試圖揭開森林裏動植物的生長、生存規律及其未來的命運。“壇城”是名副其實的自然城邦,也是整個自然界的縮影。書的每一章節中,都以一次簡單的觀測結果作為行文之起點,比如藏在落葉層裏的火蜥蜴,春天裏野花的初次綻放等。通過這些觀測,哈斯凱爾編織了一張動人的生態網,向人們耐心解釋最小的微生物和最大的哺乳動物相互生存、相互依賴的科學結論,並剖析了延續數千年甚至數百萬年的生態系統是如何形成的。此外,他每天都會在這座“自然城邦”裏漫步,梳理動植物之間盤根錯節的敵友關係。每一次踏進壇城這座自然城邦,對哈斯凱爾而言都象徵着人類與自然的親密對談。

閲讀本書,不僅像經歷了一次探尋物種奧祕的旅行,更會被哈斯凱爾精湛的文筆和科學見解深深折服。例如第一篇“夥伴關係”中,他把觀測點瞄準並不顯眼的地衣。生物學中,地衣是低等植物,因為匍匐於大地和巖石之上,和挺拔偉岸的大樹無法相提並論。然而,哈斯凱爾認為地衣是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其頑強的生命精神非其他物種所及。他寫道:“地衣並不像動植物一樣依賴於水,在潮濕的天氣裏膨發,在空氣乾燥時癟縮。地衣細胞在冬天睡得不沉,冬季只要天氣稍稍放暖,它就能快速恢復生機。”更為難得的是,哈斯凱爾對自然物種的觀測不僅富有人文之意藴,而是從生命科學層面,對物種起源演化、生長規律、生命基因進行了嚴謹理性的梳理。因為在哈斯凱爾的眼中,自然界中的物種都有着獨特的生存之道。

作者試圖構建起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城邦”。在這個城邦裏,動植物相互依存,卻又按照各自的生活方式生存,這裏有寧靜也有喧譁,有強者也有弱勢,有豐饒也有貧瘠,有尊貴也有卑微。哈斯凱爾在這座自然城邦裏,找不到人類的高貴感和優越感。同時,也給讀者以啟示:在大自然這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所有的物種都有存在的理由和價值。人類也應盡力維持,而不是打破物種之間的平衡關係。

讀後感的作文 篇3

“一副神祕的紙牌,每一張上面都有一顆寶石,月圓之夜,這張牌可以使人願望成真.然而,萬一抽到的是一張黑色的冰寒水晶,下場可能是下地獄…”

《致遺忘了我的你》講述了七個人在失意,感傷,無助之時遇到了能幫助他們實現願望的寶石魔牌,他們半信半疑的對着月亮許下了願望,但最後都發現自己得到了想要的,卻陷入了另一種迷茫,失去了更重要的,也只有最後一個人能夠釋懷。

小提琴手的故事在我的腦海裏一直揮之不去。故事主角邢志仁通過魔牌實現了他成為出色的小提琴手的夢想,但帶給他的榮譽背後還有痛苦。

如果我是那個小提琴手的話,我的選擇也許與他一樣的吧。但是這樣的成果有什麼意義呢?不過只是一個作弊的“天才”罷了,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實力,也無法享受通過努力實現夢想的幸福。

試想,如果那副寶石魔牌被一直傳下去,結果會怎樣?如果有一天,你手裏有了一副這樣的寶石魔牌,你又會許下什麼願望?

似乎那些大願望,無論哪個,終會一些遺憾。不管許下什麼願望,要名利,要愛情,要成功,要一切自己想要的,而當自己得到一切時,就再也無法放過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知道自己人生的真相,而到那時,當初許下的願望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

或者正如小説開始時的那段小字所寫:

‘月夜寶石,賜我願望’

寶石魔牌能實現任何願望,

願望實現以後

命運也會朝着

意想不到的方向扭轉

你,真的要許願嗎?

與其伸手接過這副別人遞來的寶石魔牌,不如自己親自打造屬於自己的“魔牌”。對於願望,“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讀後感的作文 篇4

《霧都孤兒》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是狄更斯這位享譽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它揭露了隱藏在倫敦狹小、骯髒的偏僻街道里的恐怖和暴力,也展示出了18世紀倫敦罪犯的真實面目;同時,狄更斯還試圖説明:善良最終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霧都孤兒》不僅吸引了評論家和公眾的注意,同時它背後潛藏着的那一種強烈的情感不僅打動了與他同時代的讀者,也深深地打動了我。

《霧都孤兒》中主人公的英文名字為OliverTwist,而Twist其英文意思是“扭曲,曲折,使苦惱”,這暗示着主人公Oliver的一生很坎坷,要經歷很多的痛苦。在這個對社會進行抗議的情節劇式的小説中,奧利弗被當作一個主人公,其目的不是要觸動我們的文學敏感性,而是要打動我們的情感。

奧立弗·退斯特出生於19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所濟貧院,他媽媽用冰冷而毫無血色的嘴脣憐愛地在孩子的額頭親了一下後倒過去,嚥了氣。沒父沒母的奧立弗的童年過得極其悽慘,最初的9年是生活在一個管理不善的孤兒院,之後被轉到收容成年人的濟貧院。濟貧院是維多利亞時期中產階級建立的用來收養窮孩子的機構,因為人們認為窮人的身上有固有的惡習,窮人的家庭造就了這樣的惡習,為了阻止這樣的惡習產生,所以窮人夫妻就要分開,以阻止他們生孩子,從而減少下層社會的人。但可以這樣形容當時的濟貧院:濟貧院給窮人提供的是慢性捱餓的機會,而在街頭則是快速餓死。奧利弗和他的小夥伴們忍受着“慢性飢餓的折磨”。曾給我留下一個特別深刻印象的鏡頭是:一天晚上吃飯時,一個小孩子跟其他小孩子説,如果不給他多吃一碗粥,説不定會吃了誰。孩子們都很害怕,於是抓鬮決定誰輸了就要為那個孩子多要點吃的來。奧立弗輸了,於是午飯後,其他孩子堅持奧立弗在晚飯時多要點食物。他的請求震驚了當局,結果使他們出5英鎊作為酬金,要人把他從他們手上帶走。因而可見,《霧都孤兒》是對維多利亞時期窮人的社會境遇的嚴厲批判。

《霧都孤兒》的起勢情節是:絕望之中的奧立弗在黎明中出逃,奔向倫敦,在倫敦城外,又餓又累的`他遇到了一個與他相仿年紀的男孩—傑克,傑克讓他住在自己的恩人費金的住處——實際上是一個竊賊之家,費金這個“枯瘦如柴的猶太老頭”兼職為犯罪頭頭專門訓練孤兒為他偷東西。經過幾天的訓練,奧立弗和其他兩個小孩被派去偷東西。當奧立弗看到他們偷了一個老紳士的手絹的時候,嚇得拔腿就逃,他被抓住了,但勉強地躲過了指控,沒有因偷盜被定罪。布朗羅先生,就是手絹的被偷者,把發燒的奧立弗帶回家中護理,讓他恢復健康,原本以為黑暗的生活會遠離他而去,但是費金賊幫裏的兩個大人賽克斯和他的情人南希把奧立弗抓住,並送回費金那裏。在《霧都孤兒》中,頗具爭議性問題的人物是南希。南希在道德上的複雜性在幾位主要人物中是很獨特的。南希自幼便是一個小偷,飲酒無度,而且是一個妓女,她所陷入的罪惡為她的社會所不齒,但當她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奧立弗這個她並不是很熟悉的小孩時,她的行為又是最為高尚的。正因為南希,奧立弗被狄更斯掩藏下的真實身份才有了漸漸浮出水面的一刻。

隨後,費金派奧立弗去幫助賽克斯搶劫。奧立弗被那家的僕人用槍擊中,賽克斯棄下受傷的奧立弗逃跑了。上天可憐善良的奧立弗,他被住在那裏的梅萊太太和她漂亮的養女露西收留了。奧立弗開始了一種新生活。他常常與露西和梅萊太太外出散步,有時露西讀書給他聽,他也努力地學習功課。他覺得自己好像永遠把罪惡,艱辛和貧困的世界拋在背後了。小説中,梅萊太太和露西所擔任的母性角色使奧立弗第一次生活在正常的家庭當中,在她們母親般的關愛下,奧立弗在鄉下度過了美好的夏天。並且在梅萊一家的幫助下,布朗羅先生和奧立弗又團聚了,並消除了彼此間的誤會。隨後,布朗羅先生找到孟可思,追問奧立弗的真實身世,真相終於大白。原來孟可思是奧立弗同母異父的,和費金一起密謀陷害奧立弗,使之聲名狼藉,並且是病態的,品行不端的壞兄弟,而且還查明瞭露西是奧立弗的親生阿姨。

小説的最後總結了狄更斯的道德和宗教觀念:如果沒有強烈的愛,沒有博愛之心,如果對以慈悲為準則,以博愛一切生靈為最高標誌的上帝不知感恩,那是絕對得不到幸福的,因而,有罪惡的得到了嚴厲的懲罰,窮兇惡及的人物到最後仍承擔着罪惡,相應的,好人終究有好報,布朗羅先生收養了品性善良,道德高尚,寬容仁慈的奧立弗,他們和梅萊一家一起回鄉下,從此過着幸福的生活。

讀後感的作文 篇5

在一位長者的推薦下,我花了近一週多的時間認真看了《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但是老實説,有些地方是囫圇吞棗,有些地方乾脆根本看不懂。但這並不妨礙我從這本書中獲得許多關於經濟全球化的認識。我敢説,如果讓我們去看一些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書籍,不是看不懂,肯定就是看不下去。這本書讓你在閲讀的樂趣中瞭解經濟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在我看來,他是一個帶有濃厚國際記者背景的作家,這本書與其説是介紹經濟全球化的書,不如説是一本以經濟全球化為主題的長篇新聞通訊加狂想。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己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對比,確實感到經濟全球化洶湧而來,同時也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同一個時代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我竟然在自己狹隘的小圈子裏生活了三十多年,實在是令人震驚和羞愧。

弗裏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象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絃的懸疑小説。但讀完之後,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並不是經濟學家,因為他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過於隨意,有時為了生動就捨棄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過於認真,需要去偽存真。

我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來源於傳統的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就像我們大多數人瞭解費爾巴哈和黑格爾是從認識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開始的一樣,但這一點並不妨礙我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的認同感。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決定因素是生產力,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學技術,而我們平常眼見最多的東西--形形色色的經濟現象,社會現象,乃至文化現象和生活方式均來源於和決定於我們肉眼看不見摸不着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所以從這一點來説,是人類的智慧,是科技造就了過去、今天和未來。在原始社會,一切愚昧和文明均產生和決定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儘管他的表現方式千差萬別或者説今非昔比,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規律並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同樣如此。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和時空感消失了。我們甚至能常常感到和布什或者是內賈德坐在同一條板凳上。這就是技術,把這個世界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弗裏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特別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歎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弗裏德曼對環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

讀後感的作文 篇6

今天,我看完了《悲慘世界》。我對當時社會感到不滿,也對主人公的命運而歎息。

小説的主人公叫冉阿讓,他一直幫姐姐照顧孩子,可是因為有一年實在沒有吃得了,他便打碎了麪包店的玻璃窗,偷走了一條麪包。後來被警察沙威抓入監獄,因為他又四次越獄,前後被判了十九年。

出獄後,他就一直揹負着犯人的罪名。沒地方住,也找不到工作。於是他決定棄暗投明,便來到了沒人認識他的地方,開始了新的生活,並自稱馬德蘭。馬德蘭先生憑着自己的努力開了一家公司,專門幫助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很受人們愛戴,很快當上了市長。

他的公司分男女車間,在女車間中有一個叫芳汀的。她有個一女兒,珂賽特,寄養在一個旅店老闆那裏,她以為女兒生活的很好,但實際上珂賽特已經被當成傭人了。而芳汀也被車間管理員解僱了,可她以為是馬德蘭這麼做的,十分恨馬德蘭。沒了工作的芳汀,只好賣了自己的頭髮和牙,但她不久之後就病倒了。這時,馬德蘭市長知道後,便前來看望芳汀,並説出真相。芳汀知道以後,就讓馬德蘭市長把珂賽特接回來。可是芳汀不久之後就死了。這時,因為法律濫判無辜,冉阿讓再次入獄,可是他們卻抓錯了人,馬德蘭市長為了不連累他人,就去自首了。可是他為了遵守對芳汀的承諾就越獄了。到了那個旅店後,冉阿讓花重金接走珂賽特後便來到鄉下………

幾年過後,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回到了城市,但為了不被追捕,他們租了好幾套房,但冉阿讓平時都不敢上街,因為市民們都忘記了馬德蘭市長,而只記得冉阿讓。

又過了幾年,馬呂斯對珂賽特一見鍾情,並很快結了婚。冉阿讓便自己居住,最終在孤獨中慢慢老死………

讀完後,我對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感到十分不滿,難道犯人就不能棄暗投明嗎?警察就一輩子是對的嗎?不,我認為應該多給別人機會去證明自己,而不是拿他的一段時光衡量他一生的做法。我們應該多寬容他人。

標籤: 讀後感 六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rv16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