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娛樂至死》讀後感

《娛樂至死》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娛樂至死》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娛樂至死》讀後感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書中寫道“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書中還提出這樣一種預測:“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句話充滿警示意義,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一些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活動,當然,在我國,就目前而言,政治不太可能成為娛樂的附庸。

芒福德的著作《技術與文明》中,展示了從14世紀開始,鐘錶是如何把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約時間的人和現在拘役於時間的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難覓蹤影,對日月變化和季節更替熟視無睹,時間都成了精確的數字,冰冷得讓人麻木,但它的流逝又讓我們慌亂。

時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時間的秩序》作者卡洛·羅韋利認為“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聯結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存在於時間中。”這個觀點其實蘇軾也同樣表達過,“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雖然一切偶然無定,但若有共享回憶之人,便擁有了人世間的温馨,因此要注重人生體驗、善於發現生活之美。作者還在書的'最後寫道“我們渴望永恆,我們忍受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因時間而受苦。時間即苦。”聽起來,很悲觀,就像叔本華説人生本就是無意義。你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認同,甚至踐行上述觀點,當然,你還可以有其他的觀點。

作者尼爾·波茲曼在書中寫道“在閲讀的時候,讀者的反應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對印在紙上的句子,讀者看見的是一些冷靜的抽象符號,沒有美感或歸屬感。所以,閲讀從本質上來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我審視自身,我平時説話喜歡用熱梗,聊天離不開表情包,算不算對理性閲讀消亡的妥協呢?能靜下心閲讀,更多的時候是在讀專業書籍,複雜術語和晦澀難懂的語言不得不用盡腦力去理解。可是,大腦總容易偷懶去接受奶頭樂,刷刷微博,逛逛豆瓣,玩玩知乎,看看B站,接收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又看了些什麼。柯勒律治有言到“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也許很能代表現在的信息環境:我們身處信息的海洋,尋找有用的信息卻如此費力。作者提出“現代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信息的態度: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作者説偽語境的作用是為了讓脱離生活、毫無關聯的信息獲得一種表面的用處。其實,網絡上很多視頻彷彿要告訴你各種經驗,然而對我們生活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聯繫和作用,唯一的用處是娛樂。

作者在論及電視時評價道,無聊的東西在我們眼裏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在如今網絡時代,脱離了熱門梗和表情包,便顯得無趣呆板,嚴肅地公眾對話轉化為幼稚的嬰兒語言,許多人已面臨着文字失語的問題。此外,很難想象過去創造計算機的人在期望未來的人如何使用計算機創造什麼偉大的事情,怎麼會預料到我們很多人用手機在看貓咪拉屎的視頻(當然,我不是説貓咪拉屎就一定是小事哈),又怎麼會體驗到我們整活惡搞視頻的樂趣?甚至,如果我們中的某些人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模式,那麼在我們看來,是這些人不合時宜、行為乖張,而絕不是這個時代有什麼問題。

相信,我們不少人已經發現生活的空虛和痛苦之處,苦惱着自己為什麼沉迷於奶頭樂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人的成長是依靠自我反思和內省,當被喂各種雜七雜八的思想時,這個人是被視為沒有尊嚴的客體,無論怎麼競爭,也不過是垃圾羣裏競爭,看誰不那麼垃圾,最終,整個社會朝着沒有希望的方向發展。不妨,停下來,,着眼於自身,不被各種高效做事技巧和時間管理方法迷了眼,有些人可能熱衷於這些技巧和方法,因為我曾是這樣的,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對浪費的時間也會懊惱不已,確實,我收穫了某些成果也失去了某些體驗,更多的時候我倍感壓力和空虛,總在積極和消極兩個狀態裏反覆橫跳。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時間的有限,承認自己不得不荒廢一些時間,無須對充滿着缺點的自己過於懊惱,慢慢來,不急,只要你是在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血淋淋的資本而活,不是為吃人的機器助紂為虐,而是擁有作為人的尊嚴而生活。

標籤: 讀後感 至死 娛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wl5v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