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家》讀後感(15篇)

《家》讀後感(15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家》讀後感(15篇)

《家》讀後感1

徐露黃昏漸漸籠罩了喧囂了一天的校園,夕陽彷彿喝醉了酒一般的把遠處的天空染成一片酡紅。

馬路上依舊車水馬龍,鳴笛陣陣,疲倦了一天的人們匆匆地奔向屬於他們家的方向!家,一個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舊社會大宅院裏的人們所尋找並且等待的不就是一個能給他們幸福的家?然而,當它成為一個走向滅亡的墳墓的時候,又有誰能夠告訴他們幸福究竟在哪裏?他們被壓迫,然而卻無聲地忍受着。封建禮教的大石頭緊緊地壓着,直至他們喘息不過,情願被壓死,他們也未曾想要反抗。當覺新在整個高家乃至整個舊社會面前甘心做一個毫不反抗的愚氓時,所要付出的代價自然是在犧牲了自己的同時也犧牲了兩個心愛女人的生命。

夾在幸福和痛苦的夾縫中的他們,在現實的面前,究竟是應該幸福着痛苦的幸福,還是痛苦着幸福的痛苦?亦或是,他們該選擇幸福着幸福的痛苦,還是痛苦着痛苦的幸福?也許,在他們的眼裏,身居在這囚牢般幽暗的家裏並不幸福,然而比起那些真正不幸的人,他們又是何等的幸福?究竟幸福和不幸之間隔着的距離有多長?那些在幸福和不幸間垂死掙扎的大宅院裏的人們,他們看到的幸福又有多遠?無數的人在舊社會的舞台上重複扮演着覺新的角色,而他們的命運也就在別人的主宰中漸漸走向隕落。

可當一切漸漸地走向滅亡的時候,當一切幸福都快在還未把握之前就逐漸消失的時候,新的思想卻在悄悄地萌芽。一切的外來力量都指向了這“叛逆”的新思想,而無論將遭受多大的磨難,覺民、覺慧還有琴卻始終都在為着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幸福在不斷地奮鬥着,抗爭着。壓迫有多重,夢就有多長。在其他人眼中無力的反抗終有一天會證明舊社會的夢魘將會在這一次次的反抗中走向覆滅。

於是,當其他人的思想在舊社會的大腳下慘遭蹂躪的時候,另一種年輕的思想正在悄無聲息地茁壯成長,而當那隻大腳發現它並向它踩去時,它卻毫無畏懼,拼盡全力地往上衝,最終刺破封建的大腳,長成參天大樹。“他們,他的哥哥和他的兩個朋友就這樣不留痕跡地消失了。先前的一切彷彿是一場夢。”當覺慧踏上了那駛向新生活的船時,回首望去,往日的一切噩夢都結束了。他將來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裏,接觸未知的新的一切。他的反抗終於勝利了,當其他人還在為愚蠢的舊社會的封建制度不斷犧牲時,前方等着他的卻是一片新的天地。日子就像滾車輪一樣一天天地過去了,每個大宅院都守着它們各自的祕密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冬天。

而我呢?我時不時地在想,當愚昧的思想強加在我身上,當不公正的待遇使我四處碰壁,當年輕的心在一次次否認中結冰,我是不是也能懷抱着那天不怕地不怕的滿腔熱情,開闢出我自己的幸福的路?一陣風雪飄過,那立於昏暗的燈光下的金陵高寓,痴痴地望着遠方,逐漸湮沒在了風雪裏……夕陽已然逝去,那光明還會遠嗎?

《家》讀後感2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着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説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裏),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説吧!文章中的“鳴鳳”是一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後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闆”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後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僕之分,一視同仁,而且每一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一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侷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瞭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一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着。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鑑,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一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徵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飢餓……儘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讀後感3

“十年前的夢想如果還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石田衣良《孤獨小説家》

青田耕平是一位寂寂無名的小説家,出道十年,他的作品卻從來沒有加印。另一方面,三年前,耕平的妻子因為不可思議的而去世。“那真的是事故嗎”,深深困擾着他。儘管如此,他仍然筆耕不輟,堅守夢想。

“在小説這個藝術世界裏,作家的成長並不是像爬樓梯一樣一步一個腳印,而是以某一本書為契機突飛猛進的。那些尚未浮出水面的作家們,大概就是在這種創作慾望和期待‘奇蹟作品’的信念的驅動下堅持下來的吧。日復一日紮紮實實地創作,總有一天神明會看到的。”這段對於作家這一職業的真切感悟,從衣良的筆下傳到了耕平的心底。抱着對於自己有朝一日能獲得夢寐以求的“直木獎”的憧憬,耕平在平凡的生活中從未熄滅心裏那盞不平凡的夢想明燈。

只是,等待的時間似乎太過於漫長。十年過去,耕平在瑣碎的生活中尋找可以喘息的機會,卻總是累於擔心自己的書不暢銷而還不起房貸,承擔不了兒子小馳的教育費用······他也曾沮喪,失落,但每每回到家裏,看見兒子小馳純真而温暖的表情,聽着他安慰鼓勵的話語,耕平就又重燃信念,繼續寫作。

就這樣,耕平經歷了無數次期待後希望又落空,寫成了《父與子》。書中基本還原了他與兒子小馳的日常生活與細微感動。直木獎照常舉行,只是在入圍名列中赫然多了“青田耕平”的名字。耕平的夢想,忽然就變成了現實。而獲獎的作品,便是《父與子》。

原來,夢想一旦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內心並沒有太多的大起大落。因為,這本書敍述的故事實在太平凡。可是,它也很真實,讓我透過薄薄的紙頁便能看到一個平凡卻從未放下過文字的作家,感受到一顆在繁忙的生活中緊守住初心夢想的熾熱的心。請允許我將“耕平”這一名字理解成他在平凡的生活中用筆耕作不止,而這份耕耘,最終換來夢想閃耀的光芒。這份夢想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兒子小馳看似微不足道的激勵與陪伴。衣良遭受挫折時的頹敗感,收穫成就的滿足感,都深深牽動了我們讀者的心靈。因為,從靜靜印在白紙上的文字中,我們卻讀到了他跳動的靈魂。也因為我們都或多或少感受過這樣的心情,才會更加覺得堅守夢想的不易。試問自己,如果十年過去,我們心裏曾容納夢想的那塊地方,是否還一如當初地煥發希望,集滿熱愛呢?耕平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而我,也希望十年後的自己給出的答案,依然是大大的肯定。

如同風霜毫不留情地砸在幼小細嫩的葉苗上,如同江水怒吼着捲走了水底的渺小砂石,上天總喜歡在我們掙扎生長的時候扼殺渺茫的希望,將我們狠狠地拉進黑暗的角落。可是,當我們被命運重重摔倒在地時,你是否還願意再站起來一次,再為靠近你的夢想努力一番?

“最黑暗、最絕望的時候,正是你離夢想最近的時候。

你只需要再站起來一次。”

《家》讀後感4

讀巴金的《家》,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回味書中的情節,不禁思緒萬千。《家》以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敍寫了高傢俱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衰敗的歷史過程。

作者通過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家來揭示了舊社會的黑暗、違心與奉承,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首先,老大覺新無疑是舊社會、舊制度下的一個犧牲品,一味的妥協、遷就別人,萬事做個“好好先生”,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態,最終種種悲劇在他身上上演。

從國小到中學,他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中成長,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幻想着將來能夠出國留學。中學畢業後,僅僅因為長輩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便痛失愛人,與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結婚,而這婚姻卻是由抓鬮來決定的。

婚姻關係到自己一生的幸福,在自己的婚姻大事面前,覺新採取“無抵抗主義”,在面對這一切時,他選擇了逃避、忍讓、逆來順受,如同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自己的思想,也沒有自己的靈魂。

在他妻子臨產時也是任由他人安排,怕有血光,將妻子送到外面生孩子,最終導致妻子的死亡。

他的悲劇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懦弱造成的,殘害他一生的還有他背後的家庭和舊社會。在封建社會土崩瓦解的時期,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庭也註定要走向腐朽和墮落。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這也造就了他矛盾的人格。

其次,鳴鳳、梅、瑞珏是封建禮教下的女子的代表。在中國封建社會及家庭中,她們的地位最低下,經受着封建禮教的重重約束,承受着生活的重重苦難。而琴是那個時期進步女性的代表,她積極、陽光,敢於和舊的社會制度做鬥爭。

最後,覺慧則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有志青年。他是高府中最早的覺醒者,他對高家舊理念已不存在任何幻想。我想着也許是他名字中帶有“慧”字的原因吧。他堅信舊制度一定會被摒棄,舊社會一定會過去。他敢於宣傳新思想,抨擊舊文學、舊社會、舊制度。正是有了像覺民、覺慧這樣的有志青年,才使得當時的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文化。覺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覺民和琴、《黎明週報》的夥伴們都和覺慧一起反抗封建舊思想,他們互相幫助互相進步。

我的心在燃燒,我的血液在沸騰。我為覺新矛盾的一生而哀痛,為高老太爺頑固的封建理念而悲憤,為鳴鳳純潔的愛情而惋惜,為首先取得小小勝利的覺民而欣喜;為思想先進、有着一腔熱血的覺慧而頌讚。

我很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和諧的年代,民主的社會,不用受封建理念的束縛,不必遵從那封建禮教,不必再墨守成規。

那個黑暗的社會、吃人的專治制度永遠地過去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更應該成為一個熱血青年、有志青年、有為青年。

我很欣賞巴金的一句話“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的確,青春是多麼美麗、多麼可愛,而我們正處在美好的青春歲月,這個階段的我們充滿了熱情,有理想、有追求、有着為理想而奮鬥的激情。讓我們擁有一顆火熱的心做一個有為青年。

《家》讀後感5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含義。

自古以來,許多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如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牀前,寒梅着花末”的那朵寒梅;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迴腸;家是張繼《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困頓時,家是尋找慰藉和温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包含着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讀了巴金筆下的《家》後,卻讓我對於“家”的含義有了不同的理解。

家的開篇,便是一片茫茫的大雪,飄飛如絮,也許是雪的冷酷讓巴金茫然了。年輕的人是養在金籠裏的雛鳥,大了,也倦了。常常撞籠子想飛出去,卻不想這樣做反被束的更緊,真的逃脱了,卻又感受了外面風雪的可怕。

可家不也是更可怕嗎?每日對着一羣喜怒無常的人,強硬的干涉你的一切,讓你沒有一點自由。《家》文字中的悲切傷感,無奈之情也讓我們嗟歎。多少如花的生命在這個蒼涼的世界飄逝了?只有眼淚與掙扎飄散在這個陰冷的家,這個沒有一絲生氣的家!

巴金在《家》中了寫了三個迷茫的青年,覺新、覺民和覺慧三兄弟,他們成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囚禁在一潭死水的家裏,卻渴望着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需要爭取的,然而三兄弟的不同性格使他們的命運有了不同的結局。相比而言,我頗喜歡覺慧。

老舍眼中的覺慧“是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來一點新鮮的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裏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起來了。”

誠然,覺慧正是這樣的一個人物,他有着新思想,他看到社會的弊端,舊曆年新夜,他救濟討飯小孩,並思考“你以為你這樣做,可以使那個孩子一生免掉凍餓嗎?你,你這個偽善的人道主義者”最後矇住耳朵走進房裏,頹然道:“吃醉了,吃醉了。”

即我認為他是勇敢的,他敢於反對舊禮教,與琴爭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的玩龍燈;敢於反對請巫師為高老太爺捉鬼而斥喝家人;敢於掙脱大家族的束縛,最終獲得了自由。

相比於覺慧的倔強,覺新在眾人眼中則是温和懂事的人。但他內心時常被一股悲痛壓得喘不過氣來,可他卻只能像一個受氣包默默忍受着,不知哪一天將會爆發。

是的,自由是需要爭取的。從覺民的身上不僅驗證了這一點也驗證了“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取過來。”我們應像他一樣勇敢追求自己所要的東西,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三兄弟的命運是巴金對於封建舊家族無聲的控訴。作者要通過《家》為無數的無名犧牲者喊冤,他要從惡魔的爪牙中救出那些失掉青春的青年。他告訴我們怯弱的人必將被時代淘汰,只有與時俱進才是長久之道。因此,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自己,而不是一隻失去自由的羈鳥,只能眼巴巴的的憧憬外面的藍天。我們應當積極面對挑戰,不斷超越自己,造就輝煌,讓生活的激流永遠盪漾在我們心中。

《家》讀後感6

這兩天掃完《德伯家的苔絲》,書寫的不錯,如同《傲慢與偏見》一樣,苔絲有個愛慕虛榮,頭腦簡單的母親—瓊。德伯維爾,不同的是還有一個更愛慕虛榮,嗜酒如命的父親,約翰。德伯維爾。

貧窮的鄉村生活除了體力付出沒有任何生機,家裏的父母情況及一大堆弟妹讓苔絲不得不承擔起老大的角色,在父親酗酒不能起牀去送蜂窩,苔絲自告奮勇去承擔家庭重計卻不幸讓家中最值錢的生產工具老馬“王子”受傷死掉後,苔絲對家庭的責任感更加沉重了。

冒牌貴族德伯維爾的支族亞歷克是個遊手好閒,品德惡劣的紈絝子弟,他對苔絲的美貌垂涎三尺,終究不擇手段的得到她,苔絲在無奈的失去後毅然選擇決斷,回家做自力更生的生活。

不幸的是苔絲懷孕了,然而孩子生下來後夭折,村裏的流言蜚語,父母的期盼壓力,只能讓苔絲去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地方,她去了塔爾勃塞克拉克家農場擠牛奶,偶遇到讓她少女之心萌發的出身高貴又不與常規克萊爾,然而相遇恨晚。

克萊爾被苔絲吸引,兩人幾經蹉跎,還是結婚了,然而一切的跡象都是那麼的不吉利,下午雞叫,蜜月選擇地是德伯維爾家的瘮人的舊宅,為愛而沉迷的瑪麗安和伊茲。雷蒂,以及那封投出去卻沒有被收到的坦白信…

然後兩人坦白後,克萊爾接受不了苔絲失貞的過去,雖然她有那麼多的無奈和被迫,然而相愛的人卻只是感到背叛和欺騙,他選擇逃離,去非洲開始新的生活。

苔絲又開始無盡的苦難,勞作,家庭的盤剝,責任。亞歷克又找到她,糾纏…父親去世,搬家,顛簸流離的生活,母親和一堆弟妹的渴望期盼的臉,杳無音訊的丈夫,苔絲又回到亞歷克設下的温柔鄉。

克萊爾在非洲孤單,痛苦,生病,因有一個結伴的哲學家的警醒之語,他要回來尋找心愛的克萊爾夫人,然而苔絲一家的生活似乎並不像他想象的那麼貧苦。

他找到了苔絲,她富足,高貴,優雅又是冷冰冰,在她絕望的放棄時候他又回來了,而她已經又沉淪和墮落,精神拋棄肉體,任由它漂浮在河牀上猶如行屍走肉受人擺佈。

她見到他,痛苦,悔恨,亞歷克貶低、嘲弄她,嘲弄她的丈夫,她揮起水果刀,一了百了,然後去追上了克萊爾。

兩個浪費了許多光陰的相愛的人終於敞開心扉,身心相許的結合在了一起,過了幾天世外桃源的生活後,苔絲被抓走了,她安排好了克萊爾未來合格的妻子,就是她的妹妹麗莎。露,她像她一樣美麗,善良和內心純潔,未來如果真的可以在天堂相遇,三個人也可以相依相靠,永不分離!

整本書故事情節曲折,既有人性的弱點,虛榮、軟弱又有對生活的無奈、屈服,家庭責任對人的重壓。在生活的面前,尤其又不是僅為自己而活的人,往往是揹負着責任而放棄了自己。人不過是世間的一個螻蟻,有條件的時候實現自己,沒有條件的時候只能放棄自己,逆勢而為,往往要揹負更多的辜負。

衣食足而知榮辱,古人誠不欺我。

《家》讀後感7

首先,覺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即使是犧牲自己和所愛的人,也要去遵從舊傳統。為此,他出國留學的夢想破滅了,他心愛的梅嫁與他人,最終他深愛的妻子也因此慘死郊外,連在她臨死前二人都沒能見上最後一面。覺新曾感歎:“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可是,他那毫無原則的苟且順從,犧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別人的幸福甚至性命。這完全是懦弱的表現。“他不説一句反抗的話”,如果説是出於無奈,那麼“沒有反抗的意思”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無疑義的聽從着家人的擺佈。覺新的悲劇,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覺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裏的長房長孫,他從一出生便註定要承擔起整個家庭的重任。他是整個家族的未來,他承載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個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為重。因此,他很難把視野投向整個社會,也就不會針對社會弊端做出抗爭。這一特殊地位註定了他不能像覺慧那樣激進,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覺新的思想根源。這一點是由第一點衍生而來的。作為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當然這教育也是封建倫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觀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裏。這也在思想上給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在他的思想裏他已不是簡單的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為了整個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禮教的奴隸。恪守着長房長孫的規矩。他完全成了一個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擺佈,沒有思想也沒有靈魂。

最後,社會原因。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覺新是處在新舊制度之間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覺新從小接受的是傳統封建禮教的思想,是完全從他的祖父、父親身上繼承下來的`。同時他又處在社會轉型的時期,與弟弟們一起如飢似渴的閲讀進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兩個兄弟輪流的讀這些書報,連通訊欄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們有時候還討論這些書報中所論到的各種問題。”

他的思想雖不如覺民覺慧激進,被稱作“劉半農的‘作揖主義’的擁護者”,也常説自己“喜歡托爾斯泰的‘無抵抗主義’”,可他的思想畢竟超越了封建禮教的範圍,是一大進步。而且他這樣又能夠“把《新青年》的理論和他們這個大家庭的現實毫不衝突地結合起來。它給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論,一方面又順應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自己並不覺得矛盾。”他正是在這種矛盾當中尋找理想與現實的交叉點。或許只有在這時他才能找回那顆年輕的心,自己才不至過早的老去。

《家》讀後感8

從小就知道,家是最温暖的港灣,家是我們每天都要經過的地方,也是每天必須要回到的地方,家是温馨的,温暖的,讓人嚮往的地方。非常喜歡一首歌《我要一個家》,每每聽到這首歌,或是唱到這首歌都會心生感慨,一下子就有很多感觸湧上心頭,不知怎麼説出口,也無法表達出來,就是有種説不出的感覺,很難受,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家,這事毋庸置疑的,在家裏我們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無拘無束的,自由自在的,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但是總有人沒有家,在這個世上,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事,越來越多的不可思議,越來越多的難以置信,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什麼事情都會有,有句話叫做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的,那些沒有家的人,一定非常渴望總有一個家,擁有自己的爸爸媽媽,可以每天都和爸爸媽媽待在一起,可是他們從一出生就缺失了這種感覺,缺少了那麼多的愛,真的很讓人痛心,突然間我發現自己好幸福,真的好幸福哦,很開心。

歌詞是這樣唱的:我想要一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傷的時候,我會想到它。我想要知道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受驚嚇的時候,我才不會害怕。誰不會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沒有它,而我只能孤單地,孤單地,尋找我的家……感謝上天賜予我一個美好的家,感謝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命,讓我有機會看到外面美麗的世界,藍天,白雲,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真好。

《下一個家》這本書中講述的故事令我讀完有些不知所措,瞬間感到自己有些僵化,感覺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好像變了。一個女人想盡一切辦法走進別人的家中,有用盡一切方法把別人的家變成自己的家,真的太可怕了,在這個過程中我都一直揪着心,太虐心了。“我喜歡你的家,我要把它變成我的”,這是什麼心理,怎麼可能有這種人啊,把別人的家變成自己的,這事什麼邏輯,我真的有的搞不懂。一個女人專門找那種家裏家人關係不太和的那種家庭,可能她已經在暗中觀察了好久了,一定仔細斟酌過要對其下手的家庭

整本書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心狠手辣的葉月,侵入一個家庭,把這個家庭弄亂,甚至控制着家庭裏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能用最殘忍的方式去影響一個人,去毀滅一個家庭。但直到結局,或許才能夠明白葉月的內心。皆川家二女兒美海,作為唯一一個與這個家格格不入,甚至到最後也沒有受控於葉月的孩子,可能是扭曲和黑暗裏唯一的“太陽下的向日葵吧。”正是因為那段祕密的回憶,一直讓美海堅持下去,哪怕目睹了老師的嘲笑,朋友的不解,姐妹的反目,母親的仇視後仍舊能夠在破舊的房間裏站起來。陌生人輕而易舉地攻陷這個家,是壞人的錯,也是這個家本身的錯!我自己擁有一個幸福和諧的家,爸疼媽愛哥哥寵,所以我對家依賴且感恩。我們彼此都想把自己最好的奉獻給這個家,讓這個家更好更温暖,所以我可憐皆川一家,卻也為他們感到心痛。

《家》讀後感9

一開始通覽書單,我最先決定讀的書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易中天的名聲曾經在央視百家講壇的品三國裏就聽到過,因此對他很感興趣。我最討厭的歷史教師就是那種在課堂上一副老氣,總是照本宣科,把我們看得到的文字再複述一遍,甚至為了只是考試而劃重點,我喜歡那種教自己理解的歷史,用自己的話語方式讓歷史“復活”,讓歷史走近生活走近我們學生的歷史老師。高中時期雖然學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長學識淵博的歷史老師,他就能夠將自己理解的東西生動的展現,歷史課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講課藝術,把哲學史、思想史上這個抽象、深奧、複雜的話題,講解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關老子和莊子部分的,因為高中時期曾經對莊子的“上善若水”這句話極為喜愛,而老子也似乎成為了“智慧”的代名詞。老子給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會想到我們都知道進化論,進化論的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説是物競天擇,弱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類似思維含量高的東西以問題的形式表述出來,比如,“我讀《老子》這本書,感受有三個字:老、大、難”。這句話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馬想去了解怎麼就“老、大、難”了。他後面的文章語言也很幽默詼諧,很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時候不會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論着實能夠讓一些出於劣勢的人得到些許安慰。同時我覺得強者同樣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每個人都會有處於劣勢的那一天,以退為進,才是大道。易中天談到了要能忍能裝,現實生活中忍辱負重,卧薪嚐膽最終報仇雪恨的並不少,可是真正能夠做到遇事不衝動的人又有幾個呢?於我而言,我需要學習的就是在各種情況下學會冷靜,只有冷靜了才能正確權衡利弊,才能繼續去“裝”。

至於莊子,如他所説,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夠滋潤卻又不與相爭,而停留在別人都不喜歡的地方(低窪處),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善,説話善於恪守信用,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如果為政者如此,就能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吧。“潤物細無聲”是我想到的一句話,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體都是離不開水的。這裏,水就成為了所有人身邊不可或缺的一個東西。“以柔克剛”也是極為高明的一條處世之道。而水應該是當之無愧“柔”的典範了,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寫照。特別是在這個弱者強食的社會,當所有的人都在極力變得更強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時,只有如水一般的人會給人舒適之感,讓人信任、親近。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淨、清澈的朋友關係便成了對友誼至高的評價。我自己對“水”極為推崇,這或許和我的性格亦有關係。

《家》讀後感10

重新拾起巴金的《家》,翻開重温,一個個人物的形象重回了我的腦海中。順從的覺新,謙遜的覺民,激進的覺慧……他們在封建主義的黑暗中掙扎、反抗,在黑暗中尋找着那份渺小的希望……

《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寫出了封建大家庭高家公館從一開始的繁華直至最後的沒落。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於這部作品的主人公——覺慧。他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批判和反抗意識的典型新青年。他痛恨着自己大哥覺新順從而導致自己與所愛之人分離的做法,與一幫跟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報社辦報紙宣傳新思想,與自己的爺爺——高老太爺對着幹,並且愛着與自己的身份天差地別的鳴鳳。當最終理想破滅時,無法忍受而離開了這個家。

覺慧是一個典型的“人道主義者”。他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更愛上了與自己不同階層的婢女——鳴鳳。但在封建社會下,他們兩人的愛情最後也無疾而終。當他們二人表述了各自的心意之後,高老太爺卻要將鳴鳳送給馮樂山做妾,鳴鳳卻始終心繫覺慧,不願做他人之妾。可當她來到覺慧的房中,覺慧卻因趕稿為而讓鳴鳳改日再説。最後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鳴鳳只能選擇跳湖自盡來阻止自己嫁作他人之妾。自此覺慧一直活在對鳴鳳的自責中。最後兩人的愛情還是破滅了,雖然是意料之中,但卻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

鳴鳳的死沒有讓覺慧從此墮落,相反的,讓他更加痛恨這個封建的社會。他羨慕自己二哥覺民與琴表姐的愛情。而當得知覺民被高老太爺要求娶馮樂山的外甥女時,他亦幫助覺民離家出走來反對這個拆散覺民和琴的決定。最終也終於在覺慧的幫助下,覺民和琴的愛情得以延續。而此時看到這裏,作為旁觀者的我卻又無比的心疼覺慧,當自己的哥哥與所愛之人得意相守,自己卻已與愛人天各一方,此時的覺慧心中是否如同被螞蟻啃食,心疼無比呢?答案顯而易見。

覺民是個温和謙遜的人,若是沒有覺慧的鼓動和幫助,他或許也會順從高老太爺的意思娶了別人,那麼他和琴可能也無法再延續他們的愛情。覺慧鼓動了自己的二哥,救了自己的二哥,卻沒辦法説服自己一昧順從的大哥保住自己所愛之人和所娶之人。

在經歷了自己所愛之人離自己而去的遭遇之後,當看到覺新的青梅竹馬錢梅芬知道自己的愛情破滅之後鬱鬱而終,他開始勸説自己的大哥起來反抗,可是覺新依舊是那個懦弱的覺新。

高老太爺死後,以陳姨太為首的封建長輩藉口在家生孩子有“血光之災”,會衝犯高老太爺的亡靈,強迫覺新的妻子瑞珏到城外去分娩。覺新明知是鬼話,卻不敢保護妻子,覺慧亦痛罵了覺新,勸阻大哥將自己的妻子送出城外,可是覺新依舊沒有任何表示,無奈瑞鈺搬到城外一個陰暗潮濕的院子待產。最終瑞珏難產,嘴裏叫着“明軒……救我……”悲慘地死去。相信這時的覺慧也同現在的我一般,痛惜——痛恨着覺新的不爭,憐惜着瑞鈺的生命。對於覺新,我也只能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在經歷了愛人鳴鳳、表姐梅和大嫂瑞鈺的死去之後,覺慧終於忍無可忍,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高公館。而此時沒了高老太爺的高家,也終於成為了一具空殼,逐漸沒落。

《家》讀後感11

讀完家這部巴金的名作,合上書,內心卻無法平靜。巴金用那樸實無華卻熱情有力的筆觸描寫出了一個被封建社會壓迫下任煥發光彩的革命青年的覺醒與鬥爭。

讀完整部小説可以看出,作者對覺新這個人物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説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珏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

他用充滿熱情的語言勾勒出了覺新這個人物的飽滿形象,這個有些矛盾的角色再聽他的筆下活了過來,充滿了革命青年的生命力。而覺新,也是此書眾多成功塑造的任務中給人留下最大印象的角色。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他的矛盾,他的激情,他的過去與現在,都變得清晰起來。

覺新從小受到的教育,家族的種種,社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他的影響,造成了他在面對事情時過多地選擇了逃避、忍耐、順從。同這社會腐蝕下的大多人一樣,選擇去逆來順受,去接受而不是反抗。

他的命運是殘酷的,從最初“他的腦子裏充滿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那個時期中他是為一般同學所最羨慕的人。”如果沒有大的變故,覺民將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邁進,走上人生的坦途。到後來的因為長輩間在麻將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馬的愛人,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出國的夢想也隨着破滅,最後走上這條路一去不返。但這也顯現除了他的懦弱與不安,不敢去反抗這樣的命運。

揹負上整個家族的負擔,去應付各種的勾心鬥角,漸漸變得不再稚嫩,不再激情,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天真的懷抱着夢想的青年學生了。

他採取“作揖主義”“無抵抗主義”,其實這並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複雜的家族鬥爭中所作出的無奈之舉。而覺新的悲劇正是在這種種無奈中展開。

覺新的悲劇不只是自己的錯,更多的還是---這樣的社會下的XX的高家帶給他的。

在封建社會日趨瓦解的時代,像高家這樣的封建大家族也註定走向腐朽和墮落。家族的逐漸腐化令覺新認識到它所嚴格遵守的舊傳統再也無力支撐起這個家,現實的巨大壓力使覺新變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是不可動搖的,因而在紛亂的境況中他只有選擇墨守。

這是新舊社會交替不可避免的悲劇,也是覺新對封建社會懦弱的表現的最終結果

覺新不是一個單純的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眾多悲劇人物的剪影。

他的矛盾,他的不幸,都必將成為那個時代的一個人物片段。

由自己的懦弱而帶來的一切不幸,由時代帶來的一切悲劇,並不只是那時會有,現在,以後,也必將存在。

打破命運桎梏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自己,相信自己,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家》讀後感12

讀《家》一書對高覺新有了極深的同情,也產生了對他的欽佩之情。同時,家在不同人眼裏是不同的。

“家”在有些人眼裏是温暖的依靠,是可以放鬆,休閒,解壓的小木屋,是幸福,是快樂的。

“家”在有些人眼裏是賴以生存的寄居地,是在風雨後能給予你安全感的安全屋,是安心的,是穩定的。

“家”在有些人眼裏是一個“窩”,雖不奢華卻能得到慰藉,是滿足,是圓滿的。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

可在巴金眼裏,“家”是“一片無盡的沙漠,又是一個狹小的牢籠。”在他眼裏是不幸福,不快樂,不圓滿的,有的只是無情冷酷和束縛。

在這個家裏,有封建的祖父,諂媚的姨太,腐敗的兒子和懦弱的孫子。可也有兩個人,他們倡導和平自由的社會,他們就是覺民和覺慧。

他們曾迷茫,也曾痛苦,但他們勇於反抗,不肯接受這命運的束縛。覺民要和琴在一起,就不顧家的反對,最終他贏了;覺慧喜歡鳴鳳未表達鳴鳳就自殺了,他最終也選擇遠離這裏到別處深造,他也贏了。可有一個人,他徹頭徹尾的輸了。他不像覺民全盤皆贏,也不像覺慧失一得九,他,全盤皆輸。

他就是覺新,一個loser;也許,他在書中只是個次要的角色,也許,他只不過是作者就舊社會的一個例子,但是,他的存在就是鑄就覺民兩兄弟的新社會主義的人。

他作為家裏的長子年紀輕輕就被迫結婚,放棄了梅,好不容易適應了歪曲的生活又扛上了“社會棟樑”這個擔子,適應了工作又要管理雜事,好不容易將一切處理的井井有條遠嫁外地的梅回來又勾起了昔日回憶,可最終梅鬱鬱寡歡而死,而不久後,瑞鈺又因難產而死,只剩下他一個人“苟活於世”。他總是在痛苦時得到一絲安慰,又在最開心時跌入谷底。

有人説他懦弱,説他不反抗,自己弟弟也嘲笑他為“無抵抗主義者”,但我認為他是想反抗的,只是年少懵懂,不諳世事,所以才不會反抗,他是舊社會一位受害者,卻仍要受冷眼和嘲笑,我替他抱不平。

我認為覺新是一個默默付出者,為了大“家”不辭辛苦工作,又忍受着親人的譏諷,不容易,很少有人瞭解他。對比民國教育家陳布雷他更為悽慘,陳布雷還真正風光快樂過,可他卻從頭至尾一直苦痛着。而最後,他也替覺慧料理好一切,放手讓覺慧遠去,可留下的,只有“家”的重擔和數不清的孤寂歲月。

他是家的主人嗎?不,他只是一個服務者。

瑞鈺也是個可憐人,因為丈夫的懦弱而喪失生命,至死未見丈夫和兒子,令人悲歎。

《家》這部作品讀起來十分費力,因情節的大起大落導致我的心七上八下,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憂鬱難過,時而痛心疾首,又時而悲痛欲絕。

《家》是一個時代的標籤;《家》是一個不滿的傾訴;《家》也是一個令我們撫今追昔、以史為鑑的珍寶。

《家》是本好書。

《家》讀後感13

“我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應當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生活好似一個巨大的工廠,我彷彿看見一個個生龍活虎的娃娃,被傳送帶送進封建的機器中。這機器束縛他們的手腳,蠶食他們的思想,最終生產出一具具冰冷麻木的行屍走肉,步履蹣跚地爬向自己的墳墓。

但這一切改變了。五四運動像一股奔騰的激流,衝擊着囚禁萬千百姓的黑暗囚籠,衝擊着這吃人的社會,衝擊着封建毒瘤深埋的根基。舊制度如同腐朽的木乃伊突然接觸清新的空氣與明媚的陽光,必然分崩離析。《家》正是在這樣的激流中誕生的小説。小説以成都首富高家為背景,描寫了高家三代人的生活,進而反映出中國社會新思想與舊思想的鬥爭。

《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大致按照輩分分為三類:高老太爺一代,“克“字輩一代,“覺””、“淑”字輩一代。高老太爺和陳姨太是典型的封建家長的代表,他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意志與命令不容違背。這些人年輕時受長輩的指使,封建禮儀尊卑已深入他們的思想,所以當他們成為長輩後便認為指使年輕人是理所當然。“克”字輩是家裏的頂樑柱,他們接受過資本主義思想,懂得如何持家,但也受封建長幼尊卑思想影響,貪圖享樂,欺下瞞上。這類人是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妥協的產物,他們維持着這半封建社會的運行(這樣看來,覺新更像這一代人)。最年輕的是覺民、覺慧這一代人,“家裏沒有人關心我的前途,關心我的命運”,但他們用一顆反抗的、自主的心去爭取到自己的理想與愛情。他們在家庭中是最底層,在思想上卻是最高層。當鳴鳳含淚投湖時,當覺民嚴詞拒絕馮家的婚事時,當覺慧毅然東向上海時,年輕人的自主與反抗精神無不體現得淋漓盡致。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家人為高老太爺“捉鬼”時,覺慧斷然阻止巫師進入自己的房間。“他站在門口,好像把守住一道關口似的。”覺慧當然不相信這種迷信的辦法,還怒斥長輩們的無能與胡鬧,罵得克明和覺新自知理虧,啞口無言。覺慧用清醒的頭腦,揭穿了長輩們為贏得“孝順”的名聲而鬧出的醜劇,同時捍衞了自己的尊嚴。作為比較,懦弱的覺新只能把拳頭砸在那扇隔開他和瑞珏的門板上。

《家》的故事主要是從覺慧的視角出發的,而我也常常與覺慧感同身受。他看到這個用封建禮教維繫起來的家庭是怎樣的虛偽,看到曖昧的人際關係如何在危險面前灰飛煙滅。他無法理解人們思考的方式,無法理解長輩的所作所為有何意義。而我也常常聯想到我的生活。封建制度的確早已被消滅,但許多落後的思想和成見仍然殘存在現代人腦中。依靠人際關係攀附拉攏之風依然盛行,當官便威風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人與人間的感情用“份子錢”來衡量,這些成見不但影響了社會風氣,而且不利於我們年輕人形成健康的人生價值觀念。所以,年輕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必須明白自己真正追求什麼,必須找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而不是被社會的成見牽着鼻子走。這樣,才能讓我們短暫的一生變得充實。

《家》已經出版80餘年了,儘管社會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書中一個個熱血青年對自由民主的孜孜追求,將永遠是我們年輕人的寶貴財富。

《家》讀後感14

一個人、一杯茶,打開空調,躺在牀上,隨手拿起身旁的《家》開始“啃”。

看着看着覺得自己全身熱血沸騰,我也想加入覺民和覺慧他們反對封建勢力的隊伍。

覺新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犧牲品,作為長孫在他父親死後,他必須挑起承擔這個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長輩都反對新思想、維護封建秩序、

封建禮教,但是覺民和覺慧兩兄弟卻是誓死抵抗反對封建思想,想要改變封建社會傳統的熱血青年。

他們不服從哥哥的管教不願意接受封建思想,覺新其實也是一個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為家中長孫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禮教。

覺新是懦弱的,但無力反抗這一切。

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於一身。

覺民和覺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年輕一代。

他們幼稚而大膽,他們反對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思想,對光明、自由、幸福熱烈的追求。

他們參加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運動和創辦《黎明週報》抨擊封建的一切東西,嘲笑哥哥的懦弱,與封建的高老太爺進行“對抗”。

直到高老太爺被“擊敗”。

他們勝利了,老太爺也去世了。

尤其是覺慧,他對封建勢力深惡痛絕,想盡一切辦法反對封建勢力,最後他義無反顧的離開這個封建大家庭,隻身一人來到上海。

在那個封建社會裏的太多的犧牲品,他們因無力反抗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鳴鳳才十六歲,本與覺慧相愛,但卻被高老太爺送給別人做姨太太,明明相愛卻要被拆散,可憐的鳴鳳死死哀求卻沒有幫她,

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殺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卻趕上高老太爺去世,陳姨太説不吉利讓覺新將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個非常偏遠的小地方,

覺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沒有辦法,只能默默流淚,可憐的瑞珏在那麼偏僻的農村地方因為難產而死,梅因封建勢力的壓迫不能與覺新在一起最後也帶着對封建勢力的不滿受壓迫而死。

這些都是在封建勢力的壓迫下的犧牲品。

我們透過人物的悲慘命運可以看到製造它的封建社會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謬。

高老太爺是封建統治者,高老太爺也可以説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他反對新思想,專橫的實行着對封建制度他把覺新逼的走投無路,他反對一切新思想,包辦子孫的婚姻,剝奪他們的自由、幸福。

覺民和覺慧反對封建勢力,與他進行“對抗”,他便認為他的威嚴、地位受到了威脅,他是這一幕幕悲劇的操辦者,這一切的悲劇都是他的“傑作”他太頑固,殘暴的統治着這個家庭,使這個家庭逐漸走向滅亡。

那個時代需要的是覺慧這種反對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

如果那個時候的人都不像覺新那樣懦弱,而像覺慧那樣勇敢的話,也許也不至於會有那麼多的犧牲者,也許早就推翻了封建統治,使人們得到自由、幸福。

封建社會是墮落腐朽的,是罪惡的,其實改革開放那麼多年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方還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

長輩們重男輕女,不接受一切新思想,我們要積極反抗這一切,使男女平等,使全國人民都能得到自由、幸福,不再受封建勢力的迫害。

《家》讀後感15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後,終於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這裏有天下紛爭,羣雄並起;有英雄豪傑,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後來魏國一支獨大統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後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雲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阪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於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麼會如此發展?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麼最後會餓死於長亭?”曹操為什麼會在官度之戰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説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説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羣雄並起,英雄豪傑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一的象徵對待皇帝的態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麼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説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麼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麼?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後面魏國統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秀品質: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備,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善於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xx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lo51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