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瓦爾登湖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猶記富翁與漁夫之間那個短小卻意味深長的故事:當漁夫悠哉地享受着海風習習,浪潮輕擊的簡單、閒適時,富翁卻教導漁夫拼搏奮鬥、努力賺錢,以求有朝一日能忘卻煩惱、悠然自得,過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我不已經過着這樣的生活嗎”,漁夫如是迴應道。

從某種程度上説,相較於富翁紛繁複雜、飽含慾望的“成功之路”,漁夫幾乎如一位智者,尋得了一條通往心之所向處的捷徑——簡約而平淡。

梭羅大概通曉了漁夫的智慧吧。他選擇了獨自在瓦爾登湖畔走下這段捷徑——一隻板斧,數十美金,一間小木屋便由此挺立湖邊的叢林中,一幅簡約生活的畫卷便在《瓦爾登湖》中徐徐展開。

在這樣簡約的生活中,梭羅嘗試着直面生命的本質,不順從天命,而是吸納生命的所有精髓,以徹底革除並非生命本質的一切,將生命逼入死角,濾去其他,只剩下最基本的要素。於是,他不需要“用蚯蚓釣梭魚,然後拿梭魚做誘餌去釣鱸魚”,只需“一年勞動三四十天,以供養自己”,只需用一顆温潤平靜的心,體味林間的熹微晨光和昏昏晚霞、鳥鳴陣陣和松鼠啾啾,同時保有對那清澈而深不見底的一方淡綠色湖水的無限熱愛和眷戀。無論寒冬初夏,融匯於瓦爾登湖之畔的,便是那對簡約而愜意的生活的不羈追求。

正是由於對生命本質的'細緻把握,對極簡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物質生活的極度淡化,更由於內心始終堅守的平淡質樸,安適怡然,梭羅最終避免了重蹈“富翁”的覆轍,而得以用一種簡捷的方式,追尋這最不繁雜的生活。

蒼旻遐緬,人事未已。當下的大多數人們顯然選擇了“富翁”的道路,為着一個或清晰或模糊的目標,不懈努力,為了所謂“詩和遠方”,不斷奮鬥,卻或許在不經意間迷失在紛繁錯雜的現實中,無從逃脱。“繁雜生活”的迷霧,似乎正籠上每一個“富翁”的心頭。君可見,體育健將為功成名就違規服藥者有之,熒幕巨星為風光靚麗大造緋聞者有之,曾經的“人民公僕”為一己之私貪贓枉法者有之,甚至“大隱於市”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人員,也可能為自己的口袋裏能夠多出幾個錢幣,而在自己的“職務之便”上絞盡腦汁……

幸而,梭羅也把這樣一幅清新自然、寧靜質樸的生活畫卷,呈現給一個因飛速發展而日趨浮躁的社會,呈現給為了成為“富翁”而迷亂於“追求戈多”的勞苦眾生。

幸而,終於有這麼一方澄澈清亮的湖水,淙淙而來,平息人們心中的躁動,並將生於繁雜之中的人們引向這樣的生活之思:在簡約生活面前,該如何在內心的安適、慾望的滿足與物質的需求之間完成自己的取捨選擇。

生活,其實並不繁雜。願你也能在《瓦爾登湖》之畔,與梭羅共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同賞鳥叫蟲鳴、冰破湖開,共享一次極簡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梭羅説自己也很喜歡交際,所以不是隱者,居住在瓦爾登湖上只是實驗一種生活方式,怎樣把人對經濟的依賴降到最低。

與訪客交流需要空間,太近反而無法傾聽,談話保持一定的距離,交流起來才是佳境,宏偉才被顯示出來。竊竊私語,大多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顯得人很猥瑣。到森林中的空地去,那裏是天然的會客廳,人們在那裏可以暢所欲言,一兩個人時還可以用餐,訪客多的時候,就只吃精神食糧。招待訪客不必大講迎接排場,更不必依靠提供山珍海味來取悦訪客,這樣反而使人感到是被婉拒,以後再去拜訪的可能性減小。最重要的是有話要説,有思想感情要交流,若心靈高貴,越寧靜越稱心。

距離可以篩選朋友,大老遠來拜訪的肯定不是因為瑣碎的事情,交際減少,才能安下心來去發現和探索未知的東西。一位常年在這裏工作的樵夫,生活在這天然的地方,是那麼幸福,那麼滿足,他童心不眠,他都沒有想過這天然的生活方式會發生什麼變化。他對錢對社會機制的解釋,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解釋的很好。他對誠實與美德深信不疑,但他只是簡單的生活,沒有什麼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他的思考瞬間,就像最早的人類開始思考人們的生存機制一樣。

由這個樵夫,梭羅想到,這個社會的最底層也會生活着人類的天才,儘管沒有被發現,他們卻在真實地生活着,思想雖未開化,但卻深不可測。自古及今,概莫如是,所以,這個社會需要公平,需要給任何人機會。

梭羅住在瓦爾登湖畔,當時就是很另類的人與事,所以惹來一些人的參觀,有好奇的人、有智者、有傻瓜、有窮人、有奴隸,有四肢健康而思想蓬亂者,有身體殘疾而思想活躍者。有來尋歡作樂的,有來為自己的好奇心找答案的,有想來學謀生的,有來看看不信仰上帝的人怎麼能生活下來,有來看看在野外的寢室廚房是怎樣的`,有來看看在野外生存是否風險最小也好給自己不再去奮鬥找個事做。這些人全都認為梭羅的生活方式沒有什麼好處,他們多數擔心有疾病、有死亡的危險,梭羅覺得他們這是庸人自擾。試想,我們所見所聞的大多不都是他們這些人嗎?對死亡極其恐懼,單是恐懼所帶來的害處,就讓人身心俱疲,疾病漸生。生命何時何地不受死亡的威脅呢,社會怎樣革新卻改變不了這一事實,重要的還是在於精神上的勇敢與健康。可能擁有物質越少精神越豐富的人越安全,但最怕有人對此心存不滿。

梭羅喜歡的訪客,有孩童、散步的工人、漁夫、獵人、詩人、哲人,因為這些真誠的人,拋開世俗社會到野外是來尋求自由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關於梭羅,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説:“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脱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説,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説: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閲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説:“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4

寫得無拘無束,沒有一點迂腐和胭脂氣,未必要表達什麼看法,只傳達給你一種温馨的氛圍,有山野的氣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會被梭羅的《瓦爾登湖》柔柔的聲音迷住。打開書,我們甚至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譯者徐遲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韻的,他在《譯序》中這樣的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説,你也許最好是先把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靈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關注之中,自然在風的關注之中,風來自天堂,來自神靈。風鎖在了時間裏了。那裏一切都停住了,時間也停住了,時間就是一個孩子,一個在海灘嬉戲的孩子。瓦爾登湖在這裏是清晰的。因為瓦爾登湖在梭羅的筆下已被描繪得毫髮畢現了。

《瓦爾登湖》是那種徹底拒絕浮躁的好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藴藏在裏面,你要心無雜念地去捧讀,心如止水還止水的沉靜去思去讀才能懂得這樣做的好處。書中雋語不斷迭出,猶如涓涓細流注入當下人們的心靈的荒原,給人以一種清新沖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麼也沒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為家。

梭羅是自然之子,他教會了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把心沉下去,遠離煩躁和世俗功利。才28歲的他成了愛默生的得力助手。張永義在一本書中這樣説他,他的出走倒有點兒像閉關修煉,怎樣置身於寂靜的自然環境之中,而能心無雜念,讓可恥的孤獨感悄悄隱退。但梭羅在《經濟篇》卻這樣説:“有些人説我的這個生活方式很怪僻,雖然我根本不覺得怪僻,考慮到我那些境遇,我覺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羅是喜歡孤獨的。但孤獨不等於寂寞,他説:“我喜歡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絕不是一個孤獨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覺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獨的腦海裏總會不斷地湧起波濤,把沉積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動起來,把水攪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寫作!那滿地的月光,在雕刻,將一個孤獨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許那才是真正的“人,詩意的棲居”之所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少欲則心靜,心靜則事簡。”

——題記

讀這本書是需要一種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種淡薄的心態的,需要一顆純自然的心的。

翻開這本書就是一次與梭羅的促膝長談,一次返璞歸真的體驗,一次沉澱下來細心思考、洗清浮華的機會。

靜是梭羅的一種境界,也是他的一種感悟,而靜水流深是梭羅感悟的結果,這就使得文章變成通透,寂靜的瓦爾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現代生活的無數個側面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不斷感受,並踐行着一個與現代對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梭羅白手起家,在杳無人煙林中建起了一座屬於他的房子,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在這簡樸的木屋中憑藉一張小牀,一張書桌,幾沓稿紙生存下來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實踐着他的超驗主義,憑藉自己對生活的執着、熱愛生存下來。這時正值工業發展時期,是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但梭羅並沒有被這種物質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慾望獨自一人生活他認為:慾望和不滿不僅不會帶來滿足,還會浪費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憐的愛爾蘭人一樣。他還認為道路上的牌子對顧客的誘惑是一種危險,因為他見過最原始的東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説“我要麼立刻大膽地毫不猶豫地直奔目標,像那些受夾攻的人接受的建議那樣或者是自己專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奧菲士那樣“彈着里拉琴高唱對諸神的頌歌,淹沒了塞壬的歌聲,避開了危險”這也是梭羅在原始中看到的當今社會,這個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實也早已是一隻乾裂欲碎的花瓶,這個世界已經不能再經受任何一點打擊,它已經臨近奔潰的邊緣,人們放棄了尊嚴,人格,用苦力來換取那微薄的酬勞,這就是所謂的“智者?”上流社會的人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靈,整個社會都在做痛苦的掙扎——努力地逃避這一切就像索羅所述“但我寧願社會瘋狂地反對我,應為絕望的是他”這種奴隸制的社會只能是失望加疊絕望,當時的社會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輸出的機器使人們無法靜靜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華,人們的心就越渾濁這隻能是惡性循環,為什麼靜下來拂去鉛華,讓心靈的湖水沉靜下來——讓“天光雲影共徘徊”呢?他曾經在故事中告訴我們“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時間是不存在的。”而最後成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這種靜寂並不是孤獨而是在沉澱,在洗滌渾濁的靈魂在一點點淨化自己。

靜,似清泉給炎熱以甘冽;似清風給浮躁以清靜;靜,似古樹之根——萬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萬事之能原!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來吧,在靜靜地在瓦爾登湖畔尋覓那片刻的靜謐!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中沒有敍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敍説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梭羅先生的這種生活方式是隻身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小屋,並捕獵、耕耘、沉思、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田園,他在書中這樣描述:“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瓦爾登湖讀後感7

一直以為《瓦爾登湖》講的是湖,讀完才知道它記錄了梭羅兩年多的生活和心路歷程,記錄了他對美好自然的熱愛。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快樂、悠閒,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擾。他與自然交朋友,與森林、湖水、飛鳥、游魚對話。他驕傲地宣稱:“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代表了一種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或許在不知不覺間梭羅已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然而,我們現在還有多少人願意親近自然呢?

在紛擾的城市裏我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看風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網絡就行,隨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現在眼前了。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每天上學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會睡到很晚才起牀,就算是出去玩也不會在意路邊的風景。大多數時候我們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們總覺得大自然離我們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們卻與大自然漸行漸遠。

我喜歡旅遊,到各種地方玩,但當我待在家裏時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總是喜歡和妹妹在樓上,等到吃飯時再下樓。老媽總是會喊我到樓下來,有時喊我幫忙做事,有時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裏的.景色、田邊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個我都會在樓下站一會兒敷衍老媽,因為我覺得田裏的景色沒什麼好看的。但其實這些風景和外出旅行時的那些著名的風景又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呢?只是我覺得這些太平凡普通罷了。

然而出去遊玩時我們又能有多少親近自然呢!我們只是匆匆地在那裏走過,最後再留下點紀念,但我們卻並不瞭解它多少。

在看《瓦爾登湖》時,我在羨慕的同時也很佩服梭羅。他喜愛自然,他一直留在瓦爾登湖做着他喜歡的事。他追尋着自己的內心,與山林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讓我一個人待在那裏,就算有再美的風景我也無心欣賞,因為我覺得一個人太孤單了,再美好的風景也會變得單調。我更不會想着與動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現在看過此書後,或許我也會像梭羅那樣了——把自己的心帶到大自然裏,體驗一回沒有任何困擾的生活。

梭羅並不因為孤獨一人而感到寂寞和無趣,正如他所説:“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樂,而且永遠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靈魂帶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變化,於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別有一番新意。

梭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人們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謂生活的舒坦,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大的妨礙。為何我們不嘗試着摒棄那些奢侈品,迴歸人類最初的願望——與自然親近並融合呢?

我們是時候迴歸自然了,讓我們帶着一顆最純淨的心走進自然,去發現曾經遺失的美好。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是作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瓦爾登湖》主要講的是,梭羅在1845年開始了他著名的經濟實驗,他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間小屋,開始了他長達兩年的幽居。在書中,他勞動,寫作,與大自然為伴,正是這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經歷和人生思考造就了這本經典的書籍

書中,關於生活經濟學的內容並不多,而是更多的筆墨在生活細節的描寫,以及對自然風光的描寫。梭羅想通過這本書,表達的不僅僅是他對孤單的理解,也更是他對於人與人交往意義的理解。他希望人們能夠在耕種的同時,也耕耘心田。文中除了寫樸素簡樸的生活之外,更是通過自然的交替變更來代指心靈的'復甦,以春天開始,又以春天結束,筆者認為,梭羅想表達的是對人類的希望,覺得人類的精神終將會復甦的。

書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在這裏我希望與大家分析我最喜歡的幾個片段。“湖的對岸,突起了矮橡樹叢生的高原,一直向西部的大草園和韃靼式草原的延伸,給予所有的流浪人家一個廣闊的天地。當達摩達拉的牛羊需要更大的草原時,他説,唯有自由自在享受廣袤地平線的人,才是世間最幸福的人。”這段話與其他的華麗的景色描寫比起來很樸素,也沒有過多情感的抒發,但通過對於草原的描寫,從矮橡樹叢生的草原到更大的草原,像是給予流浪的人更大的天地,後來那句話更是表達了他嚮往自由的情懷。

書中有很多經典而優美的句子,我無法一一列出,但是還有一段話也打動我很深。“湖是一道風景中最美麗的,最富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湖邊,長在水中的樹木猶如纖細的睫毛,是湖岸的飾邊,而四周鬱鬱葱葱的羣山和懸崖是他垂崖的睫毛。”這是一段很美的景物描寫,沒有特別華麗的語言,通過比喻卻讓景色活靈活現。

“我深信,若是所有人生活得都像我一樣簡單,偷盜與搶劫就不會發生。發生這些事,只是因為社會裏,有的人得到的綽綽有餘,有的人得到的遠遠不足。”這句話也很打動我,不是因為説的多深刻,只是這就是我們得現狀,公平成為了人們一直討論的話題,但處處還是存在着不平等,正是因為這種不平等造成了萬惡之源。有人説貧困會導致犯罪,但你不如説不公平導致犯罪,因為你生在富足的家庭不用去犯罪也能得到很好的生活,而有人生活在貧困和罪惡裏,得到的遠遠不夠所以想去偷盜去搶劫。雖然梭羅並沒有在我們的時代裏,卻用上面那段話恰當的反應了我們現在社會的現狀。

繼續讀下去,還有更多更優秀的文段讓我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9

我在一排排書架之間徘徊,當看到這本《瓦爾登湖》時,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當我再次捧起這本書時,正是午後,我坐在火爐旁,看着灰塵在陽光裏跳舞,四周很安靜,心裏很安靜。

對於《瓦爾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評論:喬治?艾略特説《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書,嚴重的污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閲讀和懷念;E.B.懷特也説當所有人都不知不覺尋找從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開的隱居地時,他(梭羅)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個避風港。

小王子説,如果愛上你了一朵生長在一顆星星上的花,那麼夜間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開着花。

我們無法給幸福定義。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有家知名網站做了一項測驗,題目只有一個:你認為梭羅幸福嗎?結果從反饋的信息來看,有近六成的人認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該是多麼幸福!有多少人為自己現有的生活而心甘情願呢?可能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人羨慕梭羅吧?

《瓦爾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暢銷不衰的綠色心靈聖經,它的作者—梭羅,更是被譽為感悟大地詩意,實踐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這本書中,梭羅帶我們走進他的真實生活:他為了證明自己能夠過一種簡樸的生活而隱居在瓦爾登湖畔。他在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不大也談不上精緻,但很結實,主人將它修繕得很完美,能夠抵擋風雪而且與自然相融。他的傢俱大部分是自制的,簡單且實用,他在開闊地上種植糧食,在湖中釣魚,以應付生活必需,他在這裏生活、與人交往,一切都是閒適的。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領略到醉人的湖光山色,雨中的田園詩情,還有相伴而眠的雪湖美景,惹人沉醉的萬般春意……一頁頁翻下去,彷彿是身臨其境。隨作者參觀那温暖舒適的小茅屋,仔細聆聽林中的天籟之聲,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他以優美的筆觸向我們娓娓講述了關於瓦爾登湖的春夏秋冬,就像一個迷人的故事,讓我們沉醉於春天的萬物復甦,夏日的生機勃勃,秋季的天高氣爽,冬天的銀裝素裹。更有那婉轉的鳥啼,繽紛的野花,參天的樹木,誘人的漿果,冰封的湖面……最讓人難忘夏日的午後,是那樣的單純和寧靜,作者或在林中漫步,或徜徉在書的海洋,每一個片段都讓人舒心,讓人感動。

讀他的書,心中只剩寧靜。我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它不同於康科德鎮的忙碌與躁動,而是充滿了祥和、平靜的一方天地,並非不惹塵埃,卻更多了一份淡定與安然。

給自己的心靈放一個假,在喧囂世界中找尋一片心靈的淨土,在書的海洋中探索生活的奧妙,選擇《瓦爾登湖》,收穫真誠與平和。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朋友向我推薦《瓦爾登湖》這本書很久了,這回趁着假期,我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芳容了。第一次拿起這本書,看到書名,便被它朦朧的意境所感染,腦海裏浮現出無數浪漫悽美的畫面。可是當我迫不及待地閲讀正文時,我大跌眼鏡,瞬間石化了。

梭羅在《瓦爾登湖》主要敍述了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常生活,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所以,一開始,我很難接受這本書的枯燥無味,硬着頭皮讀下去後,漸漸喜歡上了他所描繪的瓦爾登湖的生活。

盧梭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瓦爾登湖畔,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他開啟了人生的新路程。

雖然生活清苦,孤獨,但是盧梭卻很快樂。他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智慧,也開始學會去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們,總是在意物質的`享受和攀比,我們會過分在意自己的容顏是否傾國傾城,自己的衣裳是否光鮮亮麗,所住的房子是否金碧輝煌。但是瞭解了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不必過分強調外在的東西,而是要享受內心的歡愉。一個人如果內心不快樂,在美的衣裳穿在他的身上也不會使他變得光彩照人。

讀這本書,我們會獲得內心的平靜,也開始學會給生活做減法,開始學會淡泊。書中,盧梭告訴我們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這些生活哲理,梭羅記錄了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温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通過這本書,願我們都能夠獲得快樂,享受快樂。快樂的生活,快樂的工作。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利用假期安靜的讀完《瓦爾登湖》後,有所有感觸。

“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真理是什麼?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只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我想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梭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梭羅用自己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感謝《瓦爾登湖》給我帶來的精神支持。 《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像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閲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我想,從這個書上來説,《瓦爾登湖》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的。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順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靈,最能怡然自得。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夢,似真似幻,一如泡沫般易碎,又如鋼特般堅韌。我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體味着他的,自由之夢。

每個夢都是特別且唯一的。或許正是這一種特別,造就了《瓦爾登湖》。梭羅用他真摯的情感與純粹的初心來見證着、思考着這個社會,或許正是這顆純粹的初心和執着的精神,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一面。他那孩童般的好奇心與任性、輕蔑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社會不同的一面。

他不願意與這忙碌的`社會有太多的交集,所以他跑到森林裏去了。每天過着農民般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又不完全等同於農民。他近乎虔誠的揮灑着汗水,過着隱士的生活,但他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研究這裏的一草一木,來研究四季的更替,來思考!恰恰是這一生的思考,留下了太多太多。他的真理、他的頓悟、他的明朗,給後人留下了不朽的瑰寶,時刻警醒着世人:勿忘根本,勿忘!

梭羅曾説,致力於耕作時,我充滿了難以形容的自信,愉快地從事勞動對未來信心十足。雖然從事勞動學時辛勞的,伴着甘冽的泉水品味着成熟碩果,這滋味難以言述!但他不止於此,他還想播種真誠、真理、樸素、信心、單純等種子,這些珍惜的品質,大都散失四方。一方面,他懇切地希望人與人之間少一點客套虛偽,停下忙碌的腳步善待這些珍貴之物。另一方面,他高昂着頭顱,以批判的態度審視着這個資本社會,充裕的時間給予了他思維的活性,他的思考深入人心、鞭辟入裏,帶着對社會的批判,帶着對他夢想的執着追求。

梭羅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追求,不同於城市人對金錢名利的執着追求,而是一種更高級的生活,他將其稱之為——本能。像大多數人那樣的精神生活的本能,所以他閲讀、交流、思考,但同時還追求原始狀態和野性的本能,這是一種毫不掩飾的釋放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可以坐在樹下,安安靜靜地讀一本書,也可以坐在小船裏揮舞着船槳擊打着水面,看碧波泠泠,聽迴響不窮。他的真性情,絲毫不作為的處事,讓我隔着墨香四溢的紙張,透過近兩百年的光陰,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我最愛他的小詩:

“把你的視線轉向內心

你會發現心中一千個未發現的地區

到這些地方去旅行

是自己成為家中宇宙學的專家”

有夢,沒什麼辦不了,只要你願意,太陽也可以因你而破曉。他,不拘於時,率真活潑,高傲又任性。他的散文,與之批判,更像是一場命中註定的追夢之旅。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第一次看到“瓦爾登湖”這四個字,大概是在“最難看下去的書”的排行榜裏顯眼的榜首處。再加之周圍許多人説過這是本催眠神書,我就一直將它束之高閣,從不過問,直到有一夜真的失眠了,去書房翻出這本書,才真正認識了它。

梭羅並非隱士,而瓦爾登也並不安靜。

恰恰和一般認知相反,它充滿聲音和趣味。梭羅並沒有住在深山老林裏,他親手搭建的小木屋離市區僅1。6公里;而他這十幾平米的小屋,也曾舉辦過25個人的聚會,並非與俗世遠隔。而即便在肅殺的冬日裏,小屋也不乏拜訪者,錢寧便是其中一員。他與梭羅就着瀲灩湖光談笑風生,木屋裏熱鬧得如同普通獵户農家。意料之外的是,梭羅的木屋沒有鎖,也沒有門栓,可以説是開放性的。路過的農夫,獵人和動物都可以進去做客。每當散步歸來,梭羅也會時而扮演一把福爾摩斯,根據煙頭、腳印之類的蛛絲馬跡推斷“到訪者”的身份,也是別有一番趣味了。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無非是困在現代化鋼鐵牢籠裏的金絲雀一樣的人。曾有人言“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坦率地説,我並不認同。且不論其中語法問題,從先後順序便可發現其荒謬。若無為了生活的打拼,何來資本去追求詩和遠方,恐怕要早早的餓死在半路,成為指路的一縷幽魂。

那麼就不能追求了嗎?當然可以,只是不能以梭羅和《瓦爾登湖》為範本,而是要探尋自己獨一無二的路。走出牢籠,先從內心走出。《瓦爾登湖》其實是一本私人化的書,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從他的日記中摘出的。它是一本為自己而寫的書,其次才是為別人。梭羅曾在《瓦爾登湖》中説:“我希望這個世界的人,越不相同越好。”

可是如何才能尋找到自己的“瓦爾登湖”呢?並非是盲目離職放棄生計,而是審視內心。將所有能將碎片化閲讀的雜物置於一邊,靜下來思考,此刻自己最缺失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是敢於説出自己獨特想法的勇氣,是守住自我不為大流所動搖的堅定,還是拋卻雜念專心於一物的灑脱。可能性不計其數,但唯有自己才最瞭解自己。

再三品讀《瓦爾登湖》,能經歷一次又一次震撼,讀過之後,就像經歷了一個被洗腦的過程,而從書中脱離,自己冷靜下來反思,又會收穫別樣體悟。城市中的鋼鐵囚籠並不可怕,也不會成為走出俗世走向超脱與自由的阻礙。如果方法正確,囚籠將化為階梯,助有心者去往所向之處。

《瓦爾登湖》不是一個具有自我構建精神的人要去盲從的幻境。大自然內藴着終極真理、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某種精神的象徵,而人憑藉直覺就能感悟宇宙精神,藉由自身智慧力量,追尋所向所往,這可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但也是發掘自己的追求和生命體驗的無限樂趣所在。

出隅,出利慾,方能出心。然後得本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裏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藴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細細品讀《瓦爾登湖》,我看見梭羅扛着斧頭從他破爛的小木屋走出來,步伐輕盈;我看見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內心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

閉上眼睛,我看見老莊在湖邊論道,是那樣的輕聲細語,彷彿怕吵醒湖裏的游魚,還有那岸上的鳥獸。湖邊青葱的樹木,因為有了湖水的滋養而充滿靈性,它們為各種飛鳥鳴蟲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顯得美好祥和。我看見子陵在釣魚,我還看見季鷹在採摘蓴菜。

1845年7月,梭羅拋棄了物質與財富,遠離了世俗和塵囂,隻身一人來到瓦爾登湖畔的'次生林裏過起了簡單的隱居生活。一切都是那麼簡陋,一切又是那麼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飯,沒有浮華,彷彿也就沒有了世俗的羈絆。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會上剛正不阿,艱難的維持自己的原則;有人在世故的環境中圓滑處世混得個“自我感覺良好”,取得自認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隱”隱於世俗之中,做一個旁觀者,隔岸觀火;而梭羅是如陶淵明一般隱於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間。退隱山林,享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

然而梭羅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無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羅是本着體驗和嘗試的心態而隱居,陶潛則是官場失利而隱居。但又有誰能説他們的快樂是不一樣的呢?他們殊途同歸,在大自然的面前,他們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養着他們,洗滌他們的靈魂。《瓦爾登湖》讓我懂得人與自然的微妙關係,我們不需掙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誠地生活,擁抱她,親吻她。

最初讀《瓦爾登湖》,便覺得梭羅的自然倫理觀跟老莊的“道法自然”有點相似。沒有屋子,一把斧頭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食物,“種豆南山下”,一杆簡陋的魚竿變足以擁有一頓美味;粗衣麻布,何須奢華,但求能給予一點點的温暖。要過河,有人費盡心思造橋,花了許多功夫,最終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過河;有人看下一棵樹,皰削琢磨,做出一隻精美的小船,放到水裏卻害怕經不起風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過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損失一隻精美小船為代價。太多的羈絆,讓我們失去自由,遠離了自然。莊子得到一個大葫蘆,便可以憑着它遊蕩於江河湖海之間——把葫蘆綁在身上,無需複雜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強壯的身軀,只要浮在水面,何愁過不了河,何須諸多羈絆。

正如我們吃飯——向胃裏填充食物,只是為了讓自己的生命得以進行,得以燃燒,得以延續。我們卻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異的工具,複雜的方法,為的是滿足口食之慾,卻忘了進食的本質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會使人骯髒,而貪婪的口胃卻使人骯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7w7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