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關於《禮物的流動》讀後感

關於《禮物的流動》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禮物的流動》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禮物的流動》讀後感

在《禮物的流動:一箇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中,作者提到禮物的饋贈對於維護關係網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關係網絡在傳統中國社會起到如下幾個作用:

1、經濟功能。農業社會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勞動環節需要提高效率以趕天時,這需要關係網絡來支持。另外私人融資也需要關係網。

2、社會保障。在災荒時期,關係網給生活危機提供了緩衝和社會援助。

3、社會支持。主要是指關係網在紅白喜事時候對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別是葬禮上。

4、政治功能。在中國傳統絕對權力的背景下,一個關係網可以緩解上層權力對下層的直接損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手段。

從這幾種功能來看,特別是前兩種,是很重要的經濟功能,在農業社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計。因而它們成為維護關係網的驅動力。而交換禮物則是維護關係網的主要工具。

另外,作者還提到,在中國的人情倫理體系中有三個結構性維度:理性計算(指經濟上的直接盈虧計算),道德義務,情感聯繫。這幾點構成了人在維護關係網時所考量的三個支點。在我看來,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可以看作是長效機制。道德義務用來維護羣體利益不受損害,情感聯繫則在於加強彼此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兩點可以直接保護羣體中的成員一致對待危機和災難。而理性計算,特別是經濟上的計算,可以保證個體在短期內不至於在經濟上出現不平衡導致危機。

在南北文化的區別上,有個突出的羣體性格特點便是:南方人們比北方人們更加善於計算,而北方人則更加憨厚義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通過《禮物的流動》這本書,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求證。

南方相比北方而言,在過去幾千年中,生活更加穩定,富足,較少受到戰亂和災荒的影響。而且發展出了一套精耕細作的勞動技術。在這套技術的指導下,南方人們更加能保障自己的温飽。而且南方的商業比北方更加發達,這一點可以從南宋,明朝的經濟文化交通史中看出。從這個意義上説,南方人們之間,對於關係網的依賴度相對較低,關係網 的第一第二個功能就較少體現。那麼南方人們在禮物交換,人情體系中,對於起長效作用的兩個支點就相對薄弱。而北方則恰恰相反,經常的戰亂和災荒則直接驅動他們去盡力維護道德義務和情感聯繫,以應對危機和保護自己。

這樣就體現出,南方人們對於理性計算比較注重,而北方人們則對於道義和維護感情特別熱衷。江浙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精明”和善於“算計”。北方人們如中原一帶,人們的羣體性格就體現出講“義氣”重“親情”。羣體性格的異化,隱含的原因就根源於經濟基礎的差別,這就是我讀這本小書的一點點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p93g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