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好的讀後感

好的讀後感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好的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好的讀後感

好的讀後感1

引用羅吉老師自己的話來説:“這堂課的目的就是要教會熱脹冷縮,但沒有教會。後面的測試題,全班沒有一個學生答對,沒有一個!教學目標沒有達到,這是一節失敗的課!”假如我們僅僅以傳統的是否教會學生一個知識點為衡量標準,它可以説是一堂失敗的課。但值得我們深思的是,有許多看似成功的課,環環相扣、滴水不漏,學生的思路與教師、課本沒有絲毫偏差,課堂相當和諧,沒有一丁點不同的聲音,那是因為我們替學生預先鋪設好了思維軌道,甚至“課上要問的問題以及標準答案,早已記在學生的課本上”,也正是這種近似強加的“軌道”使得學習過程看起來很到位,學生一門心思揣摩老師問話背後的意思,答出老師需要的答案,順理成章促成了一節“成功”的課。

相較而言,我們更應該感謝羅吉老師送上的這樣一堂真實的、值得反思的課。在新課程的推進中,她邁出了第一步,正如羅老師所説:“……學生説,老師聽,這方是新課堂。學生説對説錯是一回事;敢不敢讓學生説又是另一回事。教學要走出新路,必須要有勇氣。” 她敢於給學生機會説心裏的話,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理解,否則,我們根本無法聽到學生説出那麼多讓我們吃驚的解釋,那些符合他們思維方式及已有的經驗和認識的言論!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絕不是一堂上給別人看的課,而是學生和老師全身心投入,教師在引導的同時不忘留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學生也以積極地思考並反饋他們真實的想法。這不正是我們倡導打破傳統“灌入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所需要的麼?

回過頭來説説,這堂課的失敗之處源於備課時沒有充分分析到學生的知識前概念,忽略了對學生認知規律的把握,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師只從自己角度出發,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設計教學安排,理想化地認為學生會在其引導下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設計。然而,只有10歲左右的三年級學生現有的經驗無法幫助他們順利理解對成年人看來很簡單的知識。另外教師的提問方式和技巧有欠缺,如課一開始她向學生提出“研究水的一些性質”這一説法,其實如果改為“研究液體的性質並以水為例”,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水的某些性質可能是液體所共有的”的意識,而為教學後段總結“液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作好鋪墊;對於在觀察的水和酒精中加入紅色色素便於觀察的這一説明應該在活動開始前就向學生解釋清楚,以免對學生造成“紅色液體才有熱脹冷縮性質”的誤導。

在國小階段,學生對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我想在一開始設計一個過渡,即:氣體的熱脹冷縮實驗。因為在學生的已有經驗中對液體熱脹冷縮現象的觀察很少,相較而言氣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則非常明顯,實驗裝置為玻璃管下連着一空的圓底燒瓶,即在塞緊了膠塞的燒瓶上,插入了一根筷子粗的玻璃管,管口抹上肥皂水,加熱圓底燒瓶可以看到管口出現一明顯的.肥皂泡,接着將圓底燒瓶放入冷水中又會看到肥皂泡縮回管裏。對這一現象學生較易理解是瓶子裏的空氣受熱從瓶裏“擠”進肥皂泡中,遇冷則縮回瓶中,從而得出“空氣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然後再引導進行液體是否也具有相似性質的研究,點明今天我們“以水為例研究液體的性質”之一:當水的温度發生變化時,水佔據的空間(體積)會不會像空氣一樣發生膨脹或縮小的改變?如果發生改變,怎樣變化?緊扣主題進行研究,也許後來的一切都會順理成章。

一節好課應該是有意義的課, 對學生來説,即使不是收穫頗豐,至少要有所得,在掌握知識之外還能鍛鍊學生的能力, 進而發展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常態下的課,真實的、不加粉飾的,允許課堂有“不和諧音”,不一味追求熱烈的課堂氣氛,貫穿着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的思想碰撞,在學生的質疑聲中、在教師的追問中不斷深入,漸入佳境;相反,一堂預設精準,甚至連學生的回答都能在教師的備課本中找到,那才叫失敗的課。一節好課應該是一節有待於完善的課,而非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實的,就或多或少有缺憾,也正是因為種種不完美激發了我們進一步完善的衝動,即“課雖止而思未停”。

好的讀後感2

假期我拜讀了尹建麗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尹老師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對於教育的理解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尊重孩子,保護孩子,是每一個家長的天職,很多家長也是這麼做的,家長給了孩子很多的愛和關心。很多家長為孩子做了很多,只要求孩子能考一個好成績,但是,很多孩子卻讓我們的父母失望,應試教育下的家庭有很多的無奈和無助:家長痛苦,孩子更痛苦。我也曾經看過一些有關學生學習的書,看到很多人的研究是:學習是孩子的本能。本能怎麼會如此痛苦呢?

尹老師的女兒圓圓在上學的時候,尹老師就告訴自己: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要保護孩子學習的激情。所以,在作業上,尹老師告訴圓圓,寫作業是為了鞏固和提高學習過的知識,如果,感覺都沒有問題了,有些作業是可以不用寫的(例如抄寫公式),有時候,為了給老師檢查,她會幫助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激情是多麼需要保護,我們的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孩子的成長是馬拉松式的,不是短跑)。現在早期教育越來越提前,有人説:如果你從孩子出生開始教育,那麼你已經晚了10個月。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漸漸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如果,我們的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很難想象,他們的將來如何能快樂起來?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相信這一點,沒有孩子能感覺的到,自己考不好,爸爸媽媽比自己還要着急,爸爸媽媽會根據自己考試的成績來決定孩子們是否能出去玩,決定孩子們是否可以得到自己心儀已久的`禮物,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是要求成績的。這樣的孩子將來如何懂得感恩,如何對父母有孝心?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圓圓不想寫作業,作業寫得很亂,尹老師沒有像其他父母一樣,讓孩子重寫,而是把作業沒收,告訴她:“如果你不想寫作業,那麼就沒收你寫作業的權利。”我們的家長很多時候不敢這麼做,孩子作業寫不完,自己比孩子還着急,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需要我們家長冷靜的想一想!

尹老師給了孩子很多的鍛鍊機會,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事。但是,我們的很多家長,卻都覺得孩子太小,現在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導致很多孩子,幾乎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幹。當然我作為老師,有些例子也是能夠運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來的。

尹老師在書中各個章節中運用的話語及選擇的案例,讀來都非常親切。

1、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個布娃娃,發生衝突,我們既不要求她出讓,也不慫恿她搶奪,而是趕快用另一個東西來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讓她知道好玩的東西不止一樣;或者引導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體會合作的愉快。

2、教孩子善待“對手”。 安慰得稍好一些時,再像對待她一樣,帶着她給小板凳揉揉痛,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痛了”。這樣做,不但沒有讓小板凳站到她的對立面,成為“加害”她的壞蛋,還能作為朋友分擔痛苦,並讓她意識到“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勇敢的放手,給孩子獨立的生存能力,給孩子保留學習的激情,是我們父母、老師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3、説100分才是好樣的,才是令人滿意的。家長就這樣把學習變得功利,不知不覺把孩子往歧路上引,讓孩子偏離學習的正途。尤其前一位家長,她不但讓孩子對學習懷有虛榮心,還教唆孩子去嫉妒。——這幾條對於我們老師也是有很大的啟發:是否孩子100分了才是最棒的呢?

4、幾乎沒有哪個孩子會愈挫愈勇,他們需要成功體驗。成功體驗不是偶爾得到的高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後的喜悦。——對於作為班主任的我,要給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體驗。學習不太好的可以從其他方面着手,繪畫、音樂、勞動……

作為父母,我們創造了一個孩子,不僅有責任讓他長大,更應讓他有質量的生活;作為老師,我們除了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會他們做人。

好的讀後感3

好書自然經久不衰,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與氣質,使人高尚。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書,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讓我們懂得許多道理,還讓我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

教育家説:“書是智慧的鑰匙。”;史學家説:“書是進步的階梯。”;政治家説:“書是時代的生命。”;經濟家説:“書是致富的信息。”;文學家説:“書是人類的營養品。”學生們説:“書是不開的老師。”;迷茫者説:“書是心中的啟明星。”;探索者説:“書是通向彼岸的船。”;奮鬥者説::“書是人生的嚮導。”;急於求知者説:“書是飢餓時的美餐。”

在這季節裏,陽光雨露,綠遍枝頭陌上,欣欣生意,漾溢金色年華。一座校園,沐浴春風,清景無限;一羣學子,荷着夢想,走在路上,一角一落的深情,一日一夕的成長,展成卷卷詩圖,安靜欣賞。所以當我們想放鬆一下自己的時候,何不可以手捧一本好書來陪自己度過呢?好書能讓我們調整心態,淨化靈魂。在一個人的成長歲月中,不可能永遠的一帆風順,不可能總是激情滿懷,此時,一本好書就如同一位人生導師,我們可以手捧《做最好的自己》來給我們人生之帆導航。

《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是由Google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博士創作的。他曾是美國蘋果公司、微軟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創建過微軟亞洲研究院,曾是比爾蓋茨的七個高層智囊之一。20xx年7月,跳槽到Google公司。讀完李博士的——《做最好的自己》這本書,回味悠久,感慨頗深。他在書中倡導一種自信積極的人生態度“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他認為,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多元化的,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的一生總是在做兩樣事情,一是追逐快樂,另一個是在逃避痛苦,可是快樂的事情總是過的那麼的快……痛苦不堪呢?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自己的情緒,盡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李博士在書中寫到“用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用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山,世界上最難翻過的山就是自己,但是當你翻過這座山的時候,你將會看到更美的風景……想想也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社會背景、才智資本和機遇是不均等的,成功不可能以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不是一窩蜂地追逐別人鎖定的目標,而是根據自己的職業特點和需要,發揮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發掘出全部的潛力,一次次的超越自我,奉獻社會,並因此使內心獲得快樂。

做最好的自己,無論是誰,若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他一定會很充實,很快樂,很成功。做最好的自己,説的很簡單,但要做到這點,其實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要做你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有哪些獨特的地方,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有什麼興趣和愛好,有什麼理想和志向。其次你要接納自己,無論你的家庭有多麼貧困,你的父母多麼無知,你都要承認他,坦然接受他,就你的長相,醜也罷,矮也罷,黑也罷,胖也罷,或者滿臉的青春痘,甚至身有殘疾,鏡子裏的那個人就是你自己,你都要滿心喜悦的面對他,能夠像欣賞藝術品一樣欣賞他。最後你都要堅定自己,每一個人都是造物主在世上唯一的作品,沒有複製,沒有克隆。你身上的每一個特點也都染上了你的色彩,或紅,或藍。儘管時尚流行着其他的色彩,不用擔心,也不用害怕,更昨天的自己比較,讓自己成為今天最好的自己,努力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收穫,有進步。做最好的自己不在乎你昨天是怎樣的一個人,不在乎你底子有多薄,基礎有多差,只要努力,你就可以比不努力的你更好,只要你堅持努力,你完全可以成為最好的自己。完善自己不是盲目的完善,比如一個學生,壓縮休息和運動的時間來努力學習,精神固然可嘉,但這樣永遠做不到最好。一天只有24小時,你不可能24小時不停的努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首先要保證在課堂上的效率,保證自習課的效率,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不斷進取。那麼晚上當你躺在牀上的時候你就呢鞥夠坦然的對自己説今天你做到了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也便是做最快樂的自己!

讀一讀它吧,它可以使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的面對以後的各種挑戰,它也可以讓你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上更進一步!

好的讀後感4

經朋友推薦買了一本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於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敍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願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敍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願不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願不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説:“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國小老師説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國中老師強調國小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國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書中説“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説“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的讀後感5

《孩子們,你們好!》——我掀動書頁,一條條教育的箴言映入眼簾;我掩卷而思,一片愛的意念瀰漫心間。一個個饒有趣味的教育教學故事,一句句藉以自勉的教育教學警句,無一不滲透着作者對孩子們無私的愛、智慧的愛。在舒緩的音樂的伴奏下,捧讀教育科學出版社新出的蘇聯著名教育家ⅢA阿莫納什維利的著作《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之一《孩子們,你們好!》,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

每一次閲讀,總有讓我心頭為之一震的東西。大師的文字,彷彿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歷久彌新的光芒,而我們從閲讀中比照出了自己的淺薄,也比照出了我們該怎樣實實在在地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由《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麼樣?》和《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三本書組成。在這三本書中,阿莫納什維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他的一個實驗班教學教育的全過程,深刻地體現了教育家堅持學校裏沒有分數、科學精神與人文關懷相統一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力圖顯示出自己對兒童的真正的愛,我就必須以最完美的形式去顯示它。”——在去學校的路上,作者試着練習説這句話:“孩子們,你們好!”一面低聲地説,一面傾聽着自己的聲音,揣摩着應該以怎樣的表情怎樣的語氣來對孩子們説這句話,以達到和藹可親的、慈祥的、令人感到愉快的效果。對這麼一句普通的常人都忽略的問候語,作者是如此認真地細緻地嚴肅地對待,足見作者的這份拳拳摯愛。

“誰愛兒童的嘰嘰喳喳聲,誰就願意從事教育工作,而誰兒童的嘰嘰喳喳聲已經愛得入迷,誰就能獲得自己的職業的幸福。”——在我們的`耳畔時刻縈繞着孩子們清脆的噪音和笑聲,我們也似乎常常討厭着這樣的喧嚷聲。作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我們缺少了教育的聽覺,沒有能從這種所謂的喧嚷聲中辨別出這個兒童樂隊中各種不同音律的樂器所奏出的音響。是啊,我們應該意識到:“嘰嘰喳喳”是孩子的天性,“嘰嘰喳喳”是孩子的快樂,“嘰嘰喳喳”是孩子的幸福,我們為什麼不能快樂孩子的快樂幸福孩子的幸福呢?喜歡孩子們的“嘰嘰喳喳”吧,因為這是特殊“樂器”的純美音樂。

愛兒童和理解兒童是阿莫納什維利教育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他把教師對兒童的愛比作是滋生萬物的陽光和沃土。沒有陽光和肥沃的土壤,就沒有萬物生長;沒有教師對兒童的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教師要全心全意地、無一例外地愛每一個兒童,不論是聽話的,還是調皮的,聰明的,還是愚笨的,勤奮的,還是懶惰的,教師都要傾注同樣的愛心.教師對兒童的愛,這是使兒童心情舒暢,促進他們奮發上進健康成長的推動力,也是教師教育過程順利進行的保證.尤其對國小低年級學生來説更是如此.在他們的感受中,“知識”和“老師”幾乎是同義詞,他們最喜愛的課就是他們最敬愛的老師的課。

愛與理解是緊密相連的,心中無愛的人不會理解他人。一個教師如果心中充滿了對學生的愛,他就會有對學生們理解的衝動。作者是這樣來認識“理解”的。“只有把自己當作兒童,才能幫助兒童成為成人;只有把兒童的生活看作是自己童年的重現,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人道的老師。”回到自己的童年是教師理解兒童的最好渠道,多想想我們已經淡忘了的童年,你就會明白孩子們為什麼會在走廊裏跑來跑去嘰嘰喳喳而不知疲倦,為什麼有時會面露愁色,你會知道孩子們喜歡什麼,厭惡什麼。作者經常把自己當作兒童,當作孩子們的好夥伴,彎下腰來傾聽孩子們心靈的聲音——“要體貼入微地愛護兒童的心靈。”在理解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反思,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認識和觀念,如果我們能象作者那樣努力做到理解兒童,那麼,我們的教育生活與他們的生活就不會矛盾。在愛與理解的基礎上創造人性化的環境對兒童的引導就會很容易了。這一點在阿莫納什維利對兒童的教育幫助上尤其得到體現。這也是他在書中用一行行的字句“彈奏”出的永不變更的主旋律。

這才是使兒童相信教師,珍視教師的善意和對教師言聽計從的可靠途徑,也是教師認識兒童的生活、理解兒童和開啟兒童心扉的“金鑰匙”。

好的讀後感6

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寒假得空,為了做個好媽媽,去書市一逛,買回一本,細細品讀,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和打動。

這本書是一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它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並且她16歲的女兒參加大學聯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最主要的是,這麼優秀的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於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的內容不僅讓我懂得了為人父母的家教之法,更讓我深思為人師者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學生犯錯之後,我們的第一反映就是生氣,繼而對其批評教育一頓。書中的作者認為在讓孩子認識錯誤並改正錯誤的過程中,“不説”往往是最好的“説”。其實孩子犯錯之後心裏已很難過了,老師給予理解,倒往往比給予批評更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即使説,也要採用不讓孩子丟面子的説法。孩子成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犯錯,改錯,在犯錯,再改錯的過程,孩子從犯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樂趣和生活的經驗。家長也好,老師也罷,我們需要理解錯誤帶來的價值,看到錯誤和正確同樣具有正面教育功能。所以,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要冷靜,分析具體問題,對症下藥。

再者,如何面對孩子的叛逆。作者認為“強權無法撫慰孩子的叛逆。”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讓老師和家長感到頭疼,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孩子要求獨立,孩子要求有自己的天地,他們不再好好地聽話,而是離經叛道。在老師和家長的眼中孩子的很多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因此會強迫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我們經常採用強權手段,讓孩子服從自己,其結果只能是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適得其反。其實我們要改變想法:孩子要求獨立,説明他有了自己的思想,他開始思考問題,開始長大,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感到高興,要以客觀、疏導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反抗。有一個故事,兩個母親得知了孩子之間早戀的事情,女孩子的母親勃然大怒,對孩子批評教育,並給她辦理了轉學手續,孩子哭着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和同學。男孩子的母親卻對孩子這樣説:“你確定你喜歡這個女孩?你會娶她為妻嗎?”男孩輕輕卻又堅定地點點頭。媽媽又説:“那你現在有沒有能力給她一枚美麗的婚戒,為她披上婚紗,並且舉辦一個浪漫的婚禮呢?男孩搖了搖頭。媽媽説:“那麼你該從現在就開始努力了。”男孩沒有受到批評,但他明確了自己現在的方向和任務。那麼大家喜歡哪種教育方法呢?

還有,怎樣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閲讀具有神奇的力量,閲讀多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閲讀所帶來的豐富的語言和智力背景能讓孩子的學習輕鬆、快樂,學習的成就感又會加強閲讀的興趣。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我們要重視培養孩子的'閲讀興趣。作者認為閲讀是需要誘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麼,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麼,就去強迫他,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讓孩子本身對閲讀有興趣,從閲讀中得到快樂。在對書的選擇上,作者提出,不看“有用”的書。她堅持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要素,不以大人所謂的“有用”為選擇標準。孩子有所不同,他們的閲讀興趣也不一樣,我們要給他們更多的選擇的自由與權力,讓他們讀自己喜歡的書,這樣孩子的閲讀興趣會更濃厚。所以,少一些推薦,多一些自由的閲讀空間。

從書中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看到作者作為一位母親的冷靜與細膩。很多教育資源就在我們的身邊,很多教育問題其實非常容易解決,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我很喜歡杜甫的“漫卷詩書喜欲狂”,書是我們精神的食量,我們能從書中獲得快樂,讓我們愛上讀書吧,開卷有益。

好的讀後感7

為了提升做母親的素養與能力,更好地尊重與理解孩子,進而陪伴兒子走過一段幸福旅程,近期我集中精力閲讀了有關家庭教育類的優秀書籍。其中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與寫作的尹建莉女史大著《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家出版社,20xx.10)令我愛不釋手,作為一名懂教育的母親,她既有科學的育兒理念又有豐富的實踐精神,不僅培養愛女成功而且身體力行幫助很多有育子問題的朋友排憂解難,成功地踐行了從“一位有心媽媽”到成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的不平凡歷程!

該書自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得到著名學者、熱衷教育公益事業的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羣先生的首肯並引起眾多家長朋友的強烈共鳴。我也是受益者之一,讀之越深越感到做好母親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因為孩子各自特點、性格不一,且他們在每個年齡段都會有其獨特的心理、生理特點,家長的教養方式、素養水平以及教育理念也各有不同,所以,教育孩子沒有固定的'模式,要學會在做父母的過程中領悟家庭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與孩子互動之藝術。這正是我閲讀該書得到的初步體驗。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所以在眾多家教類書中脱穎而出,完全是因為作品質量上乘!作者有思想有主見,善於發現家庭教育的細節問題,尊重事實勇於講真話,分析問題有理有據,並用智慧與經驗妥善地解決問題,令人信服。例如很多家長對孩子迷戀電子遊戲深惡痛絕,而生活中作者女兒也是如醉如痴,但作為好媽媽的尹建莉客觀理性地分析了電遊讓孩子產生興趣的根源,不像一般家長那樣簡單粗暴地橫加干涉,而是欲擒故縱,讓孩子充分享受遊戲的樂趣,因此而造成的學業損失讓其在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中“吃一塹長一智”,並因此得出經典結論:“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誤?”由此看出一位母親非凡的耐心、慧心與用心!

眾所周知,讓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與修行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智慧的母親陪伴孩子在幸福中成長,在有心無痕中收穫成人、成才的點點滴滴!這正是需要我深入體會的科學教育理念。

閲讀篇篇內容充實的文章,深感作者為了孩子、為了真理不斷進取,抨擊當下學校教育的種種弊端,同時亦提供可參考的方法讓家庭教育彌補學校教育之不足,顯示了一位教育學者的良知與責任。透過鮮活的文字與真實的個案,作者不以自己育兒成功而唬人、蒙人;不講套話,可讀性很強;教育觀科學可信,所有引文均表明出處,不誤導人;一位優雅知性的母親與“教育專家”的內涵有機相融,給關注獨生子一代教育的家長朋友們提供了可靠的範本。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給我啟迪最深之處、也是最佩服作者真知灼見的地方是:身為知識分子出身的尹建莉勇於直面自己所處階層的人性弱點,“高學歷有本事的強勢家長為什麼培養出沒出息不能自立的低能兒?”一語道破天機,“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懂教育之規律”。是的,多少家長認為自己花費心思為什麼孩子不成材呢?原來原因就在自己身上。很多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知識分子培養出眼高手低的孩子就是實例。

任何作品都有瑕不掩瑜之處,思考之後,個人愚見如下:“有教無類”是箴言,但教育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孩子的秉性與天賦很大一部分是遺傳基因在起作用,而後天教育引導作用也是有限的。生活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事實:不少家庭環境很差、父母素養低下的孩子靠自我認知、自我錘鍊最終成為成功的典範。

當下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應該引起家長、老師與社會的關注,從小養成鍛鍊身體的好習慣可以增加抗壓能力並受益終生。書中作者的孩子因為跳級而影響了體育成績,身體素質跟不上,那為什麼不抓緊提升身體體能呢?

上述兩點在書中很難看到作者的詳細陳述,這也是本人要與作者商榷之處。

無論如何,在目前我國家教圖書數量龐大而內容魚目混珠、良莠不齊的出版狀況中,《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確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閲讀體驗,其書品是獨樹一幟的,在實踐中可操作性很強,不愧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

好的讀後感8

可以説是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才把這些故事看完。現在的自己越來越不如之前的自己,要不然怎麼會要這麼久?

這應該是看他寫的第三本書,不敢説自己是他的忠粉,要不然怎麼會在評論下面一句話都不説,一個贊都不點呢?

只是覺得他給他的讀者宣揚的生活方式很正確。自己不知道當初是怎麼開始關注他的,也許是當初他寫的一篇江湖故事把我給感動了,讓我覺得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那樣的人和事,心中滿滿的膜拜。

從《乖,摸摸頭》到《阿彌陀佛麼麼噠》再到《好嗎好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陷入到其中的情景中去。那要不然自己怎麼會在上晚班的時候帶着一本書躲在角落裏面去看,生怕被別人發現。

很多故事我已經記不清講了什麼了,但是隻要自己一看基本上能夠記起來。

《奪命大烏蘇》中的楊奮和馬史兩個再度啟程的勇敢青年,即使外面的世界再好,都比不上家鄉的味道。一個是如日中天的導演,一個想要幫父親完成遺願成為作家的淘寶賣家,最後他們倆都做到了。誰説這個世界上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叔叔再見》中的小女孩最後飛機上和大冰相遇。我想這應該是他講的那種緣分,惜緣隨緣莫攀緣緣,有緣自會相見。這是你人生第一次被人叫叔叔,還是被一個上國小一年級的小女孩。小女孩從小孤立無助,被你在那裏給撞見,之後又離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碰巧的是兩個人在飛機上碰到了。誰説再見就是再也不見,有緣人自會再見!

《旁人笑我太瘋癲》中的鐵成,看完我百度了好一會兒都沒有結果,以至於網友都在那裏發帖説不會是他筆下塑造的人吧,一片質疑聲。在這個人人倡導單一模式的成功法則中,鐵成便是打破這個模式最有力的人。他心中建立起來的世界讓我們望塵莫及,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嘗試過。想説這個故事便是對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最好的詮釋。

《尋人啟事》的小卉後來還是讓我們這些讀者知道你的身世,不知道你現在在哪裏每年過年的時候還會不會去大冰的小屋裏,讓他們給你一次過生日的機會好嗎?和小廚子的緣分就這樣結束了?要知道他是喜歡你的,當初他躲在那家店裏面學着做包子只是為了能夠多看你幾眼,可是到頭來你選擇了逃離這個世界。要知道他們一直在信守那個承諾,只想在除夕那天給你過上一個生日。

《台北爸爸》中的爸爸原來是這麼的良苦用心啊,自己用自己的經歷來給自己的兒子上好人生中的每一堂課。誰也不知道他當年有那麼多豐富的人生經歷,打過架,開過酒吧舞廳,還和早戀,可以説那些壞孩子該做的事情他都做過。每一個爸爸都是這麼的愛子情深。

《新疆姑娘》繼續講述馬史的故事,兩個人經歷過一段磕磕碰碰之後越發堅定地走到了一起。在馬史陷入到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卻不知道是因為朕朕在後面幫他在後面支撐着。在這個世界上真會有這樣的姑娘一直默默地陪在你的左右。

《最後一個義工》的果子,誰也沒有猜到他曾經是個敗家的富二代,經歷過家裏的一系列變故後,終於長大成人,自食其力。可能人都是這樣的吧,只有經歷過成長帶來的種種陣痛才會成長起來。

《美少女壯士》中的小芸豆,要是自己沒有記錯的話,在前兩本書中也有那麼一個故事講的是歷險的故事。今天早上打開微博看到這個故事中的原人物真的是漂亮的不行。什麼北極南極,什麼格陵蘭島,什麼nami比亞,那些我們這些普通的人不敢去的地方都去過一遍,人生感覺過得如此的豐富。真的是這個世界沒有你美少女壯士不敢去幹的事。

《鬥茶》中的那些專業詞語自己倒是一點都沒看到,怎麼一個倒法流程。到頭來即便是最簡單的材料都能夠勝過最好的茶料。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和別人真強好勝,誰也沒有想過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纏鬥急心,心若急了也就累了,讓我們的心都歇息一下吧。

《姐姐》中的劉敏,你口中的姐姐。一個比親姐還要親的姐姐。沒有什麼比有這麼一個更親近的人,可以説就是女閨蜜。那些一起曾經經歷過的點滴都會是你成長過去的寶貴財富。《陽光快車道》一直會是陽光的走下去。就像歌裏唱的那樣:你我的舊時光,如那漫漫長路,永不消亡;我們倆披着雨衣,屋檐下佇立,陽光在上。

好嗎?好的!

好的讀後感9

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厭學是因為個體 “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和怠惰產生沮喪,產生對 自己的失望和厭惡”每到九月開學季,很多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在這裏,勵志少年軍校的老師與您一起分享改變國中生厭學的對策。

一、厭學心理根源

厭學的學生一般沒有目標,更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對千年歷史文化的敬仰,沒有繼承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感,也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更沒有對個人知識能力 提升的自我要求。當挫折來臨時,便不會產生抵禦能力。加之國中學生自制能力差、情緒不 穩定,便會因為一個小小的理由導致學習放一邊。有時某位老師的一個眼神、“男女朋友” 吵架都可能造成逃學。漸漸地,“對自己的無 能為力和怠惰產生沮喪,產生對自己的失望和 厭惡”,成為厭學者。

二、外部因素

(一)社會因素

“ 讀書無用論”的影響。有些家長認為現在讀大學不包分配,讀書沒有“利用價值”。 有些學生認為讀的書對以後工作沒有用處,別人賣手機的每天也有100元底薪。當他們看到這種情況時,如果自我因素不強大的,便很難熱愛學習。低俗文化因素的影響。

(二)家庭教育因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育不是你教孩子什麼,而是你是怎麼做的,孩子就會怎麼做。家長從不拿書報,孩子是不會愛閲讀的。家長的不良榜樣與教育方式不當,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影響。還有,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較大的.期望值也會影響孩子。認為只要孩子在學校不鬧事就可以了。就算有事,也是老師你的事,不是我家長的事,所以老師不要找家長我。家長對老師的不尊重, 對知識的不重視,很難讓孩子熱愛學習。

(三)學校因素

一些學校過於注重分數,而不是對孩子全 面素質的培養,也會造成在學習考試上沒天分 的孩子的心理負擔。教師的道德水平不高 ,片面追求應試教學的“業績”,個人人格魅力欠缺,也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三、厭學的矯正對策

依據以上對厭學心理根源的分析,勵志少年軍校把厭學的矯正對策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要對家長進行必要的教育

1. 學校要給家長進行讀書有用論的教育,給家長普及各學科的學習對我們的生產生活帶 來的重大意義。

2. 教育家長對孩子學習結杲進行正確陽因,不要盲目攀比而挖苦孩子笨。家長要學會運用賞識教育,必要時進行合理的懲罰。

3. 幫助孩子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人生目標。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些歷史故事、偉人事蹟等。

4. 父母製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增加家庭的文化氣息,多讀書報,做孩子的好榜樣。

(二)教師需要做的改變

1. 教師應在課堂上下功夫。在備課過程中,要想盡辦法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知識以生 動有趣的形式呈現給孩子,讓他們有跳一跳能 夠得着的成就感。課堂上,尤其要注重對中 下生的培養。

2. 善於運用賞識教育。“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教師要在課堂 上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表現自我的機 會。教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在孩子一次次的 小成功中給予鼓勵,給孩子成功的美好體驗。在孩子受到鼓舞后,要乘勝追擊,爭取學習成 效,讓孩子更有信心。

3. 善於運用競爭機制。國中生的孩子爭強好勝,樂於表現,爭取表揚。可以採取分組競賽,表彰進步學生等等。

(三)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

1.認識各科學習的意義,培養對各科學習的興趣。

2.學會對考試成功與失敗進行正確歸因。

3.養成努力學習的習慣,習慣成自然。

4.多知道些歷史,瞭解偉人的故事。

這些方法都是從實踐中得到的,但每一個環節的實施也並非易事,外界的限制太多,有的對策也需要改進,如果您的孩子有厭學的情況,歡迎您與我們聯繫,針對您的孩子,與您一起探討,幫您解決問題。勵志少年軍校做最好的教育,與您共繪孩子美好的藍圖。

好的讀後感10

暑假期間,陪兒子去書店買書,看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的題目,把既是媽媽,又是教師的我吸引住了,於是買回來讀了,書中有許多教育理念讓我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把自己的女兒婷婷培養得很出色。她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寫在這本書裏,全書共分七個章節,每個章節一個主題,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長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誤區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並且書中描述了許多教育孩子的細節,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讓孩子輕鬆地學習。

尹老師強調要讓孩子們輕鬆學習,引導孩子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她的一系列做法與我們常見的做法截然不同:“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獎勵……這些觀點聽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點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一個人如果特別討厭一件事,又怎麼能把一件事做好呢?所以要讓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讓孩子愛上它。

尹老師説:“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我們都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這不就是我們常説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嗎,我們在教育理論中經常談到這句話,可是在實踐中並沒有真正做到,因此,我們要好好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如果用學習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那麼孩子會更加討厭學習,所以我們要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對孩子心理的成長小心呵護。

讀了這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呵護,孩子經歷的每件事,遇到的每個困難,尹老師都會幫助孩子化解,比如,美術老師對孩子畫畫的評價,讓孩子體驗到了很大的失敗,是媽媽幫助孩子從新找到想象的翅膀,如果不是一個對心理學有着很深造詣的媽媽,我想是不會體會到的。同時作為國小低年級的班主任,在對待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上也有很多困惑,這也更加的鞭策自己要多讀一些幼兒心理方面的書籍,遇到了問題就會有更多的辦法來解決,不僅要努力做一個睿智的家長,也要做一個睿智的老師。

三、關於閲讀的一些問題。

這本書的第二章幾乎全部是講早期閲讀的,從閲讀的重要性,閲讀的方法,到閲讀給學習帶來的好處,各個方面都闡述的很到位,並且舉了很多的實例。用作者的話説,閲讀是一根“魔杖”,被“魔杖”點中的孩子學習能力強。閲讀的重要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是我早就已經深知的,讓我感興趣的是想看看尹老師是怎樣指導孩子閲讀的。讀過之後,受益匪淺,發現自己居然在對待孩子閲讀方面有很多錯誤。

比如,我要求孩子看書要認真,一字一句的讀,不可以一目十行,有時兒子看書翻得快一些,我都要批評他。而尹老師在書中嚴厲的指出,“一字一句讀的人是閲讀能力最低的人。”指出閲讀必須是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才能被整體的把握和吸收,而一字一句地讀只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閲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善的。原來我犯了閲讀的另一大忌,看來得趕緊糾正,應該還來得及。還有,我不停的買書,但孩子卻看得很少。尹老師提及她的孩子閲讀的書籍大多是租來的,一來培養孩子勤儉的習慣,二來可以鍛鍊孩子閲讀的速度。確實,我家書架上有很多書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買,用借或租的也可以,這樣還不會助長孩子鋪張浪費的壞習慣,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懂得體諒大人掙錢的辛苦。

讀了這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其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孩子不是為了‘長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着。”是啊,不管家長也好,還是老師也好,現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着太多的功利性,而缺少對孩子的愛,所以我們的施教應該溶於對孩子濃濃的愛中。

好的讀後感11

暑假在讀書方面讀得最多的就是繪本和古詩,這是因為我有個兩歲多的孩子。孩子從7月15日開始正式背誦詩歌到今天已經背了75首,在繪本閲讀方面孩子現在也養成了每日必讀書的習慣,讓我覺得我的暑假沒白過。

特別是8月18號聽了常作印老師的講座,跟這本書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常作印提到了6-12歲是兒童閲讀的黃金時期,而不閲讀的孩子便是潛在的差生。而尹建莉在書中也寫到“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閲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裏,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這讓我想到了常作印老師對某些國小教材的評價,説某些國小學習“小公雞咕咕叫”之類的兒歌,其實是對兒童記憶力的浪費。提到兒歌,尹建莉也寫到“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尹建莉在書中寫到了很多具體的育兒案例,僅就讀書就有好多個小節提到,比如“古詩滋養的孩子”“讓孩子識字不難”“修得一支生花筆”“好閲讀”與“壞閲讀”“閲讀需要誘惑”“不看‘有用’的書”“學‘語文’不是學‘語文課本’”。當然裏面還提供了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技巧。通過一個暑假跟孩子的相處,這本書裏的方法幫了我很大的忙,我和孩子相處地很愉快。其實孩子一歲以後我就有意識地給孩子播放三字經啊唐詩啊等經典,我和老公還經常跟着朗誦。孩子兩歲前都已經背會《詠鵝》《靜夜思》《春曉》等簡單的詩歌了。真正開始給她記錄就是從7月15日開始,孩子愛上了看小豬佩奇,不讓看就哭,因為這個弄得孩子和我都很難過。就這樣持續了大概一週,有一天孩子又鬧着看小豬佩奇,老公突然説:“你給我背一首詩吧,背完我們就看一集。”説者無心,聽者有意。對啊,這不是一個好辦法嗎。從7月15號開始,孩子就背兩首詩看兩集小豬佩奇。剛開始對她來説很簡單,因為他腦子裏大概儲備了十幾首唐詩,前幾天,他甚至一天能背六首,好啊,那就可以看三次,一次兩集,看完兩集後,還可以聽兩三首簡短的英語兒歌,現在還在已經能説一些英語單詞唱幾句簡單的英語了。堅持的力量真是偉大,到今天為止,孩子已經背了75首古詩了。她也養成了習慣,比如有時我問她“想看小豬佩奇嗎?”她會説“我還沒背詩呢”然後我會説“好啊,那我們找個背吧。”我會拿出她的古詩書,先念給她聽,問她“要背這首嗎?”如果他同意了,我們就一起吟誦,如果她覺得不好,就再換一首。我很驚訝孩子的辨別力和鑑賞力,她喜歡背的那些確實是像尹建莉所寫的“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的詩。她記得非常快,有時候三五遍就記住了。當然這也得益於我平時經常給她磨耳朵播放古詩詞。同時我也很佩服中國古詩的魅力,短短几言,意藴無窮。

暑假天氣炎熱,而圖書館無疑是個好去處。我經常帶孩子乘地鐵去回聲館,孩子慢慢也有了自己的閲讀品味,從最開始我給她選擇讀書到後來她非要自己選書。自己拿來的的書,聽一兩句不對胃口就直接合上,説:“這個不好聽,不好聽,換一本。”而她選的大部分書都很好,我每次都會很興奮,説“寶寶選的書真好,媽媽也很喜歡讀呢,我們一起來讀吧!”我也很佩服那些創作繪本的作者,他們真是研究透了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好像知道兩歲多的孩子喜歡什麼樣的封面和插圖,孩子選書只看封面,而孩子拿來的書恰恰就是適合孩子年齡段的書,我專門查了百度,確實孩子拿的這本書就是推薦給兩三歲的孩子讀的。

今年暑假,我和孩子都嚐到了閲讀的樂趣。新學期,我會從學生的閲讀習慣入手,把圖書角好好建起來,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唱歌時間讓學生跟唱經典詠流傳,新聞時間多讓學生觀看《朗讀者》《大國崛起》等優質節目。希望書籍古詩可以滋養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靜氣,打造有文化的班級。

好的讀後感12

暑假看的書不多,《孩子們,你們好!》是其中一本。“孩子們,你們好!”——阿莫納什維利在新學期去往學校的路上反覆練習着的一句話——他認為因不同表情、不同語氣會產生不同教學效果的一句話。正是由於這句話,逐漸把我領入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課堂,給我展示了一段精彩的教育教學活動。他在書中用一行行字句彈奏出了一個永不變更的主旋律——那就是對兒童的愛,對兒童關懷備至的態度。

品味着它的與眾不同,不禁被阿莫納什維利老師的快樂課堂所感動,被每個6歲孩子發出的因學習而快樂的笑聲所震撼!老師向我展示的是一種多姿多彩的學習,讓我看到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有聲有色。他讓整個課堂充滿愛,閃耀着每一位學生髮出的“學習”光輝,使課堂變得更生動。“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厭倦,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一個孩子,如果他面對的'是一位嚴厲的、總是呵斥他的老師,即使你真的內心很愛他,他對你所説的和要求的也會厭倦。”因此,在課堂中,教師也可以採用快樂教學法,讓快樂充滿整個課堂,讓課堂散發快樂的氣息!

阿莫納什維利老師在書中寫到,他讓所教的孩子願意信任老師、願意跟隨教師的腳步。這也離不開他心中的 “愛”與“理解”,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把自己的“愛”和“理解”獻給學生,學生才可能釋放出相應的“愛”與“理解”,才會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聲音。記得一次數學測驗,有位小朋友因為考試時嘴巴里發出聲音,我“提醒”了一下。中午我去分飯的時候,他特意走到我旁邊,説:“劉老師,對不起,剛才考試的時候是我錯了,我不應該發出聲音的。”我很感動,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學生這麼誠摯地道歉。於是,我連忙説:“沒關係,考試時候發出聲音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只錯就改還是好學生!”“恩,我知道了。”説完,樂顛顛地回座位上開始吃飯了。看午飯的時候,讓他做了一回紀律班長,出乎我的意料,竟然把班級管理地井井有條。我的心理從來都沒有這麼踏實過,因為我感受到了他能理解我,並且做得非常好。

教師對學生的愛究竟該如何體現?阿莫納什維利老師給了我答案。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要全心全意地愛兒童。為了這樣地愛兒童,就需要向兒童學習如何表示這樣的愛。教師應該把每一個學日、每一堂課都看做上獻給兒童的禮物。教師與兒童的每一次交往應該使雙方感到喜悦和快樂。兒童的個性與情感、需求不同與成人,教師應該在進行教育活動之前理解兒童。只有站在兒童的立場上,洞察兒童的內心世界,瞭解兒童的行為舉止,才能更好地與兒童進行互動,使兒童自願地接受教育,快樂地學習。

阿莫納什維利老師讓他所教的孩子們願意信任教師、願意跟隨教師的腳步,並在這一過程中感受着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一切皆緣於阿莫納什維利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教育者心中的“愛”和“理解”.兒童不同於成人的個性、情感、需求特點,要求教師要進行教育活動就必須先去理解兒童,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的行為背後,總有他認定的想法,請試着瞭解他,不要急於批判他。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去想,您才能瞭解孩子眼中的世界。我們接納的是孩子的感受,不是孩子的行為,但是當孩子的感受被接納了的時候,他自已就會調整自已行為中的不當之處,改正自已的錯誤!以耐心的態度,關注的神情,積極傾聽,讓孩子有完整表達的機會,並同時給予温馨的迴應。教師也只有站在兒童的立場上,在洞察了兒童的內心,理解了兒童的行為舉止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兒童的信任,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從而使兒童自願地接受教育,快樂地學習。

童年應該是金色的,兒童的求學之路應該是快樂的。這本書就像一顆永流傳的鑽石,經過時光的打磨,更加光彩奪目。我將努力學習做一個快樂的教育者,希望我的數學課堂能讓孩子們去享受學習的快樂。孩子們你們好讀後感孩子們你們好讀書筆記《孩子們你們好》讀後感

好的讀後感13

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

看到這裏,想到了自己。我也是一個教師,雖然沒有像尹建莉老師那樣是教育專家,作為一個職業為教師的媽媽,我想我在看這本書時,裏面的觀點更容易認同,看着看着我就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

這本書共分七章。分別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家長應有的智慧;小事兒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書中的這兩個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第四章中提到的,不寫“暴力作業”。説到國小四年級時,她女兒的`數學老師檢測定理,學生完成得不好,被罰抄作業。作者分析,這條定理從教材來看並沒有提出背誦要求,重在理解,會應用才是目的。其實想一想自己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工作中是不是偶爾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呢?現在的國小生作業就很多,有的作業孩子已經掌握住了,但是還得抄寫,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去區別對待嗎?其次是第五章中提到得學會開“家長會”。看過後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家孩子剛上國小一年級的一件事情。

現在我還清楚地記得,在送孩子上學的第一天的心情是多麼地激動和欣慰。孩子長大了,從幼兒園的一名小朋友榮升為一名國小一年級的新生,在“學校一年級新生開學典禮和入隊儀式”之後,又正式加入少先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

但是在一段時間新鮮期過了之後,孩子的一些問題開始暴露出來:記得有一次是數學測試,孩子考得不是很理想,經過分析知道了數學裏的左右位置關係孩子正好填反了。其實看過之後,我表示並不是特別擔心,因為孩子上學早,男孩子心智發育相對於女孩子來説會晚一些;還有一次是數學作業沒有按照要求認真完成,老師在電話裏很委婉地説:“下午如果有時間,接孩子時到我辦公室一趟吧?”我想,為了孩子的教育和進步,就是再忙我也要擠出時間跟老師見個面。到了學校之後,面對面地和數學郭老師以及班主任王老師進行了深切地交談,瞭解到了孩子在學校的課堂內外的表現,老師們很用心也很細心談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我也跟兩位老師談到了自己孩子在家的一些學習和生活情況、孩子的性格等一些方面。總而言之我們交流了很多。我被這兩位老師的敬業精神、對每一個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感動了。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積極主動地配合王老師和郭老師的工作,和老師經常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讓孩子快速地進步。結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進行的數學測試和語文測試中,孩子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期會考試數學考了99分,其實孩子是能考100分的,由於粗心馬虎被扣了1分;語文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語文拼音和生字詞語的默寫方面都是100分,這讓我很興奮。其實靜下心來想一想,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就是看他在學習上用心不用,如果我們當家長的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們的工作,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最棒的,做“最好的自己”!

我想説的是如果説這本書是尹建莉教育專家的教育思想,那麼我學習這本書就是在學習她的教育思想,給自己充電,讓自己做得更好。還記得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這本書教給了我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它。

這就是我讀尹建莉老師《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一些所感所悟,與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好的讀後感14

今天,我們學了魯迅先生《好的故事》一文。閲讀整篇文章,讓人非常容易理解,文中主要是描寫景物的小船、山路、新禾、花草、雞、狗、農夫、村女、茅屋、塔、雲、小河、萍草、水裏的游魚……這篇文章中並沒有出現故事兩字,但卻寫出了魯迅所想到的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主要是指魯迅所寫的″小船、山道等物品"繪製而成的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個故事很美麗,美的事,象一片白雲。文章中這些事物很生動,充滿了愉悦的情緒。結合魯迅所寫的《朝花夕拾》來説,雖然寫出了生活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社會,但是魯迅依然在這樣的環境下向往″美的故事",並且把故事想象的很美麗。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閲讀魯迅的散文,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描寫細膩,他把自己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充分體現在自己寫作的背景之中,以富有特色的自然之物寄託自己的想象。

《好的故事》寫出了魯迅對未來的嚮往,他希望人們堅定信念,快點解放思想,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夢境時常出現在魯迅先生的《野草》中,但大多數都是鬼怪陸離的、陰森恐怖的噩夢,但是隻有《好的故事》在灰暗的夜空中,描寫出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美好畫卷,晚上的一個夢境與醜惡現實的對比引發了“我”和讀者的沉思,也寄託着魯迅先生的夢想和一生的追求。

文章文筆優美,卻處處透着沉重感、責任感和抗爭的力量,文章開頭便是“昏沉的夜”,寂靜中,“我”看到了一副美好的.畫面:河邊的枯樹邊的紅花;水中倒影的若隱若現;山陰道旁邊桃花源一般的無憂無慮……正當“我”沉浸其中時,夢醒了,迎接“我”的仍然是昏沉的黑暗和無盡的寂寞。作者用大量的筆墨襯托出了夢裏的美麗,而夢境也正如同夢裏的小河中的倒影——虛幻而且縹緲。文章以夜色開頭,以夜色收尾,夢的破碎並不是代表無法做到,而是告訴我們時時刻刻提醒着我們要從夢中走出,看清現實,看見黑夜的存在,把夢境化為現實。

雖然真實世界的描寫只有寥寥數筆,但卻更加真實。魯迅先生始終執着“地上”的戰鬥,他的理想永遠是實際且可求的,而且始終聯繫於戰鬥的實踐。他與“空頭的夢”和“天國”的幻想是無緣的。魯迅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個夢境對於行走在“灰土”中的他,只是個“好的故事”,夢中唯美的畫面只不過是一場虛空,他告訴讀者:“好的故事”儘管美麗,卻只是一個“夢”,而現實則仍然是寂寞的夜。

夢終究是要醒的,夢境不應該是《秋夜》中小粉紅花的或是落葉“春後要有秋”“秋後還是春”的虛無幻想的追求,更不應該是他們對夢的沉溺而不面對現實的沉淪,應該像是棗樹一樣面對現實。夢境終究只是個故事,可以追求,但不能當真。

每個人都有夢想,魯迅的夢想是要解放人民的思想。夢醒了,雖然明白現在仍然是晚上,魯迅先生可以把在一個昏沉的夜,在他看《初學記》看累了,靠在椅背上休息時,想象中看到的景物描繪出來,而且還那麼生動。思想感情真的不是一般的豐富啊。不讀書何以文,每次讓我寫讀後感就覺得很費腦筋,甚至想逃避,不想寫是因為寫不出來,寫不出來是因為心裏沒有料,像魯迅先生這樣有才學,任何一件小事、一個人物、一個回憶……都能寫得如此生動。

所以説狂人先生讓我們多讀書、多寫感想都是為我們好的,用他的話説有輸入就有輸出,能讀就應該能寫,我深信這一點,不管自己寫得好壞與否,起碼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真的很感恩狂人先生帶引我們成長。讀了魯迅《好的故事》我也有一種想把自己去張家界旅遊看到的美景寫出來的想法。我想這大概就是受影響了吧。

那天看到《好的故事》以為會是一個吸引人的寫實小説,我充滿了期待並以非常急迫的心情往下讀,讀着讀着,我彷彿走進了一幅山水畫,裏面的景色和人物在我面前鋪展開來,畫面的鮮明生動起來。

“故事”寫的是魯迅先生在一個昏沉的夜,夢見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這地方很美麗、優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雲錦。這次他的筆鋒不像利劍,言語也不是尖鋭而蒼勁,我仿似讀到了一個內心平和而温柔的魯迅。

《好的故事》給了我一個不一樣的感動,我也重新認識了一個不帶批判和諷刺,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希望的魯迅。

好的讀後感15

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説過:“玩耍和聽故事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兩塊基石。”家庭教育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老師把課外閲讀比喻為“魔杖”,哪個孩子一旦被它點中,就會變得更為聰明,在學習和才能上更有潛力。所以我在秦政很小的時候就非常注重他的課外閲讀,在學前的時候,給他訂的《幼兒畫報》贈送的光碟上有很多歷史人物故事,他就特別喜歡看,像“卧薪嚐膽、田忌賽馬”等故事看了無數遍,倒背如流,這就提醒我想和他一起看中國歷史。我知道讀史使人睿智,因為歷史藴含着經驗與真知,學習歷史會幫助他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創造明天!

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和秦政一起閲讀《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個習慣從未間斷過。我拿着書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地往下讀,他坐在我的旁邊,他聽得那麼專注。有時我故意讀錯一個字,兒子就能發現我的錯誤並且指出來。通過這種親子閲讀,秦政不但學習了歷史知識,而且認識了許多漢字,真可謂“一箭雙鵰”。

希望更多的家庭關注孩子的閲讀,讓書籍成為孩子的另一夥伴,讓讀書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不管我們家長平時工作有多忙,每天晚上哪怕抽出十分鐘的時間跟孩子一起讀一讀他們喜歡的故事或者科普知識,讓孩子帶着甜蜜進入夢鄉,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一份幸福和責任!

合上《窗邊小豆豆》這本書,小豆豆那可愛的身影就彷彿在我眼前,讓我也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童年,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讓我們勇往直前的探索世界、發現問題,生活是那樣的快樂,成長卻又是那麼的艱辛!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是從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世界,每天的點滴生活,每天她那古靈精怪的想法,出人意料的舉止,不得不讓我們這些大人感到慚愧,當我們用成人的視角看孩子做的事都是淘氣,惡作劇的時候,而孩子卻在用他們單純的心與我們交往,與成人溝通。而所幸的是小豆豆的世界裏,有兩位善解孩意的大人——小林先生、小豆豆的媽媽。書中着重介紹了小林先生——巴學園的校長,他獨特的兒童教育法,使孩子們得以健康成長,開發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們成為富有愛心、同情心、自信、堅強的人。和孩子們做朋友,理解孩子們不可思議的想法,並引導他們,從而在學校的經歷使孩子們都要牢記在心底不忘。而最讓我感動的是,每到吃午飯的時候,他總在餐廳裏叫“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總是設計無數有趣的活動,來調動孩子的情緒,在玩中有學,衝破自己的思想束縛,大膽的展示自己,忘記自身的缺陷,讓身體不健全的孩子忘記自己的不幸,並能敢於拼搏,而獲得的獎品卻是各式的蔬菜,讓孩子們帶回家,由媽媽烹飪,在晚餐的餐桌上吃到自己的戰立品,讓孩子們懂得,付出就會有回報!想到這裏,我彷彿在與小林先生對話,在向他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讓自己至身於孩子的視覺看他們,就發現那些淘氣、搗蛋鬼,卻是多麼的'可愛,多麼的善良、多麼的與眾不同!

説了小林先生之後,一定要講另一個角色,就是小豆豆的媽媽,每當小豆豆有事情發生的時,總是媽媽在默默的支持着她,從沒有澆小豆豆的冷水,總是耐心的聽小豆豆的解釋,從沒有責備小豆豆的無知,而是先由孩子們去嘗試,去感受真實的世界,去感受每個人的不同!

通過看這本書,我們雖然不能把《巴學園》帶回家,但我們可以在家裏營造出巴學園的氛圍,從此拋棄家長的外套,不再大聲呵斥孩子,不再總是懷疑自己的孩子,不再為了成績而讓孩子垂頭喪氣,全面的分析孩子的優缺點,客觀實事求是的指出他的缺點,並讓他們有彌補過失的機會,相信我們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相信他們能勇敢的面對每天的進步與失敗。

最後,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打開自己的心扉,真心的與孩子交朋友,給他們一個公正的世界,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他們自己的巴學園。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ql6e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