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皮囊》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皮囊》讀書筆記集合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皮囊》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皮囊》讀書筆記1

生活需要一些無聊瑣事來填充時間上的每一個間隙,像是樹幹裏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輪,新的記憶被包裹進來,舊的珍藏便更加充實。

儘管我知道人是否覺得無聊,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態度。當我開始意識到人是一種特別容易迷茫的動物時,時間已經不由分説地將我送入了新年的門檻。

電影、音樂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樣最樂於投入時間的愛好,在無聊的時候去看一部電影,去聽半小時的歌單,或者去寫上幾筆小心思。我樂衷於去做這樣的`事,這能讓我不再擔心突如其來的無聊與孤寂。

説來慚愧,去年一年正兒八經看完的紙質書幾根手指頭就能數的過來,這是需要做檢討的。

之所以開始寫讀後感,是想要給自己安一扇除了電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視野也不需要太遼闊。我只期望於這扇窗能夠讓我生活的節奏偶爾地慢下來,回過頭去觀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裏極少發生的,又或者是發生過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無比期待書裏的角色,它們的人生結局並不一定是圓滿的,但它們經歷的過程卻很充實。我也知道我們其實有機會成為那樣的人,只是需要輪到我們做出選擇時,又不約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並不後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選擇,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對於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盡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樂,很多理想更適合在面對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時配合氣氛許願。誰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艱難,不在於肉體的受苦,而在於精神上的修行。

這種信仰在我閲讀完蔡崇達先生的《皮囊》後便更加篤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寫進書裏,那種關乎生命熱忱的儀式感便開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蹟,否則看到印刷出來的那字裏行間的自己準會覺得疲憊和仿徨。那種被筆墨規則固定在紙張上的人生,是不會再有更多奇蹟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後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運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終於可以安穩下來,無論好事還是壞事,統統包裹起來書寫成文,捎帶着一些情緒,輕輕地拂過讀者的心頭。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樂事,若是把讀者感動得哭了,那也是書中角色人生的友誼延續。

《皮囊》裏講述了作者身邊很多人的故事,像塊石頭一樣堅硬的阿太,為了父親為了這個家堅持要修建房子的母親,與殘疾的身軀不斷作鬥爭的父親,還有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厚朴,那些神明,那個深邃廣闊的大海…

原以為看一遍書,就能感同身受地過一遍書中人物的人生。現在看來,有太多的苦澀只有當事人才深有體會,而有太多的喜悦只憑我們的一絲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黃色的陽光與麥浪中。

書裏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熱忱氣。珍惜我愛與愛我之人,關心我想與想我之人,便是一種大大的理想與追求。

《皮囊》讀書筆記2

“只有她,似乎是和疾病最不相干的人,不用擔心要在她面前掩飾或者承受她的突然消失。而且她的壞脾氣恰好是個優點,確保你不會很深地和她發生情感。”——題記

一個人一生對生命的認知大概有三種。

一種是無憂無慮,從不為壽命以及疾病擔心的,這大概是在少年時期;一種是拼命工作,看見了生命的脆弱,便願利用這生命的人,這大概是在中年時期;一種是太老太老或大病將衰時,已經與死亡有過真實的或夢境中的交匯的人。

在少年蔡崇達的家庭裏,這三種人都有了。

蔡崇達肯定是那無憂無慮的少年,而母親則是努力扛起生命拼搏的人。她為之拼搏的目標是父親,那交匯過死亡的父親。

這樣一個家雖然有些不幸之處,但看起來十分温馨,似乎沒有什麼需要痛哭的地方,維持着這個家的是愛和信念。

堅定向上的信念,讓他們能團結互助,還有精力互相“演”着對方需要的角色。其實真相早已明瞭,從父親患病的那一天開始這裏有些東西就垮了,你以為他們是真的贊同着對方的決策嗎?母親是真的像從前一樣在普通地工作並服侍父親嗎?他們真的不知道,真的是想不通父親的離去麼?他們是知道的,知道什麼是徒勞,也知道對方的笑容裏哪是真哪是假。

他們為什麼還在努力,這麼維持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答案是信念。而人的信念常常複雜到不知所蹤,是各方面追求的'願望綜合交錯在起的一張網。

這時候我才發現,我的分類顯得太過草率。

蔡崇達是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嗎?母親真的是那個堅強的發出亮光的人嗎?

因為父親,這裏的一切都變了。

在重症病房裏的蔡崇達,十分享受門診大廳裏嘈雜而且病菌瀰漫的“人間味道”,是因為他無憂無慮?不。曾在鄉間看見小鎮上趕集的人羣,擠攘在一起,不嫌髒,也放下以往的優雅,拿着剛削了一半的土豆尋找着熟人。這些每週一次從田野裏各個村落相約趕來的人,多是年過六旬的老人,只為拾起所謂人間煙火,感知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與世界有交往。而處在父親病重期間的母親,也往來於神祠靈廟之間,好像不能自食其力卻流落街頭的小孩,奔走着索要殘食。可是,是什麼樣的食物?是送給柔弱者慣有的禮品——心安。

為什麼蔡崇達與母親時而樂觀堅強,時而努力尋找一點給軟弱者的安慰?是為了生之樂趣吧。

樂趣是一個不會長存的東西,許多心理學家説如果沒有新意,再好玩的東西久了也會失去樂趣。

我們不妨把希望與堅定向上的信念看作一種樂趣,之於生的樂趣。它當然會消逝,因為這些希望用在這個“生病”的家庭中,等於是一個已經劇透而且沒有關卡看不見進展的遊戲,它會慢慢變弱,最後在一場暴發中消失的。

所以與其將維持這個家的功勞推與信念這個模糊的功臣,不如歸結於生的樂趣。這時走時來,但給人無窮動力的寶物。

《皮囊》讀書筆記3

讀到厚朴時,我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我們年少時那個不是打着青春誰不瘋狂的旗幟,來揮霍自己短暫的青春歲月。

在蔡崇達務實和緊張的,計算一天睡眠需要多少時間,打工需要多少時間,還有賺學分和實習,厚朴卻在組建跆拳道社,舞蹈社,音樂團甚至幻想和女人在一起纏綿的幸福畫面,他活在自己的想象的世界裏。

厚朴在遵從父親告訴他一個故事,一個常青藤畢業生到某世界五百強企業面試,那企業的董事長問他,你大一干嗎了?那學生回答,用功讀書。大二呢?認真實習。大三呢?模擬現實試圖創業。你揮霍過青春嗎?沒有。你發泄過荷爾蒙嗎?沒有。然後那董事長就叫那學生出去,説你還沒真的'生活過,所以你也不會好好工作,等補完人生的課再回來吧。

他不覺得這是騙人的,而覺得是真的並且很認同,以至以這個為為例來揮霍自己的青春,從此越來越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開始不斷的換女友,打架鬥毆,活在空想的夢幻世界裏不願放低務實自己,以至黑狗達打電話讓他勸勸厚朴時,他父親卻説,年輕就讓他折騰吧!那一刻他知道,厚朴擁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很難在改變了。

在後面厚朴真的迷失自己告訴黑狗達,黑狗達告訴他他願意他會想辦法為他像校方説好話讓他迴歸學校從新開始學習進而完成學業,但厚朴卻覺得這是看不起他,讓他恥辱,最終一步步在空想的世界裏崩塌崩潰,到最後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

這讓我看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的一句話有多重要,他有時候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好比【人間失格】裏的太宰治,他因為比目魚的不願坦白和坦誠,而是用高姿態告訴太宰治如果你好好聽話,我會願意幫助你的,而不是直接告訴太宰治如果你能去學校上學,你家裏會承擔你未來的生活費和學費,但他沒有直接説明,導致在這裏改變了太宰治未來的人生軌跡,厚朴也因為父親常説的青春是需要拿來折騰的,從而改變了厚朴的一生。

這是一本認清自己現狀和認識自己內心的書籍,願我們從這本書中看清自己,未來更有意義的感受生活。

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言一句二月寒,良言它會像指明燈一樣,為前進的人照亮正確的人生方向,惡言同樣也會把人拉像最深的地獄,更甚至會改變一個人一生的人生軌跡。

《皮囊》讀書筆記4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後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並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並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為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醒着,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為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才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為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為自己的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口浪尖,她不至於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註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眾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眾矢之的。可歎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才是本心。為什麼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眾不同的事物出現,因為它打破了現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裏,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裏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育自己的小鎮,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着偽裝,學着市儈,學着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彷彿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筆記5

放下《皮囊》這本書的第三天。

我發現這類書的特點,它不似小説一般,開篇是無味宂長的人物鋪墊,高潮全在後頭。相反,這類書最精彩最打動人的反而是開頭的那幾章,《皮囊》是這樣,正在讀的《文化苦旅》也是這樣。

李敬澤給《皮囊》寫的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

説的輕巧,因為大多數人其實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內,都是過着行屍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歡的兩章:《母親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親的房子

“我”的父親殘疾,癱瘓在牀,需要醫藥費,“我”也即將大學,家裏多了一筆開銷,姐姐因為窘迫的家被男友質問“你家出得起多少嫁粧?”

在這樣的背景下,母親堅持着“我要建房子”。

後來,嶄新的二層樓房建成了,但是這個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個時候,母親甚至偷偷買了老鼠藥,被一家之主的“我”攔了下來。

那包藥,第二週在父親亂髮脾氣的時候就暴露了。我掏出來,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親搶過去,生氣地瞪了我一下,又收進自己的兜裏。

接下來的日子,這個暴露的祕密反而成了一個很好的防線。每次家裏發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親會一聲不吭地往樓上自己的房間走去,大家就都安靜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腦海裏本來佔滿的怒氣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為彼此考慮的各種想法開始浮現。怨氣也就這麼消停了。

這藥反而醫治了這個因殘疾因貧窮而充滿怒氣和怨氣的家庭。

過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個晚上,母親問我“我們再建兩層好不好?這附近沒有人建到四樓,我們建到了,就真的站起來了。”“我”不能説不。

房子建到第四層後的第二年,父親突然去世。然後再過了兩年,家裏遭遇拆遷,母親仍問“我們還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儘管家裏的親戚反對,母親的想法還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爭這麼一口氣有這麼重要嗎?與其拿着這筆錢建房子,為什麼不規劃得再長遠一些,為今後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雖然修建得氣派,但是生活卻更加拮据了。

我開始恨書中這位母親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無限包容,恨這些追求“愛慕虛榮”所做的無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門口那塊奠基的石頭,你介意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親的名字嗎?”

原來母親並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當年父親對母親的許諾,儘管父親病倒了,母親也繼承了父親的意志,維護着父親的體面。母親承受了許多非議,拖着沉重的皮囊討生活,內心卻是熱烈而平靜。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話:“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母親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過活,換做是我,別人的議論早已壓過內心的聲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裏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歸。

我的神明朋友

父親的葬禮結束後,母親夢到了父親,她意外的篤定,“你父親需要幫忙。”

為了讓父親的靈能夠上天堂,母親為父親求得“清罪”的辦法——給一個神靈打下手,做義工。

母親也整整一個月都來鎮海宮探視父親。

或許因為自己成長的環境與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親這種迷信的行為。總是要有所寄託的,即使神人兩隔,母親還是期盼着以某種方式暗示自己,父親他可以過得很好。

兩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親的皮囊,對父親的愛是皮囊下跳動着的熱忱的心。

昨晚坐着從雲霄回家的班車,看着車窗外一幕幕熟悉起來的景色,越長大,越是對腳下的土地有一種惦念。廈門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這本書讓我有一種回家的衝動,像作者蔡崇達那樣,總是想找着藉口回家。

諸如蔡崇達筆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們該用什麼姿態去擁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堅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話“你現在做的事是你當前必須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現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現在是否規劃了今後,我總是要先腦袋混混沌沌地過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體驗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僅僅只是一個蔡崇達。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見解吧。如果有讀過這本書的小夥伴,我們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發現,“微信讀書”這個app真的巨好用!快來跟我一起讀書吧!!!

《皮囊》讀書筆記6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在觸動心靈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題記

我不經意間得到的蔡崇達的《皮囊》,給我的是一種想一睹為快的感覺,所以僅用了兩天時間就看完了。看完之後胸口卻是鬱積着一股氣,無處發泄,莫名難受。

我想,大概是因為作者那温情又殘酷、深情又理智的講述。

在書中,作者用一種冷靜、細緻、客觀的筆觸,將"太過在乎,太過珍貴,而被自己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通過文字,一點點重新挖掘出來,呈現出當時的樣子。還原了年輕一代張揚理想卻在骨感現實的磋磨下踽踽獨行的困境。所以,整體來講,讀《皮囊》一書,沒有那麼輕鬆,會讓人覺得心情異常沉重,禁不住地從心底流出眼淚、湧出歎息。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具鮮活的皮囊,不管這皮囊是美豔或是普通、是俊美還是醜陋,它都包裏着靈魂和一顆心。一個好的靈魂不僅能支撐出一個好的皮囊,還會使其變的更靚麗、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盞明燈,把皮囊從內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許多燈籠。燈和燈由此辨認,心和心,人與人由此相知。所以,擁有一個健康的靈魂和一顆美善的心不僅能照亮自己,更能點燃、照亮每一個與之相遇的人。

人類本是羣體動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聯合。芸芸眾生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異而構成了這個豐富的世界。眾多的“我”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這些獨立的個體在本質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個人與他人之間通過"心"來看見彼此,照亮彼此,從而認識世界。我們每個人在交往中相互參與,我們見證他人的生命過程,他人也會參與我們的生命歷程,構成了我們的經歷和閲歷,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要想認識你自己,就必須認識你周圍的他人。我們在生活中、行動中遭遇的人,我們要去認識他們,照亮他們,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你在別人眼中是何種人了。

我讀這些故事,就感覺我在讀作者生命中最珍貴、最真實、最痛苦的經歷,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着與眾不同的故事,這些故事影響着我們人生的既定軌跡,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徘徊、不斷深化。然而,有時我們會忽略它們,或者逃避它們。因為人類本身有着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本能。畢竟喜劇和悲劇,我們永遠忠於喜劇。然而重視自身所經歷過的'悲劇或者不願意回想的故事,何嘗不是為了未來的喜劇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認識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恐懼的是什麼,オ明白自己與眾不同卻又是芸芸眾生的一員。

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擁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可以為生命添一盞明燈,照亮前行的路,帶我們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獲得心靈的歡愉。

《皮囊》讀書筆記7

初次在路邊的一個小書攤見到《皮囊》這本書,對它的作者內容都不甚瞭解,但衝動之下還是買了下來。

作者蔡崇達是一名記者,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文學作品。李敬澤給這本書作的序中説寫這麼一本書是傷心的。但傷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淚、流血、結了痂、留下疤痕,然後依然敏感者,讓每一次疼痛和跳動都如同初心。所以我身有感觸,讀這麼一本書確實不輕鬆。

這本書我讀的特別慢,用了大半年的時間才讀完,因為我和韓寒秉持同樣的觀點:我希望讀更久,慢一些,不爭一些,也許得到更多,到達更快。韓寒説他會將這本書帶上旅途,在每個靜謐陌生的夜晚拿出來慢慢看,而不是紅燈亮起或者堵車不動時。我也是在心情平緩不浮躁時拿出來翻上幾頁,因此它放在我的牀頭。當結束了白天的忙碌周圍沉靜下來,我會在臨睡前讀上那麼幾頁。

我讀的慢並不是説這本書不夠吸引人,枯燥乏味。相反這本書太豐富了。讀完每個故事你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回想作者的故事,然後聯想到你,和與你有關的塵封在你記憶深處的人和物。《皮囊》裏的文字就像是一塊石頭激起了你腦海中的千層浪,你根本躲閃不及就被拉進了回憶。比如讀了天才文展後,我也回想起了我兒時的一些玩伴,想起參與我兒時最美時光裏的那些面孔,想到如今的生活與他們交集很少,甚至彼此之間的生命軌跡就像兩條平行線一般,永遠不能相連。每每想到這兒,不免又慨歎一番。

我甚至分不清這本書它到底是小説集還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集。不過讀完之後感覺這個疑問又不那麼重要了,關鍵的是作者傾注的感情是真實的.,是能夠打動人心的,我想這就足夠了。比如在寫張美麗時,作者毫不避諱,寫了當時自己由於青春期正常發育,對人們口中的美女張美麗產生了極濃厚的興趣,並且好幾次瞞着父母,和小夥伴去看張美麗。作者把青春期的悸動寫的真實而又繞有情趣,令人感同身受。

這本書是作者對生命的反思之作。除了對親人朋友的懷念之外,作者還提到了自己對寫作意義的理解。

作者説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作者説這是他所理解的寫作與閲讀的終極意義,寫作能幫助或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馬塞爾·普魯斯特説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的內心裏的東西。書籍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在簡書上寫作上時常看到好多簡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好多寫作者本着“輸入多才能輸出多”的初心,一年裏囫圇吞棗的讀了近百本書甚至幾百本書。我對這些做法不大讚同。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之類的東西那我不反對,但如果是文學書籍,我勸你不要操之過急。就像普魯斯特説的,你所能接受的只是你內心的東西,內心的豐富才是你不斷創作的源泉,內心的豐富是慢慢累積的,並非一朝一夕能形成。

所以從這本《皮囊》開始讓我們慢下來,用心去體會去感受。只有我們全身心投入,才能更加接近那些皮囊下的一個個魂靈,才能體會這世間的風情萬種與醜惡百態。

《皮囊》讀書筆記8

已經好久沒有看一本書讓我又畫又寫。

讓我這麼血脈噴張。我種文學小説,我是排斥的,我好像不喜歡聽這種故事,總覺得那種心理學,經濟學,如何使人變得聰明,會説話,才是讓自己變強的決勝法寶。我好像在厚朴的身上看到自己欲張狂妄的不可一世的理想,總覺得自己應該是放蕩不羈,活得灑脱,與眾不同的。然而我們最大的不同是那種總是被夢想膨脹撐大的自己心裏有把秤,曾經內心也有一萬種幻想出來的願望和現實也很衝突。

或許正是沒有厚朴那樣對內心慾望強烈的實現所抱有的決心,所以只能弱弱的放棄。在我這個年紀也很通熟的想要強調理想,就是以後怎麼儘量賺到錢怎麼能做出一番大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功利心,但是始終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在被現實一步步的磨平稜角,但也明白社會就是這樣的。改變不了世界,所以只能改變自己。唯一覺得慶幸的是,作者想要珍惜的,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作者説的話讓自己很有共鳴,不管是阿太説的,還是對於母親對於父親的強烈執着的愛,還是病房裏人心與人心之間的隔閡,厚朴被幻想出來的慾望撐破的自己。還是阿小的逐利。張美麗的追求……都讓我覺得生活很現實。

同時也很有血有肉。在各自的皮囊裏無處安放躁動不安的靈魂經過多少次的掙扎才會找到一種與社會現實的相處的模式。你我他都是。很值得自己思考。

《皮囊》讀書筆記9

《皮囊》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親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因為是最親近的人,寫下來更需要勇氣,每一個字都像一把刀,割開心中塵封已久的往事,我們看的是故事,但卻是別人的生活。

在這本書裏,尋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厚朴做夢的樣子是那樣熟悉。作者對小鎮的感受也是那樣相似,我也出生在南方一個小鎮,鎮上的每一塊磚瓦都像自己的朋友,走在路上聽着方言會讓我覺得很親切,市場上的叫賣聲,街道上的喇叭聲,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鮮活。

我喜歡看書,能深深體會與作者感同身受的經歷,原來他們對於這件事這種感覺是這樣描述的啊,怎麼就能描述的如此到位呢,原來不只是我一個人是這麼想的`啊!

所以摘抄了一些《皮囊》中喜歡的文字。

1、我們的生活本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2、那結局是註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但把事情簡單歸咎於我們無能為力的某個點,會讓我們的內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3、意識在這軀殼中爬進的一點點距離,發生的一點點小障礙,他們都能感覺到:在這裏,靈與肉的差別第一次這麼清晰。在這裏,他們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靈魂一樣,那麼尊重自己的肉身。

4、我覺得這世界上最美妙的風景,是一個個奇特的人。

5、每個人都已經過上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讓許多人在這個時空裏沒法相處在共同的狀態中,除非等彼此都老了,年邁再次抹去其他,構成我們每個人最重要的標誌,或許那時候的聚會才能成真。

6、看到活得這麼用力的人,我總會不舒服,彷彿對方在時時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7、那結局是註定的,生活中很多事情,該來的會來,不以這個形式,就會以那樣的形式。但把事情簡單歸咎於我們無能為力的某個點,會讓我們的內心可以稍微自我安慰一下。

8、不清真實的標準時,越用力就越讓人覺得可笑。

9、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歡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處理、欣賞各種欲求,各種人性的醜陋與美妙,找到和它們相處的最好方式。我也希望自己能把這一路看到的風景,最終能全部用審美的筆觸表達出來。

10、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11、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裏的每塊石頭,這裏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裏的每個角落,怎麼被歲月堆積成現在的光景,這裏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皮囊》讀書筆記10

母親的房子篇,母親倔強的愛,以一種常人無法理解的做法在父親病重的情況下,依舊為父親那點可笑的自尊面子着想,借錢擴大着父親未完成的庭院。

殘疾篇,父親的卧牀,久病未成醫的“我”,在母親看來拖累一家的父親,也因為這些磨難讓將要垮掉的全家在父親的頑強堅持下其樂融融,get到moved點,卻不震撼

張美麗,這個以至善極力討獲母親、村裏人的認同的不被理解,至死都被誤解的女人。最後一切努力,還是被母親、周圍人傷透心後憤然撞死的可憐人,真的讓人揪心、寒心,一個被母親罵作“妖孽,你就是妖孽,當時就應該掐死你”的'毒語傷害了的人,怕是沒有比這更讓人痛心了的吧,帶着世人不被理解的遺憾就這樣死去。

但這些世態炎涼的真事,震撼我卻沒有觸動我內心那根柔軟的弦,阿小和阿小卻給我了這樣大的震撼和觸動,讀到前面“我”所遭受的一切苦難或所聞的一切苦厄都遠沒有這一章節讓人心痛,,

《皮囊》讀書筆記11

選擇《皮囊》這本書,大概是因為作者蔡崇達。一次偶然的機會,曾聽過他的講座,講座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對於那一系列頭銜卻記憶深刻。曾任職於《新週刊》、《三聯生活週刊》。24歲擔任《週末畫報》新聞版主編,27歲任《GQ》中國版報道總監,現任《中國新聞週刊》主編。一個80後,從記者一步步做到主編,年少有為,蔡崇達本身就是一個奮鬥勵志的榜樣。出於一種崇拜的心理,我開始閲讀《皮囊》。

在書的封面,有這麼一句話,“這些刻在骨頭裏的故事,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書中的故事,關於親情,關於故鄉。那些問題,關於人生,關於活着。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問題,但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所以在差異中又存在着共鳴。

書中寫的最好的',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一輩子活得坦然而硬氣。家裏人祭祀殺雞時,有隻雞撒着血在祠堂裏亂跳,阿太將雞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説:“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樣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時切斷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聲,而全家都因此慌亂開來。

阿太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阿太不是什麼文化人,只是個神婆,然而這話卻説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這本書的意義所在。我們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這副皮囊的用處就是來經歷各種風吹雨打,讓靈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樂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恥的。我們活在這世上,周圍充斥着喧囂和永不滿足的慾望,我們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卻從不曾給自己一個清醒的時刻,讓自己從紛擾的塵世中暫時釋放出來,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慶幸,藉着讀《皮囊》這本書的時間,我認真回顧了自己之前二十幾年的生活,並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確規劃。

評論家李敬澤在這本書的推薦語裏説:“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着一顆心的羈旅。心醒着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皮囊》讀書筆記12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偽,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裏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説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裏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温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為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裏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脱脱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為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為代表),以及為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悦,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

《皮囊》讀書筆記13

生而為人是每一副皮囊的共通點,每一副皮囊下的靈魂又讓你我各不相同,靈魂折磨着皮囊,也正中了那句皮囊就是用來折磨的,而不是用來伺候的。

處於浮世,常常覺得忙、茫、盲,人生這份答卷不是單選題也更非多選題,有時候可能只是一份連問題都沒有的綜合分析題,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敢停下,跌跌撞撞與現實對抗無數回合,因為我們都不甘於交一份空空如也的白卷,又或許我們只是用忙在逃避我們必須要回答的那個問題,一旦停下來,會不斷的拷問自己,我要怎麼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我真正享受什麼?有時候又因為太過忙碌,越是忙碌越是空,空的'只剩一副被靈魂折磨得殘破不堪的皮囊,一副皮囊在盲目的拼搏着...

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靈魂囚禁着皮囊,讓生命變得厚重,而這份厚重感常常壓的我們快要窒息,也因這份厚重感,我們變得更加成熟,甚至到後來,會發現不是真的可以不care得失,只是越來越會安慰自己,成熟,大概就是變得越來越會自欺欺人。

我一直不理解,也一直像個任性的孩子接受不了,為什麼時光這列車一定要開得這麼快,為什麼還要有各自那麼多分岔,我不知道我們這麼急匆匆地到底要去向何方?但我知道,或許不僅是我一個人在大呼小叫,那些靜默的人,內心裏肯定和我一樣地潮汐...

《皮囊》讀書筆記14

支撐形形色色的皮囊在人世間行走的是不同的出身,閲歷和思想。這本書從阿太的故事着手,看到父親和母親的故事時,深受觸動。再到後面的阿小,文展,厚朴等人時,或多或少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我們自己身上或者朋友、同學的身上都能看到他們的影子。不同思想支撐着不同的皮囊走向不同的人生方向,我們披着這幅皮囊做過什麼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情嗎?悔恨自己選擇度過少年,青年的方式嗎?未來的'你,如何利用你的思想支撐自己的皮囊,走向何方?

不同年齡段,不同閲歷的人對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感觸,雖然此書的後半部分不如前面精彩,但此書值得多讀幾遍!

《皮囊》讀書筆記15

沉!這本書勾勒的父親真實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兩個“阿小”扣除一個“神明”共九個人物的故事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

父親的形象是“懦弱又可愛,兢兢業業一輩子”;母親的形象有時剛強,有時“慷慨”有時又無比“脆弱”;愛情的得而復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後的死亡,“美麗”的形象是吶喊又無助;兩個“阿小”的對比,角色的互換性十足,兩個人物妥協於生活的方式,一個是得到“香港”,一個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門的敞開與閉合,不合時宜的負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脣”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闖爺一枚,把有形無形的“hope”貫徹始終,厚朴的形象是“青春無敵也有敵”。其餘兩位,阿太和“聖誕節”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門又走進另一扇門,門裏面“拓”出的風景真實的同時又極其淒涼。有對家的記憶,有對兒時的回憶,有對中學和大學的追憶,最後是對自己對命運的不斷追問。這些追問有的答了,有的又沒答,確實幫助讀者發現了自己的內心,內心已經存在的東西。

標籤: 讀書筆記 皮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p5qd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