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結。因為世上沒有完人,與他人相比,都會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弱點和不足。有自卑情結並不可怕,關鍵是一個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會理性地樹立切合實際的目標,信心百倍的努力奮鬥,想法設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輝煌。有的人卻杞人憂天,自認倒黴,沉浸在對環境、對社會、對他人的抱怨中,封閉隔離自己,最後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結局。

當我們面對自卑時,該如何超越呢?該書作者奧地利的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會的人,既然是社會的人,那就必須放到社會中去解決這些問題。給這種自卑賦予現實意義,並且把這種意義,建立在對他人有價值,對社會發展進步有益處中。在付諸行動中加強與他人合作配合,為了這個意義共同努力奮鬥。這樣,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結,使得你的人生才有價值和意義。

作者總結了制約人生的三大問題:第一,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須適應地球環境,在地球的適應中生存。第二,我們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我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第三,人類有兩種性別,男女關係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延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所以,一個人如果可以將其人生意義定義為為他人和社會謀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會先考慮他人。對他人對社會就不會冷漠,會更加感興趣。這樣,對職業、社會和婚姻中遇到的`問題都會很好地處理好。並能夠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戰勝各種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奪目。

當下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僅憑一個人單打獨鬥很難勝任一項工作的完成。這就需要團隊相互信任,相互配合,處處為他人着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間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誠、相互信賴,要有責任感。要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最有價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侶和朋友。這種感覺,需要你要實際行動去證明。如果一個人只考慮自己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而不願意受約束於婚姻,更不願意去為對方考慮。這樣的婚姻終將會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本身的樣子,都是用我們的認知經驗和標準,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處理後作出的一種解釋,它不是一種客觀事實,而是我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都是人們賦予一定的現實意義來感受出來的。其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自己對現實的一種解釋。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因此,人們對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要永遠用快樂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對待你。因為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社會和環境,也無法改變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和評價,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斷斷續續總算是把《自卑與超越》看完了。我沒辦法記得書裏説的每一個細節,只能記一個大概。

這本書首先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概念: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裏的“生活方式”,不單單是指生活習慣,而是包括了一個人對以往經驗的總結,以及他從小就奠定的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而我們活在世上的目的,從個人心理的角度來説,都是為了獲得自身的優越感,不論以什麼方式,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優越感。我們關注一個人的時候,要看他的行為模式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好處,當然了,這個“好處”是要從他的角度出發,而不能以我們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換位思考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

雖然一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在四五歲的時候已經基本成型,但這也並不是無法改變的,兒童無法意識到“他的心靈已經為他建立起了一個生活方式”這一點,所以即使是一個外人看來無藥可救的人,只要能弄清楚他的行為模式,或者説,找到令他變成這樣的原因,那麼他仍然是一個有救的人。

我只能説,一個人童年的時候,學校和家庭對他的教育真的`極其重要,這直接影響到他的一生中,將以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逃避,還是勇敢面對?而人是社會動物,所以人一定要學會合作,而合作的基礎就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這個人不能只關心自己,不然就會變成一個對社會無用的人。

結合之前看的《少有人走的路》,裏面説,逃避問題是邪惡的來源,而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不會與人合作,那麼就會喪失解決問題的勇氣,讀後感.但又想改變自己的處境,想盡快擺脱自己的窘境,得到自己心理上的優越感,所以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可能會走上一條不正確的道路,嚴重的話會導致犯罪問題

我感覺書裏有一句話説得很好:“犯罪行徑是懦夫在模仿英雄的行為。”所有的罪犯都沒有勇氣去正面解決自己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許是他覺得這世界對他充滿敵意,也許是他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什麼都解決不了,也許單純是因為他想得到其他人的關注,但他的所作所為只是在逃避問題。

關於夢:作者説,既然做夢的人和清醒的人都是同一個人格,那麼夢境都是為了維護做夢者的生活方式而由大腦產生的保護機制。夢是想要找出問題解決方法的企圖,它們顯露出個人勇氣的喪失。換個説法來説,我們即使是在做夢的時候,都想要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夢是個人所造出的感覺,而且必須和他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當現實問題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出挑戰,甚至在否定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夢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總結一下吧,這本書是建立在個體心理學上的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個人強烈推薦大家都去讀一讀,它真的為普通人提供了很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找出自己的問題,然後找到正確的方法去應對。

至於我,我也真的意識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現在看來還後患無窮呢,所以我也會努力改變自己的。

未來的路還很長,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走下去。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超越自卑這本是,這是一本讓人看完後非常想反省的書。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並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於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後,又會發現新的自卑,於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着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瞭解它,並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這一觀點,本書編譯極為欣賞,他在代序中寫到:在一個物慾橫流、精神匱乏的年代裏,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甘泉,讓人重新體味到人生活的意義和價值絕不僅僅是金錢、物質和氾濫的私慾,它還有更廣闊的,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 阿德勒在書中認為“自卑感”在生活中時刻都有可能產生,象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對現實社會產生的不完滿、不得志、比別人差時的情緒。他認為有這種情感是很正常的`,並不是病態的,關鍵是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來逃避現實還是克服並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風格。

如果敢於正視自卑,會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在達到新的境界後,又會發現新的自卑,於是向新的優越目標前進。這樣,在自卑與優越的距離不斷接近而又拉開的過程中,人便不斷地完善自己,這一過程永無止境。由此,阿德勒認為,全部人類文化的動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這一觀點與弗洛依德認為性本能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還提出了“生活風格”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個人的生活目標,對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實現生活目標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維、情感、行動中處處體現着他獨特的生活風格。“生活風格”是阿德勒治療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過對病者生活風格的分析,(主要有三種途徑),幫助病者找出產生這種錯誤生活風格的根源,讓他去正視、瞭解它,並讓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選擇,形成正確的生活風格。

本書另一大優點是語言平實易懂,例子豐富生動,筆觸細膩,分析精闢,在愉快的閲讀中感悟生活道理,完善自我人格。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4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它本身並沒有錯,而為什麼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於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麼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裏為什麼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麼能這樣算了呢?於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説“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麼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後來我錯了,我才發現,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於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並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着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麼,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後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後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後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説只有一點點收穫,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説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麼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後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後有同樣困惑的人。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5

聽過樊登老師讀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回顧了我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選擇,發現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沒有變成我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在一些時候變成了生活中的麻煩和桎梏。它讓我對待工作不再有熱情,變得消極;它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響,帶給孩子一些悲觀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滿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滿快樂,幸福,我要和家人,小夥伴們一起帶着希望不斷前行。我要把自卑拋諸腦後,看清它、理解它、

放下它。

自卑情結(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應激狀態、心理逃避和對虛構的優越感的代償性驅動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為自卑而出現的不好的心理反應,化腐朽為神奇!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揹負着三大約束而生: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麼樣的。而自卑情結的產生,也往往因為解讀出了問題。

而超越自卑的原則則是:

1.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然而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

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2.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並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慣用經驗是錯誤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無法與人合作的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曾經是如何解讀它們,並將之化為經驗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裏,每個人幾乎都有機會認識到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裏總有出場機會。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為神奇還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點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這本書點化了,讓我正確的認識了自己,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6

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情懷著述此書,想要幫助更多的人們,正確面對缺陷,處理人生問題,避免人生失敗。他認為人生問題都可歸於三類:職業,交際和兩性。而對這三類問題的錯誤迴應,是由於人們對人生意義的錯誤解讀,從而樹立了不恰當的人生態度,最終導致不當行為。作者指出,人類從出生就開始對人生意義探索,從出生就想弄清楚自己的力量和自己在周圍環境中的地位。成人中的失敗者,大部分是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對人生意義形成正確認識,並讓這種錯誤一直髮展。之所以沒有對人生意義形成正確認識,樹立正確人生態度,是因為人們為了擺脱與生俱來的自卑感走上了歧路,不是通過發展與人合作的精神,而是追求不合理的優越感,如戰勝假想敵,詆譭別人或自我中心。

推演至此,作者進一步十分明確指出,只有學會與人合作,為人類發展貢獻自己力量,才能形成正確人生態度,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即“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這其中與人合作在童年時期就要得到培養。如果沒有在童年時期養成良好合作精神,容易誤解人生意義,不會發展責任感和獨立性,就無法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挫折。

家庭和學校是培養合作精神的重要場所。在家庭,母親首先要讓孩子信賴她,然後將這種信賴延伸到父親身上,再延伸到整個社會。父親要關心妻子,與妻子合作,共同承擔養育孩子任務。父母要平等對待每個孩子,不寵溺或冷落任何一個孩子。在學校,教師不僅要教會孩子謀生的本領,還要教育孩子有為社會作貢獻的思想。教師要和學生親密相處,警惕自己對孩子思想的限制。總而言之,家庭和學校的責任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社會中的一員,讓其成為人類平等中的一員。這樣,孩子今後才有勇氣和信心面對人生的挫折,處理好職業,交際和婚姻三大事情,才可以做有益於社會的事情,自身就不再有自卑和挫敗感。

掩卷而思,有些想法不禁湧上。

一、人的精神為肉體運動指明方向,肉體反過來會影響精神。那麼,對待孩子的行為要謹慎。當孩子行為出現錯誤,不要急於否定,而是要想方設法理解這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它有什麼目標,承載什麼情感。只有越瞭解行為背後的目標,才能越容易和孩子發生共情,從而更好幫助孩子改正自己思想上的錯誤,最終引起行為的真正改變。

二、作者提供了兩條理解一個人的途徑,早期記憶和夢境。夢的解析,對於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人比較難操作,但我門可以通過自己或他人的早期記憶,更好覺知自己和理解他人。因為“記憶都不是偶然存在,每個人都是記憶認為有用的東西,並用記憶告訴或提醒自己。”我門可以依據早期記憶,嘗試判斷人對自己地位的認識,如是否弱勢,是否安全,是否受到重視等。(以後孩子談對象,可以給他建議多多瞭解對方兒童時期的早期記憶,呵呵)

三、我門的文化氛圍從學校開始就是基於競爭。自卑心理的產生往往是由於不恰當的比較,家長的焦慮也往往因此而起。超越自卑,關鍵調整價值尺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價值,只要我們所做的事情不影響他人,我們有承擔起我們自己的人生責任,我們就可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

假期裏,每週聽樊登老師講書已成習慣。《自卑與超越》也是聽完書後感覺到全身經脈被打通一般,趕緊去圖書城找紙質版的“武功祕籍”。在寫這些文字時,我還只是第一次粗略地看完它。《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其中,本書主要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自卑感對人的影響,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

生活中大部分人對自己所處地位或從事的工作有所不滿,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我們想要追求更加優越的待遇或地位,以此獲得優越感,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從心理學角度看,童年對人的影響極其深遠。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很內向,很自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有所改變,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欣賞他鼓勵他,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相反,過於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十分依賴父母或其他最親密的照顧他日常生活的人。我們都知道,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父母不是隨便當的,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着孩子的身心發展。

作者在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家庭、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個母親如果不合格,那麼她的孩子也不大可能心理健康地成長。作為一名母親,我還要更加深入地學習兒童心理,分析自己當下的各種行為以及面對兒子的行為所作出的反饋,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例如:我一直認為小孩子睡不好,是缺鈣或身體不舒服導致的結果,卻從來不知道過渡的關注和溺愛也會導致孩子用這些不良行為來綁架成人的關愛!“愛"是一門深奧而又漫長的課程,不是所有的“愛”都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除去父母親的影響、家庭的影響,老師們也在孩子的生命道路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無孔不入的媒體也時常報道出一件又一件令人震驚或惋惜的校園事件:因學業壓力大而輕生的;因老師的責罰而做出過激行為的;甚至還有學生與老師大打出手的現象。媒體每次報道這樣的新聞,無論過錯在誰,都將老師推至風口浪尖。然而,我們應該知道,走向極端的過程必然積壓着大量的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孩子不良行為背後隱藏着的動機或者説心理需求,那麼“愛”與“責任心”在他們的眼裏可能一文不值,甚至成為催化他們與老師、與學校、與社會對抗的`增強劑。書中的幾個例子很鮮明地表現了部分“懶孩子”與“搗蛋分子”的心理。我回想了自己的學生,也有幾個經常被我以責任心的名義加以“關照”的,而自己上學年對他們的教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走向“更懶”、“更搗蛋”,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特有的優越感,而尋找這種變質優越感的本源正是他們某一方面引起的深深自卑感。因此,目前此書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從心理上找到學困生的問題所在,再去解決學習問題,或許能事半功倍。

標籤: 讀後感 自卑 超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232v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