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4篇)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4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們仨》讀後感彙編(14篇)

《我們仨》讀後感 篇1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真情在平凡瑣碎的生活中如此偉大,生命在病痛折磨和生離死別時刻,即使那些卑微的幸福,也無法持久,平淡樸素的文字一次次催人淚下,讓人痛徹心扉。我們仨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忍受此岸的種種折磨?

“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脱的宿命的寫照,向死而生,唯有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都希望有個人能懂我們的脆弱和逞強,能知道我們的温柔和倔強還願陪伴我們度過餘生。我更佩服那些把平常瑣碎活出生命韻味的人。看透生活卻仍舊熱愛生活,知世故而不世故。

百歲之際,楊絳寫道:“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告誡自己要努力工作,多讀書,保持平和,追求平淡,嚮往平靜,拒絕平庸,希望有朝一日我可以領會這些話一二,足矣。

這是一本讓人看了心疼的書,

這是一本軟化硬心腸的書,

這是可愛的一家三口,

這是一曲平凡生活的讚歌。

願你們仨在天堂重聚,相親相愛,永遠不再失散。

《我們仨》讀後感 篇2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在火爐旁打盹時,請翻開這本書”——《我們仨》。或許當初不能完全明白葉芝所作《當你年老時》的感情,但直至合上《我們仨》的最後一頁,我明白了何做“當你老了”。

縱使老了,頭髮白了,翻開這本書,那是我們仨共同暢遊在腦海裏的回憶:幸福、充實、美滿、和諧。

如今的楊絳只剩下隻身一人,丈夫和女兒已離她遠去。對於別人來説,或許他們是離開了,但對於楊絳來説,她一直在思念着“我們仨”,“我們仨”不過只是一時的別離。

我讚賞於楊絳夫婦間的相待如賓,遇到分歧各自保留意見,誰也不把誰的想法強加於人;我羨慕於楊絳夫婦對女兒的尊重,報考大學、步入工作旅途,一切尊重錢瑗個人的意願;我向往於楊絳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即使在錢瑗知道自己將離世時,也不忘叮囑母親照顧好身體。

而事實上,楊絳也的.確做到了照顧好身體這一點。現已過百歲的楊絳依舊健康的獨自生活着。我想,這與她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有很大的關係。剩下一個人,她也曾感慨過自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也曾感慨“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但是,她卻認為她這一生並不空虛,活得充實,也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楊絳一家很樸素,樸素到讓人羨慕不已。“我們仨”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夫婦共同面對,“困難就不復困難”;同時又有着阿瑗的相伴相助,苦澀艱難的事似乎都可變得甜潤。

楊絳一家何嘗不是現如今各家各户的寫照?每一家的相遇似乎都是一件不尋常的遇合。

“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眼前似乎又出現雙鬢花白的楊絳正打開書回憶着“我們仨”的故事……

《我們仨》讀後感 篇3

前兩天看了楊絳的《我們仨》。若干年前曾看過這本書,但當時沒有這個興致。後來讀了《傅雷家書》,對那個時代的文人對他們的生活產生了莫大的好奇心,在這種情況下剛好看見這本書,就囫圇吞棗地把書讀完了。

記得傅雷曾在家書中跟傅聰談起翻譯,提到楊絳和楊必姐妹二人的文筆和文風,當時曾想有機會一定要找來他們三人的譯本好好讀讀。可惜一直沒有時間。

這本《我們仨》用淡淡的口吻描述了楊絳對家人的思念和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雖是淡淡的口吻,但思念和憂傷卻在字裏行間不經意地流露出來。

摘錄:

三星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歎“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説,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説: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天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三是不尋常的遇合。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温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我們仨》讀後感 篇4

《我們仨》內容不長,僅看目錄《我們倆老了》,《 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都覺得肝腸寸斷。一位近百歲老人,夫逝女亡,靜思追憶往事,文筆剋制,乾淨樸素,哀而不傷。我總是在想,往事多麼甜蜜,一家三口多麼幸福,如今只是空洞房間的一盞孤燈,先生是如何承受當回憶如潮水般襲來時的錐心之痛,想必“心上又綻了幾個血泡”。圓圓是她唯一的愛女,被喻為“此生唯一傑作”,饒是先生那麼風輕雲淡的人,提到女兒都是不自覺的'驕傲的,女兒的“過目不忘”,自小愛讀書,做學問也是一向嚴謹而拼命,老了照顧他們也是井井有條。她説,“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她説,“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縱觀先生的一生,良好的教育背景,豐富的人生經歷,勢均力敵的愛情,內心完整而豐滿,沒有太多向外的渴求,所以她不會張牙舞爪,也不會警惕萬分,她不那麼貪婪,也不那麼焦慮,她自自然然地活着,默默淡定努力着,活出了一代宗師的模樣。

有時候覺得,會寫文章的人很幸福,可以表達,可以記錄。人終究會老,記憶終究會衰退,到那個時候,還有什麼能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文字可能是最好的方式了吧。

《我們仨》讀後感 篇5

昨天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總想着要寫點什麼,但心中縱有千言萬語卻無從説起。

一直很欣賞甚至是嚮往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不需要轟轟烈烈卻細水長流。錢鍾書明明一點家務不會,卻非常努力的做着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衞生,雖然偶爾也會搞得一團糟,卻甘之如飴,只想讓楊絳減輕負擔。楊絳先生有時候像個大家長一樣,有時候卻是一個寵着的小姑娘,就像書中寫到三人關係那一段,莫名覺得非常温馨幸福。世間愛情莫過於此,相互欣賞,在對方面前永遠是個“孩子”,不需要逞強,也無需太過堅強,柔與剛恰到好處。

對於三個人的相處,無疑是温馨的,是幸福歡樂的.。父母子女之間是親人、是朋友、是知己,相處是那麼的和諧。代溝?不理解?不存在的,他們似乎跨過了年齡的障礙,相互寵着,扶持着。錢鍾書與楊絳先生都是非常優秀的人,在教育領域都有所建樹,而我最欣賞的是關於錢瑗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歲月裏,父母無疑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做的想的其實都是在模仿父母,正因為錢氏夫妻的和諧相處及日常興趣,讓錢瑗深受影響,最後成就了現在的錢教授。

在讀這本書時候,也會時不時在腦中閃過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相處之道。我家所有人聚在一起時間少之又少,相處也會有抱怨、爭執,但是更多的歡笑,一個電話可以説一個小時廢話,一起吃一餐飯可以笑到肚子疼。我並不覺得我家教育方式有多好,但是為了家庭和諧,每個人都在相處中成長。

無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

天南地北人四散,吾心歸處是故鄉。

《我們仨》讀後感 篇6

這三四天臨睡前躺在牀上看楊絳寫的《我們仨》,昨晚看到十二點,也就把整本書看完了。看完這本書也就能大體瞭解錢鍾書從結婚後直至去世的一個生活軌跡。錢鍾書一家三口是那樣的相親相愛,真的令人非常感動。錢鍾書夫妻喜歡互背詩詞,喜歡相邀“探險”,從中收穫了生活的許多樂趣。

當妻子不在身邊,錢鍾書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記錄下來給妻子讀。他們把這種記錄下來的生活中瑣瑣碎碎的事比作滯留海灘上的石子,相聚時就搬出來觀賞玩弄。他們彼此尊重自己的人生見解與選擇,從不勉強,足見他們做為大師的睿智。楊絳寫了這麼一句話“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有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説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起我們夫婦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能如此之融洽地生活了一身一世。

從書中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最喜愛的事情就是讀書,他們不追名逐利,不喜歡交際應酬,最以讀書為樂。還可以知道錢鍾書和他的女兒記憶力都非常好,似乎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讀完此書似乎心上也壓上了一種似有似無若輕若重的傷感、惆悵、憂傷。是因為他們的女兒比他們更早地離開人世,當錢璦走了,錢鍾書又走了之後,楊絳在書中寫到“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讀來是多麼的酸楚而又令人傷感。是因為大師的凋零和後繼乏人嗎?錢鍾書只有一個女兒錢璦,但錢璦卻比他們更早離開人世,錢璦也是一個優秀的學者,可是她的婚戀生活缺乏該有的幸福美滿。但他們的不平凡學問與成就,更不平凡的甘飴寂寞、澹泊自守的精神大約就是留給後人最好的紀念。

《我們仨》讀後感 篇7

《我們仨》是楊絳在晚年寫成的一篇記敍性散文,樸實無華,讀起來沒有隔閡,沒有距離,而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文章用簡短的篇幅敍述了作者六十多年的漫漫人生。書中字句平淡,細細品味,卻是滿滿的美好。其中,最耐人尋味的莫過於這本書的附言了。家的意義在楊絳先生的徐徐傾訴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看附言,其後的文字有如一盤散沙。

附言只是講了楊絳和女兒之間對錢鍾書出行的種種看法,為什麼如此簡單的語言有如此大的力量呢?我想,這也許就是親情的力量。“這個世界並不缺少愛,只是缺少發現愛的眼睛。”這句話不錯,我們身邊有許多愛去等着去發現,考試時失利,父母的一句鼓勵的話語,大雨中,堅守在校門口的身影,哪怕只是一頓早餐,這何嘗不是親情的體現呢?不要説我站在制高點評論,我承認我也有所偏頗,因為我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最深最濃的親情,不需要任何驚天動地的舉動,只需要一個發現它的.眼睛。我們最缺少的,正是發現它的眼睛。沒有一個發現它的眼睛,那跟俏眉做給瞎子看有什麼區別?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做各自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也來讀一讀吧,讓人世間多一雙發現愛的眼睛。無論你是什麼人,誰都需要這樣的一雙眼睛,因為只有你發現了愛,你才能感受到愛,才能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愛,無論什麼形式。

親情,一個簡單的詞,卻有着治癒一切傷痛的力量,沒人知道它為什麼有如此力量,但它確實有。所以,去感受親情吧。

《我們仨》讀後感 篇8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後,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觀……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彷彿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瞭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瞭解畢竟不一樣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一樣於我們。但是,一向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説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簡單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裏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我言語,在親人墓前一齊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裏記錄着生活裏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徑吧!

《我們仨》讀後感 篇9

古往今來,離愁也好,歡聚也罷。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合上書,摩挲着它略帶粗糙的紙質,心中的思緒湧上,看着楊絳與愛女,丈夫的生離死別,不禁想起我們九年級畢業時那六月的陽光。或許我們經歷的別離的程度不一樣,但當我們回想起以前與別離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我們仨》是楊絳記述他們一家三口的往事。楊絳女士在寫這本書時已經是九十多歲的高齡。在寫這本書時,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傷。就像我們現在翻開在書桌上佔一席之位的同學錄,看着同學以往的筆跡,看着哪張照片將你帶入回憶的漩渦,既甜又苦。

在書中楊絳主要記述的是一些生活瑣事,其實與我們也沒有特別大的,在性質上的差別。楊絳會收拾錢鍾書的殘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婦,為錢鍾書燒紅燒肉,做出血牛肉給阿瑗吃。在當時這些只不過是再尋常不過的小事罷了,但在阿瑗和鍾書的相繼離開後,這一切都變得奢侈。不,確切地説,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們從前,和同桌爭論着題目的對錯,即使上一秒面紅耳赤,下一秒臉上便是晴空萬里。但是現在,我們也沒有那個機會了,我們只有回憶,回憶着回憶,笑着笑着,哭了。

我們總希望我們當下的某個時間會是永恆的,可什麼都不是永恆的,就像沒有海枯石爛的愛情,沒有永不凋謝的鮮花,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時間如同白駒過隙,時光荏苒。我們眼前的時光都是可貴的',無論是與誰度過,都是我們最美好的年華。

我們所以為的永恆,會是後人的歷史。

《我們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學之家的生活,更讓我們明白,何人都畏懼別離,偉人也好,平民也罷。我們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將我們以後會懷念的現在的尋常日子,在以後懷念。

《我們仨》讀後感 篇10

感動、豔羨又心疼。

原本應該只是家庭瑣事的流水細賬,卻在先生平實簡樸的記述中,完全不見瑣碎,只感一家三口間相互的愛意、理解和體貼。即使歷經苦難,一家人在一起依然自享其樂。對於苦難風雨,都是一筆帶過雲淡風輕,倒是別人的幫助和善意、我們仨的小趣事記錄詳細。這份達觀淡然,實在是大修為。

先生和錢老的感情一直是文壇佳話。一段感情也許始於一眼之緣,而歷久彌新最重要的.基礎是志趣相投和互相欣賞,而後是彼此尊重和理解。和但不求同,兩老給當代年輕人樹立了教科書般的榜樣。先生對錢老去藍田任教一事的態度,無疑彰顯了大智慧。錢老生活中的憨氣與呆氣,先生也不強求改變,而是保留尊重彼此的不同。而錢老在先生分娩、自己下鄉交代阿瑗照看媽媽的種種細節之中,對妻子的愛意體貼,也看得心裏温暖。及至後期動盪之中,兩老淡泊離羣索居,逛動物園、探險,也是自得其樂。

一邊看書一邊心疼先生。從我們仨,到阿瑗病逝,錢老離去,只留下先生孑然一身回憶記錄往昔。想到一字一字重新寫下愛女和丈夫離去的細節,淺淺數語,卻無異於重揭傷口。同時也心疼阿瑗。那麼聰慧那麼懂事那麼乖巧,病入骨髓到無法坐起,書信之中依然幽默風趣,尤其看到那句“牛兒不吃草”,潸然淚下。

真好,他們仨又團聚了。

《我們仨》讀後感 篇11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説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説。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閲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一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敍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我們仨》讀後感 篇12

這段時間斷斷續續地在看這本書,內心浮躁情緒不夠到位的時候看不進心裏。《我們仨》更多的是在描述三人的日常生活,卻給人一種平靜中的力量與追思,感受温情的同時又漸漸被觸動。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摯愛相繼離去,只有回憶相伴,點點滴滴,不離不棄。我敬佩楊絳先生。三言兩語無法説清先作罷。

還記得出現在附錄中的.阿瑗的書稿,其中有一篇在國小語文教材的單元作文那兒見過,不知道為什麼一向健忘的自己對這件事印象深刻,還以為阿瑗是和當時的我們一般大的孩子,字跡有些歪歪扭扭有些生澀,剛才看到才瞭解原來是在病牀上忍痛寫下那文稿,頓覺心酸。

其實,自己沒有辦法想象失去家人的生活,也不想去想象,但是近來越發感慨。曾經信誓旦旦説以後要留在天津,覺得天津帶給我的感覺實在太好了,現在卻會開始猶豫不決,開始有點想家;覺得自己太任性,都説女孩子不要出遠門啦,偏偏想脱離家裏的束縛出去闖一番;覺得自己脾氣實在太差,對待家裏人總是嘴上不服軟,現在卻也不敢説太柔軟的話;自己真的是有很多毛病啊,很感激他們待我萬般好,一定一定要好好報答。

願身邊的人都能“樹欲靜而風止,子欲養而親待”,願以對待好友的態度對待家人,願我們仨、你們仨、他們仨不負生命的恩賜。

感恩。

《我們仨》讀後感 篇13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細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閲讀完,我決定把內心的感受寫下來,並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恆寫讀後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温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温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後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儘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細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麼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麼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也沒有永遠,當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我們仨》讀後感 篇14

昨晚看完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第一次看着“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後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

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

看《我們仨》時,並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裏是滿着一種很温馨的感覺。很細膩也很滋潤,慢慢的瀰漫在全身。

我記得是在學的時候學冰心的課本,裏面説她喜歡讀書,不愛風花雪月的辭藻。

我便也是落根,心愛着樸實之物。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裏,彷彿是要在血管裏流暢過的都是發柔韌之力的波浪。

在我很的時候,大概是在國中。我每天下午回家就在牀邊的電腦桌上練字,看着窗户下的馬路邊的人來人往,背誦着論語百家。我總是認為自己已經很老,現在所過的一切生活不過是年老後嚼在嘴邊泛起泡的幼年生活老調罷。

當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着在做着無味的重複,當這個點過去,轉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若是在這個點上什麼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裏自然是不願意的。

人生裏總是要這樣一個長長短短,滿滿缺缺的點集合在一起,堆成一塊,成為一片。

然後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25e3m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