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勸學的讀後感

勸學的讀後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勸學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的讀後感

勸學的讀後感1

《勸學》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荀況的代表作之一。勸學,顧名思義,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佳作,至今讀起來仍讓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字,大家都會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等等激人奮進的語句。

學習,最重要的定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古語所説:“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樣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識到這一點,即使已知道了,也未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能找到真諦,就半途而廢,真是很可惜的。有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了,卻未得知識,真是很冤啊!也有的人虎頭蛇尾的,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要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真是悲慘啊!

正所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大科學家霍金,患有肌肉萎縮症,只能有限的活動。但他並沒有放棄人生,而是靠着堅強的毅力,持之以恆的精神發現了“黑洞”,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科學大家。

倘若你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上用心專一的態度,成功就已在眼前了。

然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專一”卻不值得大肆褒揚。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對於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求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學習,汲取新知識。

人的一生是在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忙忙碌碌的一生,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

勸學的讀後感2

大家都知道,《勸學》是荀子的名篇。他的文章擅長説理,組織嚴密,分析透徹,耐人尋味。荀子寫的《勸學》無疑是圍繞着三個主題寫的:第一:着重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即提高思想認識和加強品德修養。第二:寫學習能使人增長才幹,有了知識、學識才可以“善假於物”,比一般不學無術的人高明。第三:是寫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應當是循序漸進,積少成多,不斷積累,持之以恆的。這樣才可以取得成效,甚至是事半功倍的。所以説,看了《論語》治天下,看了《勸學》學習忙。

下面,就讓我們在《勸學》中找到學習的真諦吧!

《勸學》上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説: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就在山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裏面遨遊。這裏與學習暗藏的關係是什麼呢?説白了,就是你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地學習,就會積少成多。比如説你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閲讀大量的書,並堅持下去,你的課外知識肯定會自然提高一大截子。

這是多麼有價值的真理呀!

其實説白了,學習的真諦就在於天天積累新的知識,“九層高台在於壘土,”,就是説,九層高台是一筐一筐壘起來的,知識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什麼叫好學?就是説你每天知道一些過去不知的,每月不忘記已經掌握的,並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來對待,就那麼簡單。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一個腦瓜子反應並不十分敏捷的人,每天天剛亮,就去讀書,背定律,由於他的勤奮,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卓越的.實驗胚胎學家,他就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他的成功印證了古代的一個詞,叫“笨鳥先飛”,你自身有缺陷,你就必須用你的勤奮去彌補。別人一個小能掌握的知識、能弄懂的道理,你不妨花兩小時。“鐵棒磨繡針,功到自然成”。

勸學的讀後感3

《勸學》這篇文章是荀況最有名的文章。這篇文章寓意深刻,形象地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學習要堅持這個道理。比如説“故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呀,比如説“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呀,比如説“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呀等等,都很有名。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句話:“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蚯蚓沒有很鋒利的爪子,沒有很強硬的骨頭,卻能在堅硬的土地裏自由地活動,還能吃到泥土,飲到地下的水,是因為專心致志的緣故。但是螃蟹有很多腿和兩個有力的大鉗子,卻只能住在蛇挖的洞裏,是因為浮躁不認真的'緣故。

每次讀到這裏,我都不由得想起“囊螢映雪”的故事。“囊螢”説的是一個人叫車胤,他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晚上點不起油燈。可他太想讀書了,怎麼辦呢?在一個夏天的夜晚,他推開窗一看,有很多螢火蟲在飛,他靈機一動,找了一個袋子,抓了一把螢火蟲進去,用它們微弱的光映着讀書。而“映雪”説的是一個叫孫康的人,十分好學,可家裏也是很窮沒法點燈。他覺得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很可惜。一個冬天,他出去一看,下了大雪,銀光閃閃,十分明亮,於是,他取出書來,不顧寒冷地讀了起來。

這兩個故事都是説的家境貧寒卻刻苦讀書的故事。我們現代人和古人相比之下條件有多麼好,多麼優越呀,可我們卻不好好讀書,這難道不是在浪費這麼好的條件嗎?我們現代人受的苦能古人相比嗎?我們有資格尋找藉口不去讀書嗎?有的人抱怨家長不給買書看,有的人抱怨作業太多沒有時間看書,找出各種理由去逃避讀書。其實這些都是藉口。

所以我們要明白:讀書,不需要任何理由,不想讀書,所有的理由都是藉口。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找藉口,只要認真做了,堅持做了,就必定成功!

勸學的讀後感4

《孫權勸學》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篇文章共有三位人物――孫權、呂蒙、魯肅。呂蒙是孫權手下的一員大將,他百戰百勝卻不肯讀書,經過孫權一番有情有理的勸導後,呂蒙明白了自己身負重任則更需要好好讀書的道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換得了魯肅的“非復吳下阿蒙”的評價。我也由此想到了我的經歷。

記得我上國小時,尤其是六年級,我的語文成績很不理想,每次都在七十分左右徘徊。自從上國中第一天報名開始,我就下定了決心――把在國小的成績、經歷忘掉,從零開始,認真地拼一次,拿一次滿意的成績,讓自己樂一樂。

我開始在語文學習上下功夫。媽媽對我説要先從練字開始。的確,我的字一直不容樂觀。以前,我一直認為把字寫對就行了,完全沒有練字意識。上了國中,潘老師有一個獎勵措施:她會把親手寫的字帖發給優秀的人或是進步大的人。我稱不上什麼優秀,但我也想以我的努力來換得一本字帖。我便利用每天寫完作業的'時間來讀書練字。中途,有好幾次我想放棄,但又暗自對自己説:成功需要努力,假勤勞換不來真成績!終於,終於,我終於用自己的努力換來了潘老師的親筆字貼!我感受到了努力總有回報的快樂。

不過,我的學習之路才剛開始。我勸説自己:字雖然有進步,但是當下更應該加強的是閲讀和作文。至於這兩點,在每天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的基礎上,我也給自己列了一個計劃:做一些語文小任務。如“每天讀一篇文章”“每天背一個成語”“每天背一首小詩”等等。看起來簡簡單單,但做多了,就可以真切地體會到變化。我堅持一邊鞏固基礎,一邊完成語文小任務,終於我的語文成績比以前有了較大的進步,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媽媽的鼓勵。

古有孫權勸呂蒙,我是自己勸自己,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做更好的自己。

勸學的讀後感5

以往寫讀後感是就所看文章內容立意、論述,聯繫實際“同理可得”,末了,筆鋒迴轉、收回話題即可。而《勸學》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説得明明白白,且有聲有色,再要就此説些什麼,那隻能扯開去了。

這篇荀子寫於二幹多年前的文言文畢竟與如今的白話文相去甚遠,以我的水平,不看註解只能通讀,若要深究其間某些字、詞的含義就難了,即便如此,我還是看不橫其中的個別句子。可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朗讀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讀來,朗朗上口,齒頰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工整、有韻律,倒真正是“説的比唱的還好聽”,口中讀着,兩耳便同時將這些清朗的字音一個個收了進去,似喝了口涼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覺是種很奇妙的東西,而古文恰恰能給你朗讀的感覺,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簡約。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話文的譯文可就長得多了。我們看譯文是助於理解,但從不會欣賞譯文,倒不是嫌它“盜版”,只是感覺上已繁瑣得很。繁瑣容易簡潔難,古文中主語可省、賓語可省、量詞可省、關聯詞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韻味,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還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為這四個字獨有妙處。“之、者、也”分別位於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長了聲音念,給人一種穩穩當當又悠哉悠哉的感覺,一般陣述句中的生硬語氣便由它轉為親切柔和。“乎”常用於感歎句戴疑問句末,無義,音短且輕,唸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動、氣憤之類的情緒便都隨之輕輕帶去一部分,語氣又趨於緩和,一時的`心急氣盛開始轉為冷靜。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這裏顯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種寬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讀起來就是糯篤篤的,而即便是議論文,也不會過激、尖鋭,總顯得誠心誠意,心平氣和。

當然,古文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以上僅為讀《勸學》之感。

勸學的讀後感6

學習貴在持之以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有成效的,不求甚解,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急躁冒進是不行的。學,需要耐心,靜心,潛心;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意志力,克服一切阻礙,一定要鍥而不捨,腳踏實地。俗話説:”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了天。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來不得半點虛假。篤心向學,勤奮向學就是方法。所以説:“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日積月累,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學習難在精。有目可識字,有口可讀書,有耳可聽教。然而,同一個老師授教,讀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和領悟。每個人都想精益求精,但這並非一件易事。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讀不失為一個辦法,不過這不是説廣泛涉獵,博覽羣書就可以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也啟示我們,有時寧可將一本書讀百遍,而不去讀一百本書。在《勸學》裏有句話:“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也告訴我們,學習要不斷追求完美,要講究方法,要學思結合。多讀多思多問,才有助於更深入地學習。

專心致志,埋頭苦學固然很重要,但學習也需多與他人交流,討論。我們不能讀死書,更不能死讀書。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都有值得自身學習之處。多與學識豐富的人討論,多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流,會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會使我們不斷進步。《勸學》中有道:“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便是鼓勵我們多接觸有德有才之人。而且,“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向這些人靠近,與這些人交流,我們收穫的不僅是知識,收穫的還有美德。

學無止境,對於知識的追求,對於學問的.探討,是一條漫漫長路,沒有人知道路的盡頭。我們應該永不停下求學的腳步。

勸學的讀後感7

《學記》這篇文章,在沒讀之前並沒有感到陌生,因為上學時曾學過、也背過。畢業這幾年來,還從沒有再讀過,慢慢地就不會背了,甚至淡忘到只記住了一些備考時經常用到經常用到的話語,但也總是不求甚解,“教學相長”、“因材施教”、“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等,但也總是不求甚解,只為考試拿分。寒假期間,有幸在校長的帶領下又拿起了《學記師説勸學解》這本書,尤其是再讀《學記》這一部分。讓如今從學生到教師剛剛完成身份轉換的我,有了和當初不同的心境和理解。其中論述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令我深思。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揚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學路上,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與關愛,同時,真誠地幫助他們改正缺點。另外,我們自己也需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無止境,當今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快,若是我們止步於當下,當我站在三尺講台上,我又該如何講授知識呢?在同學們突發奇想提出觸及我們盲點的問題,我該怎麼辦?難道要用諸如:不要説與課堂無關的話題,之類的話語來打壓嗎?自然是不能,所以我唯有不停地學習,不斷更新我所擁有的知識。書本教會我們的',遠遠不止課文上的那些文字,我們需要開闊我們的視野,看到更廣的知識,和學生一起學習進步。

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社會實踐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就目前來説,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很多的社會實踐經驗與教學經驗,我想將這《學記》中的理論知識珍藏,帶着它一起去走我的學習教育之路,時常再看看,我相信我會有更多的收穫的!

勸學的讀後感8

4月13日,我繼續到西羊羔中學聽課學習。這天我聽了七年級《孫權勸學》這一課,感觸頗多,因為我也剛剛講完這節課。

從整體上來説,西羊羔中學的這位語文老師的課氣氛異常活躍,雖然不是那麼明顯地採用了小組模式,但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了。首先從背景的介紹上,這位老師詳細地介紹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這是我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因為有了對歷史知識的充分了解,學生才會更準確、更容易地理解文章,而我在處理背景知識的時候,往往都是一帶而過。第二,在語言的使用上,這位老師的語言通俗化、生活化,這樣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降低理解難度。但是通俗過度了,就會有失精準,這主要體現在文言文的翻譯上。我覺得文言文的翻譯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過度口語化的語言,不免會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例如有這樣一句話,”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是呂蒙對魯肅説的一句話。在這節課上,這位老師翻譯為”我早就進步了,長兄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晚“。我覺得應該是”長兄你怎麼明白事理這麼晚呢,“而且這個”事理“應該指”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不是指呂蒙進步這件事。所以課堂語言應該做到通俗化和科學化的相結合。第三,我覺得這位老師這節課上得特別實在,在課堂上他運用多種方式反覆讓學生記憶原文和文言詞彙的意思。通過這一節課,我認為學生記憶得八九不離十了,識記的目標我想應該充分達到了。比較自己的`課,卻有華而不實之嫌。第四,與這節課相比,我覺得應該算是自己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之前,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三位人物,理清他們各自説了哪些話,然後在分角色朗讀。直接讓學生讀,會導致學生不知何人説何話的結果,不知道自己該讀哪兒。通過朗讀,學生可以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習,我覺得應該抱着一個謙虛、批判的心態。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虛心學習。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人無完人,一節課肯定會有弊端,這時應該用”挑剔“的眼光去發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謙虛、批判的學習心態應該會使自己真正有所學、有所得。西羊羔中學之行,我收穫頗多,滿載而歸。

勸學的讀後感9

人為什麼要學習,有人説是為了生存。學習可以讓我們增長見識,增加心智。學習可以讓我們不斷進步。於是我讀了《勸學》。

《勸學》的作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子,荀子説青色是從藍色中取出來的,但是青色比藍色更青。冰是由水變化而成的,卻比水要寒冷。木頭因為用繩子標記以後才可以變直,做車輪的木頭要經過很多工序,即使讓它在太陽下暴曬,也不能恢復。

所以木頭因為用繩子標記才可以做成直的,金屬經過磨刀石的打磨才能鋒利。有才華的人經常反省自己,才有聰明的頭腦,不會犯錯。荀子接着説,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看深淵,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我經常胡思亂想,不如片刻的學習。我也曾經踮起腳望向遠方,不如登高看得多。登上高山願望,並不是手臂加長了,而遠處的人看了,也能看得清楚。那些用馬車的人,並不是他們跑得快,但是卻可以行千里之路。那些用船的人,並不是非常善於游泳,但是卻可以橫穿江湖。君子並非天生就非比尋常,只是他們善於利用事物來幫助自己。

荀子説:“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學習是用心一點點而成的。學習需要一點點鑽研,慢慢去積累。

讀完《勸學》我感覺荀子的學問真的太高深了,一個兩千多年前的.人把學習看得如此清楚,今天我們好多人都沉溺於遊戲,這確實是不應該啊。學習能讓我們在這變化的世界中更好的生存,可以讓我們應對各種困難,學習的好處太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學習,中國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一定不能停止。

勸學的讀後感10

讀了《孫權勸學》以後,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別是呂蒙能聽從孫權的勸導,虛心接受孫權的批評。

我們也要像呂蒙那樣,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老師和家長批評。不能有一肚子怨氣。我們也要學習孫權不斷學習。孫權那麼忙,但還能抽出時間學習。難道我們不應該像孫權那樣不斷學習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增長才幹。

我們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墨守成規。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卻落個再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説下,“涉獵將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的感歎:“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歲能做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貪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老師好好調教,説不定也是一位棟樑之才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的“傷”真的是再恰當不過的表現了王安石的'歎息啊!

高爾基曾説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説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有無數本書鋪成的呀!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羣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至於我自己,平常也酷愛讀書。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書就不肯放手了。我從不刻意的花幾個小時來看書,除非那時比較清閒。我喜歡擠小時間,因為我覺得那樣利用會比較節省時間。這樣,一天算下來,我最起碼可以有兩個小時看書。但是我知道,在文學方面,我還要更將努力,所以,我會讀更多的書。

最後以高爾基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勸學的讀後感11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勸勉、鼓勵學習。這篇寫於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讀起來仍令人回味無窮,給人以啟迪。

一提到“學”這個字,就不禁令人想起“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激人奮進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螢照讀”、“畫灰練字”、“頭懸樑”、“椎刺股”等動人典故。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乎?

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正如荀子所云:“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的確需要這種堅持不渝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淺嘗輒止,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有的人一暴十寒,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光陰搭進去,知識未獲得,豈不冤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過分沉湎於“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收穫卻是芝麻,豈不悲哉!“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努馬十駕,功在不捨。”要想到達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是自已為事,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心態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德國化學家比希研究海藻時未能鑽研到底,結果與新元素失之交臂;已年過半百的談遷在27年心血化為烏有後,沒有一蹶不振,反而以超人的毅力重振旗鼓,歷盡艱辛11載,完成了鉅著《國榷》。粗實的鐵棒能被磨成纖小的繡花針,靠的是一股堅忍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有折不撓的精神。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渡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世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躍十步的騏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後者則似十駕的駑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勸學的讀後感12

記得在老師離開之前教了我們一篇課文,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也很認真的去聽,因為這是老師在離開前的最後一課也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課,還因為它是文言文,是很難懂的,所以我特別認真的去聽,當我聽到呂蒙原來也是一位不愛學習的人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誰都有醜的一面,呂蒙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總認為自己總比別人差,只是你比別人的付出少而已。就如我們班的文采欣同學吧,她起早摸黑這個詞足以來形容她的勤勞。我是睡在她對面的,每天早上我們宿舍都是她第一個起牀,還有她的吃飯速度你一定比不上她,我吃一頓飯她足以可以吃到兩頓。這就她的勤勞,她就因為有了她的勤勞所以她才這麼棒,決對不是因為她的智商,這完全於她辛勤勞動的成果,所以我們因該向她學習。也不是她爸給她的名字的特殊,叫做文采欣她就很棒的,每有這寫理由就是她受到了豐富的後天教育。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故事沒有:它的'故事名為牛頓與鈍牛。它的故事內容為,美國有個天才人協會,裏面全是智商特高的。但是許多人不但每做特別用腦的工作,反而做粗工。原因是,他們在學校看什麼,都瞄一眼就懂了,於是不下功夫,功課奇爛。到社會上也難得專注,到頭來沒一樣專精。

我一個親戚就是這樣,高一、高二時猛玩,只要考試前看看書,就能拿滿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國高中為四年),成績卻一落千丈,後來連人都不見了。原因是,有些東西可以靠聰明,有些東西不能只靠聰明。但他每樣都‘十竅通了九竅’,學問做得不踏實,到頭來反而‘一竅不通’。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勁,看到一個蘋果落地,就去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為牛頓。那些自持聰明,就不學不思的,則成為了‘鈍牛’。

這些事情都説明了什麼,那不是説明了學習對我們的重要性嗎?就如呂蒙那樣,就是因為他受到了孫權的勸學,才會有今天的聞名於世的呂蒙,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雖然這句話很幼稚,但這句話出自毛澤東之口,他就是要我們好好的學習啊!難到我們就不明白嗎?

勸學的讀後感13

《孫權勸學》這一篇文章講述了孫權勸呂蒙學習的故事,最終呂蒙有了很大的改變,魯肅也與他結為好友。讀了這一篇文言文,我有了很大的收穫,從三人裏任意一人的角度出發,都獲益很多。

孫權:作為一國之君勸人讀書善用人才

在文章中,孫權作為一國之君,能夠放下架子來勸呂蒙讀書,説明孫權愛惜人才善用人才,君王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歷史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君王,例如曹操,當初他看中關羽,想留他在曹營,但關羽不肯,硬是從曹營殺出去,落下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美名。其實是曹操將他放走的,不然關羽不可能活着回到蜀國。再比如漢武帝,當初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他採納董仲舒的“推思”建議,實施了“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從而使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由此可見,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懂得善用人才,這樣更有益於我們管理。

呂蒙:讀書增長才乾和謀略

呂蒙開始學習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增長了才幹和謀略,也結識了新的朋友,這足以説明學習的好處。古代有很多勤奮好學的.例子:鑿壁偷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囊螢夜讀,程門立雪.....這些人都成為了大偉人。可見,讀書沒有壞處,努力讀書的人最終都一定會獲得收穫。一些偉人用一生去讀書,我們更不能懈怠,應更努力讀書。

魯肅:看待別人的進步,我們要有發展的眼光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意思為跟讀書人分別幾天,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身邊的人每天都在一點一點地進步,從開學到現在,大家的字寫得更漂亮了,寫作水平提高了,做題速度更快了。每一天都要用新的眼光去打量,相信假期結束了,一定會有很多人突飛猛進,我們應“即刮目相待”,重新定義別人,不活在過去。

《孫權勸學》這一課從任何一人的角度想,都會有很大的收穫。我們應多讀書,擴大閲歷,勤勤懇懇定能有所回報!

勸學的讀後感14

這學期,我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詩文經典誦讀活動,濃濃的書香充滿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在讀書活動中,我徜徉在一篇篇短小深奧的短文詩篇中,感受到了中國小古文的無窮魅力。

今天,我又閲讀了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勸學》是顧名思義,勸學,就是勸勉、鼓勵學習。這篇佳作,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給人諸多啟迪。

從題目中的“學”,我不禁想到“活到老,學到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等一代又一代人讀書的名言警句;會想起“鑿壁偷光”、“囊螢夜讀”、“懸樑刺股”等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呢?

荀子曰:“學不可以己!”……是啊,只有每天堅持學習,孜孜不倦,才可以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但我卻自愧不如……

記得去年期末考試前,老師要求我們要每天認真複習。可我卻想,什麼呀,反正離考試還早着,再説了,內容那麼簡單,我早會了。我只顧着玩,有的同學勸我説:“錢佳聞,快期末考試了,先把玩的放一放吧,等考完試,你怎麼玩都行呀……”同學還沒説完,我便打斷了她的話:“你煩不煩啊,你寫你的作業,我玩我的,有什麼關係嗎?走開。”此話一出,那個同學馬上説:“你這個不識好歹的傢伙,看你這次考試怎麼辦,哼!”説完就走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離期末考試只有兩天了,這時,我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臨時抱佛腳,捧着書本才發現時間是那麼少,我不會的東西是那麼多,而別的'同學呢?臉上都是自信滿滿的表情……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十分不理想。這時,我才明白,要想有好的成績,功在平時的努力,而不是靠臨時抱佛腳!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小小的古文,藴含着如此耐人尋味的道理,是我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愛小古文,愛經典詩詞,它們讓我領略到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勸學的讀後感15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着目的、帶着思想、帶着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裏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説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一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繫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一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標籤: 讀後感 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drdd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