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9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9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9篇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1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它本身並沒有錯,而為什麼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於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麼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裏為什麼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麼能這樣算了呢?於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説“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麼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後來我錯了,我才發現,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於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並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着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麼,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後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後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後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説只有一點點收穫,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説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麼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後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後有同樣困惑的人。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2

1927年心理學奠基之作。經典自有讓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對於生活的脈絡邏輯中,層層剝開了自我的真相。儘管書中一些觀念對於現代社會已有所偏差,但閲讀經典的意義也在於此,更多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內容討好。

比起譯名《自卑與超越》,其實我更喜歡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寫,“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會發現自己所處的位置是有待改進的。”超越自卑或許難以做到,也無法通過一本書就立刻得到答案,但此書能讓人對自身生活和行為有更多的審視。以下是我讀完後印象比較深的感悟:

一、“生活意義”貫穿於我們的各種“行為”之中,行為即是現象,生活意義即是本質。

在幼年的早期,我們受周身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意義”和“目標”,而之後我們所作出的各種行為,都是以此為導向進行的。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難以理解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其“生活意義”出現了偏差,而我們一旦推測透其行為背後的生活意義,一切疑問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還進一步闡釋了對“優越感”的理解。一方面,優越感是促進人類進步發展的強大力量;另一方面,基於“錯誤”(按作者所言)生活意義的人們往往由於“自卑感”促使自己作出各種行為,為的是在別的方面尋找“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卻是自我催眠式的,是無法促進自我進步和發展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適用於看別人,更有效地用於自我的審視。一旦看清自己行為背後的意義和目標,以及對不當的優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漸漸變得平靜。

二、合作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和影響。

可以説全文都圍繞着“正確”的生活意義展開,作者阿德勒認為正確的生活意義即是對外界的付出,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而在人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同伴相處中,都是要成員間相互合作才能長久鞏固。同時,作者也從家庭成員關係、父母婚姻關係和社會關係指出在孩子幼年時期就要培養其合作意識的重要性。

而前文所説的“錯誤”的生活意義,也與孩子幼年時期沒有被引導形成合作意識有關。作者着重提到了被溺愛的孩子,他們從小就不懂得合作和付出,只是輕而易舉地得到和索取。他(她)們認為自己是“王子”,“公主”,這使得他們在外界社會中總是感到受挫,從而產生了自卑感。

作者提到,家庭是社會的一部分,在還沒真正進入外界社會之前,家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以便之後更好地去適應外界社會。所以,基於這本書的`教育意義,其實更適合為人父母去閲讀。

而對於成年人,要如何超越自卑,作者也通過接觸的各種案例去表明,要從一個人的行為中推測其錯誤的生活意義,判斷其形成錯誤目標的原因,最後再去培養其與人合作和為人付出的能力。

最後,在這裏放上文中弗洛姆的一句話,

“他對自己的價值的理解就在於佔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為佔有最多的。這種惡性循環產生消極、嫉妒、貪心;最終導致人內心的虛弱和自卑。他對於自己的估價是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沒有一本書可以一次性解決所有的生活問題,但它至少能帶給人一種意識的充盈。

他對於自己的估價是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生活,帶着疑問,且行且思。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3

真的,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罷了。那些看起來的自信只是掩蓋住了存在內心深處的那一小部分的自卑。因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點看,看來看去,自卑就會在心裏紮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直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不能死死盯着別人所擁有而自己所欠缺的東西不放手,拿別人的優點跟自己的缺點比,不自卑,鬼才相信。之所以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那是不同的人都綻放着屬於自己那獨一無二的奇光異彩,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自卑的人,往往很敏感,在乎別人的眼光。會因為別人一個眼神,令他侷促不安,導致自己不能全神貫注地專注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將精力分散到不重要的地方。其實,想想啊,只要不傷害到別人,為什麼那麼在乎別人的`眼光?長時間的侷促不安,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壓力,致使自己不堪重負,最終沒有好好活出最真實的自己,豈不遺憾?!

自卑的人與其他的人一樣,極力追求一種充實感,但卻對改變自身的處境,沒抱任何希望。我覺得他的任何行為都有這樣的色彩。

追求生活上的充實,是每個人都想達到的,這也才是無愧於人生最好的表現之一。自信的人會將把生活變得充實最為目標,然後計劃加實施,一步步地專注於自己應該付出的努力。終究有一天,他們會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會讓生活變得充實起來。

而自卑的人,不會周全分析自己的計劃和實施,即使分析了,他們也沒有抱多大的希望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因為壓根他們就沒有自信,不相信自己能夠實現生活的充實。他們寧可相信自己即使努力了,也沒有辦法實現生活的充實。

所以,自卑的人不可能一下變得自信起來,因為自卑心理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長時間的因素讓自卑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紮了根,所以,自信也要一點一點的建立。

這種自信一點一點建立,也需要很長時間來完成。而且還要從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比如;做一個看起來不錯的ppt;自己獨享一頓晚餐,享受獨自一個人來給自己的那份美好;總而言之,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重拾自信。

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可解決的困難,他就將氣撒在家人身上,以此來説明自己的威嚴,但是不管他怎樣自欺欺人,客觀事實終究不可改變,自卑感也不會絲毫減少。

遇到困難,自信的人會相信自己自己能夠解決,想盡一切辦法享受着處理問題的過程帶給他們的充實感。即使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他們也會求助於他人,因為他們知道合作的力量。

然而,自卑的人,不會想解決事情的辦法,而是將事情本身擱置一邊,而從一些小事上尋求一種優越感來彌補那種自卑帶給他們的手無舉措,然而這種優越感對於解決事情無濟於事。

有的時候,我們遇到問題,不去解決,而是將自己內心的那份無助、不自信,轉變成了對自己家人的無名之火。讓他們誤認為我們的脾氣不好,抑或是沒有耐心。其實有的時候並不是這樣,而是內心深處的那種自卑所致。

讀了第二遍《自卑與超越》,似乎裏邊的每一句話,都用力的戳着我的內心。是啊,自卑,無形中影響着我們正常的生活,傷害了家人的心。

瞭解自卑,驅趕自卑,收穫一個自信的自己。不要讓屬於自己的時光裏充斥着自卑,自信起來吧,因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丟棄自卑,拾起自信,收穫自信、充實的人生。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4

家庭環境:

父母經驗不足,無法讓孩子與他們進行合作;父母表現的彷彿一切都萬無一失,拒不接受別人提供的幫助;父母本身就不具備合作能力。

家庭中的手足不平等;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上學後,進校第一天,這一個缺點就會在他們的行為上顯示出來。他們無法與其他孩子交朋友。他們不喜歡老師,上課不認真,也不聽講。

如果得不到細心的理解對待,他們可能會再次遭受打擊。他們經常受到批評和責備,得不到鼓勵或是有關合作的教導。他們會覺得上課越來越讓人討厭真是一點都不奇怪!

貧窮:

貧窮也給錯誤解讀生活提供了藉口。貧富差距的原因,那些孩子可能遭遇社會偏見。

生理缺陷:

生理缺陷可能引發自卑感。只要採取正確的方式,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也能對他人、對自己都發生興趣。只有在身邊沒人幫助他們拓展對他人的興趣的情況下,身有殘疾的兒童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社會缺陷:

社會未能關注孤兒身上的合作意識培養,同樣,私生子佔的比重也很大。沒人在乎他們的感情,也沒人教他們將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去。

出現的青春期問題:

對他人不感興趣,他們的合作止步在一定程度上,當合作精神消耗殆盡時,就會出現青春期的問題。

在三大約束上的體現:

與他人的關係;他們的朋友只限於自己的同類,無法與社會大眾、與其他人交朋友。他們表現得如同一羣身處異鄉的陌生人,不知道如何與他人輕鬆相處。

與所有工作相關的問題;合作精神的缺失,導致面對工作的要求時都措手不及。與所有愛情相關的問題;常常可以看到,他們以為愛情可以買到。對於這些人來説,性只與征服和獲取有關,他們尋求的是佔有他人,而不是終生伴侶。

犯罪分子:

他們幾乎對社會失去了興趣,對人類夥伴的命運毫不關心。他們不能明白社會生活的需要,不關心人類幸福才會走上錯誤路徑。他們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卻不足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解決辦法:

我們改造罪犯的唯一方法,是研究他們在童年時期的遭遇,找出事什麼事情阻礙了他們學會與人合作。

我們所需考慮的,只有他們的處境可能造成的後果,以及他們的應對方式。如果我們能讓犯罪分子關心人類幸福,如果我們能讓他們對他人感興趣,如果我們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如果我們引領他們找到通過合作解決人生問題的途徑,就肯定能夠改造成功。這一任務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直截了當。僅僅指出他們犯了錯,或是與之爭吵也不能説服他們。他們的意志早已堅定,多年來一直都再用自己的眼光打量世界。

要改變他們,我麼必須找出他們思考方式的`根源,必須發現他們的失敗開始於何處,以及促使他們犯罪的環境。

四五歲時,他們的主要性格特徵就已經定型。從那時起,他們犯下的錯誤皆起因於對自身、世界的錯誤評估,和後來我們在他們的犯罪生涯中看到的並沒什麼不同。

需要我們瞭解和糾正的,正是這些早期的錯誤,我麼必須追溯到他們生活態度形成的源頭去。

預防措施:

大多數犯罪分子的犯罪生涯都開始於早年,通常是青春期。如果孩子受到了正確的教育,對整個家庭生活也會產生影響。獨立、進取、樂觀並健康成長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也是助力和安慰。

合作精神將遍佈全世界,人類的社會發展也會提升到一個新階段。我們在影響兒童的同時,同樣也應當關注對父母和教師的影響。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5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作者阿勒泰,他和弗洛伊德、榮格併成為“心理學三巨頭”。大學時選修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的選修課,以為學了以後會給人解解夢,可當時也聽得雲山霧繞,理解不了到底講的什麼,只記得授課老師患有腿疾,在輪椅上講授這門課。

後來慢慢了解到心理學也分了幾種流派,想着有機會可以深入瞭解一些,於是聽書時聽到了《自卑與超越》,就在搞活動時囤了這本書。

最近幾年,總有一些觀點,把人成年後的不當行為歸咎於童年時期的某個問題,而且讓人感覺這些問題是不可逆的。阿勒泰倒也贊成部分觀點,但他更贊同的是,可以通過分析產生自卑的原因,通過訓練,實現自我超越。

第一章裏,告訴我們,人生的真諦在於奉獻與合作。只有抱有開放態度的人生,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與人合作,實現自我價值。第二章則告訴我們,要幫助和教育人,就要對他所處的環境以及他在這個環境下,對人生進行選擇時的思想和做法進行解讀。雖然這本書是大約一百年前所著,但合作共贏、服務社會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仍然受用。

開學時,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給家長開出的書單中就有《自卑與超越》,今天讀的兩章,更讓我感到生命初期家庭關係,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恰巧也是今年,因為一些事,讓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開始考慮優越感和自卑感這兩個看似相對的概念。自卑有多種表現形式,感到自卑的人,也會以各種形式呈現出來,有害怕,有緊張,也有些許高傲和冷漠。只有認識到自身自卑感深處原因的人,才能正視自己的自卑,以及因為自卑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而早期記憶更是會陪伴我們一生的記憶,從書中的各種案例中,提醒我作為一個母親,該用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去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及他們表現出的各種情緒反應,而作為最親近的人,我的方式方法或許會影響他們的一生。育人育己,共同成長!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今天看來,大概是因為大腦皮層的.局部興奮活動所致。作者在一百多年前開始的對於夢的研究,不知道是否基於這個基礎。讀後感通過對夢境的分析,以及夢中情緒的體會,作者給出了很多他自己的見解。由於我所接受的“大腦皮層”概念先入為主,則導致我對這章的內容有些質疑,不知通過對那些夢境的分析,到底能否與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或感受進行對應。不過,有些夢的確很美妙,讓人想要活在夢境中。

我一直認為,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可無奈的是,做家長也只能在實踐中一步一步地成長,有些經歷卻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只能錯過,於事無補,這也許是作為家長最大的憾事。雖然看過很多理論,但要和自身以及自己的孩子相結合,總會有些不大對路的地方。這也許就是人與人的不同吧。第六章分析了家庭中,父親、母親各自的職能分工,以及各個通過分析各個孩子在兄弟姐妹中的排位,得出他們個性中較為突出的特點。這在當今的中國,可借鑑的其實並不多,畢竟二孩政策剛剛開始,家庭中最多也只有兩個孩子,而往往第二個孩子都還很小。但作者貫穿全書的“合作精神”卻是我們作為家長應該大力引導和培養的,這樣,無論是在家庭中,還是在他們終究要步入的社會中,他們的成長才會較為順利,逐漸脱離家長的庇護,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他人合作,完成自己的使命。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6

心理學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曾經的我一直認為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實際不相關,讓那些對其感興趣的有志人士去專研就罷了吧。但自從在課堂上收穫到許多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我開始瞭解到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接觸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能開拓視野、積累觀點,而且有益於我們對生活經歷產生更獨到的見解理解。在之前同學們的優秀書評中,我也瞭解到了書目中有這麼一本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自卑與超越》,看到同學們對這本書的評價之高和他們看完之後產生的有價值的觀點,我終於有機會在這個短暫的寒假接觸這一本書。而此時我也已經讀完此書,我切實感受到這是一本值得我們看的好書。

本書中有好幾個大章節,而其中引發我最多思考的是“生命的意義”、“夢”、“家庭的影響”和“自卑與超越”。

開頭第一個章節就是“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大話題,有的人一生都在追尋它的答案,而他們之中又只有部分人能真正瞭解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或許更多的人直到死還不能確切地説出自己這一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作為一個高中生,我也思考過類似的問題,這個問題太大,以致於有時候我自己在思考的時候都不免自嘲一番;但有時候這個問題於我而言又好像沒有那麼大,它或許是一個我們現在就可以認真思考的問題,儘管我們不能馬上得到答案,但思考的過程卻能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幫助。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獨木難支,單一個體絕無可能與世隔絕地達成其目標。如果他們孤零零地生活,試圖獨自面對自己的問題,等待着他們的便只有死亡。”如果一個人無法理解生命中一定會有他人的參與和介入,那麼他的問題應該只會越來越多,在他拒絕他人介入他自己的生活的同時,新的問題就已經出現了。在學校生活學習的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可能會與他人產生分歧,但在堅持我們本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適應有他人的環境,從中尋得自己生命的意義。正如書中所説:“生命的意義不為環境所決定。我們通過賦予環境的含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在這裏,我想提的另一個話題是“自卑與超越”。在本章中有許多觀點,而這些觀點大多基於作者所接觸的患者本身的例子得出。關於“自卑”這個話題,老師也曾給我們拓展過,而在書中最使我感興趣的是人為何否認和如何否認自己的自卑。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目標仍然是‘凌駕於困難之上’,但卻不再試圖跨越障礙,而是力圖説服甚至強迫自己憑空產生優越感。”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或多或少會發現類似的現象,對於一件自己並未接觸過的事情,有的人總會強調自己在此方面的瞭解;在受到某些打擊之後,有的人也會強調自己的無所謂,而又相當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説法是否相信……書中也提到“我們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會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果能正確意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們會用更加合適的方法處理自己的自卑感或以更正確的心態看待他人的自卑感。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卑感,我們就應該互相體諒。在這個人們內心敏感的社會中,隻言片語也可能對他人造成莫大的傷害,以考慮雙方都存在自卑感為前提説話,則能使交流更加順利,雖不能解決對方的問題,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至於趨於惡化。

《自卑與超越》給我帶來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深刻的思考,其中有的沉重、有的充滿樂趣,但更重要的是在汲取實用的知識技巧的同時,能讓自己體會到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質。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7

讀到這個標題,您先別疑惑,請先跟隨我體驗一場別樣的人生:假如你從小可以“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你想同別人分享這小小的奇特能力,可他們都認為你是怪物,紛紛驚恐地遠離你,你會怎樣?

會孤獨?會自卑?會消沉?

從出生起,草間彌生一直扮演着“你”的角色。少見的幻聽、幻視病症讓她被迫遠離人羣,獨自承受多種壓力。她的世界很少有與普通人重合的時候,這少之又少的機會,便是她凝視、創作波點的時候。穿波點的衣服,創作佈滿波點的《南瓜》,時而在高雅的藝術展出展,時而在精神病院中掙扎。旁人愛她的作品,更愛她藝術家背面精神病患者的身份。

心理學家阿德勒著有一作——《自卑與超越》,此書內容詳實豐富,尤其是其中專業的心理學分析對生活十分具有指導意義。同樣不得不注意的還有作者的自身情況和創作歷程。雖然筆者對書中寫的生命意義、宗教等方面內容也有興趣,但是為了避免出現“追二兔者,不得一兔”的問題,選擇只分享一點。

阿德勒自幼羸弱,患有佝僂症,行動笨拙,喉部也有毛病。和草間彌生一樣,可以説是不幸之人,想必因自身缺陷也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在書中他分析很多消極情緒的產生時,都有提到人體缺陷的`原因,但是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他釋懷了,接納了自己的“與眾不同”。

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心理或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我願稱這類羣體為“維納斯”。魯迅先生認為:“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一定程度上是這樣的,當我們對探討“愛情、生命、夢想”等人類避不開的母題感到厭煩時,殊不知對殘障人士而言這些詞分量有多重。看過一場盲人足球賽,幾乎熱淚盈眶。場上共十位運動員,只允許兩位守門員有部分視力,其餘八人公平起見,一律帶上眼罩。傳球、搶球、射門,普通球場上普通發生着的動作在這裏表現得有些怪異,甚至醜陋扭曲。可是衝破自體缺陷,他們堅韌拼搏的身資着實令人動容。

我曾以為盲人的夢想無非是看見彩色的世界,普通平靜地過完一生而已。但膚淺的思想境界實在無法揣測精彩的靈魂。聽到盲足運動員回答央視記者自己的夢想是“拿盲足世界盃冠軍!”時,我才發現自己過於傲慢和愚昧。

應該把“依米花”獻給每個不屈的“維納斯”,它生長在戈壁,狀似野草,乍看下平平無奇。為了兩天的花期,需要五年時間來完成向下紮根汲水的準備工作,然後在第六年春天的某一個清晨綻放出美麗的四色花瓣。

“維納斯”們渴望燦爛的精神和依米花一樣強烈,異於常人,他們勇往直前的蟄伏歲月都更漫長,一生美麗一次更需要努力與堅持。生物界還在爭論依米花是否為杜撰出的植物,但是就算是一場夢,只要足夠美麗,在困頓時做一做又何妨?

標題選詞時筆者糾結過要用“成為”還是“親吻”,細思後選了後者。用“成為”的話,內容是要寫給“維納斯”們的,而我有什麼權利去要求他們,沒有深刻了解和體驗,以一個健康者的身份指手畫腳難免顯得傲慢無禮。而用“親吻”的話,內容就是寫給普通人的,當渺小試圖要證明自己的偉大的時候,挫折就已經註定了。

對於那些飽受困難挑戰的人,我們除了瞭解、幫助但不過分關注外,還應有一份敬畏心存在。就像面對斷臂的維納斯——美與殘缺完美共存的神明,會有親吻以示尊敬的衝動一樣。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8

《自卑與超越》的三條主線:社交、職業、、婚姻,也正是每個人的一生當中所無法脱離的三個圈子。阿德勒説人類生活在“意義”的領域中。這種意義因人而異。兒童從小就受到了來自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繼而決定了他們對社會、對職業和婚姻的態度。

在《生活的意義》這一章中,阿德勒提到三種孩子:一、因先天因素或疾病而造成缺陷的兒童;二、被驕縱慣壞的兒童;三、被忽視的兒童。這三種孩子會賦錯誤的意義於生活。他們所形成的錯誤觀念也會隨着他們的成長逐漸滲透到社交、職業和婚姻中。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這樣的孩子會更容易犯罪;在對待職業方面,他們或許會將收入看做唯一的目的,或者總是找不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另外在婚姻上,他們會因夫妻間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而無法擁有美滿的家庭。

從中,我們可以看見對生活的意義的正確理解是多麼重要,它會影響人的一生。我們怎樣使心靈擁有正確的思想,並使我們的肉體去正確地執行呢?書中,阿德勒多次提到“興趣”與“合作”。人類總習慣於把過多的興趣放在自己身上。現代的教育也證實了這點,人們太注重個人的成功,太強調我們能從生活中獲得什麼,而不是我們能付出什麼。在家庭教育中,母親會對孩子説:“乖乖地把飯吃完,你就可以出去玩。”而不是“乖乖地把飯吃完,其他小朋友就可以和你一起玩了。”在學校的教育中,教師會對學生説:“現在努力學習,將來你就可以考上大學,以後就能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説:“現在努力學習,將來社會有用得到你的地方,你就可以以此來實現你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現在夫妻的離婚率是越來越高了,不否認,其中,有的夫妻在一起的確是個錯誤,但,更多的是,夫妻或夫妻的一方發現自己並沒從這樁婚姻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金錢、歸屬感、共同的語言等),於是就決定了離婚。這些都可以説是我們把太多的興趣放在了自己身上,我們太在乎自己,而忽視了別人。把更多的興趣放在別人身上,但同時又不迷失自己,這與阿德勒所説的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是一致的。

另外,“合作”,學會合作是人生的必修課。人類的能力是有限的。社交中的合作,可緩解生活壓力;工作中的合作,可使社會進步;婚姻上的合作,使人類得以繼續繁衍。這裏,我尤其認識到了婚姻上合作的重要性。現代人的戀愛結婚自由有點讓人擔心,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更讓人憂慮。失敗的`合作導致失敗的婚姻,失敗的婚姻有可能導致問題孩子的出現,問題孩子的出現便會給社會帶來不幸。而有着良好合作關係的夫妻可以克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摩擦,合作的結果是意見一致,並創造出美好幸福的家庭。我目睹過父母間的種種不和,每場爭吵最終以提出“離婚”來結束,但之後,一方的退讓或雙方的商洽和互諒總可以是他們和好如初。我把它歸功於合作。之後,我查過他們的星座,雙子的父親和摩羯的母親並不適合,,我這一舉動似乎有點可笑。但是不管怎樣,合作的力量似乎打破了這種玄幻的説法,因為我父母的婚姻關係已經快三十年了。我相信,良好的合作是社交,工作和婚姻成功不可缺少的祕訣之一。

相信掌握“將更多的興趣停留在他人身上”和“學會合作”這兩個技巧的人類會更好地發展。

自卑與超越讀後感9

聽過樊登老師讀的《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我坐下來靜靜地思考回顧了我這些年的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挫折和做出的選擇,發現自卑感一直存在,它沒有變成我個人趨向優越的原動力,卻在一些時候變成了生活中的麻煩和桎梏。它讓我對待工作不再有熱情,變得消極;它讓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中有了不好的影響,帶給孩子一些悲觀和不自信。

我的人生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我要我的人生之旅充滿秀美的山河景色,充滿快樂,幸福,我要和家人,小夥伴們一起帶着希望不斷前行。我要把自卑拋諸腦後,看清它、理解它、

放下它。

自卑情結(inferioritycomplex)是指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應激狀態、心理逃避和對虛構的優越感的代償性驅動力。即如何超越那些因為自卑而出現的不好的心理反應,化腐朽為神奇!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揹負着三大約束而生:

為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進行工作;

為了以自己孱弱的軀體對抗生存環境中各種危險而必須與其他人類配合、相處;

為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麼樣的。而自卑情結的產生,也往往因為解讀出了問題。

而超越自卑的原則則是:

1.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類,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的意義。然而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

所有真正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為解決他人問題的一種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

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於他人有益,我就真的很難再自卑下去。

2.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其他人類進行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它們。學習合作本應是兒童時期要做的事,但我們不能因年幼時錯過的,就來認定自己的一生不可再更改,我們再也學不會如何與人合作了——並不是這樣!

如果過往的經歷,為我們總結的慣用經驗是錯誤的合作方式,或者是根本無法與人合作的方式,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曾經是如何解讀它們,並將之化為經驗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從中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的處事模式,學會與人恰當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的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在生活裏,每個人幾乎都有機會認識到存在於自己身上的自卑感,或多,或少,它在你的一生裏總有出場機會。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着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為牢。擦掉自己設下的圈套,抬頭看看敞亮的天空,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比自卑更重要的事等着你去做。

是要化自卑腐朽為神奇還是在自卑的路上走到黑,也得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點化,而今我遇到了!

是的,這本書點化了,讓我正確的認識了自己,知道怎樣才能克服自卑,超越自我,努力前行!

標籤: 讀後感 自卑 超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e1o1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