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

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

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1

一部神奇的國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最近一直在被熱議,這部三集的作品,沒有明星大腕,沒有特效傳奇,講述的是一羣能工巧匠在故宮修文物的故事,豆瓣評分高達9.4,比《舌尖上的中國》還要高,超過熱播劇《琅琊榜》,故宮裏這羣文物修復師,一輩子兢兢業業,精心維護着傳世古董,讓很多觀眾為之動容。

這部紀錄片是配合故宮博物院90週年院慶而拍攝的,故宮出場地,也提供被拍攝者和題材。片子講述了一羣文物修復師的故事,攝製組連導演一共5人,光籌備就用了5年,兩位導演光調查資料,就寫了10萬字,最終連拍帶剪7個月,每集50分鐘,總投資150萬元。觀眾可以通過鏡頭近距離觀賞故宮的稀世珍寶,而且見證了破碎的文物,經由心靈手巧的修復師,經過繁瑣、枯燥、漫長的修復後煥然一新的過程。修復師日復一日的雷同工作,重現文物的風采。其中不少細節很有意思,修復青銅器的師傅稱:調不出來正確的顏色,一個禮拜都調不出來,難受死了。

還有一位女師傅,花了十年時間臨摹出一幅《清明上河圖》,片中將她年輕時的照片與現在的照片對比,一生貢獻給文物修復的畫面讓人震撼。師傅在教徒弟時,第一句話就是:只有耐下性子,才能做好文物修復工作。

片子的旁白裏説: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 。這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原來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人,真的一輩子只幹一件事兒。

觀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後有感2

20xx年4月看這部片時,它已經紅火一陣,評價9.4。起初看時心態擺得不正,對於被眾人傳呼其神的東西,難免會抱有過多期待,用批判的眼睛審視它,看這盛名之下是否有難副之處。但隨着進度條推進,鏡頭在木器、銅器、漆器、鐘錶組的人和事間不斷切換,那種硬要評個好壞的小兒心態便羞答答藏了起來。不管是為了慶祝九十週年慶還是招攬人員需要,或是給大眾普及些文物常識,或是職業宣傳,這部片已真正做到全面兼顧,且不失格不掉品,既沒有用力過猛硬要灌輸些什麼,也不像以往紀錄片那樣沉悶嚴肅。

從敍事上來説,片子沒有宏大的敍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裏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麼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裏,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羣人堅守着。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眾最感動的點,也在於此。

説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羣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為一種責任。

片子裏説,有的人認為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瞭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裏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jgmo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