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4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4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巨人的隕落》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4篇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1

一戰的硝煙下,每個人都在熱烈的生長着!

肯福萊特講述了一戰中五個家庭的故事,其雖處在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社會階級,但在肯福萊特的筆下,卻因一戰中發生的各種故事,而相互之間產生了各種糾纏。當沉入到書中的故事,斑駁的歷史,波瀾壯闊的世界,不由感歎那段歷史的殘酷以及書中各位人物命運的崎嶇!

從書中可以看出,肯福萊特作為一位作家,有着超乎常人的'近乎苛刻的嚴謹,書中現實與虛幻交織,在充分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加入故事情節,使人分不出哪是真實,哪是虛構,細細讀下來,彷彿這不是一本歷史小説,而就是以上帝視角對當年發生的真實的事件的記錄,肯福萊特,不愧經常被冠以“全球讀者xx個通宵讀完一本書”的作家!

對於這個上帝視角,肯福萊特真正做到了,同盟國與協約國,肯福萊特並沒有因為他是英國人而偏袒哪一方,他都是客觀的講述,而對於俄國十月革命的描述,他也沒有因為他屬於資本主義國家而全盤否定,相反,我認為他對十月革命充滿了讚美,俄國工人和農民奮起反抗推翻貴族統治的那一段描述讀來真是讓人熱血沸騰,我猜當時肯福萊特寫這一段時應該也是充滿激情的吧!

同時,這雖然是一部歷史小説,但卻並不生硬,書中處處充滿了温情,包括工農階級的覺醒,共產主義的誕生,女性地位的上升,超越國界甚至戰爭的愛情,對苦難人民的不屈奮鬥的讚美等等,所以,當沉浸書中,經常會被書中的情節調動感情,或悲傷,或激動,或憤慨,或欣慰……作者的人文關懷讓這本書讀來很舒服!

書中的戰爭以及各個國家政權的更迭構成了主要的世界觀,但書中的愛情線卻更讓人印象深刻,更讓人迷戀。

格雷戈裏和卡捷琳娜的愛情讀來讓人揪心,卡捷琳娜首先選擇了弟弟列夫,因為他高大帥氣,能説會道,哪怕是格雷戈裏從警察手裏救了她。後來弟弟用哥哥的機會去了美國,全然忘記了身處俄國的哥哥和戀人,以及他的還沒出生的孩子,哥哥格雷戈裏開始照顧她們,哥哥也就成了所謂的“接盤俠”,日子再苦,形勢再危急,格雷戈裏也沒有放棄他們母子,最終打動卡捷琳娜收穫愛情!我想此時格雷戈裏的愛才是真愛!

沃爾特和茉黛兩人雖一個在同盟國,一個在協約國,身處敵對陣營裏,但他們的愛情卻超越了國界,超越了戰爭,戰爭四年,通訊聯繫幾近於無,但他們仍堅守着自己的愛情,這份堅守令人動容!

比利和米爾德麗德、艾瑟爾和伯尼、格斯和羅莎的愛情故事略顯平淡,但他們讓我們知道愛情應該建立在共同的追求上,在愛情面前,其他一切外在因素都不足為道,哪怕一方貧窮一無所有,哪怕米爾德麗德已有一兒一女,哪怕羅莎只有一隻眼……但他們最後都成功克服了一切,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至於菲茨赫伯特伯爵,可以看出他是愛他的祖國的,但是他的思想太保守,一直在努力維持着自己貴族的地位與財富,同時,因為所謂的地位,玩弄了包括艾瑟爾在內的多位女性的感情,其漠然的行為真是令人厭惡!對於這位伯爵,結尾的一段,艾瑟爾牽着菲茨的私生子在議會的大樓從菲茨和他的正統兒子面前走過,全是給他的一個最殘酷的報復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2

我最初看到“巨人的隕落”這個書名,以為講的是某個偉人的故事,之後看了簡介,發現寫的是以一戰為背景,六個家庭的故事。這樣我就有疑問了:“巨人”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帶着這個疑問,我開始看這本書。然而我完全被書中鮮活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吸引。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比利和艾瑟爾。

小説開頭是講的13歲的英國男孩比利第一次下礦井被欺負的故事,一般小説寫的第一個人物往往就是第一主角,而讀者也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感情在第一個人物身上,有帶入感,我也是這樣。看到跟我兒子差不多大的小孩被生活所迫,像大人一樣掙錢補貼家用,而且是那麼危險的工作,心就不覺揪起來。當看到第二次出現的16歲的比利沉着冷靜的處理了一次礦難,救了一百多名礦工,我頓時有種“吾家有子初長成”的欣慰。之後比利跟隨父親組織工會運動、罷工,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參軍,親歷一戰,在俄國戰場用密信泄露“軍事信息”被發現,判刑十年;事件被報紙媒體曝光,成了風雲人物,減刑為一年,出獄後成功當選為工黨議員。

艾瑟爾是比利的姐姐,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做僕人。一次英國國王到訪,艾瑟爾抓住機會,安排得體,成功升為管家。之後因為未婚懷孕不得不離開,到了倫敦做縫紉女工,然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了報社的主管,根據弟弟比利在俄國的信息發表了聞名全國的文章,最後也當選為工黨議員。姐弟倆的故事都是逆襲成功的'典範啊。

讀完書回過頭來思索“巨人”指什麼這個疑問,發現應該是指“帝國”或者“帝國主義”。《巨人的隕落》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戰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民主、工人運動,婦女地位也有所提升。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英國和德國的關係。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多年,英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達到了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維多利亞女王的長女嫁到德國皇室,後來成為德國皇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的兒子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德皇威廉二世,竟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統轄德軍與英國開戰。要不是因為有這麼一個姑表兄弟的德國皇帝,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英王喬治五世也不至於受到國人非議,也無需忍辱負重地更改祖傳姓氏。所幸的是,喬治五世還算是個明君。最初,他對這樣的流言蜚語感到吃驚和傷心,但他也承認歐洲各國的王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間有着複雜的聯姻關係,所以他的家族姓氏和親屬的一些頭銜聽起來確實不那麼英國式。於是喬治五世決定順應民意,結果在戰爭進行到第三年即xx年年中,發表了一個正式而莊嚴的聲明:英國王室將以“温莎”作為家庭的新姓氏,同時立即取消使用那些“德國式”的頭銜。温莎從此作為英國王族的姓氏,沿用至今。聯想到今年轟動一時的英國脱離歐盟事件,歐洲也是這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啊。

這是一本有趣又有益的書,讓我這個從不喜歡戰爭歷史、不喜歡政治的人也對這些感興趣起來。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3

其實《巨人的隕落》這本書,很早便收入囊中了,但一直被瑣事所擾,讀來斷斷續續,想想還是擱置一邊,等待閒時。所幸這陣子稍微有些空閒,終於拜讀完畢,大有酣暢淋漓之感。

先説説對這本書的總體印象吧。個人認為,一本好書的標準是透過它,你有意願、有興趣去了解以往你不熟悉的世界,去獲取你所缺乏的知識,而《巨人的隕落》無疑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一部故事性很強的歷史小説,這裏面不僅有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也有大時代的波瀾壯闊,很容易讓人有種自然而然的帶入感,彷彿身臨其中,肯叔沉穩的文字敍述,精緻的細節描寫,龐大的家族糾葛,充滿矛盾、對抗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以及嚴謹認真的歷史觀,一擊便擊中了很多人的心靈,無怪乎這部作品受到全球千萬讀者瘋狂追捧,一躍成為“現象級”的暢銷作品。

肯叔將故事的時間軸設定為1911年—1924年,一戰前後。看似波瀾不驚的世界局勢,實際上正醖釀着一系列的劇烈變革,新舊觀念的矛盾衝突已走到了水深火熱、日益膠着對抗的階段,一點火星便能引來世界鉅變。肯叔從幾條線着筆寫出五大家族的興衰榮辱,向我們揭露了整個時代變革的脈搏,故事從敍述一名不列顛島上的未成年礦工經歷着他人生中一大考驗——來自其他礦工的欺凌捉弄開始,講到富有的英格蘭伯爵為即將到訪的喬治五世進行緊張的籌備,接着又説道在沙皇殘暴統治下的青年工頭向自己的殺父仇人做着生產演示……看似各自獨立、迥然不同的人物命運在歷史的浪潮下已相互交織糾葛。書中人經歷紛繁複雜的變化,而我們則看到鮮活生動的歷史:一戰、十月革命、凡爾賽和約……緊湊的故事情節、複雜的`人物關係讓人目不暇接,這也許就是眾人手不釋卷的原因吧。

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的那樣,肯叔講述的這個時代,同樣繁榮與腐敗共生,熱情與冷漠相伴,昔日的權威正統正逐步走向沒落,而來自社會底層的新興力量不斷崛起。對於昔日大英帝國、固步自封的權貴而言,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一個寂寞無奈的時代。用內憂外患來形容英國當時的處境其實是比較貼切,內部固守傳統與改革創新持續對立,階級矛盾和地區分野時常引發社會和政府內部的衝突;在外部,英國正陷入一戰的巨大沖擊,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對於英國、世界、勞苦大眾、平民階級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一個欣欣向榮的時代。不破不立,越是走向窮途末路越需要有人在背後助推一把。有人説,時勢造英雄,然而,對於有英雄情結的我看來,正是有了這些敢為人先、不斷抗爭的英雄們,歷史才有了今天的面目吧。無論是代表女性意識覺醒的艾瑟爾、茉黛,還是代表工人階級、勞苦大眾崛起的比利、格雷戈裏,他們都積極向上,熱情似火,為了個人的命運勇敢地與整個社會的偏見、不公積極抗爭,顯示出了完全、極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團團紅色火焰照亮了20世紀初黑暗沉寂的天空。

最後,就以這句彰顯英雄色彩的話結尾吧:世界是屬於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屬於我的。

《巨人的隕落》讀後感4

一戰....為什麼一戰和二戰在西方世界中的記憶如此不同?提到二戰,人們想到的總是盟軍的勝利,想到不列顛之戰,或是諾曼底登陸,很少有人立刻想到法國淪陷或是新加坡投降。但是提到一戰,人們往往會想到的是索姆河之戰、凡爾登戰役或是加里波利登陸,很少會提到亞眠戰役或是興登堡戰役這樣的勝利。

在我看過的各種類型的文藝作品中,一戰大都是憂傷的悲劇氣氛,小説有埃裏希-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凱特-莫頓的《霧中回憶》,電影有斯皮爾伯格的《戰馬》和近期的《神奇女俠》,遊戲有UBISoftware的《英勇之心:世界大戰》和EA的《戰地1》...,究其原因,二戰是一場無法避免的衝突的結束,而一戰是一個付出慘痛代價的無意義徒勞衝突的縮影,“一場偉大的戰爭,能結束一切戰爭的偉大戰爭,結果...什麼也沒結束。”

這套書就是講述一戰的,作者肯-福萊特是我十分認可的作家,之前看過他的基本諜戰類小説,感覺都非常好,他的歷史小説《聖殿春秋》更是享譽已久。所以在各圖書電商開始集體宣傳《巨人的隕落》時,我就注意到了,這一部就是三本,一共有三部曲,有人説這就是現代版的《戰爭與和平》,所以我是很期待的。

然而看完後卻有點失望,肯-福萊特用大量的交叉敍述為我們講述了不同國家、多個家庭以及數十個人物在一戰中的經歷沉浮,試圖通過這些參與或見證了諸多關鍵時刻的人物為讀者展現一戰的全貌,通過這些人的命運顯現一種圖景,讓讀者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不同出身、種族和國家的所有人的巨大影響和傷害。其中第一個目的達到了,從斐迪南大公遇刺,到英、法、德、俄、奧矛盾糾葛,從彼得堡流血星期日到十月革命,從“馬恩河奇蹟”到凡爾登“神聖之路”,從亞眠坦克突擊到美國參戰,基本每一個重要事件都有角色親歷,對於不瞭解一戰的讀者來説,從中能基本瞭解一戰爆發的來龍去脈以及戰爭中的事件進程,列寧、托洛茨基、霞飛、威爾遜、格雷、丘吉爾等歷史人物出現,也增加了小説的歷史真實感。

但是,小説最大的問題是人物的扁平,似乎是為了契合進歷史事件以及展現所有重要的歷史側面,書中所有的角色都具備了某種身份的典型,所以能經歷諸多關鍵事件,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也完美而無懈可擊,無論何時都能有最合適的間接,思想是超越時代的`,總是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所以一直是事事順利,很多角色缺乏身處當時環境作出反應的真實感,無法讓讀者感到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甚至感覺像是作者附身到了這些角色身上去經歷這段歷史,依據自己的身份和立場説着該説的話,做着該做的事,做出符合歷史進程的判斷。也正因為如此,一些角色除了名字、身份和位置不同外,個性上幾乎完全一樣,這是小説最大的問題。

總體來説,這套書是一本不錯的淺度歷史小説,作者的水平確實很高,看得時候感覺極其流暢,毫無滯澀感,完全符合宣傳上説的“三個晚上看完”,真是刷刷刷就三本看完了,但是拿他比肩《戰爭與和和平》?真沒有可比性。

標籤: 讀後感 隕落 巨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55j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