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1

近期閲讀了《圓通的人際關係》,這本書內容寫得很樸實,也非常實用,指出了現在年輕人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和要注意的細節,沒有誇誇其談的空洞理論,沒有華而不實的名詞堆砌,好像一個長者再娓娓道來,告訴你我應該怎麼樣搞好人際關係,做到圓通而不圓滑。告訴你我如何處世與中國現在的環境下,如何讓自己更有效率的做人,書籍語言還很幽默風趣,曾教授引經據典,使人很願意讀下去。書中提到“人際關係的建立技巧可以簡化為十大要領,分別是一表人才、兩套西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遊、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這句話就概括了你我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表人才” 裏提到了“表”“才”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的第一印象,還有其引申意義,有點到面。比如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但也不能忽視別人的長相,因“相由心生”。萬事以誠相待,才能有成功的機會。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要一些社交活動,這些吃喝玩樂的活動,是增進彼此關係的手段,完全不予理會,並非良策。適時、適地、適質也適量地參與,彼此愉快,而且能確保安全。但這同時告訴我們在這些事情要有個度,所有的人際關係媒介都應正常化、正當化,如果超越了這個限度,最好要有防備,否則有一天會吃大虧。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是事業成功的法寶。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再強,也無法順利地獲得成功。人際關係既複雜又很微妙,而這種複雜與微妙性,在中國文化背景下體現的尤為突出。對大多數人而言,人際關係無疑是件頭痛但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何吃透中國特殊的人際關係文化?如何在當今複雜的人際依賴網絡中做到輕鬆自如?如何將人際關係能力演化為事業成功的法寶?通過閲讀這本書之後我想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本書立足於中國文化,全面解析了圓通人際關係之道,以期幫助我們走出人際關係困境,提升個人交際魅力,促成事業成功。在書中引言部分,曾教授從八個方面闡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人際關係的差別,並強調了中國的人際關係遠遠比西方的複雜。書的前幾章説到了中國人的心理特點,根據這些特點書的後面就提出了交際的一些方法!從中不但學到了交際方式,還學到了中國的一些文化。我想,從書中能得到的第一點啟發就是,要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首先就要了解中國人的特點,做真正的中國人。簡單的一句“隨便”,也包含着這麼多層意思,這便是中國特有的。

然後,本書以人倫關係為出發點,主要講述如何處理工作關係和家庭關係這兩大難題。工作關係是中國式管理的核心,工作關係搞不好,則事業很難發展。家庭關係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人一出生,便陷入層層關係網。只有家庭事業雙豐收,才算真正的成功。中國人十分重視如何做人,只有好好做人,才能好好做事。書中提到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認為中國的人際關係即是一種良好的人倫關係。要想解決好這兩大難題,只需要掌握通俗易懂的`十個要領即可,這十個要領內涵豐富,缺一不可,只要合理應用,則無往不利。這裏我讀到了第二點啟發:説話做事出自於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人際關係也就不賴了。

其次圓通,寬容豁達,凡事以合理的做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圓滑,採用各種手段逃避責任,舌燦蓮花左右逢源。這本書其實就是讓我們瞭解要如何為人,如何完善自己,如何將心運用到人際上面。而不是用一些所謂的技巧與手段,來拉攏人心,來面面俱到。曾教授的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但我也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微笑,俗話説,微笑是人際交往中一張很重要的通行證。微笑是一種修養,是人人皆會流露的禮貌表情,也是人們親切友好最具美感的表情。在順境中,微笑是對成功的嘉獎。在逆境中,微笑是對創傷的理療。一個人的情緒受環境的影響,這是很正常的,但你苦着臉,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對處境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相反,如果微笑着去生活,那會增加親和力,別人更樂於跟你交往,得到的機會也會更多。微笑沒有目的,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對其他人,那笑容都是一樣。微笑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是對生活的尊重。微笑是有“回報”的,你怎樣對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你,你對別人的微笑越多,別人對你的微笑也會越多。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願意看一副苦瓜臉,反而,誰都願意看到笑臉。誰會拒絕微笑呢?

對於我來説,這本書的作用是極其明顯的。瞭解一下自己身邊一些人的交際習慣,學會如何做人,學會怎麼更好地與自己將要面對的各種各樣的人交往,從根本上對於我以後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2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技巧,容易導致“圓滑”,注入倫理道德的因素,才能變“圓滑”為“圓通”。 本書以人倫關係為出發點,主要講述如何處理工作關係和家庭關係這兩大題。

本書以人倫關係為出發點,主要講述如何處理工作關係和家庭關係這兩大難題。工作關係是中國式管理的核心,工作關係搞不好,則事業很難發展。家庭關係是每個人一生的課題,人一出生,便陷入層層關係網。只有家庭事業雙豐收,才算真正的成功。要想解決好這兩大難題,只需要掌握通俗易懂的十個要領即可,這十個要領內涵豐富,缺一不可,只要合理應用,則無往不利。

最近讀了這部着作,發現裏面的道理真是深入淺出,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當代社會發展的案例相結合,完美的闡釋了中式的交際方法和維持中式人際關係的技巧。曾仕強老師在本書中從內向外全面的分析了人際關係,從中國人的特性出發——建立人際關係的準則——十大要領是人際關係的催化劑——良好溝通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如何處理內部工作關係——如何處理外部工作關係——家庭關係是終生學習的必修課。全面深入地為我們闡述了中國人處理人際關係的智慧。

中國人的特性,就是遇事先求自保,凡事追求合理。愛佔便宜,怕吃虧。好面子,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而自己比別人好又看不起別人。通過這些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握人際關係,因為把中國的人的本質特徵給抓住啦, 更有利於深入的去搞好人際關係,做好事。

處理好與他人關係的前提是正視自己,確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處理好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要想和別人搞好關係,首先要同自己搞好關係,要能夠接受自己。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而獲得和諧的人際關係。這就需要我們善於接受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正視自己的缺點。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不過在待人方面還是需要堅持幾點:待人需要誠心、待人需要友善、待人需要禮貌、待人需有差別。做人要厚道,要實在。我發覺曾老師在處理人際關係以及在建立人際關係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尤其是“三大禁忌”原則,對於我們這些青年人真的是開了一劑猛藥。就是人際關係有三個破壞因素:鋒芒畢露、自負和輕率。我們先在很多人都存在這種弊病,我覺得曾仕強老師的觀點説的都很直接,告誡我們青年人少走些彎路,凡事都要把握好一個度。這個度很重要能否與人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就關鍵在這裏。

曾教授總結了人際關係的十大原則:一表人才,兩套服裝,三杯酒量,四圈麻將,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術打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十分忍耐。指出第一次見面,要給人好的印象,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穿戴,不要排斥人與人之間的媒介,要想與人拉近關係,還要培養多種愛好,交朋友要廣泛,不要只交圈內的朋友,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要努力去做,對領導要會變通,和同事要處好關係,不要爭功,平時要努力工作,遇事要忍耐,不要輕易發火。我覺得曾教授的方法很有操作性,只要我們在以後的人際關係中,加以運用效果會是非常明顯的!

人際關係與溝通,二者相生相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人際溝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動,必須勤加練習,多加磨鍊,養成小心應對、用心體會、虛心檢討的良好習慣。一方面使自己的溝通能力不斷提高,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改善。與其討好別人,不如用心保持和諧、互動、互助的良好狀態,透過好好溝通來互相感應。若能心意相通,大家都愉快,那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在愉快中把正當的事情辦理妥當,則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要想與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就需要我們培養良好的溝通技巧,要學會察言觀色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看問題。

如何處理內外部工作關係,這兩章內容我是一起結合對比看的,發現不論是內部關係還是外部的工作關係都需要一點, 那就是自身的品性。這個品性是指自身的修養,性格,自己的外在魅力,自身的能力等,在處理這種內外部關係時我們就要在平時就注重自己的品性的修煉,不斷的`來提升自己的品性,這樣在處理工作關係時才可以更好讓周圍的人滿意。我們才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加完美。

最後一張曾仕強老師,講的是:家庭關係是終身的必修課,這一章的話題對於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都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中國一直有這種五千年的孝道的傳統,中國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都有無窮的向心力。這一講詳細的闡釋了家庭的意義,我們這些年輕人要孝敬父母,重視家庭。

這本書對於我在以後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以及處理一些社會上的一些人際關係問題,以及自身修養的塑造上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讓我受益良多!

《圓通的人際關係》讀後感3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技巧,容易導致“圓滑”,注入倫理道德的因素,才能變“圓滑”為“圓通”。《圓通的人際關係》以人倫關係為出發點,主要講述如何處理工作關係和家庭關係這兩大難題。

縱觀這本書,有個很大的特點,即在論述每一個觀點的時候,都會強調“中國人”如何如何,而並不説“每個人”如何如何,之所以這樣強調“中國人”是由於每種人際關係都有它形成的的背景土壤,中國人的人際關係當然要以中國文化為背景,與西方各國自是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中國自古講究孔孟之道,老莊思想亦是深入人心,這些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中國人獨特的人倫意識。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説:“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中國人的處世哲學絕大多數來源於儒家思想,例如《圓通的人際關係》這本書中有很多人際交往的智慧就充分體現了儒家學説中的某些觀點看法。書中一再提到説話做事都要掌握好分寸,説話的時候要求做到不多説一句廢話,不少説一句要緊的話,正所謂“先説先死”,“不説也死”,“説到不死”。中國人的基本立場是不偏不倚,秉持既不反對也不贊成的態度,在徵求中國人意見的時候,中國人基本上説的都是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話。因為事情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只能贊成一部分而反對另一部分。任何事情,總是不斷地演變:原本可以贊成的事情,演變到最後,令人不得不反對;而原來應該反對的,也可能愈變愈應該贊成。

這些都是中國人不願意公開説贊成還是反對的原因。這種處理方法恰恰契合儒家所強調的“過猶不及”、“中庸之道”,很多人對“中庸”持有反對的態度,認為中庸就是無原則無個性,純粹是一種自我保護。其實在筆者看來,中庸並不是唯唯諾諾,中庸更不是見風使舵、騎牆和和事老,中庸是有原則的體諒和寬恕,中庸也是要自我尊重,維護個人尊嚴和價值。而書中説的某些人際交往的方法,恰恰就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運用。

儒家講“過猶不及”,一件事一句話如果過了頭,超過了某個度,其結果就跟沒做沒説一樣,也許還更糟糕。書中在很多地方就明確告訴我們説話要適度。例如第三章“十大要領是人際關係的催化劑”中作者舉了一個恭維人的例子——“恭維人家也要適度,你把人家捧得太高,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有什麼用?説恭維話與拍馬屁是不同的,,當你的主管講完一句話,你馬上説:“這樣做最好,這真是明智的決定。”這不是拍馬屁是什麼?所有人都認定你是在拍馬屁,連你的主管都會覺得不自在。但是,當你的主管講完話,你稍微停一下,説:‘這麼一來,我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你這就是在恭維別人,因為你説的'是事實。就算要拍馬屁,也要拍得不讓別人感到肉麻;你一拍馬屁,所有人都坐立不安,全身發麻,那不如不拍。”中國人比較含蓄,有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中國人認為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然會讓人有所期待,有所憧憬。點到為止,剩下的意思讓對方慢慢體會,作者認為這種狀態最好。如果太直接一下把話説滿不但讓聽的人感到不自在,也堵死了自己的退路,那就是過猶不及了。

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的一生中肯定要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然而,雖然有這麼多人都和我們打交道,我們卻不會一視同仁,“中華文化中形容交情的詞有很多:點頭之交、泛泛之交、患難之交、刎頸之交、莫逆之交、生死之交……這些詞多以交情深淺而劃分,這就告訴我們,對待交情不同的人應該採取親疏有別、差別對待的形式。”

在作者看來,每個人都會謹慎區分自己的知己、朋友、熟人,“我們如此對待別人,別人也如此對待我們,這都無可厚非。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還要掂量一下自己在別人心裏是何分量。如果你和別人是知己,完全可以無話不談,他有什麼過錯,你都可以委婉指出;如果你和別人只是熟人而已,則交淺不可言深,以免犯了別人的忌諱,埋下禍根。”這些觀點其實在儒家經典《論語》中也有體現。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一定要掌握好“度”。

適度的交往是令人感到舒適愉悦的,而不切合實際情況,刻意的疏遠或親密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每個人都要看清自己的位置身份,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個人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説符合自己身份的話,才會得到別人正確的對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n5dej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