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1

1887,德國,赫茲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也表明光是電磁波的一種。

17世紀,在光學領域,牛頓的微粒説與胡克的波動論產生第一次交鋒以牛頓的微粒説獲勝,但不可否認胡克貢獻特別大。

1807年,楊的雙縫干涉實驗和《自然哲學講義》開啟了第二次波粒戰爭,在經過菲涅爾和傅科等人的攻克後,波動論取得了無可撼動的勝利。

1900年,開爾文發表演説認為物理學的大廈已經落成,剩下的只是修飾工作,只是上方飄蕩着兩朵小烏雲。

1900年,普朗克創造普朗克黑體公式,適用於所有波段黑體問題,量子應運而生,光電效應無法被解釋。

1905年,愛因斯坦華麗登場,這一年他發現的東西太多,註定成為漫天星星中最閃亮的一顆,也提出了光量子的説法,波動與微粒第三次戰爭再次開啟。

1923年,康普頓效應誕生,波粒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但依然誰也奈何不了對方。

1911年,第一屆索爾維會議召開,優秀的物理學家們齊聚一堂討論量子,並無法短時間獲得突破。

1911年,玻爾模型橫空出世,在原子時間掀起一股閃亮的煙火,但因無法擺脱傳統電磁理論,最終還是走向衰敗,波粒戰爭持續陷入了僵局。

1925年,海森堡創立矩陣運算,並聯同波恩、狄拉克等人披荊斬棘,量子物理閃耀新的光芒。

1926年,薛定諤提倡量子的波動力學,創立薛定諤方程,與海森堡的矩陣力學對立。

1927年,海森堡發表《不確定性原理》,波爾提出“互補原理”,至此,波粒二相性基本確立。

1927年,索爾維會議召開,愛因斯坦在與波爾的爭辨中輸的一敗塗地,隨後兩次辯駁依然是愛因斯坦失敗,但直至死亡愛因斯坦依然相信世界是決定論的。

1935年,“薛定諤的貓”成為了對抗量子力學的經典武器,成為一個科學史上的奇異現象。

後來無數的.物理學家,為這神祕的量子理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用無數的汗水,去提出一個個理論猜測,更是用無數的耐心,去用實驗驗證這一個個理論。

朝問道,夕可死矣,在這書中出現了那麼多的物理學界大牛,每一個人的名字都伴隨着一種成就出現,那短短几句介紹的後面,充滿了漫長歲月的等待與艱辛,而在這個名字的後面,又有多少在這個領域奮力卻不為人知的名字。

有一種熱愛,叫做不瘋魔不成活,只有極致的熱愛,再去為這份熱愛花費無數的時間,而且還必須忍受着一次次失敗的打擊,懷着足夠的耐心去進行着下一次的實踐。

看到那“兩朵烏雲”的時候就想到了陳銘與詹青雲的辯論,知識的壟斷到底會帶來什麼我們並不得知,但科學的進步,對於我們來説,總是極好的。

愛因斯坦晚年是最大的頑固派,或許這是一種錯誤,但是我覺得這與其説他無法接受量子的不確定性,更應該説是他對經典物理學的那種萬物因果律的無法放下,那種物理學的榮光,確實太過耀眼了。

以前總覺得牛頓只是一個力學的符號,不知道這是一股到底多大的力量,現在才知道,這個人是真正的巨人,那些看似簡簡單單的理論,改變了世界。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2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一書作者曹天元先生對量子論是十分投入的,當然這並不是説他對研究量子論在科學領域上有什麼重要貢獻,但是他對量子論歷史的精彩描述卻吸引了眾多門外漢的興趣,並開始對這一理論略有所知。

從書名來看,我們不難知道這啟發於愛因斯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的否定式吶喊,儘管事實已經證明了它的錯誤,霍金也如此説:“上帝不僅擲骰子,而且他總是把骰子扔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個量子論的發展歷史卻都是圍繞這麼一句看似簡單卻難以解答的話在進行着艱難的論證。而讓人讚賞的是作者的書名就足以成功地引發了我們這些入門者對這樣一本科普讀物的興趣,渴望從書中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當然,好的書名充其量也只是個引子,更重要的是書裏面的內容。我想除了一些專門的.學者,看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認可這本書是科學與文學的完美結合,至少從我所知道的信息來説是的。它主要講述那段讓人本覺得晦澀難懂的量子物理歷史,然而事實證明,幽默的筆風、生動的語言描述卻讓《上帝擲骰子嗎?》更能為大眾所接受,讓普通的人們也能嘗試去一探量子論發展歷程的究竟。

不過,雖然我是讀完了這本書,但是説實話,也只是記住了個大概而已,這就好比説當年我們初高中時候學的歷史課,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説,曹慶元先生的文筆着實讓我深刻記住了我以前只從課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學家。因為他不會像我以前所接觸的教科書一樣,只是簡單地將人的生平簡介列出來而已,他把他們的性格加以誇大化、趣味化,讓科學家們的形象躍然紙上。當我看到愛因斯坦與波爾之爭時,我是有點驚歎於愛因斯坦的執迷的。畢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經讓我幾乎相信偉人們是完美的,他們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確的,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孩子在年幼時的困惑。另外要説的就是書中“飯後閒話”的部分,通過這個部分,我才知道原來我國中所認識的浮力定律的來由的故事是這麼的薄弱無力的,自由落體實驗是否在比薩斜塔出現也是無從考證的……它讓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認知上有巨大錯誤的地方,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讓我重新去審視自己在學校課程中究竟學到了什麼。

儘管誠如作者所言,這部書只是一篇非專業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認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學普及大眾。雖然説《上帝擲骰子嗎?》並不具備最嚴謹的語言,但是作為讓大眾瞭解一些科學常識的平台,它做的十分傑出。僅從作者運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瞭解的知識一一展現在詳細描述出量子物理歷史的行動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對量子物理的熱愛,他廣闊的知識面更是讓我深深地為之折服。我們閲讀書籍不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擁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識量去更深層次地思考我們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問題嗎?我渴望着能有更多這樣的讀物讓我能在閲讀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學知識!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3

從三月初到四月中旬,這本書斷斷續續地看了一個半月,在最近終於看完並有時間能夠回憶總結一下了。選擇看這本書也是自己從小對物理特別是天體物理的愛好,其實並不真正瞭解量子物理。看完這本書只能感歎一句:太牛逼了。這個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人就是--物理學家。

剛開始看的時候都是一些物理學的基本常識以及發現各種物理現象間有趣的實驗和物理學家的故事,而且書本也是按照物理學的發展史寫的,所以開始時比較易懂。作者以光子是波還是粒子,這樣一個終極大問題貫穿全書,可以説量子論的發展就是基於物理學家在光子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個問題上發展起來的。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有時候波派發現了新的理論並且通過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猜想佔了上風,那個年代的人就更偏向於相信光就是波,而同理粒子派也會採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反擊。所以讀者從頭到尾都會帶着一個疑問,到底最後是波還是粒子勝利了呢?

高中物理告訴我們,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記得當時我還問過我一個同學:“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就是光子在做正弦運動,一會上一會下…”。依然記得那個同學鄙視我的眼神。後來我就都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不同的實驗環境下出現的,光子波的性質是在雙縫干涉和單縫衍射實驗中發現的,因為光波在這些經典實驗中,完全符合光的性質。另一方面,光電效應實驗卻又説明了光完全具有粒子的性質。二十世紀的物理學家真是難以接受這樣的想法,因為我們印象中的物理就應該和數學一樣,精確無比,只要有物理理論,能夠算出幾萬光年以外恆星的運動軌跡。但是,後面的故事才是真正讓人大跌眼鏡。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高中沒有好好學習物理,反正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後就再沒有往深處學習過物理。“哥本哈根解釋”絕對是顛覆我想法的。哥本哈根派説,我們所學習的經典物理的觀測方式都是有一個使用範圍的,在微粒的領域裏,如果還採用普通的觀測方法,這種不確定性就會擴大,所以觀測到的結果就不精確,就不是粒子原本應該有的屬性。還有更厲害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原理説,一個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比如動量和位置,我們不可能同時觀察到這兩個物理量,但是一旦觀測時確定了其中的'一個,另一個的不確定程度就會變的無限大,從而影響到真正的數據。所以説,上帝有時候會扔個骰子讓大家猜猜概率。

不管怎麼説,書是看完了,似乎平常簡單的生活中並沒有這麼多複雜的物理現象,也不會讓你去做薛定諤的貓的實驗。即使上帝在擲骰子,也不會影響到經典物理奠定的現實世界。學會了量子物理我的股票也不會大漲。但是人不就是應該這樣的嗎?充滿好奇心,希望能夠認識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規律。或許再前進一小步就能夠真正明白到這個宇宙的終極規律,那又為何不去做呢?朝聞道夕死足矣。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4

收到這本書時,老丁很驚訝現今的我也啃起這樣的書了。

但是誰規定買了書就一定要看?!

老丁倒是饒有興致的讀完了,覺着通俗易懂一再推薦我看。隔三差五就問:“骰(念頭音)子讀了沒?”

受不了聒噪,終拾來一看。

老丁又叮囑:“讀不懂的地方可以問我。”

不懂我!你把它當科普讀,我只把它當八卦看!

看完第一篇我知道了牛頓心胸狹隘,在波粒戰爭中和胡克針鋒相對,用手中職權取消了胡克皇家學院的資格,最後胡克抑鬱終老;胡克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情人竟然是自己的侄女;愛因斯坦因為經濟窘迫,女兒麗莎一出生就了送人,尋找麗莎的下落成為科學史界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至今仍沒結果。

幾年前讀美國社會紀實作品《光榮與夢想》,書中提到二戰時“曼哈頓”原子彈製造計劃。德國在當時佔盡技術、資源優勢,但最終沒能研製出原子彈,令人費解。

書中的史料顯示德國科學家海森堡當時計算錯了鈾的需要量,向高層報告短期內不可能製造出原子彈。德國當時整個戰場情況緊迫,6周內不能見效的計劃都被擱置。等到1944年重啟核計劃時,那時的德國工業已被盟軍轟炸的體無完膚,最終德國在原子彈製造上連門都沒入。

本書作者是個物理痴人,全書講述了量子理論的發展史,從17世紀的波粒大戰到20世紀初的量子理論辯論,這一發展史被作者寫得像極了武林爭霸,看得我眼花繚亂。

書裏處處都是作者對那些偉大理論的熱烈讚歎。提到“麥氏方程”:“它剛一問世,就被世人驚為天物,其表現出的簡潔、深刻、對稱使得每一個科學家都陶醉其中”。

從一個方程中能讀出藝術美,我只在看時尚穿搭才能看出簡潔美。

記得去逛深圳人才公園,看到圓柱上的數學等式,老丁嘖嘖讚歎這些等式有冷俊嚴肅的雕塑美,我只看到了數學家的“寂寞”心。

“以前我也經常編這樣的.等式玩。”老丁説。

有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後,再沒見你玩過,想當初你也“寂寞”的很!

看不懂公式分析,體會不了其中精妙,咬牙讀了大半,到“薛定諤的貓”終是放棄了。

20世紀50年代,英國科學家兼小説家斯諾説:

整個西方社會的智力生活已經日益分裂為兩個極端的集團。一極是文學知識分子,另一極是科學家。二者之間存在着互不理解的鴻溝,有時還互相憎恨和厭惡。他們都荒謬的歪曲了對方的形象。

科學家似乎認為傳統文化的全部文獻與他們的興趣無關;而文學知識分子喜歡自稱傳統文化就是整個“文化”。

醫治這種分裂,斯諾給出了兩種建議:一種是教育;另一種是第三種文化,即提倡科學家嘗試直接與普通讀者對話,研究和寫作更加貼近真實的世界和大眾。兩種藥方其實質都是加強雙方的溝通。

在這種提議倡導下,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越來越多,物理盲如我也跟風看過幾本:《時空本性》、《時間簡史》、《愛因斯坦的宇宙》、《愛因斯坦晚年文集》。都不大懂,但囫圇吞棗讀着也挺熱鬧。

翻完《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理論對我來説連看熱鬧都夠不上。但是知道世界上有這麼一幫最聰明的人,他們有着撬動地球的能力,成天為玄乎其玄的理論吵吵,也挺有意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p53p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