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邊城有感(彙編15篇)

讀邊城有感(彙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邊城有感(彙編15篇)

讀邊城有感1

關於《邊城》,沈從文自己是這麼説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有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這“他們”自是作者所介定的那個範圍內的讀者,我自知自己不在這個範圍內。讀了沈從文的《邊城》我得到了懷古的幽情,得到了苦笑,也得到了噩夢,但我沒有得到勇氣同信心。可能緣由則是因為我不在作者所介定範圍內的“他們”而導致。

在心中,隊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感到更多的是惋惜與不解。雖然説作者所展現的是在自然不過的慾望,然這份愛情也似乎太過於脆弱了,可能人的心本身就是這樣的脆弱吧。在接近城市化的生活中生活得太久了,那純自然的、本性的慾望早已抹滅盡了。在我看來,彷彿翠翠與儺送的這份根本不能算愛情,他沒有開始,沒有發展,更沒有高潮,有的,不過是那一點點,甚至可以説是微不足道的萌芽,而這萌芽也隨着天保的死去而中斷。一直就認為,愛情應是轟轟烈烈的,可以不顧一切,可是這份愛情不是這樣,問天、問地、也問自己,天保的死到底與翠翠有怎樣的關係,是翠翠錯了嗎?不是説好了,兄弟兩公平競爭嘛,選誰不是由翠翠説了算嗎?更何況翠翠並沒有明確説明由誰來接管渡船,儘管心中有了明確的答案,可她隻字未説,是天保自己退讓的,自己下灘的,也就是説,天保的死不應由翠翠負責,可儺送不這麼認為。我説,儺送很傻,明明自己放不下那渡船,可他強迫自己放下,為了減輕那無須有的自責。這是最為自然、最為淳樸的人對愛情與親情所作出的抉擇。儺送到底會不會再次回來呢?為了渡船,為了翠翠,也為了天保,關於這一點我説不清楚,我早已説過了,我不是作者介定的範圍的讀者,更何況內心最為本質的、自然的慾望已被城市化的生活給抹滅,因而無法去猜測儺送與翠翠心中所想要的結局。巴爾扎克曾説:“在眾多的孤獨中,最難以忍受的便是心靈的孤獨”其實,在心中蠻羨慕翠翠的,因為她不會遭受心靈的孤獨。我承認,翠翠是孤獨的,因為生活中只有爺爺、黃狗和小船,是啊,她還是一個違背了軍人道德的軍人的私生子。也許她值得我悲哀、值得我可憐,可是,我不可以,不可以把悲哀與可憐強加給翠翠,那不屬於她。她是不同於常人的。最為本質的流露便是最為自然,儘管生活中孤獨着,可她心並不孤獨,心中裝滿了對母親與父親愛情的想象,裝滿了夜晚所幻想出的動聽的歌聲和白塔下那塊空地上長滿的馬耳草以及承載着渡船的那小溪中柔和的月光,裝滿了,裝滿了,早已沒有容下孤獨的一丁點空間,因而她不會有心靈的孤獨。長大的她,心中又有了對儺送的思念與愛意,那孤獨自無處根深,翠翠就這樣懷着少女所特有的'情懷走過了一個端午又一個端午。

她煩惱、她憂愁、她羞澀、她臉紅,每天做着甜美的夢,可又沒有人分享,沒有人告訴她該怎麼做,儘管如此,她依然歡喜,每天快快樂樂的笑着,幫爺爺擺渡,為爺爺燒飯,聽爺爺講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愛情,回憶着那晚儺送為她唱的歌……可能此時的翠翠是最為幸運、最為幸福的,然似乎這種幸福只是短暫。

我不知是不是因為上天有病的緣故,喜歡悲劇不喜歡喜劇,也許是這樣吧!隨着暴風雨的到來,白塔的倒塌,渡船的不見,爺爺也在此時離開了翠翠,永遠的離開了。這是的翠翠是真的無依無靠了,儘管船總順順答應了讓翠翠做他的媳,可又能怎樣呢?儺送會回來嗎?沒有人能夠説得清楚,或許哪天也如天保一樣。暴風雨的到來,沖斷了翠翠的夢,也似乎沖走了她的幸福,這是的翠翠會不會孤獨呢?也許會,又或許不會,因為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回來。

白塔塌了又重新建了起來,那翠翠的夢呢?沖斷了是否可以重新接上我不知道,就彷彿翠翠能否的得到幸福一樣,我始終無法猜測,因為屬於我內心最純淨、最自然、最本質的慾望已瞭然無存。

而儺送也許會回來,也許不會回來……

讀邊城有感2

第一次讀《邊城》是在國中時,那時我對於沈老先生這篇小説是沒什麼感覺的,就單純地認為文中的性格特徵十分鮮明,描寫異常細緻,僅此而已。

如今的我重新拾起這篇小説,感悟油然而生。的確,作者很用心的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式”的鄉村社會,樸素的鄉風,淳樸的人們就像無數的的DNA,組成了一個如此大好的邊城。是啊,如此優美的環境,迷人的鄉土習俗,清新的鄉土氣息,誰不想去?而沈老先生卻説:“我主意不在引導讀者去那兒旅行,卻想借那兒一個小城小市中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的人和事牽連到一起時應有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一水,一舟,一老頭,一女孩,一切盡是那樣的愜意和美不勝收,然而這種野性原始的美卻不是沈老先生所追求的,他所要給我們的是“愛”,一種純粹的千姿百態的愛,。我一直在想,沈老先生所説的“愛”究竟是什麼呢?是翠翠的母親和軍官的糾纏不清?是翠翠對二老儺送的痴情?是大老天保對翠翠的喜歡?是厚道的祖父對翠翠的疼愛?還是所有人對於邊城山水的大愛?或許是沈老先生內心深處的記憶裏那一點點叫做純潔的.東西罷。

在作者筆下,邊城的人們彷彿是沒有任何煩惱的,正如他所説,中國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掙扎中的情形,似乎還不曾為這邊城人民所感到。邊城的人莫不安分樂生,過着熱鬧的節日。人們善良有責任感,熱情好客,種種好的元素似乎都集聚在了這小小的邊城,我不知道這一切的一切是沈老的臆想還是確有其事,我寧願相信這是真的。

記得沈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永遠只想用友愛和無私來回答這個社會的無情,這不禁讓我覺得他試圖用邊城善良、淳樸、正直、熱情來對照抑或抨擊都市上流社會的虛偽、懦弱、自私、勢利。的確,這個社會缺少愛,各種各樣的愛,需要愛,需要很多很多。也許邊城不富裕,沒有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都市生活,你可以説它窮,它一無所有。但是,邊城的人們很幸福,們它沐浴在愛中。它們很富有,它們從不缺少愛。

讀邊城有感3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此刻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期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那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我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我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夢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完美的感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完美感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完美的事物自我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杯具。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讀邊城有感4

在小説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温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歎、可敬!

讀邊城有感5

初讀《邊城》,還是在國中那會兒,由於一個偶然的契機,我有幸得以在07年寒假隨家人去到那個民風淳樸的湘西小鎮。初聞沈從文先生的名字也是那個時候,竟而知道了《邊城》,知道了鳳凰,知道了翠翠和那段與她有關的青澀愛情。

當我第一次拿到《邊城》這本小説時,就被封頁上邊城特有的湘西風韻所深深打動着,心想着原來這就是我即將踏上的旅途。就這樣,懷着一份美好的憧憬走遍了鳳凰。不知道是否因為這種先入為主的人文情懷的沁潤,抑或是湘西秀美的邊城小鎮的景緻之美實在讓人難以抗拒,我對邊城的印象依舊是清晰的秀麗,時至今日,我彷佛仍能夠想象到煙雨朦朧的小巷裏,雨滴淅淅瀝瀝打落石板的輕脆;餘輝斜照的渡河邊,年老的風車靜聽時光裏細水的長流。守着這樣的澄澈純靜,人性也會變得美好善良,難怪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給人的感覺亦是如此細膩真實。

是的,小説給人的感覺就像一篇散文。閲讀小説的感受,就像品味一杯回味清醇香甜的美酒,讓人從頭到腳都散發着那麼一股醉人的氣息。沈先生的筆觸如玉的温柔,感情充沛而濃郁,不矯飾,不冷漠,就是以一種有温度的口吻把故事娓娓道來。開始兩章的環境設計就美得讓人不忍錯過任何一小段,“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築城,近山的一面,城牆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餘地設碼頭,灣泊小小蓬船。”每每讀到這樣的文字,腦海中就會不停地編織邊城的環境,一面編織,一面想象,想象有關那裏的一切人和事。

在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悲劇裏,似乎不能指責誰是誰非,更多的悲劇,源於善良樸實的湘西人民在“自然”和“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讀完《邊城》,會有一種淡淡憂傷的氣味縈繞,“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不知道儺送的回與不回,這個等待的結局,有心的留白,作者留給讀者的,關於團聚或離散的思索,似乎在每個人心裏都會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正如沈先生最後寫道的:“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媽媽一點懷古的幽情,但同時説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

《邊城》也許就是這樣一部小説,它以湘西的美麗風貌為背景描寫了一段純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沈先生用純簡的筆觸,直達人心的句子,平靜温婉的描述,觸及着不單單是讀者的感觀,更觸及到了讀者心中最敏感温柔的地方。

讀邊城有感6

湘西,一個渡口,一個老人,一個女孩,為天下過河的人迎來送往,他們在渡船上認識了許多人。女孩長成了大人,老人完成了一生。也許,這就是人生。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的那座小白塔邊,每天為進城的人渡船,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而翠翠心裏,愛的卻只有儺送。

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便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

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翠,但哥哥的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

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或許永遠也不回來,或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愛情,親情,友情,交錯着。

愛情,翠翠與儺送互相深愛着對方。親情,祖父倍加呵護被父母遺棄的翠翠。友情,當天保得知這三角戀情後,毅然決定退出,但他們還是朋友嗎?

關於愛情。《邊城》,第一次讓我這個少不諳事的中學生接觸到了“愛情”這個詞語。要知道,愛情,是我們不敢提起,卻又非常想討論的話題。翠翠與儺送有着不食人間煙火似在天上的純淨感情,他們的情愛是多麼的淳樸。淡淡的憂傷,淡淡的生活,卻抑制不住生命內部的情不自禁。

翠翠,還在等着儺送,他會回來的,我也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因為,有個女孩還在等着他,並且深愛着他。

關於親情。祖父和翠翠有着很深的感情,即使祖父在生命最後一刻,還在掛念着翠翠。

對於我這個城市裏長大的孩子來説,親情是什麼?就是父親會在半夜起牀來看看你,就是母親在你晚歸還會煮麪給你吃而我知道面裏還有一個很嫩的蛋。親情是什麼?就是姑姑冒着大雨帶你去買水彩筆,就是姑父帶你去萬象城吃最好的美食並且每次出去玩都少不了我。親情是什麼?就是姐姐會坐着公車去文化市場給你買畫畫的工具,就是妹妹充滿好奇地跟你一起種豆苗,看着那豆苗長到十五釐米,頭上還有兩片小葉子。親情是什麼?就是奶奶為了買到你愛吃的糖醋排骨,頂着烈日,騎着自行車,大汗淋漓地去離家很遠的大超市買,就是回家時爺爺立刻幫你把蘋果削好,一根長長卷卷的蘋果皮,如同親情永遠永遠不會斷?

祖父對翠翠,翠翠對祖父,就是人間親情的一個樣板!

關於友情。當天保知道了翠翠的心中只有儺送時,他選擇了退出,願意成全他的朋友。

朋友,就是讀懂你、永遠喜歡你的.人。

聯繫現實,平常生活中,在朋友面前,我從來不會拘束,開心地叫她們的暱稱。朋友就是當你考得不好時她們會為你難過的人,朋友就是一起約定要一起考上重高的人,朋友,就是在跑八百米時,一直跑在你前面會比你跑得快,卻回頭看你讓你有追上的信心的人。

人生多麼美好,當你擁有愛情,親情,友情時,你是快樂的,幸福的。

我們願意和湘西的翠翠一起等待。當冬天,小白塔重新修好時,我願意相信,翠翠會看到她深愛着、並一直在等待的那個人……

讀邊城有感7

《邊城》是作家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從文用這樣一篇小説對美麗神祕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展開敍述,用美麗自然的村鎮圖景包納進爺爺、翠翠、天保、儺送等可愛之人,將他們之間的故事呈現出來,向讀者傳達室了無盡的人情温暖。

讀《邊城》就像是欣賞一幅中國的山水畫。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悠長的溪水,溪水繞着一座白塔,塔邊傍着山,於是山依水,水依山,層層而生,和諧美妙。再順着山水尋去,山勢間便有城牆,牆下零星裝點着人家,順着又找到幾户後,到了水的結點,就有渡頭,渡頭總是熱鬧,撐船的老船伕,擔貨的渡河客,吹號而過的小士兵,還有一個藏在羊羣邊獨自玩耍的小姑娘,這時你尋見了她,會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間點亮了整個畫畫。

沈從文筆下的這座邊城,充滿了詩藴,也充滿了原始自然的樸素鄉村氣息,是到如今都難得一見的美景美事。但這般美麗之下,也隱藏着一股濃濃的悲情,最明顯不過的便是小説一本,故事講到最後翠翠失去了爺爺,儺送失去了哥哥,年輕的姑娘終是發發現了美麗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個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從文自作的解釋中,關於《邊城》的結尾,是如此説道:“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而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於是,很多人在講過《邊城》後,都認為這是一篇試圖將城鄉對立起來,通過鄉村原始文化展現出來的寧靜、和諧與温馨來表達對原始樸素人情的讚美,但又通過悲劇收尾表達城市的發展已經使得現代人失去聞對這種樸素之美的追求,從而從整體上來看,《邊城》實為一篇美麗鄉村的輓歌。

但是果真如此嗎?國內研究沈從文第一人之稱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過:“《邊城》總的來説是寫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從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異議:“不是輓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確,沈從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邊城》,但是我們單純從《邊城》出發去解讀其中藴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夠的。

沈從文是一位十分高產的'作家,他的小説,散文等諸多創作中其實都表達着他對於人生十分深層的思考,而《邊城》則是集這些思想為一體的作品。

從沈從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他常作“愛與美”的思考,對此,他的一個闡述是:“若將‘愛’建築在一抽象的‘美’上,結果自然到處見出缺陷和不幸。因美與‘神’近,即與‘人’遠。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情感可輕翥高飛,翱翔天外,肉體實呆滯沉重,不離泥土。”

沈從文具有的是一種帶着泛神論色彩的美學觀念,他認為愛與美的結合就是神性。在《邊城》中,作者描繪一個詩意靈氣的美景,由此產生一段古樸生動的愛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這個形象,使她成愛與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闡述的那樣,“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作者的這一認知為翠翠的愛情送去了一連串不巧,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尾。但這真是“不巧”嗎?在我看來,絕不巧,反是基於作者對人生與世界認知的“恰巧”。

從沈從文的諸多其他作品中,我們可能找到一條清晰的美學觀念的脈絡:生而美,美而愛,愛而死。這同時是一個從神到人,人與神魔糾纏,再由人到神的過程。在《邊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顯現出一種極致的古樸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這樣理想之鄉,作為人,總對一些壓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終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愛情中翠翠也如此,但愛仍會從美中誕生,無論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兩性之愛,都是如此純淨自然,只是愛的結局總不完滿。唯一的完滿方式,就是迴歸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從文對於“死”是賦予了“生”之意義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寫愛情的永恆,並留下翠翠延續生之美;老船伕去世後,楊馬兵便來到了翠翠身邊,為翠翠講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後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就進入了另一種階段。這樣一種美學觀念中隱藏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詞彙,那就是孤獨。

這種孤獨並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無人作陪的那種狀態,而是極客觀的,像金介甫所説的“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儺送可以自發地對翠翠產生感情,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鳴,使翠翠也產生感情。但這兩顆靈魂,縱使在夢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為一體,何況世界身外還總會出現意外。兩個靈魂之間無法永遠維繫着共通,在此之上的愛與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終是由生到死。

邊城本向,就是一個孤立於世一般的存在,在這個層面上也體現了作者對“孤獨”的理解。

“我需要清靜,到一個絕對孤獨環境裏消化消化生命中具體與抽象。”“我必須同外物完全隔絕,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對作者來説,體會和理解孤獨就是一個觀‘我’,並由此返照‘人’的過程。他塑造如此一個“孤城”,寫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獨的形態去窺照人最樸實原始的美與愛。

所以説到這裏,我認為作者更想傳達的,是一種悲,但不是哀輓的絕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滿對人性之美追求與探尋的希望之歌。

讀邊城有感8

讀罷《邊城》,心中久久無法平靜,那些平淡樸實而優美的文字,那純潔美麗卻不得不以悲劇結尾的愛情。

熱鬧的小鎮中,每個人都是快樂的,他們淳樸善良地相處,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甚至面對愛情,也要謙讓起來。三個端午節的故事,美麗單純的翠翠用行動和話語堅定了對愛的決心。可憐祖父始終擔心她走母親的老路,不肯告訴她事情的真相。世事無常,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既無法預測美好,也不能改變事實。每一次機緣巧合往往會改變我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讓我們陷入變化莫測的事端。

在感歎邊城人們的人性美的同時,我也感受到現代生活的渾濁。擺渡的老船伕過渡不收錢,翠翠的嬌憨與伶俐,儺送的善良淳樸,順順的豪爽大方,在現代的社會是何等少見。但是,人性中也有卑劣自私的一面。順順和二老不願讓間接害死大老的'翠翠嫁給二老而使老船伕死在雨夜,讓不知前因後果的翠翠孤單地守着渡船!

邊城的白塔邊,美麗的陽光守護着孤單的女孩。生活也許充滿了未知,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等待下去……

我喜歡《邊城》,但我更喜歡書中的邊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裏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也飛速發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接受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裏,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可是為了生存,我又無法逃避現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多餘情感。只有在書中,只有在心中。

讀了《邊城》,讓我放棄一切複雜的人際關係、一切繁雜的考慮推理,享受那份獨特的淳樸。

讀邊城有感9

琉璃般透明的愛,美得讓人神往,脆弱的讓人心疼……

“翠翠”一個充滿着生機的名字,她本人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野獸物。人又那麼乖巧,和山頭黃麂山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可誰又能想到,這麼可愛的小姑娘卻有着悲慘的身世。翠翠的母親在她出生後就自殺了。為什麼?翠翠並不知道,爺爺也未曾提起。其實這是一段不光彩的事——翠翠的母親揹着她的丈夫與一位軍人好,生下了翠翠。翠翠的.母親與那人也知道這樣做並不道德,更是無望愛情自我生命作為懲罰。愛情這得如此脆弱,為了軍人的名譽,為了不忍離開孤獨的父親,兩人的愛情就留下了淡淡的憂傷。翠翠一個初開情竇的少女,對儺送有着愛慕之情,可卻因為羞澀沒有告訴。儺送也是如此喜歡着翠翠,可也沒告訴她,是沒有勇氣,還是另有用意?天保喜歡翠翠,並大膽提親,可翠翠卻沒有什麼感覺。三人之間的關係將會如何?

三人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模糊。時間一點點流逝,當他們倆兄弟知道時,他們既不願按照當地人來一樣血的拼搏,又不願像城市裏的男子一樣忍愛割痛,於是決定來一場公平爭鬥。爺爺,翠翠生命中唯一的親人。他知道兩兄弟的心意,可又不願翠翠走向她母親的路,所以設下了一些阻礙,因此導致路一系列的誤會。天佑因得不到愛決定離開而意外死亡;儺送因哥哥之死誤會爺爺,又因得不到翠翠的回覆而遠走他鄉;爺爺因擔憂翠翠的命運,在一個風雨相交的夜晚離世。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爺爺的離世,只留下了孤雛“翠翠”。這一切,迅速地將一個少女朦朧而又幸福的夢幻擊破。當我們隔着靜靜的河水,注視着這個孤獨的身影時是否會想到:翠翠的命運將會如何?是否會想那白塔有一天坍塌。他會回來嗎?也許不會,也許明天回來!他與翠翠翠的之間的命運會如何呢?大家不會知道——也許還會相遇,也許永遠不會見面。其實愛一個人並沒有錯,只是沒有勇氣。如果儺送和翠翠可以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那麼事情也許就不會這樣了吧。

讀邊城有感10

"那條河水便是歷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見底。深潭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這便是《邊城》裏的湘西,這便是湘西的山和水,清爽爽,秀幽幽。

《邊城》是一幅清新、自然、秀麗的鄉土山水畫。山水唯美,鄉土中孕生的故事純粹。然而它最不缺的便是瀰漫始終的悲涼氣氛,悠悠散發於美得如夢如幻的湘西世界。

故事以兩個青年的愛情為主線,貫穿了沅水邊小城茶峒裏的種種人事和自然。沒有刻意的精雕細琢,文字淡雅而釋然,卻在字裏行間映射出了湘西柔美而濕潤的景色,那是傳統價值尚存,人與人之間保持着恰當好處的距離,純粹的近乎完美。然,悲劇便是將美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於是沈從文用極美的文筆寫下了一個極大的悲哀。所以能讓翠翠夢中漂浮起來的歌聲在那一夜之後再也沒有響起,大佬落入漩渦後再也沒有回來,二佬下了桃園踏上了一條不知歸期的路,爺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鬱郁離開人世,藏在翠翠心頭的愛終究只是陷入了也許永遠沒有盡頭的等待——"也許那個人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小山城裏眾人的悲劇在於他們是自然的,他們只能有一種自然的符合人性的人生髮展模式。因為愛而導致的自然與人的衝突的命運悲劇,有一種淡然而深刻的悲劇美。"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倘若這黃昏不美也罷,可偏偏由於它是美的,卻已是黃昏,稍縱即逝。

"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後藴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在沈從文讚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時,就已包容着他獨特的悲劇意藴,傳達出這位湘西之子對生命價值和人生意義最本真的審美和藝術關照。簡樸的受偶然的命運支配的人生形式儘管帶有悲劇性,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美與悲的交融纏綿展現的是更深刻的人生,恰似我們的生活,總有一些美好的瞬間,也有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但正是由於這種不完美,才顯示出生活本身的美好。熱愛生活,積極對待生命中的美,也用樂觀的心態看待遺憾,這才是生命的意義。

讀邊城有感11

翠翠,一個天真善良,温柔清純的小女孩,

爺爺,一位淳樸厚道,倔強老實的老船伕,

大佬,一個個性豪爽,義氣慷慨的小夥子,

二老,一個温柔細膩,獨幟孤獨的小夥子,

順順,一位大方灑脱,誠信公道的老船總。

生活,便圍繞着展開。無父無母的翠翠與爺爺在渡船邊長大,自然的薰染,自由的空氣,孕育了翠翠乾淨而又美好的心靈。

野丫頭無拘的性格,村丫頭淳樸的個性,使大佬為其傾心,並與偶然相遇相識二老相愛。原本料想,翠翠會有一段美好的愛情,一個完整的家庭,但大佬的意外死亡,讓心善的二老生了愧疚,縱然離翠翠而去,便無音信。原本料想,翠翠即使沒有擁有如此般的愛情,她還有爺爺吧。爺爺給予她的愛與關懷,應足以充盈她內心的孤獨與失落吧。但爺爺始終逃不過歲月,在雷雨,電鳴中悄然離去,沒有留下一絲訊息,唯獨留下一個孤零零的翠翠。在失去親情與愛情中迷然地活着。

翠翠的命運終歸於何處,書尾仍是一個不解的謎。此刻的我也在憧憬,憧憬着那遠在異鄉的二老能識清內心,重回茶洞,尋回愛情,永遠的`伴在翠翠身邊,給她一個完整的家。或許,這個想法太過於美好,缺乏了現實的味道,而那又如何。還須從心罷了。

淳樸之息彌散,浸染着《邊城》,叩擊着書中的每一個字眼。誘動着鼻尖,鼓動着耳膜,滲透入毛孔i,淨化着雜糅的心。翠翠與二老的愛情如此質樸,如此純潔,並不如書中所述,某男主愛上了殺父仇人的女兒。翠翠與爺爺的親情如此有愛,如此簡單,並不如影視中所播,後代為了爭得財產無情將親人謀害。

也許,翠翠,大佬,二老,爺爺他們才是生活,而那些不切與實際的故事情節也只是讓人們在奔波於疲憊之中時,有一些安慰,有一點快感。生活,即使在宇宙幾億年發展中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有社會環境,人文氣息,將人們束縛於心計,自私之中。只須常常在睡前反省反省自己,只須在狂歡之後思考思考自己,或許此刻的我們會頓然生悟,生活其實很簡單,為何每天都要將自己束縛與忙碌,疲憂之中,為何不放下內心被歲月堆砌的隔牆,哪怕是一天拆下一塊磚總會,徹底拆完這道牆,過回簡單的生活。

讀邊城有感12

捧讀沈從文的《邊城》一書鯨的自述,從頭至尾,一抹淡淡的愁雲因繞於心。恍然間,似來原始山野的清風輕拂面頰,如夢如幻淘寶大學。作家以誠摯的情感夜遊世博園,精美的語言,詩意的情感,把我們帶進與現實世界完整不同的唯美時空裏,讓我們沉醉於一曲清爽悠遠的牧歌聲中。在產業昌盛的今天,《邊城》所帶來的不僅是一種自然質樸的意境……小説沒有波折龐雜的情節:翠翠在蔓延葱鬱的山林中不知不覺的長到了十五歲,她的世界裏除了爺爺、黃狗、渡船、如今心中竟湧出了“薄薄的悲涼”翠翠和二老間朦朧無結局的愛情為作家娓娓道來艾萊依羽絨服,點染這清風白月浸透着流水潺潺。青春的夢如一般晶瑩剔透的玻璃球……作家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安靜古樸的湘西鄉間風景,展示出小説人物與自然的協調關係:近似原始單純生涯,渾厚自然的民風耐克鞋,仁慈渾厚的天性,與那仁慈的.河流、清涼的山風、滿眼的脆竹白日喧囂夜晚靜謐的渡船一起,構成一幅像詩、想畫、更像音樂的夢境……我要説最榮幸的人是《邊城》的讀者,由於這些人在心底存了一個夢,他駐留在湘西的一個邊城……

讀邊城有感13

湘西邊城充滿真、愛和靈魂的田園牧歌,久久迴盪於我心。無疑,它已儼然成為了我們的心城——崇尚靜虛的生活,體悟甜酸涼薄的生命,經歷朦朧美好的摯愛,回溯靈魂的故土。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道在純粹,雜則多,多則憂,憂則亂,而城中了無。人們逢節即慶,逢難則解;日出而作,日落則歸;飲酒就醉,把話近常,多是言無盡而心相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一座城,它隨心在跳動。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命,更是在怦然心動間領悟人生的真諦,是在心靈閃爍中獲得無價的樂趣。

“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牀寬。”外面的喧鬧,紛擾的世界,其實有許多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大可視之為“塵垢”,而致虛篤靜、崇簡尚樸之定力,則需我們持之以恆地修養,去塗構堅固的心城。

於道,誠多在於堅守;於生命,莫過於無常。生命無常,卻也有它的美麗。想一想,為什麼人們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因為真花有生命會萎落,令人動容而親切。這就是生命,會活動,一活動就有流轉,有生滅,有榮枯,有盛衰。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

是誰説過,不哭過長夜,不能悟人生。淳樸、平淡如水的生命自有芬芳,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只有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我,和那個女孩一樣,面對着,生命。

也許,“有愛慰藉的人,無懼於任何事物,包括生命。”法國彭沙爾這樣的一句話,就遵循了這座城給我們定下的規則。所以並不是單純地用年限與歲月來衡量愛與被愛。在青春的年華中,來繹演愛的懵懂——城中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情竇初開,因為壓抑而衝動,因為快樂而戰慄;在擔憂中觸摸至樂,這是青春期的蔓延與收穫。這種心虛似竹子拔節的喜悦讓位於蛹蟲化蝶的束縛,似花兒綻放的'歡愉讓位於潛水白鴨的信服,似渡船遊蕩的安和讓位於河畔大魚的捉弄。終了。兩廂等待,兩鄉情愛。

“一個男人要麼戰死,要麼回到故鄉。”從文先生的墨意像是對着儺送,亦像是向着光怪陸離的未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愛恨情愁,悲喜交融,都無法抉擇;而那個不爭凡塵冷暖朝夕的故鄉又豈是一個地址和空間?它有模糊神界的容顏,有記憶的能量,有年輪和靈魂的歸處;它只需要感覺的憑證,歲月的依據,細節的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江,一村……都可以用來回溯靈魂的故土。

然而,我們卻頭也不回地疾行,卻忘了為何而出發。

如果説,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那麼面對幹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干個城市的我們,還有享受故鄉的權利嗎?

我們的心城又將歸於何處?

讀邊城有感14

朋友,當你在工作之餘感到累了想休息的時候,當你感慨世態炎涼想尋求一方淨土的時候,當你背上行囊準備出發又擔心旅途疲勞的時候,你不妨靜下心來打開一本好書,給自己來一次無需旅途疲勞的心靈之旅,相信這本好書一定會給你的心靈之旅一路增添美景。

一直就喜歡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在給學生講課文節選的《邊城》內容時,我把這部中篇小説又看了一遍,還帶學生看了一遍電影。好的東西是百看不厭的,就像《紅樓夢》:戲曲、電影、電視連續劇都演過,現在再次重拍,人們的熱情照樣不減。這次寒假,再次拜讀了沈先生的《邊城》,再次被文中的美景所吸引,再次被文中古樸的民風所感動。

這裏的水真清。你看“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裏”。如果你站在這樣的溪水前,想必你一定不忍心去動一下那溪水,因為你生怕自己的手會把水弄髒了,生怕自己的手會把魚兒驚擾了。 日記

這裏的山真綠。你看“兩岸多高山,山中是多可以造紙的細竹,長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如果你走在這樣的山林裏,想必你一定會為這生命的綠所震驚,一定會流連忘返。

清的水、綠的山,再加上山上的白塔;四周空氣是那樣的清鮮,色彩搭配是那樣的和諧,一切的感覺就像在畫中一樣。一看到這兒,我就感覺好親切。小時候,我所在的村莊是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春天到來時,桃花、杏花開得到處都是;山下的小溪也是清澈見底,游魚成羣的,山腳下的一兩處還有汩汩向上冒的泉水呢!河面不寬,沒有渡船,有一座由兩根木頭搭成的橋。母親還經常帶我到河對岸的糧店去買米、面之類的東西。記得過這座橋時,母親的手總是把我的手攥得緊緊的,雖然河水並不深,橋離河面也並不是很高。

《邊城》裏的景美,《邊城》裏溪邊的擺渡人,桃花處的人更美。

作品中的主人公翠翠是美麗的。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她天真、勤勞,和爺爺一起撐渡船,對爺爺關懷備至。端午節賽船,放鴨子,她想去看,又捨不得把爺爺一個人留在家裏,因而答應爺爺的事又變卦……她善良,不貪財,即使人家告訴她銅板是送給她的,她追出去好遠,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

隨着年齡的增長,她的性格有了微妙的變化:少了一點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歡笑,多了一份羞澀。由少時爭着坐渡新娘子的花轎,學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縛在頭上,裝扮新娘子站在小山頭聽那迷人的鼓聲,想那迷人的夜晚,到後來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們同有的心事。面對着那突如其來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緒,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應該快樂,還是應該憂愁。這是少女成長中所特有的清純的美。後來,翠翠路遇了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從此她覺得自己感情上有了一種新的需要,但又不好意思説出來。當別人“無意中提到什麼時”,她會臉紅,在內心深處卻又在盼望着聽到與之有關的內容,等到這種盼望日久天長在心中紮下根之後,她那少女的純情和羞澀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兩年後端午節前夕,她又見到了儺送,情不自禁地對爺爺説:“那個人很好。”以至在看划船時無意間聽到別人議論儺送婚事時,一向沉穩的翠翠心中也便亂作一團,甚至儺送和她説話也忘了應答。中國傳統女子所特有的嬌羞美在翠翠身上可謂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後來,儺送在月下為翠翠唱歌,酣夢中的翠翠竟被儺送的情歌所吸引,靈魂也浮了起來。可惜的是她卻不知道這月下唱歌的年輕後生就是自己愛着的儺送。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得不到翠翠的一點暗示,遠走他鄉。老船伕也溘然長逝。翠翠忍受着親人離去之痛、愛人負氣出走之苦,仍決定留在渡船上翹首期盼心上人的歸來。

??文中的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沒有離經叛道的駭世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裙帶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樸素純情,有的只是對愛情的那分執著“遵從古禮”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藴着東方的傳統的美德。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們二人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高潔。一切顯得那麼自然,而在這自然之中顯示了“人性”在這塊尚不開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

??作品中的老船伕是美麗的。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大,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卻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凡事求個心安理得”。終生為別人服務,卻不圖別人的一絲報答。在船上還準備為過路人方便用的東西。對於自己的女兒和外孫女,他更是痛愛有加,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給了她們。十七年前,當他的獨生女揹着自己與駐防的一名綠營兵戀愛,有了小孩子後,他“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只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地過下去”。後來,士兵死,女兒為之殉情,他又毫不猶豫地負起了撫養外孫女的責任。隨着歲月的流逝,轉眼間,外孫女已出落成了一個如她母親一樣美麗的少女。從此,在老船伕的心裏又多了一層心事:為翠翠找一個如意郎君。為此他不辭辛苦,竭盡全力周旋於翠翠、天保、儺送、船總順順和楊馬兵之間。雖然無意中為孫女的婚事設置了一些障礙,導致了一系列的誤會,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悲劇不能説沒有他的原因,但卻更真實的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老人對孩子的無盡的愛。當他感到孫女的婚事無望的時候,他帶着萬般的無奈和無限的愧疚悄悄地離開了人世。這樣的老人難道不可親可敬嗎?在他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1][2]

??此外,《邊城》中的船總順順,他“大方灑脱”“歡喜交朋結友,慷慨又能濟人之急”。對“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退伍兵士、遊學文人墨客”,“凡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淳樸民風。面對着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就連城中楊馬兵也趕來幫忙,並重新擔負起了老船伕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也可謂是一方有難,多方支援,這份濃濃的人情、這份厚厚的美德不正是我們所需要我們所呼喚的嗎?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沈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對美的直著追求。

沈從文先生曾説:“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還説好的作品除了使人獲得“真美感覺之外,還有一種引人‘向善’的力量”。的確,《邊城》中的綠山清水,邊民的淳樸風情,爺孫的相疼相愛……確實讓我為之動情,讓我感到“向善”的力量。我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不也在告訴學生什麼是美,什麼是善的嗎?告訴學生怎樣做才是美、才是善的嗎?記得在學習《邊城》節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文中人與人之間這份真摯的感情,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他們身邊的真情,並且也能為他人獻出自己的一份真情。課上,當讓學生找出文中體現的人性美表現在哪些方面後。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覺得現在人與人之間還有真摯的感情嗎?請説出理由。有的説:現在的人就認識錢,什麼親情友情都不顧,那些搞傳銷的騙的都是親人。有的説:現在有的家長就顧自己,不管孩子,要管就是打……沒想到,説反面例子的還不少。這讓我看到了現在家長身上存在的一些現象和學生的感受。我又説:這種現象是存在,但我們肯定感受過父母、老師、同學對我們的那分真摯的感情,誰又能給大家講一講呢?稍停片刻後,學生的發言中説到了自己發燒時,同宿舍的舍友如何精心的照顧自己,説到了老師如何耐心細緻的為自己講題,説到了第一次住宿回家後,媽媽帶着眼淚開玩笑説:“我的兒子又胖了”……一名同學在説到媽媽不計較原來奶奶對她的態度,在奶奶年齡大且生病時依然長時間精心照顧奶奶時,讓我們感受到的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胸懷。她邊説邊動情的哭了,我們不約而同的為她鼓起了掌。我想:這才是我們所真正希望的。

讀邊城有感15

在一個小小茶峒,有一個老船伕。老船伕所有的,也只有那條小渡船。老船伕的女兒,相信是十分美麗的且善良的,不然怎會引得全茶峒最佳的“好嗓子”來為她歌唱。這本可以成一段佳事,誰知兩人有雙雙殉情,遺下一女。老船伕只有女孩,女孩也只有老船伕,他們是互相唯一的親人,老船伕給女孩取名叫翠翠……

老船伕掌渡船幫人過渡卻從不收錢,能夠堅持這麼多年定是不容易的。正式這片秀麗山水中的人都有着同樣明淨的心,這一點,整本書都在寫。

如若不是有那一個人,誰願去守一座城?

那一年,翠翠有了自己的'愛情。翠翠喜歡上了二佬儺送,這份喜歡的美好在於儺送也喜歡她。然而大佬提親在前,且山上的王團總又以輾坊作嫁粧應二佬去做女婿。在這份穿插了真情與利益的感情中,如果能夠堅持,是最可貴而令人感動的。

也許是因為女兒的不幸,老船伕才更加希望翠翠能得到幸福吧。要説老船伕中意的是大佬還是二佬,答案並不知道,他只説:“這是他們自己的事啊。”那樣一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老船伕的想法不是超強,而是他對翠翠這個孫女的愛極。

最後老船伕的死以及翠翠悲痛的哭喊讓人不免揪心。而船伕死去的原因,也許不僅僅是上了年紀。原來的老船伕每天神清氣爽,自從想到翠翠的婚事就開始有了心結。進城打聽的消息是希望但最終又破滅。一次又一次的探尋翠翠幸福的希望,終究敵不過王團總家派來的人的謊言,大佬的死亦讓他愧疚。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終於再無力支撐了。

爺爺的去世,儺送的離開,真相的到來,無一不折磨着翠翠。她惦記着,惦記着一個人;她守着,守着一座城。她守在孤獨的城了,惦記着不知何時才會歸來的人。

標籤: 有感 邊城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q5nw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