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1

魯鎮的咸亨酒店裏,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

高大身材,青白臉色,皺紋夾傷痕。之乎者也,固執己見,落眾人笑柄。當他穿一件好似十幾年沒洗過的破布長衫出現在店裏櫃枱前,眾人都提了精神,因為人人都可以捻起這個讀書人的一點笑話作為談資,這時連空氣都變得快活起來。

他不過是沒錢吃飯喝酒,不過是説些叫人聽不懂的話,不過是又跑去偷竊被人給打了,在那樣混亂不堪,人人求自保的環境裏,這些算不得稀奇事兒,唯獨他在眾人笑裏來,笑裏走。窮人不笑窮人,人笑他窮而死要面子,十年如一日穿着的長衫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長衫,他不曾脱過,他不想脱,他也脱不掉。何以使他對長衫情有獨鍾?

店中人笑孔乙己臉上的傷疤,這一定又是偷盜被打了,他卻理直氣壯,讀書人偷書不能稱之為“竊”,這句極富諷刺意味的話至今仍被人品味。他是讀書人,讀書人哪個不穿着長衫?但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中,也沒有功名利祿,誰認可他讀書人的身份?

只有他自己。他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條,他硬是要將自己塞進社會的上流。他以為穿長衫就高人一等,所以偷書也不能稱作竊,至於傷,倒像是值得炫耀的捍衞高尚人格的標誌。他既要做為人尊敬的讀書人,又難以將生活過得真正的亮堂,所以穿着長衫來麻痺自己,逃避現實,活在泡沫般的夢境裏。

幸運的是,他並不單純是個穿長衫,同街頭混混混為一談的人,長衫也帶給他為讀書人的原則和善良。來店裏,他從不賒賬,間或沒有現錢,他也會在小黑板上記一筆,不出一月便能還清。他教小孩子們認字,窮困潦倒的他買茴香豆,一顆一顆分給孩子們吃。咸亨酒店裏,多的是比孔乙己有錢的人,可是除了他,誰還給孩子們買茴香豆?當孩子們吃完,眼巴巴地望着他時,他笑眯眯地拿起書讀,一個和藹的老頭躍然紙上。或許是這身長衫,讓他在面對孩子和學問時,釋放出他壓藏已久的責任與擔當,重新喚醒他關懷天下的大情懷,他不是普通人,他是讀書人。

世人都説他迂腐至極,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恰恰以為,長衫又是他爭的一大證明。

沒有得到科舉的認可,所以長衫是他苦讀的唯一見證。平凡而貧窮的孔乙己如何能輕鬆放下科舉失利的悲痛,他不甘。他卑微地向社會討求最後一點自尊,無論如何不肯放下讀書人特有的清高本質。即使沒有經濟來源,也不願靠勞動賺取錢財,他寫字是為了做學問,而不是拿去賣錢。他當然明白自己的境況,長衫給他的幻境又能維持多久?當他飢餓疼痛地趴在酒店門坎上,渴求一杯温酒時,掌櫃的只記得他還欠着錢。孔乙己期盼用一身長衫展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換來他人的尊重,拼命地在黑暗社會裏爭得自己的位置,可是連這點自尊也被蹂躪踐踏。終於他閉上了眼睛,不用再這麼疲憊。

我真真切切地感到孔乙己的可憐。長衫給他帶來的,是令他不至於苟且的微弱自尊,是燃起他內心責任的火苗,也是世人的'唾沫與嘲笑,還是捆綁他直至死亡的枷鎖。

我不禁悵然若失,孔乙己那脱不掉的長衫啊!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2

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講述了一場充滿歡笑的杯具。生活在封建社會,魯鎮的孔乙己,常去咸亨酒店飲酒,他也是酒店裏唯一一個陪同短衣幫站在一齊的長衫顧客。孔乙己雖然曾受過教育,卻好吃懶惰,導致他最終的慘境。孔乙己是一個讓讀者們感到既可悲,又可憐的人物。

孔乙己為了顯示自我是讀書人,便時刻不忘地提起那些“之乎者也”之詞,讓人們感到十分厭倦。可是,他那“又髒又破”的衣衫,又不得不讓讀者們對他產生同情。孔乙己從“竊書”,到最終被人打斷腿,讓我感到了一絲憐惜。然而,一個遊手好閒,落魄不堪的“君子”,竟然會冒着生命危險來“竊書”,此事讓我既驚訝,又敬佩。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好學的精神。然則,當人們取笑他“撈不到秀才時”,我便深深地體會到了孔乙己作為一名書生卻無法得到社會和同胞認可的無奈和悲傷。

即使他變得多麼卑不足道,分文不值,他也要估計自我的臉面,依然堅持着自傲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態度來應對世人,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這也偏偏體現出了人性的弱點,在孔乙己生活的年代裏,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掌控自我命運的。雖然孔乙己有本事,可是因為缺乏勤勉和毅力,才造成他一無所有的杯具。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比孔乙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好多了,我們完全能夠經過自我的努力去獲取財富及追求幸福生活。可是,在現代社會中,卻有許多靠着父母的溺愛,家境優勢而生活的人,這些人大多數都會選擇懶惰,工作時常拈輕怕重,挑肥揀瘦。也就是這種人,最終必將會落到像孔乙己的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會有很多像孔乙己這樣矛盾的人,雖然有學歷,可是找不到謀生手段的人,相反,也有許多沒有學歷,照樣能夠致富的人。比如,麥當勞現任總裁是查理·貝爾,因為家境貧困,15歲便輟學,來到一家麥當勞餐廳做清潔工。他的勤奮好學被老闆看賞,很快就被公司提拔去培訓,實習。磨鍊幾年後的貝爾,僅僅19歲的他,成為麥當勞澳大利亞店的經理。之後,他更加努力不懈地工作,最終成為麥當勞公司的總裁、首席執行官。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僅有努力了才能看到期望,而不是看到期望才去努力。如果孔乙己能夠像貝爾一樣努力,他的前程必定是遠大的。可惜,孔乙己只做到了貝爾的一半,只好學但不勤奮。我領悟到了僅有好學和勤奮兩者並存才能有成功的到來。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同時也反映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人們對事態的淡漠造成了社會的殘酷,最終我們最終不得不向現實低頭。魯迅把孔乙己設定為一個被同胞冷漠,被社會拋棄的標誌性人物,這讓我們明白了,社會對不努力者坎坷際遇的不忍。這也讓我們深深地反省自我,當自我放棄一個機會時,有多少人為了這個機會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當我們偷懶時,有多少人在外面嘔心瀝血地工作。如果,就因為我們的”懶”,而像孔乙己放棄自我的夢想,放棄謀生的機會,那我們永遠都不會看到期望的到來,也將會逐漸地毀掉自我。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3

孔乙己是我很早就讀過的一篇文章,當時我還沒能琢磨透其中的意義,單純的覺得孔乙己很慘,但是當我現在再細細品讀之後,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孔乙己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正是當時的社會塑造出了“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講述的是,在一家小酒館裏,孔乙己是唯一一名站着喝酒而穿長袖的人,他有一定的知識,品德良好,卻好吃懶做,經常被人嘲笑。最終他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死去了。

這篇文章全文都給人強烈的思考,孔乙己他是一名學者,雖然他沒有考上秀才,但是他也有着學者的尊嚴,所以他堅持穿着他破破爛爛的長袖衣喝酒,不與短衣的人為伍,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失敗的學者,所以他也沒有臉面去坐着喝酒,於是他便成為了他人所嘲笑的,形單影隻的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這能説明很多事。一是當時人們的冷漠,對於他只有嘲笑而沒有關心,二是孔乙己這種性格就是被當時的社會所塑造出來的。反觀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心依舊冷漠,估計放到現在,孔乙己依舊會被人所嘲笑的。魯迅先生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在現在依舊不過時。我們應該對悲慘的人抱着關心的態度,而不是嘲笑他們。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説,“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段話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因為這一段中,孔乙己被所有人嘲笑,而他自己那無力的辯解也無力迴天。孔乙己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被逼上絕路的,正如下文所説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他並不是一個被大家所需要的人,他只是大家生活中的點綴。在當時,一個人的意義比現在要低得多,一個人死或生,對於別人或許沒有什麼影響。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容不得一般人生存,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這個人,難道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的悲慘麼?當然不是,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孔乙己”遭受着同樣的命運,魯迅先生沒有能力拯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筆,向當時與現在的人們展示他們的生活,來改變當時的社會,讓現在的人不要忘記歷史。

讓我們為“孔乙己”默哀,向魯迅先生致敬。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4

《孔乙己》是近代文學巨匠魯迅所著的短篇小説,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的第二篇白話小説。小説中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度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

讀了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明白多少人為了四書五經竭盡一生才能,多少人為了功名利祿盡折腰,又有多少人因科舉制度被抹殺。孔乙己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又有着特殊的經歷,他一生都在追求科舉,卻又受着科舉制度的迫害。他窮困潦倒,被人當作笑料,在封建壓迫和“吃人”的社會下,或許“死”是他最好的解脱。

文章多次對孔乙己着重描寫,如“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描繪出一個窮困不得志、懶惰又愛面子的孔乙己形象,讓我們看到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也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孔乙己滿口“之乎者也”,將自命清高、迂腐不堪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下文中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的情節又讓我們看到了他心地善良的一面,這也説明了孔乙己的心靈被封建文化所扭化,變得不堪的事實。

這篇不到3000字的文章,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孔乙己這樣一個悲劇形象,他的一生悲劇和全部心態也讓我們看到這個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沒有人同情他,也沒有人幫助他,只有鬨笑取樂包圍他,活着無人關心,死了無人過問,猶如一個匆匆過客,死了不帶走一絲留戀。

由此也想起了一些生活感悟,尊敬老人、奉獻愛心,應是每個人的高尚品德;樂於助人、互助友愛,應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應是每個人亮麗的風景線。生活在如今社會的我們,跟他們相比,我們是多幸運,生活的多幸福。不管怎樣,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我們要謹記這些教訓,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我們在期待!我們呼喚一個更為合理的空間!

中學《孔乙己》有感五篇5

孔乙己這個人物,是魯迅先生於“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的又一篇短篇小説,也是《吶喊》的第二篇。以前曾經看過,可因為閲歷等原因,對於這篇小説的寓意不甚瞭解。最近,又重新翻了一遍,讀懂了一些生澀晦暗的東西。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從這句話中的“又”字,看出孔乙己是經常偷東西而受到別人打的,這句話的議論,不免有些看不起和嘲笑。而後面,一個“排”字也是十分能説明他對別人言行的厭煩和不安,他是在通過自己的鎮定和從容來掩蓋住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排出九文錢,或許是在做給別人看,給在座的所有人看,證明自己一文都不少,也帶有一些在裝闊氣!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本文的結束語,讀到這兒我有了些疑惑,為什麼作者要連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本應該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啊!到底要説什麼呢?我靜靜的端詳着,不禁想到了作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這兩詞和本句中的一樣,好像有些矛盾!但細來想想,卻有很多相似,其實作者就是想要表達肯定的意思,也許還有對孔乙己的死和園中只有草的濃濃惋惜之情。細細品來,這兩句又並沒什麼不對,反而會別有一番味道:“大約”是小夥計的猜測,在那裏並沒有什麼人會去關心孔乙己,自然他的事情不會有人知道了,只有是猜罷了。而“的確”,或許是夥計認為前些時候他遭受到他人的毒打,腿被打折,死是必然的結局了吧!

讀過這篇文章,真是感歎,也很是喜歡!感歎的是孔乙己,他的那顆好書的心總也掩蓋不了,願意為了讀書而去偷。他的那種手段是不可取的,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厭惡。但是那顆心是最真誠的,最美好的,這不也讓人感歎!同時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喜歡魯迅先生的筆調,他用了很多的細節描寫,這更是出神入化的描繪了人物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最為細微的臉色進行了3次細緻的描寫,其中第二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這樣的竭力爭辯讓我感覺他還是一個要面子的人,也流露了他內心的羞愧。我也喜歡孔乙己這個人物:他喜歡喝酒,有時沒錢但會很快的還上,不怎麼賒賬,這樣的誠信不也很難得?讓我很是欣喜!

孔乙己的一生:美好因為有酒和知識,無悔因為有書,有心;悲慘因為迫不得已而被打;無可奈何因為無路可走……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僅僅不只是這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qk3r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