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三國演義》讀後感【實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實用14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實用14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三國可以説是精彩紛呈,其中每個人物的神態特點都寫得淋漓盡致,我最喜歡其中的蜀中五虎將——關、張、趙、馬、黃:關雲長是一個:紅臉、丹鳳眼、卧蠶眉的大將軍(漢壽亭侯),他的出場是温酒斬華雄,後斬袁紹名將顏良、文丑,令眾諸侯聽得其名都聞風喪膽,後來不幸被曹操俘虜,但後來一得知舊主劉備在袁紹部,立即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來跟隨劉備打遍天下。

張飛,字翼德,黑臉,落腮鬍子,他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前一聲吼,喝退曹軍近百萬,在戰鬥中取上將之首級如探囊取物,他雖然是個大老粗,但也有細的時候,在瓦隘口用巧計捉住蜀中名將嚴顏,並用誠心降服了他。

説到趙雲,最出名的是長阪坡單騎救主,在曹操百萬軍中衝來殺去,如入無人之境,救出了劉備之子劉禪與劉備之妻甘夫人,砍死敵將五十多名,砍倒大旗兩面,並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真是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

説到馬超,他可謂是忠、孝、勇兼備,他一聽説自己的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十分惱怒,立即率領西涼軍殺得曹操割須棄袍,後忠於張魯,雖受其懷疑,但仍與張飛大戰,最終萬般無奈,投降了劉備。

説到黃忠,曾經與五虎將之首關羽大戰過,他不但刀法揮舞如風,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關羽頭盔上的紅纓,關羽大吃一驚,折馬便回。後來,真心投奔劉備,後又被諸葛老師用激將法,一舉就奪下了定軍山、天蕩山,大敗魏軍,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寫得十分細膩,而寫計謀卻比它還略勝一籌。在官渡大戰中,一開始形勢對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糧缺,而袁紹兵精糧足,雖然打了幾次小敗仗,但實力尚在,便與曹操打起了消耗戰,正當曹操只有幾天糧草時,袁紹降士許攸獻策率三千輕騎直襲袁紹的糧倉——烏巢,曹操用此計果然打敗袁紹,威名遠揚,滅袁紹二子後,終於統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戰中,水軍都督周瑜與諸葛老師都知要火攻,這是江東名士龐統到了曹軍中故意獻上了連環計,諸葛老師預測到傍晚會有東南風,可一舉攻破曹軍,但必須有一個人去詐降,這是老將黃蓋甘願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將曹軍大敗於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在諸葛老師的一次北伐中軍事要地——街亭失守諸葛老師聞訊大吃一驚,這是西北角魏軍已經殺過來了,諸葛老師立即將城中旗幟放倒,大門敞開,自己在樓上彈琴。司馬懿來後大驚,沒過一會兒就退兵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空城計。

《三國演義》在每一場戰鬥中,用盡了各種各樣的謀略,浮現出一個個驍勇的武將,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辯士,在一起鬥志鬥勇,將每個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三國演義》中如果將一個個謀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過是打打殺殺,如果將一個個人物的神情、話語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沒勁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們在三國演義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從這裏還學會了許多寫人的方法,我們平時的寫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話語,而忽略了另一個寫作要素——神情,在三國演義中往往只要用一個人的某一個神情就能決定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讓我們學會了描寫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別是在三國演義中描寫人物上,比如説諸葛老師,作者把諸葛老師描寫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許多史料記載中,諸葛老師並不象《三國演義》中那麼厲害。

《三國演義》讀後感3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斬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斬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

「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4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的歷史舞台。描寫了古人所説。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言。並讓我在從中學習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書中的曹操形象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曹操的大膽和對人才的珍惜,都能夠體現出他的梟雄本質。從他誤殺呂伯奢一家。並説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天下人負我之言。都能體現出他的陰險和果決。並從他號夢中殺人看出。他的孤獨與殘忍。從呂偉死後,祭典時不哭曹家人。獨哭呂偉,聽聞許攸相見赤腳相迎。郭嘉死後十分痛心。看出他非常的重用人才。如此看出曹操的決心。曹操的性格如此複雜可以看出曹操的強勢和實力。

書中有很多的經典戰爭如: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和曹操的赤壁之戰都是經典戰役。

界橋之戰告訴了我不要自大,驕傲和貪得無厭。公孫瓚對於自己的過度自信,對於白馬義從的過度自信。和對於冀州的貪婪。使他走向了失敗。

官渡之戰告訴我要分清真正對自己好的人,不要聽信讒言。不要因小事而誤大事。不要被事情矇蔽雙眼。袁紹在戰前下獄田豐,冷落沮授,關心袁譚而誤戰機都是他失敗的主要原因。

赤壁之戰告訴了我面對困難不要放棄不要頹廢。上帝給你關上門事總會給你留下一扇窗。周瑜面對曹操的八十萬大軍時。沒有放棄抵抗並投降,而是聯合劉備並用連環計,苦肉計等等計謀通過火攻擊敗曹操。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三國演義》書中也有很多其他的'啟發如不要通過表面來判定別人。在三國中就有很多醜而多才的人如:張鬆,龐統,曹操等。張鬆獻圖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本是屬於曹操的川蜀之地因曹操見張鬆的樣貌醜陋不以為意並對張鬆並將他亂棍打出,錯失了獲得川蜀地圖的機會。而將這個機會給了劉備。為劉備後期進攻川蜀和三足鼎立打下一定基礎。

《三國演義》每看一遍對我都有一定的啟發。如田豫對幽州百姓的保護和不管內戰,專注防禦北疆外族鮮卑,對中原保護的堅持守望這中華大地不被外族入侵。這份堅持都使我感動和學習。我要學習田豫的這份堅持和勇氣。他為了幽州百姓放棄了很多的升官機會。

《三國演義》中讓我學會了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不要太過傲氣。呂布和顏良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取陳宮的意見並執行下去。何必被曹操活捉後吊死在城門上。如果顏良不是因為自己的驕傲,沒有把劉備身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説清楚。他就不會被關羽所斬殺。這些都是《三國演義》裏面的例子。

三國中國家有魏蜀吳。魏,稱霸北方也是顯赫一時;蜀,漢世後裔也是稱霸一方;吳,有長江天險稱霸江東。這些都可以看出這些開國君主性格。曹操的強勢和狡詐。劉備的仁愛和誠信。孫權的決心和堅持。從中可以看出每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和性格。

《三國演義》中也教會了我不要心胸狹隘,要放寬心胸。面對任何人都要容忍他人。要做到“將軍額頭能跑馬,宰相肚裏能撐船”。諸葛亮所以計謀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計謀就是“三讓我受益良多氣周瑜”。這個計謀讓周瑜英年早逝讓吳國失去一名頂尖帥才。這也給了我一些啟發,面對敵人不要憤怒要放寬心胸。因為憤怒會讓你的敵人找出你的破綻並且抓住你的破綻在擊敗你。

《三國演義》教會了我很多,看了多次三國演義,每次我有所收穫。讓我受益良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明代作者羅貫中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多個人物形象,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關羽和諸葛亮。

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每每讀起有關關羽的故事,都讓我感慨萬千。關羽攻打樊城時,不慎被毒箭射中,毒侵入骨頭,據説後請來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刮骨療傷定要先去其肉,這種痛已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何況還要刮骨,每每想起都覺得寒顫。可關羽仍飲酒吃肉,還和別人下棋。周圍的人都嚇得捂住眼睛,血流了一盆,關羽依然從容不迫,一聲都沒叫出來,彷彿刮骨療傷的不是他,可見關羽的氣魄雄渾,威猛剛毅。想起我以前打針、輸水時,就好像要了我的命,“雨”嘩啦啦地流,真是太慚愧了,相比關羽刮骨療傷的痛,我的痛根本不值一提。小時候,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怎麼了總是腿痛,嘴邊總掛着:“哎呦,痛死了。”之類的`話,搞得家裏人個個擔心不已。哎,我真是太不堅強了,一點點小痛就呻吟,還搞得家裏人不安生。關羽的從容不迫值得我好好學習。

諸葛亮是劉備的軍師,因為有了諸葛亮出謀劃策,,劉備才能在那個混亂時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計要諸葛亮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諸葛亮。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難自己,但他沒有生氣。那時,只是東吳和蜀打算聯手打敗曹操。如果這時挑破周瑜的詭計,必定要傷了兩軍和氣,所以諸葛亮便答應了這屋裏要求。可十萬支箭,即使從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麼辦呢?這時,諸葛亮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耍個草船借箭,輕鬆拿到十萬支箭,周瑜的計謀沒能實現。諸葛亮的沉着冷靜,顧全大局真是無人能及。一次數學期會考試,我遇到一題不會寫的,急得滿頭大汗,浪費了不少時間在那道題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後面的題做完了,再回過來做這道題,依然是整不出思緒,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不僅這道題錯了,還錯了一道很簡單的題目。如果,我能像諸葛亮一樣遇到問題是沉着冷靜,或許那道題還有些許希望;如果我能像諸葛亮一樣顧全大局,或許那道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題目就不會錯了。

讀《三國演義》,讓人收穫萬千啊。

三國演義讀後感

關羽,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勇武過人,忠肝義膽,在麥城被孫權所擒獲後,死不投降,最終被殺害了。

他,武藝是多麼地高強。温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大敵當前無所畏懼。

他,又是多麼地忠義。當他被曹操所俘獲,勉強才答應留下。曹操送他新戰袍,他卻仍用大哥劉備送他的舊戰袍;曹操又送他綾羅綢緞、金銀器皿,他一概不受;曹操與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的心卻還在大哥那兒;曹操送他日行千里的赤兔馬,他雖然收下了,但想的卻是如果有大哥的消息,就能立刻與大哥見面。當有了大哥的消息,他過五關,斬六將,曹操怎麼也留不住他。在華容道時,他念及舊情,對曹操網開一面,放他走了。

他,又是多麼地勇敢。當他中了箭毒時,請華佗刮骨療傷。他不用綁在柱子上,不用矇住眼睛,而與馬良下棋。華佗用刀割開皮肉,然後,將骨上的箭毒颳去。只見血一滴滴地往下流,而他卻仍與馬良談笑風生地下棋,臉上沒有一點痛苦之色。

可惜,這樣一個武藝高強、義薄雲天、有萬夫不當之勇的關羽,在麥城被害了,我們要永遠記住他的名字,記住這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三國演義》讀後感6

算上現代聖賢,有幾個人沒讀過《三國演義》。這個假期也看了《三國演義》。

三國博大精深,引人入勝。雖然叫義,但其實是忠、孝、仁、禮、義,這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極難做到的。忠義,雖然古代聖人孔子曾經主張人人都要忠君、忠國、忠民,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能做到。有“四信”的人不可能全部擁有,但有些人即使忠誠也是不忠的。有多少人搞腐敗,市場上沒有真正的價格?不過很多看過三國的人都會從中學習到忠誠。他們可以從“孔明造了一個小小的劉皇叔”中學到忠誠,也可以從“孔明冒着生命危險借了一支箭做救世主”中學到忠誠。現在很多學校都提倡孝道。能孝順多少人?有多少人為父母洗腳或者説“我愛你”?也可以從三國得知,徐庶去曹穎是為了他的母親,但他仍然忠於劉的心,保持“沉默”。仁就更明顯了。劉皇叔以仁政治國,以換取人民安居樂業。孔明以仁治國,達到了晚上不關門,不撿遺體的高尚境界!現在幾個同學能容忍同學之間的小摩擦!“禮儀就是禮儀。現在表面上叫“好老師”、“好叔叔”,但有幾個字是真的?這種問候根本不是問候。從這裏可以看出,我們不懂禮儀,連三國裏的仇人都懂禮貌。無論王朗如何侮辱孔明,孔明都不會打斷王朗的講話。這是禮貌!義,為了友情!現在,幾個人就能做到,幾個人就能撿錢,幾個人就能為朋友做任何事,幾個人就能在朋友忙的時候幫上忙,不考慮報酬或者後果!《三國志》中的關是對義的最好詮釋。《華容道易道釋曹操》不能完美的表達仁義嗎?

我也感受到了孔明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美麗品質。勤奮學習就是其中之一。我們現在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取得了小成績就達到了頂峯,其實不然。我們小小的成就,在浩瀚的.文壇上,只能説是滄海一粟。孔明雖然博覽羣書,成了聖人,但在軍務繁忙的時候,也抽空孜孜不倦地學習。這才真正解釋了“不厭其煩”這個詞,我們常常以沒有時間為理由不看書,孔明,這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擠一擠,總有辦法的。”他還有一種我久久不能忘記的高貴品質,那就是“不知疲倦地教人”。雖然我是學習委員,但當很多人問我問題時,我很不耐煩。孔明日夜工作,吃不飽,睡不好。但是,如果有人問他問題,他會全力以赴,從不批評,不耐煩,這也讓我汗流浹背,四處張望。孔的高尚品質讓我感到慚愧和感動的地方有千千萬萬個。這個單子不到一百萬星光!

關大師的品質也要求我好好學習:為了朋友,為了從前在美國的時光,什麼都做。我曾經用犯軍令的危險(砍頭的危險)解釋過曹操,從此以後我要學會幫助同學朋友。用自己的好品質去幫助和感染學生,讓學生也有這種幫助別人的好品質。還有那種誠實坦率果斷的美好品質,讓我從心底告訴自己“你不能拐彎抹角,做個小人!”

這就是三國的深刻。有學問的人會成為人流中的英雄,沒有學問的人可能會被淘汰在墮落的深淵裏。

這讓我想起《柯南迷》十月號的一句話“世界太大了,我們卻太小了,無法度過一生。我們只能窺探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雖然我們看不到宇宙,但我們可以向着最好的方向前進!

《三國演義》讀後感7

《三國演義》乃明代羅貫中的妙筆之著,它主要描寫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一直到晉朝開國之間的傳奇的歷史故事。先有張角、張寶兩兄弟率兵黃巾起義,討伐漢室宗族。然後到董卓謀得相位,袁召領兵討伐董卓。後來劉備招兵買馬,佔有一方;曹操變成丞相,驕傲自大,後在北方稱霸;孫權繼承父親孫堅兄長孫策之基業,稱霸於江東,因此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局。後來司馬氏家族得勢,滅掉了蜀國、魏國,又滅了吳國,最後由司馬炎稱帝,建立了晉朝。這樣結束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給了我很多啟發,比如關羽,他雖然是一界武夫,他的勇猛無人能敵,但是他又是一個重情義的人。他在“桃園三結義”中與劉備、張飛結成異姓兄弟,已經註定一生為蜀國效勞。在他的一生中,只有一次投靠敵軍,而就因為這一次,三弟張飛險些要了他的命。關羽一生重情義主要體現在華容道一戰中,那是因為他為了報答曹公之恩,在這一戰中放過了曹操。這更體現了關羽的義氣,當日曹操贈與關羽的只是呂布的赤兔馬與錦袍,但關羽卻給了曹操一條命。還有一件事,説明關羽的心一直在蜀國劉備那裏,一心想着他,一心念着他。那日,曹操送關羽赤兔馬與錦袍,為何關羽只要馬,不要袍?因為關羽欲借赤兔馬之速,來追趕劉備。這件事告訴我們對好人一定要有誠信。此外關羽特好交朋友,如張遼、徐晃等等,這些人為他的一生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關羽的一生告訴我們,一定要和別人好好相處,這對誰都有好處;告訴我們一定要重情義,要記住別人是如何幫助你的,將來如何回報其人;還告訴我們一定要對人有誠信,不要出爾反爾。

我平時也很講義氣,比如和我一起長大的郭志遠,四年級時轉走了,每逢禮拜或節假日我們都想見面,見面時談談各自學校的'情況,每次分別時,我都會淚流滿面,依依不捨。還有另一位好友——同學劉儉英,每當他受到批評時,我都像心靈受到譴責似的,非常難受。他經常幫助我,我也常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每次,有人罵他,欺負他或説他什麼,我都儘量阻止,因為劉劍英的自尊心很強。這樣,我們的友誼會天長地久。

我們再來談一談諸葛亮,他謀略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劉備出謀劃策,他每次出征都運籌帷幄。在赤壁大戰之後,他為什麼讓關羽去守華容道,因為他知道只有關羽會放過曹操的,而如果殺掉曹操,孫權就會戰領北方,對漢中劉備不利,所以讓關羽去守城。他曾經草船借箭,又借東風來火燒赤壁;空城計高深莫測另人琢磨不透;六出祁山與司馬氏家族拼到底;七擒孟獲讓他心服口服。他初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不愧是“卧龍先生”。他妙計連連,層出不窮,謀略之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的一生告訴大家,一定要多看書,看好書,認真看。他知天文,又曉地理,乃奇人也。他通曉兵法,並非紙上談兵,而是應用到實際上,所以他取得了成功。這也告訴我們讀書多了,一定要應用到生活中,否則讀再多的書也沒用。諸葛亮就這樣,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佩服。

我非常愛看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為我看書多,所以懂得知識比同學多,這一點我佔優勢,因此我取得了好成績。如果你們羨慕我,就多讀書,這樣你的學習成績就會大大提高,甚至會超過我。

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一些奧妙,想知道嗎?那就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8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打開: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當算是三國裏的一個杯具人物了,所以覺得有必要為他説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樣意見,也期望能一齊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裏,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當推出斬首。最終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當説,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提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我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局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終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並且還當着魏延的面説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裏總憋着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著。這本書訴説着在烽火連年的戰爭環境中的一本文學經典。

第一回關羽、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人願意結為三兄弟,一起報效國家。他們三人按年齡排序,劉備為長兄,關羽為次,張飛為三弟。這時他們三個人決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隊伍。

我最喜歡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諸葛亮智取三城?。這一回説:以前蜀國的五虎將中只剩下一個趙雲。他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還是主動請戰。諸葛亮對趙雲很信任,就認命為先鋒。趙雲威風不減當年,上陣後連斬魏國先鋒韓德等五員大將。魏國主將夏侯楙慌了手腳,派重兵設下了埋伏來對付趙雲。

趙雲勇往直前,結果被魏國包圍在山谷中。趙雲以為自己殺不出去了,這時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乾兒子關興帶着兩隊人馬殺來,原來諸葛亮知道趙雲的脾氣,早就安排了接應的人馬。三路人馬匯合後士氣大振,殺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進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無路,只好向諸葛亮投降。最後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馬遵接到夏侯楙請求信,正準備發兵,姜維出來阻止説:這是諸葛亮的詭計。姜維獻上一計由他帶領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後馬遵帶領一隊人馬號稱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遠,諸葛亮一定趁虛襲擊天水,到時候一定會兩面夾擊打敗他。按照他的計策,果然打敗了偷襲的趙雲。諸葛亮聽説有人能夠識破他的計謀,非常吃驚,就想把姜維爭取過來。

有人問諸葛亮:為什麼不捉夏侯楙?諸葛亮呵呵一笑説:夏侯楙不過是隻鴨子,而姜維是隻鳳凰呀!

只要思考,都能聰明!

我從前認為諸葛亮很聰明,我看到這一回時,這才知道,姜維也很聰明啊!以後我也得多動腦筋,多思考啊!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著。這本書訴説着在烽火連年的戰爭環境中的一本文學經典。

第一回關羽、劉備、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他們三個人願意結為三兄弟,一起報效國家。他們三人按年齡排序,劉備為長兄,關羽為次,張飛為三弟。這時他們三個人決定一起加入朝廷的隊伍。

我最喜歡的'一回是第二十九回,?諸葛亮智取三城?。這一回説:以前蜀國的五虎將中只剩下一個趙雲。他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但得知伐魏的消息,還是主動請戰。諸葛亮對趙雲很信任,就認命為先鋒。趙雲威風不減當年,上陣後連斬魏國先鋒韓德等五員大將。魏國主將夏侯楙慌了手腳,派重兵設下了埋伏來對付趙雲。

趙雲勇往直前,結果被魏國包圍在山谷中。趙雲以為自己殺不出去了,這時張飛的兒子張苞。關羽的兒子關興帶着兩隊人馬殺來,原來諸葛亮知道趙雲的脾氣,早就安排了接應的人馬。三路人馬匯合後士氣大振,殺的夏侯楙落荒而逃。

夏侯楙躲進了南安城中,夏侯楙走投無路,只好向諸葛亮投降。最後活捉了夏侯楙。

天水太守馬遵接到夏侯楙請求信,正準備發兵,姜維出來阻止説:這是諸葛亮的詭計。姜維獻上一計由他帶領着三千精兵埋伏在城外,然後馬遵帶領一隊人馬號稱去支援南安。但不要走得太遠,諸葛亮一定趁虛襲擊天水,到時候一定會兩面夾擊打敗他。按照他的計策,果然打敗了偷襲的趙雲。諸葛亮聽説有人能夠識破他的計謀,非常吃驚,就想把姜維爭取過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卷詞,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點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幾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國,一段言不盡,説不明的年代。羅貫中用筆描繪出了令後人稱讚不絕的一幕幕,用筆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鮮明,舉止勇敢的'英雄好漢!

我非常愛看三國,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司馬一族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全書共六十回,精彩萬分,令人慾罷不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説,最忠心勇猛的還要數趙雲趙子龍了。

趙雲,原是諸侯公孫瓚的部下,後公孫瓚戰敗而亡,趙子龍投靠了劉備,成為劉玄德下的一員猛將!在長阪坡,他為救劉備家眷,七進七出,充分體現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於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詩正是他赤膽忠心的寫照。在漢水時,黃忠被曹操大軍所困,趙雲隻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軍重圍,左突右刺,猶如無人之境!救出黃忠後,曹操親自追擊,趙雲被百萬大軍包圍,但曹軍看到旗號上的“常山趙子龍”,竟無人敢上前!最終,他與伏兵大敗曹操,被劉備封為“虎威將軍”。後人詩曰:“昔日長阪坡,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讀完《三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去細細體會一番。會發現,那些英雄好漢,無一例外的都是忠肝義膽,先人後己,勇猛無比,誓死追隨主公,這,就是他們的英雄本色。在中國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遠致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近致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直至現在,解放軍戰士、警察,醫生、教師,他們也有英雄之色。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許多多的平凡人們也擁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們一家人出門遊玩。到了晚上,我們出了酒店去逛街。沒想到在路上,我們聽見一位婦女大喊:“搶錢啦!搶錢啦!抓賊啊!”我順勢向前望去,有個人在拼命奔跑,然後,有五六個人聽了婦女的話,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幾個人揮舞了一下,沒想到那幾人根本沒反應,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順勢奪過刀,制服了小偷。過了一會,也不知是誰報的警,警察把錢還給了婦女,帶走了小偷。我從沒見過這場面,驚呆了。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好心人,而且當小賊亮出刀的時候,他們居然絲毫不怕,反倒撲了上去,難道他們不怕受傷,不怕獻出生命嗎!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種類似事件發生時,總有這樣的好心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別人!有人受傷過,甚至有人真的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是好樣的!他們都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本色啊!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曲詞是對三國,是對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些英雄們,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這,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劉備請諸葛亮——思賢心切

劉備在屢戰屢敗後,猛司馬徽、徐庶的指點,終於打聽到卧龍先生——諸葛亮的下落,日思夜想,一心想早日拜訪孔明。作為一名將軍,劉備放下身段,備禮,帶着張飛、關羽三次前往隆中,誰知第一次便竹籃打水——一場空;第二次更是冒着大雪前去拜訪,天寒地凍惹得兄弟張飛連聲抱怨,卻遭到劉備的冷眼相對,“怕冷,就回去麼?”,然而也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兩次碰壁之後,劉備不但不惱怒,反而愈發惦記諸葛亮,過完新年立即挑了個好日子又一次探訪。這次諸葛亮雖然在家,可是碰巧正在睡午覺,劉備不忍吵醒他而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看在劉備誠意十足,諸葛亮終於答應出山。劉備得到孔明就如魚得水,蜀國江山逐漸擴大。可見,一位賢才對國家來説多麼重要,而一位唯才是舉,不計較面子為大局着想的領導更是不可或缺的國家強盛的一大因素。

孔明哭周瑜——假動情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初出茅廬便做了軍事,可見非一般才能,他曾氣的周瑜三次昏死,最後鬱鬱而終。無奈周瑜臨死前仰天長歎:“老天既生我周瑜,為何又生諸葛亮呢?”諸葛亮一氣周瑜時,用一計“蚌鶴相爭,漁翁之利”,使周瑜費勁心機,設計計謀,連日帶傷征戰,好不容易打敗曹人,所費的心血毀於一旦,更何況諸葛亮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奪下三座城池,這對周瑜來説是何等侮辱,當場便氣得仰面昏死過去,諸葛亮二氣周瑜時,層層識破周瑜的計策,周瑜知道後只落得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再次口吐鮮血,昏倒在逃跑的水船上,之後周瑜便一心想要除掉孔明,便又生“借路滅虢”之計,可不想諸葛亮早識破,周瑜被蜀國路人馬圍功,便一頭栽在了地上,諸葛亮最後一封勸告兼挖苦的信,將周瑜活活氣死了,最後諸葛亮又一苦肉計,淚灑周瑜墳前,使周瑜的手下不為主人叫屈,卻替他抱不平。看來即使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除了驍勇善戰以外,善於用計、頭腦,也極為重要,更何況如今崇尚科技的文明社會呢!

張飛用計——粗中有細

記得初章作者如此描繪張飛“一個黑臉大漢,豹頭環眼,滿臉又黑又硬的的絡腮鬍子”一看便是個粗獷的.豪傑,但當他降嚴顏時卻粗中有細,在不大一仗,不丟一兵的情況下,比趙雲和諸葛亮先到達目的地。俗話説“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平時多注意些細節必能比別人更勝一籌。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鋭不可當,必然得意洋洋,卻不料一時大意,曹吳聯手被奪取荊州。關羽最終在麥城被孫權活捉,連累關平一起被殺。於是就有了關羽走麥城——最後一着的千古恥笑。如果當初關羽打了勝仗時沒有對荊州疏於防範,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如果當初關羽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聽從諸葛亮“被拒曹操,東和孫權”,也不會留下這麼大的笑話。自古便有做人要謙虛的教訓,又何必將自己還不容易建立的英明因一時勝利而前功盡棄呢?

江水滾滾,黃沙漫漫,戰爭時期,論誰英雄?信息時代,數字繚繞,科技新朝,話誰領袖?唯若太宗,嘗寶三鏡,用防己過,則可自稱也。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因此,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説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盧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説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脱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説,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説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閲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羣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羣雄聯軍伐董卓,雖然之後聯軍失敗了,可是董卓最終也被呂布所殺

羣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羣龍無首,為了擴大自我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之後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説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我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可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之後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此刻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期望在左右的人不要研究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之後,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很多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構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並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以往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説:"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能夠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從小就關注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最近興致來潮,又一次捧起了這本另類的史記。雖然作者的文字帶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歷史見證過它的真實,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實,但不可以否認它曾經的存在。

小時候就看着書中200多個人物上演着羣英會,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絞盡腦汁想着如何凌駕於他人之上,戰火紛飛的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不明白為何三國不能和睦相處,不明白英雄為何熱衷於成為亂世的梟雄。蜀魏吳,個個都自稱君子,孰不知自己的“豐功偉績”是由什麼壘成的.,自己正踩在無數將領小兵的鮮血與汗水中站起來的,君子嚮往高尚,講究仁義。當我第一次用國小生的眼光欣賞《三國》的時候,我無法理解他們之間的爭鬥,無法理解他們的嚮往,他們的內心世界,更無法理解他們口中常常提到的仁義。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發誓至死永遠是兄弟,然而一覽全書,每次遇到危險,跑得最快的總是小劉,為了保命甚至連老婆都不要了。害的關羽那死腦經為了個“義”字去替曹操打工,過五關斬六將,這難道是悟出了“義”的真諦?

呂布本是一代豪傑,一表人才,然而卻為了個貂禪,兒女情長,親手弒父,兩個乾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劍下。弄得孝義兩失,一輩子的英名毀於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評價一點兒沒錯。呂伯奢好心設宴款待他曹阿瞞,卻不料引來一場滅門的殺身之禍,最起碼的禮尚往來都不見了蹤影,華佗給他治病,卻賠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給我的感覺就是個惟利是圖的傢伙,“功勞由他領,黑鍋你來背”。陳式的例子再貼切不過。

然而當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國》的時候,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

趙雲的忠肝義膽天地可見,衝鋒陷陣,他會衝在最前面,撤退回營,他甘願斷後護送,生命在他的戰場上只屬於國家,屬於他效忠的朝廷,無論功勞多大,他都不會居功自傲,獨領風騷。這,才是真正的“義”。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的智慧都傾注在軍師的天職上,獻給了劉備創業的進程,沒有怨言。空城計,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耳熟能詳的歷史無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與精力。出師一表爭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用一生的光陰詮釋了“義”的真諦。

張飛雖然是個欠考慮,容易腦熱的單細胞動物,看他就曉得什麼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然而兄弟有難他必定出手相助,因為火爆的脾氣,他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這也是為了兄弟,為了義,他用生命換來的“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關羽很講義氣,對事不對人,為了劉備,他寧願幫曹操掃除前進道路上的阻礙,因心念舊恩,在立下軍令狀的情況下毅然在華容道調轉馬頭,放走了曹操,不是別的,只是為了義。這,才是真正的“義”。

《三國演義》上演的不只是場戰爭遊戲,它並非“演”的天下,而是“義”的舞台。如果不是“義”的存在,哪會有三國鼎立的時代?!

義――三畫一字,簡簡單單,又寓意深刻,三國演義,義貫三國,逝去了義,三國也就演不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wpwk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