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讀後感【精】

國學讀後感【精】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國學讀後感【精】

國學讀後感1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合上書,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講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樂,掠奪美女,根本無心管理朝政。大臣將漂亮姑娘褒姒獻給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悶悶不樂,從沒露出一絲笑容。幽王無論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這時,有個叫虢石父的馬屁鬼,出了個餿主意:讓幽王把娘娘帶上驪山玩幾天,到晚上把烽火點起來,讓諸侯都來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諸侯們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趕來。可大家趕到鎬京,才知道這只是一場遊戲。褒姒見大家亂哄哄地白忙了一場,果然覺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鎬京。幽王趕緊派人點燃烽火向四方諸侯求救,但這次大家以為這也只不過是一場遊戲,都不相信。於是,犬戎大隊人馬搶走美女和許多金銀珠寶,才退兵回去。結果損失慘重,幽王也被殺死了。

看了這個故事,我不禁為幽王深深歎了一口氣。我突然想起了《狼來了》這個故事,那個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樣先是撒謊説危險來了,惹得邊上的人們都帶着道具前來相救,最後才發現白來一場。到危險真正來臨時,人們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還賠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樣,如果你撒謊了,那麼你就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質——誠信。如果你想講誠信丟失,只需隨便撒個謊,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當你後悔時,試圖挽回這一切時,就成了十分困難的事。丟失之時,轉眼間就能做到。挽回之時,卻要花個十年八年時間來獲得它。如果丟失了誠信,在生活做許多事都不能如願以償。你到鄰家小店去買東西,別人不會賒賬給你。你到別人家做客,別人會時時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時,別人指指點點議論你。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立身之本。讓誠信之花處處開放,世界變得更美好!

國學讀後感2

這段時間,我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喜歡看《三字經》,還大聲地背出來。媽媽覺得很奇怪,問我怎麼突然喜歡看這本書呢?她説自己也只會背前面的部分,還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實媽媽不知道,是因為在學校裏,我經常聽到好多同學都會背《三字經》,而我卻只會開頭那幾句,心裏不服輸。所以這個寒假我想好好學習一下,爭取趕上同學們。

我原本以為單純地背《三字經》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沒想到才看了前幾頁,我愛不釋手了。因為這裏面講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並且都是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從字面上理解含義,有的句子意思很深奧了,好在每一頁都有拼音和註釋,可以讓我輕鬆快樂地學習。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説黃香九歲時知道在冬天先幫父母把被子暖熱了再讓他們睡覺。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向黃香學習,體諒父母的辛苦,有時間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家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他媽媽剪斷織好的布來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退縮,要勇敢面對不放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告訴我們,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認真學習,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如果不用在正當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長大後也會一事無成的。

媽媽説《三字經》這本書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從中學習了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識,讀後的確感到受益匪淺。我終於明白了古人為什麼説讀了《三字經》,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打算繼續讀下去,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好好學習,理解記憶。我要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刻牢記在心,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做一個好孩子!

國學讀後感3

利益不可兩得,忠誠不可兼有。不拋棄小利,大利就不可獲得,不拋棄小忠,大忠就不能實現。所以説小利是大利的禍殃;小忠是大忠的禍殃。聖人拋棄小的選取大的。正如故事中説的,陽谷忠於他的主人,一心一意地為他服務,知道他的噓好,所以適時送上酒。但是恰恰是這種忠心害了自反,使他忘記了對國家的責任,對自己職務的責任,對手下將士生命的責任,這是陷人於大不忠。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從陽谷方面説是因為他沒有見識,眼裏除了主人沒有別的,當然也就分不清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了。有忠心沒有見識愛就變成了害。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常見了,許多人走上邪路,最後吃大虧,往往都是陽谷似的忠心促成的,那麼,這樣的忠心還能被稱為忠嗎?從主觀上看,從局部來看,這是忠;但是從客觀效果上看,從整體上看,就不是忠了。

舉例説明:我們身邊有很多的奶奶和爺爺,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看似很忠心的樣子,孩子愛吃什麼買什麼,要穿名牌買名牌,看似是對孩子很好,其實是害了孩子,表面看起來是忠,其實也是不忠,愛的`方式不對,愛就成了害。

孩子從小過習慣了舒適的生活,要什麼有什麼,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能吃得了苦嗎?能經受得了打擊嗎?俗話説從奢入簡難,從簡入奢易。只有過了苦日子的人,過上好日子才能體會到享受,如果之前一直享受慣了的人,吃一點兒的苦,對他來説都是折磨,一個沒有幸福感的人,生活就像是度日如年。

還有些做兒女對的逢年過節給家裏的老人買煙買酒的,家裏老人喜歡的東西能滿足他,就是對上人最大的忠,最大的孝。殊不知,這些煙酒對人身體產生了極大的危害,他不但沒有去組織,不去勸解他,仍然一個勁兒買。正如我的女兒,我要是天天説她好,她就很喜歡我,如果要求她看書,做家務等,講一些養生的知識她就不想和我説話,你説我這是對她好還是不好,孩子當然喜歡你對她什麼都沒有要求,天天誇她樣樣好,她就説你好,喜歡你。

以上是我對忠的感受,感謝老師的引領下!原來生活還可以這麼過。

國學讀後感4

人生中有許多高低起伏的難事等着我們去闖過,然而在我逐漸長大的過程裏,有一位這樣的良師益友伴着我——《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親與子,一起學。家庭睦,天下和。”弟子規,乃是聖人的準則,百行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前幾日的老人節,我拜訪了家裏人的各個老人,都帶去片片孝心,還有那窩心的問候。特別是奶奶,奶奶在鄉下里等着我們回去,等到頭髮都白了,這次回去,奶奶臉上寫滿了幸福的.笑容,不再是那落寞的哀愁,喜極中泣。孝行天下,《弟子規》給予了我一生的啟迪。

在國慶假期的一天,街上洋溢的滿是歡慶的氣氛。我們一家滿懷興奮,準備自駕遊。來到三家人約定的地點,卻有一家人因急事而不來了,他們可是這次的導遊,安排了一切行程。剩下的我們兩家人很生氣,明明説好了一起遊玩這美好風光,享受國慶的喜慶氣氛。可這時,大家心裏只剩下一團火,埋怨着不來的人,焦急的尋找路線。我不生氣,不知為什麼呢。

也許,腦海裏記得這一句話“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次謹信,告誡自己不要像那家人一樣,不守誠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應全力以赴,即使發生了什麼事,最後留下交代,讓人弄個明白,再做另外安排。這樣才不會讓自己丟“信”。泛愛眾,而親仁,則是為了讓自己寬恕一點。人無過錯,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將心比心,寬容他人,泛愛眾生,會讓自己心寬體闊些。或許,那家人因急事而真的來不了了。我們不應責怪他們,我們應該可惜這路上少了這一家人做伴,少了一份齊樂。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做不到的,務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泛愛眾生,寬仁——《弟子規》賜予我人生的豐富經驗與為人之道。

《弟子規》是一本富有‘大同’社會的閲歷,如果全世界都閲讀了弟子規,那麼世界將會是多麼美好!

《弟子規》,我的良師益友。你指導了我成長,讓我的心靈不再因挫折而受傷,不再因煩惱而痛苦。《弟子規》,我的人生因你而創下美麗的閲歷,我的人生更有韻味了!

國學讀後感5

今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書名叫《365夜國學啟蒙故事》。看到書的封面覺得很好看,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所以我拿起書就認真地看了起來。

裏面有個小故事,叫《王羲之教子》,我看了之後感觸頗多。故事的內容是這樣子的:晉代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祕訣,王羲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裏的十八口水缸説:“祕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面前顯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父親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説:“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鈎,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説:“有點像銀鈎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面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嫌獨生子寫的“大”字架勢上緊下鬆。母親看了王獻之寫的字,歎了口氣説:“我兒練字三千日,只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從此,他更加下功夫練習寫字了。王羲之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裏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背後,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於是他讚揚了兒子説:“此兒後當復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這十八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一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勸子於學,採用的是“不動聲色”的方法。王羲之對兒子沒有一句説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開始確立了嚴格的治學態度。

讀完這則故事,我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像王獻之這樣,學習他的毅力,學習他的堅持。

國學讀後感6

國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我如飢似渴地讀完《國學啟蒙》之後,深知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只不過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滄海一粟。同時,也深知勤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奮就是珍惜時間,努力做好事情,包括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究、勤實踐。勤奮不光表現在身體上,表現在行為方式上,還表現在精神上。勤奮靠的是堅強的毅力和意志,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還能讓我們獲取更多知識、勞動成果。無論你是天才還是普通人都要勤奮學習、勤奮工作,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古代有許多名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有為防止打瞌睡影響學習而用繩子將自己頭髮綁在房樑上孫敬,也有用錐子將自己大腿刺痛而刻苦讀書的蘇秦,又有貧窮買不起蠟燭而冒着嚴寒“映雪讀書”的孫康,還有因家境貧寒點不起油燈而“鑿壁偷光”學習的匡衡。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博覽羣書,最終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

當然,也有讓我們引以為戒的反面例子,比如被譽為神童的方仲永,據説他五歲時就有作詩的天賦,作出的詩轟動一時。但他自恃聰明,不思進取,導致詩越寫越差,直到才華消失殆盡,從此由一個天資聰穎的少年變成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印證了韓愈的那句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

細讀了這些故事,我深知世上其實並沒有永遠的天才或神童,那隻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不要讓所謂的小聰明誤了自己的'終身。要知道,創造財富靠的不是先天的聰明,而是後天的勤奮和堅持。只有刻苦學習、研究學問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就算沒有天賦或者家境貧窮,只要你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一個有學問的富豪。

《國學啟蒙》讓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我也會不斷地從中汲取養分,因為,天道酬勤!

國學讀後感7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質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決定的,而他選擇的人生方向則是由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決定的,人善與惡決定於他由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

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斷成長的,當他開始有記憶時,他便不斷的在學習,曹植與其兄長曹丕的品質截然不同,同是在一個環境下長大的,而兄弟倆卻截然不同,為什麼。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奪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卻視權力於無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長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詩。這難道不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嘛?被鄉人視為災難,被別人懼怕,鄉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卻全然不知自己在鄉里人心中的地位,並很有禮貌的問鄉里老人別人這麼懼怕自己為什麼都躲着自己,當他得知自己在鄉里人眼裏的地位時,他並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為鄉里人除掉害物。這説明他的本質並不壞而是在後天成長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別人眼裏是一個災難。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瀋陽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小偷在偷東西,正在小偷將要盜竊時,一個小孩看見了,並喊了不許偷東西,當即,小偷給了那個小孩一個耳光,可是,現場並沒有一個人為這個孩子討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觀看。當你得知這個故事你是否想過,如果你在場,你是否會伸出手去幫助那個孩子,一個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卻如此麻木,這説明什麼。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種懼怕之心在他們的心中作祟,使得他們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反被誣陷,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後得到的不是幫助別人的喜悦而是被冤枉的痛苦與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這樣的例子,所以使得人們的善心在不斷的消退甚至消失。

請讓自己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會狀況,我們是不是該站起來來挽救社會的善心,來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請站起來吧!

國學讀後感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國學又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學習國學,讓我們領悟其中的精髓,並學以致用。

記得《論語》中有一句話是“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在幾天前的一個傍晚,我寫完作業在院子裏玩。這時,郵遞員送來了我們家訂的報紙,我拿起報紙跑回家,開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則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體資料這樣的:一對母子在逛商場出來的.時候,母親很不經意的把一個礦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親説:“媽媽你把那個瓶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裏吧!”媽媽聽了,不以為然地説扔小瓶子沒事的。”而那個孩子卻不這麼認為,他跑過去,撿起瓶子扔進了一個離那裏很遠的垃圾箱裏。讀完這篇文章,我合上報紙,思緒萬千:“一個那麼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強的環境保護意識,而一個大人卻沒有。”“五城連創,人人有責”你看,我們的城市美容師――環衞工人,一天天起早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為了堅持城市清潔。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她們的勞動,另一方面,城市的衞生也要我們所有人都來堅持。我們都應當有文中孩子那樣的思想品德,要從自我做起,從細節做起,貴在堅持。

《三字經》裏有一句話“香九齡能温席”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黃香九歲裏的冬天,每一天晚上都用自我弱小的身體替父親把那冰涼的被褥温暖過來之後,自我才去睡覺。而我們這些新世紀的“小皇帝”們,在家裏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總是想讓別人替自我做,而自我不想動手,更不用説去幫忙別人了。學習了黃香温席以後,我們要改變自我的做法,做些自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多關心體貼別人,多給別人一點愛,因為愛是信任,愛是承擔,愛是分享,愛是榮耀。

學習國學,我們學會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感恩,我愛國學,更愛中華文化。

國學讀後感9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可是看看社會的一些現象,想想現在人們的一些作為:父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當他成家立業之後,卻將父母斷然拋棄,讓他們孤苦憐仃的艱苦度日;父母費盡心血地將他們培養成才,可是,當他們功成名就之後,卻認為父母地位卑微恥於與其為伍,而毫不留情的不認雙親;為了照顧自己的家室妻兒對老父老母不聞不問……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是我們經常能夠看到,聽到,或者我們本身就在做的真實情形,真的令人寒心。

也許,每一位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你們忘了,忘了真主的定然,忘了索命天仙的召喚,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父母走了,帶走對我們的掛念和他們的口喚,留給我們的是永久長遠的.懊悔,和難以了結的孝願。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歲月間隙的承接,“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追悔,“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你的主曾下令説:你們應當只崇拜他,應當孝敬父母。如果他們中的一人或者兩人在你的堂上達到老邁。那末,你不要對他倆説:“呸”不要喝斥他倆,你應當對他倆説有禮貌的話,你應當畢恭畢敬地服待他倆,你應當説:“我的主啊,求你憐憫他倆,就象我年幼時他倆養育我那樣,”你們的主是最知道你們的心情的,如果你們是善良的,那末,他對於常常悔過者是至赦的。

聽,這是真主安的聲音。趕快為你們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禮拜後的一個好都爾,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道家常小菜;也許是聽他擺以前的事,做個耐心的聽眾;也許是任他們嘮叨,撒氣;也許是一件新衣;也許是一雙鞋墊……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價。

報答父母的恩情即便揹着父母徒步朝覲往返七次,亦不能盡,所以,穆聖説:“天堂在母親的腳下。”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我們父母健在的光陰!

國學讀後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他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弟子規》主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其中包含了親情,友情,孝?,學習,等內容。

就拿孝?來説吧,它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個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弟子規》,《入則孝》中的一句話,讓我們印像深刻,“親愛我,孝向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及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了、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是難能可貴。一般人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區別呢?

作為我們青少年,能做到這點是非常值得讚賞和學習的。不過大多數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摔了,都從來沒有為父母付出過,從來都只有索取。連古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何況我們呢?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為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勤和勞動。區區這點小事我們都做不到嗎?父母和子女有了代溝。子女不願意跟父母多多溝通。父母批評了我們,我們就怒氣沖天,頂撞父母,把父母當仇人一樣。家庭沒有了融洽的氣氛。其實父母這樣做都是為了我們好,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我們無法理解,但是我們應該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這樣父母和我們之間沒有了任何代溝,就像朋友一樣,可以互相説心裏話。小家庭和睦温暖,那社會這個大家庭就更加安定了。希望古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也能做到。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道當成一項偉大的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庭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勒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成金石堡壘。

讀了《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我要時時暢讀,把它當成自我反省的鏡子和行為的指針,不斷完善自我!

國學讀後感11

“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伴着郎郎的讀書聲,學校開始了每天必修的課程——國學。所謂國學,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別小看了這些古文,它所表達的道理卻對現代人很有幫助。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斷金”這句話。它告訴那些不團結的人:團結就是力量。如果兩人意氣投合,就有切金斷玉的力量。再如“差若毫釐,謬以千里。”這句話,它告訴我們要注意細節,不能粗心,差了一點點,損失就很大。就像查裏國王一樣,因為少釘個馬掌,就失了一個國家,最後飲恨自殺!

《論語》,《三字經》,《莊子》,《孟子》,《墨子》……彙集了哲理的精華,濃縮了智慧的結晶,這是中國多麼燦爛的文化呀!

從前,我一直有一個壞毛病——考試成績好就驕傲自大。但書上講“是君子,就要謙虛,不要高傲自大。”我可不想做偽君子,經過學習《論語》,我就時常約束自己不要驕傲自滿。有一次考試我英語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傲自大的毛病又展現出來,在課堂上總認為自己英語已經學的很好,不再努力學習和認真聽講,而別的同學還在不斷進步。使我在第二次考試中得了第三名,與第一僅相差2分。那次考試,是對我高傲自大毛病的沉重打擊。因此,我學得謙虛起來,成績也在穩步提升,經常保持第一名;還有,我原喜歡斤斤計較,有時跟同學合不來;自從學了“做事斤斤計較,會失去所有的朋友時。”我學會努力控制自己。也是,本性難移嘛!有時會控制不住。但我不會氣餒,我會更加努力做到!

中國現在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一個民族不從自己的歷史中吸取“營養”,怎麼發展進步。就像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現代國家還要回過頭來學習沙士比亞,海倫……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歷史,他們要尋找歷史,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

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國學讀後感12

暑假裏,我和爸爸去新華書店買書。我被一本名叫《國學小子叢書——話説成語》的書深深地迷住了。爸爸説: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所承載的人文內涵非常豐富和厚重,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堪稱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成語不但言簡意賅,深刻雋永,滴水藏海,折射歷史的千姿百態,而且方寸之間更傳達着豐富的含義,是漢語詞彙中的璀璨明珠。

這本書中精選了49則常用成語,運用了體現新時代特徵的時尚靈動的語言、插畫等形式,多層面、多角度地表現了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內涵,融知識性、科學性、藝術性、娛樂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寓教於樂,簡明生動,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對古代社會政治、軍事、文化、民俗等各個方面的認識,還從中學習借鑑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書中的成語故事有的是用動物寫的,例如:老馬識途、指鹿為馬、聞雞起舞、前庭懸魚等;有的是用歷史典故寫的,如愚公移山、鑿壁偷光、懸樑刺股、望梅止渴、程門立雪等。另外,成語不光是由四字組成,也有五字成語,如無立錐之地、千里送鵝毛等;還有六字成語,如有志者事竟成、五十步笑百步等;七字成語如初生牛犢不怕虎、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八字成語如窮當益堅,老當益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讀了這麼多成語故事,讓我真正感到了書中的故事不但有很深的教育啟發作用,而且也為自己的口頭交際和書面寫作增添了不少文采和活力。

閲讀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我發現自己作為一名中國人,卻有那麼多的成語都不懂是什麼意思甚至連讀音都讀錯,如“心寬體胖”的“胖”,以前我讀“pang”四音,實則讀“pan”二音,是安泰舒適的'意思。由此我也收穫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新知識,也感受到了成語的魅力!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真是開卷有益,通過閲讀這些生動有趣的成語故事,不但讓我獲得了一些國學知識,得到智慧啟迪,潛移默化地受到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薰陶,而且還提高了我的文化素養,並增強了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所以我很喜歡這本書。

國學讀後感13

書,彷彿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師,所以我從小迷漫在書的海洋中。打開書本,一切不愉快都離我而去。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華經典誦讀》這本書,它讓我徜徉在詩的海洋中。

在讀詩中,我收穫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記得有一次,我病好剛回校上課,誰知下午老師説:“同學們,明天要考試了,回家要認真複習。”叮零零,放學鈴響了。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業做完了。我剛拿出語文書準備複習,心想:唉!複習還有什麼用,我都請了幾天的病假,怎麼也考不到第一。老師説過:“要在全組考第一才能當上語文組長。”反正當不了語文組長,還不如看看電視,輕鬆一下!我拿着作業找媽媽簽字,媽媽問:“你這麼快就複習完了,明天能考好嗎?”

我跟媽媽説了緣由,媽媽摸着我的頭説:“你不復習,不努力,不去試一試,怎麼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況你如果有不會的',還可以打電話問老師呢!如果現在放棄了,不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嗎?語文組長可是你這段時間夢寐以求的啊!聽媽媽一説,我便跑進了房間,認真地複習起課本來。等考試結果出來了,我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語文組長,這真是:事到臨頭,只要及時想辦法彌補,都來得及。

在一個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書本準備做作業。可是又想:不是還有明天嗎?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電視。當我打開電視看得津津有味時,腦子裏忽然想起了《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為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於是,我關掉電視,回房間做作業去了,從讀詩中我感受到時間的寶貴。

從讀詩中,我體會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到頭禾黍屬他人,不知何處拋妻子”;從讀詩中,我領略了江南水田美麗的風光——“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從讀詩中,我……

誦讀經典,我感受這世間的真諦;誦讀經典,我享受這世間的美景;誦讀經典,我分享這世間的真情;經典,伴我成長。

國學讀後感14

作者:曹伯韓該書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的語言文字、經學、史地、諸子、佛學、理學、詩詞曲賦等學術門類,評述其源流、派別及學術觀點,要點完備,條理清晰,是民國以來影響較為深遠的國學啟蒙教材。《國學常識》讀後感今天把這本書讀完了,正如書名所説,是一些“常識”。遺憾的是,自己活了28年,竟對所謂國學從未有過完整認識。讀完這本初版於1943年的中學生課外讀物,有一種打通經脈的感覺。既然只是常識,看後仍不足以向外人言國學,有如跟着一位講解員參觀了一遍中國文化和學術的博物館,出來後不過只剩一張導覽圖在手。不過,對於社會上各種借國學名謀利的現象,心裏多了一些判別或嘲笑的`底氣。

朋友圈經常有人轉發一些號稱“清流”的朗讀、背誦、領讀講解節目和電台,特地去看去聽了一些,實在是有些噁心。看到書裏講“賦”時,作者有一句評論:“(漢賦)這種文學的產生,是由於天下承平,君主想以文字來裝飾太平,誇耀功德,並消遣閒暇,而用利祿獎勵起來的。”於是會心一笑。

一路走來,不論是某大學,某學院,還是某出版社,某學園,都有太多我不認同的地方和人事,浮誇、功利、欺騙、狡詐、情懷、刻奇、快餐、盲從、附庸風雅……簡單吐槽沒有意思,我不想做憤青,也不能做怨婦。總有一天要舉例細數之,效仿羅蘭巴特《神話學》,揭穿各種意識形態真面目。

不能説太多,怕誤傷。我的基本原則是,不牽扯個人,只説制度或一時風氣。即便我看不慣的個人,也是大環境犧牲品。曾經同學同事大多是朋友圈裏好友,説真話越來越不容易了。我這種直白衝動的性格總是在得罪人,又不服他人訓誡,只能避之遠之。(比如退守豆瓣)我厭惡表演,但自己有時也情不自禁表演作秀,所以也要先自我批判吧。

太平盛世,我們應該感恩戴德。趁現在還有書讀,繼續找尋自己的身份和認同。

國學讀後感15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標籤: 讀後感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jr7o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