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材 >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材的編撰研究論文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材的編撰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高校公共藝術教材建設是藝術課程整體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課程教材的建設是藝術教師上好公共藝術理論課的基礎保障,也是公共藝術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實踐環節的依據,藝術課程教材從宏觀規劃到具體編寫的步驟實施,最終編撰出適應於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建設與發展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教材的編撰研究論文

關 鍵 詞:公共藝術 教材編撰 統籌 自主 革新 框架 走勢

在全國各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知上,很多人都能説出它的重要性,但在具體行動實施上可謂參差有別,一般來説,理論研究型名牌大學和普通教學實踐型高校就有着客觀的不同層面的劃分,這種劃分往往是根據名高校觸及學術前沿而起到領頭雁的作用,或對教育形勢的走勢敏感而捷足先登,公共藝術教育在這樣大的前提下似乎也不例外。然而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的建設甚至包括名牌大學的局面也存在凌亂、深淺不一和各自為政、不盡如意的現實狀態,名高校如此,普通高校漸次遞減,職業技術學院的層面幾乎就談不到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的建設了。當前公共藝術教育處在全面探索和全面啟動建設的歷史時期,公共藝術教材建設是公共藝術教育整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教材的建設進行慎重思考和仔細的研究。

對於教材的定義一般為:“泛指教師用於教學的所有材料。包括教學大綱、講授提綱、教科書、教學參考書、指定的書目等。”除此,與大學公共藝術教學相匹配的“聲樂”“器樂”“美術”“書法”的技法類書籍以及影視類、舞蹈類等書籍均屬高校公共藝術教材範疇,以下的課程教材編撰研究着重以欣賞理論教科書為研究對象。

  一、編撰公共藝術教材的基礎因素

1.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整體建設制約教材的編寫

高校公共藝術教材建設是藝術課程整體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互相制約的。公共藝術課程教材與課程設置需要同步建設,建設好課程教材是藝術教師上好理論課的基礎保障,也是公共藝術教育向外拓展技能實踐環節的依據,即便是藝術門類之間也都是關聯、協調、照應、理順的關係,所以公共藝術教育教材建設是受着課程建設整體發展狀況制約的。反之,如果教材建設以外的建設環節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都處在半成品狀態,而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的建設成為一枝獨秀、異軍突起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它現有狀態與每個環節建設冷暖共嘗似乎符合現實的邏輯規律。當前各高校公共藝術教材的建設處在好與差並存、精與粗並存、充實與殘缺並存的局面。例如有的高校公共藝術教師在某一個藝術門類方面的教學實力突出,編寫的教材也相對好一些或者至少是有教材的;反之有的高校藝術教師的教學實力相對薄弱,教材的編寫也跟不上來,或者隨機性的使用選購教材,致使各藝術門類之間的教材系統上呈現出凹凸不平的現狀。所以公共藝術課程教材的建設應該將其熔鑄於公共藝術教育主管部門的教材建設綱領統籌之中,進而使公共藝術教育建設的各個環節能夠協調的同步發展。

2.非藝術專業大學生藝術素質現狀確立教材編寫方向

我國在校的大學生來自於五湖四海的都市、鄉村,他們在入學前的藝術教育參差不齊,有很多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學生入學前根本就沒有藝術教育,即便是最發達的都市學生,他們在中國小階段的藝術教育水平也不平衡。儘管國家的教育法規和國家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對中國小的藝術(音樂、美術)教育作了明確規定,但因我國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教育導向,使得人們將中國小階段應該享有同等教育的“通識”學科人為地分出等次,視音體美為“等外公民”,稱之為“小三門”,藝術教育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從國小、中學到大學的循序漸進不間斷地連續下來,造成他們到大學階段的參差不齊或斷檔。對於那些根本沒有進行過系統基礎藝術教育的大學生來説,教材編寫存在很大難度,編寫的太淺,他們畢竟是有一定知識深度的大學生,編的深了,又會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藝術畢竟不是光靠理論説教能學會的,所以教材的編寫一定要考慮到大學生的現有藝術基礎狀況,編寫出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既有理論闡述又有實踐指導,適合中國大學生藝術教育國情的系列教材。

3.藝術課程教材的編寫與課程結構設置

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課程結構的安排直接影響教材結構的編寫。對公共藝術教育而言,課程的結構設置如在純粹的欣賞理論層面,就會距離藝術教育的目標太遠,因為只停留在欣賞理論層面,會造成藝術教育的單一性、片面性和走上枯燥乏味的不符合藝術教育的歧路,這種藝術教育也是脱節的、淺表的、不完善的,對大學生藝術人格的養成毫無作用,他們對世界的感受可能還是和原來一樣沒有什麼改變。因為我們的公共藝術教育真正的目的不是讓這些大學生只會背誦一些畫家、音樂家的名字或知道幾個名曲、名畫,而是通過學習去真正理解藝術的真諦、感悟藝術的內涵、體驗藝術的魅力,進而養成高尚的藝術人格,為其所學專業作為潛質的輔助,只有更深更近地接觸藝術,才會讓大學生心靈世界發生變化。

因此,欣賞理論課和技能實踐課只有相互結合、內外滲透、側重適度才是一條最佳的選擇途徑。欣賞理論課定位於課堂選修且人人必選(將來的發展趨勢應是必修)是所有非專業大學生藝術教育的總趨勢。將藝術教育的技能實踐環節設置在囊括四大門類藝術的藝術團、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等作為吸收藝術特長生和廣大藝術愛好者進行技能實踐的載體是最佳的選擇。於是,既有欣賞又有理論,既有實踐又有藝術活動,這是所有高校進行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總體方案。由是,以此為依據進行課程教材編寫的側重也就明確了。當然參與技能實踐活動的學生客觀地在理論基礎上外延到技能實踐,儘管無法和專業相比,但是這部分學生總算是進行了相對完整的藝術教育,而那些只是單一進行欣賞理論選修的學生可能就缺少對藝術實踐的親身體驗所帶來的感受。這樣參差不齊的藝術教育是我國長期教育體制下勢必自然形成的藝術教育的“地形地貌”,也是很難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非專業藝術教育的國情,是一個長期以來“重科技,輕人文”功利思想教育的後遺症,要趕上歐美高校藝術教育只是一個期盼。

4.在統一的公共藝術教育大綱下編寫教材

明確了這樣大的公共藝術教育基本構架,音樂、舞蹈、美術、戲劇這四大門類藝術課程教材還要在一個大的統一綱領下進行編撰。國家規劃教材的編寫,固然有它的權威性、標準性、整體性的優勢所在,但我國幅員遼闊,高校分佈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由於各地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差異,規劃教材就存在某些與具體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對應不上的弊端。所以各校自編教材仍然是教材建設發展的主流,這是因為自編教材能夠根據一線教學因層面和學生現實狀況,及藝術水準和課程結構等不同的具體情況而定;是因為能充分發揮教師教學、教研的主觀能動性;是因為能根據地域文化的差異結合本校情況而確定編寫內容。但是自編教材往往也有很大的不足,也會因為教師對公共藝術教育學科理解的不同以及教師水平的差異等因素而形成各行其事、各自為政,難免有它的雜亂和質量的參差不齊。

我們主張公共藝術教材無論是國家規劃教材還是各校自編教材,都應該由藝術教育的'主管部門在大的綱領統籌下進行,建立編審制度。具體地説,可以首先彙總各高校關於公共藝術教材編撰的意見、建議和相關的學術論文,汲取當中可行性學術觀點,定期召開相關的改革研究的實施會議,在研究確立公共藝術教育的性質和準確定位後,在此基礎上擬訂在四大藝術門類範圍內的教材編寫的綱領方向、教材名稱、教材編寫提綱和具體內容,注重它的知識性、系統性、連續性、實用性和地域分佈特點的基礎上,號召鼓勵各高校藝術教師在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精神的前提下進行參編或自編。參編或自編教材勢必帶來校際之間的“爭鳴”,這應該視之為驅動主觀能動和應有的自主學術空間,所以同樣章節的編寫或整體或部分教材的編寫,只要是不離開公共藝術教育總綱特點的大前提,經過專家的鑑定,就可以出版根據各校情況不同的有不同作者版本的教材。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規劃教材的教條性、自編教材的凌亂性。隨之而來的是統籌規劃教材,廣泛徵求各校建議的民主性,自編教材相互兼顧的大局性,從而形成公共藝術教材建設的完整獨立體系。

  二、 公共藝術教材編撰的框架設計

1.公共藝術教材編撰的三種方案

在公共藝術教材編撰的取捨和教材的結構上,我們試圖將公共藝術欣賞教材的編寫分三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欣賞教材的編寫,共同構築在相同的一個平台,就是説將這四大門類藝術教材分別編寫出一套自身相對完整的課堂教學用書,這樣單冊編寫也是通常採用的一種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有限的課時量講授主要內容,有目標地選擇重點。學生在完成必選課程內容以外,可以對大部分剩餘的內容按照老師的提示、指導進行自學,從而使學生既可完成選修課程又可拓寬藝術視野,這樣的編寫方案是具有集主幹內容和外延讀物於一體的雙重作用。

第二種方案是我們嘗試着將四大門類的教材編寫在同一本書中。在編寫時要注重各門類知識的主次繁略的有序安排,有了繁略、取捨就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這樣的編寫方案比較適合我國目前絕大多數高校的藝術選修課一學年課程安排的教學需要。有些高校的藝術選修課甚至只安排一學期,按每週二學時計算,要在一年或半年內將四大藝術門類的欣賞理論講授給學生,讓學生理解並消化掉,而不考慮教材的側重與繁略,精煉與取捨,是很難達到教學目標的,因此重點的突出勢必考慮到切實的教學質量。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更多藝術愛好者的需求,再編撰出有針對性的各藝術學科的課外讀物,作為藝術知識的拓寬與外延,從而適應大學藝術普及教育。

如將四大門類的教材編寫在同一本書內,我們嘗試把音樂欣賞編寫內容的比例適當大一些,因為這四大藝術門類相比之下,音樂的聽覺藝術給人帶來的感官衝擊更具有直接性,生活中喜歡和涉足音樂的人羣也是最龐大的。美術是視覺的、靜態的,它也是有着不同羣體層面的龐大隊伍,但同音樂相比,參與美術的人羣似乎小於音樂,所以美術欣賞編寫的內容稍次之。舞蹈和戲劇常常受着藝術特點制約,所以舞蹈和戲劇欣賞編寫的內容則再次之。

第三種方案是藝術電子教材的編撰製作,電子教材是採用現代科技手段應用到教學當中的一種新興教材形式。電子教科書具有容量大、教學直觀和聲音、圖文並茂的立體交叉應用的特點,並且不受時空的限制,既可集中教學,又可以進行網上分散的教學,尤其是藝術類學科更需要音像教學的直觀配套手段,即便一般常規的藝術教學不使用電子教材授課的話,製作電子課件和配套音像資料也是非常必要的。電子教科書的編撰與書面教材編撰方式上有很大區別。首先它需要藝術教師具備對電腦軟件的熟練應用能力,或者在計算機教師的配合下完成教科書的編撰製作。其次是電子教科書與書面教科書有很大的外在形式上的區別,編撰電子教科書既要根據電子教科書自身編輯的特點規律,又要兼顧到運用教材授課的邏輯規律;既要根據電子教科書自身編輯的容量大和立體效果,又要兼顧到公共藝術教育是普及教育形式的對應性,就是説它也同樣存在編纂教材的主次、繁略的公共藝術教育的共性特點。

至於承載藝術教育技能實踐環節的藝術團、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等的技能課,因其科目繁多、特點各異,各高校可因校、因師、因生而異,編寫出適合本校學生具體情況的、適用於技能教學特點的教材、講義或教案規劃。

2.音樂欣賞理論教材編撰案例

(1)音樂欣賞教材編寫的思路

音樂欣賞通常分中國名曲欣賞(包括器樂曲、聲樂曲和歌劇)、西方經典名曲欣賞(包括器樂曲、藝術歌曲和歌劇)、現代音樂曲目欣賞(包括器樂曲、歌曲和音樂劇)。在欣賞課中還包含中外音樂史、音樂理論的知識簡介和相關中外音樂家簡介,其中欣賞部分佔85%,理論部分佔15%。欣賞可按中外名曲欣賞和現代音樂欣賞的順序來寫,也可按器樂曲、聲樂曲、歌劇的類別來編寫。當然只要按照課時量合理分配原則,還可以按照具體情況或教師的授課方式和技巧的不同調整編寫順序。在音樂欣賞教材開篇的編寫不妨將中外音樂史及音樂理論等知識先作適當的簡介,注重人物、事件介紹的趣味性,以便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後面的欣賞做相關知識的鋪墊,更易於理解後面所介紹的曲目。而欣賞中涉及到相關的作曲家、歌唱家和音樂名詞等,應以詞條的形式放在欣賞教材的最後便於學生學習查看。

(2)中國名曲欣賞編寫要注重時代感

當今的教材普遍存在理論脱離實際的弊病,尤其是音樂教材明顯地存在學生“喜歡音樂,而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現象。究其原因,對大部分學生而言不能迴避的是和音樂基礎知識薄弱以及和當今的音樂導向有直接關係,除此而外,那就是和長期以來音樂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陳舊、脱離現實文化背景有直接關係。偉大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和時代的脈搏緊密相聯的,我們這個時代也有“唱着東方紅”“走進新時代”的優秀之作,或者很多適應現在的年輕人口味的優秀作品,但是我們的音樂教材沒有把它作為主體編進去,音樂課上學生總聽到類似的“沒爹沒孃”“楊白勞喝滷水”的帶着哭腔的音樂。面對這樣的教材內容學生的潛意識中可能會產生本能的迴避,生活背景的遷移可能就是學生不願意上音樂課的原因之一。所以中國名曲欣賞的編寫範疇應確立在從“新民主主義時期”前後一直到當代各時期的優秀經典之作,編寫重點要放在建國後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所產生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才能讓當今的大學生感受到時代的脈搏,與時代相融合,讓這個時代的主旋律激盪起大學生心靈的美感。

3.西方經典名曲為編寫音樂欣賞的重點

在西方經典名曲欣賞的編寫上,重點要放在巴洛克後期到浪漫樂派晚期,因為這段時期的音樂作品是世界音樂最為典型的核心,無論是我國專業音樂欣賞教學,還是西方國家自身音樂欣賞教學,所設置的比重都相對佔較大的篇幅,提高大學生高雅藝術的鑑賞能力也必定將這一部分作品作為重點。所謂的西方經典名曲就是指巴洛克後期到20世紀初的一切經得起推敲的、優秀的歐洲音樂。它歷經了巴洛克時期音樂、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全過程,是西方音樂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很多大師的音樂作品都達到登峯造極的程度,堪稱人類音樂的瑰寶和永恆的典範。

在編寫這部分教材時首先要選擇帶有普及性、典型性的作品,作為欣賞課程入門的第一章節,如按音樂類別來編寫,則應先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且為大家熟知的器樂小品,例如巴赫的《小步舞曲》、莫扎特的《絃樂小樂曲》等。因各時期的音樂大師都有優美小巧的器樂小品,這樣編寫會使從未接觸過西方音樂的學生容易接受,對已經有過了解這部分作品的學生易於提高興趣,對非常熟知這部分作品的學生重新感受這些作品的美妙,最終目的是使不同層面的大學生都能增強學習興趣。完成這部分入門作品之後,再以和緩的坡度向較深的作品當中進行選擇,例如:海頓的交響曲、貝多芬的交響曲,直到浪漫樂派晚期俄羅斯諸位音樂家的管絃樂作品等,都可作為第二三章節的內容進行編寫,接下去的章節可按歌劇和藝術歌曲的分類由淺入深的順次進行編寫。當然從注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考慮,還要選擇一些優秀的但並不在普及層面常出現的音樂作品,這樣編寫可為熱愛藝術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課外自學的資料,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

4.現代音樂曲目欣賞的編寫要佔有適當篇幅

20世紀50年代後,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音樂創作也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拋棄傳統的各種風格流派的音樂紛紛登場,尤其以美國鄉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代表的通俗音樂風靡全球。我國的通俗音樂也從80年代隨着港台音樂的進入而發展壯大起來。這些音樂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生活,成為大學生崇尚追隨的主要音樂,所以在我們的欣賞教材裏不能沒有這個章節。在這部分教材編寫中,重點編寫我國80年代以來內地所產生的健康的、優秀的通俗歌曲,港台及其他國家的通俗歌曲次之,國外通俗器樂曲及其他類別的音樂作品,如美國最有影響的音樂劇《窈窕淑女》《貓》和帶動百老匯轉型的《演藝船》等,也要佔少量編寫篇幅。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學會鑑別通俗音樂的美醜、好壞。

以上音樂編寫案例分析的觀點闡述,基本體現了現時期公共音樂教材改革的大趨勢。在其他三大門類藝術欣賞理論教材編寫中,也與音樂同樣有着古今中外相互兼顧編寫的共性,也要注重輕重、繁略的取捨,可採用與音樂欣賞理論編寫相同的步驟,並且也要充分地展現出時代的氣息。毫無疑問,不同的學科自身有着各自不同特點的差異和自身的獨立體系,門類之間又有着相互交叉的雙重性,乃至三重性的藝術重疊表現手段。舞蹈和音樂具有雙重的關係,舞蹈、音樂和戲劇三者之間又具有三重乃至多重的關係,影視則是涵蓋美術等多門藝術於一體的包羅萬象的綜合性藝術。因此舞蹈、戲劇、美術這三門藝術教材在編寫上既要兼顧到各門類之間的獨立性,又要很巧妙地兼顧到三者之間的兼容性。因篇幅所限這裏暫不再一一贅述,待正式觸及到這三大藝術學科的教材編寫時,同樣可以依照本文所闡述的觀點和前文提到的三種編寫方案作為參考依據,以至於從宏觀規劃到具體的編寫步驟實施,最終編寫出適應於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學、建設與發展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一系列教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cai/5v3e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