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家庭教育的十五個誤區

家庭教育的十五個誤區

一、有條件的愛

家庭教育的十五個誤區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除了吃飯睡覺外,就是傳宗接代。人們樂此不疲的做着這件事,全當着是人生的大事來做,也當這是人生的樂事來做,殊不知這是一代一代的傳遞着苦難。我們撫養自己的下一代,也給他們製造壓力,讓他們去承受我們自己承受過的一切,為的是他們將來能有幸福的生活。好像他們不承受這些我們給他們製造的壓力和痛苦,就無法得到幸福。為什麼要先苦後甜?誰説沒有苦就沒有甜?那反過來講又該怎麼解釋呢?既然沒有苦就沒有甜,那沒有甜也就沒有苦了。這樣看來要想不吃苦也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就不要想吃甜的就好了。

我們人類為了自己的幸福就製造了無數的痛苦和災難。我們為了愛自己的孩子給孩子很多的壓力來承受。我們很少問自己的孩子快樂嗎,孩子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給父母做的,因為父母愛他們,他們就必須這樣做。等他們長大了,有同樣的用自己痛恨過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父母們什麼時候能改變一下愛孩子的方式。

愛孩子不要有條件,不要因為想讓孩子成為律師、醫生、教授而給他們壓力。想成為什麼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給孩子自由和空間,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愛。有條件的愛的後果是直接導致孩子不會感恩,學不會自律,無法確立自己的價值,以後自己的每個行為都要有所交換才去實施。

二、讓孩子天然生長

幾十年前,著名文學家冰心先生針對我國當時教育中的弊端曾指出:“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顯然,她的意思並非是否定成人對兒童的教育,而是強***育者必須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但有些家長則不是如此理解,認為不去管孩子,讓他自己去成長,那隻能叫天然生長,一旦有朝一日面臨三考,這類家長的手段段往往更殘忍。

早在20世紀之初,意大利教育家蒙太梭利也有過類似的闡述。他認為,兒童本來就具備自我發展的潛能,自身在着構成未來個性的發展計劃,成人的工作就是要“援助幼小心靈的發育”,而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和標準去要求兒童。她將兒童比喻為具有自我生長力的植物,認為教育者應保證每個兒童的生命都能夠得到開花的“自由”。然兒,上述重要的兒童觀,教育觀至今還未能被所有教育者(特別是兒童的父母)認識。我們還需要為此吶喊,因為它關係到今日兒童的幸福和健康成長,關係到國家,民族和人類的未來。必須尊重兒童的天性“愛遊戲”是兒童最主要的天性。

三、認為打孩子是為孩子好

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可是他們關心孩子的衣食冷暖,遠遠超過關心孩子的心靈。他們弄不清孩子在什麼時候需要愛,什麼時候需要關懷。當孩子犯有錯誤或考試不好時,他們常常把對孩子的愛轉化成對孩子的恨,這時候,孩子得到的往往是斥責或打罵。他們認為打孩子足為了孩子好,是對孩子的愛。殊不知,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愛深深地傷害了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斥責和打罵是無益的,因為它把孩子推向了你的對立面,往往使孩子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想方設法找藉口,甚至奮起反抗,從而把認識錯誤,改正錯誤丟到了一邊,結果是與家長的願望背道而馳的;斥責和打罵也是很危險的,因為它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打擊了孩子可貴的自尊心,也很容易摧毀孩子脆弱的自信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個無能的人,甚至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

教育孩子,家長要克服斥責和打罵的傾向。孩子出現問題時,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教育的真諦在於將孩子不適當的行為,以適當的心情,適當的方式,傳達給孩子,讓他不至於再犯就可以了。人都是自我塑造的,要想改變孩子,惟一的方法就是讓他自己改變自己。你希望孩子具有什麼樣的優點,就需要怎樣去欣賞他、引導他和讚美他。以鼓勵代替批評,以引導代替訓導,以讚美來啟迪孩子的心靈,調動起他的內動力,讓他自覺自願地去克服不足,改正錯誤,這比你去斥責、埋怨甚至打罵有效得多。

四、認為表揚會讓孩子變得驕傲

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誤區,任何一個精神的人都需要供氧者,作為孩子,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認可、表揚和鼓勵,一旦缺乏這些,孩子的自我價值就難以建立。

孩子的天性是要討父母喜歡,對於孩子的真實行為父母正面的確認,鼓勵和表揚,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自尊的關鍵。

只有在孩子根本沒有達到相應的程度,而父母卻自以為是的誇大其詞,讓孩子對自己的真實程不瞭解,認為自己只有三分的成就有十成那麼大,進而出面的驕傲自滿的情緒,而時間長了,他對父母根本不信任了。

表揚的鼓勵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關鍵是怎麼表揚,用什麼方式的方法去表揚。

五、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要求,孩子就該好好學習了

現在很多的家庭條件都好了起來,於是那麼愛孩子的愛長就一味的給孩子物質的滿足,並且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要求,孩子吃的好,穿的好,就肯定會好好學習了。

其實物質條件與孩子的好好學習沒有因果關係的,因為孩子的的理性還不發達,完全是憑潛意識做事,他們做事是的根本原因就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如果他認為學習的痛苦的,是不快樂的,那麼再好的物質條件也不能促使孩子好好學習,所以父母更應該從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着手。

六、認為成績是評判好與壞的標準

現在,家長普遍認為“成績至上”,對孩子其他方面卻關注不足。上海市山西中學代表黃水才進行的調查顯示,65%的家長最關心學習成績,其次才是“思想品德”,佔37%,而對學生行為習慣、個性特長、心理素質、交往能力等關注少之又少。83%的家長認為“好孩子”的首選標準是“學習好”。而家長出於望子成龍的心理,把孩子往一個又一個的興趣班裏塞,也並非正確的教育方法。

教育,家長們把孩子送進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實際上是對素質教育的背離。家長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並不能如家長所願讓孩子更快成才。

七、教育是學校的事

現在的孩子問題越來越多,於是家長便把孩子的種種問題的根源追溯到學校,認為是學校沒有管好,認為是老師沒有教好。不可否認的説,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是存在着許多問題,但如果一個孩子發生了問題,百分之分是家和發生了問題。

有的家長可能不認同,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如果孩子是一棵樹,那麼樹冠則是孩子的智能系統,是所有有形能力的集結,如數學、語文、歷史、電腦知識等等,這一部分毫無疑問是學校負責教給學生的;而樹幹則是上帝給他的,只好你按人的規律給他吃東西,他就是生長;樹根則是他的生命之本,是他的素質系統,包括自信、自尊、進取、好習慣等等,而這一切99%是需要父母給的,他需要父母給予足夠的愛、信任、鼓勵、表揚、平等才能成長的。

試想,如果一棵樹發生了問題,是他是樹冠、樹幹還是樹根發生了問題呢?如果一個充滿自信,有着堅定意志、極強的進取心和自尊主、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孩子是學習不好,會不聽話嗎?

八、用別人的成績同自己的孩子比

很多家長都有類似的行為,希望用左今右舍或親朋好友的孩子取得的好成績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比較,進而激勵孩子,讓孩子趕快超過這些對象。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

我曾在朋友家見他的六歲的小孩子總是沒精打彩的,我問他怎麼了,他説他不是他爸爸的兒子,我説誰説的,他説我自己想的,爸爸天天拿以面的哥哥同我比,説哥哥比我聽話,考試每次都前三名,每次都是三好生,好容易有一次考試他考了第八名,我回來告訴爸爸,爸爸又拿樓下的小玲同我比,説小玲比我聽話,比我懂事,還會談鋼琴。我現在都懶得理他,我想,等我長大了去找我的親爸爸。

親愛的家長,你在一次一次的比較中,一次又一次的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精神,讓孩子永遠感覺技不如人,他們沒有了自我價值,這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多麼的可怕呀。

九、認為孩子的天職就是學習,其它等長大了就會了

現在很多的家長的普遍做法是隻要孩子學習,其它的事別管,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其實,這是對孩子教育極不負責任的,如果孩子從小不被引導去理解別人,關愛別人,長大後會成為生活的旁者,我行我素,極易與周邊人無法和諧相處,或與社會無法和諧。

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否則孩子的結果大部分是知識沒學會,人也沒做好,成為家長永遠的心痛。

十、認為什麼事孩子一次就應該學會

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大部分是高級白領或職來經理人,他們的工作中成人教育讓他們覺得錯只能犯一次,進而用這樣的心態去要求孩子,孩子是沒有發育成熟的個體,如果認為説一次孩子就應該記住,這是可能性是沒有的,孩子們需要通過反覆的的行為才牟把個生活技能記住。如果孩子因為太弱小無法反抗就會記在心裏,如果你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就會產生逆返心理。

我們常常看到一個母親教一個孩子算數,教了三遍孩子還是算錯的時候,母親便大吼“你怎麼這麼笨,都教你幾遍了,不知道你長得什麼腦袋。”試想這時孩子的心理是怎麼想的,他會想“我笨,我笨”最後你教他十遍也教不會了。

所以我們的家長教育孩子時要有耐心,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因為你培養的`是一個人。

十一、為孩子天生就該聽自己的話

這種觀點是影響我們最深刻的民族垃圾。

孩子根本不聽我的,這是很多家長常説的一句話,如果你隨便部一個家長你孩子最讓你心煩的問題,十之八九會有“孩子不聽話。”而我們要求孩子聽我們話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是他爸,我是他媽,你必須聽我的。”

如果一個家長強行讓一個孩子必須聽他的,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就會產生一被奴役的心理,這時候如果他聽你的,是因為你比他強他,他需要你養着——導致支配;另一種是他擁有我的身體,甚至我的精神,所以我是他的財產,這樣在孩子成年後會產生兩種根本性的性格特徵:要麼支配別人,奴役別人;要麼被人支配,被人奴役。就是無法擁有平等的觀念和獨立的人格。

如果你想讓孩子聽你的話,也有兩個原因:一是你説的話是對的並且對他有好處;二是你們相互約定好必須按規則。

十二、認為學習過度會傷人

目前,我們的教育是被卻的,是添鴨式的、強迫式的教育。我們的家長也這樣做,使孩子才覺得自己越來越累,如果我們能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快樂的學,主動的學,那麼學習應該是很輕鬆的事。

因為人腦的潛能是無限的,最偉在的科學家也沒有用到自己所有腦力的百分之幾,所以讓孩子感到累是的他心靈疲憊,而不是大腦不夠用了。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積極的去尋找讓孩子快樂學習的方法,讓孩子學習起來是那麼輕鬆有效。

十三、認為打了孩子哄好就沒事了

打罵孩子是父母教育中最惡劣的一種方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孩子是自己的,打一下罵一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並且認為孩子還小,打完後孩子就記了,其實打完孩子後哄一鬨,表面上孩子是沒事了,但是他被打罵的感覺會永遠存留在潛意識裏,最後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仇視父母,這樣只能致使親子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美國有句很著名的話,“孩子是通過父母來到世界上的,但他不是為了父母來的。”因此,父母從來就不應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而應將孩子當做獨立於父母的社會人。所以父母要做的首要一件事,就是改變對親子關係的認識。

十四、認為自己所有的犧牲孩子都看在了眼裏,應該感恩

在這裏我講一個故事,一個單親媽媽,兒子三歲是失去了愛人,雖然條件優秀,但為了孩子不受氣,便沒有再婚,而是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把一切能代孩子做的事都做了,甚至孩子上高中離開縣城,母親把原來很好的工作辭了,到孩子上學的學校附近修鞋,天天看着兒子,怕他學壞,怕他在需要自己的時候找不着自己;高中畢業的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這位“可敬的母親又隨來到兒子上大學的學校當了一名清潔工。最後的結果是兒子犯罪被判了刑。進了監獄的孩子卻拒絕母親的探視,而是傳來一張紙條“我覺得現在是我活的最輕鬆的時刻,我終於不用天天面對你了。”

母親不愛他的孩子的嗎?可問題就出在了母親太不會愛孩子了。

十五、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

作為父母當然得盡到自己的義務和責任,給孩子提供衣食同時也必須提供教育條件。但是我認為我們的父母大多都走入了一種誤區,那就是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多的期望,讓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父母的這種期望無疑有些自私。對待孩子不必強加很多東西給他,在我們周圍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鋼琴、書法、舞蹈……我在想,我們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全才”還是“專才”,有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文藝全才?

不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敢於大膽地設想、敢於創新。只要我們注意讓孩子多動腦筋,遇事主動想辦法,成為一個聰明的有所創新的孩子並不是什麼難事。

青少年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及對策

在心理諮詢中,經常可以聽到來訪的家長抱怨自己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聽話,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相互關係極為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有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為。在此過程中,父母和子女均感到非常痛苦,但又無法解脱。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親子之間的關係惡劣到如此程度呢?究其原因,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可能較為重要。

一、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反抗期”,意思是隨着青少年進入青春期,身體長得已經越來越接近他們的父母,第二性徵已開始出現,並且對周圍社會的瞭解已經具有相當的程度,因此,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願意父母再把自己當成小孩子看待;而在父母的心目中,卻一般習慣於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們的實際年齡還要小些,還很不成熟,還需要保護。這時,經常會使孩子感到父母過分把自己當成小孩子,過多幹涉自己的事,因而會產生種種不滿情緒,與父母發生衝突。此外,他們過去都是通過父母或老師的眼睛去觀察社會,根據父母或老師的喜好來判斷事物,現在,則會突然轉變成對父母或老師的疑問和批評。因為,他們覺得,如果想脱離父母而獨立,就必須要首先擺脱養育自己的人,包括父母、老師等。這種從父母的保護和依賴中掙脱出來,開始獨立的過程也叫做心理上的“斷乳期”。

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階段。在此階段,對父母所代表的成人世界的疑問或批評非常容易產生父母和孩子互相對立的緊張關係。在一些“家長制”氣氛較濃的傳統家庭中,這種緊張往往會衍化成親子之間的危機。有一對中年夫婦帶着女兒來到心理門診,希望心理醫師幫助他們解決女兒的,經過諮詢後才知道其實這個女中學生是不滿父母對她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橫加干涉,為了表現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竟決定採用“離家出走”作為對父母“家長制”的反抗。對待這個案例,可以將重點轉到對父母的諮詢方面,幫助他們理解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實際原因,並檢查自己在子女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否適當。

二、親子之間尚缺乏有效的溝通

在一些傳統家庭中,家長,尤其是父親為了維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會刻意與孩子保持相當的距離,因此過去和孩子的交流就不多,現在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更加感到陌生,無法進行適當的溝通。另外,對於大多數現代家庭來説,家長對自己的獨生子女一般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對他們的未來傾注了全部的希望。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能使他們獲得較好的教育,將來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由於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對他們的心理世界卻瞭解甚少,很少和他們談他們自己的內心感受,造成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發生困難。此外,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除了希望擺脱成人的約束,要求自主、要求獨立之處,在心理上既有閉鎖性的一面,又有選擇性地向外開放的一面。因此,青少年渴望有一個不受干擾的自己的生活空間,在其中充分體驗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苦惱和快樂。為此,他們有時也不願意説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希望私下默默地收藏和品味自己的小祕密,這也是造成親子之間缺乏溝通的重要原因。對於這種類型的來訪者,最適宜的治療方法是家庭治療,而且可以採用“記花賬”的方法加強相互間的瞭解和溝通。

三、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

親子依戀是指孩子和父母之間建立強烈而持久的情感聯繫。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是其情緒和情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可以稱為個人情感發展的關鍵期。之所以説是“關鍵期”,是因為,在0~2歲左右的兒童與看護者可以發展出非常密切的情感聯繫。兒童與父母若不能正常經歷這個階段,相互之間的這種親密聯繫就很難重新建立起來。有一個15歲的中學生,出生至4歲時,由於父母工作很忙,無暇照顧,就把他送到外地祖父母家撫養。這種情況在過去很普遍。這個男孩與祖父母建立了很深的情感關係。4歲後父母把他接回來一起生活,發現他和父母很少有感情溝通,並且對父母有很強的敵對情緒,親子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父母想盡一切辦法投其所好,均不成功。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父母應該高度重視兒童早期的親子依戀,儘可能增加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並且父母在兒童早期儘量避免和孩子長期分開。此外,在家庭方面,父母應該檢查以往的親子交往是否正常,堅持那些有助於親子交往的活動,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改善家庭的氣氛,並制定相應的家庭計劃。在學校方面,教師應該儘可能地使親子關係緊張的學生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感,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另外,還可以舉辦適當的團體活動,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保健的措施

為了保障人們的健康心理狀態,必須要進行心理保健。心理保健可以通過心理衞生科普宣傳、講課及定期心理諮詢等方法進行。

心理保健應注意下列兩個方面:

1、心理保健原則:注意四個原則。

1)保持自我意識良好自我意識就是對自己、對“我”的認識。自我意識良好的核心,就是做到自知和自愛。自知就是通過自我觀察、自我評價,來了解自己能力的真實水平,對各種行為都要“量力而行”。自愛就是愛惜自己,保護自己,重視自己。真正做到自知和自愛,在實際生活中應注意下面幾點。

①通過和別人比較來培養自知力,但絕不應把這種比較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尺度。

②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多多接觸人和事,認真積累生活經驗,從而體現現實中自己的品質與才能。

③認真對待自己的功與過。

④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應該隨時調整,否則易產生挫折感或自悲心理,這是對心身健康不利的。

2)保持社會功能良好。所謂社會功能良好,即為對社會適應自如。

3)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在與人交往時還應注意:真誠的鼓勵和讚美,而不是阿諛逢承;從團結的願望出發,善意的指正;尊重別人人格,不把意見強加於人。

4)要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勞動促進個體的發展包括軀體和心理兩方面。通過勞動實踐從而保持和現實的緊密聯繫,通過勞動實現理想,糾正不切合實際的空想,並在勞動中增進人們的友誼。勞動使人消除不必要的憂慮和擺脱過分的自我注意,使生活內容豐富而充實。勞動的成功與成果,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生存的價值,因而對生活充滿信心。

2、心理調節生活中矛盾和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反應,主要是情緒反應,所以心理調節和控制的最基本點,可以説是調節和控制情緒,使之推遲發作或發作適可而止。但這種調節又與個體對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以及自我評價密切有關。因此,學會善於掌握自我,善於控制和調節情緒,對適應社會發展、維護心身健康卻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情緒活動可以説是心理刺激中對健康影響最大、作用最強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動莫不以情緒為背景,伴有情緒色彩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培養健康的情緒生活。要注意情緒表現的適當性及情緒的緊張適度。情緒的適度緊張不僅使人們生活富有節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發揮人們的潛能,從而獲得心身和諧和心理健康。情緒的表現適當是該哭就哭,該笑就笑,而不要無限地壓抑自己的情緒。

此外,培養樂觀的態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覺良好,及時緩解心理緊張。心理調節是以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個人所處的環境,盡力消除那些不愉快的心理刺激和生活事件,理智接受非個人能力能改變的現實,從而去良好地適應,並使情緒積極而穩定,保持自我意識良好,達到保持心身健康的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veep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