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談怎樣走出高中歷史學習思維定勢的誤區

談怎樣走出高中歷史學習思維定勢的誤區

所謂思維定勢:是由先前的思維、活動、習慣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成為束縛創造性思維的枷鎖。也就是説我們的學生在答題過程中的思維定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答題過程注意疏導和引導。

談怎樣走出高中歷史學習思維定勢的誤區

一、答題過程中的思維定勢有很多積極的方面,因為定勢解決問題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是有步驟地進行,並遵守規範化的要求。思維定勢是一種按常規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它可以省去許多摸索、試探的步驟,縮短思考時間,提高效率。

1、習慣性的審題步驟:拿到試卷後,第一步先總體瀏覽試卷,根據文字量而調整做題的時間與速度;第二步做具體試題時,先看設問後看材料,有針對性的在材料中尋找信息和有效信息,從而節省時間和提高答題內容的準確性;第三步根據設問的角度取捨在材料中獲得的信息,並能夠根據所學知識完整而準確的答題;第四步根據分值檢查得分點是否充足,並注意語言的簡練性和表達的準確性。

2、習慣性的分點答題:有點學生在答題時不僅僅是要點全面,最主要的是全面而清晰,這主要是得益於日常做題習慣中的分點答題。一是看分值答題,一般情況下,考試踩點給分的時候,一般是每點2分左右,如果設問為6分,學生思維定勢的做法是尋找3個以上得分點;二是分點答題,無論是阿拉伯數字還是英語字母順序還是甲乙丙丁等不限,必須標明;三是層次清晰、明朗,每一個要點敍述完畢,能夠另起一行;四是在最後檢查過程中,如果發現表達不準確或不完整,一般不進行塗改而是另外羅列一點。

3、習慣性的答題邏輯:歷史答題也應該有其邏輯性,我們同學失分的原因不是他不會,也不完全是他的基礎知識差,而是基本技能。所謂做題的基本技能就是把他的知識儲備能夠運用到實際需要之中。如:

“在美國的策動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個戰時同盟國的代表,在美國的新罕布什爾的佈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有利於美國的佈雷頓森林協議,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強,有利於美國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英國極為不滿,拒絕批准這個協定,但美國突然宣佈租借法案停止執行,英國立即發生財政金融危機。1945年12月,英國被迫批准了佈雷頓森林體系”

問: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對美國和英國的影響。

學生在答題時,思維定勢,影響包括積極的和消極兩個方面,“對英國而言,有利於英國戰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這一得分點就順理成章的得到了,也符合課本知識的`敍述。

4、習慣性的時間安排:在最近的幾次文綜測試中,學生已經能夠把握時間與速度的合理調配了,改變了開始時的慌張而導致的時間錯亂。一是選擇的答題用時間,能夠不自覺的使用在40分鐘左右非選擇試題能夠根據閲讀的文字量和設問所給的分值運用時間;二是政治、歷史、地理三科時間的調配,一般情況下,地理有一定的推理時間,歷史閲讀時間較長,政治答題的文字量比較多,學生基本上根據定勢能夠安排時間。

二、答題過程中的思維定勢也有很多消極方面,特別是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內容、考試內容與考試製度。它容易使我們的考生產生思想上的預設性,養成一種呆板、機械、千篇一律的解題習慣。當設問內容、設問角度、情境材料形似質異時,思維的定勢往往會使解題者步入誤區。

1、來自於耳濡目染的預設誤區:現在的學生涉獵的歷史知識與我們那個時代相比,涉獵的渠道是廣泛的,涉獵的知識面是廣泛的,涉獵知識的程度、深度、廣度也是廣泛的,尤其是現在的網絡小説中涉及到的歷史小説,百家講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反向講授,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學生預設誤區。

如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説:“話説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種觀點主要表明了作者

A.站在維護封建統治的正統立場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歷史循環論的錯誤

C.表達了人生無常,命運難測的觀點

D.揭示了封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本試題由於學生看過《三國演義》,或者長期家長、社會流行的説法,或者自己從書本中看到的現象,大都選擇了D答案,這就是先入為主的誤區。本題是羅貫中的時代侷限性造成的。

再如試題:在中國歷史上安徽名家輩出,敢為天下先,多次引領歷史發展的潮流,以下各項對安徽歷史名人解釋最恰當的是

A.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B.胡適——新文化師表,舊道德楷模

C.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

D.陳獨秀——領導五四愛國運動,踐行右傾機會主義

我們的學生由於受到歷史習慣思維的影響或者受到眾多小説家觀點的影響,大都選擇了A答案,當然本試題的D選項在書中沒有明確表述也是一個方面。由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改編的,站在了封建正統立場上看待曹操的。

2、來自於我們教師給學生預設的誤區: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往往採取讓學生背誦的形式,尤其是我省的國中歷史教學與升學考試,基本上是機械式的教與考,這樣學生對老師講授的內容很認真的筆記下來,考試時候不假思索的運用到試卷上。如2010年安徽大學聯考卷36題:

材料一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乾隆皇帝頒佈上諭,宣稱:“各處藩封到天朝進貢觀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禮,即國王親至,亦同此禮;今爾國王遣爾(指馬戛爾尼)前來祝嘏(福),自應遵天朝法度,免失爾國王祝釐納貢之誠。”

(1)依據材料一指出當時清朝統治者的對外態度及其在對外關係方面的影響。答案是:以“天朝上國”自居;不願與其他國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與世界溝通的渠道,使中國繼續處於封閉狀態。

而我們學生答題時,由於思維定勢,很快就想到態度是“閉關鎖國”,影響是:消極方面是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不利於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導致了近代社會的落伍;積極方面……等。

3、來自於教材給學生預設的誤區:我們的教材有很多是基本的結論、基本的概念,也有基本的解釋,我們的學生在解讀教材時,不是理解、記憶、推理,而是簡單的背誦現成的答案。如關於全球化的影響,教材是這樣表述的:“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加速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發達國家憑藉資金、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絕對優勢,成為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由於經濟基礎較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由於課本知識,影響了學生答題時的思維定勢

如: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利集團收購;2004年12月,中國聯想集團以16億美元收購了美國IBM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2010年8月,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完成對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沃爾沃汽車收購。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這些現象的出現不能説明

A.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B.資本在全球範圍內加速流動

C.併購是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D.現代企業通過併購擴張市場

本試題答案為A,而學生恰恰排除了A,因為書中明確表述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説由於經濟基礎較差、技術水平低等原因,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同時在考試中由於設問的角度變化了,學生的呆板性表露出來。

如:1981年,醫學專家第一次在紐約和舊金山的同性戀者和靜脈注射吸毒者身上發現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攜帶艾滋病毒的人數達到了3780萬,從這種疾病出現開始,約2000萬人死於這種疾病。

——美國:傑裏.本特里《新全球史》

設問:根據上述材料,談談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疾病傳播三者的關係。並從疾病傳播的角度談談你如何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同樣是考查全球化的認識,但本題設問中一是談談三者的關係,二是設問角度是“從疾病傳播的角度”,就不能夠簡單的利用課本現成的解讀文字,必須另闢蹊徑了。

(關係:經濟活動是人的活動,經濟全球化必然引發人口全球流動;人是傳染病毒的主要載體,人口流動必然引發疾病全球傳播。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疾病的全球流行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負面產物;但隨着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們又可能調動全球的力量和資源來對抗疾病)

4、來自於學生在長期答題過程中長期養成的習慣性的誤區:這種誤區在於學生審題時的欠缺,只看見似曾相識的情境材料而不注意設問角度、設問關鍵詞的變化,根據自己長期的答題思維先入為主的羅列內容。如概括與概述的不同:由於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常常要求學生羅列出答案要點,實際上就是一種概括的過程,學生也習慣如此,但在考試過程中,設問出現“概述”字樣時,學生往往受到日常訓練時的思維定勢,寫成“概括”內容。概述,實際上是“概括+敍述”。

如概括指出並結合史實簡要説明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96年的一道大學聯考試題),實際上試題就是:概述唐朝文化燦爛輝煌的原因、唐朝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不要全面羅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從中作出概括並用史實説明,文字表達應語意準確、條理清楚。

再如:根據所學知識,概述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趨勢,實際答題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答:概括指出並用史實説明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趨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14rk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