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中國歷史典故通用15篇

中國歷史典故通用15篇

中國歷史典故1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説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於經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佔一桌,罵罵咧咧不説,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中國歷史典故通用15篇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説:“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櫃病癒後,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一笑,説: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國歷史典故2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zī)三百閭(lǘ),張袂(mèi)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yàn)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fù)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邪?”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翻譯:

晏子被派遣到楚國。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洞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説:“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説:“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嚴肅地回答説:“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説沒有人才呢?”

楚王説:“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説:“齊國派遣使臣,要根據不同的'對象,賢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賢能的國王那裏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國王那裏去。我晏嬰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侍臣説:“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現在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説:“當他來的時候,請讓我們綁着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

大王(就)問:‘(他)是幹什麼的?’(我就)回答説:‘(他)是齊國人。’大王(再)問:‘犯了什麼罪?’(我)回答説:‘(他)犯了偷竊罪。’"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公差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着的人是幹什麼的?’(公差)回答説:“(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

楚王看着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東西的嗎?”晏子從座位上站了起來回答道:“我聽説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相像罷了,果實的味道卻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

現在這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了楚國就偷起來了,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喜歡偷東西嗎?”楚王笑着説:“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單獨翻譯是自討沒趣,整體才可以説是自取其辱)

中國歷史典故3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説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説:“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説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着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裏養你們是幹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麼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着眼説:“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着長矛一直衝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説:“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説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説:“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説:“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麼其他措施嗎?”

陳泰説:“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裏暗暗地皮算着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後,他決定將罪責歸於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着,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歷史典故4

【青梅竹馬】

李白《長幹行》“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暱嬉戲的形狀。

又以“兩小無猜”喻幼 男 幼 女天真純潔,彼此相處融洽。

如《聊齋志異。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時皆八九歲,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見《李太白集》

中國歷史典故5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歎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國歷史典故6

雞鳴狗盜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下面是其成語典故,一起來閲讀下吧: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説:“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説一,昭王絕不説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説:“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説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裏。他便藉着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説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着,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着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着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中國歷史典故7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中國歷史典故8

出處 《癸辛雜識》(續集下):“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雲:“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後始挈以去。蓋極意關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着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後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後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後才把彪帶過去。

中國歷史典故9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釋義】曲調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説話、寫文章不通俗,能夠理解的人很少。

【歷史典故】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與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繼承和光大楚辭。雖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辭的創始人屈原,但在同時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於文才出眾,遭到了許多人的妒忌,這些人不斷地在楚襄王面前説他的壞話。楚襄王本來不相信,但聽多了也就開始懷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麼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據理力爭,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楚襄王聽了他的話,不禁疑惑地説:“你説的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與你不和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請大王寬恕,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裏跟着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着,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時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裏跟着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幾個。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聖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現,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王聽後恍然大悟。

【成長心語】

高調必然難以合拍,因為“曲高”往往“和寡”,這把大尺子堅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圍牆,外面的.人要進來卻總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如果不合羣,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擁護。至察者無朋,一味對別人苛刻、挑剔只能讓別人和自己合不來。真正有修養的人會以寬容、豁達的胸襟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失誤和缺點。容人就不要過於精明,給他人創造一個寬鬆的人際環境的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空間。

中國歷史典故10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後,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後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餚後,也點頭稱讚,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雲,仕途上一帆風順,後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後,給文帝從家裏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説:“這麼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贇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贇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後,把骨頭送給了傅伏,並説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傅伏連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後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後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説:“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僕人一臉茫然,説道:“您有什麼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後,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説了,每天必定有一隻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裏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回朝後,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並説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後,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後來內監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裏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後,直誇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後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後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後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麼多冤枉錢!”

中國歷史典故11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説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後,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後,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麼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後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着對他開玩笑説:“現在,你的學識這麼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後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後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人離開後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繡針

杜甫曾這樣評論過大詩人李白寫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意思是説,李白要是提筆寫詩,風雨都驚動了,詩寫成之後,連鬼神都感動得哭泣。

那麼,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麼聰明?是不是他從小就懂得刻苦學習?都不是。李白小時候很貪玩,經常逃學。

有一天,李白在學的路上,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媽媽磨這根鐵棒幹什麼,於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禮貌地問:“老媽媽,您磨這根鐵棒幹什麼呀?”老媽媽頭也不抬,還在一個勁地磨:“我的繡花針丟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針!”李白一聽嚇了一跳,説:“這可太不容易了!”老媽媽抬起頭來:“鐵棒磨成針是不容易,可是,時間長了就可以磨成針了”。

從鐵杵磨成針,李白想到了做學問。只要肯下功夫,再難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自己的學問就一定會有長進和建樹。以後,李白再也不逃學了,他每天苦讀詩書,終於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出自:1.《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2.《論語·衞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 就是説自己知道好的東西 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中國歷史典故12

中國有許多歷史典故,據我瞭解的有:望梅止渴、完璧歸趙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匡衡,他年幼時十分愛學習和讀書。但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那時候的書很貴,有書的人都很珍惜那書,沒有孩子願意借給匡衡。鄰居家是有錢人,也瞧不起匡衡,不願給他一根蠟燭。匡衡為了有書看,就去給其他有錢人幹農活,不求工錢,只求有書看,於是,每天休息時間,他都會得到一本書。可白天看書的時間太少了,在晚上看書是最佳時機。但又沒有光亮,這使匡衡很苦惱。

有一次,他躺在牀上,偶然看見,跟鄰居家隔開的牆壁上有一眼非常小的窟窿,從鄰居家那兒透來一道明亮的光。匡衡突然想出了一條妙計。他拿出書本,放到那一眼窟窿下,一個個字體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如果窟窿再大一點的話,那不就看得更清楚了嗎?

於是,他拿出一把錘子,想把窟窿鑿大一點。誰知喧鬧的捶打聲和小石子兒的滾落聲驚動了鄰居。鄰居以為匡衡是來偷東西的。就氣憤地對他和他的.父母説:“你們是怎麼教孩子的,竟然讓他偷東西!還有,你這孩子真是沒有教養!”但當匡衡對鄰居説出了他真正的目的時,鄰居為匡衡勤學好讀的精神所感動,並讓他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明亮寬敞的環境下看書,學習。匡衡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勤奮使人進取,好學是通往知識的海洋。

中國歷史典故13

棄書捐劍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他出身於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着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着急,對他説:“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麼能成就大事業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麼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説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説:“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鬍鬚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説道:

“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將來好建功立業。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後,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願意鑽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

後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14

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閲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勛,頗極一時之盛。

懸樑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説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裏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遊説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説:“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着落,不後悔麼?”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説:“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

中國歷史典故15

少康中興—慨述

少康中興乃中國史上首個出現中興二字的時代。據史籍記載,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遊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有仍氏孃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裏),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卹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簡介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詳。相子,攻殺寒浞,復興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於陽夏。

少康,相的遺腹子。相被迫自殺時,少康還沒有出生。母親後緡氏當時顧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嚴,急忙隨宮女從狗洞中爬出,逃到孃家有仍氏部落(今山東省濟南市東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從小就很聰明,他初懂人事後,母親就告訴他祖上失國的慘痛經過,叮囑他日後要報仇雪恥,復興夏朝。從此,他發憤圖強,立志要奪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擔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時一有機會就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時時警覺,防止寒浞來殺害他。不久,寒浞的兒子澆果然派兵來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東)。有虞氏首領虞思讓他擔任管理膳食的官,學習理財的本領,並把女兒嫁給他,還給了他一塊10裏方圓的名叫綸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據地和軍隊。少康體察百姓疾苦,宣傳祖先禹的功德,努力爭取人民支持他復興故國,並召集夏朝的舊臣前來和他會合。

少康是中國夏朝的第六代王。第二代夏王太康被東方一個諸侯國有窮氏(今山東西部)后羿所伐,后羿取代了夏之政權。後來后羿的寵臣寒浞發動政變,血洗后羿一族。而太康抑鬱而終,弟仲康繼位成第三代夏王,寒浞對太康一家窮追不捨。於是仲康逃難時死,兒子相也被殺死,相的妻子是有仍國(山東濟南)諸侯的女兒後緡氏,有身孕,逃回有仍國,生下了少康,當上牧正,負責管理畜牧。寒浞不肯放過夏朝王族,寒浞之子澆派人殺少康。

後來少康避難,逃往有虞國(今河南省有虞縣),擔任有虞氏庖正(掌廚),國王虞思把女兒「二桃」嫁給了少康,並積極厚植勢力,有田一成(方十里),有眾一旅(五百人),又得有虞國諸侯伯思相助。一日少康發起義師,聯絡夏朝遺臣伯靡,派女艾刺探澆的.軍情,伯靡揮軍直攻有穹國都穹石,寒浞自殺未遂,被人民綁住拖到伯靡面前。伯靡歷數寒浞各項罪狀,將他的肉一片一片割下,凌遲至死。接著少康命女艾攻打澆,季杼則奉命攻打豷。功成之後,少康命人將豷剁成肉醬,奡被設鼎烹殺。少康重新取回夏朝的政權。在位期間,少康勤政愛民,專心農業水利,史稱為《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典故

憑藉十里方圓,中興夏朝—————少康中興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遂繼舜而當了中原諸部落之共主,初都陽城(今河南禹縣),後都於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據説禹大會「諸侯」(指諸部落酋長)於塗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紹興等説),執玉帛而來與會的有“萬國”之多。又傳禹在世時也仿效堯、舜,薦舉益為繼承人,但他的兒子啟卻自行繼位,並鎮壓了反對他掌權的勢力。從此,夏乃由一個部落之稱而成了國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約公元前2205年─約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於安邑。

自啟繼禹位,父子、兄弟相傳的王位繼承製終於固定下來。夏朝建立標誌中國“家天下”的首創,也是中國曆代興治盛衰亂亡的一系列鏈條之第一環。它具有立國創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襲,同時也開了歷代篡奪政權的先例。古書把夏啟繼承父位,當作由“天下為公”的“大同”之世,進入“天下為家”的“小康”之世的開端。

夏朝雖然建立,但其初政權並不鞏固。據説啟耽於飲酒作樂,在位十年而卒,傳位給其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荒淫XXX*,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帶着家屬、親信去洛水北岸遊獵。一去3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着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築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標籤: 通用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dkg1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