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的典故(通用12篇)

歷史的典故(通用12篇)

歷史的典故 篇1

華清宮內集中着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羣。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佈,“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歷史的典故(通用12篇)

中國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華清宮精彩上演。華清御湯酒店坐落在華清宮景區九龍湖南側,是國際精品温泉酒店體驗目的地。

所以,到陝西西安旅遊,有“六看”,即兵馬俑、華清宮、鐘樓、城牆、大雁塔、舞劇《長恨歌》。

華清池的歷史典故

地方誌記述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遊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峯山勢而築,規模宏大,建築壯麗,樓台館殿,遍佈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温泉蕩邪去疾。傳説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天子的遊幸之地。那時的温泉名“星辰湯”。《三秦記》載:“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衞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冊府元龜》載:“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温湯。癸卯,御製碑以示羣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温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温泉宮為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詔琯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雲”。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塗、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為詩名。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範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峯(即周烽火台),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甕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牆的牆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牆基。1982年冬於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牆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蹟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築佈局嚴謹,曲折縈迴,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築已蕩然無存。

今日記其遺蹟,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並以此為借鑑,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遊區,供廣大人民羣眾遊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築羣。主要殿舍以温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後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佈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佈其間,把整個華清宮粧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築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牆環繞。繚牆之外,又羅列不少建築,清乾隆《臨潼縣誌》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歷史

這裏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遊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裏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遊幸。冬天利用温泉水在牆內循環制成暖氣,每當雪花飄舞時,到了這裏便落雪為霜,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裏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後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後改名温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遊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後,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裏,先後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寢殿。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據歷史記載,這裏的温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裏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華清池”由此得名。經歷代戰爭,原來的建築都已毀塌。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佈局於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衝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遊覽區,主體建築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温泉就在於此。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築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後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牆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台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築,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迴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築羣。

“蓮花湯”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佔地400㎡,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威嚴。池底一對約30cm的進水口曾裝有雙蓮花噴頭同時向外噴水,並蒂石蓮花象徵着玄宗、貴妃的愛情。

“海棠湯”,俗稱“貴妃池”,始建於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貴妃沐浴。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楊貴妃在這花朵一樣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個春秋。“星辰湯”修建於公元644年,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測是工匠模擬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傳説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後面還有温泉古源。

“太子湯”是專供太子沐浴的湯池。“尚食湯”是專供尚食局官員沐浴的湯池。

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後經飛霞閣,傳説此閣是貴妃浴後觀景及晾發之處。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

為了適應旅遊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遊、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遊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範。

隨着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範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築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歷史的典故 篇2

説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間,咱們中華大院裏頭很不消停,雖説尚有個透風漏雨的花架子一樣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爭氣,產的龍子龍孫成器的少,玩兒鬧多,結果是黃鼠狼下豆杵子——一窩不如一窩,傳不過三五代,國運江河日下,有點兒本事的主兒,拉幫人就敢搶地盤、圈地界,佔塊地兒就敢稱國,什麼侯國、公國、王國等等,頂得好端端一個炎宗黃祖開創的浩蕩神州是千瘡百孔、體無完膚,直鬧得春秋無序,戰國煙濃,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氣候的,自然要擴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漬泥一樣,攪了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就在這大小林立的眾多國家中,有一個叫衞的小國。別瞧這衞國國小,故事倒蠻多。衞國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發一個娘肚子裏爬出來的親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幾輩子就瞅準殷商的蔓蔓兒快拉秧了,趁勢忙不迭佔住渭水北邊的岐山,揭竿豎旗,招攬天下,到武王姬發時一舉滅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時,康叔因與王室有着極親的血緣關係,得到了商紂都域朝歌及其四圍的大片沃野,並賜國號衞,被立為衞君,同時還兼着周朝司寇之職,參與王事並嚴治亡商遺民。毋庸諱言,人壽是有限的,衞國祖爺康叔再能劃拉,再能撐持,終歸是難免一死。他死,兒子繼;兒子死,孫子繼……家天下麼!所以,只要是這個窩裏蹦出來的崽,即便是呆傻痴苶,哪怕是個怪胎,也是有資格坐上君位。就這麼着,衞國一代代地弄出來不少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都不怎麼美好,多系家醜之類,什麼宮闈醜聞,君位之爭,父子、兄弟相殘……總之是磕磕絆絆地傳了十來代,就傳成了秋後的螞蚱——蹦躂不起來了。這個“螞蚱”名叫姬赤,古籍上還真有他這麼一號,史稱衞懿公,也就是咱這篇故事的A號人物。

要我説衞懿公這主,雖説是個亡國之君,可蓋棺論定,衞國人卻給了他一個很不錯的諡號——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記·史記正義·諡法解》一段,那上面説的是再明白不過了:“温柔賢善曰懿。”句下又有仨小字標示:“性純淑”。您説這人的德行還賴嗎?多有“愛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愛的不是人類!他愛的是禽鳥,而且愛的只是禽鳥中的一類——鶴!是個寵物愛好者,是愛鶴寵鶴沒了邊的鶴痴,堪稱養鶴、玩鶴的絕代宗師。

説起衞懿公畸形獨特的愛好成因,似乎頗受其家族的薰染和基因遺傳的影響。衞懿公的祖考爺衞宣公姬晉最大的本事就是貪淫好色,不知羞恥。早在衞宣公做世子的時候,搞不清是他爹衞莊公的第幾號小妾了,只知道名頭很響,叫夷姜,是個十分動人的佳麗,把一個世子誘得吃不香,睡不穩,沒白沒黑地瞄着他爹的卧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門,就怕鬼惦記;他這一上心惦記,還真就把個小繼母夷姜惦記到了自己的熱被窩裏,很快珠胎暗結,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説衞莊公這個老王八窩脖不窩脖?衞莊公氣死了,衞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見天日,且因母貴被立為世子。至此一切都歸正常了吧?其實不然,伋子長到十五六,他爹衞宣公寶貝似的為世子忙不迭地張羅兒媳婦,很快就聘定了齊僖公的女兒齊姜。孰料,這齊姜天生麗質,實乃一絕色尤物,誘得衞宣公心癢難耐,沒着沒落的,竟不顧綱常倫理,以出使外交的名義支走兒子,硬是霸佔了兒媳婦,還恬不知恥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來,這天大的國室家醜不光成為時人街談巷議的話把兒,而且也為我國不朽的《詩經》留下了一頁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風·新台》,讓後人聽到了一個悲劇女子憤怒的怨訴:“……燕婉之求,篴篨不鮮……”説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卻是令我噁心的雞胸駝背形同癩蛤蟆的糟老頭……

癩蛤蟆如願以償地吃上了天鵝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處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壽和次子朔兩個兒子後,沒處打發的夷姜索性被扔進垃圾堆,任之自滅,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價;特別隨着壽、朔二子歲數漸長,伋子更成了衞宣公和宣薑母子眼前的一隻綠頭蒼蠅,怎麼瞧怎麼膈應,只恨一時找不着蒼蠅拍拍死他。再説已是少年的壽、朔,無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廢伋立壽。偏偏壽又和伋子友善,不僅不願奪兄長之位,還處處護着這位異母長兄。而朔,別看年幼,卻另藏一副奸詐險惡心腸: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親兄壽,亦不可活!二人不滅,自家安能即位專權?為此,他陰招武士,私落亡命,攛掇宣姜,誘惑宣公,極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奪兒婦,喪盡天良……直氣得宣公七竅生煙,嚴命伋子速速離京,卻於半路伏兵密令殺之。朔見己謀得逞,暗派所養武士換下伏兵,只待伋子到來。不想,壽於母宣姜處得知內情,忙借送行餞別之機告知伋子,並將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動;熟料,壽一進入埋伏地就被射殺了。伋子酒醒後,聞聽弟壽代己已行,唯恐不測,慌忙追去,自投羅網,成了朔的刀下鬼。就這樣,黃泉路上,一對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兒……

朔陰謀得逞,衞宣公卻日喪二子,連呼上當,悔恨不已,眼睜眼閉,都是夷姜、伋子和壽兒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頓,寢食難安,不久就窩囊死了。老東西一死,撿便宜的無疑是朔。他即位當上了衞惠公,卻無日不在仇殺和動亂中度過,根本無暇顧及治國理民之事,死後丟給兒子懿公的,只能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破敗不堪的衞國。

衞懿公倒也想得開,整個一甩手掌櫃。他心説,家底兒既然給爺、爹敗光了,咱又沒什麼迴天的本事,乾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蝨子多了不癢癢。治啥國?傷那腦細胞呢!就説船破了,船破還有幫,幫壞還有底,底爛還有釘吶!何況一國釘子,兑換成錢,盡俺一人造足夠了。衞懿公這麼一想,索性玩兒唄,他什麼都玩兒。但他最喜愛的就是玩兒鶴!他玩兒鶴,簡直玩兒出了圈兒。他養的鶴,何止百隻千隻?個個都是毛色潔淨豔麗,鳴聲清亮,舞姿婆娑,宮廷苑囿無處不見。就是這樣,衞懿公還不滿足,還下令要國內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進獻,凡是進獻的鶴可對他的心的,金錢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麼賞什麼,簡直大方得沒了邊兒。後來他的鶴養得太多了,就越玩兒越不成體統,居然給鶴劃分等級,且按等級封官爵,加俸祿。上等鶴享受大官的俸錢,當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點的官祿就差些,吃住也掉點兒檔次,等等,以此類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當衞懿公出遊,總要叫羣鶴分班像官員似的陪行,並用載乘士大夫以上官員的豪華馬車拉着它們在前面行進,號稱“鶴將軍”,比那些真人儀仗隊還威風尊貴。在衞懿公那裏,凡是養鶴的人都有豐厚的工錢,而且比朝中的官員都有保證。當然衞懿公玩兒鶴的巨大費用,都是向老百姓橫徵暴斂得來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間,就榨得國民骨枯髓盡,到處可見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悽慘景象。又過了幾年,北狄人看透了衞懿公這個荒唐的廢物,知道衞國是真的沒得救了,就一舉侵入衞國。衞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兒,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們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誰也沒有作戰的心氣兒。衞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員,想叫這些官員帶頭上陣;不想這些官員異口同聲地譏諷頂撞他,你用“鶴將軍”打仗就行了。結果北狄兵馬如入無人之境,滅了衞國。衞懿公也死在了亂刀之下。

至於那些鶴,好在都有翅膀,一飛沖天,鳴聲悽清響亮,在瀰漫的烽煙中,也算是給寵愛過它們的主人招魂了……

歷史的典故 篇3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説,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為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後方。於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餘,倉皇準備迎戰。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着馬衝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衝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為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數個回合後,文丑感歎對方實力太過強大,於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裏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後來讀者認為,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歷史的典故 篇4

【出處】

《韓非子·喻老》。

【釋義】

諱:忌諱;疾:疾病。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歷史典故】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名醫,醫術非常高名,他只需診脈,就能知道患者臟腑裏的病。

有一天,他去見蔡桓公。他仔細端詳了蔡桓公的氣色以後,説:“大王,您得病了。現在病只在皮膚表層,如果不及時醫治,恐怕病情會加重的。”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説:“我沒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鵲走後,蔡桓公對左右説:“當醫生的就愛給人治病,沒病也説你有病,只為顯示自己醫術高明。”

過了幾天,扁鵲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説:“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裏去了。可得抓緊治療啊!”蔡桓公把頭一歪,只當沒聽見,理也沒理他。

又過了幾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氣色,焦急地説:“大王,您的病已經進入了腸胃,不能再耽誤了!”蔡桓公還是不予理睬。

又過了幾天,扁鵲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頭就走了。蔡桓公心裏好生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您去看望大王,為什麼掉頭就走呢?”扁鵲説:“病在皮膚裏,可以用熱敷;病在肌肉裏,可以用鍼灸;病到腸胃裏,可以吃湯藥。但是,現在大王的病已經深入骨髓。病到這種程度只能聽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請求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後,蔡桓公的病突然發作了。他打發人趕快去請扁鵲,但是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沒過幾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長心語】

閉目塞聽的人,往往自視甚高,自以為是,結果卻背道而馳。蔡桓公因為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絕扁鵲的勸告,結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們對待批評的態度,應該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要認真接受他人糾正過錯的好意,這樣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錯誤。

歷史的典故 篇5

謂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後一天。除: 去掉,引申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一詞,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風土記》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古人對“除夕”還有許多雅稱,如“除夜”“歲除”“大除”“大盡”等。

在民間,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通宵不眠為“守歲”。守歲的“守”有對即將過去的上一年的懷念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充滿希望之意。

歷史的典故 篇6

孔子説:“顏回啊,你先過來。你想想你家境比較低微,為什麼就不去做官,然後以彌補家用呢。”顏回回答道:“對於做官這件事情,我一點兒心思也沒有,城郭外面我有50畝田地,我可以用來耕種糧食;在城郭內部的40畝田地,我們可以養殖蠶和種植麻;我有着自娛自樂的方式,那就是波動鼓琴,並且夫子你跟我説的那些道理足以讓我感到愉悦,我又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孔子聽了他的回答之後,先是變了一個臉色,説:“説的實在是好啊,我知道這是你心願。我聽説善於滿足的人,不會因為利益來使自己勞累;那些安閒自得的人,知道自己已經失去很多東西,但是也不會覺得有絲毫的畏懼;注重自己內心修養的人,不會因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慚愧。這樣的話我曾説了很多次,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讓我有了收穫,可喜可賀。”

顏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顧忌這些,日常的貧困對他來説,這才是享受,享受生活,有着自己的樂趣。

歷史的典故 篇7

公元200年,曹操派遣手下大將劉岱和王忠倆人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岱和王忠不敵劉備,曹軍以失敗告終。曹操得知後,決定親自率兵前去討伐劉備。劉備難敵曹操的攻擊,兵敗而逃。劉備下屬關羽被曹操所擒獲,不得不投身到曹操的軍營。

曹操早已聽聞關羽的威名,便獎賞了給了關羽大量的物品,並任命關羽為偏將軍。袁紹和曹操在白馬作戰時,曹操親自率領張遼和關羽前去迎戰。顏良是袁紹軍營中勇猛的將士,關羽騎着馬在千軍萬馬中將顏良的頭顱割下。面對來勢洶洶的官員,袁紹軍營中沒有一位敢出來與關羽抗衡的將士。隨後,曹操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曹操早已得知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他不想讓關羽前去劉備軍營,曾以各種方法挽留關羽,但是關羽依然不為所動。曹操曾經派遣張遼前去打探關羽的心意,關羽告訴張遼説,曹操對他很好,但是自己已經承受劉備的厚愛在先,恐怕要辜負曹操的美意了。關羽隨即告訴張遼説,等到幫助曹操立下大功之時,自己便會離開曹營,前去劉備隊伍。張遼將關羽的心意秉明曹操後,曹操反而大肆賞賜關羽。面對曹操的執意挽留,關羽留下一封書信便離開了曹營。曹操手下大將勸告曹操殺掉關羽,但是曹操認為能人志士,各為其主,這不能成為殺害關羽的理由。這件故事流傳到後世,百姓稱為“千里走單騎”。

歷史的典故 篇8

周幽王姬宮涅是西周的最後一個國君,他昏庸暴虐,政治腐敗。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餚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台,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只見幽王在喝酒取樂。幽王派人對他們説:“沒有什麼盜寇,讓你們辛苦了!”

諸侯受騙,匆匆地來,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開心。褒姒生了個兒子叫伯服,幽王廢掉申後,立褒姒為王后;廢掉申後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宜臼遭到廢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裏。他對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滿懷憂愁,心中十分痛苦,寫了一首題目叫作《小弁》的詩,抒發自己的心情。詩的第三節説:“看見屋邊的桑樹和梓樹,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親,我依戀的是自己的母親。誰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誰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處找尋?”

由於幽王無道,諸侯紛紛叛離。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的軍隊進攻鎬京。幽王下令點燃烽煙,但是諸侯受過騙,都不派救兵。犬戎的軍隊攻下鎬京,殺了幽王,擄走了褒姒。

歷史的典故 篇9

20xx年9月,由中紀委、監察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浩然正氣滿乾坤——中國廉政文物精華展》,在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金鄉縣送交的“楊震卻金碑”有幸入選。此碑即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金鄉縣知事唐翼猷在縣衙公堂門口左側立的“漢楊震卻金處”石碑。

楊震(?—124),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東漢大儒,時稱“關西孔子”。五十歲的時侯,接受大將軍鄧騭的推薦進入官場,曾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職。他一生為官清廉,而且經常為國舉賢,效力國家。

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當地的讀書人王密才華出眾,就推薦他做了昌邑(今金鄉縣境)令。王密非常感激。有一次楊震調任東萊大守,正好途經昌邑,為報知遇之恩,王密決定親赴郊外迎接恩師。一天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兩人談得非常投機,不知不覺已至深夜。在王密準備告辭之際,突然從懷中捧出十錠黃金,放在桌上,説道:“恩師難得光臨,學生略備薄禮,以報栽培之恩。”楊震説:“我瞭解你,才舉薦你做官,你卻不瞭解我啊!”王密沒有聽明白楊震的意思,以為他在假意推辭,就説:“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説:“你這是什麼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怎麼可以説,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以前因為我瞭解你的真才實學,才舉薦你為孝廉,就是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揹我的初衷和對你的期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就是為國盡忠,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麼東西。只有在沒人看到的地方,才能顯現一個人的節操啊!”王密聽完之後,趕緊收起金子,羞愧萬分地走了。

“楊震卻金碑”記載的就是這一千古傳頌的歷史典故。

歷史的典故 篇10

【讀音】:tòng gǎi qián fēi

【解釋】:痛:徹底;非:錯誤。徹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錯誤。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痴公子很使噪脾錢》:你痛改前非,我把這所房子與你夫妻兩個住下。

【歷史典故】

宋朝,虔州王汝弼,言行謹慎。東村劉良,西村何士賢,兩家祖輩上都積德。崇寧癸未年,兩家各生一子,聰明過人,延請王汝弼做兩個孩子的老師。劉良與何士賢,家產雖豐饒,但為人很刻薄,德性遠遠比不上他們的前人。

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站在門口,看見人馬從門前過去,象走過官府的樣子。再看何氏門前,有人指指點點,到劉氏門前,也是如此。王詢問兩家是否看見這個情況,都説不知。沒有多久,發生瘟疫,兩家兒子都死了。

這年秋天,汝弼夢見自己被引到冥間,看見南面主官寶蓋幢幡,喊汝弼,問道:〝你是陝西幹州王汝弼嗎?〞王回答説:〝我是江西虔州王汝弼。〞一查,祿壽還遠。

王藉此機會叩問主官何、劉兩家兒子死亡的原因。主官説:〝這兩個兒子,都是棟樑之才,天曹記錄他們祖父的陰德,將要使後代興旺。沒想到良與士賢,處心行事,全部與先祖相反,因此奪回貴子,不久就要沒收他們的家產了。〞

王甦醒過來,已經過了兩天,就喊來劉、何兩人,把夢中情況詳細告訴他們,兩人哭着悔過。

從此兩人都廣積陰德,濟人利物。乙未年,又各生一子,劉家的兒子叫兆祥,何家的兒子名應元,還繼續請汝弼為老師。後來二子同登紹興癸丑進士,地位顯貴。

歷史的典故 篇11

自漢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成為名貴的花卉與貢品,併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西京雜記》中記載,漢武帝初修上林苑,羣臣皆獻名果異樹奇花兩千餘種,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興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一百株。當時栽種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橄欖、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來,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也提到桂花,當時桂花引種宮苑初獲成功,並具一定規模。晉代嵇含《南方草木狀》記載:“桂出合浦,生必以高山之巔,冬夏常青,其類自為林,間無雜樹。”南京為天朝古都,南朝齊武帝(公元483—493年)時,湖南湘州送桂樹植芳林苑中。《南部煙花記》記載,陳後主(公元583—589年)為愛妃張麗華造“桂宮”於庭院中,植桂一株,樹下置藥杵臼,並使張妃馴養一白兔,時獨步於中,謂之月宮。可想而知,當時把月亮認作有嫦娥、桂樹、玉兔存在的月宮這一傳説已相當普及,説明早在20xx多年前,中國就把桂樹用於園林栽培了。現陝西漢中市城東南聖水內還有漢桂一株,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臣下蕭何手植,其主幹直徑達232釐米,樹冠覆地面積400多平方米,枝葉繁茂,蒼勁雄偉。

唐代文人引種桂花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柳宗元自湖南衡陽移桂花十餘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為杭州、蘇州刺史,他將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帶到蘇州城中種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間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紅桂,鐘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紅桂,先後引種到洛陽郊外他的別墅所在地,此時園苑寺院種植桂花,已較普遍。

桂花的神話傳説不斷出現,尤其是唐代小説中的吳剛伐桂的故事,更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傳説中説: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千萬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毛澤東的詩詞“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於這一典故。

唐宋以後,桂花已被廣泛用於庭園中栽培觀賞。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後人亦稱桂花為“天香”。李白在《詠桂》詩中則有“安知南山桂,綠葉垂芳根。清陰亦可託,何惜植君園”。表明詩人要植桂園中,既可時時觀賞,又可時時自勉。這種需要,導致園中栽培桂花日漸普遍。如宋朝梅堯臣《臨軒桂》:“山楹無惡木,但有綠桂叢”。歐陽修《謝人寄雙桂樹子》中“曉露秋暉浮,清陰藥欄曲”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詩人庭院中的芍藥欄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階桂影秋綽約”説明在玉色的台階前植桂。元代倪瓚《桂花》詩中“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指出窗前植桂。

桂花的民間栽培始於宋代,昌盛於明初。中國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區均在此間形成。中國桂花於1771年經廣州、印度傳入英國,此後在英國迅速發展。現今歐美許多國家以及東南亞各國均有栽培,以地中海沿岸國家生長為最好。早在20xx年前,就用桂花制酒,桂花製茶。至今,桂花酒、桂花茶在地方特色中仍具一席之地。同時,開發出了桂花月餅、桂花糕、桂花糖、桂花糖藕、桂花栗子羹等50多種,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桂花與我國的傳統醫藥有不解之緣。《説文》記載“桂,江南木,百藥之長”。《本草綱目》載有木犀花氣味辛温無毒,“同百藥。煎孩兒茶作膏餅含,生津,闢臭化痰,治風蟲牙痛;同麻油蒸熟,潤髮及作面脂”。

據文字記載,我國桂花栽培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山海經·南山經》中提到招搖之山多桂。楚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呂氏春秋》中稱讚:“物之美者,招搖之桂。”東漢袁康等輯錄的《越絕書》中載有計倪答越王之話語:“桂實生桂,桐實生桐。”由此可見,自古以來,桂花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為桂花的故鄉,國外栽培的桂花均系由中國傳入的,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桂花第一生產大國,有種植的桂花風景林、矮幹球形的盆栽盆景。我國桂花的繁育、栽培嫁接、修剪、採收、儲藏、加工等各項技術都居於世界前列。

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是賞桂的最佳月份。桂花與明月,很早就聯繫在一起,因此,“桂魂”、“桂輪”、“桂月”、“桂窟”等,都成為月亮的代表,“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説,桂花成了生長在月亮上的神樹,傳説月亮上有座宮殿,又稱廣寒宮,寂寞的嫦娥仙子居住在宮中。宮中有一株桂花樹,高五百丈,所謂“月中有丹桂,自古發天香”,就是指的這棵桂樹。它生長很快,不砍月宮將容納不下,玉帝就命一個修仙時犯了錯誤的人——吳剛,天天去砍,可是隨砍隨合,即砍樹的創傷很快癒合,隱喻着月亮的陰晴圓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這個傳説中,月亮和桂樹是兩位一體的,桂樹能與月亮一樣象徵長生,將桂花與月宮、嫦娥、吳剛聯繫在一起,頗具神奇色彩,使世人無不心嚮往之。毛澤東寫下了“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的浪漫詩句,偉大的情懷也融進了這美麗、動人的故事中。

正是由於月宮中有桂樹的傳説,便由此也有了“蟾宮折桂”的説法,折桂成為中舉的象徵,而且人們將科舉考試稱為“桂科”,將科考高中稱為“折桂,”登第人員的名籍則稱為“桂籍”,再聯繫到月宮中的桂樹,便有了“蟾宮折桂”一説。宋代僧人仲殊在《金菊對芙蓉》中寫道“花則一名,種分三色,嫩紅妖白嬌黃……引騷人乘興、廣賦詩章。許多才子爭攀折,嫦娥道三種清香:狀元紅是,黃為榜眼,白探花郎”,將桂花的花色——紅(丹桂)、黃(金桂)、白(銀桂)與科舉中殿試的前三名聯繫起來,絕妙絕倫。杭州西湖一帶的桂花,在唐朝時已聞名,當時主要種植於靈隱寺一帶。“桂子月中落”的傳説自唐朝廣為流傳。如詩人宋之問作《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瑚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白居易《憶江南》中有“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的詩句,並作《東城桂》兩首,其一曰:“子墜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間城。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這都使桂花更加充滿了詩情畫意。每當金秋時節,綠葉上綴滿一簇簇、一團團金粟銀屑,香飄雲外。花落之時,隨着一陣秋風拂過林梢,濃密的桂粟紛紛飄落,霎時下起了或黃或白的桂雨,給人以仙境的感覺。

歷史的典故 篇12

李自成驕奢毀功業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在起義前期能和官兵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因而屢戰屢勝。但隨着起義隊伍的壯大,功績的顯赫,他的驕傲情緒一天天滋長起來,貪圖享受,拒聽忠言,居然殺害了向他進諫的忠臣李巖,以致軍心渙散,輝煌功業毀於一旦,落得個自身被害的結局。

標籤: 通用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l916j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