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薦】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薦】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薦】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

今天縣教研室人員來我校進行達標課驗收,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作出評價並給與指導,收穫頗豐,體會如下:

1、課堂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建立好小組評價機制,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去思考、去體會、去感悟、去提升。

2、注重知識的聯繫與整合,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歸納,教師要注重對知識的整合與延伸,加強前後知識、中國史與世界史。歷史與現實的聯繫。

3、廣泛閲讀書籍,加強理論學習。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提高教育教學此文轉自水平。精心研究,潛心教學,用心課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2

七年級歷史上冊“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反思本週,我參加了本組的公開課講課,從教學設計到評課過程中大家對我的建議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與幫助。首先,由於之前沒有講過歷史的公開課,在講課之前我上網蒐集了許多優質課的視頻進行觀看,為我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思路打開了一扇門,讓我知道從何下手,如何下手。

我設定本課的學習目標為通過閲讀教材內容,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結果、意義;識記絲綢之路的路線和意義,理解張騫出使西域對民族交往的重要意義。從這一層次上説,本課的學習目標基本上已經達成,但在目標實現的過程中仍有諸多的欠缺。我的課程設計流程基本完善,從視頻導入絲綢之路,到後續的絲綢之路路線圖,以及一帶一路等對中國的影響等多方面均有涉及,但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較多問題。突出的幾點在於:

1、重點部分強調不到位。重點的部分強調兩到三次都不為過,我對重點部分的強調很少,可能學生聽過之後,瞬間就忘記了,對本課的重點內容依然不清晰。

2、課堂銜接與過渡比較生硬,在課堂用語及銜接語的使用上要多加斟酌,同時要注意知識與知識間的銜接,使知識結構化,讓學生可以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歷史知識。

3、結合目標設置活動。課堂活動最終要服務於我們本課的學習目標,我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也設置了諸多的活動,如:想象張騫拜別漢武帝時他們之間的對話;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想將中國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路線;為張騫紀念碑寫一段碑文等,這些活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內容,也鞏固了目標的實現,但活動與目標之間的結合似乎沒那麼緊密,要更加強課程與活動之間的融合度。

每一次公開課的講解,都是對自己莫大的幫助與提升。從備課到試課再到上課,以及後續老師的評課,每一個環節都比我們平時上課所付出的精力要多,每一次講解背後發現的問題也比我們平時上課發現的問題多得多,之前的時候對講公開課有一種很大的恐懼感,擔心自己講的差,怕自己出現一系列的問題,現在講公開課雖然依然恐懼,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發現自己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改正過來。同組的老師們給我提出的建議對我以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以後我要把備課內容更精細化,重點更加突出,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更有效化,努力呈現出一節高效而精練的課程。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3

本節課共有三部分內容: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其中,第1和第2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並通過學習張騫、班超兩個歷史人物,強化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但是,學生們對於基礎知識的鞏固程度還不夠,欠熟練,掌握得不夠紮實,我在本節課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張騫通西域這一部分的教學其實應該做得更好,我可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搞活起來,比如把張騫在西域的所見所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讓學生來描述;或者以張騫為記者進行追蹤報道,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的口才,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關於絲綢之路的教學,如果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絲綢之路,我應該用多媒體展示出地圖,讓幾個學生按照地圖來重新走一下絲綢之路。

3、知識的延伸不夠,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談一談西部的開發,也可以結合講講關於東突事件等。

4、在當堂鞏固環節,應多設計一些選擇性題目和材料分析題。

5、學生會了的問題,不應該再去過多的強調。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看一些與歷史知識有關的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爭取做一名與時俱進、知識淵博的教師。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4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複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屏幕展示並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卧薪嚐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閲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通過學生們上網查閲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尤其對於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説,提高現代信息技術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卧薪嚐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通過同學們瞭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屏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佈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説明了什麼問題?並聯系現實説明有什麼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鑑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通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説明什麼問題,感想是什麼?”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於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繫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説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於讓學生回答,忽略了七年級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於是剛接觸七年級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後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後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後沿用。

總之,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台,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5

一、成功之處

1、本節課貫穿了“人本”的教學原則,着重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運用了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這節課中“學”“思”“練”三者結合,形式多樣。便於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加強了遷移知識的能力。

3、教師和學生是處在平等對話的關係中,促進了學生主體與教師的協同成長,打破了原來沉悶的課堂教學,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提高之處

1、順其自然、課堂生成性

導入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種高昂的情緒持續到學習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學習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時,學生略顯疲勞,我還是按照教案設疑、組織學生閲讀教材,用筆勾知識要點,由於文字多、難度大外加學生疲勞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對這部分教學可以把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措施、意義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導學生閲讀政治上措施,然後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師自己歸納意義,(因為比較抽象)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再如,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學生介紹完畢後,過渡“如果你是漢武帝,面對如此囂張的諸侯王,你怎麼辦?”由學生説“把他斃了”,生集體回答。如果由學生個別回答可能會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課堂氣氛會更活躍,當然由2張圖形也體現出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教學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氣氛略顯沉悶。

2、眾生平等,關注邊緣學生

在閲讀漢武帝的大一統時,文字多外加學生疲勞以及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在閲讀時就偷偷休息,課堂效率不高,儘管我通過集體回答形式解決了設疑的問題,但確實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我忽視了邊緣學生。

3、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

歷史發展有一定線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歷史本來面目,有些時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採用多種手段和方法把歷史基本問題講清楚並讓學生理解。

教學改革來自於對實踐的反思、對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對自身教學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個認識自己和學生的過程。我相信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苦。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6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去年教的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年級上冊《中華文化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説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閲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説,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説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7

歷史教學往往存在只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的狀況,教師上課只把知識點一教了之,根本談不上學法的指導,學生則認為學不學無所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重點,學生畫橫線這種現象,嚴重妨礙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於智力的開發、人才的造就。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對於學生能力培養來説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寬鬆、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已成為我們每個歷史教師的共識。

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大膽發言的機會。比如對“中華文化的勃興”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提問“你知道春秋戰國時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嗎?你喜歡其中的哪一位?為什麼?”而後讓學生先看書準備,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見中就將幾位大思想家學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見,課堂是活生生的,是學生的樂園,只要教師耐心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萬不可就課本知識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導入”這是歷史課的一大特色,如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師可以先講講“荊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問“荊柯應不應該刺殺秦始皇呢?秦始皇在歷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書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興致極高,會迫不及待地啃起書本。整節課,學生都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教師只要稍加點撥,本課的重點——秦始皇鞏固國家的措施就會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看書找重點內容,會讓本就枯燥的歷史課堂更顯得索然無味。

歷史課程的改革給所有的歷史教師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經過磨礫,教師觀念得到更新,理論得到充實,實踐得到提升,我們將滿懷信心,為歷史教學開闢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8

原本以為《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是選學課,我沒有必要講,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況且這一課比較枯燥,也比較簡單。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才發現並非我所想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受益匪淺。

首先,歷史劇表演的嘗試,讓師生親身感受體驗了歷史,對歷史的陌生感與距離感縮小了,以往枯燥的歷史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師生關係更融洽。同時,在創作歷史劇的過程當中,師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充分發揮,甚至為了設計一個時間,都要查閲大量的資料,最終決定以公元前110年作為劇本的背景時間,這樣才能將書本中導言中的材料與第一目治理黃河的材料聯繫起來等。通過這一活動,對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的促進。

第二,視頻資料的恰當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在查閲視頻資料中,我在無意間找到一種以FLASH形式出現的教學視頻,該FLASH《漢武大帝》,比較適合學生口味,同時,這個動畫開始的三個畫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羣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對漢武帝的一生,可以説做了充分概括,對學生認識漢武帝這個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服裝與場景,比如匈奴、馬車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漢朝人的生活及漢武帝的事蹟。説實在以前根本沒有關注過此種形式的教學視頻,甚至有時還嗤之以鼻,以為純屬小兒科的,可是通過實踐,此類視頻倒是挺能提高孩子們的關注度,何樂而不為呢?

講農業的發展環節中,我運用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發展的農具圖片、耕作圖片,也進行了講解,有一張圖片中的耬車立馬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立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開始討論這個耬車為何“長三隻腳呢?”最終,還是“回答問題專業户們”道出了心聲:三隻腳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同時耬車又翻鬆泥土把種子全部覆蓋上了。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9

轉瞬間,一個學期又將結束,本學期課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進行着,反思自己的教與學,深受啟發,感觸也頗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設計全面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從“鑽教材”向“鑽學生與教材”轉變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綱等文本資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潛心鑽研教材,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身心特點,綜合考慮,制定最優化、最科學的教學流程。

2、從“備教法”向“備學法與教法”轉變

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怎樣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滲透進學法的指導;不僅要完成教材知識點的傳授,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3、從“重優生”向“關注每一個個體”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關注優秀生,在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等方面對這一羣體考慮較多,反而將原本最需要教師關心的潛能生羣體邊緣化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也極易造成歷史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教學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關注潛能生,將潛能生的學習置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二、注重教學關口前瞻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現預習題綱的選擇性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好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從示範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編寫預習的能力與習慣。

2、體現預習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讀” “劃” “想” “做”的步驟進行,通過通“讀”教材,宏觀把握預習內容,將自己認為應該重點強調的知識點做上標記,對照預習題綱進行獨立思考。

3、體現預習成果的針對性預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預習成果沉澱下來。一方面,要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積累記錄下來,一些學習方法或是心得體會也需要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掌握與理解不夠深刻的地方,要進行羅列,以便課堂學習時聽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或是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

三、注重教學過程探究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科學設計好探究提綱探究題綱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體現相互關聯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教授“ ”內容時,教師設計探究題綱,可以着眼於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刻揭示。

2、啟發點撥好關鍵環節

例如在“ ”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探究學習,要緊扣“中國和世界的形勢”“的原因”等關鍵節點進行點撥。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以“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學質效。

3、歸納完善好學習成果討論探究環節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成果“去偽存真”。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學習成果歸納中,一位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從清政府腐敗沒落、封建經濟薄弱、軍事力量落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資本主義”這樣的實質,讓學生深刻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教學模式

1、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延伸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之餘,教師要結合本校條件與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歷史學系研究環境。

2、開展歷史競賽活動,鞏固教學成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歷史學科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熱點話題舉行演講、辯論等形式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深化學習成效。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化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進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接受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也可以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開展諸如“訪問老紅軍”“家鄉抗日事蹟尋找”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現歷史教育教學思想性的重要特點。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0

在本課教學目標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特別是注意學法指導、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引導式教學。

這節課成功之處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通過講成語故事的方式,既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在這種愉悦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也比較高,基礎知識也能夠得以掌握。

2、在講授陳勝吳廣起義時,設置情境教學,還原大澤鄉起義的場景,讓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3,在導入中,用民謠引導學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現,也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實際教學中,該課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活動時間的把握不夠緊湊,導致課堂前鬆後緊,拓展、鞏固時間偏少,《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使用不夠充分等。

2、對難點的突破做的不好,學生還不能夠很好區分陳勝、吳廣起義和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不同性質,而且在講到鉅鹿之戰和楚漢之爭時,學生混淆了這兩個戰爭。

我認為教學案的編寫要注意留有餘地,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拓展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完善和發展教學案。努力避免一體化教學案的使用給學生帶來的消極、負面影響。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1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為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啟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啟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2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裏哪裏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藴藏着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悦,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説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説:“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祕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台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説:“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説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脱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3

“興趣的最好的老師”, 有效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歷史課堂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本課在導入新課時就有意識的設置兩個小活動:猜謎語、班級小調查,讓學生饒有興趣的瞭解了鮮卑族,同時又激起學生學習孝文帝改革慾望。一開始就讓學生在輕鬆自然氣氛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民族融合”這一概念,在國中歷史中是第一次提到,學生已有知識中缺乏對民族融合的認識。本課就通過四幀圖片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知道“胡人漢服”、“漢人胡食”這些現象,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談談對“民族融合”的理解,使學生獲得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

遷都洛陽,是本課主要內容之一,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孝文帝遷都的原因,以及在遷都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智慧,本課精心設計一個歷史短劇《孝文帝遷都》,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再現歷史生活場景,加深學生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視野。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本課最主要的內容,如何凸現出來,是教學的一個重點。改革的措施學生很容易從課本中找出來,如果照本宣科講解,然後讓學生去背一背,難以獲得具體的認知,也增加學生負擔。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科學記憶,本課先開展一個活動:縮句遊戲,讓學生把每項措施濃縮為三個字。通過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嘗試的熱情,同時使學生能在輕鬆氣氛中掌握孝文帝的改革具體內容。歷史短劇表演:《一個北魏官員的一天》,頗具新意,讓學生再次穿越時空隧道,再現歷史場景,體驗作為生活習性日久的北魏官員當時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怎麼看待這些改革措施。把學生放置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體驗人物的情感,認識到當時改革會遇到一定阻力。最終了解了歷史、感悟歷史。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也是歷史教學重要任務之一。本課又設計“你我之見”:評價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還是少數民族改革家。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讓學生思維在課堂上進行碰撞交流。通過討論,提高學生對歷史人物與事件的評價能力,也培養學生客觀看待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然後適時加以引導,聯繫當前改革開放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充分發揮了歷史教學的史鑑功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只有堅持自己民族特色,才不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

傳統的歷史教學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的活動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本課教學設計,注重開展形式多樣課堂活動,猜謎語、小調查、歷史短劇、縮句遊戲、你我之見等活動,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讓歷史教學活動中動起來,在輕鬆愉快中學習歷史,在無形中感悟歷史。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4

本課的成功之處:

1。設計思路較清晰。表現在:一、把課本知識高度整合;二、針對主要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三、設計知識結構圖對知識進行整合、提煉。

2。目標意識很強。緊緊圍繞學習目標展開。

3。非常重視直觀教學。大量歷史圖片的運用加強了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秦滅六國的順序、秦的疆域對比、長城等圖片的運用等。

4。注重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自主學習環節、合作探究環節等等。

5。試題設計具有針對性和開放性。如合作探究中兩個假如的提出針對學習的難點,有很強的針對性,回答的方面很廣,也具有很大的開放性。

6。形式靈活。如對知識的温習、加深理解用奏摺的方式;對知識的歸納總結用寫頒獎詞和知識構建的方式等。

7。目標達成度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

幾點不足:

1。學法指導上可再全面一些。如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把自學內容、方法和時間都給學生提示一下,學生自主學完後,再留出幾分鐘來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把疑問提出來。再如學習方法上可以用數字歸納法、諧音歸納法等多種方法,像秦滅六國的順序,可以諧音為含(韓)着(趙)委(魏)屈(楚)咽(燕)氣(齊)。

2。評價方式要多樣。除了老師的及時評價外還應讓學生評價。

3。板書設計不應欠缺。板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不應省略。

4。課件可以進一步精簡,教材中有的圖片和材料可以不用幻燈片展示。如郭沫若評價焚書坑儒的那段話可以指導學生閲讀課本即可。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反思15

上完《秦王掃六合》一課,細細反思,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完成了教學目標。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為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我打破了教材編寫的順序,將教學內容設計為秦完成統一和鞏固、維護統一兩大內容,在處理第二項內容時,又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係)等方面來歸納秦鞏固統一的措施。這樣做,不僅線索清晰,便於學生掌握和理解,同時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創新問題設計上有突破,能聯繫生活實際,引起學生共鳴。

本課教學中,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課文內容,然後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點撥、同時輔以材料展示。我還注重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機會,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發揮、去創造。如:我指導學生到黑板上設計秦的疆域示意圖,以幫助學生壓縮信息,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這節課也體現了教師的角色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轉變,由原來的講述者轉變為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學生會的,允許學生自由發揮,互相補充,教師及時評價;學生不會的,教師進行激勵、引導,然後共同解決。

這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不敢放開手腳,給學生以機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其它細微之處,還存在着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釋疑過程中,有些小問題的設置稍顯牽強;過渡語,有個別之處,不夠自然;習題設計過於單調死板,以後應力求多樣化、趣味性,努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分析秦完成統一的原因出現困難時,教者引導的語言有些羅嗦,沒有做到簡明扼要;對學困生的關注明顯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學生方面:在討論秦始皇的歷史作用時,他們的回答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非常透徹、全面。尤其是説説他們原先印象中的秦始皇時,學生的反應特別積極,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是比較關注歷史的,我們有理由對歷史教學充滿信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wd1k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