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經典的歷史典故1

無中生有(無中生有)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出處】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把沒有的説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卧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苟、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於無形體的道。

經典的歷史典故2

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後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於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託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後因稱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説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3 梁州夢契

元稹和白居易均為唐代新樂府運動倡導者,兩人友誼深厚,常以詩文互相酬和,世稱“元白”。元稹任監察御史,於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時白居易在京於同月二十一日與弟白行簡及知友李杓直等遊慈恩寺後至李家飲灑。席間,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當已至梁州了。”隨即題詩一首於壁上:“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作詩之日,元稹果恰至褒城(今屬陝西,即梁州境)旅次夢與白居易、李杓直同遊曲江及慈恩寺,醒後作《梁州夢》詩云:“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曲江院院遊。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兩人遙隔千里,但神交若合符契。後人形容知友夢魂相交,常引此佳話。(典見《本事詩》)

4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説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後以“塗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6 雞肋糜人

三國魏楊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曹操主簿。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引兵攻漢中,劉備據平陽堅守,因久攻不下,操乃意欲還軍。適逢軍將問軍中口令,遂隨口雲:“雞肋”。眾官屬莫知所謂,獨楊修已解其意,整裝待發。問之,則曰:“夫雞肋,棄之為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返也。”後因以“雞肋糜人”喻雖嫌乏味卻又不忍捨棄之物。唐羅隱詩:“雞肋曹公怒,豬肝仲叔慚”,即直詠其事;宋蘇轍詩:“官如雞肋浪奔馳,政似羊毛尚黽勉”,乃取其意用典。(典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注引《九州春秋》、《後漢書?楊震傳》)

7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户,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柯,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遏,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置鎖無人。惆悵之餘,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後代詩文中因常以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後不復再見的悵惘心情。白仁甫、尚仲賢均有《崔護謁漿》雜劇演此事,明清傳奇中亦有《題門記》、《人面桃花》等劇,皆本此。(典見《本事詩》、《唐詩紀事》及《全唐詩話》等)

8 本色當行

宋代詩人陳師道曾雲:“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詞手,唯秦七、黃九耳。”意為蘇軾作詞,亦如韓愈作詩,雖好而不是詞的本味,惟有秦觀、黃庭堅之詞,方是作詞正道。同時的晁無咎卻説:“蘇詞雖稍不諧律呂,蓋橫放傑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黃山谷詞固高妙,然不是當行家語,乃著腔子唱和詩耳。”南宋詩論家嚴羽要求作詩“須是本色,須是當行”,即本陳、晁兩家之説。本色即詩文體裁的本味;當行,猶言內行。後來詩文中常用“本色當行”形容恪守體裁而能致精妙之作家作品。(典見《後山詩話》、《滹南詩語》、《滄浪詩話》)

9 章台柳

唐代詩人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居京時得一姬柳氏,才色雙全。後韓翃為淄青節度使侯希幕僚。時值安史之亂,他不敢攜柳氏赴任,分別三年,未能團聚,因寄詞柳氏雲:“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許堯佐《柳氏傳》作“昔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詞雲:“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獨居,恐有意外,就出家為尼。不久被番將沙吒劫去,後賴虞侯將許俊用計救出,始得團圓。後人就名韓翃寄柳氏詞的詞調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牆花而專x女這類的人物。(典見《本事詩》、《柳氏傳》、《唐詩紀事》、《全唐詩話》)

10 吊柳會

柳永初名三變,以填詞名世,與兄弟三複、三接號為“柳氏三絕”。因他常涉足花街柳巷,所作大抵為偎紅依翠的豔詞,歌台舞榭常演唱其詞,歌妓舞姬,均愛慕其才華,但為時論所不許。後改名柳永,中進士第,官任屯田員外郎,但一生流落不偶,最終客死襄陽,埋骨異鄉。相傳他死時家無餘財,身後蕭條,靠昔日仰慕他的x女集資營葬,草草料理後事。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羣妓相約各攜酒菜食物赴其墳地祭掃。識與不識均奔集墓地,相沿成習。鄉間稱之為吊柳七或吊柳會。《古今小説?眾名姬春風吊柳七》及清王士禎《真州絕句》之五“殘月曉風仙掌路,何人為吊柳屯田”,均敍此事。(典見《獨醒雜誌》、《方輿勝覽》等)

經典的歷史典故3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鬆】 體裁:【七絕】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此詩題作《己亥歲》,題下注:“僖宗廣明元年。”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詩大約是在廣明元年追憶去年時事而作。“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瞭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政治現實。

安史之亂後,戰爭先在河北,後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唐王朝進行窮兇極惡的鎮壓,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圖”。詩句不直説戰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説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亂而來的是生靈塗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平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於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今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迸代戰爭以取首級之數計功,戰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死亡。這是血淋淋的現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輕描淡寫,字裏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後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裏“封侯”之事,是有現實針對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海節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鎮壓黃巢起義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殺人多”而已。令人聞之髮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將功成萬骨枯”。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張?《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誇寶劍,功在殺人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實內容;還更多一層“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犧牲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裏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經典的歷史典故4

從前宰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裏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説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説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所以"吹牛"就是説大話的代名詞!

經典的歷史典故5

發生在西漢時期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活被搞得一團糟。後來人們便將這兩次叛亂聯繫起來,構成了"亂七八糟"這句成語。

經典的歷史典故6

古人稱天為一、地為二。所以天地相加為三,三即成為整體的代表,比如:三部曲、三省、三思、三人行等等;而對於四則稱之"周全",亦有稱心如意的意思,比如四大金剛、四大家、四體、四藝、四書等等。所以把"美好事物"之外的,行為不端的人統稱為"不三不四"。

經典的歷史典故7

唐代《朝野僉載》裏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賜十二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應允這件事,那麼這裏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後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裏卻浸透着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説是錯的。

經典的歷史典故8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卧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於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剷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餘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羣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着:“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文種此時方知範蠢並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説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經典的歷史典故9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幹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説:“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户人家的庭院中種着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着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捨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卧牀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説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着説:“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豔遇或遇豔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歎;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樑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説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裏説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脱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麼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裏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罈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裏。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篇四:坦腹東牀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説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説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説:“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説:“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雲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裏現一隻腳爪,那裏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後人把“一爪一鱗”説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説:“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説:“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説:“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説:“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説,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着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事情!”

後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經典的歷史典故10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説,現在魏國精鋭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典的歷史典故11

【歷史典故】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抵擋,就把中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

【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經典的歷史典故12

有三種説法。一説是元代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二是蒙古族好騎手遇到烈性馬便拍拍馬屁股,使馬感到舒服,隨即乘勢躍身上馬,縱馬而去。三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總喜歡拍着馬屁股稱讚一番。

經典的歷史典故13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一個小茶館。知縣白老爺是一個貪財好利的主兒,經常來白吃白喝。雖然父子倆受不了,有氣,但也沒辦法。有一段時間老掌櫃病了,小掌櫃司爐掌壺。等老掌櫃病好以後,發現縣太爺再沒來了。問其緣由,小掌櫃一笑説:"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經典的歷史典故14

1、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賣鏡都市以謀昭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典見《本事詩》、《古今詩話》等)

2、響遏行雲

古代傳説:薛譚拜歌唱家秦青為師,學藝未成自以為得奧妙,而向老師告辭。秦青並不挽留,將他送到郊外,途中為他撫節悲歌,表達師生依依之情。其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知己之不足,於是懇求秦青允許他返回繼續學習,終身不敢言去。“響遏行雲”,形容歌聲高亮,似乎能阻止行雲的前進。蘇軾《減字木蘭花?詠慶姬》詞“響亮歌喉,遏住行雲翠不收”,即用此典。(典見《列子?湯問》)

3、漁陽摻撾

漢末文學家禰衡,少有才辯,長於筆札,孔融曾向獻帝表薦,曹操多次召見。禰衡恃才負氣,稱病不往,又以言詞譏諷。曹操深為嫌怒,但因他才名遠播,殺之恐招害賢之名,欲藉機輕侮之。時方正月十五日,曹操大會賓客,乃命禰衡為鼓吏,在席上擊鼓助興。禰衡揚槌擊鼓,作《漁陽摻撾》,音調悲壯,鏗鏘如金石之聲,四座為之動容。依慣例,鼓吏當易衣,衡便於眾人前脱衣裸身而立,然後徐徐著鼓吏之服,顏無作色。後人因稱《漁陽摻撾》為鼓曲中妙品,又用以比喻慷概悲壯樂曲。北周庚信《夜聽搗衣》詩“聲煩《廣陵散》,杵急《漁陽摻》”,下句即用典。(典見《世説新語?言語》、《後漢書》注引《文士傳》)

4、春月勝秋月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3)正月,蘇軾知穎州(今安徽阜陽)時,堂前梅花盛開,月光皎潔。夫人王氏因謂:“春月勝如秋月。秋月令人悽慘,春月令人和悦。”王氏平日未嘗作詩亦不言詩,蘇軾卻以此語實詩家語。欣然相邀歐陽叔弼、歐陽季默兄弟飲酒賞月,又作《減字木蘭花》詞一首雲:“春庭月午,搖盪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輕雲薄霧,總是少年行樂處,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專詠春月勝於秋月,一時傳為佳話。元樑寅散曲《人月圓?春夜》“三春月勝三秋月,花下展清陰”句,即用此典。(典見《侯鯖錄》、《藝文類聚》、《後山詩話》等)

5、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説,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頷聯即用此典。清黃景仁《濠梁》“夢久已忘身是蝶,水清安識我非魚”,也用此意。(典見《莊子?齊物論》)

6、夢遊華胥

相傳黃帝即位三十年,因思為天下大治之難,乃寡慾清心,順其自然,三月不理政事。曾夢中游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元首,亦無貴賤賢愚之分。人民無所嗜好,既不戀生,也不畏死;既無親疏向背之隔,亦無愛憎利害之心;水火難傷,鞭斧無損;雲霧難遮其眼,雷霆不擾其耳,是個沒有人世利害得失的奇妙極樂世界。黃帝醒後若獲養身治物之道。廿八年後,終至天下大治。後因以“夢遊華胥”喻到達理想王國。唐李商隱詩云“不見華胥夢,空聞下蔡迷”,即用此典。(典見《列子?黃帝篇》)

7、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歎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如李白《感興》“蛾眉豔曉月,一笑傾城歡”,又《清平調》“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均用此典。(典見《漢書?外戚傳》)

8、司空見慣

唐代詩人劉禹錫某年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罷官回京,司空李紳因仰慕其名,邀至府第,盛宴款待。席間,李紳命歌妓勸酒,劉禹錫即席賦七絕一首,詩曰:“高髻雲鬟宮樣粧,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李紳聽罷,就把歌妓贈給了他。此事範攄《云溪友議》卷七、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七均作揚州大司馬杜鴻漸與劉禹錫事,不能詳考。後人因以“司空見慣”比喻對事物的習以為常。蘇軾《滿庭芳?佳人》詞:“人間何處,有司空見慣,應謂尋常。”(典見《本事詩?情感》)

9、梅妻鶴子

北宋詩人林逋,為詩風格淡遠,其詠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傳誦人口的名句。他不趨榮利,終身未仕,初放浪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的孤山,二十多年足不及城市,死後賜諡和靖先生,人稱“梅妻鶴子”。後遂以“梅妻鶴子”為隱者清心寡慾的象徵。明徐復祚《偶寄》“紫綬高軒虛富貴,梅妻鶴子自風流”,即用此典。(典見《詩話總龜》、《夢溪筆談》、《宋史?隱逸傳》、《西湖遊覽志》)

10、驛寄梅花

三國吳名將陸遜的族子陸凱,與范曄(非《後漢書》作者)是好友。兩人一處江南,一居長安,山川阻隔,常懷思念。冬日適有傳遞公文的驛吏南來,陸凱便折了一枝寒梅,命驛吏攜往長安贈與范曄,並作《贈范曄》詩一首。詩云:“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因以“驛寄梅花”喻向遠方友人表達思念之情。如宋秦觀《踏莎行》詞:“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舒亶《虞美人?寄公度》詞“故人早晚上高台,贈我江南春一枝梅”等,都用此典。(典見《太平御覽》卷九七零所引《荊州記》)

經典的歷史典故15

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釋義: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2、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3、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温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釋義: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揹着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卧薪嚐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釋義: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釋義: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着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着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釋義: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釋義: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釋義: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着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w55ov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