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經典的歷史典故1

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經典的歷史典故15篇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卧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裏,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經典的歷史典故2

公孫臏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年輕時曾和龐涓一起從師學習兵法。後來,龐涓當上了魏國的,忌妒孫臏的才能,就把孫臏騙到魏國,割掉孫臏的膝蓋骨,使之成了殘廢。孫臏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往齊國,當上了齊威王的軍師。圍魏救趙就是孫臏指揮齊軍打敗龐涓率領的魏軍,援救趙國的著名戰役。

圍魏救趙的歷史典故

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餘,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裏?

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議説,公元前354年魏國精鋭部隊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

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的戰例,被後來的軍事家們列為 三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經典的歷史典故3

發生在西漢時期的同姓王聯合大叛亂"七國之亂"和西晉時晉朝皇室內宮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給當時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社會生活被搞得一團糟。後來人們便將這兩次叛亂聯繫起來,構成了"亂七八糟"這句成語。

經典的歷史典故4

【歷史典故】戰國時期,魏惠王派大將龐涓進攻趙國,圍住趙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難以抵擋,就把中山獻給齊國。齊王派大將田忌、軍師孫臏興兵救趙。孫臏揚言要進攻魏國襄陵,龐涓中計回兵救襄陵中了孫臏的伏擊,解了趙國之危。

【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經典的歷史典故5

樂極生悲(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後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一次楚國侵略齊國,淳于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于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經典的歷史典故6

唐代《朝野僉載》裏記載:房玄齡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賜十二名女子於房玄齡照顧飲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為國操勞之苦。

詔曰:“若寧不妒而生,寧妒而死?”意思就是:如果你(房氏)應允這件事,那麼這裏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後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們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賜你毒酒一杯。

房氏“寧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飲而盡。結果呢?不過一杯醋而已,濃濃的酸意裏卻浸透着對夫君無限的愛,寧可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人是不講道理的,吃醋的女人也不能説是錯的。

經典的歷史典故7

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大般涅盤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遊西逛、後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盪、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户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裏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説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説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説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經典的歷史典故8

"犬子"本是司馬相如小名,《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他長大後,也覺得名字不好聽,加上又仰慕藺相如的為人,自己便更名為相如。但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也不斷為人所知。人們便爭相效仿,謙稱自家兒郎,用上了"犬子"一詞。

經典的歷史典故9

聖經《舊約》:挪亞後有個叫亞伯拉罕的閃族人,他99歲得一子。一天,耶和華突然降臨,要他殺子以撒獻祭。以撒不知自己是祭品,跟隨父親上山,亞伯拉罕準備好一切,正將兒子放上祭壇欲動刀時,天使飛來拉住其手,不准他殺子,告訴他只是耶和華的考驗,並改用羊來做為祭品,這就是替罪羊的來歷。

經典的歷史典故10

名正言順(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説話合理。後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説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説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於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衞國,因衞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衞國。衞出公繼位後,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衞國輔政。孔子説:“只有名義正當,説話合理,才能幹成大事。”

經典的歷史典故11

匡衡鑿壁(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西京雜記》卷二

【釋義】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捨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幹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裏土牆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於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於牆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清·李漁《閒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經典的歷史典故12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説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歎口氣説:“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説:“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説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説:“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經典的歷史典故13

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雲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幹黑廋、皮裏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經典的歷史典故14

篇一:乞漿見女

唐代詩人崔護到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中。於是,他在城中借了間房子,刻苦攻讀,準備第二年再考。

到了清明時分,人們紛紛去郊外踏青。崔護也暫時忘了考試落榜的不快,興致勃勃地往城南遊覽。

崔護一邊走,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他遊玩了大半天,覺得口乾舌燥,看到附近花木叢中有一幢房子,就上前敲門,想討杯水喝。可是等了很久,卻沒有人開門。崔護心中不免很失望,正想離開,只見一個年輕的姑娘打開了門,瞧了崔護一眼,問:“你是誰呀!幹嗎敲我家的門?”

崔護拱手説:“我是來長安應試的舉子,名叫崔護。今天偶出踏青,口渴了,想討杯水喝。”

姑娘見崔護長得一表人材,舉止彬彬有禮,便利索地搬了張椅子,請崔護坐下休息,然後端來一杯清茶遞給崔護。

這户人家的庭院中種着不少桃樹,桃花盛開,那姑娘倚在一棵桃樹下,羞怯地注視着崔護。在桃花的映襯下,姑娘美麗的俏臉更顯得撫媚動人。崔護見了,頓生愛慕之心,與姑娘拉起了家常,向她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心。姑娘沒正面回答他,但從她那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崔護知道姑娘也很喜歡自己。

不知不覺,太陽快下山了,崔護見時光不早,便告別姑娘,動身回城。

這以後,崔護忙於讀書應考,沒有再去。直到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去尋訪自己心愛的姑娘。他來到姑娘家的庭院前,不料鐵鎖把門,不見人影。他非常失望,就在門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並在最後署上崔護之名,戀戀不捨地離去。

那麼,這一天姑娘哪兒去了呢?原來,清明那天,姑娘跟她父親到親戚家去了。幾天後,姑娘回到家中,看到了崔護的題詩,才知道崔護來訪不遇。她感到再也見不到崔護了,不由失聲痛哭。一連幾天,她卧牀不起,茶飯不思,精神恍惚,最後竟昏死過去。

過了幾天,崔護又到南郊尋訪。他剛來到姑娘家的門外,就聽到門內有老人的哭聲,不由非常驚異,忙上前敲門。一個老翁出來開門,問清他就是崔護,便把自己女兒因為思念他而死去的消息説了。

崔護悲慟欲絕,請求再見姑娘一面。老翁同意了,崔護便來到姑娘房中,哭着説:“姑娘,崔護來遲了!來遲了!”

他抱起姑娘的頭,枕在自己的臂上,眼淚落到姑娘的臉上。突然,姑娘慢慢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暫時昏迷,並未真正死去。崔護和老翁都喜出望外,老翁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崔護。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

後來,“乞漿見女”這一典故,用來指豔遇或遇豔之人,又表示未遇的惆悵和感歎;而用“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篇二:春蚓秋蛇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蕭)子云近世擅名匯表,然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樑朝的蕭子云,自幼喜歡書法。他的書法雖出於近世,卻獨具一格,因而是聞名於長江一帶。但當時有人卻有不同看法,認為蕭子云的書法“僅得成法,無丈夫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意思是:只能説他會寫字,他的字沒有骨氣,每行字都象春天的蚯蚓,每個字都象秋天蜷曲的蛇。)

後人用“春蚓秋蛇”比喻書法拙劣。言其字象春天的蚯蚓和秋天的蛇的行跡一樣,彎彎曲曲的。

篇三:白衣送酒

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我國古代許多著名的大詩人都喜歡喝酒,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他曾在自傳體散文《五柳先生傳》裏説自己生性最愛好飲酒。但隱居山鄉,家境貧困,不是常常都有酒喝的。親朋故舊知道他的嗜好,有時便備辦了酒菜請他去享用。他呢,只要一去,便要一醉方休。盡興之後,便立即向主人告辭。他性格中的灑脱豪放,也可略見一斑。

有一年的九九重陽節,菊花盛開,南山清晰可辨,秋風吹拂,飛鳥翩然。這麼美好的佳節,本是喝酒的好日子,但這天陶淵明家中一滴酒也沒有。他只好無聊地坐在房屋外的菊花從中,有意無意地一把把摘取菊花,以此來消磨時光。正在百無聊賴之時,陶淵明遠遠望見一個穿白衣服的人向他走來。走近一看,此人手裏還抱了一大壇酒。原來,這個白衣人是刺史王弘家的僕役。他受主人的差遣,給陶淵明送來一罈酒。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他連忙向白衣人表示對朋友王弘的謝意,收下了這壇酒。

白衣使者剛走,陶淵明便迫不及待地打開壇蓋,陣陣酒香向他襲來,他立即開始喝了起來,一杯又一杯,直到喝得酩酊大醉,方才心滿意足地回到屋裏。

後人用“白衣送酒”形容贈酒、飲酒。或詠重陽風物。

篇四:坦腹東牀

典出《晉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鑑使門生求女婿於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鑑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牀坦腹食,獨若不聞。”鑑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晉王羲之,字逸少,山陰人,他很聰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歲時,已有名氣。在拜謁周凱以後,他的名氣更大了,因為當時周凱的聲譽很高,士人們只要得到他稱譽一句,身價就會很高。當時太尉郗鑑,有一個女兒,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學,一時找不到適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後來,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個門生先到王府去觀察,看看是否有適當的人。那位門人到了王府,向家長王敦説明來意,王敦叫他自己到東廂去觀察。王氏子弟,個個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們聽説郗家遣人前來相親,不禁都緊張起來,大家裝模作樣,態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個青年,袒露着肚子,盤坐在東邊的牀上吃東西,意態自如,旁若無人的樣子。那位相親的門生把這情形回去告訴了郗太尉,郗太尉説:“那位毫無矯揉造作,意態自如坦腹東牀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於是就把女兒許配給那個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於郗鑑擇婿的故事,後來人們凡是稱謂女婿,就叫坦腹東牀,也有人稱“東牀快婿”,這句話含讚美的意思。

篇五:一鱗半爪

典出清·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

清代有一個詩人,名叫王士禎,他作詩要求有神韻。有一次,他和他的學生談論作詩之法,講到神韻時説:“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雲中露一爪一鱗而已。”(意思是:神韻這個東西,就如神龍相似,它在雲霧之中,東現一個頭,西現一個尾,有時則這裏現一隻腳爪,那裏現幾片鱗甲,時隱時現,不可捉摸。)

後人把“一爪一鱗”説成“一鱗半爪”,用來比喻事物零星片斷,不夠完整。

篇六:漢陰丈人

典出《莊子·天地》: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後重前輕,挈水若抽,數湯,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子貢往南方的楚國去遊歷,回晉國途中,經過漢水南岸,遇見一位老人正要去務菜園子。只見他從挖開的一個隧道下到井裏,雙手抱一隻大甕汲水出來灌園,萬分吃力而功效甚微。

子貢説:“我有一種機械,一天可灌一百畝地,用力少而見效很大,老人家您不用它嗎?”務園子的老漢抬頭望了望他説:“什麼樣的機械?”子貢説:“在木頭中鑿一個機關,後半重前半輕,用它提水就像抽引一樣,接連不斷,水流泛溢奔流,名叫桔槔。”

務園子的老漢勃然大怒,一下變了臉色,譏笑説:“我從我的老師那裏聽到説,有機械的人一定有投機取巧之事,有機巧之事的,一定有機變巧詐之心。胸中存留着機心,人的純粹潔白的天性就受到破壞;純粹潔白的天性不完備,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是不可能得道的。我並非不知道桔槔這種機械,我是恥於做這種事情!”

後人用“漢陰丈人”比喻頑固分子反對新事物,往往會拿出一套歪道理為自己的守舊行為辯護。

經典的歷史典故15

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塗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着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甕盡杯乾、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0n16j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