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典故吧,從典故中我們可以學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典典故,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秋的歷史典故薦,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1

琵琶

在中國古代文獻詩詞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關的故事,千古傳誦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還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樓楚館的歌伎傳説。不過,在《古今注》、《舊唐書》、《北史》等歷史典籍中,則多有描寫在位帝王、公主對琵琶的鐘愛,發生在宮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兩則於下。

話説大詩人王維仍未應舉前獲岐王賞識,特意帶他入宮出席唐皇公主奏樂之宴,並教王維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預先寫好的新曲,果然讓舉座賓客動容。公主雖喜愛琵琶與音律,卻不知所奏何曲,王維隨口稟告為《鬱輪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並表示王維將要應舉。公主應向主考官張九皋推薦,多少都應該給個解元,公主笑而頷首。其後王維應舉,果然中了個解元。

另一故事發生在唐文宗時。小官樑厚本,於宮外護城河垂釣擱下飄來一個大箱子,赫然發現箱內有位氣息奄奄的'豔裝女娘,動了憐憫之心,抱回家中將女娘救活過來。原來女娘是宮中奏琵琶的女樂師,不知何事觸怒龍顏被賜絞死,宮中侍女憐之將其“屍”置於箱子中,隨護城河飄出宮外,終命不該絕被救“重生”。樑厚本未有家室,琵琶樂女感恩圖報下嫁,並告知樑厚本她於宮中彈奏的正是兩個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將大忽雷送到南市趙樂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宮中,便逢宮中亂事。琵琶樂女“死”後便無人得知此事,樑厚本也就拿了些錢財給趙樂匠將大忽雷贖回,兩口子便不時於更深人靜時把玩。及後梁厚本生辰,兩人半醉興起,女樂師拿出大忽雷錚錚綜綜奏了幾首曲子來助慶。大忽雷果是名器,聲音傳得又高又遠,路過一位宦官聞聲而至,目睹被賜死之女樂師與樑官兒親親熱熱,手中所奏豈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宮稟告皇帝文宗。其時文宗對賜死女樂師已感悔意,即宣召兩人入官,問明始末,驚為意,赦去兩人罪過,並加賞賜,好好生活下去。

兩個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樂”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則鮮有人深究了。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2

司馬昭之心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後,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於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終於作出了決定。

這,曹髦把通常裏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説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着他來廢掉我。今,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並非一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於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麼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衝動起來,咬着牙説:“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麼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説完,他徑自入後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後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僕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子,你們衝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3

甘茂巧諫秦武王

秦武王雄心勃勃要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有一天,他召集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裏疾商討攻打韓國的事,問哪一個丞相願意帶兵出征。右丞相不同意。左丞相説:“要打韓國,必須聯合魏國才有力量。魏王那裏,我可以去做工作。”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建議。

甘茂很有口才,很快説服魏王一起發兵攻韓。可是,他擔心樗裏疾在秦武王面前做小動作,到時攻韓不成還會丟了性命。於是派人向秦武王彙報説:“魏王方面的工作已經做通了,我們是不是改變主意不要出兵為好。”

秦武王得不到要領,親自趕到息讓這個地方,找到甘茂,問他為什麼改變了主意。

甘茂説:“要戰勝韓國,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國要消耗很多財力,也不是幾個月就能結束戰爭的。如果中途發生了什麼變故,不是要前功盡棄嗎?”

“有你主持帶兵打仗的一切事務,還擔心什麼變故呢?”秦武王不以為然地説。

“有些事情的發展是現在難以預料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跟孔子的門生曾參同名同姓的人闖禍殺了人,有人去報告曾參的`母親説:“曾參殺人啦!‘曾參的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頭也不抬地説:”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過了一會兒,又有人來報告説:“你的兒子曾參殺人啦!’曾母仍舊不相信兒子會殺人。第二個人剛走,第三人又來報告説:“曾參殺人犯了大罪,官府來捕人啦!’這次曾母相信了這個謠言,嚇得扔下梭子躲了起來。”“左丞相對寡人講這個故事,這同出兵奪取韓國又有什麼聯繫呢?”秦武王不明白甘茂葫蘆裏賣的什麼藥。

“道理很簡單,”甘茂解釋説,“如果我率領千軍萬馬離開大王身邊去攻打韓國,説我壞話的人一定大有人在,萬一大王也像曾參母親那樣聽信讒言,那麼,我的後果可悲不去説他,奪取韓國的大業一定也會付之東流了。”

秦武王想了想説:“為了讓你一心帶兵作戰,沒有後顧之憂,我一定不聽別人的閒言碎語,如若不信,可以給你寫個憑徵。”

接着,秦武王和甘茂訂了一個盟約,就藏在息讓。甘茂被拜為大將,領兵五萬,先打宜陽城。沒有想到五個月都沒把城攻下來,右丞相趁機對秦武王説:“甘茂拖延這麼長時間,莫非要搞兵變或投降敵人。’“秦武王經不住右丞相的挑唆,下令甘茂撤兵。甘茂派人向秦武王送去一封信,上面只寫着“息讓”兩個字。秦武王拆開一看,知道自己輕信饞言動搖了攻韓的決心,覺得很對不起甘茂。於是增兵五萬開赴前線,終於攻下了宜陽城。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4

武王伐紂

周王姬昌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在豐京繼位,稱為武王,並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為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起兵滅商。

數年後,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抬着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着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對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與諸侯們聯絡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早晨,紂王在鹿台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景。此時正是隆冬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着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後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為什麼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説,這是因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為了與妲己打賭在鹿台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裏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5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季,曹操帶領隊伍去伐罪張繡,氣候熱得出奇,烈日似火,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隊伍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憂貽誤戰機,心裏非常着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速速度呢?他立即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説:“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另有很遠的旅程。”曹操想了一下説,“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説:“你什麼也別説,我來想措施。”他知道現在縱然下下令要求隊伍加速速度也無濟於事。腦子一轉,措施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部隊前面,用馬鞭指着前方説:“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邊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好像已經吃到嘴裏,精神大振,步調禁不住加速了很多。故事出自《世説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夢想慰藉自己或他人。

春秋的歷史典故薦6

觸龍婉言勸太后

趙太后剛剛執政,就遇上了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後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答應出兵。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捨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麼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説她答應人質的大臣,因為雙方發生了爭執,她正坐着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人質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着,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衞士的隊伍,在保衞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説:“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説:“你們男人不瞭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説趙太后己到了火候,於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後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説:“你搞錯了,我疼燕後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後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着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後,你總是祈禱燕後在那裏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後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後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着頭聽左師説下去:“從現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滅絕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勛;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説到這裏,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藉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於是又説了下去:“長安君現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權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麼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後,所以我説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後。”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於是輕快地説:“你説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託付給你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m72j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