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

《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

《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1

今天,我和哥哥去了書城,來到了兒童讀物專櫃。突然,眼睛瞄到了一本書,名叫《追風箏的人》,我立刻來了興趣,馬上從書架抽出來看了。

《追風箏的人》的作者是卡勒德·胡賽尼,故事主要講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無法抉擇。

小説以温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讀了這篇課文後,我覺得阿米爾不應該為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而逼走了哈桑,畢竟友情是值得去追逐、去珍惜的。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知道斷線的風箏會飛到哪裏去,甚至連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隨。只要你能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尋的方向!

《歷史學家的技藝》讀後感2

人生海海,做個手藝人吧!

序言一點碎碎念

將歷史作為自己的專業已經九月有餘,每每和同學們談論自己的專業,總是拿情懷、為往聖繼絕學、人文精神諸如此類虛幻飄渺沒有實際內涵的詞兒來為自己增添點兒光芒,仿若任何專注於實際與現實的東西都是深受功利主義的荼毒,不夠崇高,不夠浪漫,而自己恰到好處的避開這些,走的孤獨且決絕。

然而近日閲讀馬克·布洛赫的《歷史學家的技藝》不免大驚失色,不免汗顏,不免羞愧。回想起上一學期的幾次論文作業,不免哂笑與嘲諷自己的無知與幼稚:責任、家國情懷、民族意識等等大而空的詞兒反覆的出現在我的闡述中,我也沉迷於宏大的敍述,寥寥幾筆就概括出歷史學的意義類,像極了古代那些古老迂腐、滿嘴仁義道德的文人們。文字浮在雲端,自然華而不實,細讀倒有點審視歷史標榜自己的感覺。只是可惜了我可愛的老師們,要在我這雲端行走幾千字的距離,搖搖欲墜。

本書經過幾次的翻譯與改版,也前後經歷十幾年的印刷與發行,其熱度自是不言而喻,足見其重要性。近來更有人將其列入歷史學本科生的必讀書目,不知馬克先生,該作何感想。既談技藝,就在無形中定義了歷史學家的本職工作—手藝人,與陶瓷工、瓦匠等別無二致,差別只在工作的客體。曾用書名《為歷史學辯護》“一門學科的存在需要辯護,足見其地位之不妙。”(譯者語)可見,作者在此書中,主要是想回答開篇的那個由一個小孩子提出的問題“歷史學有什麼用呢?”歷史當然有用,只是在其作為學科被納入研究者的視角,他存在的價值又在何處呢?我不敢説自己目前得到了可以説服眾人的理由“歷史並不糾纏當下。”在此僅僅對於在馬克大師的書中提及的技藝,作個簡單的歸納總結,其中夾雜些許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其內容與主旨大多不超出此書。

小結一點碎碎念

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讀完尚且花費了我一個早晨的時光,更不必説此後的更透徹的理解與消化了。從傍晚寫道夜幕降臨,抬頭一望窗外,已是燈火輝煌,心中感慨時光易逝。薄薄一本,讀完收穫良多,具體的方法論還需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理解深刻,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與質疑。末尾只感歎,人生海海,還是作個歷史的手藝人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o6v1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