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尹氏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討

尹氏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討

《通志》是今人編輯的。考證的原則是以古論古,儘量採用時人材料佐證,可信度會很高。當然不否認正史也會有錯誤的時候,但如果多數材料都佐證了,就沒有理由認為是《通志》正確,這也不符合歷史規律。當下人記述當下人比後世人推論前朝可信度要高很多,何況不是一個材料,且都是可信度很高的當時人記述,更沒有道理附會。

尹氏歷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討

編寫《通志》的編者當初也是認識到尹氏家族應該有一個自己的著作,但做事急切了些,調查時遇到的困難也很多,人力、物力等等條件,沒有很好收集原始材料,沒有很好仔細研討、採用更多材料佐證的現實是很多的。一部官方的歷史都是耗資巨大,許多人才匯聚才編寫完成的,一個小小家族編寫不容易,但是我們批評這部書的主要不是在有待研討的部分,而是文本措辭上的問題,一個嚴謹的文風,告訴我們,武斷的急於下結論不是一個好現象。

需要修正的應當及時修正。因為很多不知道情況的宗親會錯誤的認可一個錯誤的信息,那樣不僅沒有很好發揚族研的初衷,就造成很大的一個誤區。

當時編者辛苦收集,我們很是尊重,畢竟工程量很大,需要協調的內容很多,但是可想而知,當時參與的人員中思貞系人員過於多,瞭解思貞的分支信息多,其它分支相對收集材料不到位,考證研討沒有下到很大功夫,即便是思貞系自己的也有很多待考,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東西,但當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核對材料,或參照更多史料、文集、墓誌銘的呢過的情況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數,如果現在編寫這部書的人還有存世的人的話,他足可以證明,因為我們知道,官方修史是什麼規模?還有材料取材的問題,或有錯漏的地方,一個只代表多數思貞系觀點的人彙集的羣體,怎麼可能在材料上、人力上沒有很大薄弱環節,待研討的材料肯定沒有做到充分佐證。

並且《通志》一個很大的毛病在於文辭比較武斷,很多措辭不嚴謹,不嚴密,急於下結論。很多需要待考的,還有待發掘,佐證的,卻很武斷的措辭統一,文風是最大弊病。今人編寫的書籍,如果在有能力修正的時候,不修正,就是接手組織的人的責任缺失!也違背了族研當初成立時候的願景期盼。

要有一個平和心,對於別人好心的提醒,有個充分認識,不是簡單的牴觸,在看到不同意見時自己就本位主義,即便知道自己錯了,還要堅持。更有甚者,開口出言不妥,有罵人之嫌,就會造成指出毛病的人也以牙還牙,對那個本位主義者不客氣。這樣團結談不上,也冷了有心匡正錯誤的人的心。

一般來説,我們指出錯誤或錯漏是想和平客氣的解決一些亟待解決的認識錯誤,還大家一個歷史真相。在指出的時候文辭都是很客氣的,並沒有不妥之處,但是部分人士,不知道是不看他人論點還是很是害怕自己相信的東西是錯的,就急於否定,且用詞很是不客氣,這樣我以一顆熱情的心遇到一盆冷水,而且還是一盆髒水,是個君子也很很不客氣,俗語説“見什麼人,説什麼話”,遇到一個沒有素質的人,你和他講理,即便是孔子你也沒了脾氣,一個堅持自己觀點的人不可怕,但是一個低級趣味的人,本位主義很厲害的人就很可怕。他就是族研路上的一顆瘤。你拿冷屁股對熱板凳,熱板凳也一樣咬你,叫你好看!

多數材料可以證明的,還去抱這個所謂《中華》豈不是讓外人、外族都好笑,一個儘可稱為《思貞》的觀點不要武斷的代替全中華之觀點。文辭造句上改正,對於知道的,已可以明確的説,對於不知道或自己都不能拿得定的東西,採用股古本家乘的方式,措辭嚴謹一些,“尹之氏為周世卿,其始封不可考”意思就是説尹氏有明確史料的源至上古周朝的.世卿,赫赫師尹,然而尹氏的傳説始封之地尹城不可考,史料並不明確,“般封尹城”是個原始悖論,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説明般是第一個姓尹的。黃帝直系的後代,傳説般是其孫子,但吉甫也是姬姓黃帝直系,究竟何時出現“尹”是個很難説清的事情,但上古周代的世卿確是有明確史料證實的。當然我不是説否定般公的歷史貢獻,只是説應該有個務實的嚴謹之風,不知道的就説不知道,不要武斷的自己下結論。我想一個嚴謹的用詞比一個武斷的用詞要好上很多,也更加提升書籍的典籍作用。“無論怎樣,必須怎樣”這種論斷是有確鑿證據和佐證的情況下才會説的,大多數就是大多數,不可能代替全部,何況源流改姓不一致,怎麼可能都成了般公子弟??這樣的形式統一,武斷的很多,並不利於團結族心。

文風歷來很重要,26史為多數人認可,認可的是其秉筆直書的風氣,而不是説一點錯誤沒有,但是一個好的文風,一個好的態度才是治學的更本。

想要團結可以團結的宗親,宗支,就要有勇於修正自己錯誤的地方,何況當下的時期,修正一部書可以説並不像古代那樣費時費力,古代有些材料應為歷史的原因,可能沒有及時修正,但是在現代化的今天,重修一部書可以説很快,印刷技術的革新比甲骨、竹簡刻字,錦帕傳情的時候不知道陷阱多少,古代是物質資料的缺乏,想要印刷一部書很困難,即便是活字印刷時代也是時間上跟不上,但現如今想要修正一部書可以説很簡單。固步自封,修正遲遲拖着不辦,抱着自己的本位,不僅不能夠團結宗族,還可能貽害更多後人。

一些相對文化低,或不是研究族研文化的人,拿到這樣一部書,就會使錯誤擴大化。當然書籍中很多史料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文辭如果改變文風,我想其歷史價值會更大。及時修正才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便在組織上也可能需要時間,但既然有組織就可以先統一一個認識,而不是堅持自己錯誤的東西,要求別人一定和你統一,什麼“蚍蜉撼大樹”的觀點,“主流”觀點都是要不得的,真理有時候就是在少數人手裏。

不要因為自己人多就打壓。支系的信息史料更多佐證出現錯誤的,就應該及時更正,不能及時編寫修正成書,也應該廣泛告知,避免更多誤讀!要不然空有一個空殼之名的“總會”,豈不是玩忽職守,讓他人怎麼相信他的領導力!?

嚴謹之風從何而來?

我們尊重先輩之功勛,但更應該尊重歷史。對於需要修正的必須修正,要不然會貽害後人。當下史料可以佐證的很多,引用材料有誤,在有能力修正之前如果不修正,豈不是有違族研的初衷。如果一開始由於資料採用錯誤,或者沒有時間詳加考證,採用了錯誤的説法,就錯誤下去,就不是當時編者的問題,而是接手編寫和後來組織者的問題。嚴謹之風從何而來??去偽存真的考證學精神何在?

正如尹生宗親説的我也贊同這個觀點,郡望不等同於現在説的籍貫。古人習慣和今人不是一個思維,不應該拿今人的思維猜測古人的東西,有佐證才有可信度。武斷不是好事情,本位主義了就更不好了!

本人尹李傑謹保證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權人。以上文字,原則上需經本人同意,如果其他媒體一旦決定選用,必須明確註明出處,並最好電郵通知我;一旦傳統媒體決定刊用,請及時通知我;對於本人擁有版權的任何部分,未取得我的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篡改、引用到盈利性網站或傳統刊物中去,否則將追究侵犯的法律責任,同時保留常用的法律之外追究責任的權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oy4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