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歷史 >

歷史典故大全集合15篇

歷史典故大全集合15篇

歷史典故大全1

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朔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中便有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酒春,以介眉壽”的詩句,都以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表明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歷史典故大全集合15篇

另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説明,在原始社會,中國釀酒已很盛行。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述有四種各據理論的説法。

一、上天造酒説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説法。《晉書》中有關於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於《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於殷代而確立於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並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並留下關於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説,這不能不説是一種奇蹟。

二、猿猴造酒説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於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緻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於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羣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採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於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説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説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醖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峯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為它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佈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於“石窪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窪中將一種被後人稱為“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三、儀狄造酒説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説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温軟,其味甜,多座於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林”,高梁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創始人。

另一種説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説,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於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於後世的。

儀狄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麼,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説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説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説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於夏禹,早於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見,説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並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酒之典故 】

歡伯: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兑》,他説,“酒為歡伯,除憂來樂”。其後,許多人便以此為典,作詩撰文。如宋代楊萬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詩之四中寫道:“貧難聘歡伯,病敢跨連錢”。又,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於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灩灩”。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於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築煮合而鬱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雲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於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於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齎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後人便以“白墮”作為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後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於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魏都賦>》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啟,醇酎秋髮”。

酌:本意為斟酒、飲酒,後引申為酒的代稱;’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獨酌》一詩中寫道,“花問、壺酒,獨酌無相親”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齎我思成”。〔傳」:酤,酒。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後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里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為糧露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醖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遊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御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註釋説:“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為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啟》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注: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説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嚐,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麴生、麴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餘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麴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麴生復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於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後來就以“麴生”或“麴秀才”作為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麴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麴秀才”的詩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麴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麴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游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麴道士,牀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麴櫱: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説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麴櫱”。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櫱必時”後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麴櫱,細酌老江干”。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麴櫱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雲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莊在《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閒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卧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鈎”。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説,“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製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閒,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説的,後來亦作為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藉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鈎: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鈎,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鈎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後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鈎”作為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鈎”。

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後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羣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雲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台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聖、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渡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後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游在《溯溪》詩中寫有“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歷史典故大全2

謎1:蕭何力薦大將才,潘安車出洛陽道。 (打六字成語)

謎2:李白沉河欲攬月,屈原投江為報國。 (打四字體育項目)

謎3:紂王寵妲己,幽王戲諸侯。 (打一成語)

謎4:韓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5:投筆從戎效古人 (打三字學校用語)

謎6:曹操讀罷陳琳檄 (打三字中成藥名)

謎7:陳橋兵變令人疑 (打三字《西遊記》妖怪名)

謎8:灞橋惜別何所贈 (打一春秋人名)

謎9: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語)

謎10:高山流水誰知音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歷史典故大全3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人在心不在

關帝廟裏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董卓進京——不懷好意

關雲長刮骨療毒——若無其事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關雲長刮骨下棋——若無其事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司馬懿之心——路人皆知

劉備報仇——因小失大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劉備賣草鞋——有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劉備上黃鶴樓——膽顫心驚

劉玄德得了趙子龍——甭説多高興

歷史典故大全4

  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大全篇一:一竅不通

殷紂王,是商朗的末代帝王,是一個被老百姓所怨恨的暴君。

他整日胡作非為,並不盡心朝政,沉湎於酒色,輕信寵紀擔己的讒言,過着荒淫無恥的生活。

紂王有一個臣子叫比干,是一位忠心的良臣。他看到紂王如此昏庸,心中十分着急,多次苦口婆心勸諫紂王改邪歸正,為民多做好事。

有一次,紂王聽信了妲己的話,下令殺害了無辜的梅伯,並要把梅伯剁成肉醬。比干知道此事後,又急忙勸諫紂王,希望他不要聽信妲己的讒言,錯殺無辜,並説這樣下去是要亡國的。比干一連幾天極力勸諫紂王,引起了紂王的極大不滿。

紂王憤怒地嚷道: 我早就聽説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殺了,取出心來看個究竟! 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説起這件事,感歎道: 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大全篇二:疾風勁草

西漢末年,潁[Yǐng]陽(今河南省許昌附近)有個人名叫王霸,劉秀起兵反王莽路過潁陽時,王霸帶領一幫朋友去拜見劉秀,請求入伍,劉秀表示歡迎。王霸入伍後忠心耿耿,多次打勝仗;特別是在昆陽(今河南葉縣)大破王莽的戰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劉秀的信任。劉秀的部隊渡過黃河,在河北省邯鄲一帶鎮壓王郎等各路農民起義軍時,軍事行動遭到了很大挫折。面對逆境,當初和王霸一塊兒入伍的朋友們,現在都偷偷地溜走了,只有王霸繼續戰鬥在劉秀的隊伍中。經過這次考驗,劉秀對王霸更加信任了,他動情地説:“在潁陽投奔我的人現在大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為我出力,真是疾風知勁草啊!”劉秀登基做皇帝后,封王霸為偏將軍,後又任上谷(今河北省中西部)太守。王霸在上谷二十多年,始終是光武帝劉秀的心腹將領。

人們常用疾風勁草這個成語來比喻立場堅定不移,即使遇到最大困難也不變節。

  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大全篇三:含沙射影

傳説古時候,江淮間出產一種很特別的甲蟲,名叫蜮,又有人稱做射工、射影、短狐、水狐。

這種蟲常常傷害人,形狀很是奇怪,背上長着硬殼,頭上有角,身上長有翅膀,可以飛到上空,在人的頭上施行襲擊。

它沒有眼睛,但耳朵聽覺特別靈敏,口中有一橫物,形狀像弩,只要聽到人聲便知道人的所在方向和距離,然後用口中所含的沙當作矢,向人射擊。被蜮射中的人,會染上一種毒質而生瘡;就算人的身體能夠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會生病。

  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大全篇四:暴虎馮河

春秋末期,魯國卞地有一位名士,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性情剛直,酷愛耍弄兵器,年輕時就是鄉間出了名的勇士。

後來,子路拜孔子為師。每當孔子外出時,子路就常常在左右護衞他。孔子曾感慨地説:“自我收了子路做弟子以來,再也沒有人敢當着我的面用惡毒的話語污衊我了。”

子路不喜歡讀書,孔子常勸他用心習文。子路卻説:“南山上產的竹子,生來就很筆直。如果砍下來做成箭,一樣能射穿厚厚的犀牛皮。學習有什麼益處?”孔子説:“如果為竹子粘上羽毛,安上箭鏃,豈不是能增強它的威力?”子路聽完後,還是不願學習。

子路很愛誇耀自己有統兵作戰的本領。他對人説:“假如有一支勇焊的軍隊,揮動漫天的旗幟,擂起震耳的戰鼓,如潮水般向我衝來,我還是能直撲敵陣,斬將奪旗,開拓千里疆土!”

一次,孔子與弟子們閒談,子路忽然向孔子發問:“夫子,要是您統領大軍,您願意與誰共事?”

孔子明白他的言外之意,便説道:“對於那些空手搏虎、徒步渡河,炫耀膽量不怕死的人,我不屑於與之共事。我看重的是那種凡事謹慎、勤于思考、想盡一切方法追求成功的人。”子路聽後,臉漲得通紅。

後來子路在衞國做了官。公元前480年,衞國發生內亂,死了許多人。孔子知道了説:“哎,子路這一次有難了!”果然,子路一個人奔回京城,堅決要求懲處作亂的人,結果被殺。

  歷史上經典成語典故大全篇五: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不到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不到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名叫南郭的處士聽説了齊宣王喜歡聽合奏,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去,吹噓自己説:“大王啊,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擺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享受着優厚的待遇,心裏極為得意。

其實南郭處士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比別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處士就這樣靠着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豐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閔(mǐn)王繼承了王位。齊閔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喜歡聽獨奏。於是齊閔王發佈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輪流來吹竽給他欣賞。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會因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真本領,才能抵擋住一切困難、挫折和考驗。

歷史典故大全5

1、一意孤行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他能手下留情,不要把律法訂得大苛刻了,便紛紛請他吃飯,但趙禹從不答應。不僅如此,他還硬是把官員帶來的重禮退還。 有人問趙禹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説:“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2、一鳴驚人

戰國時齊威王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齊國上下無人敢勸。有個口才很好的淳于髡出了個謎語讓齊王猜,説齊國有隻大鳥整整三年既不振翅飛翔,也不鳴叫,很奇怪。齊威王一聽就知道他在諷刺自己,於是説:“這鳥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天而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等着瞧吧!” 後來齊威王果然振作,齊國也逐漸強大。

3、鐵杵磨針

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逃學去街上閒逛。有一次看見一個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老婆婆告訴李白她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根繡花針。李白不相信,認為不可能。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聽了這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他發奮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4、解鈴還須繫鈴人

古時候有個泰欽小和尚自小悟性過人。有一天,有一個方丈開壇講法,問眾人:“老虎脖子上繫了一個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眾人都回答不出。 這時,恰好小泰欽來了。法眼便問泰欽,泰欽説:“大家為什麼不回答:‘系鈴的人能夠解下來呢?’” “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成語比喻誰惹的麻煩仍須由誰去解決。

5、一字千金

戰國末期,秦國呂不韋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他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團,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門客的見解和心得,呂不韋彙集起來,成了一部鉅著,名叫《呂氏春秋》。當時呂氏懸賞説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一字者,就賞賜千金(合黃金一斤)。“一字千金”這個成語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6、樹欲靜而風不止

一次孔子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哭得很傷心,便問他原因。 那人説:“因為我犯過三個錯誤,年輕時沒有好好侍奉父母,反而要他們照顧我;我做事不夠盡心盡力,妨礙了我的升職;從小對朋友不友善,大家都不願親近我,現在年紀大了覺得孤單。樹欲靜而風不止,現在我想彌補這一切,可是父母去世了,朋友不再來了,我年齡也大了。我太難受了。”

7、胸有成竹

北宋畫家文同,他畫的竹子遠近聞名,文同畫竹的妙訣在哪裏呢?原來,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睛風雨,他都去竹林觀察竹子的生長變化情況,琢磨竹枝的長短粗細,葉子的形態、顏色,然後回到書房,把心中的印象畫在紙上。當人們誇獎他的畫時,他總是謙虛地説:“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8、四面楚歌

古時候,劉邦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當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裏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以為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於是,心裏已喪失了鬥志,便從牀上爬起來,在營帳裏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9、小心翼翼

宋朝時, 有個官員賈黃中為官廉潔奉公,深得皇帝信任。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説:“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如果做得太過分了,就不好了。”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表彰他的品德。

10、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是他的人,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對秦二世説:“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十分奇怪。於是趙高用手指着眾大臣,問大臣們是鹿是馬,結果堅持是馬的忠臣都被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11、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有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上課時,他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兩個學生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12、以貌取人

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説會道,剛開始孔子很喜歡他,可後來發現他“朽木不可雕”。另有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長得相貌醜陋,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後來他卻學有大成。孔子感慨地説:“我憑言語判斷人的品質,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憑相貌判斷人的品質,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13、有備無患

春秋時,晉悼公成了中原諸侯的盟主,要封賞有功之臣魏絳。 魏絳説:“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 書》裏説:‘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您想到 了,就會有所準備,這樣就不會發生禍患。’”

14、約法三章

劉邦滅了秦後,本想住在王宮裏,但他的心腹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為了取得民心,劉邦還把老百姓召集起來,鄭重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應該全部廢除。現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接着公佈了法律的內容。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給了劉邦以極大的擁護和支持立邦也因此取得天下。

15、一竅不通

商紂王是一個有名的暴君,他胡作非為,不理朝政,沉湎於酒色。有一個忠臣叫比干,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着急,一連幾天勸諫紂王,紂王十分不滿,他憤怒地嚷道:“我聽説聖人的心有七竅,我要把他的心取出來看個究竟!”紂王果真殺了比干,並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説起這件事,感歎道:“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了一竅,那麼比干就不會被殺害了!”

16、一葉障目

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螳螂捕知了用來遮身的那片葉子可以隱身”的個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被問煩了,就説看不見。他一聽樂壞了,便來到街上,用樹葉擋住自己,當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裏東西就走,結果被人抓住。

17、一錢不值

西漢時代有個名叫灌夫的人,性情剛直,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員。有一次,他走到臨汝侯灌賢面前,這時,灌賢正對程不識(曾一個太守)的耳朵説話,沒有對他表示出歡迎的樣子。 灌夫看見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我一向就説程不識不值一錢,你竟和他學婦人們的樣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後,人們對於別人有輕視鄙棄,就 説“一錢不值”。

18、一敗塗地

秦朝時候, 各地反抗秦朝統治的軍隊風起雲湧,深受老百姓愛戴的劉邦動員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説:“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 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19、以卵擊石

有一年,墨子遇見一個叫“曰”的人, 對墨子説:“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邊殺黑龍,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微微一笑,説:“假如天帝在東方殺了青龍,在南方殺了赤龍,在西方殺了白龍,再在中央殺了黃龍,豈不 是讓天下的人都動彈不得了嗎?所以,你的謊言是抵擋不過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雞蛋去碰石頭,石頭還是毀壞不了。” “曰”聽了羞愧地走了。

20、一諾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為人俠義好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情,無論有多大困難,都設法辦到,受到大家的讚揚。那時,楚地到處流傳着‘得黃金千兩,不如得季布一諾’這樣的話,後來,很多人替李布到處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了。“一諾千金”這個成語比喻説話算數,極有信用。

歷史典故大全6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決不動筆,對於這種作風,社會人士經常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子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眾揮毫。”月船禪師允諾跟着前去。

原來那女子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用心為她作畫,畫成之後,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桌上的客人説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髒;金錢污染了它的善美。出於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説着便將自己穿的一條裙子脱下,要月船禪師在它後面作畫。

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月船禪師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後依照那位女士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麼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裏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生災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穀以供賑濟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願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要完成其志願。

當月船禪師完成其願望後,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再畫。他只説了這樣的話:“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面難畫心。錢,是醜陋的。心,是清淨的。”

有禪心的人,不計較人間譭譽,月船禪師以自己的藝術素養,求取淨財救人救世,他的畫不能以一般畫來論,應該稱為禪畫了。因為他不是貪財,他是舍財,可是世間人有多少人能懂得這種禪心呢?

別人講我們不好,不用生氣、難過。説我們好也不用高興,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壞,就看你會不會用。

古人云:“是非審之於己,譭譽聽之於人。”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全憑自己去慎思辨別,然後根據自己的分析思維決定自己走的路;社會上必然有人讚揚,也會有人毀謗譏罵。對此,自己要泰然處之,任人評論。

聽到別人説我壞話要能夠不生氣,儘管壞話説得很厲害,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人的煩惱,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們的心不動,那麼煩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

歷史典故大全7

1、《勾踐嘗膽卧薪》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交兵,越王勾踐戰敗後,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吳國,做看守墳墓和養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遊,勾踐總是拿着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後面.後來吳王夫差有病,勾踐為了表明他對夫差的忠心,竟親自去嘗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來判斷夫差病癒的日期.夫差認為勾踐對他敬愛忠誠,於是就把勾踐夫婦放回越國.越王勾踐他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着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2、《祖逖聞雞起舞》

東晉時期的名將——祖逖,年青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這就是成語聞雞起舞的來源了.同義詞: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3、《陳平忍辱苦讀》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4、《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5、《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6、《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7、《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8、《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歷史典故大全8

安步當車的典故

【安步當車的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安步當車的典故釋義】

安:安詳,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人能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

【安步當車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賢者,名叫顏蜀。齊宣王十分仰慕他,便把他召進宮來。顏蜀走進宮內,來到殿前,就停住了腳步,不再前進。齊宣王叫他上前,顏蜀不僅一步不動,還叫齊宣王下來迎接他,説:“如果是我走到大王面前,説明我羨慕大王的權勢;如果是大王走過來,説明大王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的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生氣地説:“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蜀不假思索地説:“當然是士人尊貴!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腦袋的,就封為萬户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一個活着的君主的腦袋還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的墳墓呢!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是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王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

齊宣王聽到這裏,才覺得自己理虧,於是對顏蜀説:“聽了您的一番高論,茅塞頓開,希望您接受我拜您為師,今後您就住在這裏,有肉吃,有車乘,您的家人個個衣着華麗。”顏蜀拒絕道:“玉,產于山中,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仍寶貴,但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享有利祿,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就會遭到破壞。所以我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到點吃飯,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做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淨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顏蜀説罷,向齊宣王拜了兩拜便離開了。

【成長心語】

在大富大貴面前,顏蜀能夠安於淡泊的生活而不追名逐利。做人需要幾分淡泊,只有如此才能豁達地面對人生的得失。淡泊,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有時候追求的目標因能力所限無法達到,並不能代表沒有獲得或距離成功很遠,只要思想達到了,結果必然是一樣的。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榮辱、得失、進退,其實是人生命中最為可貴的品格。我們所看到的世界,被我們漸染了內心的色彩,如果我們先把內心描繪得五彩繽紛、色彩斑斕,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中流擊楫的典故

【出處】

《晉書·祖逖傳》。

【釋義】

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於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後來家道中落。在當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羣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人。大家眼看着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佔,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打回家鄉去。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説他領兵收復失地,司馬睿當時並沒有收復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説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了祖逖的請求,並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士兵。

祖逖帶着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着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誓説:“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佔領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製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後,才向北進發。當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佔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説服他們停止內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後來,祖逖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土,許多敵軍也陸續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後,覺得祖逖功勞太大,於是封他為鎮西將軍以節制其權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説:言必信,行必果。説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實現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該是一種決心,而應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願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白頭如新的典故

【出處】

(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釋義】

白頭:頭髮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瞭解。

【歷史典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説樑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樑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樑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樑孝王面前説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樑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説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説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説:‘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樑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瞭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於創造財富,善於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並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

歷史典故大全9

1. 匡衡鑿壁

發音 kuāng héng záo bì

釋義 後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聞雞起舞

發音 wén jī qǐ wǔ

釋義 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3.黃袍加身

發音 huáng páo jiā shēn

釋義 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出處 《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4.近水樓台(近水樓台)

【典故】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台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係。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温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雞鳴狗盜)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於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並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於擊敗秦軍。

7.名落孫山(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託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後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後,孫山考中但是最後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8.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他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裏,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9.禍起蕭牆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孔子説: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牆了。

10.卧薪嚐膽

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釋義 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歷史典故大全10

謎面:蕭何力薦大將才,潘安車出洛陽道。 (打六字成語)

謎底:言必信,行必果

解析: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潘安長得很帥,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為之着迷,用水果往潘安的車裏丟,都將車丟滿了。“信”別解為“韓集”,“果”別解為“水果”。

謎面:李白沉河欲攬月,屈原投江為報國。 (打四字體育項目)

謎底:雙人跳水

解析:李白之死,歷來眾説紛紜,溺死的説法極富浪漫色彩,説李白在當塗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

謎面:紂王寵妲己,幽王戲諸侯。 (打一成語)

謎底:幸災樂禍

解析:商紂王因寵幸妲己,導致了商朝滅亡的災難;周幽王為討褒姒一笑(樂)鋒火戲諸侯,埋下了西周亡朝的禍患。

謎面:韓信十面埋伏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底:關羽

解析:楚漢相爭時期,韓信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採取十面埋伏的戰術,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關羽”別解為“圍困項羽”。

謎面:投筆從戎效古人 (打三字學校用語)

謎底:學前班

解析:成語“投筆從戎”出自《後漢書·班超傳》,班超因家庭貧困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忽一日,覺得抄抄寫寫純屬是浪費生命,就棄筆從軍去了,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學前班”別解為“學習前人班超的志向”。

謎面:曹操讀罷陳琳檄 (打三字中成藥名)

謎底:驚風散

解析:據説曹操讀了陳琳寫的檄文嚇出了一身冷汗,頭風病居然好了。

謎面:陳橋兵變令人疑 (打三字《西遊記》妖怪名)

謎底:黃袍怪

解析:後周時,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據説起因是眾將領強行把皇帝穿的黃袍披在他身上。謎底“黃袍怪”別解為“黃袍加身之事有點怪”。

謎面:灞橋惜別何所贈 (打一春秋人名)

謎底:柳下惠

解析:灞橋位於今西安市,古人送客至此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惠”別解為惠贈。

謎面:君王掩面救不得 (打一成語)

謎底:愛莫能助

解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出自《長恨歌》,描寫的是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在馬嵬坡受大臣軍士要挾,被逼無奈處死楊貴妃的一幕。

謎面:高山流水誰知音 (打一《三國演義》人名)

謎底:鍾會

解析:傳説,春秋時期鍾子期因能領會俞伯牙琴音“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之意,從而成為至交。

歷史典故大全11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由宰相範質、王溥輔政。後周的政局不穩。京城裏人心浮動,謠言紛紛,説趙匡胤(音yìn)快要奪取皇位啦。

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後周一支最精鋭的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裏。五代時期,武將奪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們有這種猜測也是不足為奇的。公元960年春節,後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説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後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後來由範質、王溥作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趙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調兵遣將,過了兩天,就帶了大軍從汴京出發。跟隨他的還有他弟弟趙匡義和親信謀士趙普。

當天晚上,大軍到了離開京城二十里的陳橋驛,趙匡胤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兵士們倒頭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將領卻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説:“現在皇上年紀那麼小,我們拼死拼活去打仗,將來有誰知道我們的功勞,倒不如現在就擁護趙點檢作皇帝吧!”

大夥聽了,都贊成這個意見,就推一名官員把這個意見先告訴趙匡義和趙普。

那個官員到趙匡義那裏,還沒有把話説完,將領們已經闖了進來,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説:“我們已經商量定了,非請點檢即位不可。”

趙匡義和趙普聽了,暗暗高興,一面叮囑大家一定要安定軍心,不要造成混亂,一面趕快派人告訴留守在京城的大將石守信、王審琦。

沒多久,這消息就傳遍了軍營。將士們全起來了,大家鬧哄哄地擁到趙匡胤住的驛館,一直等到天色發白。

趙匡胤隔夜喝了點酒,睡得挺熟,一覺醒來,只聽得外面一片嘈雜的人聲,接着,就有人打開房門,高聲地叫嚷,説:

“請點檢做皇帝!”

趙匡胤趕快起牀,還沒來得及説話,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趙匡胤身上。大夥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着,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趙匡胤騎在馬上,才開口説:“你們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們都能聽從嗎?”

將士們齊聲回答説:“自然聽陛下命令。”

趙匡胤就發佈命令:到了京城以後,要保護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許侵犯朝廷大臣,不準搶掠國家倉庫。執行命令的將來有重賞,否則就要嚴辦。

趙匡胤本來就是禁軍統帥,再加上有將領們擁護,誰敢不聽號令!將士們排好隊伍開往京城。一路上軍容整齊,秋毫無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作內應,沒費多大勁兒就拿下了京城。

將領們把範質、王溥找來。趙匡胤見了他們,裝出為難的模樣説:“世宗待我恩義深重。現在我被將士逼成這個樣子,你們説怎麼辦?”

範質等不知該怎麼回答。有個將領聲色俱厲地叫了起來:

“我們沒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請點檢當天子!”

範質、王溥嚇得趕快下拜。

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親當然成了太后。當大臣們向太后祝賀的時候,太后卻皺起眉頭,顯出很憂愁的樣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從們問太后説:“皇上即位,您怎麼還不快活?”

太后説:“我聽説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夠把國家管理好,這個位子才是很尊貴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亂子,再想做一個老百姓還做不成哩。”

太后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宋太祖雖然即了位,但是全國還沒有統一,別説周圍還有一個個割據政權,就是原來後周統治的中原地區,也還有一些節度使,對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氣呢。

歷史典故大全12

在宋代有一則民間流傳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親到地藏菩薩前許願,沒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兒子高中了狀元。但是這位狀元郎卻並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別多,他得知母親要帶他來九華還願,便翻閲了一些史書,知道地藏菩薩是在唐代時期示寂的,於是心生一計:母親跪拜藏菩薩時,就把母親的金釵撥下往地藏菩薩真身的腳上插。

這時奇怪的現象出來了,插進去的金釵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狀元郎便心生害怕,再次使盡力氣也撥不出來。狀元惶恐,對地藏菩薩像説:“説你無佛卻有佛!”話還沒説完,金釵就隨手被撥了出來,同時,在金釵撥出來的地方湧出了血漿。

狀元郎極為駭異,便急急逃離九華山。當時九華山的護法神是韋陀菩薩。韋陀菩薩的性情暴烈,見到有人對地藏菩薩不恭,就要去懲罰。地藏菩薩不許,並説這狀元郎是他當年身上的一個蝨子,不小心被他拍死了。狀元郎今生的刁難,是有因緣的。

韋陀菩薩聽了,依然是怒氣未平。地藏菩薩算出狀元郎已經走出了九華二十餘里地,就對韋陀菩薩説:“你執意懲罰,只追五里吧。追上了任你懲罰,追不上就算了。”

韋陀菩薩怒火中燒,根本沒有聽清楚地藏菩薩的話,就點頭答應,於是急急追趕狀元。追到一個叫五溪的地方,看見狀元倉惶逃竄,就一鞭子把狀元打死了。

韋陀菩薩打死狀元后,回來覆命。地藏王見韋陀菩薩氣頭上把五里聽成了五溪,竟追出了二十里打死了狀元,心生不忍,就讓韋陀菩薩到別處護法,把他趕出了九華山。但是佛教不能沒有護法,於是就請來道教的靈官作為護法神。至今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前的護法還是靈官。

話説韋陀菩薩離開九華山之後,許多地方都不肯收留,路過湖州,沒想到湖州竟然成了收留韋陀菩薩的地方,因此,湖州便成為了韋陀菩薩的人間道場,並且在湖州,還有一個寺院就叫韋陀寺。

歷史典故大全13

東塗西抹

唐人薜逢晚年仕途失意,曾騎瘦馬赴朝。正逢新科進士列隊而出,前導見其形相落拓,就吆喝道:“迴避新郎君!”薜逢派從者傳言:“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年少時,也曾東塗西抹來!”東塗西抹,本指婦女裝飾,薜逢以此為喻,説自已少年時也曾憑文章取過功名,新科進士何足為奇。後以“塗抹”為自謙詩文拙劣之詞,金元好問《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

15 錦囊貯詩

中唐詩人李賀,為人纖瘦,但作詩異常刻苦,常清晨騎弱馬,一小奚奴背破囊相隨,邊行邊吟,每得佳句,即寫下投於囊中。日暮歸家後,取出詩句,構成全篇,除有重大事故外,日日如此。其母使婢女檢討錦囊,見所書詩句甚多,即怒:是兒要嘔出心乃耳。後人稱好詩為錦囊佳句者本此。錦囊又稱奚囊。楊維楨《感懷》“盡取江山錦繡句,嘔心瀝血入奚囊”,即用此典。(典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唐書?李賀傳》,《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歷史典故大全14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於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裏。於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説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歎口氣説:“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可是我沒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説:“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慾望。”説着,從挎袋裏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説:“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麼都有了。”這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裏。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裏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裏的長官。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並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着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後擁,回來後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幹,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着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樑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慾望的破滅。

歷史典故大全15

南朝劉宋時到中國來的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羅,他就是靠“換腦袋”來學中國話的,一夜之間就學會了。對,不出你所料,這又是一個渾身散發傳奇色彩的和尚,畢竟,但凡高僧,他怎麼可能只會唸經嘛!

求那跋陀羅,中天竺人,婆羅門種姓,家裏不信佛法,信奉外道。他小時候受到了完備的教育,通達五明,天文歷算、醫方咒術,凡是婆羅門該學的,他都學得很精通。後來看到了佛教小乘論典《阿毗曇心論》,頓時對佛法心有嚮往,就想出家。但他家裏堅決不同意,於是他只能遠遁他鄉,出家後,刻苦學修,博通小乘三藏。之後,他又棄捨小乘,改學大乘。

求那跋陀羅去投大乘師父的時候,師父為了試試他和大乘的緣分,就讓他在諸多經匣之中隨意抓取,類似小孩抓週的遊戲。求那跋陀羅抓了兩部經,打開一看,一部是《大品般若經》,一部是《華嚴經》。師父很高興,覺得他和大乘特有緣分。後來他又寫信給家裏,勸服了父親,於是全家改信佛教。

學成後,求那跋陀羅就開始雲遊,有次在海上遇到風停水竭之難,他發動全船人同念觀音,很快化險為夷。他的神異也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劉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求那跋陀羅從廣州登陸,來到了中國。宋太祖把他迎請到京城建康(南京)供養,一時貴胄盈門,風光無限。在當時中國義學僧們的協助下,他譯出了《楞伽經》、《勝鬘經》,從學者有七百之眾。丞相南譙王劉義宣也對求那跋陀羅執弟子禮,出鎮荊州的時候就把求那跋陀羅帶到了荊州,住在辛寺。很多高僧都曾住在這裏,包括我們以前談過的法顯。求那跋陀羅在這裏繼續譯經,譯出了《央掘魔羅經》等等。

求那跋陀羅直到那時為止也不怎麼通達漢語,他譯經是靠傳譯,然後通過往還問答、反覆核對再定稿。但是劉義宣對僅僅閲讀翻譯過來的經典已經感到不滿足了,所以他就請求那跋陀羅講解《華嚴經》。請法者位高權重,這當然是一個硬性任務,不可能推諉。但求那跋陀羅並不怎麼會講漢語,單靠傳譯,他又覺得不能完全表達,情急之下,他就還是那招:求觀音。

有用嗎?有用。

求那跋陀羅日日夜夜地求觀音菩薩加持,有一夜忽然夢見一位穿白衣、持寶劍、提着一個人頭的人問他:“你在發什麼愁?”求那跋陀羅就對白衣人説了苦惱。那人説,沒事兒。當即提起寶劍把求那跋陀羅的腦袋砍了,再把自己提着的那個人頭給按在他脖子上,説你轉頭試試痛不痛。求那跋陀羅試了試,不痛。第二天,他忽然就會説中國話了,而且説得特別好。從那以後,他就正式開始講經説法。

元嘉末年,南譙王劉義宣老做怪夢,求那跋陀羅預言説,京城要出禍亂了。果然,不久文帝被太子劉劭所殺,劉劭又被兄弟劉駿所殺,劉駿即帝位,就是宋孝武帝。後來,劉義宣不知道是怎麼想的,忽然就要起兵造反。求那跋陀羅知道事必不成,但苦勸無果,還被劉義宣逼着跟造反的一起走。結果梁山大敗,劉義宣自刎身亡。

當大敗之時,求那跋陀羅所在的戰船離岸很遠,他又不會水,根本逃不走。萬般無奈,老辦法:求觀音。求那跋陀羅一邊稱念觀音菩薩名號,一邊抓起根竹竿就往江裏跳。跳到水裏,忽然有個小孩兒從後面出現,抓着他就走。求那跋陀羅還很奇怪,説你這個娃娃如何能救我啊!但恍惚之間,就忽然走到岸上去了。求那跋陀羅想脱下衣服贈與那孩子,那孩子卻早已不見蹤影。

劉義宣戰敗了,但孝武帝對求那跋陀羅仍然很傾慕,客客氣氣地讓人把他送到京城。後來求那跋陀羅和劉義宣之間十年的往來書信被發現,無一字涉及軍事,證明他確實沒有參與叛亂,於是更加受到孝武帝的禮遇。有一次孝武帝跟他開玩笑説:“你還想不想丞相(劉義宣)呀?”求那跋陀羅當即回答:“我受他供養十年,怎麼能忘記他的恩德?希望陛下允許我為他燒香三年。”孝武帝很感動,當即恩准。求那跋陀羅這個回答,可見他是相當有政治智慧。如果他一口咬定不想了,那麼孝武帝必將介意他是無情無義的牆頭草。如果他張口結舌不知怎麼答,孝武帝又會懷疑他顧戀舊主,並不誠心歸順。倒不如坦坦蕩蕩答這一番話,既顯得有情有義,又顯得心懷磊落,孝武帝反而深受感動。實際像這樣需要急智的場合求那跋陀羅不止遇到一次,但每一次他都能和君主對答如流。

但皇帝總是不太好伺候的。大明六年,劉宋出現了大旱,祭祀山川好幾個月,一點用也沒有。於是孝武帝給求那跋陀羅下了個不講理的死命令:去求雨!要是求不下來,你就別回來見我了。求那跋陀羅也很硬氣:好,求不下來我就不回來。當然,三下五除二他就把這雨給求下來了。

求那跋陀羅的神異多了去了,比如他還會驅鬼,這對他來説不過雕蟲小技。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在陪伴劉宋的統治者們,為他們預言,為他們占卜,為他們擺平自然災害,安慰帝王們的心情,活得就像一箇中國人傳統印象中的“高僧”一樣。但這些神異卻多少有些掩蓋了求那跋陀羅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最有意義的身份:譯經師。也許只有當翻開《楞伽經》、《勝鬘經》的時候,人們才會想起他是多麼好的一位學問僧。

泰始四年,公元468年,求那跋陀羅感到自己不行了,於是他便向王公大臣們告別。臨終的那一天,求那跋陀羅久久地望着天空,他看到了天上繽紛而落的花朵和諸佛的慈顏。安然而逝的求那跋陀羅譯師,終年七十五歲。

標籤: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lishi/y2m75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