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語文評課稿必備[14篇]

語文評課稿必備[14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後的教學延伸。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評課稿,歡迎閲讀與收藏。

語文評課稿必備[14篇]

語文評課稿 篇1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説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敍述生動。課文的脈絡十分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的過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為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聽了趙老師的課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指導個性朗讀

在朗讀指導“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時,老師先讓學生找到描述盤古動作的詞,自己做動作,感受掄的力度,再指名讀,學生讀得不理想時,耐心指導,問:“他掄起斧頭時會怎樣想呢?”生答“我必須要劈開。”就這樣引導學生帶着這份決心再讀,體會掄的力量。並透過範讀指導學生重音輕讀。比如:引導學生“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輕聲讀,“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重音讀。透過這樣一步步的'引導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潛力、感悟潛力。

二、在表演中體會

讓學生在閲讀中表演,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為了讓學生體會盤古因為每一天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趙老師邊範讀邊讓學生表演,學生兩腳蹬地,兩手頂着天,當老師讀完,問你們有什麼感覺時,學生都紛紛説累死了。老師立刻過渡説:“你們堅持了幾分鐘就感覺累了,可盤古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着……”,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了盤古開天地的艱辛。

三、充分發揮想象

教學時,趙老師扣住重點,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透過引導學生想象,來理解課文資料,如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後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描述很具體,她讓學生學習後問:“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個想象空間留給了大家,你們發現了嗎?”讓學生從書中省略號引導到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想象,同學們説得很生動。

四。重視方法指導

趙老師教學過程中很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時刻提醒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讓他們一邊讀書一邊做批註,無論學生的程度是高還是低,無論學生體會得是深還是淺,他們都在品嚐學習的快樂,他們都在收穫着。

語文課堂是缺憾的藝術。我聽了這節課後,有兩點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1、藉助媒體教學,固然有它的獨到的優勢,但學生閲讀文本還是要回歸課本中來,近距離接觸,或許效果更好。

2、可適當添加小練筆。

語文評課稿 篇2

總體感覺,這是一節很成功的(研究型)課。具體紀錄如下:

1.新授課由圖片引入→姓“司馬”→“司”字的寫法,創意很好!

在引入新課時,有好的創議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過渡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上,還可以再發揮點教師的智慧,即在課前的'教學設計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於充分利用了電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好地調動。

3.學生自讀課文開始時,可能由於習慣使然,非自讀,而是齊讀,但還是逐漸變成自讀。這可能是平時自讀少,而齊讀多的習慣造成的。但給人的總體感覺是,課堂真實、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國小聽課這20多年的經歷,公開課,尤其是對外的觀摩課,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讀字正音”環節,形式活潑、多樣,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5.由“學生推薦下一位同學讀”,做法新穎,有創意。

6.“看圖説話”的圖設計的有問題(這一點上,我與市教育局駱處長觀點一致),要注意“圖”必須為“文”服務,也就是説,“圖”應該準確地將“文”給直觀地反映出來。

7.教師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營造氛圍,帶領學生通過看圖,模擬《司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體會當時的場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電子白板逐步展現“文字”,通過“讀”,“動作模仿”+“語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學生體會很深刻。

8.最後,通過放映《司馬光》動畫片,讓學生將文本內容,與視頻相結合,再次體會和感受課文,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應有的提升。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國小低年級的教學運用,是很值得研究

語文評課稿 篇3

20xx年12月22日未央區eepo同課異構活動拉開帷幕。在這次活動中作為一名低年級語文教師,我有幸代表南康學區參加了於12月23日在西航三校舉行的低語組比賽。活動中我們聽了西航二校葉凡老師的《紅領巾真好》一課,參加了團隊評課。

我們運用單要素評課方式進行評課。我在本節課中關注的是資源利用。

葉老師這節課靈活的運用了課本、課件、投影、黑板、微卡、大卡、圖片等資源來組織教學。在這節課中葉老師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在上課開始,葉老師讓孩子們對課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動了解課文打下基礎。隨後有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同桌交流識字,既是學生個性得到凸顯,有時孩子在互幫互助中共同得到提高。

整個課堂無論是四人小組學習還是全班探討寫字都充分發揮個人資源和團隊資源作用,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如果能在學習成果展示時多想一些辦法,多一些展示機會和展台那就能更好地體現“人人蔘與,處處講台”的效果了。

語文評課稿 篇4

20xx年4月17日下午‘在劉家營國小領導組織下聽了付銀銀老師的《小壁虎借尾巴》一節課。付老師本課重點安排了三個結構相同的自然段讓學生通過朗讀、討論和自學,知道不同動物尾巴的用處。經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學生在角色朗讀對話和解讀文本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在抓典型段落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他們通過小組互助理解感悟。以下是我結合這次課堂教學談的幾點初淺體會:

(一)課文情境教學法:

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1、圖示法:低年級形象思維活躍,適當運用簡筆畫板書能激起學生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導入新課時,付老師在黑板上貼出一隻斷了尾巴的壁虎,一下子吸住大家的注意力;講到壁虎向小魚、黃牛、小燕子借尾巴時,又貼出魚、牛、燕子的圖,使學生在形象的欣賞中展開活躍的思維,不知不覺進入課文情境中。

2、生動演示法:CAI教學過程中的形、聲、色的運用與結合,能有效渲染氣氛,激發學習情感,把課文語文文字描繪的內容再現出來,符合國小生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特點。因此在學習三自然段時,讓學生帶着問題先自由讀課文,接着通過不斷深入地提出問題並接着教學圖片和手勢,讓學生理解“爬呀爬、搖、游來游去”,這樣既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培養細心觀察的好習慣。教學中,利用幻燈進行生字教學。如:採用幻燈出示同偏旁的生字,讓學生觀察發現,促使學生興趣高漲,教學在濃濃的學習氛圍中進行着。

(二)激發懸念多思法:

教師起主導作用,不僅是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有利因素,教會學生怎樣思考問題,激發創造欲,培養創造性思維。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標倡導課堂上的人文關懷,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揮者,而應該是師生平等地交流。

1、審題設疑。齊讀課題後,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説説:“小壁虎為什麼要借尾巴?向誰借?借到了嗎?”等等,為下文作了鋪墊,教學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

2、情節設疑。利用課文片斷,啟發想象,如“小壁虎是怎樣向小魚借尾巴的?”,為什麼要這麼説,引導學生交換角色進行想象,聯繫實際。既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訓練學生的説話能力。

3、結語設疑。按課文內容延伸設疑,在教完課文後指導學生討論:為什麼小壁虎尾巴斷了,還會長出來呢?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既緊扣課文重點,突出難點——壁虎尾巴可以再生,也拓展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三)以讀為本,滲透思想教育,訓練語感:

學生的閲讀訓練離不開理解,也離不開朗讀,兩者互為促進、補充。因此,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達到初步感知課文的目的,隨着教學深入,採取不同方法,以讀促思,以讀釋疑。如出示“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和“小魚,把尾巴借給我。”讓學生比較讀,説説哪句好,為什麼?學生反覆讀後,紛紛選擇第一句,覺得這句多了“姐姐”、“您”、“行嗎”等文明禮貌用語,説明小壁虎是個有禮貌的孩子,於是,借讀訓練學生語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問學生“這個詞應該怎麼讀,為什麼?”,學生聯繫上下文反覆誦讀後,覺得這個詞應讀得慢一點,因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從而説明壁虎尾巴強以幫助爬行。最後在學生能流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範讀、齊讀、比賽讀、分角色讀及表演讀,層層深入,突出體會“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嗎”等禮貌用語道出壁虎委屈、難過、焦急的心情,從中領會借尾巴的經過説明了各種動物尾巴的功能。

付老師還教給學生自學的辦法。針對本課圖文並茂,內容生動有趣,情節多有反覆,圖、文結構大體相同的特點,老師導學第三自然段,師生總結出五個問題學習法,指導學生按5步小組自學第四自然段,再放手讓學生運用填空的方法,完全獨立自己去學第五自然段。課程改革理念讓我們教師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徹底地發生了改變。教師在新的'理念的指導下,逐步實現自身角色的轉換,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泛泛講解,而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教師的引導也不可忽視。在學生理解膚淺處,思維矛盾處,理解偏差處應給予恰當地點撥引導。吳老師在引導這點上做得很到位。

付老師在課堂中教給學生質疑、釋疑的方法。教學中設計“讀——問——讀——議”的學習方法,藉此進行問題思維訓練,質疑的同時,教給學生以讀促思、讀中求解的釋疑方法,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標志之一,也是一項核心任務。這節課學生

的學習方式包含了兩種基本學習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這兩種學習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相輔相成,新課程要求恰當處理這兩種學習方式的關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一概排斥接受性學習。但傳統的教學方式過於強調掌握和接受,冷落和忽視了發現和探究,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單調的記憶,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是接受性學習,更倡導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吳老師的課堂中能看到她試着通過學習方式的改變而建立一種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係。

這節課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實”,是新課標下的真實課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課標下“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落到了實處,既注重了雙基的訓練,又注重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觀的正確取向,特別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學資源和資料、豐富教學內容。

語文評課稿 篇5

本週是五年級的楊絮惠老師的示範課。我們年級組的老師們就以楊老師的這堂課寫了評析稿,我覺得老師們都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都是優秀的。例如:

1、李獻秋老師

從“文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角度進行評價。她説:在教學楊老師富有激情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比如在這堂課中,快學完課文之時,楊老師這樣問學生:“外祖父把手絹遞給我時,此時外祖父會説些什麼呢?”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在理解語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想象,學會與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這樣學生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師生對話”在課堂上,老師做到了。在孩子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伸出熱情的手,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自己!

“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但今天這堂課在“生生對話”這方面不夠體現出來。

2、王新新老師

(1)情穿全課。教師在備課時準確地把握了難點——體會老華僑的'情感,從而設計了吟詩入情,贊梅生情,對話抒情的三個大環節。針對每一處環節老師設計了不同的過渡語,老師詩一般的語言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斷地得到昇華,從而一步步的走進了文本。老師教學的情感線是很清晰的,強烈的。

(2)渾然一體,過度自然。《梅花魂》一課講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聯繫的。老師利用因果關係,一一帶出,推着情感不斷深化、強化使情感達到頂峯,最後化作了一曲《中國心》結束。

(3)從學者學的情況來看,學生都有“學習主人翁”意識,能全身心地融入學習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記憶倉庫,結合自己的知識、生活、情感等等讓“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説,每個學生都充滿了生命感覺等方面進行評價。

3、黃卡丹老師

(1)抓住了重、難點進行感悟。上課伊始,揚老師以課件展示梅花圖,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中欣賞一幅幅冷豔幽芳的梅花,如臨其境,如聞其味,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喜愛梅花,歌頌梅花。在學生談感受後,楊老師來個自然的過度:從同學們的感受中,老師知道你們已經喜歡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歡梅花。而且,經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課文圍繞着“梅花”寫了五件事

1、吟誦詩詞,黯然流淚;

2、弄髒梅圖,大發脾氣;

3、不能回國,痛哭流淚;

4、臨別之際,送墨梅圖;

5、離開星島,送繡梅絹。

(2)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課堂上,楊老師的語言飽含激情,力圖感染學生,將學生帶入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第十三自然段時,楊老師適時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國心》的音樂,伴着老師的語言,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無比的自豪,並以自己的這種感受朗讀課文(先自由讀,再個別讀,最後齊讀。)。結尾又以《我的中國心》來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到海外遊子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情感“如何引導學生讀”來評價:今天教師指導讀書歸納起來是三大亮點

1、巧用過渡語,使學生想讀。

2、教學情境,使學生敢讀。

3、巧變朗讀形式,使學生樂讀。

我們堅持的每次教研活動後寫評析稿,這樣促進了每位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促進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我校的語文教研活動將繼續研究,繼續創新,相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精彩!

語文評課稿 篇6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説一説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於理解詩意。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範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嚮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為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並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本,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麼”的一問,啟開了想象的閘門,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閲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並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麼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後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並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並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並不能領會,郭老師採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為“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裏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閲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

語文評課稿 篇7

確切地説,《勇氣》這本繪本讀物,個人以為適合2年級以上的任何年級段,聽着張老師執教的《勇氣》,一些思考在筆端流瀉。小記於此,聊作回憶。

一、原來繪本可以這樣教

繪本,在我們眼裏是幾分鐘就可以讀完的書本,對於我們來説,很容易讀,但是有些繪本我們卻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圖深藏玄機,不指明我們還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簡單的繪本教成一節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讀懂、學會?如何把深藏玄機充滿奧妙的繪本讓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懂得更多,學得更多?很多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聽了張老師的課,一條很清晰的線呈現在眼前。

師生合作欣賞讀→帶着思考學生合作讀(此環節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同時聯繫生活實際,提升其自身的情感價值)→將書讀成篇(就這一繪本,張老師引領學生將整本的繪本讀成了一首詩,這點為下一個學生創造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避免了學生產生對原本陌生的繪本創作的畏懼心理)→創作繪本,讓繪本走進學生心靈

整節課,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精彩,張老師只是在串着學生的一個又一個回答,在學生的思維間遊走,用他幽默的語言給整個課堂添加了許多情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張老師用這節課很好地詮釋了這點。

如果説,論教師的主導,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環節,那就是師生共讀,欣賞讀同一本繪本《勇氣》。讓我們繼續第二個話題。

二、巧用資源點,輕鬆讀繪本。

1、繪本有一個特點——懸念。

很容易找到一個切口,製造懸念,引起讀者興趣,同時因鮮豔的插圖而勾起了往下讀的慾望。這一點張老師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樣。如:“勇氣是一個人在黑夜裏查看房間動靜。”抓“黑夜”特點,利用屏幕空白,製作課堂變奏,引發興趣點。先出示一幅圖,繼而猜文字等手段,讓課堂充滿了情趣。

2、教師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讀到“勇氣是精彩的偵探小説不翻看最後面的部分。”教師補了一句:“有時候忍住也是一種勇氣。”看似不經意,但對於對勇氣的理解卻是一個很好的促進作用,學生也能夠在這個不經意間明白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説:幽默的人是用知識堆起來的。我想張老師的幽默正體現了她教學的睿智,學識的厚實。值得我好好品味學習!

語文評課稿 篇8

劉婷老師上的是一節詩歌鑑賞課,有一個動聽的名字《打開文字的褶皺》。劉老師選取了兩首詞《虞美人》《聲聲慢》,教學設計圍繞詩歌情感展開。

劉老師的`教學設計符合“三三式”教學模式,完整呈現了課前三問,課中三段,課後三思的備課要求。

教學環節由舊知複習引入,學生默寫《長恨歌》。自然過渡到教學目標展示,明確鑑賞文本。

第二步是指導吟誦兩首詞。首先由學生分組朗誦,力求讀出情感,讀出感悟。然後教師範讀,劉老師準確表現出了《聲聲慢》《虞美人》的音樂美和藴含其中的愁思,讓學生受到了啟發。

第三步是情感賞讀,採取分小組討論形式進行。學生就兩首詞表現出的“愁”不同之處進行賞析。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進行展示。總結出往事之歎、亡國之恨、思鄉之苦、物是人非;獨居之苦、喪夫之苦、亡國之恨等情感內涵。教師在學生探究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兩者區別,讓學生從寫作角度和作者身份進一步探究。通過比較閲讀,學生掌握了兩者的情感異同,並對產生不同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究,很好掌握了這兩首詞。

第四步拓展延伸,劉老師繼續圍繞“愁”字展示幾組詩句,讓學生誦讀、賞析,拓展同類型詞的積累。最後留作業,讓學生賞析《聲聲慢》。

劉老師的這節課緊扣情感,選擇兩首詞進行比較閲讀,引導學生細讀文本,真正做到了打開文字的褶皺。

語文評課稿 篇9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彬縣教研室去年出台了以“五個控制參數”(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學生個體參與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堂練習的量、度、序,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為評價依據的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兩種要求同時交集在了教學目標達成這一重點。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説,三維目標的達成度越高,説明教學越是有效,乃至高效。城關國小劉花娟同志在“彬縣國小高效課堂‘説——講——評’活動中為全縣教師示範的《橋》的課堂教學,有效地將兩種評價標準巧妙結合,夯實了教學過程,促使三維目標高效達成。下面筆者具體對此課做一點評。

一、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橋》的執教者設計教學時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學生。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了學生這個主體,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找出了描寫洪水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讀悟,逐漸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勢不可當,村民處在萬分危急的情勢之下。接着又層層深入,在學習老支書“疏導撤離”“以身殉職”內容時,繼續放手讓學生自讀,圈點劃寫,把最受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寫上自己的體會。抓住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在讀、説、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書無私無畏、心存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狠抓語言文字訓練,落實知識技能目標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橋》的執教者緊緊圍繞“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高效達成。一是知識目標達成度高。先後讓學生理解“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一座山” “擁戴” “清瘦” “鞠躬盡瘁”等詞語意思,體會三個感歎號的用法,找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衝、揪、喊”和比喻句、擬人句,對“橋”的含義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層層深入,將知識目標紮實落實。二是技能目標達成度高。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訓練目標。教學中學生聽老師講,聽別人讀、説,自己讀、説、寫,尤其對讀和寫進行了重錘敲擊。多種形式讀文,讀句子,讀段落,引讀、個別讀、集體讀,默讀,大聲朗讀等,學生先後兩次當堂書寫,寫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有效訓練了學生的閲讀和寫作技能。總之,本課教學語言文字訓練紮實到位,知識與技能目標高效達成,語文真正姓“語”了。

三、適時滲透學習方法,達成過程方法目標

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掌握,更重視其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因此,“過程與方法”也成為一項重要教學目標。一是教師施教過程中,通過組織、點撥、引導、講解、提問、播放課件、煽情,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緒氛圍中達到了思維的碰撞,不知不覺受到了情感薰陶,心靈的震撼,價值觀的提升。二是學生在聽、説、讀、寫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沉下心來,走進去讀書。” “抓住重點詞句” “多讀感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寫結合”等讀書的方法,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過程與方法目標高效達成。

四、教材處理新穎獨到,情感目標達成度高

“胸中有丘壑,高屋來建瓴。”促使教學目標高效達成,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整體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處理恰到好處,教學效果即會事半功倍。《橋》的`執教者這一點上做的很好。將教材做了整體把握,然後按情節變化分成兩部分,即“洪水肆虐,情勢危急”和“老支書疏散撤離,以身殉職”,從背景渲染到主人公出場,為後邊主人公形象的逐漸高大做了鋪墊;第二部分處理由“疏導撤離—— 以身殉職——祭奠英靈——深情贊橋,使學生經歷了對老支書由“陌生——熟悉——敬佩——懷念”的情感旅程,與文本的作者談歌、與獲救的村民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尤其是課件悲情音樂的播放誘發了學生潛在的情愫,使學生情緒達到了高潮。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此刻,學生產生了不吐不快的慾望,教師適時導寫:“把你最想説的話先寫下來,再交流給大家。”“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得以實現。價值觀目標水到渠成。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橋》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參與率高,課堂練習穿插在各個環節之中,量、度、序把握適當,夯實了教學過程,高效達成了三維目標,仍然存在自主學習放手不夠大膽的問題。這是目前國小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將成為課堂教學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語文評課稿 篇10

【點評】此環節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實現課文內容進行整體感知的導學目的。引導學生從“課文主要內容,中心主旨”的角度來感知,這樣設計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導學有效。

【合作探究】——精讀文章 體味情感

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與交流整理,然後讓小組的風彩在全班內進行展示!

1無情的暴風雪就這樣吞噬了五位探險者的生命,再次用心默讀課文,圈劃這些語句。並説一説文中哪些情節深深地打動了你?這些情節為什麼會打動你? 你從中得出探險傢俱有哪些高貴的品質?

2同樣是南極探險,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敗了。茨威格這位著名的傳記作家,為何不給勝利者阿蒙森作傳,卻充滿激情地為失敗的斯科特寫這悲壯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體現作者對這一事件的態度的.句子嗎?試着品讀分析,談談你的看法。

3課文的題目為“偉大的悲劇”,悲劇就是以悲劇的結局結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劇故事為什麼藴含着偉大呢?這是否矛盾?

【點評】此環節設計,把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引向深入,以小組為單位,注意讓其交流整理,強調學生在合作中攻克難點,這一策略較為可取,它強調學生在交流中表達自己在讀書過程中所領悟的結果,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訓練。但探究的內容應着力於導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只需從“感受作者情感”“體會人物精神與品質”“體會句子深刻含義”這三方面來設題即可。如第1題可這樣設問:找出文中具能反映人物高貴品質的句子。第2題可這樣設問:找出體現作者對這一事件的態度的句子並談談他的態度是否正確?

語文評課稿 篇11

《大明湖》是八年級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單元的學習目的,是要求在把握“記敍的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安排記敍順序的重要意義和記敍順序常用的方法,以提高記敍文的聽説讀寫能力。

《大明湖》節選自清末四大譴責小説之一的《老殘遊記》。《老殘遊記》暴露了當時官吏的殘暴昏庸,表達作者對民生疾苦的同情。但本文所選的卻是老殘的遊記,描寫了大明湖的獨特美麗風光。在這堂課上任老師採取從局部突破,先讓學生學習精彩的課文第四段,引導學生細細的品位味鑑賞,從而“愛上”大明湖,再來完成教學目標。

任老師的課,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感覺到教學是一種藝術,綜觀整堂課,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學習的地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教學讓這堂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是主體 任老師在課堂上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充分的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熱情,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也學到了真正的“語文”。一開始任老師就從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還珠格格》起興:看到《大明湖》就想到《還珠格格》,紫薇的媽媽住在哪裏?紫薇的很漂亮,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把學生放在首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含蓄的告訴學生大明湖之美,讓學生有想學的慾望。然後任老師組織了分成四組的討論:看課文,然後説出大明湖之美,最後把所得的結果提交組長,讓組長作為整個組的發言人告訴全班同學,這樣的處理方法既讓每個學生都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人翁,同時又使整個過程顯得有條不紊。

教師是主導 任老師在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同時,運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學形式,發揮了教師的導向作用。如充分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分組競賽,教師量度給分的形式,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加強。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任老師還給予很多有效且有針對性的引導。

訓練是主線 在讓學生學習第四段的時候,任老師設計了一系列有針對性和導向性的題目,使學生在訓練中學到分析課文的能力,領會課文語言所展現的意境美。任老師提的問題也很特別:從繪畫的角度看,蘆葦在整個畫面中起到了什麼作用?説實話,一看到這個題目,就讓我想起了甬江邊透過温柔的蘆葦可以看到暖暖的夕陽的那個畫面。那麼學生可以想到什麼呢?我想一定更多,這對於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更好的感受大明湖的美是很有幫助的。課文第四段的寫景是很精緻的。任老師要求學生朗讀其中寫景的部分,並且只讀寫景的部分,並把這次朗讀訓練也歸到了競賽的範圍內。這樣學生在讀的時候就不能僅僅限於“讀”還要花一部分精力在思考上,是有目標的讀。這樣的要求不失為一舉兩得之舉。

任老師的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是對照本宣科式教學的一種有力的衝擊。從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們的反映來看,無疑是成功的,這也是我以後在工作中值得認真學習和借鑑的。

語文評課稿 篇12

教師在出示題目後問學生“要是”可以換成什麼詞,不僅使學生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而且無形中使學生積累了其他詞語。

識字環節方法多樣,和課文緊密聯繫在一起。如“稠”和“稀”通過圖片來識字,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再如“盞”的教學,教師説盞指的.就是小杯子,盛酒的就叫酒盞,盛茶的就叫茶盞,這樣學生不就認識了這個字,而且理解了這個字。教師在識記每一個生字之後直接指導寫字,學生記憶就更深刻了。

在“再讀勾畫”這一環節,教師提出了問題“天然的指南針是什麼?它是怎樣分辨方向的?”然後先舉例子找出第二小節中的重點詞,再指導學生總結學法,按照“圈一圈、勾一勾、畫一畫”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小節,由扶到放,降低了難度,使學生找的快速、正確。

整節課教師的評價語自然,與教學融為一體,不僅有針對性,而且起到了激勵學生的作用,特別值得我學習。

建議:最後一個表格的填寫較有難度,可以在第二課時學完課文後完成。

語文評課稿 篇13

《背影》是國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課程的理念設計和實施這篇文質兼美的傳統篇目的課堂教學,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應該不受傳統教學的束縛,從領悟作品內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採用整體感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體驗感悟的學習方式,達到“使學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響,寫法上受教益”。

具體地説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情”字為線索,設計學習活動。

本文最動人之處,便是人間親情特別是父愛的美。教者緊緊抓住了這一特點,用多媒體創設學習情境、引領學習活動。如:放歌曲、放投影畫面、學生表演、學生講述我與父親之間的'故事等等,由淺入深,讓學生在晶瑩的淚光中體會“父愛如山”的道理。

2.依據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

這節課緊緊圍繞文本教材展開。如:“速讀課文,説説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體現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那麼,這種關愛我們又可以從文中的哪些地方體會得到呢?請大家先進行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寫父親的背影哪次寫得最詳細”等等問題。環節的設計、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地圖冊查找作者的行蹤路線並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於教材,大膽地開發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情境與空間,不束縛學生的思維。如:“你能從文章中讀到哪些信息?”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談自己的感受,因此,學生大膽放飛思維的翅膀,勇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且積極動腦解決問題,這種良好的學習品質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總之,如何調動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從語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內涵、陶冶學生的情感,如何體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統一,相信我們一定會從這堂樸素的課堂教學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語文評課稿 篇14

今天,我聽了《要下雨了》這節課,有如下思考: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閲讀興趣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上課伊始,老師就緊緊抓住學生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內驅力與學習慾望,當學習的小主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練習背誦,效果就好多了。因為這時,他們的思維是最活躍的。不過,怎樣操作起來最有效,還需我們共同探討。

2、以讀為本,讀貫穿教學的始終

朗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這節課中,讀貫穿課堂的始終。表現在:1、讀的形式多樣,有自由讀,大聲讀,分角色朗讀,給動畫配音等等。2、讀有層次性。老師先引導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在讀中有所感悟。在這以基礎上,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在角色體驗中獨好每個角色,理解要下雨時,各個小動物的活動不同,同時也體會在下雨前動物們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內容,又提高了朗讀能力。

3、品詞析句,注重語言實踐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提高語文運用能力。這節課就體現了這點。在揭題審題時,老師就引導學生理解比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現象,使他們知道多一個字少一個字所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學生的語言,提高他們的語言感受能力。然後,老師在隨文閲讀中,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用“因為……所以……”句式説話,在讀與説中感悟“……正……”的意思。學生也説得很好。建議:用“因為……所以……”説燕子為什麼低飛這句話學生説得不太好,原因是這段話邏輯性很嚴密。我們可否這樣訓練:“因為要下雨了,所以()。因為空氣很潮濕,所以( )。因為蟲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為蟲子飛不高,所以( )。”這樣既降低了説話的難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為什麼低飛的道理。

4.扶放結合,逐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要下雨了》這是一篇科學童話。老師抓住了這篇科學童話的結構特點,第一部分與第二三部分結構相同,都是講下雨前小動物們的活動情況,所以採用重點指導和放手自學相結合。但是在操作層面上有點面面俱到。我認為應該寧抓重點,放棄細枝末節,這樣可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0eoyg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