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活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髮展,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評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矛與盾》評課稿通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1

我想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孫老師的這節課:學生在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文本中,與楚人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在説説背背中感悟道理積累了語言,在想象中激發了創造的潛能。整堂課,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氣氛中,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在流暢的教學過程中,愉快地學習,自主地體驗感悟,大膽地探討。具體地説,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充裕的讀書空間,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與美,但讀起來拗口,所以要反覆用心讀,不讀錯字。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孫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大量地讀的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孫老師先是要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接着是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再讓學生練讀,讀流暢。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慾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學法指導環環相扣,指導到位

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瞭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孫老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讀書理解分層次,每一層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並提出不懂地方小組商量、向老師同學質疑。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煉方法,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三、重視了文本與生活、與內心情感的聯繫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於學生來説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並未入腦入心。學生就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説話辦事,而教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2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張老師在上本堂課時,教態自然,充滿激情,能做到以身示教。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分析張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鼓勵學生讀好課文,在由衷讚歎聲中,學生將課文讀懂了,並能結合“矛、進攻、盾、自衞”等詞語概括了全文主要講的一件事。同時,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如雨點般向他刺來;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詞句。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準確。並引導學生讀相關句子。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三方面:巧用表格,探究發明家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台。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説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

整體上,張老師上課富有激情,表情豐富。但是我也有疑惑的地方,首先張老師的板書是否還未完整,研讀部分是否偏重人文,忽略了工具性。語文課離不開學生主動地反覆地讀,在讀中感受語言,在讀中積累語言。

這純屬個人意見,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3

《矛和盾的集合》是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25課。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

蘇老師呈現的這堂課,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以遊戲的方式導入新課。先讓學生玩“集合”遊戲,如“輪子+椅子=輪椅”,“房子+車子=房車”等,形式新鮮又富有生氣,孩子們玩的興致很高,同時也在娛樂的過程中感受和體會了“集合”的含義。這樣的.導入自然又不乏趣味性。

2、課題的呈現具有藝術性。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它的作用不可小覷。蘇老師並不是直截了當地把課題寫出來,在課題的呈現上注重了層次性,先呈現“矛”和“盾”這一組反義詞,同時讓學生識記這兩個字,將課題於鞏固舊知相結合。接着再讓學生説説矛和盾的作用,然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果將矛和盾集於一身、合二為一,將會如何?”至此課題才完整地呈現出來。整個過程非常自然連貫,同時學生學文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3、在講解坦克的發明過程時,蘇老師並不是平鋪直敍地進行教學,而是下發道具,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的方式體驗坦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學生自己動手,能夠更深刻地記憶,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坦克的發明過程。樂於動手、善於動手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因此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寓學於樂。

但教育是一門缺憾的藝術。也正是因為缺憾讓教育越走越遠。蘇老師在這堂課還需改善的是教學過程中部分的引導語。例如“作者通過那兩個關鍵詞表現他的思考的呢?”這句話對於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學生的反映並不夠積極,教師沒有順利地達到自己的預設。我認為可以將這個問題具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4

蘇霍姆林斯基説:“我有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發展。”今天上午江濤老師執教的《寓言二則》就如充滿詩意和美的清泉,緩緩流進學生的心田,浸潤着學生的心靈。這節課立足語文,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一個書聲朗朗的“場”,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語文素養。

本課是一篇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託寓的道理明瞭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但因其畢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着很大的差異,學生學起來多少會感到有些困難枯燥。這堂課上,江老師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種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江老師親切的語言,自然平實的教態,紮實深厚的教學功底,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都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大家也不難發現,江老師還運用了預習單、學習單的形式,其實這節課是在我區大力推進“三環五步”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背景下打造出的一節高效課堂。縱觀整堂課,我來談談幾點看法:

一、關注朗讀教學,注重朗讀感悟。

語言教學着重於讀,文言文教學更基於此,且文言文教學與普通精讀課文的讀相比,更應着重於讀。不讀就顯不出語言的特點,就品嚐不出文中的韻味,就難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覆讀,多讀,才能理其義。在《矛與盾》這節課中,江老師努力讓學生做到了“四讀”:

整體讀,給學生充分自己讀書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達成正確流利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信心和興趣。

感悟讀,深入理解重點句。古語云:“讀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其中對楚人的語言描寫,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更是指導朗讀的.重點,讓學生對照註釋,揣摩句意後,指導學生將對人物和情節的理解與讀緊密結合,讀出了張揚誇耀的語氣,體會到楚人説話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個性化讀,融入情境,活躍氣氛。例如:在指導朗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不僅充分藉助文中插圖,還創造性的編加插圖,再次將學生融入情境,鼓勵學生設想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在問這句話時的語氣、節奏,嘗試個性朗讀。於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活潑俊俏的小姑娘,一臉稚氣的孩子,紛紛從遠古走來。具個性化的朗讀也活躍了文言文的課堂。

最後,熟讀成誦,積累語言。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江老師的課堂上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用自己的話講故事,熟讀成誦,最終把背誦課文變成了自覺行為。還鼓勵學生以一篇帶多篇,課外繼續接觸文言文,努力實現“語文課堂與生活零距離。”在一次次的拓展積累中,學生的語文功底、頓悟理解力也會漸漸厚重起來,對文言文的學習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關注預習,為高效語文課堂提供有力保障。

每個學生的學習都應當建立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是否能夠讓學生經歷一段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的預習過程,將從根本上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可以説,沒有預習就沒有學習。

江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份詳細的預習單,引導學生從讀文、識字、蒐集資料、理解課文內容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充分的預習。這份預習單不僅讓學生對本課的學習作了充分的準備,更是教給了學生預習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預習的能力。

三、關注學法的指導,為學生的後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不只是把學生教懂,而是要把學生教會,教會學生怎樣自己去獲取知識,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要真正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不僅要加強教法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法的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江老師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學法的指導。

江老師的《寓言二則》中學法指導體現在以下四點:

(1)教給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即讀通、讀懂、明理、背誦。

(2)教給預習的方法,教師在課前給學生一份制定好的預習單,讓學生按預習單預習,在學完《自相矛盾》這則寓言後,教師又巧妙地安排學生模仿課前發的預習單對《鷸蚌相爭》這則寓言設計預習單,進行自學,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這種預習的方法。

(3)教給學生批註方法。

(4)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教師在教學中説道:“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更在讀。”還有引導學生藉助工具書和譯文解決文言字詞意思等。

四、關注自主合作學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學會合作是現代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能。

江教師給足學生時間,按學習單先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弄明白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從課堂上看,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還是挺好的。

五、關注語言訓練,彰顯語文本色。

江老師準確解讀教材,圍繞教學目標,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摳詞摳句,潛心會文,認真思考,把語言文字活化學為生動形象的生活畫面。

《寓言二則》一課語文訓練有很多,比如:

1、緊抓“譽”字,引導學生想象楚人譽其矛和盾時的神態、語言,反覆指導學生讀好文中楚人説的兩句話。我想,文言中“譽”這個字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2、再如,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江老師巧妙地利用插圖,引導學生想象這句話會是誰説的,怎麼説的,從而很好地理解和讀好了這句話。

3、“於物無不陷也”,引導學生感受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説一個雙重否定句就更好了。

4、用自己的話説説故事等,這都是語言訓練。

此外,江老師的課上還有一點要特別提出的:在拓展環節,江老師用精美的翻頁向學生介紹了《韓非子》這本書,由一篇課文引出一本書,把學生從課本引向廣闊的課外閲讀的天空。這一點很重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成為兒童閲讀的點燈人。

教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沒有一節完美無缺的課。對江老師的課我想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江老師在請學生表演楚人弗能應也的樣子後,問:“他這樣子讓我們想起一個成語——”老師想引出“張口結舌”,但大多數學生説“啞口無言”,這應該也可以。可是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

教學是慢的藝術,給學生一粒粒種子,然後把他們交給歲月,我們終將看到萬涓成水,萬木成林,只要我們每天用心撒播種子,我們一定會聽到花開的聲音。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5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一個發明家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這篇文章並沒有華麗的字眼,它在自然平實的敍述中,説明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行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文老師在設計本課時,落實基礎知識教學的方法,特別重視利用本課培養學生的想象。整堂課的教學輕鬆自然,學生學習有樂趣,學習有收穫。

文老師緊跟時代步伐,結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重大國際時事。一開課,就給學生播放了我國在這次慶祝閲兵儀式上的視頻。學生在觀看時,不僅對歷史事件有所瞭解,而且還對坦克的威力深有感受。這就是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生動畫面的渲染,很快吸引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

在接下來的詞語教學中,文老師對詞語教學方式多樣,手段不一,但使學生始終興致勃勃。記憶深刻的是學生在學習“難以招架”這個詞語時,教師是通過具體的肢體語言,通過和學生展開互動,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讓學生明白了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靈活應用。

小組學習開展落到實處,學生探究氛圍濃厚。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文老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對教學重點的實施。

通過把這個問題分解成三個小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可操作性,同時也將問題進行化簡。

最後教學的拓展,文老師再次點明中心“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行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既是對學生人生的正確導向,情感昇華.在讓學生思維得以拓展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這種現象,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大膽設想,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飛躍。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6

我評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

張老師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以及實驗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是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並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重點是瞭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一、複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了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張老師先指名讀了一遍課文,再通過課件出示生字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之後,她聽寫了部分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着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在理解“大顯神威”這個詞後,讓學生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麼神威?”“它為什麼能大顯神威?”等一些問題。這樣就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課文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學生在讀書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激發了學生説一説對坦克的瞭解。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文中告訴我們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呢?”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在讀一讀,説一説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張老師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充分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總之,在儘量嘗試着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7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分析周豔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

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

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一處:着重引導“你從哪兒看出這只是發明家的一個想法,非真實存在。”由此瞭解“如果.....就”這對關聯詞的用法。

第二處:在想到自衞的基礎上,發明家又想到了“自衞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兩種想法是如何巧妙連接,瞭解“可是”這個轉則詞在文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處:抓住“對了,當然”等詞,通過朗讀,體驗發明家思考問題的執着和靈感突現所產生的快樂感。

第三方面:

巧用文中空白,探究發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台。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説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但是我覺得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中的兩個問號到底是什麼,可先讓學生先想一想。

2、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再提升一點,情趣可以調動得更好些。

3、教師可能更多的關注了學生是否解決了問號,是否套用了句式,對説話時出現語病,就來不及注意了。

4、如果句式中加上“於是”可能會更通暢些。

作為“我是學生的角度”給周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

1、文中的發明家是誰?我想知道。

2、當週老師提問: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思考的?對我來説,有些聽不懂。

《矛與盾》評課稿通用8

在高新區國小語文“關注文體、凸顯語用”校際教研活動中,毛老師執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關注文體,凸顯語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也着力突顯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詮釋,尤其在語用方面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在課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未成曲調先有情,成語故事與課文學習的內容息息相關,為課文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安排獨具匠心,這樣的'課前談話有實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學段教學目標準確,重點突出。本課在字詞句的教學上,紮實有效,不流於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學,通過圖片瞭解字義,再從字形分析到漢字的書寫。再如集合的教學、通過直觀貼圖達成對履帶一詞的理解、通過動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擋、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夠始終做到關注學生對字詞的學習,完成學段目標的意識強烈。

再次,能夠根據文本特點選擇語用練習的落腳點。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點介紹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段話有着嚴密的邏輯順序,課堂的研讀推進緊緊抓住這一特點。首先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遇到困難——怎麼思考——怎麼解決,接着通過演示、朗讀、複述等方式整理這一邏輯關係,然後進一步拓展到其他類似發明的發展過程。這一語用訓練主要集中在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層次、有實效,也凸顯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

本節課給了大家很多啟發,也可見教者的用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560g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