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其他 >

《矛與盾》評課稿7篇

《矛與盾》評課稿7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優秀的評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矛與盾》評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矛與盾》評課稿7篇

《矛與盾》評課稿1

今天上午聽了孫靜老師的一節課,同樣是《矛與盾》。

這節課的課堂設計是出人意料的,孫老師把課堂設計成了一個大集市,通過讓學生表演賣矛與盾的過程,讓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學生表現得很出色,整堂課氣氛非常活躍。給聽課老師的震動非常大。自己也頗受啟發。

不過課後的評課對這節課卻產生了爭議,有的老師認為不錯,有的老師認為“語文課這樣上行嗎?”

根據自己的理解,我也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節課最大的爭議就是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脱離了文本,學生是用白話演的這則寓言,所以開始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根本沒有看課本,感知文本。我認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這樣解決:讓學生用文言文進行表演。中間穿插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最後通過演繹,提煉寓意。

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講,我是非常欣賞着節課的,孫老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雖然這中嘗試讓很多人不高興,雖然這中嘗試不符合現在學校統一的要求,雖然這種嘗試受到大家的質疑,但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只要我們堅持,就一定會開創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到那時,我想所有人都回為我們鼓掌,為我們喝彩!!!

《矛與盾》評課稿2

張xx老師是我們xx縣國小語文屆的一名老將了。課堂上她自如、從容,教學基本功紮實。難能可貴的是,從她的課堂上我們能感受到張xx老師一直在學習,一直在思考,課堂上所反映出來都是教學新觀念。人常有惰性,一件事做多之後,難免會吃老本,不思進取。而張老師給我們樹立一個很好的典範,只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我們的課堂就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從而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台階。下面就講講張老師這節課的教學特色。

一、字詞教學方法多樣,有利於所有學生掌握。

這節課張老師教學的字詞有:矛、盾、集合、持、戳、坦克、履帶、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龐然大物、大顯神威,加上由矛和盾作用引申出來的進攻、自衞總共有13個詞語。細心的老師肯定會發現張老師詞語教學有三個特點:1分散2分類3方法多樣。“矛、盾、集合”是在揭題時教的,“持、戳、坦克、履帶、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龐然大物、大顯神威”先集中出示正音,“持、戳、履帶”意思在這部分就解決了。“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的詞義在課文中理解。分類很明顯,持、戳是動詞,坦克、履帶是名詞,而四字詞語又歸為一類。詞語的理解方法也很多樣,有看圖理解,如履帶;做動作理解,持、戳;有聯繫上下文理解,如集合這個詞;還有創設情境理解左抵右擋、難以招架。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能保證人人過關,我們往常教學喜歡一股腦兒把所有的詞一起出示,這樣優秀生沒問題,但中下學生就比較吃力。分類,方法多樣能讓學生感覺有趣,不同詞語找到相匹配的教學的方法學生易懂,而且也能記得牢。因此,我們在教學字詞時不要搞一刀切,像張老師一樣,分散、分類,方法多樣,能讓孩子們學得紮實又有趣。

二、設計別具匠心的,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這篇文章對三年級孩子來講理解起來有點困難,特別發明坦克的過程。如果採用問答式教學方法,勢必會讓學生不知所云,因為問答式,參與的學生往往不多,就幾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認真,而大部分學生成了觀眾。張老師採用了“擺圖片”的方式,讓人深深折服這方法的巧妙。這樣首先能保證全員參與,學生的學習情緒也被她點燃了。而她的自學建議非常合理,可操作性又很強,特別是把關鍵詞填入表格這個提法特別好,在找到相關句子的基礎上找到,這是培養學生概括與理解能力,學生如果沒有理解了內容,他的關鍵詞就會找不出來。有些孩子講話老講不到重點,或者劃句子時什麼都划起來,其實就是這種能力的缺失,經常訓練孩子找關鍵詞,中心句其實能很好培養孩子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表格填好之後在交流,也是個亮點。我們平時上課有時提一個問題,很快就讓孩子來問題,其實剝奪了很多孩子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就會養成等答案習慣。可能填表格,有些填的不夠準確,但是他有經過思考,同學交流時,他會聽得更加認真,即使錯了,也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所以,我覺得,我們上課時應該像張老師一樣,心中一定要裝着所有的學生,尋找的教學方法是為學生服務,讓每個孩子有事幹,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

三、課堂練筆基於學情,目標準確、達成度高。

我們現在課堂教學都是閲讀指向寫作,往往都會在課堂上安排小練筆,但是有時收效甚微。怎樣能做到有效呢?我們來看一下張煒老師的這個設計,其訓練重點是“可是,對了”。那大家會發現,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是學生找。接下來用填空式的進行練説,盾可以自衞,可是_______________。對了,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用書裏原有的內容。裝上槍口或炮口的鐵屋子既能進攻又能自衞,可是______________。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出示最早的坦克圖,説説你覺得這坦克還需要怎麼改進?請用上“……可是……對了……”這個句式來説一説。3

第四次出示課前談話時的圖,你們能用這個句試説説這些物品是怎麼集合的嗎?(圖):橡皮+鉛筆=()

樓房+汽車=()

輪子+椅子=()

我認為張老師安排這四次可是別具匠心,我們來看一下這四次內容順序能不能調換,答案不言而喻。這中間的兩次練説,就像台階一樣,讓學生最終能學會運用這些語言。這兩次安排的極為巧妙,第二次用的是書裏學生已熟悉的內容,而且還採用了填空式,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學會,第三次,書裏內容是沒有,不過讓學生很感興趣,因為內容沒有脱離文本,而且這個問題還富有挑戰性,易於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那到第四次的練説就水到渠成了。這是這個設計第一個優點。第二個體現張老師精選練的內容,一、二、三自然段連接詞不少,看起來都可以讓學生練練。而張老師只選了一個內容,其實選多了,孩子反而無所適從,選“如果就”,學生一般都已經會用了,選這個內容是貼近學生的寫作實際,學生在寫作文時,特別是寫自己的思考過程,很需要這樣的連接詞。因此,我們在訓練學生練筆時,一定要注意選擇寫的內容要貼合學生實際,而且要鋪好台階。

這節課上的紮實、靈動,學生有所獲,又學得很開心,在我看來是一節非常成功的語文課。聽課的老師也能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但金無足赤,如果張老師在引導學生找關鍵詞時,步子邁得小一些,慢一些,教學效果肯定會更好。

《矛與盾》評課稿3

在高新區國小語文“關注文體、凸顯語用”校際教研活動中,毛老師執教了《矛和盾的集合》,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關注文體,凸顯語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也着力突顯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和詮釋,尤其在語用方面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在課前交流中,引入了《自相矛盾》的成語故事。未成曲調先有情,成語故事與課文學習的內容息息相關,為課文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安排獨具匠心,這樣的課前談話有實效,值得提倡。

其次,第二學段教學目標準確,重點突出。本課在字詞句的教學上,紮實有效,不流於形式。比如矛、盾的教學,通過圖片瞭解字義,再從字形分析到漢字的書寫。再如集合的教學、通過直觀貼圖達成對履帶一詞的.理解、通過動作演示理解左抵右擋、招架的理解等等,能夠始終做到關注學生對字詞的學習,完成學段目標的意識強烈。

再次,能夠根據文本特點選擇語用練習的落腳點。文章第2至4自然段重點介紹了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段話有着嚴密的邏輯順序,課堂的研讀推進緊緊抓住這一特點。首先用不同的符號劃出遇到困難——怎麼思考——怎麼解決,接着通過演示、朗讀、複述等方式整理這一邏輯關係,然後進一步拓展到其他類似發明的發展過程。這一語用訓練主要集中在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有層次、有實效,也凸顯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

本節課給了大家很多啟發,也可見教者的用心。

《矛與盾》評課稿4

我評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敍述。敍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説明道理。

張老師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以及實驗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是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並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説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重點是瞭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衞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為一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有這樣幾個亮點:

一、複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為了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張老師先指名讀了一遍課文,再通過課件出示生字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之後,她聽寫了部分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着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在理解“大顯神威”這個詞後,讓學生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麼神威?”“它為什麼能大顯神威?”等一些問題。這樣就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課文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為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學生在讀書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激發了學生説一説對坦克的瞭解。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文中告訴我們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呢?”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在讀一讀,説一説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張老師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為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為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張老師充分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總之,在儘量嘗試着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

《矛與盾》評課稿5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一個發明家把矛和盾的長處集合起來發明了坦克。這篇文章並沒有華麗的字眼,它在自然平實的敍述中,説明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行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文老師在設計本課時,落實基礎知識教學的方法,特別重視利用本課培養學生的想象。整堂課的教學輕鬆自然,學生學習有樂趣,學習有收穫。

文老師緊跟時代步伐,結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重大國際時事。一開課,就給學生播放了我國在這次慶祝閲兵儀式上的視頻。學生在觀看時,不僅對歷史事件有所瞭解,而且還對坦克的威力深有感受。這就是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生動畫面的渲染,很快吸引學生進入課文的`學習。

在接下來的詞語教學中,文老師對詞語教學方式多樣,手段不一,但使學生始終興致勃勃。記憶深刻的是學生在學習“難以招架”這個詞語時,教師是通過具體的肢體語言,通過和學生展開互動,一個小小的動作就讓學生明白了詞語的意思,並且能夠靈活應用。

小組學習開展落到實處,學生探究氛圍濃厚。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而文老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突破對教學重點的實施。

通過把這個問題分解成三個小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更可操作性,同時也將問題進行化簡。

最後教學的拓展,文老師再次點明中心“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行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既是對學生人生的正確導向,情感昇華。在讓學生思維得以拓展的同時,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這種現象,讓學生放飛想像的翅膀,大膽設想,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得到飛躍。

《矛與盾》評課稿6

我想可以用這樣幾句話來概括孫老師的這節課:學生在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文本中,與楚人進行了直接的對話,在説説背背中感悟道理積累了語言,在想象中激發了創造的潛能。整堂課,學生在寬鬆的課堂氣氛中,在和諧的師生關係中,在流暢的教學過程中,愉快地學習,自主地體驗感悟,大膽地探討。具體地説,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充裕的讀書空間,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文言文教學要加強讀的指導,文言文又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語言簡練,有着特殊的魅力與美,但讀起來拗口,所以要反覆用心讀,不讀錯字。因此教師應該加強讀的指導,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文言文的語言美。本節課孫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大量地讀的環節,給學生充分的讀書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習古文的興趣。進入新課時孫老師先是要學生自由讀、個別讀,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點燃了學生閲讀文言文的熱情;接着是指導學生斷句停頓,讀出語氣;再讓學生練讀,讀流暢。讀的方式多,讀的'面廣,學生讀書慾望得到滿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二、學法指導環環相扣,指導到位

在讀中讓學生初步感受古漢語中常用詞語的意思,瞭解文言文中句式的一般規律。孫老師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尊重學生個性化學習,讀書理解分層次,每一層次理解都有不同的目的,達到不同的要求,做到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如果將學習文言文比作一幅國畫,那麼這一步是一個局部精細勾勒的過程,經過這一步,課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學生頭腦中逐步稀釋為相當的白話文,這些學習方法從學生中來又迴歸於學生中去,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並提出不懂地方小組商量、向老師同學質疑。這樣幾個回合下來,學生在個性化學習中自主探索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者又注重提煉方法,這節課的教學正體現了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學習。

三、重視了文本與生活、與內心情感的聯繫

《矛與盾》中包括哲學對立統一的思想,對於學生來説難以理解,空洞的講解只停留在口頭,並未入腦入心。學生就能夠從這個故事中想到自己的現實生活,告誡自己該如何説話辦事,而教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檢驗了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又有效地引進生活的活水,加深寓意的體會,這也正是寓言的教育作用。

《矛與盾》評課稿7

《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是三年級上第七單元的開篇文章。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説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從以上單元目標和課文的具體特點看,引導學生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即把矛的自衞和盾的進攻合二為一的過程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分析周豔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我認為本課教學的最大亮點是緊扣語文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分三個方面組織教學。

第一方面:

重視學生的初讀感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側重點,從生字的讀音、字形、以及詞語之間,詞語在句子中的內在聯繫,瞭解生字詞的意義。這一步教師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從會意的角度出發,提醒學生寫字的注意點,“坦克和履帶”的關係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履帶的作用,從而為下文的教學打下伏筆。至於“左抵右擋和難以招架”這一組詞教師又以現成的鉛筆和書本作道具,創設課文情境,體驗比賽的緊張激烈,從而形象地理解詞的含義。我想這樣的教學,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本課的字詞,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學習字詞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

重視研讀感悟,重視對語文文字的表達方式的探究,做到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共振。這節課,教師重點抓住發明家的發明坦克的心理歷程,讓學生潛心會文,找出寫發明家想法的幾個句子,抓住關鍵詞,讀讀議議。對這幾個句子的教學,教師也各有側重點。

第一處:着重引導“你從哪兒看出這只是發明家的一個想法,非真實存在。”由此瞭解“如果......就”這對關聯詞的用法。

第二處:在想到自衞的基礎上,發明家又想到了“自衞是為了更好的進攻”,兩種想法是如何巧妙連接,瞭解“可是”這個轉則詞在文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處:抓住“對了,當然”等詞,通過朗讀,體驗發明家思考問題的執着和靈感突現所產生的快樂感。

第三方面:

巧用文中空白,探究發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過程,同時遷移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發明家是如何想到給帶“槍口和炮口”的“鐵屋子”裝上輪子、按上履帶的,課文沒有具體展開,這便為學生的探究和實踐提供了平台。教師及時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激勵學生也來做一回發明家,模仿課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達方式,闡述發明的思考過程。在這一過程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從讀到説到自由寫,體現由扶到放的教學原則。但是我覺得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書中的兩個問號到底是什麼,可先讓學生先想一想。

2、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可以再提升一點,情趣可以調動得更好些。

3、教師可能更多的關注了學生是否解決了問號,是否套用了句式,對説話時出現語病,就來不及注意了。

4、如果句式中加上“於是”可能會更通暢些。

作為“我是學生的角度”給周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

1、文中的發明家是誰?我想知道。

2、當週老師提問:發明家的第一個想法是站在什麼角度來思考的?對我來説,有些聽不懂。

標籤: 矛與盾 評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qita/rl157y.html